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案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6:26: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声乐教学案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我国高职院校钢琴教学论文
一、我国高职院校钢琴教学现状
(一)学生的钢琴基础参差不齐
近年来,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更加注重儿童艺术素养的培养,很早便开始进行相关的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歌唱、钢琴、舞蹈等等,从而为各个高等师范院校提供了高素质的学生队伍。然而,各个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逐渐降低了相关专业的招生标准,缺乏对学生钢琴基本功情况、钢琴素养的认识,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素质,造成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了将来钢琴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老师不得不依据学生现有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从而极大地降低了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影响到了优秀学生的钢琴学习与表演。此外,除了钢琴方向的学生十分重视钢琴学习,加大钢琴学习与表演的力度之外,其他的声乐方向、表演专业、舞蹈学专业的学生则往往将其视为一个附属性或者是普及性的学科来看待,只重视本专业的学习,很少认识到钢琴学习的重要性。比如学声乐的学生考虑的是如何唱好自己的歌,在意的是自己掌握了什么样的演唱技巧,会唱几首曲子,能唱多高的音等等;学声乐理论的学生则是希望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在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所建树,尤其是希望多发表几篇文章;而学习器乐表演的学生则考虑的是又掌握了几种演奏技巧,弹了几首独奏曲等等。因此,他们很少意识到钢琴学习与表演活动不仅能够大大加深他们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对音乐风格的把握,提高他们的视、奏水平,而且还能够强化其专业表演能力,尤其是对音乐合奏的掌握等等。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竞争力较弱
高职院校改革的出发点是基于学校性质、学生素质、社会需要的转变而进行的,是一种渐进的、以自我发展为主的、没有压力的改革理念。这不仅会导致改革内容的片面性,而且其速度也是非常慢的,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些高等职业院校缺乏行业之间的竞争,比如一本、二本、专科学校的钢琴教学活动以及当前社会中各种钢琴培训组织等等。在当前生源不充足、就业情况不好的情况下,这些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应有的社会竞争压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则很有可能因为教学质量的原因而被淘汰掉。
(三)教学安排难以适应人才培养实际需求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优化路径
摘要:新时期,在高校开展民族声乐教学过程,要不断完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通过有效的构建更加高效的课程体系,利于不断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深入总结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优化策略,希望进一步分析能够为学生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体系
1引言
随着新形势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民族声乐教学质量,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实际,科学的开展教学策略研究,以此才能不断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对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探索,本文总结了具体的教学优化途径,希望进一步分析能够助力民族声乐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2课程体系方面的优化
从课程体系优化角度分析,在有效的构建课程体系过程,要重视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的结合民族声乐教学内容,科学的研究如何优化课程体系,以此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首先,内容的持续扩大。在新形势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内容与教材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需要适度增加一定本土化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声乐技巧的时候,还能够将民族音乐之中的思想感情与文化内容传授给学生。其次,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增加乐器教学。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的时候,钢琴是最为主要的乐器,长时间单调的钢琴学习,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学生的倦怠感。从本质上来看,钢琴并非适宜所有民族声乐的乐器。所以,在新形势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更多元化的乐器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体会不同的民族声乐,让学生更为深入浅出地理解民族声乐,为后续的学生学习体验奠定殷实的基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最后,在民族声乐课程体系中加入额外的文化素养课程。为了更好配合民族声乐的教学推进,可适度搭配如中国舞蹈、中国绘画鉴赏等,通过综合性地方式解读民族声乐体系,帮助学生在联系民族声乐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化素养,达到综合性的教学目的。
幼教专业声乐教学的策略探讨
【摘要】当前幼儿声乐教育体系还未完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需要幼儿教育者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本文分析了当前幼儿声乐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如何提高幼教专业声乐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希望可以给广大声乐幼儿教师带来实用的价值。
【关键词】幼教;声乐教学;实效性
我国的幼儿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上百年的变化,幼儿教育也逐步成熟。幼儿教育课程里也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声乐、舞蹈等,声乐作为幼儿教育课程的一门特色学科,现代幼儿教师应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让有效教学得到落实。
一、专业幼儿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声乐零基础。幼儿专业声乐教学是培养幼儿音乐的综合能力。部分家长从孩子就业方面来考虑,虽然有些幼儿对声乐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兴趣,家长还是直接把孩子送到了学校,由于幼儿从未接触过声乐,没有理解声乐这门学科的真正涵义,同时,有些幼儿并没有音乐这方面的天赋,对于音乐根本提不起兴致。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进行声乐教学时,没有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幼儿渐渐对声乐失去了兴趣。(二)专业幼儿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根据相关调查发现,大部分专业幼儿教师都是刚从音乐学院毕业直接步入教育事业的,虽然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声乐专业水平,但缺少幼儿声乐教学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时,只能用其学到的知识进行教学,这让教学产生了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幼儿教师发挥能力。(三)声乐教学课数不足。幼儿专业声乐教学的安排是一个星期2到3节课,声乐教学课数不足,这让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也为幼儿教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只是一概而过,幼儿掌握知识的能力很难达到幼师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大部分学校没有从人数、声乐基础能力高低这方面来进行教学安排,使得幼儿教师未能因性施教,也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幼教专业声乐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师专声乐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师专声乐教学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入,师专教学体系的展开也变得更加灵活,能够直接改变传统教学的整体格局,最终也就能够显著提高声乐教学的最终成效。本文则先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师专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应用意义,接着从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学习、在课堂中灵活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强化学生在课后阶段中的知识巩固三个方面,深入全面的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师专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声乐教学;教学改革;信息技术
相较于其他教学方式来说,声乐这门专业的教学本身就存在较为显著的特殊性,该专业的教学仅仅依赖于教师的理论知识传输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在这种群情况下,如果教师能够灵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并依托于此来改善整体教学内容和相应格局,那么就能够显著提高师专教学的最终成效。但就当前我国大部分师专声乐教学体系的基本现状来看,多数声乐教学体系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都非常有限,很难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最终成效。因此,这里也主要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分析,促进这种教学技术与方法能够发挥相应的成效。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师专声乐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应用意义
在当前师专声乐教育改革体系中,全方位贯彻现代教育技术体系具有着较为显著的应用意义。具体而言,第一,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能够较好的激发当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很多学生在平时的时候习惯使用互联网获得各类信息,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各类互联网信息要素。因此在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以后,就能够使得整体教学内容区域信息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较好提高声乐教学的成效。比如学生对于腔体的发音和发生技巧,都很难通过形象性的理性认知与理解来表达。而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后,就能够较好的改善这种情况,最终显著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1]。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师专声乐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
声乐教学中融入音乐剧的分析
一、音乐剧简介
音乐剧本身属于都市文化的一种,风格比较明快,幽默搞笑,并且涵盖了歌唱、戏剧、舞蹈的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使得舞台表演具有极大的张力。它的演唱手法集中了西洋美声和中国民歌、通俗唱法的优势,引入声乐教学后对于学习者的歌唱能力具有极大的提高。从演唱形式上看,音乐剧具有复杂多变、自由丰富的特点,无法从单一特点对它进行概括。通俗、美声、摇滚等都属于它的演唱风格领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为学习者提供最大的表演空间和发挥余地。但也因此对于表演者的要求很高,要求嗓音表现力丰富、深刻的音乐感悟力等。另外,在唱法中还要适应“假声位置真声唱”的训练方法。假声是指的一种特殊的发生状态,真声唱即在实际中声音跑出去的方向要与歌者想象中的方向相反。此外,音乐剧表演与声乐表演不同的还有音乐剧中的演唱具有动态性,必须同时运用舞蹈和戏剧进行表演。因此就要求歌者具有较高的舞蹈功底,能够利用舞蹈来表达音乐剧中的感情氛围。此外,在音乐剧表演中还比较重视能够灵活切换深呼吸和浅呼吸,共鸣大多采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将音乐剧融入声乐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出符合观众审美需求的一专多能型人才,将情感的体验带给观众,进一步完善作品,用生动逼真的形体表演带给观众美的感受。
二、音乐剧在声乐教学中的融合分析
在上面中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音乐剧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这也使得音乐剧融入声乐教学中具备了初步基础。下面我们将对音乐剧融合在声乐教学中体现的艺术特性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艺术性
音乐剧之所以能受到我国大众甚至于世界大众的好评与其浓重的艺术价值优质紧密的联系。尤其从1927年美国上演《演义船》音乐剧开始,主题变得更为贴合时代精神,形式上更为活泼。以后的音乐剧则大多以此为范本,追求轻松幽默又不乏内涵,70年代上映的《奶油小生》一度创造了连续演出场的神话。而英国的传统名剧《猫》则以其绝无仅有的票房引起世界惊叹。此外,音乐剧还具备传统歌剧所不能具备的一个重大特点:通俗性。传统歌剧中虽然不乏雅俗共赏的曲目,但是仍旧对于观众的审美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与之相反的是,音乐剧本身是作为都市文化的产物存在的,具备很高的大众性。在情节设计和歌唱表演等环节多运用肢体语言来使得表现富有张力和艺术性。同时,能在声乐教学中融入音乐剧无疑对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并且能进一步推动声乐事业的发展。
学前教育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探讨
摘要: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也是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所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与素养,近年来随着国家各阶段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交互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其在学前教育专业也得到越来越广泛地推广与应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详细探讨了交互式教学下的学前教育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具体策略。
关键词:交互式教学;学前教育专业;视唱练耳;声乐教学
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二者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看谱即唱、听觉训练、歌曲演奏等内容,对于完善学生音乐知识,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以及提高学生音乐教育能力具有直接且深远的影响[1]。而交互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支架式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强调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学习平台,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能够达成良好有机的互动交流,将其引入到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课堂中不仅可以减少师生之间的隔阂,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提供新途径和新思路,不断提高学生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与基本素养[2]。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以往在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强调直接给学生灌输节奏、旋律等乐理知识,使学生能够形成对音乐知识的系统记忆,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中的被动学习状态,使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在交互式教学下,聆听、互动、视唱以及想象等各类音乐元素互相融合、互相交叉,其更加强调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感悟理解与感悟掌握[3]。因此教师首先就应当改变落后的教学挂念,在课堂中积极为学生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将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的系统性音乐知识有机融入到多样化的课堂场景中,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体验的潜移默化过程中完成音乐学习,从而不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互,使学生能够真正“用心学习”。比如教学《茉莉花》这首经典民歌时,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专业乐团的演奏视频,创设出与歌曲对应的直观生动情境,指导学生边听歌曲边想象歌曲意象,使学生能够形成对歌曲的基本审美感觉;而后教师再针对歌曲中的节拍、调式、风格、结构等内容进行提问,创设出启发式的悬念情境,指导学生结合歌曲充分表达自身的发散性理解;通过这样层次性的情境创设就可以不断增强对学生的学习熏陶和情绪感染,使学生能够在情境指引下逐步进行深化学习。
二、不断融合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
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歌剧一直以来在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二者相辅相成。而如何引用歌剧以提升声乐教学质量一直都是教学的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歌剧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声乐教学中的三种措施,以促进声乐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歌剧;声乐教学;作用;措施
将歌剧引入到声乐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多元的歌唱形式,并且有助于学生感受艺术文化,进而完善声乐知识结构。而如何充分利用歌剧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成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歌剧在声乐教学中作用
(一)、歌剧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为重要的因素。在声乐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其毫无兴趣,那么就无法很好掌握声乐演唱技巧,也无法自我提升。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声乐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终身任务。而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选择的作品有关。歌剧现如今被教师作为教学的最佳选择。歌剧有国外歌剧和中国歌剧,它们都有着风格各异的特性,正好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另外,将歌剧融入到声乐教学课堂中,也使教学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授声乐知识时,可先选择一些相对简单,较为流传的歌剧作品,如《茶花女》、《我亲爱的》等,这些作品有着鲜明的音乐形象,旋律优美,乐句简单朗朗上口,这些作品在训练学生气息控制和对整体音乐内涵的把握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增强学生对学习声乐的自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歌剧为唱功训练提供平台。在声乐教学中,重唱和合唱都是教学的重点,相对独唱而言,它们在音准、节奏等方面要求更为严格。重、合唱是歌剧的一个特色。歌剧要求不仅要唱出重唱的基本特点,而且还要唱出主人公个性特征,必须产生共鸣,必须和谐。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在教授学生重唱时,除了教重唱的基本技巧,还要教学生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和团队协作意识,为构建一个完整的声乐知识结构奠定良好基础。合唱是由多人共同演唱同一声部,要求他们在音准、节奏等方面要能够协调起来,而重唱则是由不同人来完成演唱,在最高声部、中间声部和低声部方面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其要有扎实的音乐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比较困难的中间声部和低声部完美演绎出来。在具体的声乐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需要在无数次的失败中磨练。经过艰苦的学习,学生的唱功定有很大提高。
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分析
我国高校艺术院系音乐教育是热门专业,不仅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了大批音乐师资力量,而且培养了很多从事演奏和演唱的专业音乐演艺人才。为了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高校音乐教师在积极研究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重视音乐技能培养,而且注重音乐艺术创作的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传统音乐教育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理论课程枯燥乏味、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音乐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创新人才培养。
因此,高校要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多元化教学,创新音乐教育思路。由斯蒂芬•雷兹教授撰写的《完全音乐理论教程》一书,是欧美音乐院校影响深远的音乐理论公共课必修教材,引起我国音乐界的高度关注,对加强我国高校当代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首先,该书全面介绍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如,调性音乐基础、旋律写作与分析、等级制、对位类型等,具体阐述了音高领域中的调性、记谱与音阶,乐音图表中的谱表与谱号、音高与音级,音乐空间的音程、临时符号、音阶、等音、音级数与名称等划分,特定音阶中的大调与小调、大调式音阶调号与五度循环圈、小调式音阶、小调调号、关系大调与关系小调等类型,节奏与节拍中的节奏与时值标记、节拍、重音、临时重音符号、非临时性重音、拍子分组、简单节拍、复合节拍、拍号、非对称性节拍、明确节拍、更多的节奏规程和节拍错位等,音程与旋律中的音程变形、音程转位、生成所有音程、等音音程、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和旋律等。全方位论述自然音、变化半音规程和调性传统的其他因素,以及曲式结构,如动机、乐句、乐段与句式等。
其次,该书论述了旋律与和声的融合、新和弦完善自然音阶体系,以及构建大型曲式、半音体系和富于表现力的变音体系,如构建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大型曲式。该书通过大量主动的对写作与分析、演唱与听曲、演奏练习和实际操作等进行强化,再通过精心设计和拓展这些技能,引导大学生从事音乐创作。该书改变了先上基础乐理后上和声、复调和曲式的传统习惯,把基础乐理、复调和曲式理论等内容有机整合,把不同课程现状以综合的思路进行呈现,改变了大学生以前和声课程学完,只会标记一些纵向上的和弦级数、只会做一些简单四部和声写作的现象。最后,该书认为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需要融入整体性音乐学习实践过程中,以独具特色的呈现方式使得教材富有哲理性,并介绍了18世纪与19世纪调性音乐实践之间的风格差异,以及19世纪和声非对称性转向对称性。《完全音乐理论教程》一书具有完善的音乐基本理论体系、丰富的音乐编配练习和自成系统的音乐艺术发展史,对日常音乐教学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音乐教师要设计好课堂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相应的学习氛围,开展互动课堂,掌握合适的课堂节奏,运用可行的数字技术等教学技巧,如运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和电视等现代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运用网络资源创设实践活动和更新知识体系,实现形象化音乐教学,引入多元化风格音乐和拓展声乐教学领域;要用心规划设计音乐教学课堂各个部分,创新多媒体环境,创造设计音乐文化的文学语言意境,用语言文学文化彰显音乐文化艺术的魂魄,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升课堂教学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与评价能力以及音乐课堂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
作者:陈思桥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讲师
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曲目分析
摘要: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问题的梳理中,以《枉凝眉》为例,通过背景知识、调式调性、节奏特点等的分析,论证像《枉凝眉》这种声乐作品在高校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认为他们同音乐学声乐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作为声乐老师,不能因为他们以后面对的教学群体是学龄前儿童,就一味的根据实际情况而在课堂上仅教他们演唱儿歌,这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教学标准和规范。
关键词: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枉凝眉;作品分析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问题
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要加快发展学前教育要事业,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的数量,在“提高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的同时,要“着力提升学前教育教师、保育员素质。”《规划》有关学前教育事业的总体思路为现阶段高校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生源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也让负责教学的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计划、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等环节中更加具有针对性,但同时对待学前教育生源的教学也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基于不同的学校将学前教育专业安排在不同的院系,文章中所分析与研究的有关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声乐演唱是特指将这一专业设置在音乐学院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者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安排声乐课的院校。[1]上述挑战来自两类生源,每类生源有着各自不同的挑战内容。一类是通过对口招生进入高校的学前教育生源,另一类是参与高考进入这一专业领域的生源。由于作者的教学对象为对口招生的学前教育生源,因此,本文仅分析第一类学生带给老师的教学挑战,对于第二类则暂时不做讨论。以声乐教学为例,这种挑战有两点,首先,对口招收的学生一般是从中职中专直接进入大学,没有经历过高考,对于高中的文化学习缺乏历练,这种文化课缺失的局限在大学学习中表现明显,在声乐教学中也是如此,例如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学历能力、知识储备稍显欠缺。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对古典诗词的背诵相对来说都有些薄弱,这就需要任课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讲解,辅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内容,以便在学习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知识的储备。因此,教学对象的基础薄弱,导致大部分的教学时间和实践需要从基础开始,主要是打基础,而不能做提升训练。其次,技能训练,同文化课一样,他们的专业技能也比较薄弱。与音乐学院其它专业的学生不同,学前教育的学生没有参加过艺考,通常情况下没有参加过高考之前漫长的刻苦训练。有的学生可能在考试之前上过几节声乐课,但对器乐和乐理等知识了解不够,甚至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才第一次上声乐课、钢琴课。基于这种现状,对于相关任课教师而言,在培养的过程中都是艰难和充满挑战的。但无论如何,接受这份挑战和将他们培养成祖国需要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学龄前儿童的教师是高校相关专业教师的职责和本分。以下选取声乐作品《枉凝眉》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首先对这首歌曲大致背景和音乐结构做一分析,其次,将学前教育的教学过程带入,以呈现在声乐课堂中如何将文化知识和声乐技能同时传递给学生做一个示范。
二、《枉凝眉》曲目分析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里,《红楼梦》的地位可谓是重中之重,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有百科全书的称谓。这部向来受到重视的小说,在中国于1920年代早已成为一门显学,被称之为“红学”。“红学”的发展,使得有关《红楼梦》的著述、论文数不胜数,似乎连“汗牛充栋”也不能够形容它的研究成果之丰。作为普通的《红楼梦》爱好者,除了看《红楼梦》的著作之外,87版的《红楼梦》电视剧则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与经典的古典文学直面接触的机会,使得《红楼梦》在“红学”专家的书斋之外,另开辟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受众园地,那就是广大的老百姓。而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音乐就像一双羽翼一样,带着这部经典飞到了千家万户的心坎上,它简明扼要的凝练了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使之旋律化,将剧中人物在言说中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的话语诉诸于旋律,更显细腻、温婉与灵性。《红楼梦》中的音乐个个都堪称经典,除了主题曲《枉凝眉》之外,还有《葬花吟》、《红豆曲》、《叹香菱》、《秋窗风雨夕》、《晴雯歌》等,全剧的音乐以“惆怅”“哀婉”为基调,兼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色彩,全剧共十三首乐曲,随着剧情的展开而徐徐进入,时而宛转悠扬,时而感慨万千,如泣如诉,优美动人,为《红楼梦》故事的展开起到了画龙点睛之笔。《枉凝眉》首次出现在《红楼梦》中的第五回,它在“戚序本”中又作“枉凝眸”。之所以把《枉凝眉》定为《红楼梦》全剧的主题曲是因为:“一是《枉凝眉》能勾勒出宝、黛、钗的爱情主线;二是预示了悲剧的结局;三是这首词可唱、可叹、可入乐。”[2]这首曲子是个复乐段,由4/4拍构成,它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比较适合婉转优美的曲风,调式是#C羽调式,全曲的旋律表现即明亮又哀怨,兼有百转千回,余音绕梁的中国古典声乐美学思想。全曲由两小节引子开头,是个复乐段的曲式结构,结束部分由四小节尾声构成,在调式上从#C羽调式起中间转到B徵调随后又回到从#C羽调式,其中组成复乐段的A和B两部分是由不规则的两组乐句构成,简单的标出其曲式便是:引子+复乐段(A+B)+尾声。前奏中装饰音的运用使得旋律显得流动,富于灵性,音区的运用上大多在中音区徘徊,有娓娓道来的韵律感,乐曲的第二部分重复时用了模进的写法,给人一种语气上的加强与质问之感,更加彰显了无奈的悲剧之美。本曲采用了移宫的调性转换,即以#C羽调式开始,中间转换到B徵调,在这两个调交互游移之后,在乐曲结尾后又回到#C羽调式,这种极富特点的旋律写作广泛存在于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如江苏民间小调套曲《姑苏风光》中的《湘江娘》等,也是这种五声音阶调式的特点。
高校声乐教学思想与理念的转变
【摘要】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尤其是美声教学起步较晚,在与欧洲声乐发展比较中,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都滞后于欧洲声乐的发展。我国声乐改革和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声乐教学不仅是一种歌唱技巧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声乐教学培养人才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本文将从声乐教学现状、声乐教学质量与效率和声乐教学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与效率;现实意义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是一门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是音乐院校塑造形象和扩大影响力的一门技术技能性课程,它不仅要建立在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等基础课程的基础之上,而且还需要更多的人文知识和个人综合素养。在现代网络技术的环境里,世界各国声乐教学相互传播和相互影响的节奏日益频繁,热衷于网络的大学生们比声乐教师接触和了解得更快、更多,而很多声乐教师却忙于闭门造车,忽视了声乐教学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和学习力,局限于一对一、一对二或者一对多等传统的教学思维和理念。改革与创新要求声乐教师要高瞻远瞩,放眼世界,勤于学习,转变理念的核心任务,广泛吸收现代科学技术融入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和效率,着实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有用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好务。
一、当前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声乐教学思想的束缚。所谓传统教育模式,是指在过去没有现代化资源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对一的口口相授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思维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思想,他们各自为阵,相互保守,老死不相往来,缺乏奉献意识,不愿意将自己的声乐教学优势泄露他人之用,还相互诋毁,相互攻击,形成不同的个人风格和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将声乐教学资源共享,互为学习与借鉴。在学术上缺乏互学互鉴的思想,不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不同派别和不同教师的声乐长处和优势,致使不同教师培养出来的声乐人才质量大相径庭,优秀的声乐老教师不愿意带年轻的声乐教师,年轻的声乐教师轻视老教师的经验主义,瞧不起老教师。“以老带新”的声乐教育培养帮带模式缺乏活力。(二)传统的声乐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的以课堂为主,讲授声乐发展史和声乐理论的课堂模式和师生面对面的声乐技巧训练和演唱训练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声乐教学的发展。西方声乐教育的线上线下教学、课内课外教学和现代多媒体以及网络平台多维度教学等创新的声乐教学模式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中先是排斥,然后是不主动学习和参与,被动接受较多,总是跟在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后面效仿,创新意识不够,吃苦精神不强。这与我国世界一流的互联网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相比声乐教学现代化还相对滞后,对声乐教师有效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培养十分重要,声乐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也是声乐教学的一场伟大革命。(三)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成长需要。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教学中普遍还是采用“师生面对面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多为“一对一授课”“声乐小组课”和“声乐集体大课”相结合的声乐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学习效率较低,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高校音乐招生扩招以来,生源多,教师少,生师比严重不足,造成教学质量和效率大幅缩水,这得归咎于教学资源不能适应生源结构的变化。这既给声乐教师带来沉重的教学压力和思想包袱,也给学生学习时间不够,训练不足,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触动学生灵魂的教学艺术和手法不生动带来情绪上的影响,致使学生学习枯燥、乏力,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阻碍了学生声乐学习的激情。
二、新时代声乐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