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审计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8 03:30: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上市审计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新审计报告准则价值和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以提高审计报告信息相关性为目的的审计报告准则的修改。本文分析了我国2016年新修订的审计报告准则的价值、实施效果以及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审计报告;信息不对称;关键审计事项
一、新审计报告准则的实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审计报告信息缺乏相关性,这一严重缺陷,日益受到关注。为提高审计报告的决策相关性,国际审计准则理事会于2015年了新的国际审计报告准则。财政部于2016年12月印发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4号———在审计报告中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等新增和修订的12项审计准则(以下简称1504号准则及其修订准则)。从2017年1月1日开始,在A+H股、H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该准则。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境内上市公司、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以及其他视同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开始实施该准则。新审计报告准则的新,体现在报告内容的扩容和报告内容安排顺序的调整两大方面。一是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增加了沟通关键审计事项的内容,要求在审计报告中介绍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依据、审计程序、审计结论等内容,极大缓解了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透明度。二是对使用多年的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做了修订。为了方便审计报告使用者阅读,把核心内容如“审计意见”、“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调整到审计报告的前面,并对一些重要的专业术语在报告中进行界定,使得审计报告的可读性更强了。
二、新审计报告准则的主要价值
(一)激发会计师事务所改革的活力。新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审计事项的沟通内容。大大加强了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和审计成本。会计师事务所要应对这一挑战,必须进行有效地变革,化威胁为机遇。1.提高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的透明度新审计报告,使得审计报告披露的内容更多了,将注册会计师以往做了但没有说的内容,在审计报告中说出来,有利于增强已执行审计工作的透明度,有助于审计报告的预期使用者更好地了解注册会计师采取的审计程序、做出的专业判断和形成的审计结论,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性工作受到认可,建立良好口碑。2.促进了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队伍建设新审计报告,要求沟通关键审计事项。而关键审计事项的确定,需要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这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仅熟悉审计准则,还需要熟悉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经济环境、监管环境。而且,职业判断,存在判断失误的风险,大量的职业判断,意味着审计风险的显著增加。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培训和管理。(二)降低企业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有助于降低企业和企业外部的财务报告预期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帮助企业外部的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的真实面貌,从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三)有利于市场监管的针对性。审计报告中,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有利于充分揭示企业所面临的重大风险,便于市场监管机构,有针对性地及时排查风险,开展有效监管。
公司持续经营审计意见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自我国出现首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来,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审计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与趋势,阐述了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的审计意见的合理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分析
一、引言
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因此,企业持续经营审计问题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我国自1997年出现首份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来①,这类审计报告大量出现。从1998年12月《独立审计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准则》)征求意见稿到200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准则》修订稿[2],几年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的审计意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根据《准则》修订前(1997~2001年)和修订后(2002—2004年)两个时间段,对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展开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
(一)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数量
公司审计报告问题论文
[提要]我们在研究2001年上市公司的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对2001年之前的审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持续经营能力、对重大事项的强调、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以及其他主体工作、对前期会计报表发表的意见不同于原来的意见等几个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并从理论上就如何出具审计报告谈一些意见。
2001年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中,共有159家上市公司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这些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涉及的事项主要包括:(1)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金额难以估计;(3)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4)控股股东和其他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强调某一重大事项。从审计报告的质量看,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准确,用词规范,便于理解和使用。但也有一些审计报告意见类型定性不准,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用词晦涩,难以理解和使用。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在独立性方面存在问题,不按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出具审计报告。比较突出的现象是,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代替否定意见,以保留意见代替拒绝表示意见,以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代替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
从我们的分析看,由于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底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对于上市公司拒绝就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信息披露规范规定的事项做出调整,或者调整后注册会计师认为其仍然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制度及相关信息披露规范规定,进而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证券交易所应当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披露后,立即对其股票实行停牌处理,并要求上市公司限期纠正。在这种压力下,上市公司规避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动机明显增强,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压力也大大增加。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在能够确定被审计单位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情况下,不再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为由出具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甚至出具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样一来,就回避了对上市公司是否明显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发表意见。当然,根据有关部门的核查,某些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同样存在着一定问题,这种报告的隐蔽性更大,给会计报表使用者带来的危害也更大。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2001年上市公司的159份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对2001年之前的审计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现对其中的几个共性问题提出我们的看法与大家讨论,并就如何出具审计报告谈一些意见。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问题并不针对哪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而是希望通过讨论,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注意,使审计报告质量在以后年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关于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1997年到2001年约有150份审计报告明确提及了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其中55份为拒绝表示意见,4份为否定意见,61份为保留意见,30份为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
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在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或在保留意见段之后增加说明段提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也有相当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拒绝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提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极少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中提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公司审计基金论文
[摘要]上市公司审计的失败应归因于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而现有的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三方主体中的委托人与被审计者合二为一是问题的关键。对此,审计业务转移、审计委员会委托、监管当局委托等多种重构思路被提出,但大多都有难以避免的缺陷。设立一个能代表众多审计报告使用者来进行审计委托并从中支付审计费用的上市公司审计基金是一个新的构想。
[关键词]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重构思路;上市公司审计基金
在发现的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案中,负责对信息披露进行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经办人员多数都难脱干系。大家开始从各个方面思考注册会计师未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许多的解决办法。从审计法律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问题。
一、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的理论和现状
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上市公司审计法律关系中审计者的独立性是有法制保障的。然而,实践中的情况却与理论和制度大相径庭。实践中,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实际上拥有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更换的决定权,注册会计师开展审计业务应有的独立性被严重践踏[1].
出现这样的局面,人们通常把原因归结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例如“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等弊病的存在。但我认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并不是根本原因。即使不存在“内部人控制”和“一股独大”,目前作为审计委托人的全体股东也会倾向于与管理者合谋以得到积极的审计报告,即使该报告会与实际情况相背离。因为审计报告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声誉,也就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股票在证券市场上的行情,股东作为股票的持有者,无论是留是卖,都希望股票市值上涨。积极的审计报告可以促成这样的结果,因而无论是主动促成还是被动接受,股东一般都很乐意看到积极的审计报告。而市场上持币观望的潜在投资者、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以及政府等同样是审计报告的使用者,却希望从审计报告中获悉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因此,要解决注册会计师缺乏应有的独立性的问题,关键在于使使用审计报告的人成为审计委托人。
上市公司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分析
上市公司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分析[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对1992—2000年度的非标准保留意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而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存在盈利能力差,资产质量差,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的特点。在被出具了保留意见或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的上市公司中,1999年度以前“ROE10%现象”十分明显,而在1999年度以后“ROE6%现象”又十分显著。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较好地扮演了“经济警察”的角色,为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相关性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化,此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需要加强后续教育,为与国际接轨做好充分准备。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较好地扮演了“经济警察”的角色,为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相关性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的进�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还有待进步强化。
按照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可以出具四种基本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即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针对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情况逐渐增多的现象,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25日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以下简称规则),以规范该类事项的运作。规则指出,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因明显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有关信息披露规范,经注册会计师指出后,公司应当进行调整。如果公司拒绝调整,并因此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当其定期报告披露后,证券交易所将立即对上市公司的股票实施停牌处理,中国证监会在股票停牌期间将依法对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同时,如果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影响公司利润,并且注册会计师指出了该影响数的,公司应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扣除该影响数;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由于难以确定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故上市公司当年不得进行利润分配。
上市公司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独立第三者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增加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以减轻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成本。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国家相关监管措施的进一步出台,加之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所处的特定政治、经济环境及相关政策约束较往年有了较大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存在明显的年度特征。本文在分析1992—2000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基础上,探讨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所传递的信息含量。
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统计分析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与注册会计师研究
【摘要】金融危机过后,注册会计师在金融机构审计中的“沉默行为”使其角色倍受质疑,质疑的持续发酵一度引发全行业的价值危机。为提升沟通价值、重拾公众信任,各准则制定机构相继推行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为核心的审计报告改革。基于此,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以2018年23家A+H股金融公司为基础,对其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进行描述与分析,重点分析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反映金融机构当前的重大风险。研究表明,金融资产减值、金融工具估值等高度依赖管理层估计和判断、错报风险高、影响重大的项目普遍被注册会计师列为关键审计事项予以披露,客观上发挥了风险预警的作用;同时,在会计准则日趋弹性化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职业判断的加强将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进一步凸显。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防范金融风险;注册会计师价值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高质量的会计和审计信息,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相关性与核心价值所在[1]。但是,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与投资者发现,对于那些出现财务困境随后倒闭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并未“拉响任何警报”;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幕后工作究竟发现了哪些问题,审计报告没有提供更详细的内容。人们开始质疑,金融危机中注册会计师去哪里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什么?2010年10月,欧盟在《审计政策:从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报告中指出:许多金融机构在2007—2009年因持有的表内外头寸而发生巨额损失,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怎么对这些机构、这期间的财务报表发表了干净的审计意见?金融危机使监管层与投资者意识到,仅以披露“通过/不通过”的符号标志并不能引导资本有效配置,反而可能误导投资者造成资本错配,种种质疑的持续发酵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危机。为回应监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关注,让社会重拾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2013年6月,FRC率先进行审计报告改革;随后,欧盟委员会、IAASB、PCAOB、中国财政部相继完成审计报告准则修订,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KeyAuditMatter,KAM)为核心的改革标志着审计报告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外溢,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传染性使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2]。在新审计报告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能否避免出现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沉默行为”[3],提升注册会计师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价值,值得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通过防范金融风险的视角,分析2018年23家A+H股金融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研究关键审计事项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信息,探讨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注册会计师价值提升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两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需求的产生。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人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背后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委托人传递决策有用信息。但毕马威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师声称他们很少阅读自己所研究公司的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往往只浏览一下审计意见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标准审计报告模式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差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出具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但是,标准审计报告因其固有的信息披露限制,无法展示审计工作过程,难以评判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工作对使用者的价值[4]。金融危机过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成为新审计报告区别标准审计报告的核心变化,也是国内外学者持续探讨的话题。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二是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已有文献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与自然实验法展开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一种观点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提高审计沟通价值[5-6],原因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使投资者感知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增强[7],改变投资者的决策[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并无增量价值[9],原因在于非职业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解读存在困难[10],在投资决策时对审计报告的关注有限;另外则可能是因为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已有披露,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段无法引起增量市场反应[9]。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已有文献主要通过统计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和实证分析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其披露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对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报告内容具有一定作用[11];但从目前来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仍存在数量偏少[12]、披露内容过度标准化[13]、披露质量参差不齐[14]、部分表达过于专业化[12]等问题。从实证结果来看,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15];而事务所行业专长、注册会计师性别与执业经验、公司本身等因素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显著相关[16];与此同时,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会增加审计成本[17],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18-19];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综上,学术界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以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尚存争议,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但是,随着实务工作的持续推进,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政策落地的催化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对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审计事项披露与注册会计师价值提升
【摘要】金融危机过后,注册会计师在金融机构审计中的“沉默行为”使其角色倍受质疑,质疑的持续发酵一度引发全行业的价值危机。为提升沟通价值、重拾公众信任,各准则制定机构相继推行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为核心的审计报告改革。基于此,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以2018年23家A+H股金融公司为基础,对其关键审计事项的数量分布和类型分布进行描述与分析,重点分析披露的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反映金融机构当前的重大风险。研究表明,金融资产减值、金融工具估值等高度依赖管理层估计和判断、错报风险高、影响重大的项目普遍被注册会计师列为关键审计事项予以披露,客观上发挥了风险预警的作用;同时,在会计准则日趋弹性化和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机制的双重作用下,职业判断的加强将使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进一步凸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防范金融风险;注册会计师价值
一、引言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取决于高质量的会计和审计信息,这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持续相关性与核心价值所在[1]。但是,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与投资者发现,对于那些出现财务困境随后倒闭的企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并未“拉响任何警报”;对于注册会计师在幕后工作究竟发现了哪些问题,审计报告没有提供更详细的内容。人们开始质疑,金融危机中注册会计师去哪里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什么?2010年10月,欧盟在《审计政策:从危机中汲取的教训》报告中指出:许多金融机构在2007—2009年因持有的表内外头寸而发生巨额损失,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怎么对这些机构、这期间的财务报表发表了干净的审计意见?金融危机使监管层与投资者意识到,仅以披露“通过/不通过”的符号标志并不能引导资本有效配置,反而可能误导投资者造成资本错配,种种质疑的持续发酵引发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价值危机。为回应监管机构与投资者的关注,让社会重拾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信任,2013年6月,FRC率先进行审计报告改革;随后,欧盟委员会、IAASB、PCAOB、中国财政部相继完成审计报告准则修订,以披露关键审计事项(KeyAuditMatter,KAM)为核心的改革标志着审计报告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外溢,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传染性使得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2]。在新审计报告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能否避免出现类似于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沉默行为”[3],提升注册会计师在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中的价值,值得研究。基于此,本文拟通过防范金融风险的视角,分析2018年23家A+H股金融企业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研究关键审计事项背后隐藏的金融风险信息,探讨在防范金融风险中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对注册会计师价值提升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
一般认为,两权分离下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审计需求的产生。为降低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成本,需要注册会计师通过对人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及其背后隐含的经济行为进行鉴证并发表审计意见,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委托人传递决策有用信息。但毕马威在2011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大部分投资者和分析师声称他们很少阅读自己所研究公司的审计意见,信息使用者往往只浏览一下审计意见类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标准审计报告模式会导致注册会计师与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差距。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及出具财务报告的过程,因此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但是,标准审计报告因其固有的信息披露限制,无法展示审计工作过程,难以评判审计质量以及审计工作对使用者的价值[4]。金融危机过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成为新审计报告区别标准审计报告的核心变化,也是国内外学者持续探讨的话题。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二是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含量,已有文献主要通过事件研究法与自然实验法展开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一种观点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够提高审计沟通价值[5-6],原因在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使投资者感知的决策相关性和有用性增强[7],改变投资者的决策[8]。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并无增量价值[9],原因在于非职业投资者对关键审计事项的信息解读存在困难[10],在投资决策时对审计报告的关注有限;另外则可能是因为关键审计事项信息在财务报表或附注中已有披露,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段无法引起增量市场反应[9]。对关键审计事项相关准则执行情况的评价,已有文献主要通过统计分析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情况和实证分析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及其披露的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从统计分析的结果来看,披露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对信息使用者充分理解报告内容具有一定作用[11];但从目前来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仍存在数量偏少[12]、披露内容过度标准化[13]、披露质量参差不齐[14]、部分表达过于专业化[12]等问题。从实证结果来看,关键审计事项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15];而事务所行业专长、注册会计师性别与执业经验、公司本身等因素与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显著相关[16];与此同时,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会增加审计成本[17],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18-19];也有学者研究表明,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可以起到风险预警作用,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20]。综上,学术界对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提供增量信息以及影响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尚存争议,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问题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但是,随着实务工作的持续推进,披露关键审计事项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作为关键审计事项披露政策落地的催化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能否对金融风险预警与防范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提升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上市公司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分析
市公司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分析[摘要]在本文中,我们对1992—2000年度的非标准保留意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而被出具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上市公司存在盈利能力差,资产质量差,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的特点。在被出具了保留意见或无保留意见加说明段的上市公司中,1999年度以前“ROE10%现象”十分明显,而在1999年度以后“ROE6%现象”又十分显著。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较好地扮演了“经济警察”的角色,为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相关性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化,此外,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需要加强后续教育,为与国际接轨做好充分准备。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较好地扮演了“经济警察”的角色,为提高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可靠性和决策相关性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中小股东保护机制的进�步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还有待进步强化。
按照我国的《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根据审计结果和被审计单位对有关问题的处理情况,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可以出具四种基本类型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即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针对近年来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情况逐渐增多的现象,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12月25日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以下简称规则),以规范该类事项的运作。规则指出,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因明显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有关信息披露规范,经注册会计师指出后,公司应当进行调整。如果公司拒绝调整,并因此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当其定期报告披露后,证券交易所将立即对上市公司的股票实施停牌处理,中国证监会在股票停牌期间将依法对有关事项进行调查并作出处理。同时,如果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影响公司利润,并且注册会计师指出了该影响数的,公司应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扣除该影响数;财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上市公司,由于难以确定其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故上市公司当年不得进行利润分配。
上市公司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作为独立第三者的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鉴证,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报告信息的可靠性,增加投资者的决策相关性,以减轻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交易成本。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规范,以及国家相关监管措施的进一步出台,加之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所处的特定政治、经济环境及相关政策约束较往年有了较大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存在明显的年度特征。本文在分析1992—2000年注册会计师出具的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基础上,探讨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所传递的信息含量。
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统计分析
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
摘要:本文以201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实证分析了标准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对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标准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披露个数与关键审计事项详细程度能够为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带来有效信息,反映在异常累计报酬率上,表现为能够降低该指标产生负向市场反应。在此基础上,笔者从注册会计师、投资者与企业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关键审计事项;审计意见;投资者决策
一、引言
审计报告为审计过程与结果的载体,是注册会计师与预期使用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桥梁。但传统审计报告内容比较简单,仅仅显示通过或不通过,渐渐出现标准化、格式化的趋势,没有在审计报告中向使用者提供审计师在审计过程所做出的一系列程序、识别的风险以及掌握的企业信息,进而使得审计报告所包含的信息含量低,失去了其本应有的鉴证意义。所以,基于此种状况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701号—关键审计事项》,对审计报告的模式进行了修改,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就是其中主要的修改内容。顺应这一趋势,我国财政部于2016年也相应修订了审计报告准则,要求增加关键审计事项。纵观整个资本市场,许多上市公司在各类财务舞弊案件中被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因格式表述单一,几乎不具备风险披露能力,使得投资者无法准确了解企业面临的风险,蒙受了巨大损失。通过研究标准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本身所具有的信息含量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目前尚未做出具体研究结论,而且现有关键审计事项对投资者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正面影响,或负面影响,还是无影响?目前鲜有学者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审计意见类型对投资者影响的基础上,以关键审计事项自身的特征为切入点,以2017-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研究一下标准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的复杂程度、信息含量对投资者决策的影响,以此来验证关键审计事项是否在审计意见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含量。研究发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与标准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个数与详细程度有负相关性。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以审计意见类型为着眼点,研究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于标准审计意见下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个数与详细程度会做出何种反应。本文使得与关键审计事项研究有关的文献更加丰富,拓展了影响因素研究。
二、文献梳理
自新审计报告要求披露关键审计事项以来,对投资者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然而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现在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结论,本文在此对其进行综述,并从争议中寻找研究契机。有学者认为,投资者可以从关键审计事项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因为信息量不断增加和认知能力有限,足以影响到关键审计事项的收集和获取,在众多复杂信息中选择一两条进行披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报告的内容,从而影响其投资决策,告诉投资者如何看待财务报表,更加关注有用的事项,合理配置投资者有限的注意力,增强投资者信心。Christensen(2014)使用实验法发现,有关键审计事项的用户比没有关键审计事项的用户更容易做出决策,他们也更容易改变自己的决策(Sirois,2014)。张继勋和韩冬梅(2014)发现,非专业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关键审计事项的影响。冉明东、徐耀珍(2017)对2016年A+H股试点公司的新审计报告进行了全样本分析,并对试点情况进行了评价,认为试点结果符合预期,增加关键审计事项审计报告有利于增加信息含量,提高信息透明度,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不同类型的关键审计事项在决策上存在显著差异(王旭东、程安林,2018)。王艳艳等(2018)研究发现,新的审计报告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信息,提高了累计超额收益率。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新的审计报告中增加关键审计事项,投资者从中获取的信息很少,对其没有实质性影响。因为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已经超载,投资者对信息解读没有耐心和热情,而且重点审计项目专业性很强,而更多的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进行解释,而且审计师往往将关键审计事项与特定行业特点结合起来,在行业中使用规范化的语言。由于投资者对专业术语缺乏清晰的理解,信息含量降低(Mock,2013)。Boolaky(2016)分析发现,关键审计事项对于银行的信贷决策没有产生影响。Lennox(2017)以英国2013年的审计报告为样本,检验了关键审计事项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投资者对此并未产生有效的反应,说明并未提供有用信息。可能由于大部分风险信息是通过年报前的公告披露的,风险已经被投资者知晓,因此无法产生增量信息。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探讨
摘要: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的内部防线,本文以中信银行为例,结合2012年和2014年的两次重要法规的颁布,运用指数分析中信银行2011-2015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并对相关法规的执行效果加以验证,分析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逐步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逐步形成。第一、财政部会计司2012年8月“关于2012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度报告时,需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控的自我评价报告及由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第二、中国证监会2014年1月起施行“证券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准则”要求应披露董事会关于内部控制责任的声明,与此同时需披露建立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依据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第三、中国证监会2014年1月“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文”,明确如实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是公司董事会的责任。统一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披露参考格式、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和内部控制缺陷认定及整改情况。第四、中国银监会2014年9月修正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董事会审议商业银行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后报送银监会或属地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必须指定专门部门作为内控管理的职能部门,牵头内部控制体系的统筹规划、组织落实和检查评估。商业银行内控应当遵循全覆盖原则,制衡性原则,审慎性原则,相匹配原则的四个原则。第五、证监会2014年10月“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文”要求披露董事会审议通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必须披露报告期内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具体情况。还需披露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出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如果出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或者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董事会的自我评价报告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上市公司应当解释原因。以上5个法规体现了监管机构对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
1中信银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1.1样本选取
中信银行(股票代码601998),成立于1987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07年4月,中信银行在上海、香港同步上市,是第二家A+H同步同价上市的国内银行。2013年2月,中信银行主要股东中信集团将持有的中信银行股份全部转让至中信股份,中信银行控股股东变更为中信股份,中信集团仍为中信银行实际控制人。2012年、2014年中国银监会对中信银行作出了行政处罚。说明内部控制出现了漏洞,这也是本文选取中信银行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