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调查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3 14:23: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生活调查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干部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执政能力建设,河北省委组织部党建研究所组织力量对全省乡镇干部的工作生活状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按照区域位置和经济状况,在全省选择了平原、山区、沿海等8种类型,经济实力分别居于强、中和差的33个乡镇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716份。同时,深入到**、**、**、**等4个市、12个县(市区)、18个乡镇实地调查。
调研显示,目前乡镇干部的工作生活状况,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有喜有忧”、“差别较大”。喜的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广大乡镇干部表现出了较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风貌,努力转变观念,谋求发展,为促进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主流。忧的是,乡镇干部身处基层,处在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焦点上,工作任务繁重,压力较大,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还有许多困惑和不适应的地方。“差别较大”是说,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乡镇干部无论从思想解放、工作创新、作风转变、工作方式方法上,还是从办公条件、生活福利待遇上,都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一、乡镇干部队伍的积极变化
从调研的情况看,各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对乡镇工作普遍比较重视,广大乡镇干部也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积极探索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方法。一是由管理型干部向服务型干部转变。乡镇干部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已经从“催粮要款,刮宫流产”的传统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在连接农民群众和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群众走向市场提供资金、信息、技术和优化环境等方面的服务。二是由“经验”型干部向“创新”型干部转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乡镇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改变了过去凭经验工作的状况,直接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措施,从而使一些棘手问题得到解决。三是由命令型干部向亲和型干部转变。今年中央出台的1号文件,对新时期加强和推进农村工作、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要求。相应地,对于直接从事农村工作的乡镇干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县区实施了形式各异的“素质工程”,乡镇干部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也有了很大转变。四是由单一型干部向复合型干部转变。近些年来乡镇干部的文化结构有了明显改善,1716名被调查对象中,大专以上学历1079人,占62.9%,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这一比例达到70%以上。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乡镇干部的工作能力普遍增强。同时,各县(市、区)委也十分重视乡镇干部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使乡镇干部能够不断适应农村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步伐。
二、乡镇干部工作上面临的困难
从调查的情况看,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在如何解决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乡镇干部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妇女生活调查报告
房山区位于首都西南,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活方式也从农村向城市升级,妇联组织作为党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就要及时了解广大妇女群众的所思所想,以便切实加强和改进妇女思想政治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广大妇女姐妹在全区三个文明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半边天”作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区妇联按照市妇联的统一部署,抽取了燕山地区、青龙湖镇和大安山乡的300名18-68岁妇女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被访者的基本情况
1、年龄。受访的300名妇女中,18-35岁的86人,占总人数的28.7%;36-50岁的166人占55.3%;51-68岁的48人占16%。
2、文化程度。受访的300名妇女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145人占48.8%;高中/中技/中专的91人占30.6%;大专的45人占15.2%;大学本科的16人占5.4%。
3、婚姻状况。受访的300名妇女中,未婚的15人占5%;有配偶的274人占91.3%;离异的3人占1%;丧偶的8人占2.7%。
4、身体状况。受访的300名妇女中,身体健康的197人占65.7%;身体状况良好的75人占25%;体弱的9人占3%;患一般疾病的19人占6.3%。
健康社区生活创建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辖区内建有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商场、银行、邮局等基础服务单位。社区人口的老龄化现象已相当突出,针对这一情况,社区在建设健康社区过程中,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营造健康环境,拥有健康人群”这一主题,以关注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享有健康幸福生活,营造社区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拥有健康的人群,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建设目标
目标一:关注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享有健康幸福生活。
目标二:加强生态型居住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三、工作进展
存量生活垃圾调查报告
根据《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从根本上解决我区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区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近期,区治理办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区存量生活垃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区位于市北部,上游,距市中心城区28公里,东与旺苍县相连,南与区比邻,西与县交界,北与陕西省接壤。全区幅员面积1619.65平方公里,辖6个镇19个乡214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21.63万人,人口密度127人/平方公里。经统计全区现有存量生活垃圾场(点)21个,其中:存量生活垃圾场(点)风险级别较高的10个,风险级别评估为中等11个。存量生活垃圾面积17.89公顷(约268.35亩),存量生活垃圾场体量约为27.4万吨,治理工程投资估算约6220万元。
经统计,全区共有存量垃圾场21个。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区组织专家组对6镇19乡的生活垃圾场(点)进行了排查和评估。目前,我区存量生活垃圾场(点)风险级别较高的10个,分别是:。10个生活垃圾场(点)主要分布在沿线和饮用水源上游,集存的生活垃圾均没有进行正规化处理,只有部分垃圾进行了较为简单的卫生填埋,其余的都是将垃圾集中堆放,常年暴露在外,尤其是城区旧垃圾填埋场,该处存量生活垃圾有上万吨垃圾,距不足500米,在封存时只进行了简易填埋,对水源和环境污染风险等级很高。还有中子镇和曾家镇等垃圾填埋场,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风险等级都是很高的,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还有11个乡镇生活垃圾填埋场(点),生活垃圾都未进行卫生填埋,也没有进行正规化处理,垃圾常年暴露堆放,风险级别为中等,这些乡镇分别是:。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为抓好此项工作,我区按照先重后轻,逐步规范的原则,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总的发展趋势为卫生填埋处理;因我区地理条件和经济能力限制,目前就地焚烧垃圾现象持续增长,堆肥处理能力逐年萎缩。按清运量统计,2013年9月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约为55%,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35%;按产生量统计,各类无害化处理率的数据还要降低20%左右;考虑到统计口径、标准认定和污染评判等因素,各类无害化处理率的数据可能还要降低15-20%。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目前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参考数据为,城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约为40%,乡村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约为15%。
学校低碳生活基本情况调查报告
一、问题
低碳生活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低碳生活”和“众人眼中的低碳环保”,我特地去做了一次“低碳新生活,你了吗”的调查。
二、调查
网上向同学朋友和陌生人随机发放、向爸爸妈妈里的人随机发放问卷的调查(问卷和调查结果数据见附件)。发放了50份问卷,回收了41份。
三、从调查报告中看的众人眼中的低碳环保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熟不熟悉低碳生活”,熟悉各占了一半一点,不熟悉占了很小的一,说明大家对“低碳生活”多多少少经历过,也耳闻过了。
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在县政协的统一领导下,县政协提案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县农民生活状况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从3月初即着手调研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拟定调研方案。3月中旬调研组先后到河边、广普、八塘等镇,听取镇领导的情况介绍,并深入到石达、盐井、大林、江新、马鞍、石柱等10多个村社(建制调整前)与农户座谈、了解情况。随后对调查中所反映的意见,有针对性地与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协商,并到江津市考察学习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的生活状况
1、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对农村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广大农民生活日益美好,物质文化生活普遍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据县统计局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的1076元提高到2003年的2875元,全年生活总消费人均2050元。其中食品消费1037元、衣着消费89元、居住(含电费燃料)消费224元、家用设备用品消费125元、医疗保健消费124元、交通通讯消费157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224元、其他消费70元。从近两年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除用于食品的消费减少了10.8个百分点外,衣着、居住、家用设备用品等其余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家用设备用品增长56.3%。据村规模调整前的10个村的3957户的调查,有空调的118户,占3%;有冰箱的416户,占10.5%;有机动车(含摩托车)的254户,占15.5%;装有电话的1126户,占28.5%。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村通路,户户通电,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地区之间、农户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县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还有两个村(原龙江乡沿河村人平896元、石梁村899元),1000至1300元的有两个村,而新堰、马家桥村人均纯收入已跨入5000至10000元行列,新堰村已达9164元。从被调查的村农户住房结构看,河边镇新塘村、广普镇马鞍村已有70%农户,八塘镇已有5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而河边镇石达村、广普镇石柱村居住砖混结构房屋的仅占10%左右。农户之间的贫富更为悬殊,一些善经营、会管理、有技术、懂市场的农户在市场经济中,或列为专业户,或成为经商办企业的个体私营业主,家庭收入十分丰厚;而一般农户靠家庭种养业和外出务工除维持家庭正常开支外,积蓄也不多。被调查的10个村3957户中特困户占4%。八塘镇上湾村六社农户黄家正一家,老两口一个63岁、一个58岁,居住在原生产队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房内,自产粮食500公斤,现只养了4只鸡,全部家档折价不到100元,生活十分困难。
2、农民的温饱已普遍解决,饮水及住房条件有所改善,但仍有少数农户困难。据调查,我县农民吃粮基本能自给,部分农户有余粮,但家庭存粮不多。一般通过家庭养殖进行转化,只要不是资金短缺,通过市场直接销售余粮的较少,还有3%左右的农户因多种原因口粮短缺。猪肉等副食品绝大多数农户能满足基本需求,生朝满日举办酒席的较为普遍。总之吃的方面虽不能说吃好,但普遍能吃饱。穿着方面,绝大多数农民虽谈不上高档时尚,但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四季有鞋,多数农民不穿补丁衣服,只有穿不爱的没有穿烂的。即使经济上困难的家庭,通过亲朋邻里的调济也能过得去。住的方面,全县已消除了无房户,居住环境大为改善。有的在场镇购房,有的自建砖混结构的楼房,未建新房的农户居住面积也较宽,并不破烂。饮水方面,90%的农户用上了机井水或自来水,但遇到天旱输水能力不足等原因,仍有部分群众饮水困难。
3、农民致富门路不多,增收的主要渠道是劳务。据县统计局提供,2003年农民全年纯收入2875元中,靠家庭经营种植业收入852元,养殖业收入464元,工资性纯收入1040元,其他收入519元。与2002年比较增幅较多的是工资性纯收入达到了12.4%,而家庭经营收入只增长了3.4%。在调查中,农民普遍认为,如果在家经营承包地,通过种植、养殖业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要想致富十分困难。尤其是一些农副产品生产周期长、市场变化快,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民难以承受,收入很难稳定。比如河边盐井河村1992年靠养蚕收入达52万元,去年才18万元。现在仍有不少农户对见效慢的发展项目顾虑重重,在家辛辛苦苦干一年,不如在外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因此,弃农经商、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民普遍的要求。
国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数据与观点
为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在山东省范围内取样,进行了集中调研,以下是调查结果与分析。
理想目标:民众的理想目标和所崇尚的生活方式更趋具体、现实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短期的理想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时,18.1%的人选择了“身体健康”,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实现自我价值”,占16.1%;排在第三位的是“衣食不愁、生活安定”,占14.5%;排在第四位的是挣更多的钱,占13.7%;选择“提高名誉和地位”的仅为2.8%,而选择“为社会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不到10%。
对于调查者最希望得到的生活方式的调查,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老实工作、清白做人”(31%)、“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28.2%)、“过自己想要的生活”(13.5%)。而选择“牺牲个人利益,奉献社会”的仅为2.3%,是所有全部选项中比例最低的。干部群体、工人群体、国企管理者、新兴阶层选择“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的比例较大,知识分子群体、农民群体、城市贫困群体则更崇尚“老实工作、清白做人”。从中可以看出,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诚实、健康、务实的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民众的价值取向较为健康,对我国的一些传统价值观仍有认同在对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上,选择“多奉献,少索取”和“多索取,少奉献”的均在20%左右,57.8%的人选择了“付出多少收获多少”。当被问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如何取舍时,61.9%的被调查者选择“二者兼顾”,31.1%的被调查者选择“会牺牲个人利益,自觉维护集体利益”,6.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先考虑个人利益,再考虑集体利益”,只有0.8%的人选择完全不顾集体利益。这一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二者的合理兼顾才是合理的取舍态度。调查显示,71.1%的人认为“在现在的形势下提倡艰苦奋斗是很有必要的”,认为意义不大或已经过时的人分别为15.9%、5.5%。这说明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状况也宽余了许多,但是对艰苦奋斗的传统还是比较认同的。
电信员工生活品质调查报告
本份问卷的目的是想了解上海电信地面局中30-35周岁员工群体目前的生活品质和职业发展等相关状况。这将为有关部门的决策、管理提出参考,对您及整个公司发展都有所收益。因此,敬盼您的详细资料。
在答题前,请您仔细阅读,切勿遗漏题目,答案没有对错之分,问卷采取无记名方式,并将作保密处理。
答题时请在答题卷相应的选择编号上打“√”或在空格内填写答题内容,本问卷中的问题如非特别说明,皆为单选题。
非常期盼并感谢您的配合!
共青团上海市电信有限公司委员会
二○○五年九月
低碳生活的意思调查报告
一、调查原因
翻开今年的报纸,收看今年的电视新闻,走进商场,我发现“低碳生活”是今年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生活中老百姓对“低碳生活”认识如何,又做得怎么样呢?我决定利用暑假,对这些问题展开调查。
二、调查经过
什么是“低碳生活”呢?我先上网进行查阅,知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算是“低碳族”,“低碳”又代表什么呢?简单来说,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主动愿意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成为“低碳一族”。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刻意去节约,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周围的人对低碳生活认识如何呢?他们知道哪些低碳生活小窍门呢,在生活中做得怎么样呢?我于月18日到月22日,利用五天的时间,和爸爸妈妈一起对自己生活的小区住户、班中同学家、亲戚朋友家,共四户人家通过电话、登门拜访,当面采访等方式进行调查。
据调查者们反映,他们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太多偏向于曾经听说或有点了解,少数人没听说过“低碳生活”这个词。在“您在节能减排方面有没有花过心思”这一题时,大家都选了“用过别人的节能方式”。可见,“低碳”在大部分人心里有了印象,但在这方面意识不够,真正深入人心,并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需要不断地努力。
老人融入城市生活情况的调查报告
年5月24日和26日在深圳接连发生了两起老人跳楼惨剧,而起因皆是“进城老人”和子女相处产生的家庭内部纠纷引起。在庞大的城市老年群体中,越来越多来自农村或城市的老人,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乡来到子女所在的城市,需要面对复杂的代际和家庭关系,需要面对陌生的人群和城市中各个偌大的社区,而进城老人这一群体却缺乏人关注,很多农村老人在焦虑和孤独中默默打发所剩无多的时间,多数还面对着复杂的婆媳
关系、负担着繁重的家务,他们没有资格享受本地医保和各种老年优惠,他们是被遗忘的人群。老龄化严重的社会现实,钢筋水泥林立的摩登城市,这个被忽视的人群,他们在城市的适应状况是如何的呢?
所谓社会适应,是个体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达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以及这种协调关系呈现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社会适应不是“是”和“非”的问题,即适应还是不适应的问题,而是适应程度的差异问题。对于进城老人而言,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程度如何通过自我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的和谐平衡程度来判断。
从具体内容来看,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包括四大方面:(1)基本生活适应,即进城老人在城市的生活中能够自理、存活的程度;2)人际关系适应,即进城老人能够与他人沟通、交流以及建立良好关系的程度;3)精神文化适应,即进城老年人能够顺应变化中的思想、观念及各种文化现象的程度;4)个人发展适应,即进城老年人在城市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自身潜能、扩展自我价值的程度。
我们调查主要有两个目的:1)了解进城老人的社会适应状况,以婺城区为例;2)进而分析进城老人是否由于社会环境的转变不能适应角色的变化、进城老人由于文化的程度影响社会适应以及进城老人人际关系。
1、调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