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9:22: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少数民族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少数民族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
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几年与内地院校交流学习和改革实践,始终以“为新疆培养优秀设计人才”为办学理念,在新疆多元文化交叉下的现代社会展开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体系的工作,使少数民族艺术特色与现代设计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起来,力求培养出具备民族文化内涵,学以致用能为本土市场服务的人才。笔者以本校的民语言班级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为例,探讨新疆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1.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针对少数民族班级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教学,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以往旧的教学方法在装饰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已经反映出越来越多的实际问题。例如,大多数民语言学生对于传统的装饰艺术文化比较陌生,大多纸上谈兵、脱离实践。我院的民语言学生主要来自于乌鲁木齐和南疆,乌鲁木齐的民语言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大都市,对传统民族艺术内涵知之甚少,而汉语对于南疆的民语言学生来说是第二语言,理解和交流有时也存在着一些障碍。同时,我们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之间是存在着不可否认的隔阂。而如何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使传统的民族艺术为应重点研究和实践的。目前,新疆师范大学设计系少数民族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依据新疆各民族形成的多元文化特色,从民族的社会形态、民俗风土人情、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入手,深入实地考察、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各少数民族的建筑、服饰、工艺等方面的资料。学生先全面整体地了解新疆各民族艺术的内涵,再深入学习设计课程。我们在进行民族化设计教学创新的同时,更多地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中汲取相关元素,并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课程遵循“提出问题——图文搜集——实地考察——理论分析——创作构思——设计完成——互评总结”的技术路线,这种设计要求注重时代感和各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合,在遵循民族民间艺术精髓的同时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课程的最终作业成果主要是让学生以PPT形式自述总结报告和设计实例,然后进行设计实例作业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位一体的总结模式。以2006级民语言班级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教学本着以地域为中心、以民族为特色、以现代为准则的设计思维,学生作品既融合着民族传统元素又有现代感,在毕业作品展览中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图1、2)
2.提升创新思维与学术研究的融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艺术设计教育仅仅教授学生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潜能,保持和发展适当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点。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将其教育部课题“新疆锡伯族民间刺绣艺术研究”的内容融入装饰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中,很好地完成了由传统上单纯的理论教学向“以实践带教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模式转变,使现代设计的理念、手法和材料与少数民族传统的美学境界恰如其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装饰语言的造型规律、形式美法则以及表现手法与技法,并将其运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中去,脱离了过去单纯的二维设计,以空间定义进行立体式的设计创作。有些学生设计的作品,虽然有些稚嫩,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年轻人独有的活力、朝气和想象力以及大胆创新的精神甚至让一些有名的设计师都啧啧称赞。如将新疆锡伯族刺绣的装饰图案、纹样、色彩等元素立体式地运用到本土民族特色产品包装装饰设计创作中。(图3)这在一定程度上将新疆民族民间工艺美术资源运用到装饰设计课程教学中,保护和传承了本土民族民间手工艺。我系充分利用学院设立的专业实践学分奖励机制,增设各类选修实践课程,鼓励学生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学校设立的特聘岗机制大大激励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通过辅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科技创新、撰写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成果,来验证自己的教学成果,而这一系列教学制度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民语言学生在对现代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逐步领悟其内涵并挖掘、运用本土民族艺术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传承并创新。
3.加强教学与实践的互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艺术的关系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高等学校传承艺术研讨
民族艺术是亘古有之、传承有序的,能够体现出整个国家特有的民族特点,其所具有的教育地位是前所未有之重要。对于东北高校民族艺术教学而言,要传承最原汁原味的民族艺术,将在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少数民族艺术形式与高校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这是体现北方少数民族化教学特色的重大突破,是继承北方少数民族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关系到东北少数民族艺术能否传承与发展的大事。因此,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学就应有民族艺术教育思路与理念来促进这种融合。
一、东北少数民族艺术概述
在古汉语中,“艺”是技巧之意;古希腊文“Texvn”,既表示艺术,也表示手工和制作;在拉丁文中,“ars”一词兼有艺术、手工和技巧三层含义。艺术是人所创造的美,是人们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存在物。所谓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地域以及表现于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民族多元文化观是指在对待中华各民族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包容的、开放的观念”[1]。民族艺术,是民族及地方特有的艺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手法、艺术形式来反映现实生活,包含竞技艺术即体育、服饰艺术、音乐、舞蹈等。民族艺术本质上为原始艺术,艺术作品具有民族性特点,着眼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及文化艺术传统,体现民族成员的生活、愿望、思想感情以及艺术审美情趣。民族艺术或“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或古拙、或高雅、或粗犷、或雍容,风格迥异,但都非常鲜活和美丽。从剪纸、年画、弓箭、风筝、玩具、皮影、编织、赫哲族鱼皮服饰、织绣布艺、雕刻雕塑,到木器骨器、陶瓷漆器、体育器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精美的手工艺品、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淳朴的民俗民风息息相通,这些都透出五千年中华之深厚文化底蕴,折射出民族艺术天赋及审美力。民族艺术的特点是:第一,质朴率真、随意大方:少数民族人民在生产劳动闲暇之余,按照自己的直觉,自由发挥想象,乡土气息浓郁,质朴大方;第二,实用简洁、因材施艺:民族艺术作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祭祝活动或节日活动中的实用物品,有着强烈的装饰性,且就地取材;第三,热烈夸张、象征寓意:由于实用的要求,民族艺术作品有着夸张的造型,表现出寓意深刻的象征含义;第四,造型特征独特:不同地域民族独特的地域环境、宗教思想、生活习俗、感情气质形成了迥异的艺术特点、艺术风格和奇特的造型;第五,实用与审美并存:民族艺术的审美凝聚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意识,有强烈的共同性和民俗性。地域的文化积淀、地貌环境、风情习俗给该地区的民众意识、志趣、情调、喜好等供给营养和土壤,并留下一定的印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情致。
二、传承与开发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由于目前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不具备民族主体意识,因此在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对东北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开发显得尤为必要。中国的民族艺术教育在义务教育期间,仅仅是教授简单的美术、音乐知识与技能,只能形成浅表的艺术认识;高中时期面临着升学,压力很大,这样就产生了大学前的艺术教育断代,各民族艺术的源流、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文化,乃至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根本不为学生所熟知。因此,构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模式,传承与开发东北少数民族艺术,使大学生的民族审美主体意识不足的不良现象得以改善,民族艺术的主体意识得以增强,民族生命的文化基因得以传承,文化的自我更新潜能得以发挥,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得以增强。传承与开发少数民族艺术,推进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在于以下两点:
1.能够体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材中应适当融入东北少数民族艺术资源,进一步填充中国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的欣赏教学,学生被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吸引,体味广场歌舞给予他们的亲切感,回味童年时代耳熟能详的音乐旋律,对于历史、社会、生态、环境、自然等对少数民族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加熟悉,对于引起各少数民族艺术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的因素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少数民族体育与艺术的相互作用论文
摘要:本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艺术的关系作了简要的分析,主要从民族舞蹈、民族服饰和民族器具三个方面论述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同时民族艺术也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美术教育中传统民族艺术文化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加深,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民间艺术进行整理,从而大体反映出少数民族艺术的教育传承现状。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弱势状态。本文主要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底蕴渗透到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相关探索,以此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从而,为解决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关于传统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美术教育传统文化教学民族艺术
一、传统美术教学活动的民族艺术研究
(一)以“技”为主的民族传承。目前,我国古代传统美术教育仍然传承以“技”为主要成就的民族文化。严格意义上说,“技”代表某种技艺的相互传播,主要采取师徒传授、子承父业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技艺向着博大精深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极易形成封闭状态的教学机制,逐渐引发该项技艺消失殆尽的危机。然而,以“技”为中心的传授技巧多采用口诀等教学方法,掌握中心要领,口诀短小精悍,便于传承者的学习和记忆。(二)以“艺”为主的民族传承。历年来,富贵官司和文人学士普遍追求同属为“艺”的学识,三国时期曾经垂青历史的画家曹不兴为追求“艺”创作了一幅又一幅的佳作,晋代时期顾恺之为追求“艺”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闻名于世。这可以说明古代美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是基于性情、学识的平衡机制为标准的。然而,中国大部分才华横溢的艺术文匠,尽管创作了价值久远流传的艺术佳作,精彩绝伦,永远保持一颗淡泊名利的心态归隐。中国古代之所以重视发展美术教育,与其只追求精神层面的意义有关,从而保留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在对待自然与人类的交互关系上,敢于追求人类的内心世界,并通过身心平衡发展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往往会忽略掉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与渗透。由此可见,“传统艺术的民族性特征并不会完全反映出艺术作品对于生活内容的价值诠释,而是更注重艺术的民族性是否能够追求最为真实的民族精神,是否敢于利用民族精神去俯瞰整个世界。”
二、传统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真实反映
(一)传统民族艺术反映在课程内容上。1.国画课程教学。从现实意义上说,国画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因其在世界著名、风格奇特等特点被国内外人民广为流传,这代表着中国最为崇高的艺术成就,逐渐成为世界美术领域自成体系派的先锋。自从国画被归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我们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兴趣和爱好,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教学要求。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领悟情况,包括对国画产生自然而然的喜爱之情,凭借独特的视觉角度和事物特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理解和能力对国画发挥自由的表达思想。当学生切实感受到国画等传统民族艺术为自己带来精神层面的享受时,才会反映出更大的激情去学习。美术教育专家曾经指出,教育者要善于通过欣赏佳作类挖掘和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艺术的相对敏感性,启迪学生的潜在意识。因此,教育者应当组织学生学习和接触名师佳作,包括对于国画作家的作画风格以及生长环境有所了解,引导学生去学习或者临摹与自身拥有共同习性的大师作品,让学生能够尽快接触到艺术巅峰的佳作。2.皮影课程教学。“皮影”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民间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抽象看法,它是指场面道具制品,主要角色为平面人偶,由民间艺人经手工制作而雕刻出来令人叹为观止的皮影作品。皮影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戏曲剧种的一类,因其独特性被称为民间艺术与戏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佳作。皮影表演过程中采取的屏幕演出原理以及表演形式,均被称为我国近代电影美术创作的发展先例,同为中华民族艺术里的瑰宝。基于此,教师应当在课程中体现以“剪纸”为基本特色的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艺术传承来不断坚定民族自信心。中国拥有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拥有特色的艺术文化,这就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必然按照多元化的趋势,以引起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二)传统民族艺术反映在教学形式上,民族艺术建立在以欣赏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标准的实行下,我国教育者应当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根据不同层级设定相对应的民族文化欣赏课程。对于初级等级的学生来说,建议诵读简单的民俗文化读物,比如童话剧本、朗朗上口的童谣等;中级等级的学生可以以欣赏民族文化的内容为主题,借助影视作品和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和接触到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历史巨作以及文艺节目等;高级等级的学生可以试着将传统民俗文化演绎为脍炙人口的真实影片。因此,学生可以通过不断欣赏民俗文化佳作,而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精髓。
民族艺术推动旅游发展思考
在人们旅游的时候,很多人对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很感兴趣,比如,傣族的彩云之南、侗族的印象刘三姐都是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艺术,这些都是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演员演出的精彩节目,在艺术上给人以美轮美奂的美感,在艺术上也都代表了少数民族艺术的最高成就。通过欣赏这些极具特色的民族艺术,使我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艺术,可以这样说少数民族的艺术也是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值得欣赏的一项旅游资源。
1民族艺术在民族旅游中的作用
1.1文化旅游可以宣传旅游形象,提升知名度
现如今的旅游和原来的旅游有了很大的区别,最早的旅游是游览名胜古迹、名山大川,而今的旅游不仅仅是游览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更多的是人文旅游,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在游览的同时还可以获得文化知识。旅游产业是一种典型的形象产业,就拿广西的桂林来说,桂林就是一个典型的旅游城市,那里山清水秀,没有重工业的企业,为了维护桂林的山水,整个城市都没有特别高大的建筑,这就最大程度地保护桂林的山水,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桂林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桂林的山水就是桂林的城市名片,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最好的写照,但是桂林不仅山水美,桂林的少数民族艺术也很美,少数民族的精美服饰和少数民族的民族活动更能增加旅游的吸引力。由此不难看出,文化旅游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也促进了旅游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更能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城市形象,还能在旅游市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进一步的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旅游。在我国有很多的旅游品牌城市,其中很多旅游品牌城市都有自身的特色,例如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周庄,周庄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每年都吸引大批的游客到周庄来,在周庄看看小桥、流水、人家,在找个茶社坐下来品品茶,欣赏下当地特有的地方小曲很是别有一番风味。像周庄这样的地方,我国还有很多。例如有着钢琴之岛美称的福建鼓浪屿,有着天下第一关的河北秦皇岛,有西游记里火焰山的新疆的吐鲁番,有离天空最近的西藏高原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极具特色的旅游城市。这些城市无一例外地都在国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每年吸引着大批的国内外游客进行观光旅游,在欣赏美丽的风景同时,也在了解着我国的特色文化。每一个旅游城市都拍摄了唯美的宣传片,在电视、网络上不断通过各种渠道极力的宣传自身的形象,展示旅游城市的风采,以此来吸引游客,增强人们的旅游欲望,其中不少的城市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例如,在西安的华清池举行的大唐飞歌,通过讲述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述说了当年的大唐王朝的盛世,让人了解了中国的唐文化,知道当时的大唐王朝是如何的强大和先进。遍布全球的唐人街,从中不难看出我国的唐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1.2文化旅游中的旅游产品创新作用
现在的旅游已经由过去的游览观光转变为现在的文化旅游,更加的侧重了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在向民族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进行过度,不断的提高人们的旅游品质和旅游层次。正是这种转变造成现在的旅游公司要不断的开发新的旅游项目,新的旅游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融入了很多的新元素进来,有红色革命旅游、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大峡谷漂流、草原骑马围猎、洗温泉、品尝特色小吃等等,还有的组织进行趣味比赛,民俗表演等等,通过手段将非物质遗产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既能使游客玩得高兴,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还能提升城市形象。通过新项目的开发,极大的吸引了客人的回头率。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层次,现在比拼的是文化,推销的也是文化,人们现在的旅游就是文化之旅,到旅游地去体会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很多的游客都对民族文化的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特色的民族文化方面,比如,参加泼水节、火把节的活动使游客体验了当地的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也促进了我国的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和谐。民族文化艺术旅游是展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最好舞台,我国有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还有很多的民族自治州。这些都是宝贵的旅游资源,都是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出自身的特色旅游项目,其实现在的旅游已经不再是局限在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更多的是突出民族特色,在我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的风景优美在结合上特色的民族文化,必定会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歌舞艺术高校教育论文
一、传承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重要性
我国民族文化是由多个民族共同创建和传承的,在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创造了许多非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明。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是维系各族人民之间感情的纽带,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正面临着社会转型和文化改革等巨大挑战,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观念和非主流文化意识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改革带来一定干扰和压力。在民族文化失去保护和自然的传承环境以后,其传统文化也会失去原本的特色,且逐渐走向灭亡。所以,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会彻底失去本土的民族艺术。
二、高校教育中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的传承方式
1.充分利用民间艺人
各族人民都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艺术而自豪,在现代生活中,也先后出现了很多素质较高的歌舞艺术人才。民间艺术家是民族艺术的宝贵财富,是艺术的开拓者和发扬者,他们充分利用民间的歌舞艺术文化资源,通过参观、欣赏、表演和联欢等多种方式让民间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在体验传统的歌舞艺术表演之后,会对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可见,民间艺术家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
2.深入田野、深入生活
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产生源于人们在生活中对自然各种事物的认知,它是在特定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的产物,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种类繁多、式样丰富,包含着极具传统特色的样式和审美价值,给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元素。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现代设计摆脱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运用的时代性、审美意识和运用载体的局限,使民族艺术元素能更深入、生动的呈现在现代设计中,而不是简单的张贴和套用。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平面设计;应用
一、云南少数民族常用的传统图案的分类
有着辉煌历史和卓越成就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其色彩艳丽,纹样种类丰富,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理解。按照形态可以把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几何图形有规律的排列组合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案多以单独和连续的几何图形纹样构成,这使得图案具有了多样统一、对比调和、平衡对称的特点,将其运用装饰中会显现出线条舒畅、色泽单纯、明亮和谐的效果。几何图形看似简单,但图案排列并不随意,有平衡增叠图案、中心对称图案、轴对称图案以及放射型图案等,图案组合后都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义。例如拉祜族以犬为本族图腾,所以拉祜族的民族服饰上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犬齿形状图案。
论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油画创作
摘要: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多种多样,为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元素,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油画创作;现状;影响;意义
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丰富的国家。少数民族历来以神秘性著称,往往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地方,具有独特的信仰、独特的服饰文化与饮食文化、丰富的民俗活动以及多种多样的民族艺术品。这些文化元素是少数民族观念形态和思想文化的外在表达,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和积淀起来的,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既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元素,也包含物质文化层面的元素,是中华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画作为西方的画种,从传入中国至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油画发展中,当代油画家走油画民族化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作品。少数民族题材是众多油画家关注的重点,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有利于拓展油画创作的形式与内容,推动当代油画发展的道路。
1当代油画创作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利用现状
1.1以少数民族人物为创作主体的油画。以少数民族人物为主的油画创作,大多以身着少数民族服饰的人物为创作主体。服饰是表现少数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由于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原因,形成了不同风格、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服饰,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最直观的特征之一。靳尚谊作为中国较有威望的油画艺术家,他创作的油画作品《塔吉克新娘》,以身着民族服装的塔吉克新娘为创作主体,展示了一位羞涩含蓄、典雅恬静的新疆妇女的形象。罗尔纯创作的油画《白族女孩》中,女孩身着白族特色服装,一只手托腮望向远处,头戴白族特色帽子,白色为主的衣服上镶嵌着精美的刺绣,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在服装艺术上的智慧。1.2以少数民族民俗生活为题材的油画创作。少数民族有独特的信仰、生活习惯,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这种民俗文化包括的范畴非常广,有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信仰文化等等。以壮族为例,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开展对歌圩、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以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为创作题材,可以拓展油画创作的题材,通过油画弘扬民俗精神,传播中国文化。著名画家王胜利创作了一系列西藏题材的油画作品,其中《高原盛会》描绘了一群身着藏族传统服饰的男女参加藏民族特有的盛会的场景,画面中的人物都流露出虔诚的神态,作品展现了浓郁的藏族传统佛教民风民俗。计美赤列是著名的藏族画家,创作了大量藏族题材的作品,作品《圣水》描绘了两个虔诚的信徒,一个手拿转经筒,一个背着圣水,画面充满浓郁的藏族文化,运用现代的手法将其表现出来。1.3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地域风景为题材的油画创作。由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位于相对偏远的地区,不同的气候造就了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域特征和建筑风格,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喀斯特地貌和干栏式建筑,内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和蒙古包,还有云贵高原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以喀斯特地貌为基础的自然景观、特殊的丘陵地带形成的独特的景观等等。画家们对地域特色的表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景观为主的油画风景创作,广西画家张东峰是其典型代表,他以描绘广西特有的风景为主题,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风景作品,将广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湿润的气候表现得淋漓尽致;另一种是以少数民族人物或者是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特有的地理地貌,有利于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对当代油画创作的影响
民族音乐教育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培养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又离不开人才。综观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现状,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各种矛盾中尤为显得突出,所以,在加强社区文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高校是思想、文化及科技资源的聚集地,也是培养音乐文化人才的摇篮。著名音乐理论家赵宋光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我们独立面对欧洲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须有的精神营养。”③要在保护与传承方面建立新机制,就需要艺术院校主动出力,对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规划,在地方与院校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所有设置,都是为培养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将来对社会的具体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的实践教育,更是旨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真正对接。西南地区居住着藏、彝、羌、白、壮、傣、苗、回、僳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在高校艺术类人才的培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拓展艺术实践,构建特色课程体系等途径,强化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进而培养既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又熟知本地区民族传统艺术文化,能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最终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以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学院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根据社会要求,尤其是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为中心,广泛搭建实践平台,制定出以学习民族音乐元素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了民族音乐、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全面结合的课程结构。学院与地方文化对接,将音乐教学目标与办学定位紧密结合,充分考虑社会音乐工作者的培养目标,不断强化民族音乐课程和地方音乐文化课程的建设。近年来,不但将少数民族艺术纳入艺术教育体系,构建新的艺术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而且还在少数民族器乐教学方面,聘请优秀的民间老艺人担任专业教师。少数民族器乐不仅是民族文明的延续,也是民族文化的升华,学习它的演奏,不仅揭示了一种少数民族文化符号,更赋予了我们在传承基础上培育新的音乐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学习、研究和推广民族器乐的演奏曲目及演奏技巧,使之成为学校民族音乐教学的特色品牌课程,逐步建立起独有的本土化民族音乐教学体系,这对于培养民族音乐人才,延续、继承并发展民族音乐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高校的民族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当地传统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并与开发地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相结合,将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让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与学生亲密接触,实现民族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从而使学生掌握民族音乐“根”的文化。总之,这些做法可以让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方式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
二、促进艺术创新
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交流、交融、交锋的复杂态势下,如何将我国宝贵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光大,是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当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靠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应当注重高校与相关产业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以推动文化的更好发展。当前,由于我国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边缘化状况逐渐得到改善。高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教学中应突出民族特色,不断彰显优势,立足本土,开展实践,同现有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紧密结合,共同开创更加有效的、合理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模式。多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高等艺术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挖掘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具有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特色的作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民族地区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加强各地民族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合作,能够强化民族艺术院校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弘扬和传承所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作用。从社区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可最大限度盘活社区内高校的软、硬件设施以及人才培养的优势资源,开展与驻区高校文化共建,积极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而言,高校要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让培养的人才服务社区,这有利于检验教学成果,检验理论服务实践、服务社会的时效性。可见,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高校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创作队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为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符合广大群众审美的作品,组织队伍开展“送文化下乡”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群众文化生活。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羌族文化重建受到高度重视。灾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重建羌族文化,是与羌族聚居社区民众情感紧密联系并鼓舞其信心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羌族的未来。笔者到羌族地区采风,从原住民的羌族歌曲中捕捉了四个乐句的旋律,带着对羌民族民间音乐深深的爱,吸取川西羌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了无伴奏多声部声乐作品《羌山妙音》,用羌族音乐语言表现了崇山峻岭中羌民族特有的生活情趣,以天籁般的旋律与精致空灵的和声展现了羌族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仿佛“雪山”“、薄雾”升华为天籁般的羌音。2011年11月,笔者带领西南民族大学女子合唱团到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参加了“感恩奋进、喜迎羌年——2011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新历年篝火晚会”,为北川民众带去了这首作品。演员通过最简单的音符以及和声哼唱,表现出羌族人日常生活的情趣与幸福感。这首旋律优美、风格独特、音域宽广的川西羌族民间音乐作品在社区平台上演绎,获得了羌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在少数民族社区群众中搭建起了良好的沟通桥梁,向观众讲述了一个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新北川,展现出羌族儿女感恩奋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良好精神风貌。以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为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的音乐作品再次成为文化载体,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度以及音乐教学的实践性和可行性,而且也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植入与渗透,推动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树立地方文化形象
在全球化大潮中,随着学界对“西方中心论”的质疑,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形象”的讨论热潮,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跻身世界文化交流平台。在2012年3月8日全国政协召开的“深化文体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记者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就表示:“现在谈文化强国,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而建设文化强国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建成一个高素质的、文明的社会,我们全民是一种高素质的文明,拥有高素质的文化,在这种品质下我们才能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我国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构成了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活中集体创作的,具有文学性、社会性和教育性等综合艺术审美价值,形式种类繁多,举不胜举。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文化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地方形象的树立打下坚实基础。高校是地方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和少数民族社区文化建设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高校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智囊团,其教学设施、科研团队等资源都可以为民族地区本土音乐研究提供优质条件。反过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又支撑和促进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多年来,我国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一直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艺术教学实践中提升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内容去落实。高校作为建设国家文化形象的团体,在艺术实践中,我们的艺术家、教师以及培养出的学生队伍都是实践与完成这一光荣使命的主体。从文化的实质来看,树立地方文化形象要通过具备较高艺术创作和表演水平的专业队伍去实践,在吸收外来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整理、挖掘传统文化,反映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作品,从而体现地方民族文化的精神和形象,让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大众享受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