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1 15:10: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环境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设计理念下环境设计教学论文
一、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育中的现状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艺术参与环境改造的活动越来越多,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众所周知的。今天,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环境设计教育改革需要较为科学的理论进行指导,否则与迅速发展的国家经济、文化形势不相适应。环境设计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新兴学科,以环境规划设计、环境形态艺术、物质环境设计、大众行为心理等为研究核心,以策划、规划、设计、管理四个环节的结合,构成了环境设计纵向系统的整体。环境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学科专业领域包括生态学、建筑学、艺术学、行为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设计、规划设计等。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四部分组成。其中,通识课约占总课程量的50%,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约占40%,专业实践课约占10%。在专业课程中,主要以景观设计、观赏植物配置与造景、景观小品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为主线设置一系列专题设计课程,课程分类繁细,内容覆盖面广,各自独立,呈点状的板块式分布。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体,以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为补充,在理论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传授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则指导学生在本门课程内分阶段地完成专题专项研究,使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合理的表达方式充分展现自己的设计创意,最终达到本专业的教学目标。生态设计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与教学体系,其设计教育发展程度较高。我国的生态设计基本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各高校的生态设计教育发展程度不均衡,受重视程度也需要加强。因此,国内高校可借鉴国外设计院校的教学模式,积极建立与国外设计院校和相关科研机构的互动关系和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为培养出符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设计人才而肩负起重大责任。在环境设计教育中植入生态设计理念,应根据所处环境的自然条件,充分运用生态学、设计学、环境科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创造适合人类生活、工作需要的环境,最终体现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生态系统长期相协调的状态,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同时让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得以继承。但是长期以来,环境设计教育受社会意识、经济压力、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国内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体系。
二、生态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途径
1.建立科学教学构架,开设生态设计课程
环境设计教育教学改革应将重点放在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方面,将生态设计相关课程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不是在设计课程中给学生讲一些概念性的理论就能使学生完全理解生态设计理念,生态设计教育要具体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居住区景观设计、街道区景观设计、商业区景观设计、滨水区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各种不同的环境专题设计课程,结合设计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适度设计,逐步使学生形成一种从生态设计的角度解决环境设计问题的思维习惯。最终使学生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树立科学的设计观,秉持生态设计理念,探索低能耗、低污染的环境设计方法和途径。教师应是生态设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只有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者,才能将生态设计的可持续观念深深植入学生的大脑。教师言传身教所传递的信息将会影响学生未来的环境设计观,这是一种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的正能量,相信这种力量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建立科学教学构架,贯彻科学发展观,体现可持续设计,就要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设生态设计课程。教师应遵循“理论—方法—实践”的环境生态设计教学思路,尽可能在大学二年级以前开设诸如设计学概论、环境学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生态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使学生建立基本的目标概念和设计观念。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应系统地将生态环境策划、生态环境元素、生态设计方法、生态设计法规融入环境专题设计课程教学,并辅以一定的实验教学与实训实务等。
2.树立生态设计意识,积极感知生态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改革,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平稳态势增长。也就是说我国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这必将引起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从而也会对周围的环境设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工业的发展是人们对生态环境越来越关注,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纽带,在生态理念环境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设计;探讨
1引言
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为自己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大力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令人担忧。所以在新时期的我们,需要切实采取措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站在艺术设计的角度,根据现阶段我国的生态理念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设计出绿色、自然、具有生活品位的环境艺术。
2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理念的联系
2.1环境艺术设计理念的变革。环境艺术设计泛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对空间环境的布局进行整合设计的一门艺术。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包括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上或是城市规划上等等方面。它之所以可以应用在包括建筑学、社会学、文学、设计美学等诸多行业中,与它的艺术性与实用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运用自然光、植物、家具及饰物的摆放等自然或是人为的配置,以提高建筑物整体上的氛围与风格,从而在艺术上来满足人们的审美标准。这也是为什么环境艺术设计可以成为当今设计界主流的重要原因之一。2.2生态理念与环境设计。生态文明理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到的。生态理念就要加强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还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从而使达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目的。而在当下,将生态理念与环境设计结合在一起是促进设计进步改革的必经之路。因为在设计之初,就是对资源、环境以及材料的总体进行设计,而在可以完成设计的情况下,如果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是再好不过的了。想要达到这种程度,就需要将生态理念作为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然而对于目前的我们来说,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这一难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密切的关注在环境设计中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不利因素,通过对不利因素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方案,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理念,保护环境。但是无论如何,环境设计的终极目的还是要服务人类的,还是要以人类的审美为标准,想要将生态理念与环境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还要根据不同的群体做出不同的方案。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态理念与环境设计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既不能太多的强调生态理念,也不能为了环境设计而不顾及生态,所以只有找到这个平衡点才可以使环境设计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2.3生态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现状。就环境设计而言,它本身就是通过改变自然环境来达到适应人类生活学习的目的。虽然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设计经验不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愈加频繁,导致其他国家的文化早已流入到我国,从而在借鉴他国经验的基础之上,我国目前的环境设计逐渐增加了许多民族特色,毕竟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同时还满足了多民族人民的审美观点。对于生态理念,我国已经逐渐将他应用到设计当中,例如由广州市沙河兆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市市长投资有限公司联合经营的智汇park创意生产园。将生态绿色与环境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生态理念合理的融入现代人生活办公的环境当中。虽然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环境设计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将二者完全的融合在一起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的设计人员更加努力的克服困难,在持续发展观的道路上任重而道远。
可持续设计理念在环境设计的运用
摘要:文章对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借鉴国外可持续设计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国内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融入可持续设计理念的途径和改革方向,以培养出更多具有可持续设计理念的环境设计师。
关键词:环境设计;可持续设计;设计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稀缺等问题成为全球日益关注的话题,人类应该学会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然趋势。我国也一直大力提倡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出台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力求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能源的保护意识。环境设计师主要从事室内外设计与装修工作,与人们工作、生活着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理应肩负起环境保护的重任。而对于培养环境设计师的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来说,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融入到本专业的教育中去已经成为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持续设计理念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可持续设计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从事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应当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设计理念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认真审视今天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真正体现环境设计教育的新特色。虽然环境设计并不能彻底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但是,提倡可持续设计理念,对于环境设计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无疑是有益的。
1.可持续设计的内涵
1.1可持续设计的概念。广义而言的可持续设计涉及了人类社会的所有学科。作为全球化的主题,可持续设计从国际合作到政策运作再到民间多层面协作模式,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学科。狭义而言的可持续设计则归属设计学科的范畴,尤其广泛地与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景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等设计专业密切相关。设计学科提倡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主要包含五项设计原则,即5R原则[1]。①Revalue(反思)原则。反思原则是从可持续设计的角度出发,对设计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找到更加准确的设计切入点,从而认清设计的正确方向。②Reuse(再利用)原则。再利用原则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对一切可以利用的旧家具、旧设备、旧材料进行再次回收和利用,节约资源。③Renew(更新使用)原则。更新使用原则注重的是对旧的事物进行更新改造之后重新利用。④Recycle(再生使用)原则。再生使用原则是通过对各种资源,尤其是稀缺的资源加以回收利用,通过某种方式的改造、加工和提炼之后循环使用。⑤Reduce(减量)原则。减量原则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1.2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与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是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无限延伸。可持续设计虽与绿色设计有着相同的本质,但范畴包括得更加广泛。可持续设计不仅强调自然环境的可持续,还关注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在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寻找和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2]。可持续设计根据不同的侧重面有着不同的理解,首先是侧重于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使用不能超越自然资源自身更新能力的发展,一旦自然资源自身更新的速度跟不上对自然的使用速度,那将打破自然资源的平衡状态,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其次是侧重于经济体系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通过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创造出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获取经济方面的利益,但是这种经济利益不能以提前消耗后代人们的利益为代价,否则会破坏健康的不断发展的经济体系。再次是侧重于科技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科技发展以达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应最大化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最后是侧重于社会方面的理解:可持续设计可以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使人类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更加舒适,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的基础上,但这种消耗应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包容能力的范围之外,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尽管可持续设计有四个不同侧重面的理解,但其内涵都是指自然环境的可持续,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最终目的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又要保证不提前消耗后代人类的生存资源,实现生态、经济、科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3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现状。可持续设计理念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两次高潮,一次是由北欧建筑学派提倡的“地域主义”、“生态保护”设计中的可持续设计思潮,一次是由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3]。地域主义强调特定的地域和文化,注重提取当地人们熟悉的文化中的更本质的东西,将提取出来的地方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使设计和当地社会的发展保持一种紧密与可持续的关系。生态保护强调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只有一个地球”更是从本质上警告人类,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地球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否则人类将无处生存。可持续设计理念发展的两次高潮均由北欧提出,北欧的人文功能主义设计理念早已得到全球设计界的认可和追随。在可持续设计的实践方面,北欧也一直默默地领先,以最切实可行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建设着北欧模式的和谐社会。除了北欧,日本的设计界是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另一个代表。日本的设计师通过设计实践履行着保护环境的职责,他们提出了包括建筑和自然环境共生、建筑节能的新技术、建筑和当地人文环境的相融合等一系列的可持续设计方法。欧洲设计界更是专门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的网络联盟———“DESISNETWORK(DesignforSocialInnovationandSustainability)”,以促进设计引领的可持续的社会变化[4]。
2可持续设计理念与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融合
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的作用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生活情趣,追求健康生活,因而对室内环境的绿化要求越来越高。景观元素这种应用于室外的环境设计,也逐渐转向室内环境设计中,将建筑与人和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也使“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发挥。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传统室内设计的审美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人的心理诉求都产生全新的影响。
关键词:室内设计;景观元素;设计理念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迅速提升,而人类生存与生活的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越来越丰富的室内环境设计手段,极大地丰富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将人类精神世界的追求付诸实践。如今,人们对于所处环境的生态化、花园式、园林式等景观元素更为关注。而相对于早期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运用景观元素有所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景观元素了。
一、景观元素及其设计特色
景观元素与环境设计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我国具有园林设计、盆栽设计等景观设计传统。尤其在园林设计中经常可以见到的绿化、铺地、水系、小品、道路等元素,在楼阁、残木、石林、汀步等景观设计中时常可以见到,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景观元素,成就了我国古代建筑史,也使中国环境设计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在中式园林中,红砖绿瓦白墙,拱门沙石泳池,处处尽显自然与景观设计的巧夺天工。通过对这些景观元素的梳理与探索,景观元素这个概念也愈加清晰。景观元素是较为复杂的设计体系,室内、室外环境设计中都会涉及,较为常见的是绿化、环保与生态环境相关的设计,也更加符合当代人的环境设计理念。正如上述所列举的案例,景观元素涵盖内容宽泛,涉及自然界的方方面面,包括自然形成与人工创造的。这些景观元素不仅应用于室外环境设计,在人们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室内环境设计中。
二、室内环境设计现状
现代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研究
摘要:设计观是设计师价值观的直接表现,直接影响设计作品的标准和生产需求,也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影响因素。环境设计作为一项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设计专业,设计观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环境设计活动的主体是人,设计活动应当坚持人文基础,才能实现现代环境设计观的持续发展。文章就主要针对环境设计观的人文基础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观;人文基础
环境设计活动的开展应当以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为基础,同时要体现设计师的设计目的、方法以及参照的设计标准,通过环境设计的作品可以体现出人类对环境的爱护。在这种前提下才能充分保证设计观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人文思想是贯穿整个环境设计过程的基础思想,在环境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和引导性作用。只有遵循人文思想的环境设计活动,才能彰显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性,从而促进环境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倾向
以人为中心是现代环境设观的核心思想,表达了现代环境设计领域对人文社会的尊重,也体现了环境设计与心理学、社会学的有效融合,为人文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环境设计观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含两个内容:①人道主义设计思想。以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本哲学为思想基础,将人类的生存、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切设计活动都应当以尊重人、适应人、支持人的劳动成果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环境设计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②设计的中心点由技术和功能转变为人的需求。从更深的层次对人类的信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进行探析,注重设计产品的简洁性和标准性,从细节上体现对人的关爱。受到工业标准化的设计思想的影响,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标准化生产被广泛应用于环境产品设计,这显然是以功能思想为核心的设计。近些年来,生态主义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环境设计中,并且提倡生态主义的环境设计理念,这也是环境设计观一种新的演变。一方面,生态主义的介入促进了环境设计与生态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融合,更深入的了解生态环境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设计中融入更多自然生态要素,提高环境与人类的契合度;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可以减少人类的环境设计活动对自然生态产生的不良影响和干扰,为人类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健康的生态环境。基于人文基础的现代环境设计观,改变了以往的工业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重新定义,站在更开阔的背景中对现代环境设计进行重新思考。
2设计师的环境设计观建构
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及特征
摘要:沟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对于沟域旅游景观的研究目前还较为粗浅。环境设计是营造良好旅游景观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国内缺乏对沟域旅游景观从环境设计角度切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梳理沟域旅游的相关概念,分析沟域旅游景观的基本内涵,着重阐释沟域旅游景观环境设计的特征,尝试找出使沟域旅游景观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价值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沟域旅游;旅游景观;环境设计
沟域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形态,近年来得到政府和学界的持续关注。特别是辽宁省政府不断出台“沟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植和招商引资力度,计划把辽宁省“沟域旅游”建设成为中国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成为辽宁经济和社会科学稳步、快速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1沟域和“沟域经济”的概念梳理
1.1沟域
“沟域”一词最早在2006年由藏族学者罗绒战堆提出,形象地描述了藏族地区的经济现象。因为西藏地区的高原地貌,大多数居民在两山夹一河的V型沟谷地带生活繁衍,并且在经济学文献资料中常引用“域”字来表达多重含义,沟域一词由此产生。简单来讲,所谓沟域就是强调山间沟谷线状区域向两侧的延伸,强调一种特定的地域形态和范围。
生态美学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摘要:生态美学,即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它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美学是一种绿色、向上的审美价值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美学成为相关领域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针对生态美学也展开了多次探究和讨论,部分研究者认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意义在于改变当前人们对自然环境肆意掠取的现状,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生态环境的建设无非是为人们构建一个适宜生存的居住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友好关系,本文中,笔者立足于生态美学研究实际,以城市生态环境设计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深入探究生态美学对环境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生态美学;环境设计;影响;探索
一、生态美学概述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生态为本体的美学,它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一种积极向上、绿色的价值观念。生态美学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价值观念,更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体现,它体现了人类对生态的关怀,通过生态美学的观念塑造人们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和信念。(一)生态美学的发展背景。近年来,生态美学成为我国美学研究领域争相追逐的热点话题,一种理论的产生必定会以实践作为支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类缓慢发展的历史结束了,一个以新技术、新能源为主的时代开始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解放了劳动力,人们以智慧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征服欲与日俱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已不再满足于自然的给予,而是更多地向自然索取,在能动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生物灭绝,人类向自然索取的生活方式造成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在全球性问题日益尖锐的同时,人们不想在困境中坐以待毙,转而寻求新的发展出路,生态美学这一概念被提出来,生态美学是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而产生的运动,生态美学关注的是人类整体的生存,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对待自然。(二)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而过分发展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如:雾霾、沙尘暴、水土流失、全球气候变暖、地震等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生态灾难对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严重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灾难告诉我们:人类不可凭借自己的意识毫无节制地开发、征服环境,征服自然的最终结果是受到自然的惩罚,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该怎么做?我们该如何解决生态问题?这就需要站在生态学的视角下,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感,以理论支撑实践,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生态美学从生态和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和谐、自然是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问题的最好解释,生态美学是绿色的,是积极向上的,是人文性与生态性的有机统一,生态美学在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时代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美学对环境设计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城市的数量和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人们享受着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时,却也担心人们不加节制的开采利用所导致的生存环境问题。学者费里提出,“美学革命将会代替科学知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生态美学的观点是人类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这不仅是美学理念的延伸和发展,更是对社会问题的直视与突破。(一)生态美学与人们的生活更为贴近。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态美学领域的研究随之展开,在重视物质生活追求的同时注重审美活动的追求,生态美学与城市建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关系。从早期的美学研究中不难看出,学者们对美学的研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美学追求,他们认为,美学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能滋润人们干涸的心灵,美学是思辨的艺术,它能带领人们走向更高的层次,丰富人们的精神认知。人们为了自身需求而建造建筑物,对建筑物的构造是因纯粹的需求,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在看待建筑物时,不再是简单的观赏,更多上升到人文情怀和精神满足。对于生态美学来说,它伴随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让人们更舒适地生活于城市环境之中,生态美学不仅是在城市环境设计之中被广泛应用,同样,在其他环境设计之中也被不断拓展。(二)城市环境建设需要生态美学作为支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环境与人的活动形成为统一的发展,城市的构成因素是复杂的,城市环境的建设需要以生态美学作为支撑,以形成理想的生态环境。城市化的发展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人们自觉地将生态美学纳入到城市环境之中,笔者认为,自觉性主要表现为,自觉地将生活美学的审美内容进行拓展,关注城市中建筑物间的布局、形象等,关注人们对城市整体形象的追求,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以物链被人为破坏,城市中出现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活用水污染等,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环境设计与自然相融合的重要性。(3)生态美学下的环境动态平衡。事物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动态的平衡是指环境设计在生态美学视角下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环境动态平衡是环境设计的基础,只有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人们才能开展各项生产活动,不至于受其他活动的影响。对于生态美学而言,生态平衡也是美的一种体现,保持生态平衡,生态美才能更加全面地体现出来,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应将重点放置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城市的小区为例,在环境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到经济和生态多方面,既要注重环境的规划设计,也要注重人类对自身生活环境的需求,保持生态美学下的环境动态平衡。生态美学对环境设计的影响研究,是以自然生态为设计的中心,将整个区域放到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美学下的环境设计,首先给人们营造的是绿色的生活居住环境,绿色环境的设计应讲究层次感和布局意识,其次对光线、通风、噪音等环境加以注意,将自然景观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真正体现出生态美学下的环境设计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区域内综合环境得到改善,植被发挥其应有功能,环境设计与建筑物达到应有比例,小区内空气得以净化,噪音得以消除,空气湿度得以加强,这对人们居住环境来说,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减少设计中的难度,增加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探讨
【摘要】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但对审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对精神需求提高了要求。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必须加快环境艺术的发展,并将生态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的设计中。本文简述生态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基本特征和原则,并探讨了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实践中的应用,希望能够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不但追求环境艺术的美感,更对其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了重视。近年来,我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所造成的雾霾,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健康。
1.环境艺术设计和生态理念的概念理解
(1)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理解。环境艺术设计指的是把环境、艺术和设计三者用科学的、专业的手段结合在一起,在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外,还要使之相互关联。在环境的开发和设计中,选材是重要环节,要选择科学的、环保的材料,还要尽可能降低成本,除了追求环境设计的美感,还要充分考虑环保生态理念,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
(2)生态理念的概念理解。生态理念是指在对环境进行开发和设计中,在满足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设计的美感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的考虑将生态理念融入其中,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突出环境设计中的生态发展理念。
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可控性分析
[摘要]我国环境从改革开放之后遭受了很多的破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但是这个时候的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大力倡导保护环境,各行各业的工作开展都要以保护环境、不破坏环境为主。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有很高的要求,广大的人民对于居住的场所更是挑剔异常。因为大家受到了雾霾、温室效应、水土流失等等问题的迫害所以对于环境有很大的防备心。这个时候大家的环保意识也是在逐渐增加,这个防范意识在自己的住所中更是有了很好的体现,本文也是主要研究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
[关键词]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可控性
21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可谓是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要求更是提高了。在一座城市之中,可能最多的就是居住区了,而居住区的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也是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现在一些不好的室内设计材料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于对周围的环境也有很大影响,这个时候绿色生态住宅理念就出现了,这个理念的主旨就是既可以保障环境的美丽,还可以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1绿色生态住宅概述
现在我们国家对于生态环境十分重视,也一直在倡导绿色发展,而在绿色生态环境下的住宅更重要的是在耗费资源最小的情况下打造出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室内环境。绿色生态环境设计就是在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甚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节能、减排多个角度入手。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很多的乡镇人口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就进入城市务工,这个背景之下给城市带来很大压力,人多以后,城市需要负荷的压力也就更大,生态环境由于大量的开发而遭到破坏。对于住宅设计来说,越来越多的有害装修材料进入到市场,试图以假乱真,这给住宅居民造成很大安全隐患。所以说为了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以及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我们必须要极力扼制这种材料进入市场,例如,装修使用的甲醛等等,我们必须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绿色生态住宅室内环境设计的可控性分析
基于韧性城市的人居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为营造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研究符合人居环境的设计策略。在尊重生态自然环境、地域文化以及统筹设计的原则下,结合当前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的现状问题,分析宜居特征,采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其制订韧性城市发展策略,拯救人居生活环境。能有效改善韧性城市发展的不均衡、基建建设的缺失及生态恶化、社会文化滞后等现象。该方法可为实现韧性城市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宜居生活提供方针政策。
关键词:韧性城市;生态人居;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导致城市不断扩张,人居环境已经遭受严重破坏,以至于影响人的基本生存,而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宜居的重要保障,在时代的召唤中,整治不良的环境面貌,扭转恶劣的生存条件成为当务之急。人与环境本是相互协调并存,以韧性城市发展观的理念为基底,提高人居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统一设计,是实现科学环境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基于此,针对性的统筹城市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完善城市监督稽查体制、推进防污减排治理、创建地域化的人文景观,为提升我国城市人居环境设计,贯彻落实基建设施建设、循序渐进改善治理,以最高效的方式达到人居生态目标。
一、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相关概念
(一)概念界定。韧性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resilio”,其本意是“回复到原始状态”;最后由法语借鉴这个词汇,至今则演变成现在英语的“resile”,国内学者翻译为弹性或韧性[1]。该词在被广泛应用时通常被使用在机械及心理学领域,在2005年韧性城市联盟(ResilienceAlliance)对其定义为“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人造及自然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韧性具体又可分为四种,其中技术指标是指城市环境设计对干扰的应对和恢复能力,如城市规划设计、生态自然环境保护、人文经济建设、监察机制完善等保障能力[2]。关于韧性城市具体内涵是在20世纪末期被应用在规划设计与环境设计体系中,其设计内涵及意义在于通过设计手段促使城市吸收与融合外界事物对城市发展产生的破坏影响。人居环境设计简意是指人在乡村、集镇、城市中劳作与生活的场所设计,环境是人群繁衍的栖息地,与社会经济水平、环境质量、宜居度有密切的联系,设计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能有效反映人对居住空间的满意程度。人居环境设计最早源于城市规划学道萨迪亚斯在二战后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开创了人居环境设计科学研究的先河,首创了“人类聚居科学”理论[3]。我国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在他的论著《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阐述人居环境设计的五大构成,即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4]。因此,环境设计并不是孤立的衡量体系,是需要人、自然、环境综合协调的评价机制,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正处在需要提升人居环境设计的矛盾阶段中,对此改善韧性城市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是美好人居环境设计的必然选择。(二)韧性城市与人居环境设计间的关系。韧性城市是人居环境的载体,其之间的联系囊括四大设计体系,即生态设计、居住设计、基建设计、人文设计,每个设计体系都可继续划分下去,如图1所示。通过城市中不同的内容与实质,设计在分体系中将可以实现人居环境间的协调统一。在20世纪后的全球城市发展中运转系统极其复杂,由于人为造成的环境干扰,加上自然中的灾害不断威胁着城市,此背景下,韧性的城市诉求被脱颖而出,以解决时代的城市问题为主,通过对人居环境设计提出改善措施从而达到两者间的和谐并存。人居环境的设计是具备多功能与多样性特征的,在城市建设中要求注重发展内部结构整体化,避免单一的城市格局倾斜,笔者认为韧性城市的构建是在于城市内部加强自我生态修复能力与外部抵抗力的综合体现,具体在设计中应该统筹城市规划设计、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设计地域人文景观氛围、改善基建及生命线的策略方针。2013年洛克菲勒基金会创立《100韧性城市》(100ResilientCities)建设项目,其中不仅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环境设计问题,并且还出资1.6万亿美元来建设全球各城市韧性人居环境,通过双管齐下的方式应对目前城市恶劣的人居生态问题,在项目中我国有四个城市纳入名单,并且该组织认为有效地制订实施计划,提供人居环境设计的战略研究内容与技术资金的支持,能有效地解决人居环境设计矛盾问题,同时也能提升城市的韧性抗干扰抵御能力。
二、韧性城市人居环境设计现状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