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防护工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8:40: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防护工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边坡生态防护工程发展论文
1.前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务院下达了[2000]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已提上议程,这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2.边坡生态防护现状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
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可将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分为:①人工种草护坡;②平铺草皮护坡;③液压喷播植草护坡;④土工网植草护坡;⑤OH液植草护坡;⑥行栽香根草护坡;⑦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⑧客土植生植物护坡;⑨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主要作用及应用条件各不相同。
剖析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1.前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务院下达了[2000]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已提上议程,这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2.边坡生态防护现状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
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可将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分为:①人工种草护坡;②平铺草皮护坡;③液压喷播植草护坡;④土工网植草护坡;⑤OH液植草护坡;⑥行栽香根草护坡;⑦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⑧客土植生植物护坡;⑨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主要作用及应用条件各不相同。
边坡生态防护工程可持续发展探讨论文
.前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务院下达了[2000]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已提上议程,这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2.边坡生态防护现状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
根据不同的边坡土质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可将边坡植物防护技术分为:①人工种草护坡;②平铺草皮护坡;③液压喷播植草护坡;④土工网植草护坡;⑤OH液植草护坡;⑥行栽香根草护坡;⑦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⑧客土植生植物护坡;⑨喷混植生植物护坡。各类边坡植物防护技术的主要作用及应用条件各不相同。
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建设自查报告
一、投资到位情况
这次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计划总投资87.7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万元,地方配套25万元,建设单位自筹12.78万元。但实际到位82.78万元,占计划的94.3%,其中:国家投资45万元,占计划的90%,地方配套25万元,占计划的100%,建设单位自筹12.78万元,占计划的100%,。
二、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
在这次生态防护林建设中,我们严格按照中央的补助标准:封山育林70元/亩(含5年管护费),人工造林100元/亩,进行资金分配,并组织有关镇落实了配套资金(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详见附表一)。同时加强了到帐资金的管理,做到建设资金专户存储,财务科目单列,收支明细单列,专款专用。
三、项目建设情况
根据20*年11月20日上报的《*市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作业设计书》,这次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共需完成人工造林82.5公顷,封山育林360公顷(其中:雪埝镇人工造林6.6公顷,封山育林120公顷;潘家镇人工造林15.3公顷,封山育林150公顷;横山桥镇人工造林28.6公顷;焦溪镇封山育林35.3公顷;孟河林场人工造林5.3公顷;封山育林56.7公顷;新机场路人工造林26.7公顷)。在实施过程中,我区及时调整了部分地块(小班)的树种、面积。原设计小班为11个,现调整原小班9个,并新增小班6个(具体见附表二)。从这次自查的情况看,共完成人工造林82.5公顷,其中合格面积82公顷(20*年营造25.9公顷,20*年营造56.6公顷),需补植面积0.5公顷,完成率达99.4%。完成封山育林360公顷,完成率达100%。
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及发展对策
摘要:本文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包括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以及森林总量。阐述三北防护林工程发展对策,包括建立完善林网体系、加强后期管理力度、设置工程保障机制、统筹构建生态工程以及提升工程技术含量,以供参考。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三北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并且为相关建设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工程的推进,三北防护林将显现出明显的综合效益。依据近年工作进度可以得出,该工程建设是稳定生态的基础,以保护森林资源、增加植被面积为核心理念,使用先进技术建设出抵抗自然灾害能力更强的防护林。
1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
1.1社会效益
三北工程迄今为止是世界上规模比较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之一,发挥出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该工程的成功建设为我国之后的生态建设树立榜样,并提供宝贵工作经验。首先,从工程开始建设至今,吸纳了许多专业人员参与建设。营林造林工作促使林业产业得到发展,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其次,三北地区周围的生存面积得到扩张。防护林工程推进的过程中,该地的村镇环境以及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最后,群众的生态意识得到提升。相关工程不仅避免环境进一步恶化,还转变了传统的生态建设理念。工程区域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得到提升,对我国生态建设工程而言意义重大。与此同时,三北工程的成功建设一方面推动了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提升了该工程带来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联合国颁发的专属奖章,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
工程项目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前言;边坡生态防护现状;边坡绿化工程中的难点问题;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结论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边坡防护、人工种草护坡、平铺草皮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土工网植草护坡、OH液植草护坡、行栽香根草护坡、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客土植生植物护坡、喷混植生植物护坡、边坡植草的退化、喷播时的植物种子配比与最终植物状态、干旱对土体很薄的坡面植物构成威胁、注重边坡生态防护的设计与资金投入、边坡植草退化的防治技术、积极引进开发边坡生态防护新技术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1.前言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之不懈努力解决的焦点问题。基本建设的快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导致了人类赖以生存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构成了威胁。因此,项目开发与环境保护兼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工程建设中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是我们必须正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其工程规模大、项目多、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以往通常采用单纯的工程防护,如浆(干)砌片石、喷锚防护等,这些工程措施都导致原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滑坡、边坡失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和工程问题。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务院下达了[2000]3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已提上议程,这对整个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
2.边坡生态防护现状
近十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了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
略论防洪工程的生态经济
摘要:防洪工程利用生态护坡的形式保护堤防、河道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防护方式,同时这也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基础设施工程,将生态护坡的工程功能及安全功能同等考虑,选择和确立兼顾防洪、生态和经济的护坡方式。建设何种类型的防洪工程以及生态护坡工程应该考虑到当地的经济情况,同时兼顾“尊重自然、恢复自然”的理念,使护坡工程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关键词:防洪工程;生态护坡;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城镇水环境的政治已经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人们已经由传统的防洪、排涝的水利建设观念转向建设“安全、舒适、优美”的水环境观念。因此城镇的防洪工程建设不仅要使堤岸发挥出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要融入城镇园林景观、生态保护、建筑艺术等多种内容。生态防护保护技术的建设也因此得到了人们的逐渐关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一、防洪生态护坡
生态护坡是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对因为工程建设而遭受生态破坏的边坡,通过人工设计和恢复措施,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生长能力的功能系统,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支撑、自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来实现边坡的抗冲刷、抗滑动、边坡加固以及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生态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目的。
生态护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要素:第一,河道护坡满足防洪抗冲的标准要求,要点是构建能透水、透气、生长植物的生态防护平台。第二,河道护坡满足边坡生态平衡要求,即要建立良性的河坡生态系统,由高大乔木、低矮灌木、花草、水草、动物盐滩地等组成河坡立体生态体系。
绿色长城林业管理论文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30周年。30个春秋就是树木的30个年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历程,是与改革开放相生相伴的。被誉为“绿色长城”的三北工程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生态建设的典范。
一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起步。30年前,改革开放伊始的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中央、国务院从事关中华民族长远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考虑,果断作出在我国风沙和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的重大决策,并专门成立了国务院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工程题词——“绿色长城”。这是另一种意义的长城,即以树木和灌草营造的立体纵深防护林体系。它东起黑龙江宾县,西至新疆乌孜别里山口,北沿北疆边陲,南沿海河、永定河、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尔汗布达山、喀喇昆仑山,全长8000公里,宽400—700公里,横穿13个省、区、市,包括京、津两个直辖市,共551个县,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几乎相当于中国的半壁江山。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倾注了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心血。最早提出建设三北防护林设想的是我们敬爱的总理。为了改变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和沙尘暴频繁发生的状况,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多植些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可惜的是,的设想未及实施,就发生了。直到1978年,邓小平、李先念、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关于在我国北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带的建议》上作出重要批示,一个重整河山、规模空前的伟大工程由此拉开序幕。1991、1993年,、李鹏同志两次联名致信三北工程暨防沙治沙大会,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三北防护林及防沙治沙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常加以研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广大群众、科技人员和其他方面力量,真抓实干”。2006年以来,总书记多次到三北地区考察,充分肯定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2005年3月12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总理强调,要“推进以三北防护林为重点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在几代中央领导人的关怀和推动下,绿色的面积在三北大地上一寸一寸顽强地扩展着。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体始终是人民。建设之初,挖坑种树,一天的补助仅是两个窝窝头。几代“三北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壮歌,塑造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家有关部门通力协作,三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精心组织,林业部门科学管理,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铸就了三北工程的辉煌。
二
灌木生态防护论文
摘要:大规模的交通、水利、矿山等工程建设,给自然界留下了大量裸露的边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边坡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在分析生态防护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灌木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边坡生态环境生态防护灌木
在公路、铁路、水利、矿山等基础设施的施工过程中,原地貌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弃土、弃石、开挖等会给和谐的自然环境留下大量的裸露边坡。这些边坡有的是岩质边坡,有的是土质边坡,或陡或平。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在排除环境干扰的条件下,土质边坡有自我修复、恢复的能力,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不能及时达到防护和绿化的效果。岩质边坡因缺乏植被生长的条件,更难于自我恢复[1]。鉴于此,只有借助人工才能加快其恢复过程。利用植被稳定边坡、改善生态环境在生态学上称为边坡生态防护。近10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它不同于以往的工程防护措施,能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以坡面长期稳定为目的,以保护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恢复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管理工作量为宗旨,主要靠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附着力以及根系之间的相互缠绕来达到加固边坡的目的。边坡生态防护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有效地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具有生态效益[2]。
边坡生态防护的主体是植物,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豆科、禾本科等草本植物[3],对灌木、乔木等木本植物研究较少,实践中也不太成功,但木本植物在生态防护中有自己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草本、木本植物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作用,着重研究灌木的应用前景。
1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
生态防护的目标之一是使植物存活并正常生长。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仅把不良自然条件下树或草坪的成活作为研究目的,并在栽培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形成了一系列在不同条件下的施工工艺或技术,如植生带、土工网、三维网、草袋、保水剂、生根粉等[4]。现代生态防护工程则不能仅以植物存活为研究目的。大量的施工实践证明,边坡防护施工后,有的看似达到了生态防护的目的,表面上植被恢复了,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时间一长,由于植物之间的恶性竞争或外界环境不能满足植物生态习性的要求,致使植物生长势逐渐减弱,群落开始逆行演替,刚刚恢复植被覆盖的土地又会退化为裸地,形成水土流失现象[5]。
植物生态习性因地制宜分析论文
摘要:大规模的交通、水利、矿山等工程建设,给自然界留下了大量裸露的边坡,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探讨了边坡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在分析生态防护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灌木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边坡生态环境生态防护灌木
在公路、铁路、水利、矿山等基础设施的施工过程中,原地貌植被的破坏不可避免,弃土、弃石、开挖等会给和谐的自然环境留下大量的裸露边坡。这些边坡有的是岩质边坡,有的是土质边坡,或陡或平。根据恢复生态学原理,在排除环境干扰的条件下,土质边坡有自我修复、恢复的能力,但这是个漫长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不能及时达到防护和绿化的效果。岩质边坡因缺乏植被生长的条件,更难于自我恢复[1]。鉴于此,只有借助人工才能加快其恢复过程。利用植被稳定边坡、改善生态环境在生态学上称为边坡生态防护。近10多年来,人们开发出了多种既能起到良好的边坡防护作用,又能改善工程环境、体现自然环境美的边坡植物防护新技术。它不同于以往的工程防护措施,能与传统的坡面工程防护措施共同形成边坡工程植物防护体系,以坡面长期稳定为目的,以保护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恢复生态系统、防止水土流失、减轻管理工作量为宗旨,主要靠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的附着力以及根系之间的相互缠绕来达到加固边坡的目的。边坡生态防护可以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有效地净化空气、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具有生态效益[2]。
边坡生态防护的主体是植物,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豆科、禾本科等草本植物[3],对灌木、乔木等木本植物研究较少,实践中也不太成功,但木本植物在生态防护中有自己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草本、木本植物在边坡生态防护中的作用,着重研究灌木的应用前景。
1生态防护的理论体系
生态防护的目标之一是使植物存活并正常生长。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仅把不良自然条件下树或草坪的成活作为研究目的,并在栽培方面获得了很大成功,形成了一系列在不同条件下的施工工艺或技术,如植生带、土工网、三维网、草袋、保水剂、生根粉等[4]。现代生态防护工程则不能仅以植物存活为研究目的。大量的施工实践证明,边坡防护施工后,有的看似达到了生态防护的目的,表面上植被恢复了,水土流失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时间一长,由于植物之间的恶性竞争或外界环境不能满足植物生态习性的要求,致使植物生长势逐渐减弱,群落开始逆行演替,刚刚恢复植被覆盖的土地又会退化为裸地,形成水土流失现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