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育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3 19:5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声乐教育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谈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声乐教育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德育智育
德育也就是学校和教师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系统地思想政治和品质道德教育,并且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一定的品德的教育形式。在我国的声乐教育教学中,一般思想道德精神都是通过歌词和音乐背景体现出来的,如我国的经典歌曲《长歌谣》,这首歌曲能够激发人们的抗战情绪和支援祖国、维护祖国的情绪情感。其中一句“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将中国人民团结斗争、抗击倭寇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具有精神意义的歌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歌曲背后的时代故事和意义,还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真挚热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智育是指学校和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在声乐教育教学中,智育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对学生进行智育培养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在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声乐教师可以利用欣赏歌曲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歌曲时,还能够提升对歌曲之间差异的敏感度。还可以采用学生记忆歌词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在大量的训练之后,不仅仅是记忆力会得到提高,智育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声乐教育教学中的智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鉴赏能力
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多元化的方面进行。声乐艺术本身具有多元化的艺术感,在声乐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鉴赏能力是从不同方面进行培养的。以作品的时代进行划分,分为古典时期、近现代时期和当代歌曲三种类型。从作品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美声唱法类型和民族唱法类型。从作品的内容来看,可以划分为歌曲的语言、和声的色彩和乐曲旋律三种。而从听觉感受上进行划分,主要分为音色、情感表达和声腔。只有学会了鉴赏,才能在演唱中将歌曲的美感表达出来。所以,声乐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从多元化的角度鉴赏音乐的美,进而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种类的歌曲供学生对比分析,长此以往,学生对歌曲作品的鉴赏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一种真正理解声乐艺术的境界。
(三)演唱能力
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论文
声乐属于直觉艺术,同时也属于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乐理,而且还能具备基本的声乐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声乐教育给予浓厚的兴趣,高校声乐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将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给予高校声乐教育改革完善的措施,以推进教学活动取得更理想的成效。
1声乐教育现状分析
从现状分析,声乐教育已经成为高校艺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递增,声乐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这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储备上,还表现在教学器材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水平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在某种层面上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从而导致高校声乐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声乐教育必须寻求改革,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艺术气质得以提升。
2优化高校声乐教育的具体策略
2.1改进教学理念
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不见体现在文化课的建设上,而表现在艺术教育层面上,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改善,声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引起高校的关注,并在教学理念上得以创新。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声乐课程教学,并且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使得高校声乐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在丰富学生业余生活的同时,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得以改善,从而健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借鉴其他国家的教学理念及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声乐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实现,从整体角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小议声乐教育教学的办法
本文作者:赵大海工作单位: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教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目前的情况是:声乐教师的数量既不多且质量也不高。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在歌唱领域里的教师,多半是受过欧洲歌剧唱法的技术训练,对声乐技法懂得较少。要想在声乐教学上取得更大成效,通过改革与提高,培养出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真正能代表我国声乐优秀传统特色的声乐人才,首先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提高声乐教师的声乐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作为一名优秀的声乐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丰富的声乐的理论知识。我们可以从前辈声乐演唱家们的面授和录音资料中,学会他们演唱的戏曲、曲艺、民歌、歌曲等优秀唱段的声腔韵味、气质、神态等音质、声韵的演唱技法。其次,应该重视吸收和借鉴外国先进而有用的声乐理论和技法,但注意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照搬。同时,应该重视世界各国具有优良传统的唱法。
声乐的教学方法
怎么个改法?最好从事声乐教学的教师们跳出多年来从欧洲声乐学派的某种流派传到我国的那么一种单一模式的框框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广开门路,大胆创新,并参照我国传统的教法,以及欧洲声乐学派其他一些流派的教法进行改革。这里我想把我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教法主要分下列几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着重进行气息运用的技法训练,完全采用腹式(下丹田)呼吸的技法,不教唱歌曲。可选择一些最优秀的“高音质发声技法”的演唱家们的录音资料进行讲解性的辅导欣赏,进行听觉训练,在有必要时专门花费一些时间进行呼吸技法的训练,欧洲唱法中,有些流派的教育家就提出这种主张。例如著名次高音莱西•史蒂文斯就在她的文章里提到:“每位歌唱家都应该花费一段较长的时间,认真地去发展呼吸。在这方面的过失,往往会导致日后产生种种歌唱中的困难,而这些困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又和呼吸问题没有关系。”为了使腹式(下丹田)呼吸能够尽快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练习发音时能不变形的用得上,必须花费一段专门的时间进行训练,直到基本掌握能够运用为止,时间可长可短。第二阶段:着重进行“高音质发声技法”的训练,在训练的前期不能唱歌只能用单母音试着练习对气息、共鸣、声带、声音位置等能否正确加以调节运用而发出高音质的声音,以后再进行曲目演唱的训练。第三阶段:着重进行咬字吐字的唱字训练。这一训练要能将十三辙韵的字声、字调、字韵全部唱准确,唱字出声的部位放正确、字头字腹字尾的声音转换唱正确,闭口字、小口字、扁口字、鼻音字唱响亮。为了尽快掌握优美而高音质的唱字本领,要花一定时间用歌词进行朗读、朗诵的练习。以便引导学生从说话的读字、念字入手去掌握唱字的技法,这样不但唱起字来自然流畅,如同说话,而且也容易将朗诵的精神气质和思想情感引入唱字的情感之中,如此演唱的歌声,便会情深意切,生动感人。第四阶段:着重进行润腔技法训练,要选择各种润腔技术高超的演唱家所唱的曲词、唱段的录音,放给学生听,借助录音中各种唱腔技法解决其技法要领,指导学生模仿演唱。把多种润腔技法分门排队,分别先后次序,依次练习,直到把普遍常用的润腔技法全部学会为止,最后能够达到唱什么有什么味,唱什么民歌有什么风味的要求。第五阶段:着重进行唱情技法训练。歌曲之情的表达是演唱技法的灵魂,只有唱出深情,才能打动听众的心,所以应该特别加以重视。要想将情注入于声,首先要将词意向学生讲解清楚。通过词意的理解引发其感情的冲动,其后发音演唱时,才容易感情充沛。教学生带着深厚感情的高声朗诵歌词,也是诱发其感情冲动的有效方法。当学生朗诵得深情满怀,神入词境生动感人之时,即刻将已有的感受转为放声歌唱,感情就会入曲,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绎。
总之,唱法应该注重时代性,不能满足于仅会唱几首传统曲目,而是要考虑如何去丰富和扩展声乐的内容。倘若只有继承而不注重时代性,就会没有创新,也只会在原来的基础上停滞不前,更无法满足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只有紧密地结合时代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反映现代生活的技术难度较高的歌曲和演唱,才能促进声乐演唱技巧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的需要。
大学音乐声乐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因为我国的教育教学水平在不断的提升,而大学音乐教育逐渐得到重视,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声乐教育是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为了提升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声乐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有必要对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改革声乐教学使目前在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而在当前我国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中,声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布在好几个方面,例如教学内容,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的侧重点。这是几个方面上,都还有待完善,只有完善这几方面,解决这些方面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推动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也才能够使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一定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音乐教育;声乐;教学改革
就目前来看,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事业在不断的蓬勃发展中,在教育领域领域也出现了更多可利用的现代技术,这些现代技术也推动着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更多新兴事物的产生,导致教育领域中有很多因素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为了能够迎合这些改变,并且让这些因素更有利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必须要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对于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而言,教学模式也早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过于传统和守旧。而这也使声乐教育教学想要完成教学目标越来越吃力,而为了能够减轻声乐教学教师的负担,也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声乐教学体系,并且建立完善的声乐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音乐专业人才。而以下就主要探讨了目前还存在于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
1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1单一的教学内容,薄弱的教学科研能力。因为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内容本身就具备非常强的综合性特质,所以也要求专业教学应该慎重的选择教学内容,尽可能的选择能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一定的培养作用的内容。不过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大学音乐教育专业中大部分内容都是仿照西方音乐体系有设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理论性过强,并且对于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并没有起到宣传的作用,导致学生所学习到的音乐理论与音乐知识都过于单调,而有关于我国民乐的内容却很少出现在声乐教学内容中,存在于声乐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有关于对西方乐器以及西方音乐形式的教学。但是大学音乐教学声乐教学本身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宣传与弘扬的价值,而如果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不融入有关我国优秀音乐文化的内容,那么则会导致大学音乐教学逐渐失去传承中华音乐文化的价值。1.2薄弱的教学专业能力。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应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且增强学生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度,尤其是在当前的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主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唱方面,而对于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却缺乏培养,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唱功,但是却十分缺乏专业技术知识,而这一点也体现了教师能力的匮乏,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过于薄弱,且无法帮助学生平衡教学内容,并且无法在教学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1.3过度强调技术训练。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教育能够帮助这部分学生陶冶情操,提升音乐素养,而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音乐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使学生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但是当前在我国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则过于强调对于学生的技术能力的提升,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并且学生对于音乐教育专业摄影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能力也更差,很难全面的掌握某一知识,但是教师在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应该教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优越性,而这些就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一部分,忽略了对学生这一部分的培养,则会使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2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策略
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高校为响应社会发展要求,培养综合型声乐人才,需要结合高校办学特点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通过建立教育教学平台与柔性教学模块相结合的方式,展开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途径,推动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工作深化变革。
关键词:高校教育;声乐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指导思想的主要承担者,同时也是为国家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的声乐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但是,为了使中国声乐走向国际化道路,需要高级声乐人才,依托于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不断改进高校人才培养理念,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为设计出科学合理声乐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一、声乐人才培养内涵与贯彻目标
(一)声乐人才培养内涵。高校提供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声乐作品理解、创新表演能力、声乐专业基础知识等,同时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艺术实践和专业技能,这些都是从事声乐艺术实践的基本要求。高校声乐人才培养在指定的教育思想、方针政策以及现代化教育理论下,根据特色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采用特定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教学制度与评价方式,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性特点。(二)声乐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声乐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倾向于为地方性社会文化单位、文化公司、娱乐经济适宜、音乐教育、大中小型企业、艺术表演团体等形式提供人才,高校在声乐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紧贴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而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构建、人才管理模式、评价考核方式等角度,实施定向或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在声乐教育教学中,让声乐学生者获得一定的理论知识、田野调查、弹奏、演唱、写作和艺术管理等能力。
二、高校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随着社会对开放协作型教育教学模式认识的深入,高校基于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创新探索逐渐成为社会热门话题,各地高校也纷纷投入到开放协作型教学创新探索的热潮中去,并在教学设计、实践教学创新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形式灵活、可行模式多样等多种特点,与高校声乐艺术相关专业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值得各地高校深入、多层面研究探索。
《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立足于高等教育教学实际,致力于高等教育声乐教学探索与现代音乐教育创新研究。该书首先介绍了高校声乐教学发展基本现状,逐一列举了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问题的成因略作分析;然后针对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探讨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应对策略;并深入分析讨论了高校声乐教学理论要点,以及创新探索实践要点;最后选录部分经典的声乐教学曲目。该书不仅包含了我国高等教育声乐教学发展的主要成果,还融入了作者多年从事声乐教育教学研究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当前时展背景下我国高校声乐艺术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对于提升高校声乐艺术相关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声乐教育功能等方面都有着较高参考价值,作为全日制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辅导书籍,也可作为声乐研究爱好者借鉴参考资料。有幸得到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7290)的大力支持,笔者参考《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中对高校声乐艺术教学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教学实践要点等相关理论,结合高基于开放协作的高校声乐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文/郭晓莺南昌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校艺术教育实践和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本身特征,对高校开展开放协作型声乐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之策略和路径略作探讨。
一、声乐教学中的普遍问题
从国家高等教育相关数据及笔者多年从事舞蹈、音乐艺术教育教学经验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声乐艺术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亟需妥善解决:一是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僵化。大部分高校声乐艺术教学沿用传统封闭、单一的教学方式,即“师徒式”的“口传心授”声乐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注重对学生声乐、演唱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舞台表演、作品舞蹈演绎及再创作能力的发掘和培养。二是教学内容与时展需求不一致。受传统教学及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声乐艺术教学内容高度注重声乐教学理论的学术性、艺术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声乐艺术及声乐人才培养与时代需求、时展的统一性,这就导致高校声乐艺术教育与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四大功能”的有效发挥。三是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普遍偏低。部分高校本身对声乐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对教学创新探索、教学师资队伍信息化素养提升不甚重视,因而很多高校声乐艺术教师普遍信息化教学素养不足。四是实践课程教学严重不足。从全国范围数据来看,部分高校声乐艺术相关专业教学实践设置严重不足,实践课程教学设置数量、时长、有效性都有待提高。
二、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
开放协作型教学模式优点在于:教学理念先进,相较于传统声乐教学理论,更加贴近当前高校声乐艺术教育教学发展性、实践性以及发展潮流;教学模式机动灵活,有利于提高师生互动交流的能效性;教学形式新颖有趣、丰富多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学习、交流的主动性;三位一体教学互动模式可以为声乐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创作更多适宜条件。
浅议高校声乐教师教育理念的文化自觉
2015年9月下旬,“‘珠江•恺撒堡钢琴’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和论文比赛”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从这次参赛声乐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理念、研究主题、研究基础、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研究结论等方面看,涉及声乐教育教学“施教—受教”主要双方的文章太少,与这二者密切相关的声乐学科本质特性—情感体验的研究文章也是凤毛麟角。然而,从声乐艺术存在的文化层面看,“施教者—情感体验—受教者”这一体系是声乐艺术存在的基本文化形态。文化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是生活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个性的一种展示(这里主要指与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时空情境)。声乐文化自觉的核心涵义是声乐教师心理意识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引起的对声乐文化现象和相关文化形态的反思。这种具有“文化自觉”意义上的心理反思,能够在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对相关文化形态形成特定的心理认同、心理联结和心理沟通,从而在教育观念层面影响声乐教师的认知倾向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可见,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师对相关声乐文化形态的正确认知,以及“文化自觉”的教育理念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声乐教育受教者本体认知的文化自觉
(一)声乐教育受教者思维的整体性认知
从声乐艺术的存在方式看,它主要存在于符号意义上的音乐形态(纯音乐)和概念意义上的文学形态(歌词)中。纯音乐形态主要在于感知和体验,文学形态主要在于感知和理解。可见从声乐学生的思维层面看,要学好声乐艺术既需要感性思维也需要理性思维,只不过这种思维的整体性在不同阶段和不同状态下存在不同的心理倾向。声乐学习过程中,在理性为主的心理意识下,人与音乐知识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二元关系,其教育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知识认知(音乐知识和文学知识)。声乐教育强调的音乐艺术的感性则要求重视“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认为学生音乐音响形态的获取是一种“独特的个体知觉”,是一种“直接的、具体的认知”。正如马斯洛(A.Maslow)说:“在他们身上发现,既不抛弃具体化的抽象能力,又不抛弃抽象性的具体化能力。”①即在有机联系中学生把声乐教育的认识对象常常认知为一个活生生的同一体,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机械的、元素的知觉对象,如声乐语言符号和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认知就是一个整体。②可见,从声乐教育理念层面看,思维的整体性是指当我们处理声乐教育模式中多种因素的关系时,在心理上把它视为彼此相互关联的元素所构成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诸元素之间发生的是不以它们自身存在为目的的相互作用。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个整体,而不是彼此独立的元素的拼合,整体决定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或整体性。”③从操作层面看,思维的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结构性心理和“同化性”心理。前者强调声乐学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关系,因而布鲁纳说:“给任何特定年龄的儿童教某门学科,其任务是按照这个年龄儿童观察事物的方式去阐释那门学科的结构。”后者强调声乐教育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性和包容性,因而奥苏贝尔提出了课程整体性思维操作的两个原则:“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渐进分化”是发现声乐要素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是将声乐要素之间的这些联系有效地统合起来。当然,对声乐教育受教者思维整体性的认知应该具有音乐“文化自觉”的教育观念。从音乐发展史层面看,音乐艺术的感性体验特性是在与西方传统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讲究音乐结构的逻辑性和音乐内涵的理性化比较的思路上提出来的。西方传统音乐的发展轨迹始终没有离开理性规范下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即使涉及音乐中的感性,也是与感性的认识功能密切相关,直到西方现代音乐时期才主要关注音乐中感性的生命体验。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历程之所以没有形成明显的系统性和泾渭分明的理论性,是因为它始终孕育于人们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之中。也就是说,感性体验是中国音乐文化的悠远传统。但是,正是由于现代社会的中西音乐文化的深度交融,使得西方音乐在逐渐追寻音乐中的感性体验,而中国音乐却在接受西方音乐中的理性归纳思维。可见,“感性与理性融合的思维模式”是未来声乐教育受教者的基本思维特性。
(二)声乐教育受教者人格的自主性认知
从我国现行的声乐教育模式、声乐教学内容、声乐教学方式层面看,声乐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学生“生活世界剥离”为特征的科学性教育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支配这种教育模式的精神基因主要是工具理性或“技术兴趣”—声乐技术的学习(声乐技术的学习是基本需要,但不是唯一需要)。在这种声乐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性、情感、意志、人格常常被阻止在这个模式之外而沦为声乐技术和声乐知识的奴隶,在很大程度上使声乐受教者丧失了本性和自主性。因此,未来的声乐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观念上应从人的本性出发,强调以人的内在天性为中心来组织课程,重视学生的自然活动,重视学生对课程的态度,重视课程与学生主观性的关系。“教育即生活”“课程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应成为指导声乐教育课程内容设定的基本观念。这种声乐教育的课程观念反对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声乐教育活动,突出声乐受教者在声乐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特性。从重视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被动接受心理发展到重视学生的经验、活动与个体心理,这种声乐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找回了学生的自主性心理。这种声乐受教者自主性的声乐学习模式不仅在于声乐课程的内容、形式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归,而且是在批判意识、构建意识、创造意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是在个体解放和精神自由基础上的“人”的回归。这种声乐教育理念下的声乐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整体的、生活着的人,不再只是有理性的、抽象的存在,而是具有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的自主性整体。从文化自觉的意义上看,强调声乐教育受教者人格自主性认知的声乐教育观念,势必突破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传统的“非生活化”情景。我国传统的声乐教育主要关照的是学校教学情景中的声乐教育现象和规律。它研究的侧重点是关注学生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的掌握,以及为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景创设的原理和技术。从理念上看,它主要是传统“知识理性主义课程观”和“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观”的产物。未来的高校声乐教育将秉持一种“生活化”的视野,首先在声乐课程范围上将突破学校教学的界限(特别是“互联网+”引起的教育教学时空情景的改变),即它要寻求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之间的内在整合与相互作用。这种声乐教育不仅要研究学校教学情景中学生声乐学习的现象和规律,而且还应积极关注学生及教师所处家庭情景和社区情景等生活化情景中有关声乐教与学的现象和规律,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所蕴含的文化关系。其次表现在学生声乐学习过程中的“能力观”突破了学校的疆界。传统的声乐教育由于受“心理认知”观念的影响,主要侧重于研究有关学生的“认知技能”与“学会认知”的心理研究。而未来的声乐教育课程将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认知”,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集中体现了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发展取向。“学会做事”意味着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范围突破了狭隘的学校界限,它要求的不仅仅是“声乐认知技能”,更主要的是“人格智力”;“学会共同生活”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意味着“发现他人”的心理能力突破了单一的学校情景。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利用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在超越学校情景的范围内进行人与人的心理交往,而且还表现在这种过程能有效地、自动地消除心理孤独和心理疏离,以便通过一些共同的活动来帮助学生寻找到声乐艺术共同的规律和基础。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及问题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为促进高职学前教育的科学发展,声乐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成为了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声乐教学作为学前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具有高素质和高理论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当前,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在“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学生主导性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声乐教育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社会各界共同思考的重要问题。换言之,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育教学改革,有其重要的现实基础。
关键词:教学文本;教学模式;教师队伍
一、声乐课程教学文本的现状调查
对教学大纲的调查研究,一是了解声乐教师对教学大纲文本是否认可,教学大纲设计的是否合理,实用性如何;二是通过了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完全按照教学大纲文本的要求,还是选择灵活运用。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歌曲,内容缺乏时代性;教师和学生都反应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师反每届的教学内容相差不多,教来教去内容都一样,而且许多内同已经反复了太多遍。学生反应在面试时表演的曲目也是很陈旧的,新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许多旧的曲目早已不适合学生演唱。在教学内容和曲目选择方面,突出专业特点的内容较少。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与艺术专业的声乐课程应有所区别,学前教育专业的主要服务对象时幼儿,因此,在声乐课程内容安排上应侧重幼儿歌曲的选择。然而,事实上,在调查的教师与学生中了解到,教学大纲中大部分内容是艺术歌曲和民族歌曲方面,少有幼儿歌曲。此种教学内容安排,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造成理论指导与实践操作相脱离。
二、声乐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
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传统的方式。在教学的历史中,“个别课”的授课形式成为传统声乐教学的主流模式,即“一对一”教学形式。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深入,这种传统的授课形式单一,“一对一”的音乐院校声乐课教学形式,己经不能够适应声乐课程与时俱进的需求。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学生普遍反映上课时间不足,声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不够。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分配到个人身上时间更为短缺,有的学生甚至要每两周才能上一堂声乐课。三是,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加上上课时间又严重不足,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集体课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一般。如果要是采用集体课的话,效果反而有提高。缺点呢,可能就是集体课的针对性不强,人数太多教师也知道不过来。”可见,集体课适用于理论课程教学,如果是需要专门训练的声乐课程时,集体授课很难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较好。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使用混合模式教学有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教师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每种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增加了难度,但也是一个考验,如果能够熟练使用的话,能够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共性与个性声乐教学论文
一、共性与个性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关系
(一)高职音乐教学需要对共性与个性进行统一
不少教育工作者对共性与个性的问题认识存在误区,认为个性与共性是相对立,相矛盾的,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性的对个性或者共性进行偏重,过分强调其中的一种而忽视另一种。但是从现代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以及相关教育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教育教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其不仅不应被当做相互对立的两个面,相反有关教育工作者还应对其进行协调并统一。因此在高职院校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有关声乐教师也应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上进行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使得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统一发展。具体来说,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共性化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个性化的关注,并利用课堂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明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掌握不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以满足不同学生对课堂学习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声乐教师还应对学生的特点进行了解,鼓励学生挖掘自己特色,创造自己的风格,让学生在共性中凸显个性。
(二)高职音乐教学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意义
1.发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生发展。共性学习是进行高职院校声乐学习的基础,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共性问题,将共性的问题给予统一的解决,更加有利于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展开。但是通过实践研究,个性与共性是不可分割的,不同学生对相同知识的学习所表现出的接受程度就会有所不同,所以需要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此个性与共性相结合是现代高职院校声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效地打好学习的基础,对声乐基础知识进行扎实的掌握,同时,由于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因此使得学生的潜力被充分的发挥,一些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下,可以很快的找出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通过不断对自己进行完善,提升自己在声乐表演上的造诣,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发展。
2.迎合教学需要,符合办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都应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传统的共性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但是在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存在弊端。高职声乐教师将教育教学中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后,既可以在课上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教学,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关注,对个体学生进行培养,兼顾到了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大学声乐和歌唱审美艺术的结合
摘要:在开展大学声乐教育过程中,声乐教学不单是为了规范大学生歌唱发声以及声乐表演的具体标准,而是为了增强大学生对歌唱乐曲以及声乐表演的赏鉴能力,要想提升大学生的赏鉴能力就需要声乐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大学生的歌唱表演审美艺术的综合素养。从本质上来讲,综合性大学与专业类音乐院校存有很大的差异,综合性大学当中的学生音乐素养各不相同,这也为声乐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鉴于此,本文主要对综合性大学开展声乐教育期间以及提升大学生歌唱表演审美赏鉴能力过程中存有的教学难题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如何提升歌唱表演审美赏鉴能力以及如何更好地开展综合型大学声乐教学的几点有效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歌唱审美艺术;综合性;大学;声乐教育
综合型大学的声乐教育与专业类音乐院校相比较来讲,前者在开展声乐教育教学期间会比较困难一些,其主要是因为综合性大学一般都会将声乐教学视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项教学内容,这就很难提升大学生学习声乐知识的关注程度。与此同时,身处综合性大学中的学生,一般会重点学习文化课等因素使得学生的音乐基础大不相同,这也是综合性大学很难开展声乐教育的一个难题。然而要想将这些难题处理掉,综合性大学内的声乐教师就应该将当前声乐教学实际情况作为起始点,从声乐教学具体情况着手,以稳固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提升大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等多个方面开始,真正意义上将综合性大学当中的声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浮现的难题处理好。
一、歌唱审美艺术的体现
如果一个人从小时候起就常常受到音乐的熏陶,那么其歌唱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就会有显著的提升。特别是在小时候,若家长喜欢在家里经常播放一些音乐或是歌唱乐曲,时间久了孩子也会受到感染,这种情形下,丰富的音乐知识很容易为孩子打好音乐基础,提升孩子的歌唱审美能力。现如今有许多人在歌唱时,都会出现跑调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人们在日常中对声乐知识不是特别了解,并且掌握的乐理知识也有限,使得根本就不了解什么是音准、什么是音高。因这些人们没有拥有感知音乐的能力,妨碍了日后更好地品鉴乐曲。所以,开展声乐教育的根本是为了提升对音乐的品鉴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与此同时,大多数歌曲的歌词都有着韵律,当中涵盖了呼应手法以及隐喻手法,可以让欣赏的人与作曲人与作词人产生许多的共识。
二、声乐教育的主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