生态课堂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23:37: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课堂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课堂论文

农业生态学教学变革及实践

作者:李翠兰张晋京单位: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及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应用性科学。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农业生态学课程,作为农学、生物、环境等专业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农业生态学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农业生态学的授课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学方法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学方法本身又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多年的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的理论讲授与事实举例等教学方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21世纪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近年来,我们以所讲授的农业生态学课程为例,就如何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尝试。

一、多媒体授课与板书授课相结合

教育部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多媒体教学具有容量大、直观性强等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从而起到促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积极探索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板书授课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进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具体的做法包括:

1、制作并使用农业生态学多媒体课件从2002年起,我们收集了大量有关生态学的图片、图像等资料,先后独立完成了农业经济管理(30学时)、土地管理(54学时)、农业资源(40学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38学时)等专业本科生授课所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从2003年开始进行多媒体与传统板书授课相结合的教学。在多媒体幻灯片的制作上,以图形、动画和色彩的设计为主,文字部分则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以板书和讲授为主而不是照着幻灯片去念,甚至对于概念和比较重要的文字叙述,也可以只在幻灯片上写上这个概念的名称和文字的标题,具体内容由老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这样避免了很多学生反映“多媒体上课记笔记时记不下来或记不全”的现象发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讲授而不是忙着记笔记上。

2、收集生态学科教片,以开阔学生视野农业生态学本身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但由于学时、条件和经费的限制,学生往往不可能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得对基本理论的直观认识。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充分利用生态学拥有一定数量教学资料片的有利条件,收集了一些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的农业生态学科教片。我们发现,通过这些科教片与课堂讲授相配合,可以形象化的声像资料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拓宽农业生态学教学视野、着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有效的,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农业生态学课程最后一章主要是介绍中国的生态农业,单一的讲授法不能给学以深刻的印象,为此我们选用了一些介绍中国生态农业典范的录像片(如“春光永驻的土地”、“黄土高原的奇迹”等)穿插到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查看全文

大学英语学生生态意识构建研究

摘要: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要求。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阵地,应自觉承担起价值引领和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构建生态意识,有助于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推动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地拓展高校德育内容,培育时代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术英语;生态意识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快了经济发展和文明交流,中国也正在经历着产业结构的巨大转型。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日益严重。在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日常学生教育管理是当前学生培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将生态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将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将生态思维传递给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教育是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系统全面传授生态环境知识为手段的教育理念。生态教育不仅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且要求将生态意识、生态系统、生态思维融入课程教学,通过系统的学习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为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作为高等学校专门用途英语(ESP)系列教材之一,《学术英语•理工》秉承“以结果为导向”的学术英语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学术水平的同时,其课文内容以生态环境为主线,将生态意识贯穿于语言教学中,将高校德育和智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语言训练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提高生态教育的系统性和精准性

《学术英语•理工》采用多种英语教学方法,将语言训练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生态意识。第一,大量阅读的输入。该教材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主题安排至少三篇学术论文或学术文章。教材以学术英语论文写作任务为重点,共分六个单元。教材中设定的单元主题分别为:选择(论文)题目、查找信息、听讲座、撰写文献综述、撰写学术文章、做口头展示等。课文内容涉及网络生态、环境生态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网络黑客与信息泄露、人工智能的利弊、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核辐射的危害、转基因食物的优势和风险等。第二,定量、原汁原味的、有思想的文章有利于学生对生态意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如:Unit2Text9GlobalWarmingandItsEffects一文中,教材用1752个词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全球变暖对于气候变化、动物王国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造成极端天气的出现、动物数量的锐减和臭氧层被破坏,这些后果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影响,使学生意识到全球变暖会影响到每一个人。课文通过列举数据、引用例证的方式增强文章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将大学英语由日常语言交流学习推向了学术思考的新高度。又如:Unit2Text10GlobalWarming一文中,作者通过数据例证的方式证实在过去的70年间,地球比上一个千年的任何时候都要热,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这种变暖在急剧加速。虽然可能会有年长的亲戚告诉我们他们回忆过去的某个时候,那时夏天更热、天空更蓝,但与客观数据相比,这仅仅是选择性记忆的情况。课文以不断上升的气温趋势这一事实为依据追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除了人们熟知的工业废气的排放之外,还有太阳输出的变化(黑子周期)和火山喷发等因素,并详细阐释了这些因素导致气候变暖的过程,引起学生对于生态意识的辩证思考,提高思考的质量和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第三,以生态项目教学为主线,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技能和学术素养。《学术英语•理工》突破语言教学的传统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生态项目教学研究,在培养学生系统了解有关生态知识的同时,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如:Unit4WritingaLiteratureReview中各篇文章的共同主题是核污染及其危害,基于生态项目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几篇有关核污染及其危害的文章,并掌握文献综述的书写格式和规范、撰写要点、如何撰写独立文献(Self-containedLiteratureReview)和撰写为论文一部分的文献综述(WritingaLiteratureReviewasaPartofanEssay)、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课文撰写摘要以及避免学术剽窃等。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结合课文中核污染与人类健康这一主题进行生态项目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学习到文献综述的撰写技巧和学术规范的相关知识,又可以将学生置于生态保护、人类健康这一宏观背景之下,运用课文练习撰写文献综述或课程论文,并通过课堂展示、小组展示的形式汇报交流,有助于学生系统、精准地提高语言技能和生态意识。

2生态系统由课外引入课内,完善生态教育第二课堂

查看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生态课堂探究

[摘要]由于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存在种种失衡现象,人们转而探寻一种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课堂,即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概述了生态课堂与旅游管理专业生态课堂的内涵,从师生互动、课堂氛围与考评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生态现状,提出了自由民主、综合创新与科学适度三个构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原则,并从课堂专业交流会、微笑教育与新型考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生态课堂;生态现状;原则;构建策略

一、引言

随着时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旅游全年总收入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计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所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因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学的、生态的、民主的教学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理论、实践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完美结合,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有效对接。

二、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生态课堂内涵。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课堂;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吴丁福教授与诸文蔚学者合作发行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教育生态学》,自此,学界开始将教育与生态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学界虽然对生态课堂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各位学者对生态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对“以师为尊,以材为心,以课为中”的传统课堂的摒弃与继承,是以生态学和谐共生的思想为指导,以新型民主的教学理念、原则、设计与评价等为基础,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工具,以当代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师、学生与环境间平等互动、平衡自由、绿色健康以及科学发展的课堂。同时,它也是一种追求本真,强调各生命体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见闻,追求真理的课堂形态。(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联系,未将生态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课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模式。通过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即运用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旅游情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的体验式课堂。

查看全文

学校生物教师年终工作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兴趣,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使用,更有助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具体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使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20**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设计方案获禅城区20**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查看全文

生物教师学年个人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我一直的探求方向。学生是主体。因此,在教学之前,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把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生物课单单做好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让生命活动的过程留在学生的记忆中。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爱好和提高课堂的工夫效率是关键。

首先,我经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搜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

其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和情感紧密联系的,是在情感的推动下进行的。教学中,我常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如生物标本制作,小论文的撰写,创意作品,还与开展昆虫名称的认识比赛。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规律,既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求知爱好,也增强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科技活动把生物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提供了机会,通过发现、探索和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生活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更有助于学生的爱好、爱好升华为理想和志向,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培养生物科学的后备人才。

再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告诉我们:详细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轻易被感知,人获得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感知的,运用的感官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实地参观、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朴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浸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怀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通过两年的努力,我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迎合学生好奇心强的特性,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把课堂与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主,让生物课的范围扩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上基本创建了一个师生同乐,以生为本的课堂氛围,学生们都喜欢我的课,所教班级的生物统考成绩均能保持前列。同时,教学过程中,我善于总结经验,撰写学术论文,和同行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生物课教学中的趣味教学》获区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并在学科论文交流大会上宣读,创新活动想象方案获区年度一等奖。我积极地担任学校的生物公开课任务,积极参与区镇有交流活动、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查看全文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现况

摘要:景观生态学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类实践的重要理论。以西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通过对景观生态学课程“理论+研究性实验”的教学改革实践,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的生态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表明:以辨析学术论文类别、精读学术论文、论文写作3个步骤实施的研究性实验改革,启发了学生对科研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研究性思维,激发了对课程内容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与专业设计类课程的衔接。为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阅读;研究性实验

1引言

中国的风景园林学科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境域的学科,是以协调人和自然关系为使命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1],有6个二级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地景规划与生态修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2],三大基础理论:空间与形态营造,景观生态,风景园林美学[2]。生态是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景观生态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3],为了应对与空间相关的用地及生态问题,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的景观生态规划自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出现[4]。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生态意识和生态素养专业人才的责任[3]。通过景观生态学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增加其生态知识储备、使其深入理解生命体之间及它们与所属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作为生态规划应用的理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类实践需要。西华大学于2012年开设了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建设中,参考建筑类院校的专业设置,景观生态学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第6学期开课,有2个学分32学时,课程教学模式是“理论+实验”的结构。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景观生态学教学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从启发学生研究兴趣的角度出发,提出结合学术论文阅读的“理论+研究性实验”的改革策略和途径,并通过教学组织应用进行实践,为改善风景园林本科的景观生态学教育培养体系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2景观生态学课程在非生态类专业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2.1教学模式适宜性

查看全文

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生态语言学的研究着力构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主要依托生态写作及学术英语写作生态动态评估搭建。基于此,文章剖析了生态写作的体裁与修辞知识、过程与策略知识、学术话语共同体三大板块的学术英语写作概念,构建起直接课堂情境与间接课堂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评估体系,并依托文本分析、个案分析、电子写作档案等方式,从而达成学术写作能力生态动态评估及迁徙的目标。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

生态语言学主要涉及生态学及语言学交叉领域的学科,是近年来语言学发展衍生的分支学科。与传统的语言学不同,生态语言学秉持包容开放的理念,着力构建出多元化的生态系统,促使语言本身、语言的应用及外部条件有机融合[1]。当前,生态语言学主要是根据哈利迪的“环境语言学”及豪根的“语言生态学”两种主流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环境语言学”重点关注语言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和所产生的作用,而“语言生态学”则是重点聚焦于生态环境是如何影响语言功能的。本文基于生态语言学,以语言本身、学习者及所在群体、语言教师及外部的环境作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素,着力构建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发展评估体系,从而大力提升学术英语写作评估及反馈水平,强化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的灵活运用能力[2]。

一、学术英语写作的发展阶段及应用

(一)学术英语写作生态及动态评估的发展阶段

发展多元化、多维度的英语写作模式,对于唯结果论的写作评价与评估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作评价与评估逐渐转化为以过程为导向、注重交互行为的模式,使学术写作课堂的教学实践与评估有机结合,教师依托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阶段的水平及个人能力实施高效的交流互动和适度干预来调整英语学术写作的教学进度和任务。因此,该种评估架构可以有效覆盖学习的全过程,并创新、渗透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全方位了解并学习学术英语写作。实际上,西方国家的学术英语写作评价与评估已经迈过了客观测试及整体评分的两个重要阶段,并于1986年开启了全新的形成性评估阶段,即鼓励和倡导给学生的多篇习作及写作任务建档立卡,并注重写作水平提升的整体过程。随后,杨希认为,学术英语写作第四阶段的关键评价是以多元化的考察方式对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进行生态动态的评价,借助案例分析、写作档案记录、交流访谈、学生英语写作文本分析、行为观察,以及数据统计等定性及定量多种分析形式,从不同维度考查语言学习者个体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及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学术英语写作的生态及动态评估体系已经初见雏形[3]。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师统计分析

摘要:评述2008-2017年间刊登在国内主要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的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的相关文章,分析总结当前研究的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与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角色;研究文献;分析

近年来,“教师角色”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他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角色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和丰富。角色原是戏剧舞台中的用语,指演员在舞台上按照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Mead)将“角色”这一概念正式引入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并提出了“社会角色”一词。之后,角色概念进入教育领域,教师角色理论开始兴起,并逐渐成为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些年来,高校外语教师角色研究现状及进展如何,本文将从研究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局限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为新时期的外语教师角色研究提供参考。

1文献检索范围

本文以国内13种外语类核心期刊1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以“高校外语教师角色”为篇名,对2008-20172年间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检索,共检索到28篇论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2外语教师角色的研究现状分析

查看全文

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教学的路径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息息相关。本文针对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从文化生态学理论视角出发,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力,提高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好地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中学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路径

一、前言

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在此形势下,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场所,在语言学习及文化传播与传承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中学英语教学应融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二、中学英语课堂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现状

1.课堂教学内容缺少文化语境。通过深入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但由于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介绍比较少,往往更注重的是各种词汇、语法、阅读技巧等知识的讲解,对文化的学习知之甚少,导致学生不熟悉传统文化的相关英语表达,也无法理解其内涵。听课时发现,教师在教授英语单词时以展示音标和释义为主,多以学生能够记住这个单词并准确拼读为教学目标。但当问及单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时,反馈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对语言所涉及的他国文化十分生疏,更不会思考是否能将本国文化与其对比,展示中西方文化差异。例如教授“wolf”一词时,只是做中文翻译并展示图片,并未提及单词的文化语境。实际上,中西方因地域及文化的不同,对狼的认识各有其独特之处。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狼是凶猛、残暴、贪婪、狠毒、不讲道义的、罪恶的象征,但对中国古代一些游牧民族来说,狼却代表着勇敢、协作和灵性,甚至成为民族的图腾。在西方文化中,狼象征着非凡的力量、母爱的温情、野性、自由等。2.教材文化内容渗透度低。从中学英语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用英语表达英美国家文化的能力明显高于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简单分析教材后发现,大部分内容都为西方文化或中西文化对比介绍,单独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文章数量极少,导致教材使用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和敏感性降低,在课堂的教与学中形成思维定势,即英语课就是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课,与本国文化无关,无法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客观、公正、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观念。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度低不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课堂文化学习观念偏颇。通过调查发现,当提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四大发明、武术、茶文化等时,学生们表示很陌生,对于它们的由来以及发展知之甚少,但对于西方文化如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等却显得颇有兴趣。由此可见,当今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存在方向倾斜。英语教师仅有传播文化的意识,并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母语素养,无法充分意识到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素养意识及内涵贯穿于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内涵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然而当前,我国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母语文化素养普遍缺失,只知一味地强调目标语文化,几乎完全忽视母语语言和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导致学生的母语教育面临着弱化和边缘化的问题。

查看全文

小学英语生态语言学研究

初次接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时,单纯地以为,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语言学研究中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强调语言学研究对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语言学研究的积极反作用。然而,在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后发现,如此理解生态语言学只是冰山一角,管中窥豹。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涉猎的范围远远大于此。在理解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前,我们需要对生态学这一概念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所谓生态学就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如自然界中的江、河、湖、海、草原、森林、农田等均为不同的生态系统。从其定义就可以看出,生态学所涉及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生态语言学其涉及的研究对象也是包罗万象的。

语言生态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1972)提出来的。他将“语言生态”这一概念定义为“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将语言环境与生物生态环境作隐喻类比。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1)语言的多样性;(2)濒危语言的存在;(3)生物多样性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关系;(4)语言系统中的生态和非生态因素;(5)生态批评话语分析。简单地总结一下,可以看出,生态语言学其实就是用生态学的研究视角和角度去进行语言学的研究。在这样的视角下,语言与周围的一切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生态语言学家们的任务就是探究语言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从而为语言的研究和保护开辟一些新的道路。生态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20世纪09年代,其标志性的事件是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在1990年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世界大会上的精辟发言加强并推动了语言与生态问题的研究。奥地利生态语言学家菲尔(Fill)(2001a)认为豪根(1972)与韩礼德(1992)的论文引出了人们对生态语言学研究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生态学作为一种隐喻来理解,也就是说把生态学理解为环境中的语言;另一种是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待生态学。自此之后,国外的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开始大张旗鼓,涉及到了对生态语言学理论基础的研究,对语篇进行生态化研究,对诗歌的生态化研究等等。生态语言学研究在我国起步可以从上世纪末追溯,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目前国内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来看,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就。最开始,外国关于生态语言学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翻译、学习和引进外国有关生态语言学的著作和观点的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比如说,范俊军在2005年,在自己的论文中就介绍了生态语言学在西方的发展历程、学科定义、研究领域和课题。之后,语言物种属性、语言全息态、语言生态系和语言进化律等新理念也被人们慢慢地接受和熟知。受到韩李德在国际应用语言学协会的世界大会上的发言《意义的新方法:挑战应用语言学》的启示,王晋军教授(2006)给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语法观即“绿色语法”。吴文、李森(2009)则在他们的研究中介绍了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课堂教学观的重新构建。而国内关于生态语言学的实证研究则起步稍晚。不过,还是有很多研究结果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比如,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研究翻译,讨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我国这样的环境下保护濒危语言,改善语言的生态环境;如何通过改变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测试等手段实现英语教学的生态化等等。

作为一名语言学科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本人更加关注生态语言学视角下,如何促进课堂的生态化。从目前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关于英语课堂的生态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与我们如今的教育体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由于应试教育的限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堂很难考虑到生态化问题。几乎没有中小学老师从生态化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诚然,这与教师缺乏相关的理念也是密不可分的。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在生态化课堂建设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网络课堂的建立、评价体系的多元等等。从目前的的研究成果来看,生态化教学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基础教育作为奠基式的阶段,其课堂的生态化教育还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将生态化课堂“嫁接”到中小学课堂,是一个急需我们思考的问题。尽管“嫁接”这样的字眼让人看上去有那么些“不自然”,但是,这样的尝试是有必要并且紧急的。结合阅读的文献和本人过去的教学经历,本人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想法:首先,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再好的理论,如果没有人学习,将之束之高阁也是无济于事的。作为一个还比较新的教学视角,生态语言学的有关理论还有待老师们去学习。作为中小学教师,仅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远远不够了。如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是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考验。现在的中小学教师门槛在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就是,现在的教师队伍缺乏一定的理论素养。可能有许多中小学教师完全没有听说过“生态语言学”这一概念,这样要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渗透也就是天方夜谭了。所以,各个中小学一定要重视教师队伍的理论学习,而开展理论学习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邀请高校的教授深入教师中进行学术讲座,要求教师定期汇报理论学习成果,利用网络给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等等。其次,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生态化资源。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无论是从之前盛行的五维教学目标体系,还是现在“新鲜出炉”的学科素养的四大方面,教学目标的科学制定是推动生态化课堂建设的必经之路。生态语言学强调多样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目标可能需要考虑更多。首先,一方面,我们必须保证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从知识、能力、情感、思维、品质、价值观等等方面全面地制定我们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我们还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成绩较好的与成绩有待提高的同学、学习习惯较好的与学习习惯欠佳的学生、不同性格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想学生等等,我们都要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目标,而不能“一刀切”地采用一样的目标,“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教师还要挖掘教学内容背后的生态资源。所有的教学目标都来源于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教学内容,所以,要想使教学目标生态化,我们必须作为一个研究者去挖掘教材当中的资源,将教材吃懂、吃透、甚至是超越。第三,继续“因材施教”,教学方式多元化。尽管我们一直在呼吁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然而,在应试教育这座大山的负重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终究无法真正地做到这一点。所有的同学在一个班级,面对四五十甚至更多的学生,教师还是一样的循环往复地教课。我们所说的“因材施教”不可能像“保姆式”的一对一的教学,这在任何一个人国家或者地区都是不现实的。这里说的“因材施教”是说教师要在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举个例子,例如一个任务的设计就需要教师下功夫。同一个任务的难度和形式由教师来设计,针对那些比较安静的学生来说,可能他们更倾向于比较安静的方式进行学习,而有些学生可能会倾向于用比较“热闹”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因此在设计任务时,要有可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或者适合的方式去完成,只要达到效果,选择的权利还是应该交还给学生的。第四,平衡多方的关系,竞争与写作“两只脚”走路。生态学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观点。这简短的一个词包含的意义却是极为丰富的。对于英语教师,平衡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如何平衡学生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有些同学可能课上很认真地听讲,然而课下却是将一切抛到一边,这显然不是理想的学习方式。再比如说,如何平衡英语和其他各门课程自己的关系,是否在英语课堂可以有机地渗透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如在涉及到体育运动单元的时候是否可以教授一些体育运动的小知识,在谈到西方的节日的时候是否可以传播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等等。平衡还涉及到学生之间的平衡,在有些课堂上,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那些成绩较为落后的学生往往被“边缘化”,这样下去,两极分化的现象只可能越来越明显。同时,平衡还设计教师和家长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校内和校外之间等等多种关系。而在课堂上或者是在校内,竞争与合作可能是最为常见的形式了。现在的中小学课堂各种小组合作屡见不鲜,但是这样的“分组”可能只能说是一种“伪分组”,随便地按照座位一分,就开始了小组合作,完全没有考虑分组后各个组的成员搭配,这样的分组效果也是甚微。

本人认为,如果要开展小组合作,那就大胆地打破位置的空间束缚,将座位排成一个圆形,一旦进行小组合作就立马按照教师分好的小组开始进行,这样的合作可能效果会更好。当然,小组如何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不仅要考虑学习成绩,像是性格特点、认知规律、思维方式等等都要考虑。第五,优化评价体系,让教学焕发新生。说道评价体系的问题,可以说,已经为太多人所诟病。中国现在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也提出所谓的解决措施。但是,在真正地日常教学实践中有多少可以被真正地应用,恐怕还有待考证。本人结合以往的实习经验,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实际的几点想法:首先,减少考试次数,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之所以像“牛皮糖”一样顽固不化,考试此时太频繁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过去的期末考、期中考,到后来的月考、单元考,甚至到现在的周考、日考,加上各种各样的联考、模拟考、水平考等等,如此臃肿的考试体系严重阻碍了评价体系的改革,如何科学地进行考试,是我们要学习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众所周知,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而形成性评价的形式有很多。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就是一个这样的评价方式。与其设计各种各样的作业或者是试卷,倒不如在课堂上与学生多交流、互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加直接、方便。最后,关注进步,发现优点。每个学生的接受情况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能拿同一个标准要求他们。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纠结在他做错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的。学习是一个过程,一口吃不成胖子,循序渐进,细水流深才是教育的真谛。

总之,中小学课堂的生态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好在已经有教师开始了自己的步伐,作为未来的老师,如何建立生态化的课堂也是我们的必修课。但愿未来的课堂会上增添更多的“绿色”,老师和同学可以享受每一段在一起共同学习和成长的时光!

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