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22:45: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管理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镇社会管理创新小结
乡地处城郊结合部,与广汉城北新区规划发展区域相交,结合发展形势和实际,乡党委、政府确定了推进北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主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围绕中心工作,分步实施推行,一方面对统征统转的村,以安置小区为单位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努力推进村向社区转变,村民向居民转变。另一方面,未涉及征地的村社开展以林盘院落风貌治理为代表的传统院落治理改造工程,改善传统农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
一、村转社区工作
年年底,桅杆村最先在全乡实现了统征统转,年年底,炳灵村完成统征统转,经市政府批准,桅杆村、炳灵村率先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近年来,乡党委在推进传统农民向城市居民过渡、农村村民委员会向现代社区管理过渡中,坚持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在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积极探索适合乡情实际的统建、自建小区管理运行模式,努力在“五个强化”(即:强化队伍建设、强化制度建设、强化就业培训、强化社区活动、强化公益设施)上下功夫,完善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困难救助、文化教育、安全稳定等社区公共服务,推动社区党建,力争党建工作有新成绩。
(一)完善制度,转变观念,推进社区基层党建
结合创先争优活动,我乡一方面不断完善社区建设管理制度和机构,推进社区规范化管理,一方面积极转变和提升社区干部、党员思想意识和服务水平,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桅杆、炳灵社区均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有明确的居民代表议事制度及民主理财小组,在议事决策程序和社区财务和集体财产管理上正逐步趋于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提升社区干部服务民众的能力,我乡通过定期开展基层干部素质培训、利用社区远程教育资源等方式组织基层干部参加培训和学习;为促进社区干部思想转型,我们多次组织炳灵、桅杆社区两委班子开展社区建设及管理的知识学习,并积极到雒城镇各社区、新丰镇征地农转非社区进行了“取经”,直观地让社区干部感受到管理的多面性,提高了社区干部对社区规范化建设的认识,为社区今后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打下基础。
(二)倡导居民自制,居民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浅析公安社会管理创新
一、明确公安机关社会管理职能
(一)推进公民参与社会治安警政制度在我国行政法中有一项重要制度为行政参与,是指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公民能够间接或者直接参与到公共行政中,将自己的合理诉求进行表达。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认为,应该为民参与社会治安构建多样化的渠道。建立服务型公安机关,赋予联防巡逻队、企业保安队、群众保卫组织、社区保安队、社区团体等相关单位明确的功能和职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新加坡警察的做法。早在1981年起,新加坡警方就开始着手于建立完善的社区警务,采取了包括“邻里警岗”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使得新加坡罪案率大幅度降低。到1989年,新加坡开始全面推行社区警务战略——“邻里警察战”制度,将原在邻里警岗的警员集中到邻里警,而将原归警署管理的巡逻队下放到各个邻里警局。这样一来,邻里警局的警员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常规社会治安服务,还起到犯罪预防中心和信息中心的作用。与此同时,他们还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家访,负责本区巡逻,还举办座谈会和预防犯罪展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将部分警务工作回归到社区,实现社区与警察的社会治安管理互动,将原来由警方独立完成的工作转为多元化参与。实践证明,新加坡警方在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指导下,警务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二)构建社会治安管理大格局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而是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反映,必须实行多元化综合治理才能够完成。公安机关在新形势下如果想要有所作为,那么就必须深入挖掘社会潜能,调动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来为公安工作服务,使社会治安管理成为全社会、全民共同参与的工作。应结结合实际,适当向基层授权,比如,在农村应该深入开展“大调解”,以院落为单位,由派出所聘任在当地有声望,公道正派的村民担任调解员。在城镇,可以联同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部门,设置社区警务工作站将社区保安员当辅警员管理使用。
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依照公安部颁布实施的《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关于辅助性职位和专业性较强职位实行聘任制的规定,应该将社会治安管理主体丰富化,大力加强文职制度的实施步伐,将目前极其有效的警力投入到更为需要的地方,以便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治安主体多元化理论强调取消社会治安管理服务供给的垄断性,广泛引入竞争机制,让更多的个人和组织以竞争机制的原则参与到社会治安管理中,以提高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治安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是社会形式所趋,势在必行。如果合理有效的搞好社会的治安,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考虑:(一)职能移交公安机关应该根据需要进行细化,将一些非政府性质的文艺表演、营利性娱乐活动的安保工作任务可以转交给诸如保安公司之类的非警察机构去完成。为了解决目前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应该将着装警察最大限度地用在侦查破案和一线执勤实战上,而在办公室工作、文字工作等地方适度聘雇文职辅助警察。(二)对外承包、义务竞标公安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将部门的某几项操作业务,对外承包,可以交给物业,或者保安公司,也可以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转移给相关的私营企业或者社会团体,但是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得有公安部门负责。例如:机动车安全检验业务就可以由公安部门监督,具体操作由取得检验资格且经过培训的公司和企业来负责。另外,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其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的治安。适当的可以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他们的热情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投身于社会治安的管理。因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工作中了解到的信息远比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了解的多,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公安人员管理治安提供大量的线索,最终提高了社会管理的效率。从总体上讲,社会治安的管理非常重要,社会在进步,治安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的增加,实现社会治安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势在必行。从政策法律的层面界定政府和社会各自的职责,帮助公安机关工作人员集中注意力履行其核心职能,另外,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根据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以及他们对社会服务和奉献意识,使得人民群众乐于服务于社会,效力于社会,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警民之间的关系,创造警民一家亲的和谐社会。
作者:苏俊锋单位:新疆警察学院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实践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的关联性
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具有点与面、基础与保障、具体与宏观、指导与实践等多重关系,在目标方向、基本任务推进方式、保障作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是目标方向的一致性。社会管理基本内涵是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和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法治建设是以实现和谐、公平、有序为要义。两者最终目的都是实现社会和谐。二是基本任务的同属性。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等,这与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建设根本的任务和要求是相同的,同属法治建设范畴。三是推进方式的类同性。社会管理与法治建设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都必须发挥好党委核心作用、政府主导作用、社会协同作用、公众参与作用,以此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四是保障作用的互动性。只有不断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完善各项社会管理制度,才能将法治建设基本方略落到实处。同样,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法治建设的具体举措,也必须在法治体制框架下实现管理行为,两者互为依赖、相辅相成。
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的基本特性
严格依法管理,是增强社会管理权威性和公信力的根本保证。依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性:
(一)管理方式科学化这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法治为原则,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目标,树立正确的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理清社会管理创新思路,科学制定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促进社会管理实现从单一行政化管制到保障各层面合法权益的转变。比如,天津市宝坻区探索推行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化落实”的工作模式,即以依法解决影响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每年排定实施一批创新项目,其中2011年围绕构建基层社会服务新模式等5个方面问题,确立了37个创新项目,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管理机制规范化这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良性发展的根本保障。社会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健全依法、常态、有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和制度,切实规范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管理事项的程序和行为,形成一套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实现对社会管理创新行为的引导、调控和激励,才能实现社会管理成效最大化。比如,宝坻区着眼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逐步建立形成了“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工作机制,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法治与社会管理创新论文
一、法治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手段的丰富内涵
王利明先生从法治是人们幸福生活的保障,法治使人们自由、有尊严地生活,法治社会使人们具有安全感,法治能够给社会带来公平正义等方面阐述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法治。[4]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追求,这种目标已被我国宪法所确认。当前,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开展,党中央又审时度势地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举措,法治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关系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关注不但是法治理论的延伸,也是社会管理创新实际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显然,法治成为保障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举措。重大的社会管理创新是法治基础上的社会管理创新,因此,管理社会最先进、最可靠的方法应该是法治,而不是其他。tl]
二、法治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
毫无疑问,法治国家建设是我国写人宪法的目标追求,任何阶段性的经济社会建设都要服从并服务于法治国家建设大的背景。按照法治国家的建设要求,法治国家应该是有限政府、公民社会、社会自治、依法为治等要素的综合体。在法治国家不存在单一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而是社会各种管理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的过程,法治背景下的社会秩序应该是治理的结果。因此,法治背景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应该凸显治理的理念:第一,管理是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在传统的社会管理下,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人民是被管理的对象,而这种管理模式是我们要打破和修正的。第二,我国本是以行政权力管理国家事务并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打破这种旧的管理模式。第三,在社会管理的表达中,需进一步厘清社会管理的主体、客体和内容,重视对政府和权力的限制与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第四,在社会管理创新的表达中,应凸显法治作为社会最大共识的基础作用。总之,创新社会管理贵在“新”字,但这个“新”是符合法治精神和客观实际的创造,是能够真正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的创新举措。在当前的社会管理创新中,更应该强调依法创新,使社会管理创新不致偏离法治的轨道。
三、社会管理创新一限权还是治民
从打造服务型政府的角度看,限制政府权力、制止行政权力扩张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有之义,但社会管理创新也有可能导致行政权力的扩张,使限权变为扩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厘清社会管理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建设法治国家是我国宪法所确立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自然要在法治国家建设的大背景下展开,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对原有机制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应对,创新社会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以法治为基础,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是一场涉及管理主体、客体、内容的深刻变化。所谓社会管理,一般是指“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框架下,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⑴管理主体是社会管理的实施者,同志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加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同志的讲话,明确指出社会管理的主体包括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人民群众。客体是存在于主体外客观存在的事物,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客观存在。在社会管理关系中,客体是指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包括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关系,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管理的内容纷繁复杂,内容形式多样,它主要表现为各管理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组织、管理社会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管理主体工作的具体展开。总之,从建设法治国家的角度看,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发挥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是为行政权的扩张造势,而是要在限制政府权力、增加政府服务功能、培育社会主体的自治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镇社会管理创新小结范例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进一步加大我镇社会管理的力度,全面提升我镇社会管理能力,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广委发[]号)文件要求,年初,镇党委政府根据全镇社会管理的特点,专题研究我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措施,成立了“镇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年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计划”,全镇初步形成了从以政府为单一主体,单位管理为主要裁体,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管控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的新型管理与单位管理结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新模式转变。现将我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社会管理创新认识,落实社会管理创新责任
镇党委政府组织全镇机关干部、村(居)干部、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认真学习了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目标,工作任务,镇成立了以书记、镇长为组长的镇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镇年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计划,镇与村(居)、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书,村(居)与社(组)、企业与车间班(组)、事业单位与科室层层签订了创新社会管理目标责任书,并将创新社会管理纳入了年终考核。
二、加强以村(居)为基础单元的社会管理模式建设
镇党委政府加大了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注重基层组织社会管理创新的硬件系统建设,如:镇便民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站,会议室,警务室,图书室,调解室,文体活动场所建成并全部投入使用。软硬件设施基本上达到了规范法、标准化,各社区全部配齐配强了村“两委会”班子,全镇初步形成了“网络化全覆盖”的社区管理模式。
三、加强和创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管理
行政法视野中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社会管理不仅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同时确保社会秩序运作更加稳定,也可为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相应保障,加快依法治国进度。在此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必须有效创新,使之与法治建设工作有效结合,力求做到有法可依,极大提高社会管理水准,满足中国国情,走出一条符合社会发展的道路。行政法视野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可谓是必经之路,要求对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行政过程中本着以人民为本原则,是行政法治发展的重点。
关键词:行政法;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秩序
在行政法制事业之下,法制管理必须改革创新,应当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已经全面吹响了依法治国集结号,人们的思维意识发生改变,同时法治理念不断增强,提高了对社会管理的认知。现阶段,社会管理并非是政府的管理职能,也要求公民进行社会自治,体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加强自主管理、自主约束,辅助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落实,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行政法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其重点在于构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法治社会建设步伐。
1秉承人本理念,尊重人权
人权对社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法律尊重人权,我国法律已将国家保障与尊重人权写入到相关的规范条例中,这就说明我国对人权极其重视,坚决捍卫并尊重人权,要求法律的应用过程中,必须维护公民利益,保障其合法权益,利用国家行政权力,为公民提供法律约束,使社会发展更加秩序化、规范化,同时体现我国法律对于人权的至深关怀。因此,社会中各个阶层的人士都应加强对人权的认知,尤其是行政官员更加如此,应对自身的权力谨慎行使,本着自由、平等的发展理念,对社会成员的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紧密追踪,以关怀、关注的心态,体现人本信念,尽可能保障社会民众的人格尊严、政治权利、人身自由以及精神自由权利。
2树立政府职能与权力有限的政治理念
副区长在社会管理创新推进会议上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部署,全面安排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凝聚强大力量。
刚才,宣读了《关于成立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同志传达了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精神,对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关工作作了安排部署;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张家堡街道负责同志分别作了表态发言;最后,广亭书记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握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理清思路,明确方法,健全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体系;抓住关键,积极实践,开创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等三个方面作了重要讲话。会后,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迅速传达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区的重要部署上来,充分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确保我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下面,就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工作,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是在齐抓共管上下功夫。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涉及领域广、涵盖内容杂、牵涉单位多,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因此,全区上下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各街道、区级各部门要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相互支持、协作配合。首先,要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上下功夫,做到区、街、社区(村组)三级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其次,要在多方参与、合力推进上做文章,确保各项工作快推进、快落实,见实效、见长效。第三,要不断增强社会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科学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善机制、统筹推进,使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是在创新工作上出亮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一项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核心又是创新。因此,领导干部要努力掌握社会管理有关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科学分析社会形势的方式方法,把握社会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找准社会管理创新与全区工作大局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围绕创新做文章,狠抓突破出亮点,确保各项工作形成新经验、取得新成效。市委召开了全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进大会,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市社会管理创新重点工作——十大工程实施意见》两个文件,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根据各自工作的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全市打造“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新亮点,在全省、全国开创“叫得响、推得开”的新经验。
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性探讨
一、创新与管理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举办的“美国政府创新奖”,因其专业、中立而赢得了极高权威和声誉。中国也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例如中共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世界政党比较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于2000年设立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但中国目前还缺少对各类社团组织的有效评价机制,虽然有一个法定的挂靠职能部门承担对它们的管理、指导工作,但主要在“准入”上进行把关,缺少对过程和结果的有效引导,这需要独立的第三方来填补这一真空。人们通常将创新分成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三类,普通的管理者完成的只是技术创新,只有极少数高级管理者才会触及制度创新。但从社会管理层面上看,管理创新起源于知识创新,落实于技术创新,并通过制度创新将上述创新成果加以确立。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管理创新将会对社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提升社会管理的水平,实现社会管理的目的。这样的管理创新往往是居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最顶层的群体作出的,他们的政治智慧和雄才胆略构成了知识创新的内核,并提供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动力。普通社会成员或基层社会管理参与者所进行的管理创新尽管没有这么重大的意义,但可以渐进积累,以渗透的方式点滴地改进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状况,这同样也是有价值的。
二、社会演进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的重心在于维护社会的主体性。这样的社会形成和存在都是以自然演进的方式而非人为设计的后果,在人的互动交往中缓慢生成,社会秩序也是社会空间内的诸事物、诸活动的彼此交换和补充的有机状态。从结构上说,社会包括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组织(主要是上述政府组织和社团组织),其中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实体结构,个体社会成员是社会管理的非实体结构,因为个体社会成员具有受到法律保障的独立权利,在逻辑序列上就优先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个体社会成员的交互合作,才会形成有生机的良性社会管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身处于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社会组织形成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满足了人的合群或结社需要。人要过群体化的生活,单个人面对自然界的外力以及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结合成各种形式的群体或集团,单个人的力量才因凝聚了无数的分力所产生的合力而变成现实的制约力量。在各种已有的人类集团(如政党、企业、教会等)中,唯有社会组织最充分地体现了人的社会性特点,因为它始终基于自愿、互利、自我需要的满足这些自立、自足的原理,所以,社会组织是最富有活力的人类组织之一。在社会组织中,社团组织又比政府组织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而且由于它的草根性,它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扶持社团组织的发展是改善和优化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之一。“公民结社的内在动因是自身利益的追求,那些恰好有相同或相似利益目标的人聚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特定的社团组织。公民结社的自主意识所表达的正是公民被意识到了的个体利益。虽然每个人都有其利益要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自主地向社会提出满足自身要求的行动,分散且缺乏互动关系的个人并不真实了解自己的利益要求是否与他人存在共性。如何寻找这样的共性并明确提出,这受制于社会制度的设计水平。只有在开放、法治、自信的政府及其制度框架下,公民自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同时才会是在观察、参与、组建社团组织中得以完成。不过,虽然各种社团组织内的成员都围绕自身且交叉的共同利益开展活动,但社团组织的利益或目标本身并不等于全体公众的利益。即便如此,不同且同处的社团组织本身会因各自对公民个体利益的维护和彼此差异的尊重获得正当性。”[2]
由于过群体生活是人的本质体现,因此,公民通过组合、协商、合意而结成的社团组织,就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相对于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而言,公民自愿结成的社团组织是逻辑在先的,是否获得前者的许可、批准并非其存在的要件。不能将“合法性”当作社团组织的基本条件或核心特点,相反,应在充分尊重、容纳社团组织的前提下,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能,更新社会管理体系。总之,政府部门或现行的法规不能成为社团组织建立和发展的障碍。一般来说,社会的基础秩序涉及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一系列基本条件,具体包括社会的道德秩序、信用体系和基本制度体系。社会的道德秩序是根本性的,但道德秩序的形成又是极其缓慢的,只有通过社会内部长期而平稳的自我生长过程才能渐进形成。换言之,道德秩序不是社会之外强加的,相反,要在社会中形成并且由社会来支配。社会基本制度体系的部分内容与政府的作为以及特定的司法体系安排等都有关,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这一领域,政府过多介入社会的道德秩序构建过程不仅被证明是无效的,而且也是一种越位和无限政府的表现。社会信用体系介于道德秩序和基本制度体系之间,并且得益于稳定的道德秩序和合理的制度体系,此时就需要政府与各种社会团体的通力合作。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失灵区”表明政府并不擅长做细致、长久的基础性的思想意识或道德价值类工作,这些工作主要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要比政府更适合承担此类工作。因此,不是政府、社会组织、公民个体分别地催生了社会管理的成效,而是三者的高度合作和基于共同目标的相互配合,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社会管理体系。当“管理”成为社会的一个活性因子,并被当作调动社会力量的关键性因素时,人类就进入到“管理的社会”阶段。“‘管理的社会’体现了一个社会治理能力的高低,在促进社会结构调整、实现社会功能疏导时就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管理的社会’可以重构社会成员的身份和地位,塑造社会制度及其社会规则,并建立一种制度化的思维取向,实现以日常规则和合理化制度治理社会,这些因素成为维系社会发展的支柱。”[3]
“管理”尺度的引入使社会评价体系增加了效率化追求,这是技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我们也要提防将“管理”异化成单纯的工具价值,忽视管理中的人文性和文化性的倾向。从学术史的角度说,社会管理是由社会政策延伸而来,它更加强调社会政策如何“落地”的问题。当代中国正在从前30年以经济发展为主的阶段转向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工作的重点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于前几十年欠账太多,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社会”的重视,“社会”的组织供应和资源供应严重不足。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要重点倾斜社会的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社会建设为代价,一味追求经济成就,而要夯实社会发展的基础,全力做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为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民间活动、公民自发行为提供平台。正是在这样的草根实践中,才会孕育出社会管理创新的各种可贵尝试。目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已组建了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办公室等各类政府机构,并开展了很多具体工作,确实改进了“社会”空间小、“社会”发展不足的问题,但其中的局限也不少,大多数政府部门的社会工作主要停留在开展社会服务、城镇管理和引导社会组织等方面,还缺少宏观统筹、规划和调控、监督等更具整体性、全局性的安排,同时,对民间的参与热情和基层群众的自主尝试缺少信任和包容。社会管理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公民社会参与需求的增大、新型社会文化的形成、全球化的冲击等变量的综合作用结果。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政府和社团组织,尽管政府的政治权力在全球化时代急速地对内对外同时分流,越来越多的社团组织开始分享原本属于政府的权力,但不可否认,政府仍然是国内和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政府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主要表现为行政效率提高的技术改进或结构调整和增进公共利益的社会服务两个方面,前者是政府对内的管理体制创新或管理技术创新;后者是政府对外的公共服务创新,这两项是高度关联、互为补充的。社团组织进行的社会管理创新也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内管理体制创新,以实现正规化、法治化水平,提高自身的效率;对外寻求新的增长点,发现并努力满足民众的真实需求,更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综合目标。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总结
今年我办结合商务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维护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现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
(一)把社会管理创新摆在与商务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成立以主任为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和推进我办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二)严格工作考核。把社会管理创新列为年底综治考评内容,细化考核项目、标准和方法步骤,加大检查力度,推动工作不断深入。
二、发挥我办自身职能优势,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一)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排查和大调解,确保我办辖区和谐稳定。定期或不定期排查,第一时间稳妥、细致、耐心地分解各类矛盾,严防小矛盾纠纷扩大化,今年以来我办没有发生集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
中学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办法
为进一步贯实县教育局中小学幼儿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动员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推进我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全面提升我校的社会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平安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合法权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县教育局《关于印发〈县中小学幼儿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通教发[]31号)要求,制定如下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全员参与、科学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方法和措施,不断建立健全校园综治维稳机制,凝聚教育合力,努力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稳定,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夯实学校“三全”精细化管理基础,努力推动学校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各类组织服务管理体系、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体系、舆情监管体系”等社会管理创新项目,促进我校平安和谐稳定形势持续好转,学校管理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学生,切实推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营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再上新台阶。
三、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