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2 01:15:1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商贸实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探讨
[摘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工作,是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我院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时,将课程建设视为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从商英专业课程建设目标出发,着重分析了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并对保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使该商英专业课程体系符合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符合商贸职业学院办学特色,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性。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保障措施
1引言
课程是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是在培养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过程中,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商务英语是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简称商贸职业学院)开设不久的专业,所以要将商务英语创办成为课程观明确、课程目标清晰、课程结构完整、课程活动多样的专业,需要进行大量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商务英语具有应用型交叉学科的特点。这就需要在进行课程建设时,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重心,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两个基本点。以“一个重心,两个基本点”来进行我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将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本文拟从专业课程建设目标、专业课程建设包含的几个方面以及保障措施来阐述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2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目标
商贸职业学院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力求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将建设更优的课程体系、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出发点。为了提高语言能力,学生必须巩固已学的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系统地掌握商务英语的基本词汇及表达方式。在专业适用领域,学生要了解相关的商务知识,熟悉各种商务活动和商务英语有关行业的基本术语及其内涵,了解涉及国际贸易、经济等领域的基本词汇,并熟悉其意义;要掌握各种不同类型的商务文书(例如商务信函、备忘录、商务报告、企划书)的写作规范和格式,了解他们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掌握商务交流中的技巧和礼仪,建立有效的沟通。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所学英语语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知识等运用到实际的商务环境中,练习和提高英语沟通技能,掌握设计、组织和完成商务模拟活动的技能,发挥团队精神,培养协调合作的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摘要】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通过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入创新创业理论与创新创业实践的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引进名家进校等系类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综合型外贸人才,除了熟悉进出口贸易理论知识外,实践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几个方面对中职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效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职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财经商贸类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很多都要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初级专门人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囿于条件限制,很多中职学校都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与此同时,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意愿不强,知识转移能力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些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的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在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可采取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活动。
1多途径完善课程资源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学
通过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习题、试卷、图片、表格、Flash动画、电子课件、视频、网站微博、实践操作视频等资源,把各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操作要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使以前比较单调的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国际贸易中一笔业务从洽谈到交易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和相关机构,海关、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商检机构和银行等,这就要求老师收集各相关业务机构的各种实物资料,包括各种单证、图片、工作场景等,丰富教学模块的内容,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轻松、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而通过学习,学生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有关机构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到这些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进行了解,缩短从学习到就业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
2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案例,构建情境教学环境
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为了培养适合铁路货运生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针对职业院校的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与铁路货运技能大赛竞赛内容的差异,应从课程的授课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期使职业院校“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常态化。
【关键词】职业院校;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技能大赛
一、引言
近年来,技能大赛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逐渐扮演指挥棒的作用,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和行业前沿发展联系紧密,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形成通过参加大赛提升办学质量的意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从理论向实践从单一向复合性转变。[1]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是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课,是培养学生掌握铁路货物运输组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实训过程中的实践性和交互性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学生主要以教师教学为主,对学生的创新性和激发思维培养较少,实训环节很难满足学生对一线技术技能的要求。[2]如何通过技能大赛,将其先进的理念和行业前沿动态运用到课程的实训环节?进一步提升学校为行业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能力和实力,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课程的实训就能掌握现场的新知识、新技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铁路货运组织技能大赛分析
货运技能大赛针对货运值班员(车站)、货运员、货运核算员、货检值班员、货运检查员、货运计划员、货运车长、铁路客户服务员(货运)、货运安全员等9个工种,包括理论和实作两部分考试,其中理论竞赛占总成绩的30%,实作竞赛占总成绩的70%,实作竞赛主要内容为岗位应知应会模拟实作。理论、实作竞赛包括《国家职业标准》,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货改以来总公司下发的各类文电,并突出安全、营销、服务、作业标准化及物流等相关知识。铁路货运组织实训课程是铁道运营管理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核心课,该课程的知识点基本涵盖了货运系统职业技能竞赛的竞赛内容。我们以本门课程为示范就货运技能大赛和铁路货运组织的融合进行一些尝试。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思考
摘要:大经管生态圈师生综合实训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刚刚举办了两届的一个校内综合实训项目,笔者参加了2018年的这一期,对大经管生态圈下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有了一些思考,认为该项目培养了全局意识、重视了销售岗位、实操了业务流程、养成了职业素质,并提出了应事先对参训老师的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和提高以及应跟上时展进一步提高仿真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经管生态圈;实训;市场营销;实践教学
2018年7月笔者有幸被邀请参加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第二期“大经管生态圈师生综合实训”,并在此实训项目中角色扮演了虚拟企业——宝乐童车制造有限公司营销经理一职,通过7天的市场模拟实战训练,笔者对大经管生态圈下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有了一些思考,希望在此对这些思考做一个梳理和总结,以此来提高所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1何为大经管生态圈
1.1大经管生态圈的由来。2014年,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张子林院长首次提出大经管生态圈的概念,旨在建设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培养大经管应用型人才。这一想法得到了该校的大力支持,经过近三年的立项论证、考察调研、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大经管生态圈在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连续成功举办两期“大经管生态圈师生综合实训”,受到了各方好评。1.2大经管生态圈的概念。“生态圈”一词源于生物科学领域,指的是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圈中应包含有若干个生物群体和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所谓“大经管生态圈”是借鉴了生物学“生态圈”的思想并融入了重大城科院经管学院的文化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的形象比喻和内在界定。大经管生态圈就是基于虚拟现实(VR)技术和“.jet”技术,通过b/s架构网络结构模式构建最新的大经管类跨专业综合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它将企业置于一个社会生态环境之中,构建“企业经营环境仿真运营”的全景实践教学环境。简单讲,大经管生态圈就是模拟社会生态系统而建立的一个让学生体验社会各个岗位的实验实训基地。1.3大经管生态圈的内涵。具体来说,所谓大经管生态圈是以现代社会运营机构为模型,包含制造企业群、商贸企业群、金融机构群、中介机构群和政府机构群等。它是以制造企业群为核心,以商贸企业群为链接,以金融机构群为保障,以事务所群为中介,以政府部门群为服务,以法律为准绳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社会生态系统。大经管生态圈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为支撑提供模拟实训的引导系统和相关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体验企业内部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外围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并结合现实工作业务内容、管理流程、单据,结合教学设定的业务规则,将经营模拟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进而训练学生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大经管生态圈下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亮点
网络教研促进商贸专业教师成长探究
加强商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是现代商业的需求、是增强商贸类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是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商贸专业教师承担着商贸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其成长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在信息化背景下,正确、合理、高效地实施网络教研活动,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1网络教研的优势
1.1跨时空。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参与者需要集中在现场进行听课、评课、观摩、研讨等,参与者往往会受到时空的限制无法参加或者无法充分、高效地进行研讨、评课等,教研活动无法面向更多的人群有效高效的开展。网络教研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卫星电视、因特网等将活动的内容以文字、音频、图形图像等实时或者非实时地传输到学习终端,教研活动可跨时空开展,教师可异地听讲、评课、即时交流、多方对话、资源传输与共享等,参与者在民主平等、交互对话、协商合作中形成共识,分享成果,共同成长。1.2资源共享。传统教研活动,资源单一,各类教学资源的共享不足,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不足,教师成长更多是凭个人经验与积累。网络教研可依托网络平台打破国际、全国、省级、市级、县级、校级的边界,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辐射全体老师,每人都是教学资源的建设者、是资源的享用者,可随时随地找到需要的资源,用于教学与教研中,在资源的建设与享用过程中得到收获。1.3协同工作。网络教研可实现参与教研活动的各院校教师、专家、企业人员、技术人员等协同工作,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研讨,协同完成某一个工作任务,从而共同成长。1.4留痕复盘。传统教研活动面对面交流,过程性、生成性资源的“留痕”不足、教师复盘反思的资料不充分,网络教研中,过程性、生成性资源均可以数字化形式留存,数字化资源让老师通过点播、选学等方式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也可复盘式评课,深度课例研究,从而更深度思考、深入研究,提升教师的水平。
2商贸专业教师发展的需求
商贸专业教师指从事商贸类学科教学的教师,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从事中高职商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涵盖电子商务、国际商务、会计、物流管理专业。本课题通过网上调研问卷、教师座谈,资料分析,尤其对中高职五年制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体系做了分析,教师要发展好自己和学生,需要具备1+X复合知识与1+X多种能力。2.11+X复合型知识需求。商贸学科具有一定的复合性、综合性及专业性。随着产业的升级,商务活动中对商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向职业型、复合多能型转变,目前国内商贸人员按照学科体系指导下的分专业进行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较为狭窄,只能适应单一岗位要求,无法满足企业复合、多能的需求。做为商贸学科专业教师,首先需要如图1所示的复合型知识,具备宽基础通识知识,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商业逻辑、办公流程、业务流程、商务控制中的计划、组织、执行、控制能力等。本课题研读了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各分院、苏州市6所学校、贵州省铜仁市3所学校的商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实训技能项目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构成,其中专业平台课程体现了宽基础人才培养的理念,覆盖经济学、商务管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管理、采购、物流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领域,做为一名专业教师,要更好地执教任教课程,必须有打破专业壁垒的理念,形成对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掌握职业通用能力;同时具备融合各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知识,能密切跟踪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具备新知识、具备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2.21+X多种能力需求。本课题所涉及商贸专业教师从年龄上看:35周岁以下、职称为助理讲师或讲师的居多,这类教师学历较高,学科的专业性也较强,有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但也缺乏实践经历,实践能力欠缺,也非师范类院校毕业,教学的能力和经验也欠缺;35岁以上的专业教师教学技能娴熟,但随着学科知识不断地更新,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所有老师对于教研能力、产学研能力提升均有迫切的需求,多种能力均需提升如图2所示。教师成长大概要经历几个阶段:适应期教师———合格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这个过程需长期地学习、实践与研究,从而不断提升多种能力:要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如:教学的基本能力有解读教材、分析学生、课堂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语言表达、教学评价、书写等,也要具备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总结提炼教学经验、研究教学问题、探索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和模式,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更需具备商贸专业岗位新技能、新知识,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开发课程、将专业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产、学、研能力。高职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就是集教学设计、实训教学、课堂教学等综合性比赛,强调教师的多种能力。
3网络教研助力商贸教师成长的探索
管理会计校内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摘要】人工智能已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风口”,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与深入,对会计、审计领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文章系统地把握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重构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创新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探索符合高校发展实际且满足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需求的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新路径,从理念上突破传统的侧重核算型会计教学的观念的束缚,期望对高校会计专业的发展和管理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管理会计;校内实践;改革创新
人工智能是指具有人类智慧特征的智能设备或软件。会计人才是国家人才战略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人员的转型成为必然,为适应国际化智能制造的浪潮、促进我国智能技术的深度研发和智能产品的推广应用,培养管理型会计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长期以来,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过分偏重于核算型会计人才,懂业务、精战略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严重不足。人工智能技术给会计领域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创新搭建了宽广的舞台,同时也向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的会计人才特质
以人工智能对会计、审计行业分工的重塑为契机,企业管理工作对会计职能变革和提升的要求也日益强烈。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高财务素养和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洞察分析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会计人才将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和青睐。财务机器人的普及应用使得会计数据和信息的采集、生产、加工、传递更加高效、便捷,从而导致社会对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大为降低;同时,也使得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利用更加充分,会计的管理和决策支持功能更加明显,社会对管理决策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综上,管理型会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特征包括:多技能、善沟通、会管理、有远见、敢担当。其中,多技能是基础,善沟通是前提,会管理是关键,有远见是保障,敢担当是根本。
二、管理会计课程定位和实践教学现状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一、充分调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党的教育方针从总体上回答了这个问题。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提法是对过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法的概括总结,更体现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认识的深化和创新。“技术技能人才”主要是指掌握技术并能应用操作的人才,是既“会”又“懂”、知行合一的人才,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最新界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实效性。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首先应调研酒店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需求的种类、规格、技能等;同时还需调研学生的就业情况,包括就业偏好、毕业后职业的停留率等。以前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倾向于单方面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喜好的考虑。例如酒店对客房和餐饮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非常大,但是经过对历届毕业生的调研,我们发现学生除了在实习的时候从事这些岗位的工作外,毕业就业时仍然留在这些岗位工作的很少,这也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停留率非常低。相反,在实习时能够在前台、行政楼层、营销等部门从事高级别的服务和重复性较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时,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停留率就非常高,进一步升职的可能性也大。现在有一些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人才培养规格模糊不清,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与中职学校没有形成差异化竞争,丧失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层次特征。因此我们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既要把握酒店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倾向。以笔者所在的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我们原有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酒店管理的专业知识人才。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后,学生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旅游与酒店管理的工作,具备酒店管理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运用酒店客房管理、餐饮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酒店会计学、公共关系学、等理论知识,具有开展旅游与酒店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操作技能高、职业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星级饭店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可以看出,调整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比较模糊,针对性不强,到底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是一线的员工,还是管理人员,没有表述清楚。调整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是培养能够从事高星级饭店的高级服务人员和初、中级管理人员。培养目标的明确为后续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二、打造师资结构合理的“双师”教师团队,为课程改革的实施提供师资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职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然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来源单一、基础薄弱的问题,所以“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是限制课程改革成效的薄弱环节。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要求教师既能上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如前厅和客房实训、餐饮实训等,里面涉及到很多实操技能,如前厅接待、客房铺床、餐饮摆台、酒吧调酒、茶艺等,这些技能需要教师具备真实的酒店工作经历才能熟练地指导学生。同时,酒店的服务行业性质又决定了酒店的工作不仅仅是学会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就可以,还需掌握对客服务的技巧,如与客人沟通的技巧、处理客人投诉的技巧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也需要长期的酒店实际工作经验来获取,这也对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上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酒店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三个可实施的途径:一是通过酒店挂职锻炼、职业能力培训、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等方式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年轻教师,不断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素质;二是聘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的酒店专业人才,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三是进行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教师参与到酒店的经营管理中,这样既解决了校内实训场所,又使得现有教师具有酒店实际工作经历,是未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种可行发展趋势。
三、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建立课程改革实施的实训保障体系
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与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的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大多实行“2+1”或“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在校外酒店实习一年,所有的理论课程均需在校期间完成。很多院校都开始建设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过实训消化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习时的适应能力,达到“实习零距离”。这就需要学校内建有能实现酒店前厅、客房、餐饮、酒吧等实训项目的专业实训室,目前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在纷纷投入资金建设,例如: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中餐实训室;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餐厅服务实训室、西餐厅服务实训室、客房实训室、前厅服务实训室、酒吧服务与调酒实训室;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设有能容纳50人授课的酒店多功能实操室,能完成酒店餐厅、客房服务技能训练。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正在探索建设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即校内的实训基地为真实的企业,既能完成学生的实习实训,又能提高学校的经济收益,解决建设实训室的资金需要。这种生产经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酒店管理专业和专业群内其他专业的“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对外经营”四大功能需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校外实习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依托,是酒店管理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基本形式,是“2+1”或“2+0.5+0.5”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基础。校外实训基地的选择对学生将校内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学生未来就业的平台。目前酒店行业人力缺口很大,各种类型的酒店都很希望吸纳实习生,我们应选择星级标准高、管理规范的酒店作为校外合作的基地。例如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选择的实训基地有锦江国际大酒店、新城宾馆、喜来登酒店等;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北京盘古七星酒店、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等。这些酒店各具风格、设施完备、管理严格、服务一流。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能完成从学生到“酒店人”的角色转变,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有了良好的就业平台。
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方案与成效
【摘要】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要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扎根基层农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三农”;同时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前提下,也更好地锻炼农类院校学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社会主义培养出合格人才。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也能更好地结合农村实际情况,为农民做实事,培养一批批知农、懂农、爱农的大学生毕业后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关键词】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农村实训基地实践
国家在2004年开始到2019年,每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都要加强农村建设,特别是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做好“三农”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作为高职院校经贸类大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三农”,结合我院商贸系学生专业情况制定本方案。
1指导思想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中提出了要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体目标,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把所学知识专长和农村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扎根基层农村,加深对“三农”工作的了解,在服务农民、带领农民致富的实践中敢担当、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尽贡献自己的力量。
2具体方案
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方案
为深入推进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升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据省教育厅《省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皖教职成〔2012〕10号)和市教育局《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中职教育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职成〔2012〕16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巩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成果,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努力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创建工作,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1、职教园区建设。建成立足全市、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的现代职业教育园区。市区职教园区位于市南部新区内,规划面积2800亩。要求三县谋划职教园区建设。
市委、市政府已于2010年启动规划用地300亩中药科技学校新校区即技师学院建设,2012年实现新校区招生;规划用地450亩的幼儿师范学校已完成规划设计工作,将于2012年底开工建设。对入驻园区院校的总体要求是建设1所现代中药(医药卫生)类学校(以中药科技学校为依托的技师学院已投入使用)、1所师范类学校(幼儿师范学校)、1所旅游服务类学校、1所加工制造类学校、1所现代农业类学校等。各入园院校负责各自校区内教学、科研设施、必要的公共配套设施的投资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