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音乐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6 23:32: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少儿音乐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少儿音乐教学

少儿音乐教学观探讨

摘要:音乐教学中,要创设美丽多彩的环境,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教学法中西合璧少儿音乐

根据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的任何一种先进的音乐教学法都有可能脱离我国音乐教育实际。完全模仿某种音乐教学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一种优秀的音乐教学法都是根据本国、本民族的音乐特点、音乐审美方式以及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逐步形成的完整系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所以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先进教学理念,结合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音乐特点和国情,从而创造出诸如“柯达伊教学法”同样优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学法。以下就是本人的少儿音乐教学观和初步的实践探索。

一、教学环境——弥漫快乐和诗意

传统的中国音乐教育的环境需要改善,如对幼儿园的小朋友而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喜欢童话故事,他们乐于接受有着童话故事般的教学环境,所以我们可根据这一特点尽量把教室布置的童趣点、活泼点和生动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把教室装扮成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主题教室”,让学生在美丽多彩的环境里接受音乐教学。

二、教学方式——唤醒天性,自由表现

查看全文

少儿音乐教育发展困境与思考

19世纪中后期,受梁启超等进步知识分子发起的思想启蒙运动的鼓舞和影响,各地新式学堂纷纷开设了乐歌课并渐成风行,同时大量的为乐歌课而编创的歌曲如《送别》《两只老虎》等也争相诞生,开启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先河,正式拉开了我国近代少儿音乐教育的帷幕。民国时期,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响,北上广等城市相继成立了多所专业音乐院校,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扎实专业素养的音乐艺术人才和教育工作者,为我国少儿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经过历代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的不懈努力,时至今日,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内容体系,包括道德情操教育、唱歌教学、音乐欣赏教学、器乐教学、音乐创作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等。少儿音乐教育业已成为我国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专门的教育门类,受到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一、现阶段国内少儿音乐教育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少儿音乐教育在继承自身音乐历史发展的特点和精髓的同时,努力吸取西方音乐教育经验,在不断探索中积累和成长,目前可以说正处在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国内少儿音乐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差距与不足,发展过程中的困境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西方教育模式的本土化努力不足

长期以来,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基本采用了西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总体而言,符合我国自身环境和儿童心理特点的音乐教育模式尚未真正建立。在学习西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简单照搬模仿的现象较为突出。学界在对先进国家少儿音乐教育经验的系统研究和本土化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较为缺乏。教学实践中,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生搬硬套西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要么过多注重对儿童音乐技能的培养,要么落入简单的娱乐性歌舞活动,缺乏对儿童音乐潜能的有效挖掘,缺乏对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这些制约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启蒙开智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的真正普及发展。

(二)急功近利倾向致使少儿音乐教育偏离了其应有的美育本质

查看全文

少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路径

[摘要]本文从少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具体的实践路径问题。少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具有提高音乐听觉能力、强化音乐审美意识和辅助音乐技能训练的作用。针对当前少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在实施路径上做到技能练习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民族音乐元素的融入以及建构系统的识谱唱名法结构模式。

[关键词]少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实践路径

视唱练耳是音乐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唱、听、写的训练,是通向音乐人才培养大门的必由之路。[1]视唱练耳应当从低学龄阶段开始培养,由此为学生奠定学习音乐的基础。从当前我国少儿音乐教育看,在视唱练耳教学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缺乏对视唱练耳作用的认识,抑或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等,这些问题成为阻碍学生在音乐素养培养方面的主要因素。本文试从少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角度,重申视唱练耳教学在少儿音乐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当前教学现状的分析,探索出有效的教学路径,以期为创建少儿视唱练耳教学课程体系提供见解,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少儿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少儿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与文学、绘画等文艺门类不同,任何时期、任何风格的音乐都是建立在音响物质材料的基础上,这也是音乐的独立价值所在。[2]在少儿音乐教育中,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涉及音乐所有的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觉的感受和体验。视唱可以理解为识谱或唱谱活动,即通过学生对乐谱符号的认识,以发声系统为基础,将乐谱上的符号变化成为“有声的翻译”,从乐谱文本向音乐音响转变的过程,则会涉及到音准、节奏、速度、力度等要素,同时这些要素作为音响的组成部分,有赖于听觉进行判断,所以视唱与练耳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各音乐要素有准确性的把握,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风格识辨能力,从而有利于音乐的其它实践。

查看全文

少儿体育舞蹈教学论文

摘要: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竞技性运动。音乐在体育舞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少儿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音乐的选择和运用关乎着教学的成败,本文从阐述了音乐在少儿体育舞蹈中的功能,包括影响少儿的情绪和行为、促进少儿寻找体育舞蹈动作中的美感、促使少儿协调体育舞蹈的动作衔接等方面,概括了音乐在少儿体育舞蹈教学中选用的风格一致性、节奏协调性等原则,提出了少儿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少儿体育舞蹈;音乐;教学;运用

体育舞蹈是体育、舞蹈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竞技性运动。体育舞蹈在二十世纪初期传入中国。1986年,文化部宣布成立了中国国际标准交谊舞学会;1987年举办首届全国国际标准交谊舞比赛;1991年成立了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1995年4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将国际标准舞列为奥运会表演项目;2002年中国加入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2007年7月和2008年7月在上海先后举办了世界杯标准舞比赛和世界杯拉丁舞比赛。当今社会,家长更加关注孩子们的素质发展并重视其艺术修养,少儿通过学习体育舞蹈不仅可以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还能提升他们自身艺术修养。而体育舞蹈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音乐。音乐的旋律感、节奏感、力度、音色以及内在的结构特性等要素,不仅有助于少儿体会和感受动作节奏、风格、速度及力度等变化,而且能使他们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提高其练习和表演时的兴奋性,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本文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试着从少儿体育舞蹈音乐的功能、选用和运用策略等方面来探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音乐运用。

一少儿体育舞蹈中音乐的功能

在汉代《毛诗序》中曾提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音乐与舞蹈的融合能更好地展现人们的喜怒哀乐。音乐能直接影响少儿的情绪和行为。生动形象、节奏鲜明的音乐能使人兴奋、激动;旋律优美的音乐使人轻松、愉快。盛昌繁在2001年12月25日的《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运用研究》一文中重点阐述了体育舞蹈中音乐的功能之一音乐能激发体育舞蹈者的情绪[1]。而笔者在大量的实践教学中也发现,在体育舞蹈教学中选配合适的音乐有助于给少儿带来更好的情绪,更加有激情的投入训练之中,并学会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音乐促进少儿寻找体育舞蹈动作中的美感。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音乐具有审美性,少儿在体育舞蹈训练中会从美妙的音乐中感受动作的柔韧性和连贯性等,促使其更好的展现其各自的身体形态、线条和气场,真正感受舞蹈与音乐的合二为一之美。音乐促使少儿协调体育舞蹈的动作衔接。音乐旋律的流畅性可以引领体育舞蹈者有效的协调和连接动作,对于少儿更是极其重要,尤其是初学者的少儿,还不能够充分的掌握动作要领,而借助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进行练习,可以帮助其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如:发力速度、发力力度等等[2]。

二少儿体育舞蹈教学中音乐的选用原则

查看全文

浅析儿童声乐教学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改善,国民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德智体美的发展也越来越被重视,艺术教育也得到了不断的推广和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开始喜欢上音乐,爱上唱歌,家长对待孩子的声乐培训也有了新的看法和了解,教育机构也不仅仅限制于文化课程,各种艺术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与此同时对于老师的专业素养也有了新的要求,艺术已经不再是兴趣课而是必修课。

二、当前我国声乐发展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评价制度,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的要求,研制和出台“三个文件”填补了艺术教育评价制度的缺失,对于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意义重大。建立规范完备的评价制度,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将有利于切实改进美育教学,切实提高艺术教育的育人质量,促使人才质量标准更加全面。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意义重大。(二)家长态度。儿童是一般情况指的是3~12岁的孩子,而儿童歌唱教学是指教师在儿童3~12岁这一年龄阶段,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儿童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和歌唱技能,使儿童学会歌唱的活动。而儿童的年纪较小,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分辨能力,对于声乐的学习以及选择上只有依赖于父母的态度,除去少有自我选择能力突出的小朋友,大多数对声乐的选择都是停留在父母要求的层面上的,所以我对实习小学的学习声乐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一部分的调查,试图了解家长要儿童学习声乐的动机,家长自己本身对于声乐的看法,因为只有了解到儿童家长的真实想法,才能更加了解儿童声乐教学的一个现状。

三、目前儿童声乐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法

通过对家长的访问和对培训机构的调查,以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总结出现在儿童声乐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就每点相应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方法。由于儿童的年纪较小,没有成熟的思想和分辨能力,对于声乐的学习以及选择上只有依赖于父母的态度,基本都是由父母来选择孩子的学习特长,很少是由孩子自己来选择学习的。因此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都是缺乏兴趣的,从而导致了他们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都是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以至于他们的学习时间不会坚持得太久,学习的效率不会太高,学习的结果也不会特别好。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学生自己认真自主地学习声乐,就必须要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让他们主动自觉去接受声乐学习,感受声乐的魅力。但是学习声乐又是一个反复、不断练习的过程,它是抽象的,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这让孩子很难对它产生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声乐的喜爱,难以坚持到学有所成的地步。所以声乐课堂上的“快乐”是需要老师来帮助学生寻找的。

查看全文

少儿钢琴教学策略分析

随着我国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钢琴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钢琴教育者开始对如何更好地开展钢琴教学进行有效探究。学习钢琴不仅有利于陶冶心灵、促进大脑发育,还有利于愉悦身心、塑造健康人格。但钢琴教学的特殊性和实施难度,要求学习者对此需保持高度的热情与积极解决学习困难的决心。采取单一课堂讲授法进行少儿钢琴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钢琴教学的需求,少儿钢琴教学应结合少儿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所以如何开展少儿钢琴教学是教师面临的现实而重要的任务及研究课题。

一、少儿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如今的家长们更加重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在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的同时,也在为他们寻找提供增长学识与展现个人素质能力的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乐器学习进行投资。众所周知,乐器学习是培养孩子演奏技能、提高艺术素质的有效途径。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备受家长的青睐,少儿学习钢琴逐渐成为一种热潮,学习钢琴呈现大众化、普及化趋势。钢琴教学对少儿智力发展的影响也有了更多的共识,它不仅丰富了少儿的艺术体验,同时对文化修养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是笔者近年来在少儿钢琴教学推广与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少儿对钢琴学习的热情度存在下降趋势。在《哈尔滨市少儿业余钢琴教育的现状、调查与研究》报告中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一如既往喜欢练琴的孩子相对于初学者的喜爱程度降低了16.57%,抱无所谓学习态度的比例有所升高,而被迫学习的与初学态度相比也升高了。这个现象表明,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出现抵触态度,厌学情绪明显产生,不愿再继续学习。当然这份报告中暴露的问题不仅仅指哈尔滨,也是国内其他省份区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学习者在认知上存在片面性。虽然很多孩子对钢琴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对钢琴学习的目的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认为学习钢琴可以受到专业课教师的认可从而获得自信心,或由此认定今后必会成为钢琴教育者的简单想法;第二,学习伴有一定的功利性。部分学生并非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学习钢琴;迫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不得已而为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择校形势下以此来增加考学机会;通过学钢琴来满足自己具备艺术特长生特质的表象等心理活动,这些思想的产生都是有悖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教育理念的初衷。显然,这些心理状态下的钢琴学习往往会适得其反,本末倒置;第三,教师的教学方法保守单一。钢琴的教与学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钢琴的过程是对其毅力的培养,耳、眼、手、心等高度集中训练,统一协调配合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琴者具备良好学习品质的过程。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过程中的惰性,使他们在钢琴学习上取得事半功倍的预期效果,促进其始终保持对钢琴学习的热情度与耐力,教师需要结合少儿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设计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避免在钢琴教学工作与方法上的保守单一、原地踏步,从而影响少儿钢琴学习兴趣与效果。很多现象表明,我国少儿钢琴教学还存在重考级曲目练习轻其他曲目学习的问题。有些少儿钢琴教师认为学习与考级无关的钢琴曲目不仅浪费时间还浪费精力,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与考级任务,产生“跨大步走捷径”的急功近利思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快速的弹完规定的考级曲目,甚至要求学生耗费大段时间只弹奏练习几首考级曲目,以求顺利通过考级测试而简单粗暴的方式。岂不知这种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做法,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生审美需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制约了学生对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发挥,影响了学生音乐兴趣培养的平衡性,掩盖了其感受音乐魅力这种潜移默化的美好过程,同时忽视和降低了钢琴的艺术性。归根结底,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局限性,方法上的单一性,都是导致存在于当前少儿钢琴教学中趣味性不足的主要问题。

二、少儿钢琴教学策略

1、正视钢琴学习目的性古希腊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曾强调音乐的重要性,即音乐是重要且可行的教学方式,无论其节奏还是和声都能够陶冶学习者的心灵,提高学习者的气质;钢琴学习的重要性在于丰富学习者的学习体会,使学习者对美有一个更为清晰的感受与认识,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形成真善美统一的人格。纵观我国少儿钢琴教学的各种现状与困惑,家长的功利心态给孩子带来心理负担,以及少数教师钢琴教学中错误引导等情况,笔者认为首先要转变教师与家长的观念,提高他们对钢琴学与教的正确认知;其次明确钢琴学习目的,提高少儿对钢琴学习目的与意义的理解;再次应尊重少儿兴趣爱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可选择与少儿心理特征相适应的趣味性曲目,增强教学吸引力。目前少儿钢琴教学主要是以演奏技能为依据进行教学曲目选择,这势必导致钢琴教学曲目与现实生活演唱曲目相脱节现象。反复练习同一首钢琴曲目会消磨和限制少儿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对钢琴学习产生厌烦和排斥感。对此,钢琴教师应结合少儿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基础能力等条件,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优秀曲目,注重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切实考虑接近其认知水平、审美层次等,合理科学选择与钢琴教学规定范围内的曲目来培养少儿钢琴学习的信心与兴趣。需要注意的是,钢琴教师在尊重少儿主体地位的同时应选择与少儿心理特征相适应的钢琴曲目,最好选择贴近少儿现实生活或和声优美的曲目,另外也可以将当下比较流行的歌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努力创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感受到钢琴学习的乐趣,从而爱上钢琴。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的形象和专业能力往往是少儿学习艺术和模仿的标杆和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给成长中学生的专业学习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艺术修养、道德水准在少儿钢琴教学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绪、态度、对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价等,学生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流畅自然地表达出来,从而成就教师最终的教学成果也就迎刃而解、水到渠成了。美国音乐学家梅纽因在少儿音乐教育中指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态度是影响教学结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工作倾注丰富的情感,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儿钢琴教师,需要从心底接受和热爱钢琴教师这一职业,明确自己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出色地扮演这个重要角色,怎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少儿钢琴教育事业中。教师首先要能够放下架子,扑下身子,与孩子建立和谐平等、互为尊重的师生关系,充分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与知识阅历,时刻关注其在学习和练习中出现的各种畏难情绪、技术难关、条件基础等问题,及时帮助其解决技术掌握上的困惑,克服瓶颈困难的勇气,积极引导其树立学习上不断攀升的精神;其次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位钢琴学习者,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少儿采取一视同仁的教学态度,为少儿钢琴学习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少儿从钢琴学习中发现和了解其乐趣所在;最后教师需要充分扮演好良师益友的角色,“亲其师而信其道”,态度上和颜悦色,方法上循序渐进,以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在钢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秉持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在对少儿进行专业教学训练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因材施教,把握难易程度,严格指出少儿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少儿奠定扎实的钢琴演奏基础。课后教师则可以和少儿建立轻松自在的朋友关系,恰当巧妙地融入他们生活中,循循善诱的启发方式提醒督促学生的高效练习和巩固,以此提高钢琴教学效率。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少儿钢琴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艺术和音乐素养的重要课程,因此对钢琴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和目标。音乐学家、教育学家柯达伊指出,优秀的音乐教师要比布达佩斯歌剧院的导演还重要,导演工作失败还可以进行重新彩排,教师教育失败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对于一名合格的少儿钢琴教师,首先要具备专业的钢琴理论知识和演奏技巧,能够对学习者进行基础指导教学,帮助少儿奠定良好的钢琴学习基础;其次少儿钢琴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够对钢琴音乐作品和内容进行解读,提高其对音乐作品主题和情感的分析能力,提升音乐知识素养,调动钢琴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少儿钢琴教师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能够清楚地掌握学生钢琴学习的水平和能力,并结合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断加强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教学活动。3、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少儿钢琴面向的是低年龄段的学生,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理解能力有限,对音乐一知半解。即使教师采用了多样教学方式,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钢琴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从钢琴基础教学开始做起,将培养少儿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悠扬、悦耳的钢琴音乐让其沉浸在其中,调动其听觉感官,培养其音乐艺术细胞,激发其对钢琴演奏的兴趣和渴望;另一方面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为此教师可以联合家长,为少儿构建良好的钢琴学习氛围。如将钢琴音乐声设置成上下课的铃声,在课间休息时播放舒缓的音乐;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养成他们睡前听音乐的习惯,让其始终置身在悠扬的钢琴音乐中。长此以往,能够有效提高少儿对音乐的辨识度,为他们学习钢琴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影响教育法是少儿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尽管其具有见效时间长、发展缓慢等缺点,然而却能够逐渐挖掘音乐潜力和天分,有效培养其钢琴演奏兴趣。钢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钢琴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钢琴演奏将音乐作品的主题、情感传递给观众,以达到净化心理、提高人们音乐素养的积极作用。在少儿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大量的表演机会,让其能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在众人面前,以获得他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提高钢琴学习的自信心,加强成就感,使其从心底热爱钢琴,激发其钢琴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少儿年龄相对较小,还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良好的自制力和坚持精神,很容易放弃训练,而钢琴学习又是一项长期的课程,需要学习者每天坚持不懈的进行训练,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为此教师需要运用鼓励教学法,赞扬和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少儿钢琴演奏潜力。

三、结语

查看全文

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

[摘要]“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也是对音乐教育的“能指”与“所指”及其“意指过程”的分析。如果说,符号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其“能指”在于明确“符号对象”,那么,“所指”及其“意指过程”则是澄清“事实”前提下对“意义”(价值)的探讨。这种澄清首先涉及对“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的分析,而“语用”旨在确定“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之关系及其二者生成之路径。对“音乐教育”的定义过程,也是“音乐教育”的“语形”与“语义”的关系生成过程,其中,“语用”就是对“音乐教育”下定义时所依赖的某种路径的确认。

[关键词]音乐教育;语形;语义;语用

现实的音乐教育实践中,由于“音乐”与“教育”概念自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语境下对“音乐”与“教育”的多样性解读,以至在对“音乐教育”进行解释的各种语用活动中必然存在许多歧义。因此,给出音乐教育的“定义”之前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来说,对“音乐教育”的定义也是对其内涵的领悟或者说对其价值的表述。[1]日常语境下、少数理论描述中存在许多歧义,经常混淆音乐教育的各种涵义,不仅“事实”与“价值”混淆(包括音乐、教育及相互之间),而且“能指”与“所指”的对象也不清晰(包括音乐教育概念、音乐教育实践与音乐教育价值相互之间)。对“音乐”与“教育”的解读,尽管使我们从“音乐”与“教育”的“事实”与“价值”层面,领悟到“音乐教育”存在“人为”与“为人”的差别,其价值生成路径由音乐与教育所左右,但却还不能自然形成对音乐教育内涵的真正理解。因此,领悟“音乐教育”的内涵,界定“音乐教育”的概念,首先应该对“音乐教育”进行语言分析。而对音乐教育的语言分析,也是对音乐教育的“能指”与“所指”及其“意指过程”的分析。如果说,符号意义上的“音乐教育”,其“能指”在于明确“符号对象”,那么,“所指”及其“意指过程”则是澄清“事实”前提下对“意义”(价值)的探讨。这种澄清首先涉及对“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的分析,而“语用”旨在确定“音乐教育”的“语形”、“语义”之关系及其二者生成之路径。对“音乐教育”的定义过程,也是“音乐教育”的“语形”与“语义”的关系生成过程,其中,“语用”就是对“音乐教育”下定义时所依赖的某种路径的确认。从词形结构上看,一般认为,“音乐教育”,是“音乐”与“教育”两词的复合。法文为“éducationdemusique”、德文为“Musikausbildung”,俄语为“Образованиенот”,用英文表述一般为“MusicEducation”,也有“musicaleducation”或者“musicteaching“”educationofmusic”等。这不同的表述源于“语用”方式的差异,也是对“MusicEducation”的内涵进行解读时,所产生的不同理解,或是对音乐教育外延的一种界定。

一“、音乐教育”的语形与语义

从语形上看,一般认为,“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与“教育”的语言结构方式可分为“主谓结构”、“偏正结构”以及“并列结构”。如果用M代表“音乐”,用E代表“教育”,那么,这三种结构就可以用符号“M→E”(主谓式)、“M←E”(偏正式)、“M+E”(并列式)代替。但是如果进一步细分,把“音乐”分为“音”与“乐”,而“教育”则拆为“教”和“育”,那么,“音乐教育”的词形结构又会发生变化,其词义也会相应改变。这样,“音乐教育”作为“能指”(语形),其“符形”就有多种形态,对应的“所指”(语义)也就出现差别,但概括起来,“音乐教育”的“语义”与“语形”(符形)对应,主要归纳为三种:[2]1“.主谓式”符形(“M→E”)及其语义。即“音乐”是“主”,“教育”是“谓”,“音乐教育”的语义等同于“音乐教育人”或者是“人被音乐所教育”。此时,无论是“音乐教育人”,还是“人被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突出的是“音乐”的主体性和“音乐”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而人则成了音乐教育的对象。也就是说“,主谓式”形态下的“音乐教育”,其中使用的“音乐”是广义的、埃利奥特所说的“MUSIC”,涵盖了“Music”、“music”等所有可能的文化范畴内的“音乐”,[3]包括了“自然之乐”、“符号之乐”“、意义之乐”。“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作为“能指”,其“所指”就是“关于音乐的教育”、“为音乐进行的教育”或“进行‘音乐’的教育”,包括各种“音乐”的教育实践形态。还可细分为“进行‘音’的教育”和“进行‘乐’的教育”。前者强调“音乐”的自然属性,侧重“科学”在“自然之乐”中的运用。于是“,进行‘音’的教育”,必然强调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与训练。比如,乐器的科学制造与精确演奏(乐器制造与演奏技术教学)、声音的科学创制与准确呈现(作曲与表演技术教学)等。“进行‘乐’的教育”侧重“音乐”的人文属性,突出“艺术性”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比如,用“美”来指导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强调对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音乐中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音乐知识的传承,注重音乐中的情感因素训练与表达等。[4]综合来看,“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对广义的“音乐”进行的教育,囊括了各种各样的音乐教育实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如果说,“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森林”,那么各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样式(如幼儿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等)就是“树”;如果说对广义的“音乐”进行的教育是“森林”,那么,对各种具体的“音乐”(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民间音乐等)进行的教育就是“树”。因此“,主谓式”符形“音乐教育”的“所指”(各种具体的音乐教育实践),其“共性”体现在:一是突出“音乐”的主体地位;二是强调“音乐”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并重。二者是因果关系,正因为以“音乐”为主体,所以才强调音乐的“技术性”与“艺术性”。这也为“音乐教育”中“音乐自律”的价值取向埋下伏笔,即从音乐“本体价值”角度论述音乐教育的价值。2“.偏正式”符形(“M←E”)及其语义。“音乐”是“偏”“,教育”是“正”。“音乐教育”的语义等同于“音乐中的教育”、“进行音乐的‘教育’”或者说是“通过‘音乐’进行的‘教育’”。此种语境下的“所指”,是指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音乐的“教育”。这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来看待“音乐教育”。这里的“教育”具有广义性,涵盖文化领域所有的“教育”实践,而音乐的“教育”只是其中之一。[5]于是,对“音乐的教育”的理解有几点需要澄清:一是“音乐的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众所周知,对“教育”形式的表述非常庞杂,如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音乐的教育”属于其中哪一种?显然,答案不是唯一的。究其原因,“音乐的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它具有以上各种“教育”样式的共性,即“音乐的教育”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知识教育、技术教育、文化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共同特点,这一共同点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所以“,音乐教育”也是对人的一种有目的的培养,只不过这种目的性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目的性既有一致性,又有其独特性。“音乐的教育”就是在体现“教育”共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究竟指什么,后面将进一步论述。二是“偏正式”形态的“音乐的教育”与“主谓式”形态的“音乐教育”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二者的区别源于对“音乐教育”中“音乐”以及“有目的的培养”的“教育”两方面割裂地解释。这种割裂的解释,往往带来“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冲突和矛盾。也就是说,只强调“音乐”的自律性时,就成了“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即“进行‘音乐’的教育”,凸显“音乐”的技术与艺术的本体价值;而强调“教育”的自律性时,强调的是“教”和“育”,侧重的是“音乐”的文化、知识以及非本体价值。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偏正式”符形“音乐的教育”,虽然克服了“主谓式”符形的“音乐教育”只注重音乐“本体价值”的片面性,还强调了音乐的“非本体价值”,但是,两者都忽略了音乐教育中人的主体性,从而导致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上主体的游移。于是,“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也就变得模糊。综观之,只有找到“音乐”与“教育”的共同起点与归宿,即实现音乐教育中人的主体地位的回归,才可能避免对“音乐的教育”理解上的分歧,从而正确回答音乐教育“目的”何在,“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等问题。[6]3“.并列式”符形(“M+E”)及其语义。“音乐”与“教育”以并列结构形成“音乐教育”这一词组。那么,“音乐教育”的语义相当于“音乐与教育”或者是“人的‘音乐与教育’”。“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其“所指”就是“人的文化实践中的音乐与教育”。此种语境下的“音乐教育”,主体是人,音乐、教育都是人的文化实践中的一部分。“音乐”与“教育”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那么,“音乐教育”究竟是基于人的什么来展开的?“音乐教育”“目的”何在?“音乐教育”“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对上述问题的答案的考察,必须跳出“音乐”与“教育”的局限,站在人的主体地位,从人的文化实践视角来找寻。[7]“音乐教育”作为人类的文化实践,既是人的一种“教育”实践,又是人的“音乐”实践的一部分。所以,只有秉持文化平等的心态,从“音乐”以及“教育”(“有目的的培养”)两方面同时对“音乐教育”进行阐释,才可谓相对全面、准确。其中“,文化平等”既体现在不同“音乐”形式及不同“音乐”文化上,也体现在不同“教育”形式及不同层次“教育”之中。换言之,“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没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不科学之分;接受音乐的“教育”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从“音乐”以及“教育”(“有目的的培养”)两方面同时对“音乐教育”进行阐释,意味着必须找到二者的共同起点并实现最后的“视界融合”。[8]这个起点是,从人的主体性出发,“音乐”与“教育”都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而“音乐教育”的“人性”基础是基于人的“音乐性”和音乐的“属人性”。所以,“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教育”是依据人的音乐性才可能展开。同时“,音乐”与“教育”的“视界融合”交汇于音乐与教育的“属人性”,即“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承认和涵养人的音乐性并以此丰富人性,而且是通过对人的音乐性的“和谐”价值的彰显,期冀达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进而实现“诗意化”的美好人生。由此,音乐教育价值的生成之路向人敞开,音乐教育应该“教”什么、如何“教”、“育”什么、如何“育”也就有了答案。应该承认,“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最广义上的“音乐教育”,其语义包括了“主谓式”符形“、偏正式”符形中“音乐教育”的语义。三种符形结构下的“音乐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对“音乐教育”作为“能指”,在不同语境下其“所指”的理解。只是由于语用过程中,语境的不同或者说是意指过程的差异,导致了“所指”上的侧重点不同。[9]但是,三者之间存在差别。“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与其他符形的“音乐教育”的最大区别是:“并列式”符形的“音乐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其他符形下的“音乐教育”则以“音乐”或“教育”为主体。因为对主体的认识不同,会导致双主体或多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其结果不仅导致“音乐教育“”语用”上的分歧,而且这种语用上的分歧自然带来音乐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多重选择。

二、“音乐教育”的语用

查看全文

幼儿师范钢琴教学论文

摘要:钢琴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能动作用,成为了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合作者。其中视唱练耳对于幼儿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应该积极探索视唱练耳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视唱练耳的基本内涵,以及视唱练耳在幼儿师范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意义,探讨视唱练耳在幼儿师范钢琴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旨在为我国幼儿师范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视唱练耳;幼儿师范;钢琴教学;应用探析

钢琴在参与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呈现出渲染和衬托的功能,能够有效的衬托出主旋律的声音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钢琴教学理论是作曲知识和钢琴演奏技巧相结合的一种技能,也是现在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视唱练耳则是音乐学习的基础所在,主要通过听、写、唱等基本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帮助幼儿师范专业学生深入了解音乐的内容,激发其对音乐的共鸣。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通过视唱练耳,打好钢琴演奏的基础,为今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提供积极的因素。文章就视唱练耳在幼儿师范钢琴教学中的意义展开分析,对如何在幼儿师范钢琴教学中的应用视唱练耳教学手段进行探析。

一、视唱练耳的内涵

视唱练耳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必备的素养,对学生掌握音乐的题材内容、结构形式、风格特点有着极高的辅助作用。主要的实践过程是让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旋律进行了解,并且能够跟唱出来,并且对学生的听觉能力进行训练,锻炼在音高音准和节奏方面的听力要素。音乐学习最基本的层面是“视”,也就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具备一定的乐谱阅读能力;“唱”是音乐教学的目的所在,在音乐学习中鼓励学生大声唱出来,对学生音准能力的提高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练”是在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解音乐、表达音乐;“耳”即为“听”,在音乐教学中听觉分辨能力也是一项训练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表现手法和音乐技巧,为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视唱练耳在幼儿师范钢琴教学中的意义

查看全文

儿童音乐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在形式上呈现单一化倾向,学校音乐课程出现“边缘化”危机,单一的教育载体让优秀音乐在儿童间的传播显得举步维艰,不利于儿童健康音乐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养成。因此运用调查统计、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等具体手段,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资料调查等方法统计项目所需要的相关案例,在新信息时掘更适合儿童音乐传播、发展及创新的途径,是推进中国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调查;分析

一、调查背景

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我国儿童音乐教育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形式。隐性教育主要利用家庭环境熏陶等培养儿童音乐欣赏及活动技能;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开设音乐艺术类课程进行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儿童在接受音乐教育时,最明显最直观的方式是显性形式,但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的主要载体还是课堂,在形式上呈单一化倾向。儿童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的形式也主要是歌唱律动、简易器乐演奏,儿童身心的日益成长,简单的课程已经难以吸引儿童兴趣,使学校音乐课程出现“边缘化”危机,单一教育载体让优秀音乐在儿童间的传播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在新信息时掘更适合儿童音乐传播、发展及创新的途径,是推进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二、调查分析

作为音乐的传播媒介,音乐课程资源应该要有开放性。课程教材、师资、家长、社会公益活动等都应当成为充分可挖掘的资源。儿童音乐教育要走进现实生活,因此音乐教育须防止落入功利化的狭隘陷阱,要杜绝出现程式化,积极主动整合多样化资源,创新音乐教育生活化的有效传播媒介,为学校教育增加音乐教育课程资源。由调查报告显示,近70%的家长都对子女进行音乐教育。在中国,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庞大的市场。实地探查后我们发现,大型机构一般由正规音乐学院或艺术院校的培训部门等组织成立,传统机构院校只占市场的不到3%。剩余97%的机构其实都是零散发展的小机构。这些机构一般发展上有两个极端:1、普通师资、教学环境差:学生少,口碑不好,续费学生很少;2、有名师、场地好,但成本高,有“名牌老师带走”风险。因此绝大多数的机构都是由这种“小作坊”组成,而今遇到教育机构正规化的“严打行动”,难合格就是自然现象了。很多这样的培训机构,为了取悦家长,而放弃真正的音乐启蒙原则,放弃个性化教学,转而进行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一般的枯燥训练。在近350份调查问卷中,有75%的家长意识到音乐启蒙教育并非简单学习器乐演奏,但只有不到30%的音乐教师能够补充教学以外的知识,如基本乐科、音乐文化、音乐史等知识。音乐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硬件是很先进的,然而由于激烈的升学竞争,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评价以及对音乐教学的盲目、不理解,使得人们对音乐课的探索不及其他科目深入,从而影响音乐教育。如今新课标教育要求已将艺术类学科明确规定为必修甚至升学加分项目,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升,有84.2%的家长愿意投资孩子的音乐启蒙,64.6%的家庭愿意并已经接受了音乐教育。“少儿艺术教育”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的少儿达到2.56亿,按照城镇家庭每月为孩子艺术教育投资50元保守估计,未来几年少儿艺术教育消费额可达700亿元。从家庭经济收入来看,调查结果显示,67.4%的家庭月平均收入为8000元以上;在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或者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投入上,58.95%的家长选择了500-1000元,31.58%选择了1000元以上。由消费能力一项分析也可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投入十分重视,对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依旧是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作为一项新的消费热点,音乐教育行业整体是一个火热的市场,因此如何在音乐教育行业里寻求新的产业突破点,如何将传统行业与新元素融合,是音乐教育行业亟待完善的问题。以音乐电台作为主要载体,与知名广播媒体合作,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等新兴付费广播形式进行儿童音乐文化的启蒙是“互联网+”音乐教育的探索。用户通过手机等移动或固定网络端就可享受到优秀的音乐启蒙式教育。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抓住“互联网+”和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契机发展,实现互联网创新与传统音乐行业的相互融合促进,加快行业间技术交流,推动产业链的形成。据调查,在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大环境下,线上消费已成为消费主流,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向,线上音乐教育具有物美价廉、与时俱进、更新及时等优势,对大多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如此优异的发展前景与政策扶持,儿童音乐教育可以牢牢把握这些机遇,以发展儿童音乐文化产业为有效途径,实现了商业运作平台的创新打造。

查看全文

少儿接受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少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接受舞蹈教育能培养少儿良好的形体,增强学生感知舞蹈美的能力,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也得到开发。所以,舞蹈教育对少儿十分必要。老师要重视少儿舞蹈教育,并注意激发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开展创新性舞蹈教学。本文主要分析少儿接受舞蹈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并探讨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的有效措施,从而借助舞蹈教育促进少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育;必要性

少儿舞蹈和成人舞蹈的规律一样,都是将人体作为工具,人体动作是词汇,借助一整套的舞蹈动作表达情感的一种动态化艺术。相比成人舞蹈,少儿舞蹈的动作和旋律更加明朗轻快,包含着童心童趣,也包含着少儿对真善美的感知。为此,应让少儿接受舞蹈教育,促进少儿的全面发展。

一、少儿接受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发展少儿智力。通过学习少儿舞蹈,与少儿活泼好动的特点相符,并且符合少儿借助表象、感知来了解事物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舞蹈动作和节奏中,锻炼了少儿的模仿能力,对外界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舞蹈动作属于无声语言,少儿往往借助心灵感悟、丰富想象展现动作内涵。同时,舞蹈动作对少儿有启迪和激发作用,让少儿有丰富联想,思路也得到创造性拓展[1]。少儿舞蹈教学中,老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舞蹈动作、技巧和舞蹈组合,还要留下让少儿发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比如老师给出“小鸟”这个主题,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少儿自编自演,发挥少儿的创造性与想象力。通过这种艺术性活动,少儿能从平面形象升华到立体形象,对少儿形象思维进行培养,观察力更加敏锐,发挥少儿的感知力和联想力,推动少儿智力发展。(二)提升少儿审美情趣。舞蹈能够将少儿的内心体验、情感、姿态、表情和动作等生理机能、心理机能都调动起来,为少儿建构充分童心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空间。少儿舞蹈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正面影响,让少儿对生活产生热爱,拒绝假恶丑的事物和行为。借助舞蹈中展现的具体形象认识世界,加强对真善美的感知,培养少儿感知美、观赏美和追求美的习惯与能力。我国传统教育以往都是片面侧重让孩子安静、听话、乖,而忽视了对儿童动作美、动态美培养,所以,在重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应重视发挥少儿舞蹈的优势,积极培养少儿健全的内质和外形。(三)培养少儿意志品质与道德品质。舞蹈是整体性艺术,而少儿舞蹈常常以群舞方式排练和展示,衡量舞蹈整体美的主要标准就是整齐的动作和队形。假如一个孩子的舞蹈动作不规范、不协调,就会对画面整体美感造成影响。为此,在舞蹈教学中会训练少儿的步调,以达到一致,少儿慢慢就会养成关心他人、自觉遵守纪律、重视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另外,少儿舞蹈对孩子的毅力和个性也有一定的作用。孩子在家中时被家人宠爱,在外时很多会有娇气任性、内向害羞的特征。舞蹈在排练好后都要进行公开表演,舞蹈这种活动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需要现场即时开展人际交流,舞蹈教学中老师能借助舞蹈外向这一特征,激励学生充分激情地进行表演。在进行舞蹈训练、演出等集体活动中,不少孩子慢慢克服了胆小怯懦、任性等不良心理,提高了少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通过接受舞蹈教育,少儿眼界更加开阔,自信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同时,在舞蹈排练中,少儿会学习一些较难的动作,要付出一定的艰辛和努力才可以完成,从而培养少儿的坚强意志,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不顺。所以,一些较弱少儿在接受舞蹈教育后,其毅力也会得到磨练。(四)幼儿身体素质提高,形体美和气质美增强。舞蹈凝缩了人体的动态和造型之美,通过接受协调科学的舞蹈训练,少儿身体各个部分的灵活性与协调性都得到提升,推动少儿骨骼的良好发育,消化功能也得到增强,食欲增加,身体素质得以提高。有的孩子由于不注意坐姿和走路姿势,慢慢出现端肩、扣胸和驼背等不良的身体习惯,老师和家长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这些不良形体习惯。通过接受舞蹈教育,少儿的不良形体习惯可以慢慢被纠正。少儿在接受过舞蹈训练后,一般都具有举止得体、仪表端庄的特征。良好的形体特征会让少儿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更加乐观自信,为其以后更好地待人接物奠定良好的基础。接受舞蹈教育的少儿往往会让人感受到其开朗美好、大方活泼和挺拔向上的形体气质,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少儿舞蹈的教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