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1:13: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声乐艺术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声乐艺术教学

声乐演唱艺术与声乐教学改革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享受丰富发展资源的同时,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益发展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会显得单调死板,无法满足声乐教学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内在发展需求,同时也难以促进基础理论知识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的共同发展。任艳梅所著的《高校声乐教学的歌唱技法与历史变革》一书,在对声乐教学理论进行叙述的基础上,从演唱技巧与教学变革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应改进的内容。作者通过图文并茂、生动条理的叙述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紧密结合,用专业化的语言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为读者展现了声乐与声乐教学的精彩内容,同时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强调练声曲对于系统化声乐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解答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解决发声技巧难题、培养学生兴趣等问题,并安排了实训环节,通过曲谱与文字的结合,强调具体的发声曲在练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点。在第四部分,作者在发声的基础上,就腔体共鸣展开论述。如果说发声就像拍摄了一张图片,那么共鸣就是在图片基础上对图像进行美化,只有通过共鸣,才能形成通透美妙的歌声,让声音具有穿透力,并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作者首先对歌唱共鸣系统进行生理基础的解析以及理论概念的阐述,将共鸣分为头腔共鸣、口咽腔共鸣、胸腔共鸣、混合共鸣四种类型,并在理论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训练,强调训练方法,引入经典实例,例如在讲到头腔共鸣时引入《太湖美》的曲谱。

完成了演唱技巧内容的叙述后,从第五部分开始,作者从整体的声乐作品入手,解析演唱过程中如何对声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作者就一首声乐作品进行分析时,首先,从文化背景开始,把握作品特定的文化背景,并表现作品的特色内涵;其次,进行题材与体裁的分析,因为生活的多样性与艺术家的多重情趣决定了题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因此,不同题材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特征;再次,进行主题、风格、歌词与曲式结构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表现一首作品最主要的艺术特色。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艺术处理,以曲谱为依据和基础,完成对演唱速度、力度、表情以及音色的处理,并且在演唱过程中注意润腔与衬词,做到精雕细琢。在对作品的二度处理中,作者强调了呼吸的运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法,通过经典曲谱的展示,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了阐释。因为歌曲演唱的处理过程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作者在这一章节中采取了大量举例的方法进行说明。例如,在关于表现手段快慢的处理中,作者列举了奥芬巴赫的轻歌剧《奥菲欧在地狱中》的音乐被圣•桑用在(下转封三)上接封二)《动物狂欢节》中的处理手法,说明了歌唱者在表现作品时,可以在作品原有速度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以达到更强的表现力。在第六部分,作者回到声乐教学这一主体,说明在文化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声乐教学应该不断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经验,促进教学改革,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的教育模式。作者将高校声乐教学置于一个宏大的背景中,通过对比的方法,回顾了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不足并提出改革意见。在这一章内容中,作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考模式,引入了文化及社会内容,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作者看来,文化多元化以及全球化的背景都告诉我们,中国的民族声乐应该重新进行定位,因为目前的民族声乐教育体系是建立在西洋美声唱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构“和而不同”、多元并存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在第七部分的内容中,作者提出了教学变革的具体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中国声乐教学理念的变革、目标、内容体系的建造、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以及评价体系的革新等内容。在这一章中,作者用开阔的视野,通过对文学、绘画、舞蹈等艺术的借鉴,强调我们应该把观念、思想、意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声乐基础理论课教学之中。

在该书中,作者基于声乐及教学理论,将大而泛化的概念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具体的内容,并不断引入经典实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例如,在歌唱发声技能的基础训练内容中,关于打开喉咙,作者讲到衡量一个歌者的喉咙是否完全打开的标准,是要看他的喉结是否保持在最下面,用具体的喉结位置作为衡量是否打开喉咙的标准,这样就便于读者或学习者在练习过程中自我检测。在关于扩展音域的练习内容中,针对这一抽象的概念,作者解释道:要想训练出丰满的高音,需要长期进行正确的发声练习,要保持喉头稳定,不要追求音量或撑大喉咙,而要将声音集中送入哼鸣的位置点上然后再打开,同时感到高音似乎钻入头腔,最高音甚至有冲向顶部、飞出头外的感觉。作者用送、钻、冲、飞四个动词,生动描绘了这一发音过程。同时,这种具体的叙述方式也应用在关于声乐教学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让作者的整体叙述落在实处,避免了空谈的弊端。例如,关于新声乐教育目标的阐述,作者就从“唱”“表”“讲”三个层面具体提出了教学要求。关于教师,作者认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演唱技术的多样化审美、演唱风格的多样化审美以及演唱形式的多样化审美,强调多种演唱技术的互相融合与“跨界”,避免单调纯粹的艺术形式让人产生听觉疲劳。这样具体的叙述模式填充了作者整体的理论框架,就好像血肉与骨头的关系,让整本书的内容都充实丰满起来,不仅体现了声乐与教学实用性强的特点,还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价值。另外,作者在书中关于声乐教学变革内容的部分举例,与人们的日常娱乐生活紧密相联。例如,在讲到声乐演唱技术的多样化审美时,通过列举莎拉•布莱曼、谭晶、龚琳娜等歌手,说明“跨界演唱”这种多种演唱技术互相融合的唱法已经日渐成为声乐技术的审美层面需要突破、传承和创新的问题,并以“吴碧霞现象”“谭晶现象”作为例证。在作者看来,吴碧霞既能够把中国传统声乐中地道的戏曲、民歌和歌剧歌曲演唱得韵味十足,又能娴熟地驾驭外国艺术歌曲和歌剧选段的演唱,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有机地相互借鉴与融合,所以在声乐演唱中,不存在演唱方法上的绝对不同以及根本性的矛盾冲突,只要有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路径,就能够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演唱出受中外人民欢迎的歌曲。这样的举例拉近了书本内容与读者生活的距离,不仅体现了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的与时俱进,还让读者更易于理解。声乐作为一种专业的艺术种类,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有着晦涩难懂的部分,而作者用一种巧妙的方式,化解了这种阅读难题,让书本内容显得更加生活化。同时,在关于演唱技巧等内容中,又大量运用了演唱实例以及经典曲谱,并引入声乐术语的内容,平衡了专业化与日常化之间的关系,避免了这本书在降低阅读理解难度的同时落入俗套的可能。

总体来看,《高校声乐教学的歌唱技法与历史变革》这本书将声乐与声乐教学相结合,通过对理论基础知识的介绍以及实例的引用,对歌唱技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声乐教学改革进行了完整的论述,并且站在开阔宏观的叙述视野中,旁征博引,强调声乐作品分析应该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声乐教学改革也应该汲取优秀的文化内容。这突破了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的理论研究模式,将一种发展的视野贯穿于全书之中,为读者带来更加具有启示意义以及借鉴意义的阅读体验,在目前我国关于高校声乐教学研究的著述中,以完整全面的内容以及逻辑严密的理论框架成为最佳选择。

作者:王进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教育艺术

提高声乐表演艺术,需要研究和涉及的问题很多,如声乐艺术的基本功与艺术修养问题,中外唱法的结合问题,声乐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如何保护嗓音问题等。笔者就声乐表演及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谈几点浅见。

一、兴趣与信任

作为一个声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兴趣,对自己的专业老师信任。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兴趣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也是学生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进步的动力之所在。对于刚开始接触声乐的同学来讲,可以利用各种方法让他了解声乐艺术的美和雅,进而让他对此喜欢、着迷,在声乐学习中永葆兴趣。“授学生一瓶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作为一个声乐教师,必须要有较好的演唱水平,使学生崇拜自己、信任自己,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一个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环境,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指导学生进行丰富思考与释放。

二、声乐演唱中的“声”与“情”的处理

许多学习声乐的学生及演员,往往只注重技巧和音色的运用。而忽略了在训练中“情”的运用,以及艺术表现的运用。有许多人,练起声来呆呆板板,死气沉沉。练声只练声,唱歌只唱歌,毫无激情。声与情,技与艺,从来都是歌唱艺术中的血肉相连的两个部分。发声、咬字、吐词和内容的表达构成歌唱的整体,又是不可分割的三部分。好的歌唱不仅声音技巧好,更重要的是表情达意。声乐不仅仅是听觉艺术,而是听觉与视觉结合的艺术。一首好的作品,还要靠好的歌者来表现,才能激发观众的强烈共鸣。好的歌唱应当是音色优美悦耳,感情真挚动人,语言形象准确,技法运用自如,形体动作大方,成为多种因素汇集于一体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就是说,只有声情并茂、技艺结合,才能使歌唱达到感人的境界,产生极富感染力、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在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唱声”与“唱情”也有不同的看法,这种不同看法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相互促进、相互理解、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技艺结合,声情并茂、以情带声、以声表情、寓情于声。因为“声”是基本功,没有唱“声”之功,也无法达到唱“情”的目的,也就没声乐艺术,声与情是相辅相成的。古代唱论(乐府传声—曲情)上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犹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如果“唱者不得其情”,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会听者索然无味。这就是说,只有当歌唱者对歌曲的内容有了认真、正确的理解,同时又注重了歌曲感情的表现,才能使听众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这也是“技”与“艺”的关系。精湛的声音技巧可以促使艺术感染力的产生。没有“技”,也就无所谓绝妙的“艺”,没有纯熟的声音技巧,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艺术表现。对于声乐工作者来说,“声”与“情”、“技”与“艺”是完美的艺术结合,也是达到完美艺术表现的目的。笔者就声乐教学中“声”与“情”的统一与表演艺术的结合,谈几点感受。

(一)声乐教学及声乐训练中,注重“声”“情”结合在以往的声乐教学与训练中,很多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一个好的声乐演员,既要有美的嗓音,又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是说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一定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我们常说的“好的悟性”,往往是只注重声音的训练,有些甚至生搬硬套的教学方法,学生很多不能理解怎样才能唱好一个练声曲或一首歌曲,缺少启发式的教学。俗话说,没有激情的演员不是好演员,那么同样,没有激情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吗?当然也不是。怎样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内在的感情,这在声乐教学中至关重要。教学在改革,这种改革当然也包括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前,我们在声乐教学或训练中,一般不要求学生带有感情地去练声,只是刻意地要求声音的美,忽略了启发他们的激情。比如,当学生唱练声曲,以母音练习时,除了让他们唱“a”“ei”“i”“o“"u”之外,只是讲讲声音的流畅、声音的位置、气息如何贯通、口腔如何打开等等。对初学声乐的人来说,有时候会说的他们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长此下去,很多学生便失去了兴趣,即使学生坚持下来,会有一些提高,但收效甚微,成效并不显著。如何通过“声”与“情”的结合,使在声乐训练中的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基本功,是一个重要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学的就是声音的美,只要声音美曲子唱对,词唱清楚,就认为一首歌曲作品或者一个练声曲就算完成了,其实并不尽然。比如学生在唱母音练习的时候,有些教师很严肃甚至是很威严地要求学生,应当这样,应该那样,不去从情绪上激发他们如何唱。学生不能理解,板着脸很用心地唱来唱去,仍然完不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因为学不会、掌握不了方法而苦恼、感到枯燥的时候,就会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那么,我们作为声乐教师,为什么不能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呢?你可以告诉他们,就像站在高山上,或海边,面对浩翰的云海、大海、伸出双臂,尽情地深呼吸,心情开朗地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轻松地歌唱!还可以在普通的母音练习中加入声母,改为字、词的练习,通过理解字、词,注入情感来练习发声及呼吸方法,要比单一母音练习收效会好得多。除了填词的发声练习外,选用一些歌曲片断作为练习曲。对初学声乐的初级水平学生,选一些简单的歌曲片段,如民歌类的“花非花”、“牧羊歌”等,边练声边练咬字,再加上一些对歌曲理解表现手法,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唱会轻松,会比较容易地找到感觉!学习兴趣提高了,悟性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果也会随之明显提高。

查看全文

民族声乐教学艺术探索

摘要:民族声乐艺术扎根于我国民间音乐艺术,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其“草根性”、“民间性”、“通俗性”等特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族声乐教学在促进声乐艺术特色发展、持续创新等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以民族声乐教学为切入点,在分析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旨在说明优化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以期指导教学实践。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艺术;问题;优化途径

新时期时代的巨变,给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新的气象。近年来,我国艺术歌曲的兴起,促进了声乐表演艺术的繁荣。民族声乐是我国各个民族极具特色的音乐演奏,民族声乐的演唱艺术,力求在保证传统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声乐教师作为民族艺术传承的桥梁,如何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水平,是当前民族声乐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讨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民族声乐的教学艺术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等,其具体内容如下:1.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是关键问题所在。长期以来,高校音乐教学中没有意识到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重视“美声唱法”而忽视了“民族声乐”,民族声乐难以在音乐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声乐教学滞后,即便想要学好民族声乐的学生,由于没有学习民族声乐的环境,在声乐课堂上了解到的声乐知识也寥寥无几,严重制约了民族声乐的发展,非常不利于培养优秀的声乐艺术家。2.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使得民族声乐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受西方思想影响,更多的注重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课程设置不合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所占的比重较小,即便少量安排了民族声乐教学课程,教师均以枯燥讲解和反复训练为主要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学生对原汁原味的古典民族声乐艺术兴致不高,这都是由于民族声乐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的。3.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民族声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足使得民族声乐教学陷入困境。从整体上看,当前民族声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民族声乐教师不是专科出身,更加注重“美式唱法”,有些民族声乐教师是由教“美式唱法”的教师补充的,缺乏专业的民族声乐教师素养和技能,难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水平。此外,教材是民族声乐教学是基本组成部分,民族声乐教学的教材不足,现有的教材种类过于单一,都将无法促进民族声乐教师开展教学工作。4.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艺术效果弱化。民族声乐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民族声乐唱法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民族声乐的情感体会和艺术效果。但是当前很多教师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弱化艺术效果的问题,为了民族声乐教学而教学,只注重民族演唱技巧、发声方法的练习,由此可见,不利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长远健康发展,反而使得民族声乐教学举步维艰。因此,探索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势在必行。

二、优化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艺术实践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声乐艺术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关于声乐教学的研究不断充实。《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一书将声乐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深刻阐释了声乐艺术教学规律,对声乐教学内容、方式、技巧进行全面研究,还对一些难度适中的曲目做了具体教学分析,对提高教师声乐教学艺术和学生演唱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一书共有八章。

第一章详细介绍声乐艺术的特征、功能和作用,提出现代声乐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二章讲述声乐教学的五个基本原则,分别是德与技相结合的原则,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及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原则;第三章对声乐教学方法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实践教学展现了六个基本的声乐教学法,分别是讲授法、模仿教学法、比喻教学法、机理教学法、歌曲教学法和语音教学法;第四章阐述了声乐知识,即声乐艺术的发展及歌唱的姿势,声音的分类及嗓音的保护等;第五章讲述声乐教学的技巧,针对当下常见的错误发声和体态动作进行纠正;第六章讲述声乐作品演唱教学;第七章讲述声乐教学中的发声训练;第八章具体讲述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教学。该书在声乐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呈现了一百多首教学曲目,是声乐教师提升课堂效率的参考书目,也是业余声乐爱好者的基本读物。关于声乐教学,该书提出以下思路。一要正确运用声乐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声乐观念。

《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一书认为,声乐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专业的演唱能力,而且要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声乐知识,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很多学生在演唱训练中对声乐认知程度不够,系统声乐知识的学习有助于他们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该书对声乐艺术的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解析了声乐艺术的功能。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应将品德和技能联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要对学生发声进行校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要用准确精炼的语言把正确的发声方式教授给学生,引导学生清晰理解发声的方式,形成敏锐的听觉,懂得模仿别人的声音,锻炼自己敏锐的音乐感。此外,教师可以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启发学生,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二要在声乐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声乐教学艺术与演唱实践》一书认为,声乐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不断的演唱训练提升专业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授发声训练的具体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要领,学会正确的发声训练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女声真假的混声练习提升学生的发声能力。

在歌唱练习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咬字吐字练习,不管是声母韵母还是音韵都要练习,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此外,该书列举了一百多首常用的教学曲目,将其教学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基础较弱的读者也可以通过书本传授的方法,学习基本的演唱技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演唱技巧的学了通过教师的讲授,还需要演唱者自己摸索研究,寻找适合自己的风格。

作者:赵爽 单位:玉林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查看全文

演唱艺术声乐教学思考

一、借鉴跨界的演唱技巧

如果要对一位歌者的演唱水平做出评价,大部分人最先关注的一定是歌者的演唱技巧。从朱逢博的音响资料中,观众听到了她清亮、甜美、自然而不做作的演唱。而蕴藏在甜美、富有表现力歌喉背后的是朱逢博卓越非凡、驾轻就熟的声乐技巧的运用。的确,良好的声乐技巧是唱好歌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没有过硬的演唱技巧,如果不能在声区间自由转换,如果没有对气息和声音良好的控制能力,歌者是无法完成音乐所需的表达的。曾有人评价朱逢博的演唱是植根于民族唱法,广泛吸收西洋美声、通俗等不同唱法中的声乐艺术精华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使声音充满表现力。她运用不同的演唱技巧,并智慧地汲取多种唱法和唱腔的精华,按歌曲的风格表现需求,恰到好处地展现声乐艺术的魅力,这也恰恰是她演唱中最迷人的要素之一。例如在《喜儿哭爹》的演唱中,朱逢博在“霎时间”的“霎”字、“报仇”的“报”字、“逼债”的“债”字等多处运用了民族唱法中的重喷口的技巧来表现撕心裂肺的情绪、突出歌词中最重要的字眼(谱例1)。歌中还多次运用了“哭腔”“拔气”等演唱技巧来表现人物内心的仇恨和悲伤。在儿童美术片插曲《滑雪歌》的演唱中,朱逢博则大量地运用了悠长、平稳的气息支持下的长乐句表现“雪孩子”自由流畅地在雪地里滑雪的情景。这首歌曲中还多次出现了歌词重复和乐句重复的情况,而每一次的重复朱逢博都会通过对气息和声音的控制,对乐句的力度和语气做出变化,处理得极为细腻。在《那就是我》中,朱逢博也在某些特别的字眼上运用了通俗唱法中气声的表达方式,而这一技巧的运用恰恰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笔。在委内瑞拉民歌《平原,我的心》中,朱逢博不仅中为西用地将民歌中的喷口运用于西班牙语的咬字中,吐字清晰,气息流畅,在结束句的a2中,朱逢博还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真假声无缝衔接的技巧,使得高音饱满、通透。由此可见,声乐技巧的掌握及其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声乐技巧的训练,还要尽可能地研究并教授学生跨界的演唱技巧。此外,掌握跨界的演唱技巧对声乐作品的再创作以及新创作作品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强调技巧为声乐作品本身服务

娴熟地掌握声乐演唱技巧是每一位成功歌者的必备能力。在日常的声乐专业教学中,歌唱技能技巧理应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是,学校要培养的并不是一个只有声乐技巧的“发声匠”,而是以培养一个有血有肉有灵有魂的歌者、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家为终极目标。对于普通听众而言,衡量歌者好坏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唱得是否好听、动人。因此,如果一味地注重演唱技巧的训练和练习,不讲究音乐与情感的表达,不去思考歌曲的意境和内容,那距离这个培养目标还是很远的。如何能将歌曲演绎得好听?在专业教学中应当如何去做?笔者认为,除了之前提及的掌握好声乐技巧之外,教师还需培养学生的让声乐技巧服务于声乐作品需求的意识,在教学中尽可能兼顾声乐技巧与音乐表达;要培养歌者对作品再度创作的使命感,也就是歌者运用自身对声乐作品旋律、歌词以及对整体作品的感知力、领悟力和创造力,通过声乐的形式将这些信息传达出去,并逐步建立自己的风格,提升辨识度。透过朱逢博的音响资料可以发现,无论是民族歌剧、台湾校园歌曲,还是西洋艺术歌曲、经典电影插曲、地方民歌,朱逢博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艺术处理方式,她的演唱兼容并蓄、亲切动听,直抵人心,为听众所接受和喜爱。朱逢博的演唱用现代流行的词汇来形容可称为“跨界”,既保留了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华,又借鉴了西洋美声唱法和民间戏曲的演唱技法。基于这一点,笔者得到了很大的启发:目前国内的声乐教学仍然按照民族、美声、通俗的三种唱法分类为主,作为高校声乐专业的教师,也常被定义为某种唱法的教师,或许自身也只是特别擅长其中某一种唱法的演唱及教学。高校声乐专业教师应当兼容并蓄,深入研究、广泛吸收中西方不同的唱法与唱腔(包括地方戏曲),努力研究这些作品风格及艺术处理,并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认真思考如何教授、演唱好声乐艺术作品。同时,高校声乐专业教师还应当加强自身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知与学习。

三、加强对声乐作品及剧目相关背景知识的教学

反观欧洲经典声乐作品及剧目的教学与传承,除了一代代歌唱家、声乐教师的口传心授之外,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艺术指导和音乐学者的贡献。在欧洲音乐学院声乐专业的教学大纲中,除了声乐教师的独唱课之外,还会配备至少一位经验丰富的艺术指导(Coach或Korrepetition),共同指导学生。艺术指导除了要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技能外,还在语言、背景知识、音乐表达等方面全方位地指导歌者演唱声乐作品,给予艺术处理的建议。在歌剧院排练中,也会根据剧目的需求匹配相应的擅长于此剧目语种和风格的艺术指导来帮助歌者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绎。图书馆中有大量关于作品分析和处理的理论书籍和有声资料,这些书籍有的是作曲家自己的权威解释,有的是歌唱家、艺术指导的演绎心得,有的是声乐教育家、音乐学者的归纳与概括,还有的是音乐评论文集,这些都是学习、传承声乐艺术作品和剧目的宝贵资料。笔者认为,音响资料的保存、专业文献的整理撰写等做法在中国经典声乐作品及剧目的传承上同样值得借鉴,这对于中国声乐作品教学而言是很重要的。然而目前,尽管我国的音响资料比较丰富,但是关于中国经典声乐作品、剧目的作品诠释,包括介绍作品本身的文献还是非常匮乏的。例如朱逢博演绎的《白毛女》的权威版本,剧中每个片段的行腔、每个字眼的咬字归韵、音乐中每个细节细腻精准而动情的处理都值得理论界、声乐界的专家学者、后辈们研究、学习、推敲、总结。当然,朱逢博的《白毛女》只是中国众多经典声乐作品中的一部,像这样经典的歌曲和剧目还有很多,音乐人任重而道远。此外,中国的艺术指导也应当加强对中国作品的背景知识、语言正音、音乐风格、艺术处理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如今,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国际一线的歌唱家来中国举办音乐会经常演唱中国作品,中国优秀作曲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被外国歌唱家所演唱,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国际舞台上也会需要更多优秀的擅长中国作品的艺术指导。

查看全文

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大约从19世纪中期开始,大多数演唱需要大量的钢琴来伴奏,作曲家也通过演唱者和钢琴伴奏来将其互换了角色,从而达到用钢琴来带动演唱者的目的,那时起,钢琴伴奏也在演唱过程中进一步确立了钢琴伴奏在演奏时的地位。我国在1999年,第一次提出“钢琴艺术的指导”,同时我国就开始注意钢琴伴奏的重要,即使钢琴伴奏和钢琴艺术指导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但二者都具有很强的伴奏水平,后者也更加突出教学能力。

一、声乐艺术指导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一)声乐艺术指导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中国的声乐艺术教学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时间很短,大多数高校声乐艺术的方向是不够的,实践表明,目前中国的声乐艺术教学水平还没有达到国际平均水平,因为许多人只是艺术方向简单的钢琴伴奏,忽略了艺术指导的作用,事实上,从钢琴伴奏的过程中,在声乐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艺术方向和歌唱技能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我国的艺术教学中,从认识到实际应用,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这一努力并不难。(二)声乐艺术指导在国外的发展现状。大多数人认为钢琴伴奏只是一个专业的名字,他是为歌手的伴奏的,实际上是错误的想法,只是说他们没有认识到艺术的指导,在外国,并存在“伴奏”这一说法,而是指导专业音乐教师的工作。欧洲和美国有近100年的声乐钢琴伴奏和声乐艺术指导的历史,这些专业几乎在所有音乐学院都有传播。

二、声乐艺术指导的内容

人对艺术的认识和修养,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以声乐在教学的过程中成为很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教”与“学”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点,从而穿于艺术指导(钢琴伴奏)在我们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他们的歌声中,人们往往把重点放在音乐和歌唱上,而忽略了伴奏的重要作用。没有适当的钢琴伴奏,很难达到和谐。(一)随堂伴奏。随堂伴奏指的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用相应的伴奏,进一步达到更好教学方法。在上课时,钢琴伴奏能够给大家一种活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教授助手。有时人们的语言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只有通过感知和经验来学习新知识。通过声乐艺术指导。因此,教师可以,许多“谎言”的困境,让学生体验到自由的魅力,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声乐艺术就成为了一位教授的得力助手。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三)艺术指导。艺术的指导会引起一个歌唱者对音乐最真实的体会。我们常说,一个声乐的表演者如果有一个优秀的艺术指导,他的水平不会低,在追求音乐过程中,会有新的提升。

三、声乐艺术指导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查看全文

歌唱审美艺术教学声乐教育研究

一、歌唱审美艺术的感知以及体现探析

我们每一个人从出生到年老,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音乐对我们的感染以及熏陶,在我们小的时候,对于声音的感觉多是受到音乐或者父母歌唱的刺激,在这种刺激中,音乐信息的正确传递便显得十分重要了。有一些人在进行歌唱的时候会出现五音不全的情况发生,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嗓音而导致的,而是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接受到错误的音乐认知以及观念建立,因此从小这一类人没有形成很好的音乐感知能力,从而使得在后期的音乐实践中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对于声乐教育来讲,有着很好的声乐观念认知以及感悟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例如,我们在对《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首歌进行歌唱的时候,当它在我们面前进行呈现的时候,这首歌曲采用了抒情和激情相结合的笔调,将优美动人的旋律与朴实真挚的歌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衷心依恋和真诚歌颂。

二、声乐教育能够起到的美育作用

在声乐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美育作用,这种美育作用可以很好地促使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也能加强学生对于生命的热爱和渴望。对于审美来讲,这是一种人们对社会实践的感知,它可以表达为是一种情感的自由,人们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和谐以及自由。在当前高校学生中,我们就应当把自由以及和谐这两个观念做为自身的生存意义,从而构建起良好的情感以及意识,这不仅仅可以帮助到学生的道德素质有很好的发展,还能加强学生思想认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开阔自身的事业,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声乐教学中,音乐作品和歌声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比较大,在以前没有特定审美的时代背景中,需要借助审美教育为学生创造出丰富的声乐背景以及环境。例如,我们在进行合唱《牧歌》这一首歌曲的时候,诸多的学生往往没有体会过蒙古的生活,因此在对歌曲的艺术表达上有着一些不明确的定位。但是在通过审美教育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一些音像,那么就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他们掌握歌曲的用意以及含义,从而体会到歌曲想要表达的内容,唤醒自身对审美艺术的认知。

三、高校中学生对歌唱审美艺术的不同需求简单探讨

高校声乐艺术课是一门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其面向的人群比较少,在当前的声乐艺术学习中,学生学习声乐的不同层次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一部分学生具备比较好的资质,并且对歌唱艺术也十分追求,但是它们的音乐素质并不是很高,因此,这一类学生往往会参加到一些艺术表现性比较强的活动中。第二,还有一类的学生,他们在小的时候便经历了相关的音乐培养和训练,也相应地参加过一些活动,他们是当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对象。

查看全文

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学分析

【摘要】目前,许多的艺术职业院校并没有对自身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定位,因此,在选择教学方式上是也缺乏主见,无法做到真正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课题将研究重点放在艺术类职业学院转变教学理念的必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对策上,希望可以为服务于未来艺术职业学院的长远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职业学院与普通的学校存在着教学本质上的差距,对于职业院校来说主要指的是,培养一些直接面向未来就业岗位的学生,为了能够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职率,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是以一些专业技能与知识的讲授为课堂重点,力求帮助学生在短暂的学习时间内掌握一门真正有用的技术,为面向就业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学校应该更好的针对职业类院校的特殊性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与方针政策,对于艺术类院校来说也是如此。因此,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艺术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针对学生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帮助学生在能够快速的适应教学节奏的同时掌握真正的声乐技巧,最终让学生成功走向就业岗位。

一、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性

针对艺术类院校所进行的声乐教学领域来说,存在着许多需要注意的环节与问题,要想能够制定出最恰当合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的就是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在一些艺术类职业院校中,声乐教学是一门针对性以及专业性都非常强的专业领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一定要具有足够的资质与能力,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声乐知识,一般来说,学校都会聘请一些履历丰富并且具有专业声乐资格证的人作为声乐教师,这些人为学校组成了一直精锐的声乐师资团队,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技术支持与基础,尽管如此,由于大部分的职业类院校都还保留着传统的治学理念,在各个方面的管理上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样来看再好的教师团队力量都显得过于单薄,无法帮助学生真正学习到专业的声乐技能。由于学校止血理念的落后,导致学生无法按照正确的方式开展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懈怠心里,对将来的求职之路感到十分渺茫,最终失去斗志,无法找到一个合适的职业。这些都是现阶段艺术职业学院的现状以及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如今的艺术职业学院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带领整个学校团队都能够紧密配合,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水平。具体来说,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大胆的创新教学方式,制定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的针对性教学与训练。对于学校来说,要对每一位教师在入职前进行严格的技能培训测试以及职业素养测试,以确保师资质量,同时开展一系列特色的课程,培养学生学习声乐专业的兴趣,在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贯彻职业化理念,不断的优化校内基础设施的建设,最终才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

二、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学的对策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与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促使当前职业音乐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逐渐将教学目标与中心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转移。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以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艺术表现力、文化修养等综合艺术素质的强化策略为切入点,浅析职业学校通过声乐教学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声乐教学;艺术素质

声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表演者的艺术表现力、演唱技巧对所呈现的艺术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艺术表现力及演唱能力更多时候则来源于表演者所具备的综合艺术素质。因此,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新教学标准与目标的提出,各大职业院校音乐专业对学生艺术素质的提升越来越重视,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音乐教育越来越完善。

一、试析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意义

“声乐”是一种表演者传达内在情感与思想的表演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表达的是否流畅、情感是否充沛直接影响着表演的效果与感染力。因此整个表演的过程需要表演者具备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与艺术表现力,将表演与情感的表达完美融合,而这与表演者自身的艺术素养息息相关。艺术素养是对表演者各项专业能力、素质的高度概括,艺术素养高的人,能够将表演作为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通过过人的感染力大大削弱艺术表演带给人们刻意的印象。将演唱技巧与艺术形式完美的融合呈现出自然、完美、富于感染力的艺术表演,使声乐的表演自然流淌进观众的内心,使观众能够更深地体会到表演者内心的情感。也正因为此,当前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较为强调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声乐表演中经常会涉及到大量需要运用演唱技巧来表演的部分,如果表演者一味的使用技巧进行表达,则会使表演丧失美感,欠缺感染力而沦为一种表演形式,而表演者能够将技巧融入于作品本身,用心去体会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与思想,将会使表演更加富有灵魂。职业院校音乐专业艺术素养的培养关乎学生在声乐表演时情感的表达与艺术表现力,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技巧的同时学会体会作品中的情感。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有效策略

查看全文

艺术职业学院声乐教学探索

一、良好的示范与模仿,促进声乐教学

进行声乐教育时,老师进行演示被看做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教育手法。老师经过给学生演示能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可以将音乐中的情绪展示出来。不但能够将这份音乐情绪带给学生,熏陶学生,而且让学生有想要学习的欲望,所以老师演唱音乐被看做直接教育中最有效的表现。在艺术职业学院内的学生具备很高的领悟本领,可以仿照老师在歌唱音乐时的声音等,因此,老师需要进行教育时运用本身的范唱,使学生可以仔细聆听、揣摩,让眼睛看到正确发音等方式。例如,在教歌曲《摇篮曲》(勃拉姆斯曲)时,需要学生掌握音乐中柔和、优美的情绪。因此,老师进行范唱时,需要使用轻声、柔和的歌声带领学生轻声轻唱,带上呼吸,打开腔体,熏陶学生,让学生了解呼吸以及唱歌曲调的方式,同时体会到歌曲柔和、美好的感情,有些可以联想到孩子在母亲怀抱中睡着的美好场面。老师需要注重训练学生判别声音的优劣,还要训练学生感觉自身各个地方之间互相协作的本领。声乐教育的模仿有老师模仿学生的声音,还有学生模仿老师的声音。老师模仿学生有差错的声音,可以让学生找到自身发声可以改进的地方。老师歌唱时,在学生发声以及其他方面有着一定的影响,学生会向老师的声音等方面成长。所以,身为一位及格的声乐老师需要具有出色的示范本领,这不但可以展示老师喜爱工作的程度以及工作的义务感,还能展示出老师具备工作的水准以及自身的素质。老师能够出色地示范,不但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老师的敬佩以及信赖,而且让这样的情绪推动学生学习,主动跟随老师学习、训练,能够达成教育的目标。

二、注重培养良好的情感,来推动声乐教学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不应该是强制的,而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致。”老师需要使用自身的情感来引出学生学习的兴致。进行声乐教育时,每个学生本身具备的条件不同,但是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感情的。训练感情表现方式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比如,艺术歌曲《黄河怨》,歌唱者要勾画出一个失去丈夫、儿子,惨遭日本鬼子蹂躏的妇女,悸痛凄断的悲绪,欲哭无泪的呻吟,来展示女主人公悲痛无望的内心。老师经过讲述这首歌曲内在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听歌曲内包含的感情,体会到歌曲内强烈的情感,在最后歌唱时,让学生的声音响亮有力,把激愤昂扬以及对日本人的气愤之情表达出来,创造出很强的戏剧成效。把声音和情感相结合,在表演歌曲时展示出来,这样使歌唱技巧转变成歌唱艺术,确定声乐教育的主旨。通过教育学生体会感情的方式,使学生了解音乐发声手法以及感情表达,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因此,音乐审美教学也是感情教学,然而声乐教育就是经过内心感情的教育,从而达到声乐中感情教学的目的。

三、在声乐教学方法上保留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声乐

教育方式内的专业小课方式,在声乐微型集体课以及声乐示范大课进行针对性地添补。所有声乐教育不重视专业小课的教育是很难进步的,老师需要对每位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育,这样可以找到学生的错误之处而且指导学生改进。所有想要用全体教育改善问题的教育方法注定是不成功的,因此,职业学院的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声乐基底薄弱,就不注重专业小课,而是更应该重视小课的作用。但是老师需要明白只靠专业小课训练学生,这样对训练体会能力强以及声乐基底较好的学生能够行得通,但是相比较声乐基底不强的学生这样的训练是不行的,由于自身难以发现声乐教育的规律,不会引起这些学生想要学习声乐的兴致,因此可以在进行声乐教育时,增加声乐教育的方法,学校可以把声乐微型集体课程以及示范大课加入教育中,这些课程能够添补小课教育的缺陷,提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致,经过沟通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身的不足,而且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