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0 21:53: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声乐教学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声乐教学课程

声乐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声乐是高校里的一门基础专业技能课程,技术性比较强,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中专声乐教学需要从技术基础出发,由曲目基础阐述声乐课的教学基础,能够进行循序渐进的声乐教学。在声乐课堂上教师需要把所学习到的技术能够正确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能够按照既定的步骤,系统而且耐心的在技术和艺术方面能够进行学习,从音乐训练上不断的提升声乐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专;声乐;基础教学;探讨;课堂

中专声乐教学教师需要结合高效以及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明确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对学生能够精心的因材施教,带领学生进行入门教学,让学生熟悉声乐的声音条件、音乐素质、包括歌曲的演唱能力。让学生能够和教师之间拥有和谐融洽的学习与教学关系,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中专学生声乐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发声

中专学生学习声乐的技能基础就是要学会正确的发声,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将声乐的抽象性在大脑中建立正确的思维逻辑,找到符合人体发声的规律,唱歌时发声的具体器官,在不损害器官的基础上能够发出正确的声音。教师首先可以教会学生建立正确的呼吸。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喉咙打紧,喉头上提,舌根音等问题,教师就必须要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来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接着,教师还需要教会学生共鸣腔的运用,让中专学生在学习声乐的时候,能够得到更好的声音共振效果。让学生发出更加细腻、更加动听的声音,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例如:中专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教会学生配合歌声所要表达的情感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人类语言的两种形式,一种是元音另一种是辅音,教师要告诉学生唱歌最重要的是要唱好元音部分,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结合汉语中的“aoeiu”以及复合元音“aieiaoou”等来进行大量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发声状态,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曲目演唱的技巧,让学生能够深刻的领会声乐的精髓。通过这样的方法,中专学生能够将技术基础打牢,就能够自由驾驭不同风格的曲目。

二、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查看全文

高师声乐课程教学山歌纳入思考

一、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教学的缺陷和不足

受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发展历史的影响,中国民族声乐的歌唱声部一直来比较单一,基本是男、女高声部独唱主导了民族声乐界,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框架中,对男、女中音和低音两个歌唱声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这种状况反映到教学中,再加上受到传统民族声乐的曲目风格、演唱技术以及审美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的男女声高、中、低音声部的发展极不平衡,民族男女中音和低音两个歌唱声部被持续边缘化了[2]。建国初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广大音乐工作者也曾一度创作出如《杨白劳》、《嘎达梅林》、《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打起手鼓唱起歌》等许多优秀经典的中、低声部作品,并涌现出了如刘秉义、杨洪基、德德玛和关牧村等一大批融美声演唱技巧于民族语言风格特点之中的男、女中、低音歌唱家,可惜这并未形成一套规律和系统的经验方法,对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低音歌手的培养模式、声型特点、演唱风格及教学方法等也还不具备普遍意义[2]。以高音声部类型为例,中国民族声乐的声音类型一般常见于男、女高音声部的抒情类型,而少见戏剧和花腔声部类型。虽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发展和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技术的大幅提高,在中国民族声乐界出现了以、万山红等为代表的民族戏剧高音类型和以吴碧霞等为代表的民族花腔高音类型,但由于人们欣赏习惯和演唱曲目有限的影响,导致后两种声部类型的发展远不及抒情高音类型,而广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民族民间演唱形式中的多声部重唱和合唱却难以产生和发展,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和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化”和演唱艺术的“音色趋同化”不良现象。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高等师范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对民族声乐演唱形式的多样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表现为民族声乐的歌唱形式单一,训练环节薄弱。受中国现代民族声乐演唱形式基本为男、女高声部独唱的影响,教学中忽视了对男女中、低音声部独唱和多声部重唱、小合唱的训练,削弱了基础音乐教育中综合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节目编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及教学创新能力等。这种教学状况又制约了现代民族声乐的发展,表现为现代民族声乐的演唱内容、演出形式和表演风格比较呆板单一。这也就凸显出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和内容的严重不足[2]。

二、壮族多声部山歌融入民族声乐课程教学的设想

中国民族声乐在发展提高,它已经被广大观众所接受和承认,因为它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扎根于祖国的音乐沃土之中,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不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演唱上,都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4]。笔者认为,壮族多声部声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各种不同歌唱声部所实施的歌唱发声技能训练,还应包括声乐教师对不同歌唱声部进行不同声乐组合后所实施的集体演唱发声训练。民族声乐课程融入壮族多声部山歌教学,有助于声乐教师区分不同歌唱者的嗓音条件,界定各种演唱曲目的艺术风格,更好地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

(一)发展民族声乐的演唱形式、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

为改变中国民族声乐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瓶颈状况,推动新世纪民族声乐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满足当代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地方民族高校在完成“多出人才和早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在充分借鉴西方声乐“歌唱声部划分”理论的同时,可以积极参照和吸收壮族多声部山歌的“多声部唱法”,探索和发展建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声乐特点的歌唱声部、声音类型、嗓音声音形象、及科学的多声部声乐教学方法[3]。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尽可能准确、简单、灵活、见效,避免复杂化和神秘化应当根据个体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不通的解决方法,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使练习者尽快找到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语言、风格、表演、音色、感情、修养等方面都要体现民族特色[1]。

查看全文

浅谈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是一种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着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关注教师“教得怎么样”,而以产出为导向的“OBE”理念更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强调教学首先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最终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然后再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近年来,“OBE”教育理念在国内专业认证中已被广泛接受。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中,明确提出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学习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以师范生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组织课程和实施教学;“产出导向”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生毕业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强调对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教学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实践中践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对课程设计与实施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与改革,从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包括对音乐、舞蹈、绘画、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欣赏、感受、认知和表现能力。教师的艺术素养关系着幼儿对艺术的感受、欣赏和表征能力的发展,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1]。幼儿园艺术领域中音乐活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音乐能力主要包括音乐的表现能力、鉴赏能力、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音乐教学能力是教师在幼儿音乐活动中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反思能力的综合体现。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音乐能力和音乐教学能力为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出了的明确而具体的课程目标定位,也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有别于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更关注学生声乐技能的掌握,以及运用声乐技能诠释歌曲情感的能力培养;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有其鲜明的专业特点,即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需求这一专业背景之下,通过声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较好地把握音准、节奏、情感、声音控制,完整地演唱儿童歌曲;同时,通过赏析、讲解不同体裁的幼儿歌曲,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儿童歌曲的审美价值和潜在教育价值的能力,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段选择适合幼儿的歌曲,同时,在声乐的学习和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满足职业需求,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储备坚实的音乐素养。在当前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运用“OBE”的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进行反思与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长期以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被定义为艺体技能课,在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选择、组织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一)课程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知识、技能及素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课程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础。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基本都是参照师大(院)音乐系(学院)的课程目标,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对科学歌唱方法(美声或民族唱法)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强调声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学习,因而会出现学生只会运用美声或民族唱法演唱歌曲,进行幼儿歌曲演唱时不会科学地转换声音位置,在儿童歌曲弹唱时常常顾得了弹顾不了唱,顾得了唱忘记了弹,即便有的学生声乐歌曲演唱水平已较高,仍然不能很好地演唱儿童歌曲的现象。上述问题的出现,都缘于教师缺少在学前教育专业背景下对声乐课程目标进行思考和定位,教师没有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这一职业需求的角度来定位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声乐课程的学习能够获得何种能力?达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把掌握的声乐知识和技能与幼儿园保教实践相结合?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在课程目标中进行明确的规定和说明。错位或缺失的课程目标,使得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在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形成与发展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幼儿园保教实践相脱节。邓江,党爱娣: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反思与改革“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已成为幼儿园教师一致认同并始终践行的教育理念,遵循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倒逼课程”的基本原则,学前教师教育课程也应体现儿童视角的课程观和教育观。然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其教学内容仍然更多地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以声乐学科知识和声乐技能训练为主线设计教学活动,使得学前教师的音乐素养培养明显滞后于学前教育实践对教师音乐素养的实际需求。声乐教师每学期给学生布置四首到五首声乐曲目,曲目的难易程度由任课教师决定,每首歌曲练习两周到三周然后在学习下一首歌曲。这样的单一脱节的课程内容导致声乐教学给予学生的更多的是音乐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但没有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园音乐教育提供必要的内容支持,很难满足学生将来的职业需要,学生毕业后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和胜任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要求教师要掌握声乐、琴法、边弹边唱以及基本乐理知识等多种音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音乐学科的课程内容安排应形成一定逻辑关系,但在当前的现状中,音乐领域不同性质的课程安排较随意,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呼应,未能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职业需求来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设计,影响了学生综合音乐素质和基本职业能力的提升。(三)声乐教学重技能训练,轻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固守着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声乐课只强调声音位置、共鸣等技巧的训练和掌握,每节课教师都是运用“我教你唱”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教授声乐技能,缺乏对学生在音准、节奏、强弱、音色等音乐的基本素养提升方面的指导,更加少有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结构和风格等的分析解读,失去了声乐课程本应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艺术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中也仅仅以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无暇对音乐作品本身进行充分的感受和鉴赏,导致学生对声乐课越来越不喜欢上,甚至感觉到枯燥、不耐烦,最终造成学生只会声乐技能,缺乏在幼儿园实践中协调声乐知识技能和学前教育行为的能力。声乐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与职业需求的声乐课程目标相违背,教师的声乐教学和学生的声乐学习极易沦为肤浅的声乐技能训练。(四)声乐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在以往的声乐课程的教学中,评价内容仅限于每学期学习的4-5首歌曲,评价的标准注重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在歌曲的表现力、音准、节奏、强弱等音乐元素和对歌曲风格的把握、歌词的理解等综合素质上没有设定标准,随意性很大,也很主观。评价方式采用学完一首歌曲考核一次作为一次平时成绩,最后一首歌曲作为期末考试成绩认定。这样的评价只关注技能掌握不注重过程的评价,没有关注到学生努力的过程和阶段的进步,学生会对声乐学习失去自信。

三、“OBE”理念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改革

“OBE”课程大纲的核心理念是产出导向,应以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准绳,建立“产出导向”的声乐课程教学体系,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方面进行系统的综合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以幼儿教师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的合格幼儿教师[3]。(一)以培养目标和职业要求为依据确定声乐课程目标。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目标是学生在技能、保教和素质、师德规范等方面达成的基本目标,也是课程学习结束后对学生实施考核评价的标准。根据以上要求,二年级第一学期《音乐技能Ⅲ(声乐)》课程确定了以下4条课程目标:第一,通过学习歌唱发声的基本理论,能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具备一定的音乐基本素养。这一目标重点强调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培养,教会学生使用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对音乐的音准、节奏、强弱、快慢等音乐元素进行分析,在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和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查阅资料了解歌曲的背景以及歌词的含义,然后进行大胆表达,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歌曲中的相关信息,学会反思,能够更有情感的演唱歌曲,所有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基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这一核心目标;第二,通过学习幼儿歌曲的选材要求及方法,能够认同并掌握学前教师应具备的保教知识,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前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坚持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充分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嗓音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幼儿歌曲选材的要求及具体方法,认同并掌握学前教师应该具备保教知识;第三,掌握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与演唱幼儿歌曲相结合,能够有表情的演唱幼儿歌曲,提高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的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的发声方法应用于幼儿歌曲的演唱之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调整发声位置),能够结合正确的咬字吐字要求选择幼儿歌曲,从音乐艺术的角度分析歌曲、设计动作,有表情的、亲切地演唱幼儿歌曲,从而使得声乐知识和技能与幼儿园保教实践深度融合,明确音乐技能的工具性价值,最终追求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综合提升,是音乐类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正确定位;第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在师德规范方面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政渗透在教学中,通过演唱积极向上的歌曲、中国经典歌曲、健康向上的幼儿歌曲,达到文化的认同、情感的认同。上述4条课程目标均指向一定职业要求的实现,具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二)打破传统教学内容,重组课程模块。基于成果导向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打破传统单一的内容组织,重组课程内容,以模块方式呈现新的教学内容。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的具体规定,《音乐技能Ⅲ(声乐)》的课程内容可以设计为四大模块、一个项目:即,技能模块、保教模块、赏析模块、舞台实践和综合项目,在模块和项目中嵌入两个实践应用模块、两个练习模块、一个舞台实践和一个综合项目。下面分别对各个模块内容及设计依据作以说明。声乐学习有别与其它教师教育类的课程,本身就是以练习为主的技能课程,因此,模块的设计上不能脱离声乐课性质,前两个模块都是围绕歌曲的咬字与吐字、歌曲的分析等技能上进行训练,并且在相应的模块中设计了相应的课堂应用的实践模块。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践练习为途径达到技能目标的实现;保教模块是学生具备教育能力的训练,是第三个模块歌曲演唱的处理,通过课堂练习的嵌入学生在歌曲演唱时注重音乐的综合表现因素,如,歌曲的乐段、音乐的强弱、快慢、歌词表达的含义等音乐的综合素养得以练习与体验;视听模块的设计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尊重幼儿对艺术领域兴趣、爱好和感受,通过讲解、试听的教学,学生能够很形象的感受到如何选择幼儿歌曲,并通过小组实践练习选择幼儿歌曲,以小组为单位呈现共同设计的表演、演唱,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保教能力;在模块设计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模块就是舞台实践,艺术周前全体学生大量、集中地练习、训练,然后在舞台上呈现,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得到了提高,并且很快地找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目标更加明确。模块内容的设置坚持以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满足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为原则,以毕业要求为依据,内容模块与实践模块地有机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声乐技能和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课程模块的整体设计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见图1所示。图1是课程模块的整体设计与实施路径,下面对每个模块中的具体教学内容及逻辑关系作以说明。在本课程的前序课程中,学生已学习掌握了歌唱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分辨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与幼儿歌曲唱法上的不同,本课程内容的第一部分包括模块一、二、三以及实践模块一、二、三,从咬字吐字这一基本的歌唱技能训练开始,在技能的练习中除了发声训练、歌曲演唱以外加入音程的训练,加强音准、声音控制感受以及声美的训练。通过曲式分析,学生主动查阅资料了解歌词背后的时代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情感,最后能够完整的、有感情的、清晰地演唱表达歌曲;课程内容的第二部分由模块四、实践四、艺术周、项目组成,在学习掌握了科学发声的基础上,明确演唱幼儿歌曲发声的音色、声音位置与美声、民族唱法的区别与不同,用幼儿喜欢的声音、表情、动作演唱幼儿歌曲,在幼儿歌曲选择上以儿童为出发点遵循不同幼儿的歌唱能力、歌唱音域,从幼儿歌曲的内容和旋律等方面选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歌曲,通过小组合作和舞台实践展示学习了的幼儿歌曲和声乐歌曲,合唱歌曲。学期末利用综合项目整合所有模块知识,综合指向幼儿歌曲演唱和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强调的是,坚持将思政始终贯穿于所有模块的教学中,模块中歌曲的选择以歌唱祖国、热爱祖国等中国经典歌曲为主,从而达到文化的认同、歌曲情感的认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幼儿歌曲的选择中,尽量选择美好的、活泼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培养学生积极阳光地生活态度。课程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表2所示。为有效解决前文所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内容设置重复、或缺乏逻辑联系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与实施中强调形成教育合力,其理念不失为有益的尝试与实践。利用教育合力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通俗地讲,教育合力就是劲往一处使,团结就是力量,各种教育有效的凝聚在一起。本课程中所说的教育合力,是指把声乐课、视唱课、钢琴课、舞台实践有机融合在一起,建立声乐歌曲库、幼儿歌曲库、合唱歌曲库和赏析曲库。声乐曲库中的歌曲在教学中便于教师选择教学歌曲,学习的歌曲可以进行舞台实践;在声乐课程的模块教学中有幼儿保教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了达到效果同时选取了C、F、G大调幼儿歌曲,每天早自习进行视唱练习,解决学生的音准问题,同时,这些幼儿歌曲也是钢琴课中的弹唱教学内容。钢琴课负责解决学生如何弹的问题,声乐课解决如何演唱的问题。通过歌曲库的建立统筹、完善音乐领域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三)改变课程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练习。为有效实现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要达成4项基本目标,本课程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实践练习、主题讲授、小组合作、多媒体试听、舞台实践、双主体讲授、项目制综合应用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示范教学,启发学生体验咬字、吐字在歌曲演唱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声乐课技能的学习重在实践练习,三分讲七分练,在练习中掌握发声的技能技巧;主题讲授方法围绕某一固定主题,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视角,梳理该主题的相关逻辑关系;多媒体试听的方法是教师根据选择幼儿歌曲的原则选出有代表性的幼儿歌曲,如,在音域上、在趣味性、旋律、歌词内容等选取有代表性的适合大、中、小班幼儿演唱的幼儿歌曲进行赏析,将讲解分析与实践练习相结合,学生具备一定的幼儿生理知识,初步掌握选择幼儿歌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强调组中、组间经验流动的价值,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对歌曲的选择、分析、演唱与表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分享活动,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与小组互助体验的能力,能使学生们相信,大家正在向同一个方向努力,拥有共同的期望和价值观,合作性目标的确立,它能使成员有信心克服困难,愿意探索可供选择的方案且能自我更新[4]。通过双主体讲授方法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整理和分析与课程实践相关信息的习惯,提高反思分析能力,如表3。(四)改变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课程评价是按照高校课程理论设计的一种质量评估程序,是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同时,对于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5]。《音乐技能Ⅲ(声乐)》的课程考核评价既不能过分强调对声乐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也不淡化对音乐本身审美价值的评价,改变重结果的传统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过程性评价占60%,终结评价占40%。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出勤、技能的掌握、实践练习、歌曲情感的表现、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舞台展示的考核评价,提出明确具体的标准和要求。期末考查为终结性评价,从学生对科学发声方法的掌握、幼儿歌曲的选择、分析、演唱、表达等多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注重综合能力的获得。具体考核内容与实施细则如表4所示。“OBE”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符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以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提升为核心,确定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声乐)课程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查看全文

学前教育声乐课程合唱教学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之合唱教学现状的解读和分析,阐述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当中合唱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了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实施合唱教学面临的问题,给出了声乐课程中实施合唱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课程合唱教学;声乐教师

高等职业教育当中,学前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幼儿园师资为教学目标的。目前全国开设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高校约有200所左右。虽然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尽相同,但声乐课程都是其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必修课,是以声乐大课的形式存在的。那么声乐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上好声乐课?始终都是教师们在不断探讨的问题。我们要明确的是合唱属不属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声乐课要不要学习合唱作品?能不能学习合唱作品?如果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何时进入?如何考核?教师需不需要培训?如何培训?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之合唱教学的现状

(一)学前教育专业之声乐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目前在我校有三种学制:初起专、初起本、高起专。这三种学制都开设声乐课程。在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使用的声乐教材当中,包括幼儿歌曲、儿童歌曲、童声合唱,成人歌曲;成人歌曲当中有独唱、重唱、合唱。题材和体裁范围都很广。但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声乐课程的形式是大课,教师们通常只能让学生以齐唱的形式练习所有的歌曲。在选择歌曲时也只选择齐唱和适合齐唱的独唱歌曲。合唱歌曲虽然是声乐教材中的一部分,但是,实际教学当中并没有真正进入课堂。在声乐课的初级阶段教师们选择一些音域窄、节奏规整、好学易唱的单声部歌曲。学生们通过练习,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建立歌唱的基本的声音概念。在低年级,这样做是很有必要的。那么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声乐理论和一定的声乐演唱技能,声乐演唱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如果,五个学期或者九个学期(针对不同学制)都如此进行声乐课教学,就会出现无论你是男声还是女声、高音还是低音、嗓音条件是纤细、灵活还是宽泛、厚重,更不论你是适合唱民歌还是美声,全班同学都同唱一首歌、同唱一个调。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唱歌时有的高不上去、有的低不下来,声音宽厚的唱民歌拐不了弯、声音纤细的唱美声共鸣达不到。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声乐课的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教学效率越来越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如果在声乐课堂上选择了合唱作品,会使以上出现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众所周知,在合唱训练当中,由于作品是多声部的,它的旋律、和声及织体的丰富性,就解决男女声的音色问题、高低音的问题、旋律单一导致的兴趣问题、风格问题等等。前面论述了合唱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大课能不能进行合唱教学?怎样进行合唱教学?很现实的摆在我们面前。(二)声乐课程中的合唱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合唱教学中通常会碰到三个问题。1、视唱练耳的问题。在学习一首合唱歌曲时最先碰到的就是识谱问题。最初学习声乐的时候,学的都是单声部歌曲,它的旋律线条单一、清晰,全班同学都是一样的,没有干扰,自然是容易掌握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声乐知识和视唱能力,应该可以进入合唱训练了。但之前的单声部训练给学生们养成一种单声部作品的听觉习惯,学生们缺乏声部间倾听、配合、调整的能力。所以,无论是识谱还是听觉,加入多声部作品之后,师生们都会不适应,会感到吃力。多声部作品是以和声为基础的,对于音准、节奏、节拍要求非常严格,对学生们的视唱练耳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唱准多声部,需要反复的练习,有时候会让人失去成就感,感觉乏味和枯燥。2、课时的问题。对于不同学制的学生,他们在校就读期间,除了毕业实习的那一学期,其它分别有九个学期和五个学期的声乐课程的学习。以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起专为例。声乐课程如下: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期平均只有十六周三十二个学时,声乐课每周一次两课时。那么,完成一首单声部作品,简单的作品需要一周,一般难度的需要两周,难度大的作品甚至需要三周时间。以一般难度的作品为例,第一周解决作品的音准、节奏、歌词、难点等问题,第二周解决作品气息、音色、情感、形象处理等问题。多声部的声乐作品,通常有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甚至更多。由于和声、织体的复杂,一首合唱作品的学习需要师生们有足够的耐心,所需要的时间是单声部歌曲的二到三倍,甚至更多。即排练一首合唱的时间能够学习三到四首单声部歌曲了。如此,二声部最少需要三周六课时,三声部最少需要四周八课时才能把作品表达的较完整。那么,要进行合唱训练,课时问题就成了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大难题。3、师资问题。作为一名声乐教师要能弹、会唱、有一定的声乐理论素养,就可以完成学前教育专业基本的声乐教学了。而声乐教师要完成合唱教学,就成为另一个专业学科——合唱指挥的范畴了。这要求教师们在声乐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们完成单声部的声乐技能训练,还要组织学生们进行多声部的识谱学习和合唱排练,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双手来指挥学生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虽然现在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声乐教师都是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合唱指挥法也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但是这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能。在最初走向教学岗位的时候,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不断实践,指挥这一技能会越来越生疏,最后只好放弃。那么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中,如果教师胜任不了合唱教学,即使规定声乐课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合唱作品,教学效果又如何呢?显然,需要对所有的声乐教师进行合唱指挥法的专业培训。而且要不断的为其提供合唱指挥的舞台实践的机会。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面临的这三大问题,导致了我们的声乐教学是学生入学开始学习声乐,到毕业最后的考核都是单声部的声乐作品,教材上的多声部作品基本成了永远的待选。在课程进行到中间阶段,很多学生放弃了专业的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尽管她们仍然坐在教室里,但是参与的积极性显然得到了遏制。因为,全班同学声音条件各不相同,歌曲的难度在加大,音域在加宽,她们的自身条件限制了她们的进一步提高。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校期间从未登台演出实践过。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如何教学、如何组织幼儿园的孩子进行音乐学习都成问题。如果合唱走进声乐课堂,而且每学期都为学生们提供舞台实践的机会,现状将大大改观。

二、合唱教学的实施

查看全文

声乐专业组合演唱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我国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水平和教学实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作为高等艺术院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声乐专业的组合演唱教学与舞台艺术实践不仅影响着声乐专业学生的教育质量与水平,而且对于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教育实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组合演唱课程;舞台艺术

近年来,声乐专业的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各相关高校的重视,并积极从舞台艺术实践与开设组合演唱课程方面进行着手,对声乐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行提升。

一、组合演唱概述

近年来,我国艺术教育领域对于声乐专业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为该专业的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促进我国声乐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组合演唱的方式逐渐出现,该种方式主要是指两位及以上的人员进行载歌载舞的声乐表演[1]。例如:“黑鸭子组合”、“东方神起”等等组合。该种组合演唱表演方式不仅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能够利用优美的歌声以及形体表演吸引观众的目光,而且还有利于歌曲内容的表达,有利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组合演唱具有着以下几种优势。第一,组合演唱具有视觉以及听觉双方面的的感官享受。第二,组合演唱的方式能够将组合成员的演唱风格进行融合,进而形成独特的、鲜明的演唱风格,为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组合演唱课程的教学

查看全文

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思考

【摘要】高校的人才培养,课程是最核心的要素。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不断加强教学改革,持续推进课程建设,才能更加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音乐类人才。

【关键词】声乐教学;高校;改革

伴随着近年来文化的不断发展,对于声乐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高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加强教材教学资料和实训条件的建设;建立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推进优质网络课程建设。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更好的培养出高素质的声乐人才。

一、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大纲的制订

声乐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其核心专业课程。因此,教学大纲的制订与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1]1、因材施教。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的专业基础和能力,不能一概而论。各个高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学生的录取批次不同,决定了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避免出现好高骛远、拔苗助长,一味的以“音乐学院”标准来培养学生。声乐教学曲目的难度、曲目类型的广度和比例等都需要遵循因材施教。2、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把深植于声乐作品中主旋律的价值观“基因式”地融入声乐课程,沁入到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文化自信,增加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这样既符合高校“立德树人”的要求,也符合时代进步、国家发展的需求。如歌曲《松花江上》、《不忘初心》等等,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声乐作品,正是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印迹。[2]3、传承传统文化。民歌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记录了各个时代人民的精神生活、灿烂的文化和多彩的生活习俗。它的一些富有哲理性的诗句给予人们思想上的启迪也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歌,有效的将声乐教学与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历史结合起来,融入到声乐课堂教学中去,体现出本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特色。这既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和独特性,避免同质化。[3]4、丰富实践教学。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以及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家长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接受各种各样的艺术熏陶,在此背景下音乐文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情景剧、舞台剧等等。高校在声乐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入校外演出单位及各类音乐机构的具体项目,甚至可以聘请相关的行业专家补充教师队伍,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丰富声乐实践教学,这也非常符合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这些优秀的儿童剧恰恰需要很多年轻的、专业的各类演员,在校大学生也恰恰需要通过这样的机会实践、锻炼自己的专业所学。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

查看全文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声乐课程占据重要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然而,在当前的声乐课程教育领域,中职院校所贯彻的思想和方法,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导致中职生声乐专业能力受到一定局限性。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声乐课程方面,所呈现的教学现状,以及具体的改进策略展开有效分析。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领域,声乐课程是重点课程,关乎着中职生的专业素养建设。随着新幼儿指导纲要的提出,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也有所调整,更加侧重于中职生声乐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其更好的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当中。

一、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讲,中职院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存在一定弊端,导致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与中职生素质培养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教师在教学思想上,过于看重理论基础教学,而对于学生声乐实践能力培养,缺乏思想重视[1]。导致声乐课程模块设置不合理,学生所掌握的课程知识、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并未根据当前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对声乐课程内容进行创新,所组织的教学模式,缺乏一定创新性。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更新,从而保证声乐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二、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几点思考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声乐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的重要课程,也是技能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采用多种互动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声乐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建立一种合作、信任、沟通的全新音乐课堂。

关键词:互动;交流;声乐;教学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能够进行的必要前提,师生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声乐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低年级的声乐教学一般都是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由于人数多,基础差,学生的声乐知识几乎是空白的。而要使学生对声乐知识的理解、接受变得容易,并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学习质量,增强学习声乐的自信心,就必须在声乐教学中有效地更好地采用多种“互动与交流”的方式。笔者借此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互动交流”——来自课前热身运动课前是课堂的前奏,自由性和体验性是它的两大特点。

课前的互动和交流是在课堂以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进行的,学生可以自由地和教师交流,没有紧张的心理,教师也可以随机地在交流和互动中进行自由提问,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因此,课前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有限的时间里精心设置互动和交流的内容及实施的方案,利用富有趣味性故事、谈话或借助于现代话的电子、音响设备及课堂环境的布置,调动学生的中各种感官感受音乐。例如:弹奏一首学生们在小学、初中最喜欢唱的歌曲,让他们回忆起童年时的美好时光,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外世界名曲,熏染课前学习气氛,还可以请敢于表现的同学演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或交流课后的歌唱练习体会。

查看全文

声乐教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新方案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声乐教学也必须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声乐教学是声乐学与教育学的综合,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技能能力的发展为基础。本文主要是对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现状为基础着手进行分析,对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遵循声乐课程改革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为高校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必要性研究;新方案改革

声乐教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声乐教学具体较高的综合性、层次性以及较广的普及性,声乐教学能培养高校学生的个人素质及学科综合能力。由于高校学生在对声乐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学习、领悟能力的不同,需要教师通过声乐教学的途径来引导学生来正确认知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和学习能力。

一、高校声乐教学现状及声乐教学课程改革原则

(一)高校音乐教师现状的有效分析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背景下,高校声乐教学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高校音乐教学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在实际的高校声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教材选择以及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由于一些高校对声乐教学的意义及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对课程的设置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课程内容也缺乏逻辑性,随意性较强。教材的选择与课程设置之间关联性不强,大多数的高校声乐教学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新元素的注入,致使教学水平相对滞后。

查看全文

大学声乐课程教育改革初探

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为声乐课程教学带来了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声乐课程是大学阶段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大学声乐课程教育的目标已经被重新定义,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这才是声乐教育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本文就大学声乐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展开了一系列的初探。

关键词:大学声乐课程;教育改革;创新途径

教育改革是我国现代大学教育发展的主线,这就使得大学教育应该重视改革和创新。声乐作为大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对其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更加优质的符合全面发展目标的学生。因此,大学声乐教师应该从自身观念的角度认识到声乐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并能结合当前的声乐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声乐教学活动。

一、大学声乐课程教育现状

首先,声乐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在一些大学中,教师将全部的重心放在了向学生传授声乐理论以及演唱技巧方面,但是教学的内容却较为固定和单一,缺乏对学生实际声乐需求的考虑。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接受到系统性的声乐教学。其次,声乐课程教育缺乏实质性。在我国,不同的大学在声乐课程教学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尽管一些大学的教师已经逐渐到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却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与声乐教学目标相适应,很难达到声乐教学的实效性目标。例如,一些高校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了过多的网络歌曲欣赏,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声乐课程的学习乐趣,甚至会产生枯燥性的印象。教师直接让学生对歌曲进行创作,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最后,声乐教学条件和教师对建设较为落后。一些声乐课程的内容需要合适的训练场地和设备,如果大学并不具备这些条件,加之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则无法达到理想的声乐教学效果。甚至在一些大学中,多个学生共同使用一套设备进行声乐练习,这就使得每个学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练习。出现这样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声乐中资金投入规模较小,无法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声乐学习条件。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不仅很难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还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声乐课程的乐趣。

二、大学声乐课程教育改革与创新途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