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安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13:44: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态安全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安全论文

生态旅游安全分析可持续开发湿地旅游资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概述、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实例研究、湿地旅游资源现状、湿地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湿地生态旅游主题不明确,景点知名度较低、存在社区居民与野生动物争夺生存空间现象,环境有待提高、较少的资金投入抑制了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针对湿地旅游问题的整改意见、加大开发力度,打造全方位旅游体系、统一开发与分区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计划和规章制度、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生态意识和保护技能、加强生态监测,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湿地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的热潮正在兴起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以及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的意义,继而分析了湿地旅游资源现状及其在旅游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湿地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的提出整改意见,以期对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建议

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恢复。所以,我们要切实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湿地旅游是开拓整个旅游市场的要求,而湿地旅游业发展较慢,市场份额较低,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有利于旅游市场的开拓,是未来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一、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意义

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特别是水鸟)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

查看全文

饮用水安全制度通知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农委),计划单列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村镇建设处,有关单位:

建设部等有关部委定于20*年8月28日-29日在北京举行“20*第六届亚太地区基础设施发展部长级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战略国际研讨会和水处理新技术与设备博览会”。为推进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本次大会上将举办“乡村和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和“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和制度论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论坛主要议题

“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论坛”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村镇水环境治理技术经济政策和适用技术,围绕村镇水环境治理规划、村镇污水排放适用标准,以及村镇排水收集设施,村镇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人工湿地与塘等生态处理技术,粪便厌氧沼气化及其综合利用,村镇水体生态修复与水质改善技术等议题,将邀请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以及设计生产单位介绍乡村及小城镇水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功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和应用实例。

“中日小城镇饮用水安全技术与制度论坛”由我部与日本厚生劳动省共同举办。针对小城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的特点,围绕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现状调研与评估、规划和管理,水质监控、预警与应急技术,以及小城镇饮用水预处理、强化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饮用水一体化设备开发、输配水安全保障和管网水质控制等议题,将邀请小城镇饮用水建设管理人员、著名学者、知名设计单位、自来水公司和来自日本政府、企业和研究部门的诸多专家介绍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方面成功的管理经验、适用技术、应用实例。本论坛将特别介绍日本针对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特殊供水制度——简易供水制度以及相应技术,并探讨中日在小城镇安全供水方面的技术与资金合作机会。

二、时间及地点

查看全文

知识图谱生态建筑研究趋势分析

摘要: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依据,以Citespace为数据分析工具,对2010—2019年生态建筑研究的1362篇“核心期刊”和13914篇“全部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文章作者、热点机构、高引用论文、研究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并绘制相关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国内近年的研究热点是生态城、可持续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化、生态文明和传统村落等,有关生态建筑领域的研究各有侧重点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趋势。

关键词:生态建筑;知识图谱;研究热点;研究趋势

1数据选取与整理

1.1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中期刊收录的文献,数据获取时间为2019年12月13日。检索策略为CNKI数据库中主题词设定为“建筑”并含“生态”,时间段为2010—2019年,共检索到13914篇,其中核心期刊1521篇。逐条对文献进行检验,人工剔除征稿信息、新闻类信息、会议类信息、学者访谈及重复文献等无效信息后,共在CNKI得到有效核心期刊1362篇,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数据。

1.2分析工具

查看全文

农业水资源安全的定义

1水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定义的研究进展

1.1水安全定义的研究进展2000年3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的主题是:水的安全,从洞察到行动。世界各国给予水安全以高度的关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首脑或部长和3000名科学家出席了这次会议。宣言中提到水安全的含义是:确保淡水、海岸和相关的生态系统受到保护并得到改善,确保可持续性发展和政治稳定性得以提高,确保人人都能够得到并有能力支付足够的安全用水以过上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并且确保易受伤害人群能够得到保护以避免遭受与水有关的灾害威胁,但常规模式不是我们的选择。同时,该宣言还明确提出了实现水安全面临的挑战为满足基本需要、保证食物供应、保护生态环境、共享水资源、控制灾害、赋予水以价值、合理管理水资源等7大方面[1]。可见,水安全定义内容丰富,既包括水资源的利用,也包括水环境保护和水灾害控制,同时涉及经济、政治、生态以及可持续性等层面。早在1998年,洪阳等[5]就以水危机为出发点,定义水安全。他们认为水安全的内涵是:由于人类不可持续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得水体弱化或丧失正常功能,不能维持其社会与经济价值,进而危及人类对水的基本需要。其广义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都能可持续地获得维持或改善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用水。对人类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人人获得满足其基本生理或生活需要的用水量;对社会经济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社会经济系统获得能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用水量;对环境子系统而言,水安全就是环境系统获得能维持或改善环境质量的用水量。并且认为水安全的作用层面有3个:个人生理或生活的基本需要;社会、政局的安定;经济的持续发展。当今世界面临的水安全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水资源匮乏、水质污染以及水环境恶化。以后还是洪阳[6]进一步丰富了水安全的内涵,认为水安全的内涵包括自然型水安全,如干旱、洪涝、河流改道等,以及人为型水安全,如水量短缺、水质本论文由毕业论文网整理提供

污染、水环境破坏。同时指出,其外延指的是由水安全引发的其它安全,如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等。韩宇平等[7]更强调水安全的动态属性。将水安全理解为,在现在或将来,由于自然的水文循环波动或人类对水循环平衡的不合理改变,或是二者的耦合,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区域水状况发生对人类不利的演进,并正在或将要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干旱、洪涝、水量短缺、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等方面;并由此可能引发粮食减产、社会不稳、经济下滑及地区冲突等等。成建国等[4]比前人更进步的一点是赋予水安全以人文属性。认为水安全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人都有获得安全用水的设施和经济条件,所获得的水满足清洁和健康的要求,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同时可使自然环境得到妥善保护。水安全的内涵包括3个方面:一是水安全的自然属性,即产生水安全问题的直接因子是自然界水的质、量和时

空分布特性;二是水安全的社会经济属性,即水安全问题的承受体是人类及其活动所在的社会与各种资源的集合;三是水安全的人文属性,即安全载体对安全因子的感受,就是人群在安全因子作用到安全载体时的安全感。具体说就是水安全和水资源系统的丰枯等属性有关,和人类社会的脆弱性有关,和人群心理上对水安全保障的期望水平、对所处环境的水资源特性认识以及自身的承载能力等有关。水安全的外延指的是由水安全引发的社会经济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以及这些系统下面的子系统如社会经济系统下的粮食安全、政治稳定等。并指出水安全是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灾害的综合效应。由此可以看出,水资源安全和水环境安全是水安全的子集。而陈绍金[3]则给出了更为概括的定义,认为水安全就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可承受涉水灾害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并确保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没有强调水环境安全。1.2水资源安全定义的研究进展2000年3月,还是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水论坛及部长级会议”上,把水资源安全理解为“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取足够安全的水”[2]。贾绍凤等[2]对这一概念作了具体的解释,认为水资源安全实际上涉及社会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几个层次;水资源经济安全强调水资源能够支持经济的发展,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可以提供水量和水质保障,二是供水价格要适中;水资源安全的实质是水资源供给能否满足合理的水资源需求。郭安军等[8]把水资源安全的水质和水量分了先后层次。认为水资源安全的内涵包括水质的安全和水量的安全两个方面。从水资源安全预警机制的角度看,水资源安全的概念分为3个层次:(1)水质的安全这是水资源安全概念中第一个层次,主要包括地表水质的安全和地下水质的安全;(2)基于水供给和水需求基础之上的水量安全;(3)基于可持续利用基础之上的水量安全,指在一定的水储备条件下,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每年水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贴现率。郑通汉[9]提出了广义和狭义水资源安全定义,认为广义的水资源安全是指国家利益不因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等造成严重损失;水资源的自然循环过程和系统不受破坏或严重威胁;水资源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状态。狭义的水资源安全,是指在不超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水资源的供给能够在保证质和量的基础上满足人类生存、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维系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夏军等[10]把生态用水作为本论文由毕业论文网整理提供

水资源安全利用的前提,认为水资源安全是指,在满足生态用水前提下,以可承受的价格,为居民生活和工业、农业、服务业生产提供符合水质要求的供水。1.3水环境安全的研究进展与水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相比,水环境安全的定义还要年轻。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见。曾畅云等[11]定义水环境安全为:水体保持一定的水量、安全的水质条件以维护其正常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保障水中生物的有效生存,周围环境处于良好状态,使水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同时能较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人类自身和人类群际关系处于不受威胁的状态。

2水安全、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概念辨析

查看全文

内蒙古生态经济综述

本文作者:梁荣赵秀丽工作单位:内蒙古财经学院

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暨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26年1月7日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内蒙古社科联、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气象局、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内蒙古环保局、内蒙古党校、内蒙古生态环境监测站、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财经学院等16个党政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了会议。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给予关注和报道。与会代表提交论文16篇。大会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筹委会)共同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东应邀与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主持。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致开幕词。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高出席了会议。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研究员关于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进行了说明。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教授就学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说明。会议表决通过了5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章程6、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领导成员及办事机构人员名单、常务理事名单、学会顾问名单。会议选举郝益东副主席担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名誉会长,内蒙古财经学院院长张亚民教授当选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由内蒙古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刘高、内蒙古气象局局长乌兰、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暴庆五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永红、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张太平、内蒙古经济信息中心主任杭栓柱、内蒙古财经学院副院长李春林共9位同志兼任,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由内蒙古财经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潘建伟教授兼任。表决结束后,大会举行了隆重的内蒙古生态经济学会的揭牌仪式。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指导思想,本次会议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会议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进一步明确和深化了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认识

内蒙古师范大学额尔敦扎布教授作了题为5从社会角度看生态6的主题演讲。额尔敦扎布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的问题是高耗能、高消耗。我国GDP增长是靠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靠高投入以及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这必然对生态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经济的增长、能源的紧张对生态问题造成巨大的压力,同时,人口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压力,造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整个生态恶化。额尔敦扎布教授进一步指出,当前,自然生态失衡是比较严重的,导致自然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态失衡,社会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制度、财富分配不公和三信危机(信仰危机、信心危机、信用危机)等。因此,要解决自然生态失衡问题,必须使经济、社会、生态保持动态协调发展。对于理论工作者来说,就要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综合研究,而不能就生态谈生态,要把经济和谐当做问题导向的科学,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生态,目的是保证我们的生存条件本身,保证良好的生存条件下的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增长。内蒙古党校孙兆文教授则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视角指出,只有四大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要把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生态经济既要尊重经济规律也要尊重生态规律,提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进而指出发展生态经济可选择的模式。发展生态经济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追求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循环利用、可持续利用,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弘扬中国少数民族的绿色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要将人工治理和和自然休养生息结合起来,将强化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监督结合起来。

二、生态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李青丰教授在题为5内蒙古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6的演讲中,首先总结了内蒙古草原的战略意义,草地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生态功能也有资源属性。畜牧业生产是内蒙古草原最主要的资源功能,也是人类干扰草地环境的最主要的形式,由此引发了草地利用和草地保护问题。在利用草原方面,畜牧业生产是农牧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在保护草原问题上,畜牧业生产又是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草地退化的原因来看,一是草地超载过牧问题严重,草畜不平衡,草地植被遭到破坏。季节性和区域性草畜矛盾是草地退化的最主要的原因。二是系统投入和系统产出的失衡问题。对草地投入的太少,索取的太多,这就是系统裂变的主要原因之一。李青丰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我国是单一的依赖于草地生产、放牧的生产方式,正是这种传统的靠天养畜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造成草地退化和裂变,人为的干扰、自然灾害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要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生产方式的调整来减轻草地的压力,要采取预防的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暴庆五研究员作了题为5深入研究内蒙古生态经济问题,推动自治区经济可持续发展6的发言。暴庆五研究员从发达国家先经济,后生态的发展对比分析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暴庆五研究员强调指出,内蒙古生态经济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内蒙古面临的生态经济问题相当突出,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这一角度,就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系统论证了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迫切性与可能性。盖志毅教授从充当一定守边任务的牧民减少了生存和立地的空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牧民的贫困影响社会的稳定、在牧区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同时,盖志毅教授从草原生态系统跨越国界的特性对国际周边国家的影响以及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作用、草原生态系统孕育的多种生物物种延续问题等角度也论证了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国家安全的重要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必然会从多方面影响我国的国家安全。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考虑通过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来营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从人类的最终的安全角度,应保证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查看全文

CNKI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1材料与方法

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源,在数据库期刊高级检索口选择检索条件为“主题”,检索词采用“降解地膜”,时间跨度不限,检索时间为2018年7月30日,导出文献格式自定义全选获取作者、机构、年份等信息,将检索结果导入Excel软件,在人工检查和纠错的基础上,剔除科普报道、人物传记及信息简讯等非论文型数据,获得降解地膜研究有效文献。采用文献计量的基本方法,利用Excel软件从文献年际数量、研究区域、载文期刊、研究作者、发文机构、研究关键词等方面对降解地膜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发文趋势分析。论文的发表量与年代分布情况可以反映该领域理论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16],一时期论文数量的增加速度和数量,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研究者和实践者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17]。从图1看出,1987—2018年32年期间,国内首次发表降解地膜领域的文献为1987年,次年为空白年份,随后年份年发文量在1~60篇之间波动,至2018年7月30日,共发表降解地膜研究文献389篇。根据其年份分布特点,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87—2009年23年期间,检索到的文献只有109篇,占文献总量的28%,年均发文量为4.8篇。此期间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热,其中,1997、2004、2008年这3年降解地膜的研究分别达到一个小高峰,文章数量分别达到10、10、11篇,其余年份文献数量在0~8篇之间起伏不定。2005年是降解地膜研究的低谷期,仅出现了1篇论文。这一阶段,降解地膜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相关研究比较零散,研究处于较低水平,可视为缓慢发展期。2010—2018年9年期间,降解地膜研究文献数量增长较快,2010年仅为13篇,2017年已达到60篇,检索到的文献数量达280篇,占文献总量的72%,可以说超过2/3的降解地膜论文都是近10年产出的。这一阶段,降解地膜研究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可视为快速发展期。分析表明,国内降解地膜的文献数量总体偏少,但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随着国家对农业资源环境领域的重视,可以预测未来降解地膜将成为热点研究领域。2.2研究区域分布。第一研究机构按地区统计结果表明(表1),389篇降解地膜文献广泛分布在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数量为1~62篇不等。新疆、甘肃、山东是降解地膜研究靠前的3个地区,文献量依次为62、38、1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15.94%、9.77%、7.97%。这些地区分别大面积种植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对土壤水温的需求较强,地膜使用量、覆盖面积和使用强度在国内均排在前列,地膜残留量也较高,因而对应用降解地膜的需求也较为突出。云南、北京、广东是紧随其后的3个地区,文献量依次为29、29、20篇,分别占文献总量的7.46%、7.46%、5.14%。云南、广东分别种植烟草、甘蔗等作物,地膜使用较为广泛,对降解地膜的研究也较为迫切;北京在降解地膜研究方面占有一定优势,这可能是由于从事降解地膜的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及行政管理单位等比较集中于此的原因。2.3载文期刊分析。从统计情况看,检索到的389篇降解地膜文献分别刊载在175种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发文2.22篇,国家期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杂志等均有刊载,说明降解地膜的情报源分布较为广泛,其研究已占有一定地位。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的区域分析方法[10],将每种期刊刊载的降解地膜文献数量进行整理,按照核心区、相关区和离散区大致占所有文献总量1/3的原则来划分期刊。核心区为发文5篇及以上的期刊共20种,文献总数148篇;相关区为发文2~4篇的期刊共53种,文献总数139篇;离散区为发文1篇的期刊共102种,文献总数102篇,据此列出降解地膜研究文献离散状况(表2)。分析表明,核心区期刊种类占期刊种类总量的11.43%,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8.05%,这一结果与布拉德福定律描述的核心区期刊刊载的文献量要占论文总量的1/3大致靠近;相关区期刊种类占期刊种类总量的30.29%,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35.73%;离散区期刊种类占期刊种类总量的58.29%,载文量占文献总量的26.22%。核心区、相关区、离散区3个区发文密度依次为7.40、2.62、1种/篇,核心区发文密度明显集中。20种核心区期刊分析表明(表3),载文量10篇以上的期刊有2种,分别是《中国农学通报》17篇、《现代农业科技》13篇,其余20种期刊为《新疆农业科学》《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塑料科技》《中国棉花》等,载文量在5~9篇之间不等,这些期刊可作为查阅降解地膜文献资料的主要信息源。期刊复合影响因子(IF)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8]。20种核心区期刊的IF都较低,平均IF仅为0.732。IF≥1的期刊有4种,仅占核心区20种期刊数量的20%,分别是《农业工程学报》(IF=3.118)、《干旱地区农业研究》(IF=1.420)、《中国农业大学学报》(IF=1.367)、《农业环境科学学报》(IF=2.218);这4种期刊载文量共计28篇,仅占核心区20种期刊的总载文量148篇的18.92%。分析表明,降解地膜研究文章水平总体较低,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2.4核心作者分析。从整理情况看,389篇文献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有325人,其中发文1篇的作者281人,2~3篇的作者37人,4篇以上的作者7人,分别占总数的86.46%、11.39%和2.15%。核心作者是某研究领域的引导者和推动者,其研究水平和思想观点对该领域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可从发文量来评价核心作者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核心作者以普赖斯定律来确定,如式(1)所示[19]。(1)m为核心作者的最低论文数,Nmax为统计年限中最高产作者的论文数。对检索到的文献按第一作者进行统计(表4),最多的作者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申丽霞,其发文量为5篇,即Nmax=5。将Nmax=5代入公式,得m=2.24,取m=3,即数在3篇及其以上的可列为核心作者。通过统计得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共有12位,共44篇,占文献总量的11.31%,与核心作者发文量应占发文总量20%的下限相比,该比例明显偏低。分析表明,近年来降解地膜领域研究人员分布还比较分散,尚未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研究群,且仅有个别作者对自己的研究主题进行了跟踪研究,核心作者不突出。2.5主要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机构是作者进行学术研究的依托,为学者研究提供了基本科研平台,尤其是核心研究机构及其动向更成为学者研究的风标[20]。从对第一研究机构降解地膜数量的排序情况(表5)可看出,发表4篇以上文献的机构主要集中在7家,分别是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11篇(2.83%)、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10篇(2.57%)、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8篇(2.06%)、太原理工大学水利工程与工程学院7篇(1.80%)、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6篇(1.54%)、新疆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农业节水研究所5篇(1.29%)、新疆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4篇(1.02%)。这些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降解地膜在玉米等粮食作物、棉花等经济作物、高粱等饲草作物上的应用效果,考察的大多是降解地膜应用后土壤环境的水热效应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少量研究内容涉及到降解地膜的降解特性,个别研究涉及到降解地膜的一般理论综述。分析表明,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是从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类主要机构,是降解地膜领域研究中的核心和中坚力量,且这些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降解地膜的田间应用。此外,近年来降解地膜研究领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极大重视,作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等项目的实施单位,也参与了降解地膜领域的研究,新疆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站作为政府农牧部门单位在文献数量排名靠前的第一研究机构中出现,也佐证了这一趋势,凸显了研发降解地膜旨在防控农业环境污染的初衷要义。在文献整理过程中还发现,从研究机构合作情况来看,降解地膜研究领域教学、科研与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多,地膜生产企业参与的极少,仅有山东地区的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个别企业参与了一些研究,这是今后需要投入研发力量和鼓励支持的领域。2.6高被引论文分析。引用频次反映文献的参考和应用价值等,被引用频次越多,说明本论文对学术研究及交流所起的影响就越大[21]。本文将被引次数在70次以上的论文视为高被引文章,共有9篇文章,总被引次数为841次(表6)。这9篇文献分布在《农业工程学报》等8种期刊上,均由核心期刊刊载。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申丽霞于2011年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上的论文《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频次为119次;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吕江南于2007年发表在《中国麻业科学》上的论文《农用薄膜应用现状及可降解农膜研究进展》、西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黎先发于2004年发表在《塑料》上的论文《可降解地膜材料研究现状与进展》,被引频次均为112次,其余论文被引频次介于70~95次之间。由于文献的引用有滞后性,这9篇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都发表于2012年之前,这些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7关键词词频分析。关键词是作者从高度概括的角度提出的一组反映文献核心内容的科技词汇,关键词统计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科学研究趋势,帮助研究者快速掌握科研动态[22]。词频分析法是利用可以解释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文献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方法[23]。统计数据表明,389篇降解地膜研究文献共出现关键词677个,出现频次1737次。剔除与检索主题重复的“可降解地膜”“降解膜”“崩坏地膜”等显而易见没有分析意义的关键词,列出词频出现在10次以上的高频关键词(图2)。由其分布图可看出,根据其研究角度,大致可分为降解地膜类型、降解地膜应用作物和降解地膜研究指标3大类研究热点。从降解地膜类型关键词看,“生物降解地膜”共在36篇文献中出现,“生物降解膜”“生物降解”“光降解”在19篇文献中出现,“光降解地膜”在11篇文献中出现,“双降解地膜”共在13篇文献中出现,可见降解地膜类型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型降解型、光降解型及双降解型,且以生物降解型为主;从应用作物关键词看,“玉米”共在60篇文献中出现,“棉花”共在32篇文献中出现,“烤烟”共在16篇文献中出现,“甘蔗”共在12篇文献中出现,“马铃薯”“花生”各在11篇文献中出现,可见降解地膜的主要应用作物为玉米、棉花、烤烟、甘蔗、马铃薯和花生;从研究指标看,“产量”共在61篇文献中出现,“土壤温度”共在37篇文献中出现,“土壤水分”共在25篇文献中出现,可见降解地膜研究指标主要集中在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3个方面。从高频关键词的分布可以看出研究的热点,而低频关键词中则可能包括创新点[22-23]。限于篇幅,词频出现在10次以下的关键词没有列出,从其分布可知,“降解率”在8篇文献中出现,“降解性能”在7篇文献中出现,“环保”在4篇文献中出现,“降解产物”“工艺”各在2篇文献中出现,“安全期”“可控性”各在1篇文献中出现,这些关键词恰恰是评价某种降解地膜产品成熟与否的关键指标,应在今后研究中予以注重和加强。

3结论

1987年以来32年间降解地膜研究领域共发表文献389篇,前23年期间降解地膜研究忽冷忽热,可视为缓慢发展期。近10年来其速度和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视为快速发展期;全国各地对降解地膜均有一定研究,新疆、甘肃、山东等地膜应用广泛的地区是降解地膜田间应用研究靠前的3个地区,应用作物涉及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甘蔗、烤烟等经济作物;降解地膜文献分别刊载在175种期刊上,《中国农学通报》《现代农业科技》等22种期刊是核心区期刊,降解地膜研究文献的水平总体还较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是从事降解地膜研究的2类主要机构,研究主要集中在田间应用方面。教学、科研与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较多,地膜生产企业参与的极少;申丽霞、严昌荣等是降解地膜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该领域的研究人员还比较分散,领军人物比较匮乏;降解地膜被引次数70次以上的9篇高被引文章分布在《农业工程学报》等8种期刊上,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申丽霞于2011年发表在《农业工程学报》上的论文《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温度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降解地膜类型研究、应用作物研究和水热变化、产量效益等指标研究是降解地膜研究的3类主要内容,分别涉及“生物降解”“玉米”“土壤水分”等关键词,而降解地膜制造工艺、环境评价等方面涉及的关键词,如“可控性”“安全性”等较少甚至缺乏。

查看全文

中级农艺师多久能评高级

一般来说在获得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任职资格5年以上才可进行评审高级农艺师。对于在评审高级农艺师时要注意的问题主要为:专业能力、工作业绩、论文著作等这些事项。

一、专业能力要求

在专业能力上一般要求: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攻关项目或重点科研项目课题的研究或是有关作为主持或主要参加者,制定本部门或本地区范围内的农业生产、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规划4项以上等等这些事项要求。

二、工作业绩要求

早工作业绩上一般要求从事农经管理工作,对本专业有独到见解,提出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对全省农经工作有重大指导作用,产生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附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证明)或者是有关作为主持或主要参加者,完成推广农业新产品、新科技2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市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鉴定)等等这些事项。

三、论文著作

查看全文

写作要点

关于论文的要求,修改和学者有共同的当地,比方论文要做到谨慎扎实等等。可是修改考虑更多的是论文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反应方面的问题。比方1998年全国不少当地发作大洪水,我校城市与环境学系有一位教师写了一篇论文,主题是从全国洪水看我国长江范畴的生态安全。有些学术刊物就把这篇论文给退了,作者自己也觉得不太成熟。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所以刊发出来,后来《新华文摘》转载了,并上了封面目录。刊物评奖要看社会影响的,能被《新华文摘》转载就阐明具有必定的社会影响力。如果你能被《新华文摘》转载几篇文章,评副教授就没有问题了。我觉得写作论文的时分,应该留意四个不要:

1不要寄期望自己的论文填补了空白

在学报工作,在接到论文的一起,往往还会接到作者附的信,这很好,不过不少人在信中自言自己的论文和研讨效果填补了某某空白,这就很欠好。不要轻易地说自己填补了某某空白,只可说这方面的问题较少人重视,相关的材料不多。一位科学家从前说过,“世上现已没有人没有设想研讨过的问题。”不要动不动就讲学术处女地,名不副实只会让修改和读者不悦。

2不要着眼于自己完全解决了某个不合

“谁能说清楚,讲明白”,意思好像是他能做到,其实他也做不到。走出苍茫是很难的。比方苏共亡党这个前史事件,详细的原因至今也是见仁见智。某某某确证、确考定评之类的标题尽管很有特性,可是确实要不得。前史的长河是无限的,学术也在永远向前开展,学术前史的开展不可能就在你我这儿划上二个句号。况且论文顶用的许多材料都是靠不住的,靠一两个例子来确论一个问题不如儿戏。屈原自杀的原因有6种说法,三国演义的主题有15种之多,关于一句诗的解释可议论纷纷。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多的不合?对不合的原因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

3不要故意寻求立异

查看全文

泥沙环境学术管理论文

一、会议概况

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秘书长胡春宏、副秘书长王兆印率团参加了2002年7月21–8月2日在美国举行第二届中美泥沙学术讨论会,我国水利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支持的重大课题《江河泥沙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项目组骨干成员及相关知名专家25人赴美参加交流会,其中水利部所属成员有胡春宏、王兆印、刘成(国际泥沙研究与培训中心)、杨小庆(水科院)、张俊华(黄委)5人。有50名美国和6名比利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后,代表们实地考察了美国Sheboygan河生态修复项目、Peoria湖保护工程、伊利诺伊河、周文德水力实验室、胡佛水坝、科罗拉多河等水利、环境工程。

二、主要内容

1、学术讨论会

7月22日–24日进行了学术讨论会,主题为输沙和环境影响。中心议题为:流域泥沙、侵蚀与环境影响、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湖泊与水库泥沙、河流水力学与输沙、湿地开发、粘性泥沙输沙及污染物吸附、环境修复。

7月22日上午举行开幕式,首先全体与会者起立,为原美方组委会主席颜本奇(BenChieYen)教授、博士默哀三分钟,他曾为促进中美学术交流、发起并促成第一届和本届中美泥沙学术讨论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后由美方组织单位Marquette大学工程学院院长DouglasM.Green(douglas.green@marquette.edu)致欢迎词,中美双方组委会主席王兆印、CharlesS.Melching(charles.melching@marquette.edu)分别致开幕词。上午还由美国地调局地表水办公室JohnGray(jrgray@usgs.gov)介绍了中美泥沙合作的报告“美国地调局输沙研究及与中国的合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MarceloGarcia博士做了主题报告“河流整体的自然化”,我国北京大学倪晋仁做了主题报告“分洪区点面综合信息损失评估”。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发展机遇和对策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期刊的数量也经历了由少到多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1]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58种,其中医药卫生类期刊为1135种,占总数的22.89%,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规模、学科覆盖全面、基本满足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期刊体系,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扩大国际交流、发挥学术引领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总体上讲,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速度与科技进步的速度仍不相匹配,离期刊强国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

1我国科技期刊面临的挑战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窗口。目前我国科技期刊从数量上看相对较多,已成为世界科技期刊的大国,但从期刊实力上来说,整体质量不高,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为数不多,与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期刊散小弱、期刊同质化相对严重等因素外,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1.1优秀办刊人才缺乏和单位对编辑人员的忽视。期刊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要培育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一定要有高水平的办刊人才和专职编辑。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行动计划”)项目将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列出,足以显示国家对优秀办刊人才和编辑队伍的重视。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委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全球创新思想和一流人才的汇聚能力”[2]。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虽然拥有较为庞大的办刊队伍(约35000余人),但在编人员仅占编辑总数的64.5%[1],且能够对标世界一流期刊的优秀办刊人才,尤其是国际化的办刊人才仍然缺乏。学术期刊编辑人员是学术期刊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而在经济社会大环境中,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编辑队伍建设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期刊用人单位对编辑人员的重视程度不高,编辑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而且受社会环境及激励机制等的影响,编辑人员自身对编辑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满意度较低。1.2科技期刊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出版业正逐步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而且呈现加速转变的态势。稳固的数字出版生态链是数字出版走向成熟的标志,但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情况来看,尚算不上真正的成熟。产业链不协调是阻碍数字出版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因素[3]。我国科技期刊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尤其是缺乏一体化的科技期刊学术服务平台。我国科技期刊能够形成完整数字出版生态链的关键,还在于内容传播及学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只有通过打造一体化数字出版服务平台,把分散的期刊出版工作进行集约,实现期刊稿件采编集中、评审集中、生产集中,进而做到数据集中、传播集中、运营集中和用户集中,加强数字化和网络化平台建设,筑牢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坚定数字化转型的理念,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布局,才能构筑完整的数字出版生态链,实现科技期刊的高速发展。1.3彻底破除“SCI至上”尚需时日。一方面,随着我国科研实力的不断增强,开展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单位仍将SCI论文纳入科技评价体系,作为职称评定、项目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致使我国众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外流,导致科技期刊优秀稿源匮乏。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三会”上发出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虽然近些年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国内用人单位及科研人员长期形成的“SCI至上”的观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尤其目前英语仍是事实上的国际学术通用语言,英语论文是国际学术交流主要的方式,而SCI论文须经过同行评议后才能发表,因此,SCI论文具有天然的定性功能,论文质量基本上是可以保证的[5],这也从客观上增大了破除“SCI至上”的难度。让我国科技期刊留住最高质量的论文,既是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的使命担当,更是我们科技期刊重点努力的方向。彻底破除“SCI至上”,留住顶级论文,科技期刊界人士守土有责[6],任重道远。1.4出版管理政策部分条款的制约。出版管理政策对期刊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前,我国有包括《出版管理条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较为完整的出版管理政策体系,为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期刊发展的强大后盾。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展迅猛,科研产出逐年增多,国际出版机构纷纷抢滩中国期刊市场,与国内单位以合作方式创办只有ISSN号的英文期刊,争占科技创新的新领地。但是,国家政策部分条款束缚了国内品牌期刊进一步做大做强:一方面刊号资源严格管控,不能满足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优势学科创办新刊的需求;另一方面,出版单位与主办单位必须在同一行政区域的规定等,对我国科技期刊实现跨地区、跨媒体、集团化发展缺少政策支持,也不利于品牌系列期刊影响力的维护和进一步提升。如2019年卓越行动计划5家集群化试点单位,因缺少有针对性的特许试点政策,致使其无法按市场及发展的需求大力推进集约化和集团化进程。

2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机遇

党的要求“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指明了方向: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7]。随着进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2.1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19年中国科协等4部委联合出台了《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的“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重要精神,推动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而中国科协等7部门联合实施的卓越行动计划,则是推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尖兵引领、梯次跟进,试点先行、机制创新,激发科技期刊内生活力,营造科技期刊发展的良好生态,实现科技期刊管理、运营与评价等机制的深刻调整,全力推进数字化、专业化、集团化、国际化进程,形成有效支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体系。《意见》的出台和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是我国由期刊大国到期刊强国转变迈出的重要一步,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重大机遇的同时,也赋予了科技期刊重要的历史使命。2020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8],以及中国科协在建立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制度上积极探索,打破了影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的“唯SCI”的壁垒,也是响应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建立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遵照同行评议、价值导向、等效应用的原则,形成各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及时供各领域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学术文献成果评价参考,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促使高质量优秀科研论文回流,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优质稿源,推动科技期刊的快速发展。还有一系列政策同样也在促进着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9]、《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10]等文件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规范了科研诚信,促进了科技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党的把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统筹推进,这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反映了党中央在新时期对医药卫生领域发展的高度重视,“健康中国”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这也预示着中国医学期刊将迎来新的“春天”。2.2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持续增强。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推出更多涉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11],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对科技的投入也在持续增加,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对科技期刊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阶段和综合实力水平,决定了科技期刊已经具备加速追赶和起飞的条件[12]。这对我国科技期刊来说,既是挑战,更是发展的良机。2.3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不仅在国内逐年提升,而且越来越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和《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数据显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不论是总被引频次,还是被国际论文引用次数,以及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期刊,都在呈上升趋势。而且,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逐年上升,部分英文期刊已居本领域国际期刊领跑的行列。卓越行动计划的实施,必将使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2.4科技期刊多媒体出版转型步伐加快。2020年肺炎疫情对期刊出版发行产业链的各环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新刊印不出,线上销售物流不畅,担心纸质期刊在印制、流通过程中有感染的风险,读者可能更倾向于从阅读纸刊转向更为安全、便捷、及时的手机、网络阅读,这样造成了传统发行收入大幅下降。在论文展示方面,国外知名期刊对于肺炎重点论文不仅提供完整的论文,而且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宣传和推介论文背后的故事,其做法远远超出了纸刊所能及的范畴,对吸引读者关注、扩大论文的影响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多媒体出版的巨大优势和潜力,以及市场的海量需求,在疫情期间显得更加突出。疫情使读者获取知识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而大力促进期刊出版了数字化转型,以及集中优先网络出版的快速推进。紧盯传统发行量、依赖纸刊发行带来效益的时代已成为过去,适应读者阅读纸刊转向屏幕习惯的转变,加快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开启多媒体出版,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以下简称“杂志社”)早在规划期刊群建设之初,就提出了搭建功能完善的数字化出版平台的目标,经过6年多的持续推动,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投审稿、编辑加工、生产、、销售等全链条的网上服务平台。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不断探索新型出版模式,杂志社已建成以微信公众号矩阵、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期刊App、微信小程序、微博、头条等综合的融媒体出版平台,整合了系列杂志资源,为作者及客户提供了全方位、一体化的出版服务模式。由杂志社搭建运营的“病毒肺炎学术成果交流平台”,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国内外医学科研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更是凸显了新媒体出版在即时性、便捷性、个性化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后疫情时代,杂志社基于疫情期间肺炎平台积累的网上优先出版经验,落实网上优先出版平台的常态化,搭建系列杂志优秀科研成果集中优先平台,紧跟时代步伐、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探索开发新的在线知识服务产品,进一步打造全媒体及时、有效、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体系。

3“办好一流学术期刊”的对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