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现象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14:41: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现象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现象论文

半年备考公务员申论之从本质特点看备考

面对申论,很多同学抱怨感慨,说申论太难了,考试感觉越美好的,往往遭受的打击也越沉重。的确,从我们对历年国考申论的及格人数和平均分的研究可以看出:2014年国考,参加的考生有40万人,申论及格的不到1万人。2014年国考,参加的考生有50万,申论平均分28分。2014年国考,参加的考生有70多万,申论平均分不到30分。2014年国考,参加的考生有80多万,申论平均约32分。由此可见,申论总的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考试项目。

但是,申论正是因为比较难,才是我们超越其他人的一个捷径。在正常智力和考试状态下,两个考生行测成绩很难相差几十分,但是申论可以。所以,申论正是我们的弯道,在这个弯道上实现超越,总分才能突破。困难,恰恰是我们实现高分突破的助推器。

一、申论考试的本质与特点

考申论,首先必须透彻理解申论考试大纲。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大纲大概会在考前一个半月的时候出炉,由于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政策一般来说会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2014年国考申论大纲对我们复习2014年国考申论仍然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2014年申论大纲第一段指出:“主要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报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我们努力对申论大纲的每一个词都作出解释。首先,给定材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材料是申论解题的命根子。在考试脱离了给定材料,就相当于在现实生活中脱离了实际工作,那么分析出的原因和提出来的对策就不可能具有可行性。因此材料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查看全文

社会学的核心命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学社会学想象力社会事实社会行动社会互动

论文摘要: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科学,这只是一个粗浅的论断。那么作为一门学科的社会学其核心命题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自社会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一直被人们探讨和思考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侧重以社会为对象,重在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过程,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社会的秩序和进步等命题,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学侧重以个人及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重在研究人的社会化,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等的命题。本文主要探讨经典时期三位主要的社会学大师:埃米尔·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以及格奥尔格·齐美尔对社会学核心命题的论述,从而折射出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何为社会学?社会学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在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于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是争论不休的两个问题。社会学自创立之日起,就是一门边界模糊的学科。明确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就明确了社会学的核心命题,这两个问题是一致的,所以本文试图在探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中折射社会学的核心命题。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

就其一般的意义而言,社会学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辨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但是由于社会概念本身含义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总是显得模糊不清。因此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也是众说纷纭,大家莫衷一是。与此同时对社会学的核心命题也没有统一的定论。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说明性的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释的科学”。[1]这是从行为角度对社会学所下的定义。而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指出:“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基本规则是要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2]显然,他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专门的研究对象。即他是一种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则指出:“社会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观察我们的社会世界,提供一种客观和不偏不倚的方法。这一目标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科学性的。它是认识的导向”。[3]即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无论是古典社会学家还是近代社会学家以致现当代的社会学界对于此问题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但是通过分析他们的社会学思想还是可以窥见其中所反映的社会学的核心命题的。

二、社会学区别于其他各学科的特征:研究对象的不同

查看全文

读后感的写作方法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写读后感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研究

高中历史人教版新课标必修教材中每册都设有探究活动课,其目的是推动高中新课程改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发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探究活动课在教学中并非可有可无,历史教师应重视此类课型的开发。

一、要准确定位探究活动课的两个环节

探究活动课,顾名思义,重在“探究”,实在“活动”。探究是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探究,在充分搜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才能使“活动”深入有内涵。“探究”要凸显老师指导,明确主题,围绕目标,发挥集体合作的力量。活动是探究的体现和落脚点,通过活动,才能展示探究的主题和成果。一堂探究活动课需要较长准备时间,对老师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学生查阅资料,社会走访,设计展景,撰写小论文等活动需要利用课外时间。既要个人独立探讨,还要小组分工合作;既要文字总结,还要资料视频课件;既要撰写小论文,还要设计活动。此类课型重在抓住“探究”“活动”两个环节,要力求探究有广度深度,活动有主题重点,还要注意课堂形式灵活,活动主题鲜明。

二、要明确活动的主题、任务、目的

探究活动课都有后缀标题,如“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历史展览”“历史小论文”等,这些标题就是我们探究活动的目标和落脚点。要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和目标进行探究活动。在探究目标上要追求小而实,防止大而空。老师可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将探究目标分散细化,使学生搜集占有资料有针对性。如我在《“黑暗”的西欧中世纪》教学活动中,设计了五个探究问题:1.中世纪是指欧洲历史上哪一时期?为什么说西欧中世纪是“黑暗”的?2.西欧主要封建国家是怎样形成的?3.概括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和中国封建社会有何不同?4.形成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政治特点的原因是什么?5.如何认识西欧中世纪的“黑暗”和王权的受限?这五个问题统揽了本课内容。在学生探究形成西欧中世纪政治特点的成因时,又让学生分四个小组从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政教冲突、城市的兴起、封建等级代表制等不同方面分析原因。学生联系教材提供的背景资料,查阅搜集更多的史料素材,还和中国封建社会联系比较,很好地解决了问题,完成了活动任务。

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查看全文

涌现式案例在社会研究方法教学的应用

摘要:传统案例具有既成性、外在性和非反应性特点,学生可能因机械模仿案例内容而丧失创造性,因套用案例形式而丧失科学探索的乐趣。涌现式案例由学生在“干中学”时自己创造,具有生成和建构并存、已知和未知并存、创造和毁灭并存等特点。教师在引导涌现式案例的生产中要注意讲授有限知识、以平等为第一互动规则、强化非线性小组讨论,并重视灵感和直觉等发散性思维。

关键词:案例教学;涌现;社会研究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判例教学法———运用具体案件分析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原则,将法律专业理论与律师办案实际相结合。与法律教学中使用的“案件”类似,“社会研究方法”教学中的“案例”也是“既成事实”。作为理论与经验的结合,案例的确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理论和熟悉研究方法。尽管如此,这种基于“既成事实”的传统案例也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提出的涌现式案例试图在提高社会研究方法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成就感和学习体验。

一、传统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局限性

不同学科、专业和课程中使用的案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差异,例如,“法学原理”课程使用的案例往往是法院判例或某国的法律条文,“旅游资源开发”课程使用的案例通常采取类似湖南凤凰古城的旅游景点等,“社会学概论”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是报纸、电视或网络视频上基于社会事实的新闻报道,“社会统计学”课程使用的案例可能只是一道带有详细解题过程的计算题,“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使用的案例则大多是研究设计、调查问卷或实证论文。上述案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既成性。传统案例往往基于既成社会事实,是对事件、地点和人物的分析。第二,外在性。案例外在于当前研究者(此处指学习该课程的学生,教师在编辑案例中则具有一定的内在性,案例研究类似实地研究中的非参与观察)。第三,非反应性。案例像文献研究中的文献,缺少互动和反馈环节。根据笔者负责的“社会学案例研究”课程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案例教学在社会学理论课和社会学史类课中有较好的效果。学生至少可以有三方面收获:结合经验性的案例,加深对社会学相关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通过分析案例、撰写报告和小组发言,提高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社交能力。这些收获与普特曼对学生分组的合作学习方式所具有的优势具有较好的关联性[1],从侧面说明案例教学中应该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二、传统案例教学法应用在“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中的局限性

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主体论

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是和创作主体密不可分的,它集中表现了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审美体验和认识。从古至今,创作主体在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地位都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古代文论始终将对创作主体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深入探讨创作主体的德才和学识、情操和禀赋等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这些因素与作家创作的关联性与复杂性。本文集中探讨的是中国古代创作主体的人品与文品的具体关系。“文德说”是中国古代作家论中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命题。它的实质是说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决定文学创作成就的高低,这在文学史上确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学现象,先秦开始一直为历代文论家所重视并且不断地加以发挥,“德”与“文”的关系随着其内涵的发展也是在不断地演变。“文德说”就其源,起自先秦时期的言、德之论,它最早出自《周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这里的“文德”,不是专门针对文人而言的,不专指作者,而泛指一种美德。《礼记·表记》中说“君子耻有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

这既表明了德行第一、言辞第二的思想,又强调了德、行、言必须统一。虽然“文德说”在先秦并不专指文学,却对后世文学主体论的“德”与“文”的关系发生了直接的影响。汉代王充在《论衡》的《佚文》等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文德”的概念,他说:“《易》日:‘大人虎变其文炳,君子豹变其文蔚。’又日:‘观乎天文,观乎人文。’此言天人以文为观,大人君子以文为操也。”“以文为操”,就是以礼乐规定的文饰为仪表,而这种礼乐规定的文饰是合乎道德规范的。在《书解》篇中又说到“人无文德不为圣贤”。这里将道德和文章看成一体,当然这一命题也引起了后世批评家们的争议。然而我们必须承认文人的感情意念通过文辞都充分表露出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文德”之论的文论家颇多。魏文帝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提出的“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成了一个时期评论文人无德或少德的理论依据。

刘勰的《文心雕龙》除了有很多篇目论及文德之外,还有专篇论及文人品德,其论文人德行的专文是《程器》篇,借用《尚书·周书》上的比喻,说明人材要“贵器用而兼文采”,不能象近代词人那样“务华弃实”,本末倒置,强调文人要注重品德的修养。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对于陶渊明的评价算是真知灼见,准确地论述了文与德的关系。陶渊明不仅诗品高洁,人品也一直为后世的人称道,特别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令人敬仰。因此萧统不仅为他编文集,而且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了陶渊明的文品和人品,这也是历史上最早的高度评价陶渊明诗品和人品的论文。唐宋时期,古文运动兴起,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强调政治教化的功能,因此对作家道德修养的要求更为强化。唐代的韩柳及其门人对于“文德“作了更深一层的论述。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从古文运动的角度,阐述了学习古文须以“立行”为本,而以“立言”为表。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说明只有“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进入了“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境界,达到了“取于心而注于手”的熟练程度,并且还要再修养若干时日,“然后浩乎其沛然矣”,才能写出出色的文章。明清时代,文论家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等的观点,尤以宋濂为称首,其《文原》上下篇提出了文章的写作要崇实务本,合义理、事功、文章为一体的主张,认为文章的成败高下不能仅仅从文字上去下功夫、而要从根本上着手,十分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纵向观察,中国古代文论家都把“文德”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主体论的重要内容,认为文品是人品的反映,只要道德修养好的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对于进行文学创作的主体而言必须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样对于“文品”的提高也有积极的意义。中国古代文论中所出现的“文品”、“赋品”、“诗品”、“诗格”等概念,实质都是与“人品”对应而言的,以“立德”为创作主体的首要条件,古代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主体德行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文论对主体性的深刻认识,对自身人格及创作的关系的认识。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评价它的作用和价值,既不能采取绝对肯定的态度,也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学创作的成败显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毕竟会有一个主导因素制约着,创作主体的品格是绝不容忽视的,主体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预先规定了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创作主体借其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表现主体的情志、个性、理想,始终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点之一。所以古代主体论对作家品格的重视,成为一个良好的导向,这使得作家不断地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表现自己高尚的情操,这对社会风气的加强、文学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过分强调“立德”的作用,而忽视创作中的特殊性,这将无疑会阻碍文学的发展,如果完全用“德”、“人品”来衡量一个人的创作成绩,这也是极不公允的。因此我们必须强调创作主体既要重视道德修养,又要不断在实际中开阔自己的学识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坚持不断创作、重视创作中的文辞表达,只有将这几者紧密结合,才有好的文章产生。

查看全文

写作序列训练探微论文

议论文写作在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中,既是个重点,又是个难点。建立一个既符合教学规律而又切实可行的训练序列,能够快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初步探索到一个“由局部到整体”、“由浅显到深奥”的训练序列,实践的效果较好。下面略作论述,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讲究序列,提高效率。

学生对作文规律的认识和技能的掌握,遵循着由局部到全局,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规律。根据这个认识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中学议论文写作也完全可以遵循“由局部到整体”“由浅显到深奥”的序列进行训练。

(一)“由局部到整体”是内容范围逐步扩大的训练序列。

所谓“局部训练”,从内容来看,是单项训练;从篇章来看,是片断作文。如多角度立论、论点的表述、论据的选择等环节的训练。而所谓“整体训练”,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写作训练,是在局部训练的基础上,对议论文写作从题目的拟定、论点的确立、论据的选择、论证方法的运用,以及合理安排篇章结构的全方位的作文训练。

1.局部训练

查看全文

高校教育的缺陷及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与高校其他理论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一种特殊的大众化方式,是指依靠不同的传播主体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向大学生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得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得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由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四个方面组成,但是由于每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特性和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存在许多不足。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缺陷

1.不同传播主体不和谐

教师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首要传播者,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以公共课的形式进行传播,这使得部分老师认为不用像专业课那样进行专门的学习,老师简单的向学生进行单向理论灌输,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目的,没有形成完善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造成广大学生课上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抄袭作业,考试临时抱佛脚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工作者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的间接力量,有部分科研工作者认为,教义理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与自己的理授马克思主没有什么联系,自己的工作是科学研究,与课堂教学不存在关联。这些认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背道而驰,与此同时也就造成了在客观上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与学、研与教”相脱离。

2.传播对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正确认识

大学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接受者,高校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人,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如价值观念庸俗化、人际关系功利化,导致了大学生思想行为复杂。由此,部分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假、大、空”的理论,缺乏社会根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只不过是应付学校的学习要求,课程本身并没有价值意义,使得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了排斥的心理。还有部分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和毕业就业没有联系,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用之甚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虚”的课程。面对每况愈下的学习现象和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何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

查看全文

国家公务员<申论>概述与解题思路及技巧

自2014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共分《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三部分。有必要对《申论》及其写作进行阐述。

一、概述

(一)概念

申论,词义源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涵盖了作文和策论(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形式比较严格的论文)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中国公务网2014-7-222:51:00

申论类似于作文方式的一种——给材料作文,但是形式比较灵活,内容难度大得多。写作申论,要在反复阅读试卷给出的约

1500字的资料和提出的有关问题后,用心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并进行阐述和论证。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来说,《申论》要求考生摒弃那些套话、闲话,分析、解决问题要更加透彻、

查看全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概述与解题思路_详细版

自2014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共分《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和《申论》三部分。有必要对《申论》及其写作进行阐述。

一、概述

(一)概念

申论,词义源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涵盖了作文和策论(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形式比较严格的论文)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

申论类似于作文方式的一种——给材料作文,但是形式比较灵活,内容难度大得多。写作申论,要在反复阅读试卷给出的约

1500字的资料和提出的有关问题后,用心分析,提出自己的论点并进行阐述和论证。相对于传统的作文来说,《申论》要求考生摒弃那些套话、闲话,分析、解决问题要更加透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