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类型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6 23:55: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类型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改革论文
1医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医学论文写作教学
1医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医学论文写作
1医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校开设的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课时共18学时,若在这18个学时之内让学生掌握医学论文的写作要领、科研设计的总体把握及构思确实有很大难度,况且毕业论文写作又稍有别于一般医学论文的写作,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及各自的写作重点,应当成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医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首要的受益者,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拥有数篇优秀的医学论文是今后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医学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则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这样让学生首先在校期间就对论文写作产生一个感性认识,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论文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了新的高度。此外,亦为他们高素质的塑造与锤炼,以及毕业就业的成功增加重重的砝码。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学校是教育的载体,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既是对学校实力的肯定,又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社会是根本的受益者,社会是所有医学论文的最终使用者,对医学论文质量的要求当然是越高越好,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质量医学论文的基础,而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生命科学乃至全人类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2医学写作教学现状的提示
目前关于医学写作教学内容改革研究较少,因为大多数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医学写作课程,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即虽然开设了这门课但实际上却没有开课,或者教师讲授乏味,学生对此毫无兴趣,抑或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加强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大家都重视起来,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医学论文写作要领及写作重点是非常重要的。
3医学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我们计划在原来教学方式基础上,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医学写作能力。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克服医学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滞后性,关键在于医学院校教育模式、教学方式的改进。因地制宜,根据我院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采取合理的培养方式,从而稳步而健康地实践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学科借鉴
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需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本文借鉴了传播学、语用学、修辞学、播音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研究的学科借鉴,对于完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学科借鉴
马克思说:“我们的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学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发展完善,也一定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法来对其他学科的优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鉴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艺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语言这一载体,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场合的特点,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能够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独特的方式和内容使理论的表述具有审美性、感染力、独创性和表现力,从而使受教育者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和良性互动,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真正实现上述的艺术效果,我们就应该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修辞学中的修辞格以及播音学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1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
传播学是以人的社会交往过程为基本研究对象。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同时受众又是传播效果的“显示器”。受众,就是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众多人。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两级中的一级,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受众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更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有时受众也将直接参与到传播活动过程中。关于受众,学者们将其归纳为: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型论、社会关系论、满足需求论、社会参与论五种。个人差异论认为受众成员心理或认识结构上的个人差异,是影响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所讨论的问题和事物所采取的行为的关键因素。①这种观点认为:传播者在进行传播前应该考虑受众个体的性格、爱好、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因素,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信息进行传播。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会根据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社会关系论认为,受传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会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约束。满足需求论,也叫“使用与满足论”,认为:受众是能动的媒介使用者,受众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社会参与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应是公众的讲坛,而不是少数人的传声筒。公民及其团体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需要、接受动机、心理倾向等因素,以保证传播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语言这样的传播方式来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宣传。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犹如传播活动的两级,好比传者与受众的关系,因此,借鉴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传播不无裨益。
2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
小学生人格类型分析论文
1
人格类型论是基于某种原则把所有人划分为几类,以此来解说人的人格的一种理论[1]。关于人格类型的论述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文献记载,近代也有多位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但这些研究均以思辨为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后,由于特质论的兴起,人格类型学的研究逐渐沉寂下来,此后几十年很少见到此类研究。但近年来,类型学再一次引起西方研究者的重视,开始走向复苏[2]。
在儿童人格类型研究领域,Robins等(1996)以母亲评定的方式将儿童人格划分为超控制型、低控制型和弹性型三种类型。Caspi和Silva(1995)[3]使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儿童的人格划分为低自控型、羞怯型、善调节型、自信型、保守型等五种,其中除前三种与Robins等提出的类型相似外,另两种是新的类型。Beatrice等(2004)[4]通过对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人格类型的划分与测量方式有关,当以自评方式进行研究时,人格类型可以划分为超控制型、低控制型和弹性型三种,而当以同伴评定和行为评定的方式进行研究时,则只有弹性型可以被检验,另两种类型则变为无欲望型(Non-de-sirable)和一般型(Average)。
人格发展不仅受生物性因素的影响,还受文化、社会阶层、家庭等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对于东方人和西方人来说,其各自的社会文化环境、法律制度、行为规范等均对人格发展产生作用,并影响人格的内容[5]。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内容应该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我们以往的研究也表明,中国儿童的人格结构与西方儿童并非完全一致,包含其独特的成分[6]。人格类型与人格结构相辅相成,类型研究往往建立在结构研究基础之上。也正基于此,我国目前对儿童人格类型的基础性研究显得极为匮乏,如果能够在中国儿童人格结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人格类型进行区分,探索出积极类型与消极类型儿童的不同人格特点,不仅能更加科学、全面地了解儿童人格,而且会找到培养其良好人格的切入点,使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放矢。
2方法
2.1被试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的概念和类型
(一)什么是教育科研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简称教育论文,它是用来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描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教育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收获体会”,教育论文应有学术性,所以它是学术论文。
理解教育论文可以从两点来把握:教育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教育研究的一种手段,教育论文是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二)为什么要撰写教育论文
1.教育科研成果需要总结、记录、表达
我国哲学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0至2007年以来《中国哲学史》杂志研究成果的计量分析和相互对照,考查了中国哲学学科的外在社会环境影响和内在演变脉络,并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勾勒出立于新旧世纪交汇点的中国哲学发展的阶段性轮廓,力求展示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发展趋向。
《中国哲学史》杂志主要刊登中国哲学最新研究成果,它顺应时展的要求,与中国哲学一起共同成长发展,见证了中国哲学由偏重儒学研究转向密切关注多种哲学派别、现实社会领域、中西文化交流等的发展态势。中国哲学发展既受外在社会条件的影响又有其内在自身演化的独特逻辑进程。
一、大力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哲学史》杂志中最为稳定且刊发比率较大的就是对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首先,儒家哲学仍占主流。从儒道两家的横向比较中可知处在世纪之交的儒学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儒学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基石,经过长达2000多年的积淀与传播,已深深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儒家所提倡的“仁政”、“民本”等思想及注重道德修养的主张更是当今时展的迫切需要,特别是我国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是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所以,步入新世纪儒学思想仍然保持着一贯性的优势发展。
其次,道家地位逐渐上升。2000年,《中国哲学史》上讨论道家道教的文章16篇,而同期关于儒学的论文28篇,打破了儒家一手遮天下的局面,二者差值为12篇,2001年差值缩小为5篇,2006年的差值为8篇,2007年差值为7篇,总的来说儒道两家平稳的保持着较小的差距。当前,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若想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道家着力倡导的“天人合一”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传统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当代新道家又与新科学有着深刻的联系。[2]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于道家思想中寻求宝贵的思想资源成为现实的选择。
冲突与教师职业价值透析
论文关键词:职业价值;冲突;认同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非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往往欠缺实际翻译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开设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应用翻译课程。文章首先分析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项,然后从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应用翻译课程设计思路。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用翻译;翻译能力;课程设计
1概述
自中国政府提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上的往来日益频繁,在科技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开放的中国需要迎接来自五洲四海的合作伙伴。在这一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致力于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科生。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作为通识类必修课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尽管授课内容包括了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但是相对于一直较受重视的英语读写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实际上翻译教学可分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两种类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翻译学家让•德利尔就指出“教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没有自身的目的;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是为了学习在特定场合下传递具体内容时的语言的运用”(德利尔,1988:24-26)。国内学者也认为两者是不同性质的教学类型。刘和平认为教学翻译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翻译教学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刘和平,2000:42)。张美芳认为前者的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后者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张美芳,2001:39)。正是由于缺少系统地翻译技能训练,许多本科生虽然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但仍然不具备翻译意识,也欠缺实际翻译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必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结合专业背景开设应用翻译课程。应用翻译区别于文学翻译,包括了“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方梦之,2004:126)。本文将从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应用翻译课程设计。
2翻译能力的构成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翻译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能力。一些国外研究者认为翻译能力包括了译者进行翻译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Bell,1991;PACTE,2000;转引自马会娟,2013:41-42)。德国莱比锡大学AlbrechtNeubert教授主张学生在接受专门的翻译课程训练后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与转换能力。语言能力表现在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掌握和使用上,包括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Neubert特别强调,对于专门用途语言,译者需要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如术语、惯用句法等。文本能力指译者应熟悉各种语域的规范,能够敏锐观察不同文本的特点差异,能翻译科技、法律或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文本。学科能力与文本能力关联,指译者所掌握的百科知识以及专业知识。Neubert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至少应知道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文化能力指译者能够辨析不同类型文本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从而成为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接受者之间的文化中介者。转换能力指译者进行源语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转换时能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上述四项能力最终以译文形式呈现给目的语读者的前提条件,是译者服务能力的体现(Neubert,2000:6-10)。在上述翻译能力分项基础之上,国内学者文军还补充了自我评估能力这一分项,认为是“可以帮助翻译者翻译出得体译文的反馈机制”(文军,2005:70)。通过上述对翻译能力构成的分析,可以了解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语言能力只是诸多翻译能力分项中的一项。因此,对于已具备一定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型大学高年级本科生所开设的应用翻译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应用翻译相关理论,熟悉翻译过程,学会进行文本分析,掌握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懂得使用翻译工具,并且形成自我评估的机制,从而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课程设计探讨
摘要:应用型本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往往欠缺实际翻译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因此,有必要开设以培养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的应用翻译课程。文章首先分析了翻译能力的构成分项,然后从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论述了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应用翻译课程设计思路。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用翻译;翻译能力;课程设计
1概述
自中国政府提设“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经贸上的往来日益频繁,在科技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加深,作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开放的中国需要迎接来自五洲四海的合作伙伴。在这一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致力于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本科生。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英语课程主要作为通识类必修课开设在大学一、二年级,尽管授课内容包括了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但是相对于一直较受重视的英语读写能力,翻译能力的培养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实际上翻译教学可分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两种类型。早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翻译学家让•德利尔就指出“教学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某种语言或在高水平中运用这种语言和深入了解这种语言的文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只是一种教学方法,没有自身的目的;翻译教学的目的是要出翻译自身的成果,是为了学习在特定场合下传递具体内容时的语言的运用”(德利尔,1988:24-26)。国内学者也认为两者是不同性质的教学类型。刘和平认为教学翻译不是以交际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翻译教学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刘和平,2000:42)。张美芳认为前者的目的是巩固和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后者旨在培养学生的双语交际能力(张美芳,2001:39)。正是由于缺少系统地翻译技能训练,许多本科生虽然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分数,但仍然不具备翻译意识,也欠缺实际翻译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所要求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因此,笔者认为要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必要在本科高年级阶段结合专业背景开设应用翻译课程。应用翻译区别于文学翻译,包括了“文学及纯理论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方梦之,2004:126)。本文将从翻译理论基础、翻译实践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方式四个方面阐述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应用翻译课程设计。
2翻译能力的构成
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翻译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交际能力。一些国外研究者认为翻译能力包括了译者进行翻译工作必备的知识与技能(Bell,1991;PACTE,2000;转引自马会娟,2013:41-42)。德国莱比锡大学AlbrechtNeubert教授主张学生在接受专门的翻译课程训练后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与转换能力。语言能力表现在译者对源语和目的语的掌握和使用上,包括对两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知识的全面了解和掌握。Neubert特别强调,对于专门用途语言,译者需要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如术语、惯用句法等。文本能力指译者应熟悉各种语域的规范,能够敏锐观察不同文本的特点差异,能翻译科技、法律或文学等不同领域的文本。学科能力与文本能力关联,指译者所掌握的百科知识以及专业知识。Neubert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至少应知道获取相关专业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文化能力指译者能够辨析不同类型文本在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从而成为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接受者之间的文化中介者。转换能力指译者进行源语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转换时能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上述四项能力最终以译文形式呈现给目的语读者的前提条件,是译者服务能力的体现(Neubert,2000:6-10)。在上述翻译能力分项基础之上,国内学者文军还补充了自我评估能力这一分项,认为是“可以帮助翻译者翻译出得体译文的反馈机制”(文军,2005:70)。通过上述对翻译能力构成的分析,可以了解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语言能力只是诸多翻译能力分项中的一项。因此,对于已具备一定语言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型大学高年级本科生所开设的应用翻译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应用翻译相关理论,熟悉翻译过程,学会进行文本分析,掌握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懂得使用翻译工具,并且形成自我评估的机制,从而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