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0 19:31: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建设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建设论文

农村生态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水利部将于今年启动实施的三项“亮点”工程之一——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经过全国农村水电系统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于2002年12月完成了全国性规划,并且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日前正报国家计委进入审批程序。据悉,中央已明确同意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这项宏伟的蓝图不久将付诸实施之际我们特邀请参加过这项规划审查的专家之一张岳教授畅谈对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并根据《规划》选编了部分内容予以介绍。

[关键词]发展农村水电生态建设战略举措

水利部将于今年启动实施的三项“亮点”工程之一——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经过全国农村水电系统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于2002年12月完成了全国性规划,并且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日前正报国家计委进入审批程序。据悉,中央已明确同意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这项宏伟的蓝图不久将付诸实施之际我们特邀请参加过这项规划审查的专家之一张岳教授畅谈对实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并根据《规划》选编了部分内容予以介绍。

一、生态环境是当代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改善西部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中央将通过国债资金的投入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用电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是遏制生态与环境恶化的根本途径。

当代生态与环境问题已不仅是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的问题,而是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并已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和全球性的问题。专家们已经预言,持续的环境恶化有可能导致经济的衰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指出,农民做饭、取暖烧柴是造成“亚洲棕云”和导致东南亚地区严重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多次指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解决农民生活燃料和农村能源问题,促进退耕还林,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发展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农民收入;要把农村水电建设同经济建设、江河治理、生态保护、扶贫开发结合起来,进一步搞好治水办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这是迎接新挑战的战略举措。

查看全文

山区生态建设论文

济南南部山区属泰山山脉,地势较高,属渗透型石灰岩结构,北部地势较低,属非渗透型的花岗岩结构,这种特殊的水文地质结构形成了济南城区百泉喷涌的奇观。使其成为济南水源的涵养地,省城200多万市民的“大水缸”和城市绿肺。这样的风水宝地是不是开发,已引起了政府及广大市民的重视。

一、我们环保战士,为保护好这块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济南地下水补给区污染状况及保护措施的研究’’、“济南市地表水(含饮用水源地)功能区划分”、“济南市水环境规划”及“南部山区水源补给区的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向政府提供了南部山区的保护政策。具体来说,将南部山区划分为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

l、一级保护区:将卧虎山水库区31.8km2及锦绣川25.25km2库区划为一级保护区。水质标准不得低于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且符合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此保护区内其保护措施如下:

①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J如画家村、水上酒家、度假村等;

②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

③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

查看全文

堤防工程生态建设论文

1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查看全文

沼气生态建设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沼气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

[论文摘要]江苏重视沼气建设,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治理环境污染,在农村和城市生态建设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当今中国的环境在世界上处于落后状态,污染的环境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阻碍着经济的正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生态环境恶化,改善迫在眉睫

国务院总理同志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2004年全球118个国家的生态现代化指数排序中,中国名列第100位。通过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废物处理率等30个指标的分析表明:瑞士等15个国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中国等26个国家属于世界较低水平。我国环境事故、生态危机都进入高发期。民以食为天,而食品受污染的事件频频发生。污染的空气,造成的肺癌成为头号杀手!1/4的人喝不上纯净的水,松花江、太湖污染引发饮用水危机。90%流经城市的河流受到污染。75%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

查看全文

地方农业生态建设的对策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修复原理;建设

论文摘要:常德市是一个农业大市,长期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本文对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进行了分析,从生态修复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农业生态修复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根据目前现状,提出了农业环境的保护对策与措施。为促进常德市武陵区生态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及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往往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既先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然后又在受环境破坏的惩罚后逐渐认识和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农业生态领域也不例外,土地长期耕作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工业“三废”排放量不断增加,化肥、农药、农膜的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搞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危害

常德市武陵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其中包括水资源、森林草地,耕地水土资源,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等方面的污染。综合而言,武陵区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在:

(一)水土大量流失。由于毁林、毁草、开荒、滥伐等原因,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全区耕地水土流失面积约9.64平方公里,占耕地总面积的34.4%。水土流失破坏了全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导致土壤中氮、磷、钾等养分大量损失,严重影响了本区的农业生产,同时,水土流失使沅江河床抬高,导致水患频繁。

查看全文

马克思农村生态建设的启示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

论文摘要:马克思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着手分析,说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了生态问题的恶化,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态问题,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生态良好的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发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优势,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多有益的探索。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提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亮点写入党的报告中。于是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用生态文明的理论来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马克思很早就开始关注农业生态问题,对此马克思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乃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从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基础来探究生态问题背后隐藏的根本原因,深化对生态文明观念认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马克思对农村生态问题的分析

1.马克思重视农村生态问题

马克思一直都非常关心农村生态问题,努力地寻找解决农村生态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人口与生态平衡的问题上,在如何保持土地的持续利用等问题,马克思都有过深入的研究和阐释。《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曾经记述过这样的问题:在英国农村,土地的进一步种植需要工业生产提供大量的化学肥料,而另一方面,伦敦城中每天要花费大量金钱来处理人们排泄的粪便。面对土地肥力的不断流失,为什么人类排泄物这种天然肥料没有返还给土地?通过大量研究,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制度基础对生态问题的根本性影响,并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导致了这种不可持续的现象。

查看全文

探究绿色消费思维提升当地生态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绿色消费;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即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构建绿色消费模式综合评价体系,构筑绿色消费的产业基础,开展绿色消费试点,构建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以绿色消费模式促进西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西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机制。

2005年2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委、市政府正式颁布了《西安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发展报告》,指出生态化是保证城市生存安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西安生态文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完善生态教育机制,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生态文明正成为人类发展的主导性、前瞻性的文明形式,也是现代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但是,如果没有普及性的环境保护观念和生态意识,没有全民生活、消费等行为模式的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工程健康发展。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要坚决制止和杜绝掠夺性开发资源的行为,实施“最小损害”甚至“零排放”、“零损害”方略,努力维系生产、生态和生活的和谐与协调。

查看全文

城市绿地生态建设现状研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污染,扩大城市绿地面积势在必行,而城市中用地的紧张又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在有限地扩大绿地的同时,提高绿地上的生态效益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本文提出从以下三个关键方面着手,即"覆盖率"、"绿地在城市中设置位置"和"提高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生态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出城市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资源与环境

一、城市绿地与绿地系统的含义

城市用地构成中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绿地”,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绿地”包括三层含义:①由树木花草等植物生长所形成的绿色地块,如森林、花园、草地等;②植物生长占大部的地块,如城市公园、自然风景保护区等;③农业生产用地。而城市绿地则可理解为位于城市范围(包括城区和郊区)的绿地。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许多城市所做的绿地规划赋予城市绿地的含义只是前两个方面,不包括城市范围的农地,即狭义的城市绿地,也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城市绿化用地”或“城市园林绿地”。

所谓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包括城市规划用地平衡表中直接反映和不直接反映的),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二、目前城市绿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查看全文

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论文

【摘要】回溯了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的历史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对策与具体措施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灵魂所在,发源于华南最高峰猫儿山,全长214Km,流经兴安、灵川、临桂、阳朔、平乐五县和雁山等60个乡镇255个村委会。漓江流域以低山、丘陵和岩溶地貌为主,流域面积60.38×104hm2,森林面积46×104hm2,森林覆盖率为76%(含灌木)。多年来,桂林市坚持以科学保护漓江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漓江生态环境进行了科学规划,为桂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当前,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严峻形势,河流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尤为重要,进一步加强漓江上游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为了解漓江上游森林资源多样性保护和发展情况,笔者对区域内的林业生态建设历史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漓江上游林业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具体技术措施。

1.漓江上游及两岸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工作的历史情况

1.1规划设计、项目投资和机构设置。“八·五”期间,桂林市完成了《广西桂林漓江两岸绿化工程项目总体规划》和《漓江植树和水土保持可行性研究报告》。“九·五”期间,编制了《广西桂林漓江流域绿化工程总体规划》,共投资4500多万元,造林1.28×104hm2,封山育林2.5×104hm2。完成了青狮潭、海洋山两个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考察和总体规划以及桂林市漓江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桂林市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设计。编制了桂林市漓江两岸绿化工程——基干林带补植和彩化实施方案。

查看全文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思路论文

【摘要】柳河流域是水土流失重点地区。该流域闹德海水库以下地区是当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多年治理实践已探索了基本经验,建立了样板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加快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一、基本概况

**县柳河闹下总面积为714.66Km2,流经9个乡镇,共划分19条小流域,总人口6.28万人,农业人口6.12万人,农业劳动力2.4万个。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土壤质地多为沙性,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全区农业用地237.06Km2,占总面积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结构不尽合理,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粮食1099Kg/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生活贫困。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7.07Km2,占总面积的36%,风蚀水蚀兼有。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为141.97Km2,中度侵蚀为90.6Km2,强度侵蚀为24.5Km2。侵蚀模数平均为1280t/Km2·a。

二、生态建设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4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8.6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Km2,经果林7.22Km2,种草6.8Km2,其它措施4.3Km2,完成塘坝10座,谷坊0.2万座。近几年来,柳河闹下通过生态县建设,林业第二次创业、国债治理等项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