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2:46: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商业模式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建构主义下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
一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主要以及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描述为超越身体范围而进入社会环境的一种分布式的存在物。与认知建构主义者相反,社会建构主义将心理定位于社会中的个人行为。因此,学习首先是进入某一实践共同体的文化的过程[1]。社会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情境的作用,它认为个体知识的建构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建构是个体的认识活动与社会文化情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3]。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得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知识不是被动吸收的,而是由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传授,但传授的知识只有在它被重新构建之后,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者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才在各种情况下变得可用。建构主义教学论和学元论是截然不同的观点:二元论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学习只是主体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认识并了解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第一,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建立在个体历时的经验基础上的;第二,认知功能的适应性在于对经验世界进行组织,而不在于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存在。建构主义观念认为:主体不是要发现客观现实的必然性,而是以某种概念化可生成的未来方式参与现实世界,然后以某种与可生成性认知相一致的方式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一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融创业理论、创业实践、企业家精神培育于一体的全新的创业教育通识课程,旨在启蒙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培养创业能力,增进其对创业的了解和认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正在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4]本课程的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课题组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问题出发,提出了任务驱动、团队学习、项目引导、实践运作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如著名的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就鲜明地提出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不是认为“告诉”学生知识就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是将其作为能够体现“在我们经验世界里能够做什么、处理物质对象的成功方式以及思考抽象概念的成功方式”的东西[5]。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在《自由论》中说到:一个人能够对某个问题有所知的唯一办法是听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所提出的不同意见,了解有不同思维特点的人是如何使用不同的看法来探究这个问题的,创新创业教学中,首先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每位同学都肩负任务的主体,有任务驱动学生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承担的任务。整个学习过程,要组建学习团队,团队在任务驱动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创业者访谈、项目调研等方式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出问题,给出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宏观背景,然后开始基于项目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每个团队的负责人总结讨论结果,汇报讨论成果。在此,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来阐述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在“商业模式是什么”一章的学习中;教学目标主要是:(1)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模式;(2)如何构建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在教学中不是首先给出商业模式的定义,而是列举一些成功商业模式的案例:如“蒙牛的抓两头放中间的杠铃模式”、“深发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式”等;然后抛出问题:让同学们经过讨论,认真分析构建商业模式应该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是如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按照已经分好的团队(团队保持在6~10人左右)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后各小组选派发言人代表本组阐述观点,当所有小组观点阐述完毕,教师总结点评,同时提出商业模式构建的4个视角和9个关键要素,为同学们介绍商业模式分析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在第一个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紧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每个团队结合本团队的创业项目,讨论分析出最适合项目发展的商业模式,并通过商业模式画布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自身项目的讨论中,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商业模式调研等形式认真制定项目的商业模式。该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努力通过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构建新的能力与知识体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积极思维的状态。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掌控课堂让讨论有效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学习的效果,因此它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教师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而且是寓于过程之中的。对于创业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答辩方式进行,各小组通过答辩,展示本小组的知识构建成果和意义,同时获得相应评价。
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基于建构主义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效果检验就是有效性。要判断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的有效性,首先应确定评判的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不关联的技能和片段性的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完整地了解知识结构,发展他们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可以分析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的效果,创业基础教学根本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这种构建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不断有机叠加,通过情景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自主或者协同进行问题的解决、再到能够用流利的语言和良好的台风通过上台答辩展示给大家,同时能力相应提高。创业基础教育要纠正两个方面的认识误区:第一,创业教育不是让学生去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自己的企业,而是培养学生事业心和开拓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创业是优秀学生行为,而不是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无奈之举;第二,创业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不创业教育”,通过创业意识到培养,让学生构建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使学生在创业选择上更加理性地认识自己和环境,不至于盲目地做出选择。从课程的出发点来看,本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就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身知识的构建基础之上,而不能通过知识二元论采取“刺激—反映”原理机械进行课堂教学,如果学生只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基础进行构建,形不成自己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观,创业教育就是失败的,因此,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的创新是必须的。
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研究
一、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是众多商业决策的基础,然而,仅仅依靠财务数据进行的财务分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主体,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受到自身的经营和财务政策的影响,还要受到所处行业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要了解数据和指标背后的经济实质,就需要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资源、策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技术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质,为企业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务分析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四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逐一单个分析;财务效率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与预测分析以及价值评估。而且,分析的内容更侧重于财务效率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务分析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同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脱节,不能透过数据分析,看到经济活动的本质,很难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财务分析的内容有必要融入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使数据变得有意义,反映业务实质,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本讲授为主,尽管讲授过程中教师穿插相应的案例讨论,但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进行,势必造成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缺乏主动性。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授该课程过程中,虽已认识到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也积极改进教学,分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但是学生兴趣不高,搭便车现象严重,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试卷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试卷的题型主要是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案例分析题,题型虽然多样,也考核了分析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有限的素材和时间内很难从实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考试案例素材的局限性,对于财务分析需要结合宏观的经济环境、国家政策、行业现状、企业的商业模式等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导致考核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财务分析能力。由于考试时间的有限性,不能占用大量时间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而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小组讨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占学期末总成绩比重较低,影响学生投入精力深入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积极性。
二、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拓宽高职财务分析的课程内容。财务分析融入经营活动分析,可以提高财务分析信息的有效性。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过去的数据);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不一定准确反映企业客观实际);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变化);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报表数据是有限的)等。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均是对过去经济事项的反映分析。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在分析时,分析者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同时基于财务报表进行的财务分析缺乏与国家经济政策的结合,容易使企业错失良机。在经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能够系统的理解企业经济活动,剔出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和传统的财务分析的局限性。财务分析内容融入经营分析,理解商业活动的路径,对公司的潜在价值进行分析,在进行缜密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而避免企业盲目的投资决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都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重新调整和组合教学具体内容,时时更新教学案例。(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围绕着财务分析决策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完成教学。课前,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微视频、PPT、案例、知识拓展等。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资源的使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同时根据预习的知识点,完成小组作业。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分工协作,探讨研究。课上进行相互交流,对于存在问题,教师点拨式讲解,师生进一步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为了避免知识零散,讨论结束后,各组总结分析的知识点和基本规律,绘成思维导图,各组进一步汇报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内化。这种交流和汇报形式不仅提高了实际的财务分析和决策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合作探究式教学形式,在传授专业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案例教学。教师采用新近的典型真实案例,贯穿课程始终。贯穿始终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财务分析是一个整体性分析的框架。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将学生根据对案例公司兴趣的不同进行分组,运用这家公司最新的连续五年的年报、董事会公告等相关公告、相关的行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根据课程进度同步完成分析任务。根据小组分析进度,适时在课堂上PPT展示,各组和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和点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三)课程考核多元化。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性强,应加大实践性考核比重。学期末时,每组同学根据选择的上市公司完成的财务分析报告占学期期末成绩的40%,为避免搭便车现象,财务分析报告需要注明小组成员的项目分工,根据个人表现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赋予个人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比重,期末试卷题型中加大案例分析比重,案例分析占期末试卷比重50%,以加大财务分析能力考核力度。平时成绩占比1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前平台资源预习情况。财务分析课程考核的改革,真正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导向,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提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同时,高职学院多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同时让专业教师有时间真正深入到企业实践,积累更多的实践素材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孙雪云,朱朝枝.独立学院“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9).
大学物流管理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综合性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依托浓郁的校园文化、多学科的支撑、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有其特有的优势,同时,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专业定位特色难显,教学模式与专业定位匹配不够,难以平衡社会对物流人才的现实和未来需求。学校和学院需要进一步顶层设计,提出比较清晰的专业定位及与之匹配的培养体系。教师要配合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组合,不断探索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综合性大学
1引言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有管理、经济、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从事物流经营、运输、仓储配送、管理、决策、系统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由于物流行业是一个跨度较大、涉及面广、发展迅猛的行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行业,基于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现代物流商业模式与运营模式、管理思维与方法不断创新,与其它产业、电商、金融不断融合,因而物流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撑,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的管理方法与工具,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专业性或行业性院校、高职高专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定位与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从总体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师资力量有限、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实践实习环节薄弱,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差,创新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的现实需要及未来需要。龚花萍等(2011)通过对部分高校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不满意率高达33.0%,基本满意率为49.1%,很满意率为7.5%,难以评价的比率为10.4%。大量文献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探讨主要针对的是应用型院校或高职高专院校,对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探讨较少。本文针对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进行提出一些个人浅见。
2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三大一级学科为依托,旨在培养面向未来、面向国际、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掌握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学习和研究能力,熟悉供应链物流相关运营模式与流程,了解国内外物流发展趋势,能够在物流业、制造业、互联网、电商、金融及政府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采购与物流管理、运营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与供应链金融等相关工作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未来物流领域的领袖型人才。对于综合性大学来说,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有理想、有抱负,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学校有浓郁的校园文化,注重素质教育、“三创”培养,学校社团、讲座、竞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很好的熏陶;另一方面,与其它理工科、行业性、专业性院校相比,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难有特色,与高职高专相比,综合性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又难以“落地”。再者,由于综合性大学的激励机制导向,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学术、课题,更多的关注学术前沿而不是物流行业前沿,对物流实践关注不够,教学的方式主要是课堂理论教学、案例教学与实验教学。在理论教学方面,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教材的更新跟不上实际中物流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及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所脱节。实验教学软件同样与先进企业的实际运营有较大差距,且更新缓慢。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即使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实习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认知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也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多个实习实践基地,但在实习实践中,本地难有合适的企业样本,学生难以接触到行业最先进的模式、管理、流程与技术装备,对学生实践实习的监管、考核不够,难以达到理想的实习实践目标。物流管理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其人才的培养的难度。综合性大学的总体氛围、学科的支撑条件、课程体系设置、实验室条件、实习实践基地、教师水平与教学模式与方法等都会影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我通常需要思考的是,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物流管理人才,作为综合性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是更多地迎合社会的现实需求,还是我行我素地培养“人”以适应未来的需求,是主要传授知识、技能还是着眼于能力、思维方式的培养,似乎既是一个矛盾,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在众多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中,有的需要学校或学院的顶层设计,提出比较清晰的专业定位及与之匹配的培养体系,有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执行到位。作为一名长期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笔者能够决定或把控的就是配合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不断探索创新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创业教育下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该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构建性的特点,传统的单一讲授教学方式已经难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新形势下择业环境急剧变化、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互联网时代学生信息获得方式更加多样化,都对课程建设、教师能力、课程培养质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课程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模式,启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学生为中心;项目式教学模式
1当前课程面临的问题
1.1课程的培养成效与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从现阶段的课程建设情况和授课效果来看,该门课程能使大部分同学掌握创业理论、具备创业意识,部分同学能够提高创业能力,极少数同学才能够具备创业精神。目前课程的教学过程过于简化,培养效果满足不了学校、企业、社会、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尤其不能满足民航领域对创新创业发展的需求。
1.2课程在解决学生需求方面不平衡,对高质量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支撑不足
创业管理学教学模式探讨
创业管理学作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环节,旨在通过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塑造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业特质,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如何根据人才培养和教学目标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师主讲的单一教学方法,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来,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和体验,是当前创业管理学教学需要进行的改革与探索。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参与式教学,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鉴于此,笔者将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引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创业管理学课程当中,希望通过此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强学生的创业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提升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具体项目的全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授课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项目为主线,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更加开放的教学氛围、教学兼重、任务分明的角色转换等特点,比较符合创业管理学的教学目标、并强化教学效果。
一、创业管理学实施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强化了创业管理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创业管理学课程安排在大二下学期学习,经过前面三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基本的认知。创业管理学有很强的理论综合性,集成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市场调研与预测、财务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与此同时更强调这些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如何将所学知识得到直接的体现和实践,这在传统的更倾向于理论教学法中并没有兼顾,导致课堂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基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则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及演练,及时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通过各个子项目模块的亲身参与和演示,强化所学知识,提升实践技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二)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体现了创业管理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要求。创业管理学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酝酿到创业机会的把握自主完成一个创业项目规划,需要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应用,尤其是在创业机会的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等方面需要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去发掘、探索,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总结、挖掘创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自然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符合该课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代大学生应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创业管理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根据各子项目理论模块的学习去进行模拟创业的运作,使学生进入“商业实战”状态,逐步完成一个创业项目的体验式过程。而创业本身可以说是整合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战略管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律等多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创业团队构建、创业机会开发、商业模式设计、营销规划、发展战略规划、财务分析等规划和实施能力,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多课程的知识并进行综合运用,学生在模拟创业中查漏补缺自身知识储备,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项目导向教学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以“公司”的名义模拟创业,全班同学在团队数量的限制下自行分组,先产生各组组长,然后由组长“招聘”成员,锻炼组长的组织执行能力,各成员在创业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分工及协作,一方面让每一位学生各展所长,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每一子项目模块给学生留出通过PPT上台展示并回答问题的时间,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灵活应对能力。寻找创业机会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竞争和风险分析亦是在不确定性下考查学生的应对能力。因此,学生整个创业项目完成的过程也是其综合能力和素养提升的过程。
电子商务教学改革论文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标准教材的章节,结合互联网一些案例开展讲授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会购买一些实验软件供学生实践。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关注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营销推广,从整体战略到商业细节,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电子商务的所有内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术实现都讲述清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另外,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时中还包括上机实践的时间,显然,这又大大压缩了授课的时间,在规定课时内要将电子商务所涵盖的所有概念、内容、技术等全部讲遍,那么其讲授内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输式的,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个概念或者商务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经转入到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了解了某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名称,而实际的内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状况,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状况与电子商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相背离,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二)教材建设问题
就目前的电子商务概论类教材来看,主要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
经济管理类电子商务论文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通过标准教材的章节,结合互联网一些案例开展讲授式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会购买一些实验软件供学生实践。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关注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内容问题
电子商务课程本身包含的范围非常广,从技术到商业模式再到营销推广,从整体战略到商业细节,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电子商务的所有内涵以及操作手段包括技术实现都讲述清楚,则需要花费大量的课时。另外,根据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课时中还包括上机实践的时间,显然,这又大大压缩了授课的时间,在规定课时内要将电子商务所涵盖的所有概念、内容、技术等全部讲遍,那么其讲授内容只能是泛泛的,灌输式的,很多时候学生对一个概念或者商务模式没有很好的理解,就已经转入到下一个章节的学习,最后的结果是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仅了解了某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名称,而实际的内涵知之甚少,一知半解的学习造成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状况,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锻炼。这种状况与电子商务课程本身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特点相背离,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相背离的。
(二)教材建设问题
就目前的电子商务概论类教材来看,主要存在着几方面的问题。
商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摘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已成为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通过分析商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素养要求,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依托,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提出了完善商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手段。
关键词:商科;工商管理;创新创业
一、引言
党的“”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以及“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的发展战略。在2018年出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工商管理专业国家标准中对于创新能力给出了明确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和实践创新。至此,本研究研讨商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以及提出构建商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路径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二、商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要求
商科专业一般是指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和生存的环境是错综复杂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经济管理领域。这些不仅能为商科人才提供创新的机会,同时也提出了不断创新或再创业的要求。对企业来讲,商科创新创业人才应是在充分研究现实的“人”和“企业”的基础上,识别和发现商业机会,能够将现有的商业机会转化为商业模式,能够为企业持续创新或者创业注入活力和提高效率。笔者结合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塑造的相关文献,梳理商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素养如下图所示。
BOPPPS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式、混合教学理论和线上教学平台,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了混合教学设计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通过教学实践对比,结果表明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平台;混合教学设计;电子商务概论
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技术不断涌现,商业模式不断创新,电子商务专业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专业。电子商务概论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先导性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长期以来,该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知识面广、结构体系松散,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重理论、轻实践,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等各种痛点[1]。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2021年12月2日,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学习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生产力,是老师的一个新的能力,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学习。技术与教学教育新的融合将引发一场新的学习革命,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常态[2]。本文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和线上教学平台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痛点,以期为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1相关概念
1.1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起源于加拿大,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环节分为六个环节,包括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预评估(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评估(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3]。导入环节为正式进入课程教学前的介绍环节,教师的任务是通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目标环节是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或预期结果,教师需要清楚地告诉学生在这门课上要解决什么问题,以便让学生知道学习目标和知识的重点和难点。预评估环节为对学生的第一次测试或彻底调查,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考试、作业、提问甚至讨论来进行,目的是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他们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参与式学习环节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实现师生互动学习的真正效果。后评估环节为在课程结束时及时检查或评估学生,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选择题、问答题或案例分析题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总结环节是系统地对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给出本课程的作业和拓展思路,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训练和理解升华,从而全面实现学习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电商行业企业对电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商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重构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整合和优化信息技术类课程,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将计算思维贯穿到电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电子商务
随着新零售、物联网、大数据、跨境电商、农村电商、人工智能、现代物流等不同电商形态的快速推进,电子商务行业不断向纵深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丰饶,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相关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相关新型电子商务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目前,我国高校每年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有数十万,可企业却招聘不到所需的人才,其主要原因是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与素质未适应电商的发展,这急需改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本文就电商行业的发展和电商专业人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探索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1、电商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尚存问题
1.1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欠合理
电子商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设计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保持一致。目前部分高校考虑到学生可能从事IT行业,使信息技术类课程定位与设置出现了偏差,课程体系不仅涵盖电子商务行业本身所需的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还引入大量计算机专业技术课程,甚至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希望学生具备从事信息技术类岗位的能力。这样导致电商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门类多、主干课程不突出、实用性不强,偏离了以商务为本的电子商务专业本质特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