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农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4:08:2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化农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研究
摘要:当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我国贫困地区摆脱贫困、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不二选择。但由于地理环境、劳动力、农业技术以及产业集群效应等问题的制约,导致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不足且收效甚微。本文剖析了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劣势条件并指出了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选择路径。
关键词: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发展极不均衡,占到总人口70%的农民仍然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目前,从地形来区分,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从区域来看西南、西北地区为重点贫困区,包括云、贵、川及陕、甘、宁、新这些省区在西部12省区中又是自然条件最脆弱、贫困程度最大的省区。而这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基础的夯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囿于生态环境的急剧下滑、人口基数庞大等因素的制约,使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面临诸多现实困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改变我国贫困地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走生态农业产业化之路,方是我国贫困地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不二之选。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生态农业的概念萌芽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最早由土壤学家Ai-brechew1(197O)所提出。他认为:西方发展石油农业进程中所造成的资源破坏由此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直接诱因;我国学者叶谦吉(1988)[1]认为,生态农业的基础是借鉴传统农业的成熟经验,采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并依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所促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发展模式;孙敬水(2002)[2]与叶谦吉观点基本一致,同时强调指出:生态农业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资源的培育与利用和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融为-体、可实现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目前,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已经形成了南方“猪--沼--果”、北方“四位一体”的农业生态发展格局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二)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所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其实质就是按照工业发展的思路来发展农业,是将农业产业化与生态农业建设遵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涵:是秉持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遵照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法则并运用农业产业化技术手段,立足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对优质、安全、绿色农产品进行集约式开发,促使农村经济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式发展轨道。当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已经上升为我国政府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贫困地区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国家战略层面的选择。其宗旨就是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为前提,充分利用区域生态优势,在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积极调整的同时促成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体系。在国家各项配套政策的扶持下,特别是在各地政府的不懈努力下,生态农业产业化在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一些贫困地区也正是依托区域优势资源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依然存在着基础薄弱、意识落后、技术力量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的诸多问题,对我国推进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形成了严重的制约和阻碍,而破解这些问题“瓶颈”并促进我国贫困地区生态农业产业化迈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也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我国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优、劣势条件
农业生态化建设困境与出路
摘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对我国农业生态化造成了一定影响。为了有效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各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还需重视农业生态化建设。然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地方政府的农业生态化建设工作还面临着法律规制体系不健全、政府治理力度不足以及生态农业发展缓慢等困境。对此,各地方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通过健全法律规制体系、强化政府治理力度、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态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业生态化;生态农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而农业生态化方面的困境尤为突出,如何协调农业生态化与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各地方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生态化建设却还未引起各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了有效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有必要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生态化建设困境与出路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各地方政府推进农业生态化建设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一、我国农业生态化建设历程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农业生态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制定出了长远的发展目标。从整体层面看,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其一,研究、探索与实践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业生态化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我国,受到了国家领导、相关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国家生态环保协会也针对农业生态化发展召开了专门会议,会议不但确立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新方向,而且部署了相关研究和实验项目。至八十年代末期,我国农业生态化试点已遍布全国,农业生态化工程的类型也呈多元化发展,部分乡村走在了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前列,受到了联合国农业环保部门的表彰和奖励。其二,增加试点、拓宽试点范围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1993年,我国农业生态化试点数量就已突破两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还建立起了一系列的配套工程和保障体系。不仅如此,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家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大量农业生态化发展示范区,并对下一阶段的农业生态化发展方向、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同时提出了全面推广农业生态化的指导思想。其三,不断进步、长远发展阶段。2004年,我国政府在一号文件中再次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农业与环保并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10年至今,国家农业部门始终致力于农业生态化示范区的建立和发展,意在带动更多农业落后地区实现共同发展。从整体层面看,围绕农业和环保为主题的农业生态化示范区已初具规模,与之息息相关的农业资源保护及污染防治工作也已初见成效。首先,我国已极建立起了以国家、省级、市级、县级为单位的四位一体农业环保体系,并为农业环境监测、农业污染治理和监督等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其次,在农耕地金属污染与塑料污染方面,我国已经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农田普查工作,同时治理和改善了大量的污染区域,建立起了农业清洁生产的示范工程;最后,我国政府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全国范围内的农业污染源进行全面监控,并建立起了多个农业污染防治示范区,同时评选出了多个农业生态化政府化示范区域,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生态化建设困境
生态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3篇
第一篇
1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的渊源与内涵
1.1“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奥伯特(WilliamAlbrecht)于1971年提出的,并在欧美地区有一定的实践。在此后短短40年时间里,这一概念迅速蔓延至世界各地,国内外的农业生态学家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尝试,为生态农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生态农业的基本含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有利于长远发展,并在环境方面、伦理道德方面及美学上能接受的小型农业[1]。生态农业在国外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做法不尽相同,但基本特征可以总结为:针对常规农业高投入、高消耗的弊端,尽可能减少外来工业产品作为物质能量的投入,充分挖掘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自身循环和发展的潜力,通过资源及环境的有序利用和保护,实现农业持久发展。国外发展生态农业呼声虽然很高,但由于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发展势头并不强,仍处于探索阶段[2]。
1.2“循环经济”带给农业的启示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提出的,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针对对人类社会传统的线性经济的弊端,鲍尔丁形象地将生态经济比喻为用“太空人”式经济取代“牧童式”经济,这种经济体系能够较好地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堆污染物的有限容量相协调,其本质在于工业的综合利废[3]。对于传统农业中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而言,用循环经济来指导农业生产无疑是一剂良方。具体做法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高产出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4]。
生态农业机械化研究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生态农业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核心内容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必须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促使农业机械化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这不仅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发展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农业机械化;作用
我国农业发展极易受到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多地少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人们为实现对农产品数量的追求而忽视环境问题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并在过量使用化肥以及农药的情况下导致土壤办结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出现,严重时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水土流失、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退化,使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等现象也在此种情况下出现,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改善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对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与吸收就是指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生物、环境之间能量转化生物间相关规律都可在这一过程中被利用,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实际规划以及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实现对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的严格遵守,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效无废料系统的建立与完善,该系统具备综合负责、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为能量转化最高、物质产出率最大、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这是促使农业实现优质高效生产的主要目标。在生态系统以及经济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可促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实现高效统一的目标。
2农业机械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小议国内农业发展生态合理化走向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集中解决丰衣足食问题,以社会效益为核心;工业化农业阶段以发财至富为优先目标,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后工业化农业阶段十分重视蓝天碧水和食物安全,以生态效益为核心。
农业从一开始就面临着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挑战。农业的经济效益表现在农民通过最原始的农产品物与物交换的方式获得自己所需物品。刀耕火种的长时间轮歇和林相的恢复就与农业的生态平衡有关。然而,人类脱离渔猎时代转入传统农耕方式的最重要目的是在以人力、畜力为主,生产力较低的条件下,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农业实现工业化也只有半个世纪左右。以美国为例,1910年统计的拖拉机总数不过50万匹马力,主要农业动力仍然是马、骡和牛。1930年拖拉机总数2200万匹马力,1955年后才达到较稳定的4000万匹马力以上的水平,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在化学肥料生产方面,1913年才获得从空气中固定氮的技术突破。全世界1938年仅生产900万吨以纯N、P、K算的化肥,1979年化肥生产达1亿吨。在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武装下,农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的主要目标就逐步转移到经济效益上来了。这一阶段的农业特点是大量投入以化肥、农药、机械和动力为代表的能物资源,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市场销售,为了获利。农业生产的思维方式和工业化方式类似,以直线的和局部的为主。例如,只研究DDT的直接杀虫效应,而不考虑其残留与转化;只研究氮肥的增产效应,而不考虑其循环与流动。这种思维方式容易产生一种盲目乐观情绪。
这种乐观是不能持久的,卡孙1962年写的《寂静的春天》和罗马俱乐部1970年写的《增长的极限》,代表了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人类经济活动能力的巨大增长和近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终于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也认识到地球生态平衡的精巧与脆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交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一思想迅速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成为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主调。联合国粮农组织1991年在荷兰登博滋会议上发表了《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登博滋宣言》,宣言明确指出农业发展要达到保障社会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和保护生态环境三大目标。目前,各国的农业正向着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效益这一方向发展。农业投入逐步从能物集约型转向以生物工程和信息工程为代表的智能与知识集约型。系统观、全局观和辩证发展观更多地影响到今天的农业实践。
2.中国农业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茶生态视野下生态农业政策思考
摘要: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茶叶产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其中诠释的茶生态理念,既成就了茶叶产业的持续竞争力,也对当前发展生态农业有重要启发。因此,要以茶生态理念为基础,聚焦生态农业发展要求,围绕该领域已出台政策,探索适应茶生态环境的政策方案。本文以茶生态理念为研究基础,针对当前农业生态发展的现状,从经济视角探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生态农业;茶生态;农业政策;经济思考;方向研究
在我国当前的生态农业发展中,由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技术体系尚不完善以及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等因素,导致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的步伐缓慢。因此,需要重点分析当前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茶生态理念的相关内涵,探索生态农业领域改进措施研究,以便提升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效益和效率。
1内涵界定:茶生态、生态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政策的内涵
1.1茶生态内涵。茶是我国文化的核心,从茶的种植、生产到加工,均以生态理念为基础。茶所倡导的生态理念,不仅丰富了茶叶产业内涵,更成为茶文化体系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当前理解和认识茶文化时,应该以茶为基础理念,探索其中所蕴含的生态内涵。茶生态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茶的生长、种植以遵循生态规律为基础。无论是我国传统的茶叶种植,还是在向世界各地推广茶叶种植,正是普遍遵循了茶叶的成长规律,才奠定了茶的“世界饮料”地位。另一方面,茶及茶文化倡导生态理念。茶所倡导的生态理念,主要是茶在采摘加工过程中,均倡导以生态环境、生态规律为基础。而茶文化所诠释的生态理念更多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平衡生态观。1.2生态农业经济内涵。生态农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下产生的农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种循环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理念。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的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倡导在尊重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效益。生态农业经济包含农、林、牧、副、渔等多种具体的农业形态,同时农业生态经济具有高效性,通过发挥智能、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现代设备,从而实现生态农业领域物质、能量的循环、多层次以及深层次的加工利用,实现农业生产成本的最小化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1]。1.3生态农业政策内涵。生态农业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理念在农业领域的政策产物。为了也有效推动和鼓励生态农业发展,政府在具体的农业生产和发展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即为我国的生态农业政策。我国的农业生态政策包括生态补偿、绿色补贴、减税、免税以及项目基金扶持等内容,政策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农业生产类型、项目以及条件等情况进行具体的实施,以提升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效率。从经济视角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本质上是通过国家相关政策的合理引导和调整,从而有效维护农业领域发展秩序,实现生态理念与农业经济的深度融合。
2现状剖析: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政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态农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趋势,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更应关注相关生产方式,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文章主要分析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并且对生态农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明确,以期通过对农产品高端品牌化的设计,增加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农民的经济收入,提升发展水平。
关键词:生态经济;农业发展;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发展问题越来越受人们重视。相关人员应提高对目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关注度,在农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生产方式的优化升级,设计高端农产品类型,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促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与提升。
1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相关人员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提升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在生态农业发展中,通过对相关生产物质和生产原料的控制,使得生态农业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技术方式不够合理,总体发展水平较低,需要相关领域人员根据目前技术应用情况,设计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进步的策略与方法,为生态农业中服务功能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1]。生态农业发展建设中,同样需要对其产业化运作方式进行研究,考虑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与方法,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应重视农业生态产业化建设中存在的技术应用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生态农业未来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发展问题思考2篇
第一篇
一、生态农业的含义与特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它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生态农业要求人们在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尊重生态和生态经济规律,保护生态,培植资源,防治污染,提供清洁食物和优美环境,把农业发展建立在健全的生态基础之上。生态农业的生态经济实质,就是在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依靠科技进步,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吸取一切能够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和废弃物的再循环率,以达到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生态农业的首要的、本质的特征。生态农业的其他特点,如绿色植被最大,生物产量最高,光合作用最合理,生态经济效益最好,生态平衡最佳等,都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和补充这个本质特征的。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优化模式和最佳形态,标志着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这就是以“生态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时期。
二、建设生态农业应处理的关系
1.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相互关系。在三个效益中,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核心,社会效益是着眼点,三者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当然,在处理具体事物中,往往会遇到三者产生冲突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区别轻重缓急来处理。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具备强烈的整体意识。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各个子系统都要服从总系统。必要时肯定牺牲局部利益,维护整体利益。在生态建设中,往往又会出现,甲方建设,乙方受益,丙方破坏,丁方遭殃的情况。因此,要着眼全局,统筹协调,趋利避害,培养地区间、部门间、行业间团结协作、合力共建的新机制。
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与感想
临安地域面积3126.8km2,森林覆盖率74.9%,耕地面积16833hm2,人口近52万,是一个山多田少的山区市,俗称“九山缺水一分田”,自然环境和资源要素长期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和山区农民致富的步伐。农业是经济的命脉,为了造福临安,致富农民,几代人不断地实践探索,努力发展具有临安特色的农业经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安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富民政策,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坚决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先导,企业为依托,政策为动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走出了一条具有临安山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
1临安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临安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以“五小”庭园经济为特征的生态农业起步阶段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广大农民以自家庭园为中心,以自留山为主攻点,在房前屋后山坡地上开发小竹园、小果园、小林场、小牧场、小桑园等,发展“五小”庭园经济,找到了一条恢复农村生产力、开发农业生态资源的正确道路。
1.2以“新老三线”作战方略为抓手的强势推进阶段1985年,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上促青山、下稳良田,主攻低丘缓坡”的“三线”开发战略,发动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保护发展森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丘陵缓坡,使田、地、山明确分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了一大批农产品相对集中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基地,为以后临安市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县委、县政府在认真总结“老三线”战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提出了“前促生产,后活流通,主攻加工”的“新三线”开发方略,标志着临安市农业从自然资源开发为主发展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综合开发,从纵向平面的农业资源开发发展到纵横交错的农村经济全面立体开发,从广度开发发展到深度开发、系列开发,以主攻农特产品加工来实现农业的循环增值,增加农民收益。
1.3以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举措的巩固提高阶段从1996年开始,临安农业进入产业化经营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山外拓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进一步推动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进程,使临安生态农业发展进入到综合开发、综合经营获取综合效益的新阶段。2003年临安市实施山核桃等八个“亿元工程”,连续三年引导、培育、扶持八大农业主导产业,激发了乡镇、村和社会各界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的积极性。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2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06元。可以说,绿色生态已经成为临安的“天然银行”,绿色农产品是农民的“摇钱树”,临安的每一寸土地都已经成为全市人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宝库”。
国外生态农业经验借鉴思考
一、东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一)美、英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20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不久,为了完善这部法律,将《有机食品生产法》改名为《有机食品证书管理法》。增加了利用法律保护生态农业的内容。此外,联邦政府还修改《农业法案》,增加了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具体细节。21世纪初,联邦政府农业部门制定了有机农业管理条例,对有机农产品与农作物的名称与作用作了详细规定。2002年,联邦政府又制定了《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主要规定了农业部门对农民种植农机产品与农作物予以现金补贴或科学技术援助。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FD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该法案一方面有利于联邦政府对农业食品安全的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法律武器保护有机农业生产者和农作物消费者的权益。①英国在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了生态农业的立法工作,例如,议会制订了《国家公园与乡村土地使用法案》、《清洁空气法案》、《野生动植物与乡村法案》。此后2007年l1月15日英国议会正式公布《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国家制定的有关气候变化的法案。依据本法案的要求,英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力图在20世纪九十年代的基础上下降26%至32%,到未来二十年则削减到60%。如果《气候变化法案》得到真正实施,将给英国的二氧化碳减排以法律限制。工厂与各部门违法排放二氧化碳,就可以将之告上法庭②。由于英国生态农业的立法工作的有力实施,农业生态有了较为良好的改善。例如,在英格兰大部分农业耕种土地,剧毒化肥使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英国每公顷的氮肥量由原来的150千克下降到了目前的100千克以下。同时,大气硫沉降的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的好转,对促进淡水生态系统的水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①
(二)德国、荷兰、瑞典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
德国联邦政府对本国生态农业制定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例如,《自然资源保护法》、《种子法》、《农作物肥料使用法》、《植物保护法》和《农业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德国还在制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生态农业管理规定。二十一世纪初,又制定了有机农业法案,对生态农业制定了严格的标准。②荷兰政府制定了环境意识栽培法,加强对农作物保护。为了防止农作物对剧毒杀虫剂的依赖,减少农民使用杀虫剂,降低实用农作物残留毒杀虫剂对人体产生的副作用。由于法律法规的积极作用,农民使用剧毒杀虫剂的用量已明显下降。近十几年来,荷兰的农村有机农业成果显著,剧毒杀虫剂和无机化肥在农村的施用量在大量减少。目前,荷兰温室蔬菜农作物,例如,番茄和甜椒等食用农业产品百分之九十者采用科学防治害虫栽培的,百分之七十的温室蔬菜是按照国家农业法律进行栽培和生产的。③瑞典政府制定了不少生态农业法律,例如,有机农业法,积极倡导发展科学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以下简称KRAV),农民或者农业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的工作者与企业可自愿加入KRAV协会,农民要使自己的农业产品获得KRAV标志,就必须严格按照KRAV标准进行农业生产。KRAV协会参加者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制定KRAV标准,并负责对农业产品标准和例外事例作出解释。董事会下面还设立了管理委员会,负责协会的运行负责。此外,KRAV协会在全国各地聘任生态农业监督员,负责监督和调查农民与农业产品生产者是否按生态农业标准从事生产。监督员必需具备农艺师以上资格有关部门的专门培训。这样,由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员组成了生态农业监督体系。④
(三)韩国、日本生态农业的立法与实施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