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4 01:26: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城市设计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生态城市设计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指城市的生态环境优美、利于人居,也包括一个城市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生态城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结合点,以人民生活品质追求为发展动力,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
二、生态城市设计的方法
生态城市的设计经过人们不断的寻求经验积累教训,已经总结出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设计生态城市虽然要考虑一个城市的方方面面,看似庞杂无序,实则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开展建设,相信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1.城市景观设计
首先,建设城市绿地。城市绿地对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生态城市必须要注重保留足够的生态绿地,利用各种绿化技术手段尽可能的恢复已被破坏的环境景观,维持现有的生态水平。城市绿地规划要合理布局,在与经济发展战略全局不冲突的前提下,达到较高的覆盖率,做到城市中心与郊区的相互融合与补充,提高生物多样性,形成较完备的城市生态系统,并保证其顺利的运行。其次,尊重城市当地环境规律。中国地域广袤,各个城市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天气气候、山水景观等都有很大的差异。设计生态城市不能也不应该局限于一种或几种方式,也不应只盲目模仿已有的成功案例,而要打开思维的枷锁,借鉴各方面的成功经验,勇于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走出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新路子。比如我国北方的一些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阳光和风能,那么就可以在设计生态城市的时候加以利用,建设风车发电,太阳能清洁能源等,借鉴荷兰的城市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风车花园城市,形成城市独立的生态魅力。最后,把握全局,形成复合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一个城市中,城市景观要自成一个系统,可以独立运行,拥有较完整的生态运转体系。城市与城市之间也不是完全独立隔绝的,它们之间也应该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以完成局域间的互补互利,发展城市功能群体模块的建设与沟通。
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时代的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公共服务不均衡等问题日趋突显。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城市双修”理念,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有利于落实新发展理念,促进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双修;生态地区;城市设计
简单来说,“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一方面是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是用更新织补的理念,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在生态地区,应用“城市双修”理念创新城市设计的思路,有利于生态地区城市的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从“城市双修”理念与意义入手,对“城市双修”理念下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的原则与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生态地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1“城市双修”理念与意义
城市与生态是紧密联系的,“城市双修”理念中结合了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两大要点,在城市建设中提高了生态建设的力度与重要性。通过“城市双修”,进一步落实生态理念,提高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激发城市活力,形成生态城市的标志性名片,从而突出城市发展再生力。“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城市建设更符合当前现代化社会人们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多元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打造具有生态价值与宜居属性的城市,促进城市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2“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原则
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发展中,由于过分的强调规模扩展与速度建设,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很大破坏,这不仅抑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对城市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为了使城市发展重新展现活力,当下阶段已逐渐开始在城市建设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修复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建设逐渐朝着新的方向不断转型。
1城市双修简述
1.1概念。城市双修包括城市修补与生态修复两个方面,在这里,生态修复主要是指用生态的理念来修复城市当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改变原有的环境质量,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注重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共同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城市修复:①在城市生态区域开展底线思维建设,避免对实际环境造成影响,引导城市合理化发展;②针对城市建成区,要加强城市品质与效率的提升,已改善人们生活居住环境为主进行城市建设。1.2意义。城市双修是国家在城市建设及治理的理念上提出的,对于原有的城市发展建设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战略转变。在以前的城市建设中,由于过分注重城市规模扩大与速度发展,因此没有对城市生态环境给与过多的关注,也因此使得当下城市环境被破坏的比较严重。城市双修主要侧重于塑造城市特色与提升城市活力,原来的城建设仍会受到西方城市建设的影响,而对城市双修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多是国家内部的发展创新,这和以往的城市建设存在根本性差异。城市双修在解决实际城市问题时,主要是以当下的城市建设为基础,对原有的城市建设进行逐一的完善修复,从而使城市建设变得更好。再者,双修理念的提出也弥补了原有的城市建设理论空白,促使当前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健全完善。最后,城市双修的推进与发展,合理化解决了原有的环境污染与交通拥堵问题,在2020年,相信国内大部分的城市都将适于人们居住,城市双修将进一步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帮助人们提高实际生活质量。1.3设计原则。城市双修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为:①以人为本,在实际发展阶段坚持以人为核心,与不同人群进行结合力争使计划与实践相符合,从而有效满足当下的人民大众的生活生产需求,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②城市双修的顺利开展需要与城市发展现状、生态环境的相结合,用生态手段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促进城市发展。合理控制城市开发边界,做好城市系统治理,从而使城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③城市双修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相协调。城市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无论是进行生态修复还是进行城市修复,都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朝着生态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方向不断前行。在城市双修期间,要对城市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城市布局分配合理,促使城市生产生活朝着低碳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4着力点。(1)提升城市活力,改善居民生活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提升城市活力,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但在从前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由于管理人员忽视了城市建设的基本目标,过分追求规模扩展与速度建设,因而使得城市功能无法发挥实际效用,民生需求得不到关注。当下阶段,城市双修要以人为本,对城市与生态环境进行合理修复,在满足城市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相协调,打造适于人类居住的城市环境。(2)传承文化,建造城市特色城市特色,便于不同城市之间相互区分。在城市建设中,有些区域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了拆除,改变了原有的城市面貌,也让城市失去了原来的特色。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再次发生,在城市双修工作期间,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传承区域特色与民族文化,发展城市建设,重新塑造城市特色。特别是在城市设计阶段,更要利用城市特色等优势,做好城市历史文化宣传工作,便于外界对城市进行深入了解,同时也解决了原有的城市千篇一律的问题。
2“城市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地区城市设计策略
2.1更改设计理念。①正确认识城市双修理念。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全新理念,城市双修是国内城市建设的创新,是原有城市建设、治理模式的巨大转变,因此,在实际城市设计阶段对城市双修概念进行明确,掌握城市双修的内在要求。②在城市设计阶段要改变原有的城市设计理念。在掌握城市双修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进行创新,结合城市实际,发挥城市优势,将城市建造的更具活力与特色,改变原来城市建设面貌相同的局面。此外,在城市建设期间避免出现新政策旧做法,新名称就理念,新倡导旧思路的情况。③在城市设计中要认真执行城市双修理念。例如在城市设计时逐一落实“再生态”与“更新织补”理念,将生态修复归纳到城市发展建设中,在城市建设中对原有的设施进行更新、织补。2.2利用生态区域优势。生态区域的显著优势就是资源丰富兼具一定的生态特色。在对生态区域进行城市设计时,也要认真执行城市双修理念,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展现生态化建设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利用生态优势进行城市建设。城市双修的主要目的是建造特色城市,改善城市活力。对于生态区域的城市,具有特殊的环境条件与自然风景,因而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城市建设,也必定具备新的城市特色。因此在城市设计期间,要将生态这一特色放在前面。将区域的生态环境作为主要的底色,将区域生态生机作为主要底气,进而充分彰显城市活力。在解决城市建设与生态关系时,同非生态区域相比还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2.3创建生态宜居城市。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总是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特别是在城市设计中,由于过分追求城市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忽略了区域自然环境建设。最终导致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环境受污染破坏的情况更加严重,人们居住环境条件越来越差,不仅如此,随着生态环境的破坏,一些海水倒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这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一定危害,也抑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双修理念的提出,要求城市做好生态修复,这对于生态区域恢复原有面貌十分有利。因此针对生态区域开展的城市设计,要改变原有的生态城市构建方法,以当下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在生态中进行相应的城市建设。针对在城市建设中遭到破坏的生态区域,要加大实际修复力度,避免在城市建设中出现新的生态破坏。
3结语
生态修复城市设计教学研究
摘要:基于对生态修复理念的发掘与学习,结合当前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的需求与趋势,面向传统城市设计教学的典型问题,研究提出注重空间功能复合性的城市设计教学框架,构建基于“解读-整合-分析-设计”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规划意识。
关键词:城市设计;生态修复;教学方法
1教学研究背景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颁布、城市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确立,我国城乡发展模式正面临深度改变与创新的挑战。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时代选择,也为未来城乡规划指明了变革的方向。促进生态文明,提升城市功能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时代使命,并成为城市设计教学必须回应的关键命题。就我国的现代城市设计教学而言,受建筑学教育传统的影响,普遍以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与设计为主导方向,注重对学生空间形体设计能力的培养。虽然随着我国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城市设计的教学内容也不断拓展、完善[1]。但在城市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仍主要关注开展城市物质空间形体的创造性设计与表达,而普遍忽视了城市设计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基于此有必要探讨融合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理念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
2教学思路与方法
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着重回应我国城市设计事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专业教学的“三个对接”问题,即:教学目标与转型期城市设计人才需求变化的对接;课程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对接;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对接。并从如下三个方面凝练了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首先,在“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下,通过研究我国城市设计工作及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特征,调整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即:知识领域由侧重工程技术拓展为对城市生态人文等的全面关注;能力结构由物质空间形体设计转向规划统筹;素质结构由注重技能转向职业和综合并重,并注重价值观培养。其次,根据人才需求变化下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在传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完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具体包括:通过文献研读、案例分析、田野调查等教学环节的开设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快题设计,强化学生的规划思维和专业能力。再次,搭建多元、开放的“学习-交流-实践”平台,拓展知识和信息获取途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包括:通过专家讲座、主题座谈等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结合“湖南小城镇调研”等活动,加强与地方规划建设部门的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服务社会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
基于生态理念的城市设计论文
一、城市设计的生态理念
1.对当地已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生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要优先对已有自然资源进行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在对已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开展设计和建设工作,使得现有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利用生态资源和元素,从而使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充分体现生态城市的价值。
2.生态技术优化城市空间
目前,生态技术飞速发展,可再生的绿色能源、生态化的建造技术为生态型城市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如重点研究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或者重点研究用绿色植被覆盖城市空间和建筑物表面、雨水就地渗入地下等,通过先进的生态技术手段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状况。
3.生态效益考核城市空间
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让地球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制冷设备的使用让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在这一背景下,人类应当积极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从现阶段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的意义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实践,对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做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绿色环境;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建筑可以说是人类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场所。但是,建筑从其一开始规划到施工、装修、拆迁等过程中,都伴随着能源的输入以及废弃物品排放等问题。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国家化城市设计的主流趋势。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绿色、低碳是关键。
一、现阶段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的意义
(一)是推行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受到全人类的关注。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到不能挽回,那么其就会反作用于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绿色、低碳的建筑就是构建生态化环境的必然需求。我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生态建筑,大力支持绿色建筑中应用节能技术,并且能够通过行业标准来进行规制,真正实现了城市建筑的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头等问题。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将绿色发展应用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二)是节能减排,减少CO2污染的必要措施。研究发现,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其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中占据近50%。这一比例远远大于运输行业和制造行业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全球接近二分之一的能源都是用来建筑,并且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取的大部分物质原料都会用来建造或者应用到建筑的附属设施。就目前而言,桥梁、道路、隧道等关键性建筑是不能够用绿色低碳等标准进行衡量的。但是,城市中的居住区、办公楼等建筑则可以大力渗透绿色理念。[1]对于类似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这就让其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耗费的原料也是多不胜出。因此,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
生态学论文及海绵城市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景观生态学运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可行性,对其具体运用进行了说明,希望能够帮助有关地区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为居民打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
关键词:海绵城市;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
当今,城市化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建设中的内涝问题也在不断加剧,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海绵城市的理念自提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如何应用景观生态学设计海绵城市进行深入研究。
1景观生态学运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可行性
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建设成“海绵”,能“吸水”也能“挤出水”。此设计思想就是使城市能在降雨时“吸水”,将水分吸收并进行蓄积,还能进行渗透及净化,在城市需要水时再将所蓄积的水释放出来,能够大大减轻城市积水问题,降低城市内涝发生的几率,从而建造出更适宜生活的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体验[1]。但海绵城市的建设自2015年提出以来,就一直备受质疑。据统计,在我国第一批共16个城市中就有10个产生内涝问题;在第二批的14个城市中有9个发生内涝。从整体上看,当前投入建设的效果不佳的城市占总数的63%,且一、二线城市居多。景观生态学所研究的内容就是“景观”与“生态”间的联系,将景观的空间及形式与生命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规划空间结构,进而打造景观格局。对于保护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另外,通过将“海绵”与“景观”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大大提升城市建设质量,进而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
2海绵城市设计中景观生态学的具体运用
城市生态景观海绵城市设计分析
1海绵城市的本质
1.1维护水资源的生态系统。海绵城市的建设应当最大程度的对原有的生态水循环系统进行保护,包括城市当中存在的湖泊、池塘以及河流等生态自然体系,从而使得城市当中的水文情况尽可能的维持在最好的状态之下。1.2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结构。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城市当中原有的水生态循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破坏,因此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来修复已经被破坏的生态,改善和修复受到破坏的水循环系统和水生态系统,从而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可以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1.3提倡低影响开发模式。尽最大的可能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维持健康发展的状态下,并以此为标准将生态破坏问题降到最低,尽可能的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水循环,从而使得城市当中额绿地系统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进而优化水循环系统,这就是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大致内容。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会充分的利用到透水路面的设计、屋顶花园设计以及雨水公园等,同时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到下沉绿地、原有水系以及生态设施等,使得水资源能够大大的提高利用率,对雨水进行高效的拦截和滞留。这样一来,城市当中地表水径流问题以及导致的内涝问题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2海绵城市中生态绿地类型和作用
2.1点型绿地。点型绿地主要说的是在城市当中呈点状分布的生态绿地,比如在社区当中的公园,在该区域建设大量的湿地或者雨水公园等设施。点型绿地当中需要有合适的湖泊、小溪等水体系统,从而能够对雨水进行存储、过滤、吸纳以及净化,这部分水资源在需要利用的时候可以用来对绿地进行浇灌,从而使雨水得到充分的利用。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发现点型绿地能够有效的吸纳和处理雨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雨水径流。因为人工湖、湿地等水体资源自身具有储存的功能,所以对于雨水储存设施的工程性建设可以适当的减少。2.2线型绿地。线型绿地说的是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线状的城市绿地。在城市当中属于线型绿地的有道路绿地、滨河沿线景观等。线型绿地主要作用是对雨水进行传输,其辅助作用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建设一些渗透渠、植草沟等生态雨水基础设施,将雨水传输到排水设施当中。在线型绿地系统当中,可以有效的将雨水进行下渗和过滤,并且可以进行短暂的储存。这样就可以对雨水径流造成的内涝情况进行有效的缓解,同时还可以避免因为雨水发生的污染。2.3面型绿地。根据不同类型的绿地而合成的城市绿地区域被称作是面型绿地。在城市建设当中比较常见的面型绿地有居住绿地和商业绿地。面型绿地能够有效的将建筑、广场以及道路当中的雨水径流进行收集,而且还可以就地进行吸纳、入渗以及收集,在需要用水的时候能够进行灌溉。因为面型绿地的生态设施分布的比较分散,而且尺寸也比较小,因此对雨洪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解决的区域面积有限,在超出解决范围的区域无法有效的进行处理。同样对于径流也只能处理较小部分。
3构成海绵城市的技术
3.1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主要说的是在建筑物的屋顶、天台或者露台上种植一些植物,从而打造出绿色空间,实现对生态的保护。在绿色屋顶的建造包括结构层、防水层、排水层等,它既可以成为人们娱乐的场所,还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更加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需求。在夏季,绿色屋顶可以有效阻止温度升高,使建筑物的温度降低,在冬季,可以达到保温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能够有效的防止建筑物发生老化、变形等情况,从而避免了漏水问题的发生。绿色屋顶可以将雨水进行有效的截留,大大的减少雨水发生径流的现象,给城市的排水管道减轻了压力,并且达到了保护环境的效果。3.2透水铺装。在广场或者道路上使用透水性比较好的材料进行铺装被称为是透水铺装。采用透水铺装可以使雨水入渗地面或者进入排水管道当中,可以有效的减小雨水径流现象。透水铺装的最底层是土基,需要根据施具体情况进行施工,排水层可以将雨水输送到其他雨水设施当中,垫层能够有效的保护基层。储存雨水最主要的部分是基层,在施工的时候应当多加考虑承载力的问题。面层要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透水性。3.3植草沟。植草沟主要指的是对地表沟渠进行植被绿化。植草沟的功能是对雨水径流进行传输。干式植草沟的底层采用了透水性很好的过滤层,设有水域传输管道,可以大大提高雨水的入渗、运输、滞留以及净化的作用,适合设置在人口密集的区域。湿式植草沟很容易滋生蚊虫,所以更加适合用在郊区或者高速路等区域。传输型植草沟形式简单,成本低,维护方便,适合用在高速路周边。3.4雨水花园。在地势相对比较低的地方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它可以和景观场地更好的结合在一起。雨水花园在建设的时成本相对比较低,在进行管理和维护的时候相对比较方便简单,所以在公共建筑的景观场地中被广泛的使用。雨水花园能够对雨水进行净化和吸收,不仅可以削减雨水产生的雨水径流,还能够通过蒸腾和光合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功能。
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研究
摘要:针对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详细介绍分析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的重要性、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原则,如生态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与经济性原则,提出不同条件下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希望能够给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制定科学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将生态学理念与建筑学理念进行有效结合,有效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产生,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从而保证城市整体结构更加完整,减少资源的损耗。
1分析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的重要性
所谓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主要指的是基于生态学理念而设计的绿色街区,与传统的城市街区设计方案相比,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将城市中的各类元素进行有效整合,如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城市信息的收集与利用等,是推动城市稳定发展的保障,真正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的有效结合。通过分析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的明确设计重点,结合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制定完善的解决对策,从而打造良好的生态城市。除此之外,由于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具有高效运转的特点,在投入与产出过程中,城市中的经济资产能够高于投入资产,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在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中,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简单,通常分为三个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通过制定合理的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方案,能够保证城市中的各项信息更加准确,为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1]。
2生态城绿色街区城市设计原则
城市设计管控方法探索
【摘要】新一轮总体城市设计管控方法研究已开始,管控要素从中心城区扩展到整体区域,临山、临水等生态敏感区的管控方法成为研究重点。以广州市花都区总体城市设计为研究对象,从全域景观视角对风貌分区划定、管控要素体系建立、山体和山前地区管控方法3方面进行技术方法探索研究。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管控;全域景观;临山地区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风貌趋于同质化,城市特色不断衰减。我国多数城镇忽略了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导致“千城一面”。2016年,国务院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城市特色和个性塑造,肯定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颁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明确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2类,进而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和任务。从新明确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可看出,新时代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更关注城市风貌特色把握和整体自然山水格局保护。目前,总体城市设计编制面临2个难点:①如何将总体的结构性表达落实到要素的控制和引导上;②如何突出城市特有风貌特色,深入探讨起关键作用的导控要素并对其进行切实、有效引导。广州市花都区总体城市设计为片区级总体城市设计,范围覆盖花都区全域,面积为969km2。作为对广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有效传导和补充,落实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突出山体森林平缓、连绵起伏的生态风貌”“延续青山半入城的山城格局”“精细化、品质化打造公共空间”要求。花都区总体城市设计旨在塑造花都作为大湾区生态旅游门户、精致幸福宜居城区、岭南美丽乡村典范,同时也是从传统中心城区物质形态设计转向对全域风貌景观控制和引导的尝试,重点关注山体和山前地区的风貌格局维护和要素管控。
1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
近年来,总体城市设计编制研究主要分3块,即侧重编制内容探讨、管控方法研究、对实施路径的探索。从编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倾向从城市风貌特色、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主要功能区域和重点项目等方面组织内容。规划层次包括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引导。在管控方法方面,多数研究采用“分区、分类”要素管控体系,如上海市总体城市设计以“分区传导,专项协同”为理念,还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城市设计的某些要素,如建筑高度控制、天际线、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等。在实施路径方面,多数研究关注城市设计成果向规划管理条文的转译、系统性要素的分解和借助法定规划落实控制指标。实践方面,传统城市设计关注中心城区和物质形态规划,对全域景观控制关注较少,近年来,少数城市开始新的探索,如杭州总体城市设计尝试建立系统性风貌管控体系,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重庆山水规划侧重整体山水格局的把握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将规划意图落实到具体的管控指引是对传统城市设计体系内涵和管控方式的突破。花都区城市设计在借鉴先进城市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城市设计管控的内涵和方法,关注对象由“城区”转向“城+乡+野”全域,设计方法由“三维形态设计”转向“大地景观管控”,成果管控由“条文式通则”转向“管控蓝图+管控细则”。
2花都区城市风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