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10:56: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社会工作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管理在当今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地区,专业的社会工作已经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处在发展阶段。但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有了巨大的发展进步。
1.专业队伍不断壮大。据调查研究发现,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经在我国258所高校展开,而社会工作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在60所高校展开,每年有将近2万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除此之外,我国每年有5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通过职业人才水平考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20余万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服务平台不断拓宽。随着我国对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的加大,我国已经新增开发了6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其中,有1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在民政类事业单位开发设置了,还有4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在城乡社区开发设置。除此之外,我国各地都在加大和鼓励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已经有7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这也成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实践探索不断深入。2007年以来,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组合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江西万载为代表的政府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示范与参考。
4.服务成效不断显现。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不断展开,主要是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对城市融合、灾后重建以及医患、劳资关系等社会问题进行重点突破。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当地的灾民救助、心理疏导以及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等工作都是在全国2000多名社会工作服务者与当地政府联合进行开展的;在广东东莞,城市流动人口在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者的服务下,尽快的融入了当地社区,完成了外地人口与当地人口的和谐融合。由此可见,在社会管理以及社会建设方面,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作用正在不断提升。
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发展意见
10月,中共召开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由此可见,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专业方法解决人和社会问题的工作,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鉴于社会工作与救助管理工作有着相同的工作目的和终极目标,两者之间存在着何种联系?又是怎样相互影响和发展的?借此,本文将围绕社会工作在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这一论题,根据实际工作试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社会工作对于救助管理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工作和服务民生的救助管理工作,同样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其内涵、要求与目标是一致的。因此,社会工作与救助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一)自身要求。能够提高救助管理机构自身的工作素质和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提高和精神面貌的转变。面临新旧交替,改革完善的救助管理工作非常需要科学的、先进的助人理念去带动旧模式、旧观念的逐渐退化和改变,进而改变工作方式方法以达到保护人、帮助人、关爱人的工作标准。例如,可以在单纯管理的基础上增强亲情服务和人文关怀理念等。
(二)行业要求。能够补充救助管理机构在旧模式下的工作漏洞,促使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并向多元化发展。例如,可以在身体康复、心理矫正和其他扩展方面给予受助人员更多更实际的安慰和帮助。
(三)发展要求。能够在救助管理工作的实践中给予我们科学的指引和指导,以纠正我们在救助管理工作中非专业的、不规范的工作操作。例如:可以运用社工意义上的“接纳”方式、技巧解决特殊受助人员的问题,开展问题青少年的类化阶段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学生管理路径
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之后,高校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不断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就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逐渐将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的工作内容,使得高校必须要引入专业理念,并对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融入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则是解决问题,顺应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式。
一、社会工作融入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必要性
(一)可以满足高校学生管理发展需求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而对学生日常生活进行管理的也是大学生,而学生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满足大学生的居住需求和生活需求。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满足大学生的基本需求是在进行社区管理和建设过程中提出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为学生成长提供优质服务,并让大学生在更加优越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前高校在对学生社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采用行政化管理方式,这种方法无法与大学生建立紧密联系和有效交流,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无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而社会工作以大学生为主体,重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开展工作,采用当方评估的方式来对工作效果作出正确评估,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提升高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并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为社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大学生成长发展提供专业服务[1]。
(二)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趋势相适应
马克思曾经提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全面发展的本质进行发展,也就是人要实现全面发展。而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教育部门也开始大力倡导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社区管理工作不仅要与高校相互配合做好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工作,还要提升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综合实践能力等等,充分挖掘大学生的各项潜能。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可以有效调节学校、社区、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完善学生管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趋势相适应。
县社会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注重培训,提升社会工作人才整体素质、依托载体,发挥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作用、健全制度,强化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机制、社会工作人才总量明显偏少、社会工作人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社会工作人员分布不均、作用发挥不明显、社会认知度不高、无论是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公益服务类的事业单位,还是社区,都在行政管理的大框架下,自成体系、各自独立、我县财力薄弱,对社会工作人才开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在岗从业人员很难走出去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学习其他地区的优秀经验,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社会人才潜能的发挥、当前,全国从上至下还未就社会工作岗位进行统一的规范,对于具体社会工作岗位设置,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致使社会工作人才“入口”不畅、从目前来看,社会工作主要还是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工作,无论是投入还是服务,主要由政府提供,社会参与力量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要、强化三个力度,营造社会氛围、做到“三个一批”,加快人才开发、健全三项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实行三措并举,推进职业进程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社会工作人才是指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不仅充分表明中央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说明了社会工作人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今年7月至8月份,我县围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深入调研,并就如何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
我县社会工作者队伍基本上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在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类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包括在老年人社会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收养服网务机构、社区服务中心等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人员;二是在与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相关的群团组织和相关民间组织中工作的人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法律援助中心等群团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三是在城市社区中专职专门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目前,我县共有各类社会工作人才117人,其中有14人在行政机关工作,63人在事业单位工作,40人在城镇社区工作。按年龄层次分,30岁以下18人,30-39岁45人,40-50岁28人,51岁以上26人。按学历分,初中以下6人,中专(高中)37人,大专以上74人。近年来,我县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注重培训,提升社会工作人才整体素质。我县将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培训作为“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菜单式”培训,根据相关社会工作者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包括和谐社区建设、岗位业务知识、社区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课程,为社会工作者提供适合自身岗位工作特点的培训班。近年来已多次举办社会工作者专题培训班,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座谈交流、专家讲座、外出实地考察,让他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他们服务中心工作的本领。
2、依托载体,发挥社会工作人才服务作用。通过各种载体把社会工作者服务不断向社区、向居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延伸,解决广大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专职社会工作者,明确具体任务和责任;对普通社会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工作者中的党员,更多的以志愿者服务形式从事工作。一些乡镇、村和社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无偿为困难群众提供服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培训。如沙铺、大湾等乡镇建立异地劳务服务中心,为本乡镇外出村民提供职业介绍、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全程、技能培训等服务,帮助农户解决实际困难。沙铺乡建立村民援助服务中心提供全方位服务,为留在村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解决危、难、急、险、困等问题。
民政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央十八部委《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初步建立市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现就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我市社会工作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社会工作是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提供专业社会服务,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正和谐的职业活动。在经济社会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凸显,解决难度不断加大,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专业从事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于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政府实行职能转变要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社会工作者是社会服务的专业提供者、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解者和社会公平的积极维护者,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通过依托政府、充分调动社会工作者力量参与社会管理,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三)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战略、推动社会建设的需要。社会工作者是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建设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是全面落实人才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以城乡社区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抓好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但社会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适应我市社会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一项全局性战略任务。
二、正确把握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文明富庶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提高对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性认识,明确工作的方向和目标
1.充分认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2.清醒把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形势。近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发展了一支近20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在提供专业服务、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用逐步显现。2009年以来,我市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在开展社区社会工作和机构社会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我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刚刚起步,工作基础薄弱,社会认知程度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全国全省先进地区存有差距。各级各相关部门必须抓住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选拔培养,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适度倾斜,突出特色、稳步推进,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配置、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公益性社会工作组织,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推动、社会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化培养
职位设置及薪酬待遇工作意见
根据各级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
一、适用范围
本意见适用于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社区建设、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劳动就业、司法矫治、卫生服务、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提供社会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
二、实施原则
(一)遵循科学合理,适应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原则;
(二)坚持实行职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控制的原则;
建设社会人才队伍思考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更加关注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社会建设、做好社会工作,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就应在实际工作中抓住关键环节。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养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技能和方法是有效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必须不断健全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养体系,确保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紧跟和符合社会建设管理实际。注重开发利用具有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兼职师资,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专题讲座,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能力。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培养,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活动,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借鉴国外社会工作先进经验,开阔视野,提高水平。鼓励不同类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社会工作,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更加突出层次特点,立足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努力培养既掌握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又熟悉社会工作专业技能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社会工作人才。
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扎实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规范化的职业准则、职业标准和职业保障制度等,是推动社会工作人才形成职业群体的直接原因。必须将实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水平评价制度作为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按照高级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序列,组织开展职业资格水平评价工作,逐步实现各类社会工作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全部持证上岗。认真贯彻落实《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评价细则和具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工作。坚持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行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准入管理制度,不断提升社会工作的职业声誉和地位。疏通社会工作人才流动渠道,广泛聚集具有专业水平的职业社会工作人才,加速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进程。
规范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社会工作有别于其他工作,必须针对社会工作岗位特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研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等不同类型社会工作机构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综合衡量不同社会工作岗位要求、服务对象、工作难易程度等因素,研究设计岗位等级、岗位数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和结构层次比例,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必须结合社会工作岗位需求,分类选用社会工作人才,确保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按照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的要求,研究社会工作人才各项使用管理制度,探索实行契约化管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机制。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基层社会工作人才普遍关心的问题,大力吸引、选用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社会工作人才充实基层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
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有效激励社会工作人才成长发展。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对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促进作用,综合运用考核评价、表彰奖励、工资待遇等多种方式激励社会工作人才。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以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因素,结合品德修养、行为操守、职业素质,采取定性、定量的方式,综合考核评价。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完善民主评议,扩大公众参与,把群众意见作为社会工作人才考核评价的重要尺度。认真贯彻执行各项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确保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的权益,切实解决后顾之忧。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工作机构,深入研究能够综合体现履行职责、能力素质和业绩水平为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广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要把具有社会工作专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社会工作中来。
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分析
摘要:社会工作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的重要专业手段,具有独特专业优势。要顺利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就必须增强社会工作的参与可能性。要增强社会工作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的参与可能性,而其最根本的就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可以说,制度建设是社会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加强制度建设,既利于增强社会工作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参与机会,又利于提升社会工作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的参与能力。推进社会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和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社会工作机构身份制度、社会工作专业能力建设制度、社会工作社会认同等制度。
关键词:社会工作;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制度建设
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陈一新,2018),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心环节(陈成文,2019)。在社会学意义上,市域社会治理指在设区的城市区域范围内社会治理主体(党委、政府、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公民)在形成合作性关系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社会控制手段(党建、法律、道德、心理、科技、民规民约)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达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目的的一种枢纽性基层社会治理(陈成文、张江龙、陈宇舟,2020)。自2019年10月党的四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以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已被提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成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包括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以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为行动目标,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制度目标的整体性社会发展过程(陈成文、陈静、陈建平,2020)。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要抓好推进理念、体系、能力建设,又要抓好推进主体建设。作为推进主体之一,社会工作具有独特专业优势。要顺利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就必须增强社会工作参与的可能性,而根本的途径在于加强制度建设。
一、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在帮助弱势人群、维护社会公正、整合社会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它通过直接服务、政策倡导、发展性参与、倡导传播协同合作的精神等形式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治理理念、治理机制、治理体制、治理体系和能力等方面创新(王思斌,2016a)。关于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何以可能”“何以可为”这一类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有学者认为,社会工作是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平等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在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专业和职业(王思斌,2016a)。另有学者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四大战略任务,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社会工作都可以有效介入并从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李迎生,2014)。还有学者认为,现代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嵌入”社会工作方法、理念和制度等,只有“嵌入”社会工作的社会治理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在目前的社会治理背景下,在激发生活困难群体的潜能、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促进犯罪人员的再社会化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陈成文、赵杏梓、张丽芬,2015)。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有学者认为,由于社会工作本土化历程的渐进性,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机制尚未成熟,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在深度与广度上都是有限的(王思斌,2016b)。社会工作实践主要围绕社会政策实施、社会服务提供、服务效果达成展开,通过服务整理的经验和诉求很难嵌入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决策机制中(陈成文、何蛟龙、周静雅,2015)。同时,专业化、国际化与复合型的社会工作人才缺乏,还不能充分施展社会工作应有的创新、研究、管理与决策功能(王思斌,2019a)。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制约因素。学者们对于导致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参与不足的制约因素有着不同的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社会管理的机制尚未健全、缺乏制度保障、长效动力不足(李迎生、方舒、卫小将、王娅郦、李文静,2013);政府和社会的认识不足导致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员身份感缺失(王思斌,2014a);整合性制度体系尚未搭建,协商、调节、道德约束机制的精细化不够(王思斌,2014b);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设本身还不完善,法制水平低(关信平,2017);缺乏社会工作精准嵌入社会治理的弹性制度保障(吴浩宇、崔占峰,2019);存在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与发展的制度缺陷(王思斌,2016b);缺乏严格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精细化的社会福利制度(王思斌,2019b);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对专业社会工作制度建立促进不够(关信平,2017)。促进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具体路径。学者们从自身学科背景提出不同看法。推动社会工作立法,制定社会工作职业准入制度(李迎生、方舒、卫小将、王娅郦、李文静,2013);形成科学化、法治化、规范化社会工作职业法律体系,依法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专业权威和职业声望(袁光亮,2016);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知识与制度体系(何雪松、杨超,2019);社会工作积极融合与嵌入社会治理结构的同时,需不断提升“自治理”能力,促成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的完善(王思斌,2012)。综上所述,虽然学术界已经关注了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现状、影响因素和具体路径等问题。但是,从总体上看,已有研究大多囿于一般化的对策研究,很少涉及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层次结构因素,即制度因素。事实上,所谓社会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指社会工作嵌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结构之中。这种“嵌入性”是指外部因素对社会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约束,并受到嵌入其中的制度因素固有属性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社会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开拓价值。
二、制度建设:社会工作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人事培养开发及对策研究报告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总书记“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指示,和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的要求,**省人事厅课题组在调查市县、城乡社区相关工作和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社会工作人才的涵义和分布领域,以及**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现状和培养开发的对策措施进行了研究。
一、社会工作人才涵义和主要分布领域研究
(一)现代社会工作的历史起源和发展现状
现代社会工作起源于19世纪的西方发达国家,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经历了初创、专业化发展、职业化变革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经过20世纪后叶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政府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准入、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建立了法律规范、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现代社会工作体系,成为发达国家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构架。
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各类专业化、职业化社会服务机构,在较好地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集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人才,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有关资料介绍,美国社会工作者达6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2‰,其中1/3就业于各类政府社会服务机构;英国社会工作者2.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4.2‰,其中90%以上的人员就业于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日本社会工作者8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5‰,其中3/4就业于政府社会服务机构。
我国建国5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形成了民政、劳动保障、卫生部门主要负责、有关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各自推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