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观念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00:56: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色彩观念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色彩观念研究论文
1.色彩观念的创新性
16世纪的威尼斯画家就开始关注光和色彩,提香、鲁本斯等作品中都有色彩的表现,特别是维米尔善于描绘阳光,对色彩表现进行了探索。先前的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以及英国风景画的发展给色彩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土壤,莫奈在此基础上追逐着“光”和“色彩”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莫奈善于从光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彩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的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其他因素中抽象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先前画家所没有找到的切入点,也是莫奈色彩观念的表现。
2.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
艺术家都给予自己的作品以感情的表达。莫奈作品的感染力不在于扎实的写实能力,也不在于丰富的故事情节,而是在于色彩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艺术语言既要表现色彩敏锐的感觉又要表现色彩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综合概括从而完成艺术家情感的抒发。艺术家在缤纷的世界中捕捉有价值和感兴趣的事物,富有感情地用独特的色彩语言描绘生活,在作品中凝聚着自己的心血和感情。《鲁昂大教堂》就是莫奈典型的代表作,不同色彩不同情绪的鲁昂大教堂体现了莫奈对太阳光谱的迷恋,同时也是这位艺术家特殊情感的表现。在其狂放不羁的笔触中,人们看到了莫奈在捕捉光的效果,随着光线的变化而调换画布进行绘画创作,形成独特的色调表现。观者就从这色调中体验或感受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情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所以色调在抒发感情方面是重要而有力的绘画语言。
3.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
莫奈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他在绘画中用自然色彩表现瞬间的印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领悟到光与自然新的结构。其绘画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严谨构图和造型的传统主义。
莫奈色彩观念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固有色”的表现,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形成了以“条件色”表现物象的新的色彩观念。文章通过色彩观念的创新性、色彩观念对情感的抒发、色彩观念对形体的解构、色彩观念对绘画语言的表现这四个方面去探索莫奈的色彩观念。
关键词:色彩观念创新性绘画语言
19世纪以前的绘画寻求形色并重互补的结合,在“色彩”方面主要体现在固有色基础的经营中。印象派动摇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完成了西方传统范畴内的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探索。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表现微妙的变化。根据画家的观察和情感抒发,不再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将光线和色彩作课题进行研究,表现物体在一定的环境中和具体时间下给人的视觉感受。这在绘画色彩观念上引起了重大的革新,而莫奈的色彩观念是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和研究的。
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技艺性情的不同造成的,而且也是艺术家不同的色彩观念造成的。莫奈运用灵动的色彩语言表现他的情感,用创新的色彩观念在瞬间唤起人们的视觉注意与感情共鸣,从而表现了艺术品真正的艺术生命力。
1.色彩观念的创新性
16世纪的威尼斯画家就开始关注光和色彩,提香、鲁本斯等作品中都有色彩的表现,特别是维米尔善于描绘阳光,对色彩表现进行了探索。先前的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以及英国风景画的发展给色彩观念的转变提供了土壤,莫奈在此基础上追逐着“光”和“色彩”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原来以褐色调子为主的基调,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的色彩在光照效果下的微妙变化。莫奈善于从光与色彩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彩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彩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的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其他因素中抽象出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先前画家所没有找到的切入点,也是莫奈色彩观念的表现。
电影色彩观念管理论文
[摘要]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电影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时代。在电影中,色彩除了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是表现人类内心情感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电影的发展较晚,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导演在色彩的运用上不断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是对电影色彩语言早期尝试的一部影片。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黄色基调贯穿整部电影,影片画面简单厚重,同时又注重细节的加工,大量使用静止的长镜头勾画出“大环境小人物”的意境。在这里色彩被用来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影片强烈地表现了自我意识和审美理想。《黄土地》在当时大获成功,并获得多个国内外电影摄影奖。在《黄土地》中担任摄影工作的张艺谋随后在自己的作品《红高梁》里也用“红色”对色彩的象征性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索。相对《黄土地》利用现实景物的大面积色彩达到影片画面的单纯,《红高梁》更加入了有意的色彩处理,红色滤镜造成整个画面的红色,只有明度对比的画面,最大程度的表达了张艺谋在影片用色的精心构思。
在同一时期,香港电影也出现了一批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电影导演,其中徐克最具代表性,徐克在影片中注重提炼色彩主调与电影主题的关系,力求使色彩意义具有象征性,按照剧情发展精心安排影片的色彩结构,来达到既单纯鲜明又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从《倩女幽魂》系列中可以看到,徐克在中国民间习俗、传统色彩上大下功夫,利用声、光、电、技术移植于影片,在这一系列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步形成了个人的电影色彩观念。
在他1993年的作品《青蛇》中,更是将这种色彩运用发展到了极致,丰富的色彩层次、极尽绚烂的画面,服装和场景的色彩运用了大红、桃红、松绿、靛青等中国传统色彩,成功的展示出了一个极富传统中国特色的浮华世界,使得影片有工笔重彩一样华丽的风格,和诡异妖娆的神鬼故事情节极为相衬。同时,根据剧情变化精心设计主色调的变化,在单纯的画面色彩中对细节变化极度美化,给观众强烈的色彩刺激和情绪感染。徐克电影中展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观念对香港以及大陆的导演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病,阻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色彩构成教学模式,从配色能力培养、设计用色、采用高科技手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关键词: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色彩设计
l色彩构成的概念
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论文其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
色彩构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2传统色彩构成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校园景观色彩设计初探
1校园景观色彩的重要性及研究现状
1.1概念界定及其重要地位
校园色彩可分为校园建筑色彩以及校园景观色彩。其中校园建筑色彩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教学楼、宿舍、服务用房建筑色彩等,而校园景观色彩则包括除建筑立面之外的其他色彩,为植物、构筑物、地面铺装、景观小品色彩等,是校园外部空间各个构成要素所呈现的色彩面貌。拥有一个优美合理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舒适便利、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思维。19世纪著名政治家罗伯特•欧文系统提出了环境决定性格学说,认为良好的环境可使人获得善良、高尚的品格。色彩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它凌驾于形态之上。景观的一切构成要素只要诉诸于视觉,必受色彩影响,因此研究景观色彩具有现实意义。校园作为城市中特殊区域,其历史、文化底蕴与使用性质就决定了它特殊的色彩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体现学校性质、发扬校园文化的责任,它可以反映地域精神。
1.2校园景观色彩研究现状
笔者针对校园景观色彩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总库和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搜索关键词为“校园景观”。由于其涉及多个专业领域,所以为加强数据针对性,主要以设计类专业的论文为样本。此次共收集相关论文1992篇,时间跨度为2003年—2014年,并从研究范围、研究环节、研究方法和景观要素和设计原则五个大方面进行了分类。其中大多数论文可归纳出明确的研究对象,分为景观小品、道路、植被、空间、色彩、声和照明等,共210篇。关于植物的论文居多,有81篇。色彩有6篇,主要涉及建筑色彩和校园色彩规划。虽然我国校园景观的研究范围颇为广泛,个别元素研究也较为详细,但关于针对校园景观色彩的研究可参照文献较少。20世纪70年代是国际色彩研究的重要阶段,法国色彩学家让•菲利普•朗克洛和日本色彩规划研究机构都较具深度,还将其纳入了城市规划实践中,力图消除色彩污染和色彩趋同。我国色彩研究起步较晚,现在仍是一个新领域。虽然在城市色彩、景观色彩学方面已有较成熟的理论,但针对高校校园景观色彩的设计专题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理论。需从相对系统的城市、景观、园林色彩理论中找寻借鉴。目前校园特别是高校倾向于快速扩建,使得色彩规划往往被忽视,实践性较弱。在文献中关于校园景观色彩的论述大多从植物配置、影响因素等方面入手,且大多围绕建筑,缺少针对性、深入的论述。
2武汉高校景观色彩现状与改善思路
浅析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
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表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发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发展而来的。
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发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小议主观色彩在凡高绘画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凡·高;绘画;主观色彩
[论文摘要]凡·高敢于与传统决裂,把艺术从关注客观主体转向了关注内心、内在精神的主体。他的绘画中主观色彩的通畅、激悦表现令我们为之感动。凡·高是人类绘画史上最杰出的运用全部生命倾注于主观色彩表现的画家,在他的主观色彩的激流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
色彩作为绘画的“特定”媒介,只有在主体的积极创造中才能获得特定的精神内涵,它不仅仅是再现性的客观色彩,而且是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主观色彩。所以绘画的色彩不单是对客体的一种映象,它应该是画家对色彩形象的独特感受和艺术创造,是自我感情的形象表达。欲达到此目的,画家只有在艺术创造中把色彩基本规律的运用与色彩的艺术表现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绘画色彩成为一种包含有主体感情因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表现力的精神语言。[1](p91)其中,作为后印象派代表之一的凡·高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画家。
一、主观色彩的形成
主观色彩的形成在主体方面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画家把对客观景物的观察所获得的视觉感受直接转换为画面色彩,主要运用光与色的结合,表现特定光源和环境里的色彩气氛与效果;另一种则是画家把个人的情感意念转换为画面色彩,不受客体外在真实的局限,其色彩具有程度不同的主观性,绘画艺术中主观色彩的创造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画家主要是利用对色彩感知中所产生的感情和象征意义的体验与指向,通过色彩的运用去创造与自己情感表现主题相吻合的画面视觉效果。主观色彩所具有的表情作用和象征意味,使油画艺术产生丰富的表现力。[1](p91)
另外就是客体方面,表现在色彩的重构。是以客体作为参照系,运用色彩的组合与色块(色域)的对比把它转换为感情符号和具有表现性的色调,从而使作品产生某种视觉心理效应,达到以色传情的目的。画家通过对色彩的转换与重构,把对客观色彩的内心感受转换为主观的色彩表现,超越客观物象,从而创造出一个崭新的色彩现实,体现了绘画色彩的精神价值。[1](p91)
视觉元素在现代展示空间的运用论文
摘要:本论文是对鄱阳街一带周边的商业环境、建筑形式、实用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多方面实地考察研究,并结合该区位优势,定位于中高档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对鄱阳街一带改造后的建筑室内进行设计。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视觉元素方面着手,探求其室内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如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充分运用与体现,分析视觉元素语言在展示空间形象中所占据的位置与影响,说明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通过对视觉元素在现代商业展示空间中所发挥的重要美学价值,增强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效应,进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实现商业效益。
现代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关键词展示设计;视觉元素;展示空间
现代商业展示设计就是运用人类社会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商业管理手段,通过各种传播媒体的展示,创造出多变的视觉传达效应,来完成属于商业范畴的媒介策划,进而以崭新的商品观念去影响顾客的购物心理,使消费者在展示形式的感化之下,对商品进行有机的选择。现代商业展示空间能有效地传递企业商品的信息,树立企业和商品的良好形象,是传播企业和产品信息的十分重要的手段。可见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同时也是一种宣传的手段,这一点在商业展示中表现尤为明显。
本课题是对鄱阳街一带周边的商业环境、建筑形式、实用价值、历史文化等因素多方面实地考察研究,并结合该区位优势,定位于中高档集娱乐、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并对鄱阳街一带改造后的建筑室内进行设计。本文从展示空间的视觉元素方面着手,探求其室内展示空间中视觉元素如形体大小、形体形状、色彩等方面的充分运用与体现,分析视觉元素语言在展示空间形象中所占据的位置与影响,说明视觉元素在展示设计中所承载的物质和人文作用。通过对视觉元素在现代商业展示空间中所发挥的重要美学价值,增强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视觉传达效应,进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实现商业效益。
一、现代展示空间设计分析
民间艺术元素在油画的借鉴与转换
【提要】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中国油画的民族性一直是困扰中国油画界的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通过重点对当代中国油画发展困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将中国民间艺术元素融入到油画创作不仅能促进民间艺术的当代转换,而且有助于中国油画民族化道路的探索。
【关键词】民间艺术;油画
一、中国民间艺术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民间艺术起源和流传于中国民间,是历代劳动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审美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态。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民间艺术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狭义的民间艺术指的是造型艺术,比如民间剪纸、年画、刺绣等艺术形式。中国民间艺术与民众的生活方式、民族信仰和审美喜好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反映。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的民间艺术特指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艺术扎根于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总的来说,民间艺术体现出如下美学特征:一是形式特征。在形式上,中国民间艺术多以剪影和条纹的形式呈现。中国古代先民一般都习惯在剪影的图式上通过增加条纹来表达某种信仰和观念,比如在陶器上用几何鱼纹来表达生殖崇拜。二是内容特征。其内容主要涵盖教育、驱邪和祈福。例如墓室壁画孝子图对孝道的提倡;钟馗形象显示民间驱邪的观念;莲花和鲤鱼的图案用来祈福“连年有余”等。在中国的民间剪纸、年画和帛画等艺术形式中都广泛存在着这些主题。三是地域和民族特征。由于同受华夏文化的影响,中国民间艺术具有很多共同点,但是又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民间艺术又有自己的个性。比如朱仙镇、桃花坞和绵竹等地的木版年画虽同属一个艺术门类,但是在技法、主题和观念上又各有特色。四是审美特征。中国民间艺术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的理解。在造型上追求“圆、大、全、美”;在构图上多采用对称的方式;而在色彩上多采用鲜艳饱满的大红、深蓝和明黄等颜色。这些都显示出中国民间艺术独特的对称美、机趣美和色彩美的特征。
二、当代中国油画发展困境分析
油画在中国是西方“舶来品”,从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将油画带入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20世纪初西学东渐和“85思潮”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中国油画深受西方油画技艺和观念影响,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这蓬勃发展背后,又显示出一定的矛盾性,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西方油画历史悠久,在油画语言、技法和观念等方面都相当成熟,中国油画家在本土无油画传统继承的情况下,对西方油画的语言、技法和观念都进行了全方位的借鉴和吸收。在“85”时期,中国艺术界流传的“中国艺术界用短短十年将西方一百年的艺术通通过了一遍”,其中就包括油画艺术。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油画的确取得了长足发展。进入90年代,随着中国艺术界加速了融入国际艺坛的进程,中国油画也在国外大放异彩,拍卖价格屡创新高。然而另外一方面,在繁荣的背后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艺术家急功近利,在对西方的油画模仿的时候生搬硬套,导致油画创作同质化现象严重;一些出名的艺术家对既成的图式产生依赖,自我抄袭泛滥;还有一些艺术家为了走向国际,刻意迎合西方的艺术制度,贩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导致民族身份模糊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中国油画的正常发展。但是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困扰中国油画多年的关于建构中国油画的“民族特色”的问题。无独有偶,早在20世纪20年代林风眠先生就说过“整理中国艺术,理解西方文化,融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到今天差不多快过去一个世纪了,这个问题我们依然还没很好地加以解决。不过幸运的是,中国油画界有远见的画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将中国民间艺术元素借鉴和转换到当代油画创作中,对油画的民族性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室内色彩空间设计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康定斯基认为壁画作坊的工作特点在于无法单独用色彩就生产出一种产品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色彩空间性研究的实验、起居室是粉红色,还有一个不大的壁龛,它的侧墙竟是金色,而卧室是绿色的、克利的工作室中也有一面墙被刷成了黑色,作为挂放作品的背景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词:包豪斯色彩建筑空间
论文摘要:在包豪斯的色彩教学中,除了基础课程中的色彩理论研究外,还有壁画作坊(车间)中色彩的应用研究。利用色彩直接服务于空间的塑造工作,或者说色彩如何在建筑中应用的问题,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包豪斯壁画作坊的青年教师们发展出一种使用大块色彩平涂对基本建筑空间进行装饰的新方法,逐步摆脱了用大尺度抽象绘画作为室内壁面装饰的传统观念。包豪斯在这一领域的实践对以后建筑和室内空间中应用色彩的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当代西方建筑实践中有了新的发展。
包豪斯除了基础课程中的色彩理论研究外,还有壁画作坊(车间)中的色彩应用研究。1923年的《包豪斯理念与组织》中正式规定了色彩为壁画作坊的工作“材料”。最早担任这个作坊形式师傅的是施勒默尔和伊顿,但从1922年起,由康定斯基负责指导。同他在基础课程中开设的形式与色彩理论讲座相连贯,康定斯基进一步在壁画作坊中制定了详尽的色彩研究计划,即颁布于1924年春的《国立包豪斯壁画作坊的工作纲领》。
在这个指导性文件中,康定斯基认为壁画作坊的工作特点在于无法单独用色彩就生产出一种产品,它通过增强或减弱形式的效果参与到空间的塑造活动中。康定斯基将色彩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涂料的性质、胶合剂性能)与各种技术性工作联系起来,将色彩的心理特性与各种分析与创作的实验联系起来,规定了色彩应用研究的两个基本方面,这同他的色彩理论教学在结构上取得了一致性。在壁画作坊的实践中,两类问题最为显著,一类是利用色彩对于表面的装饰与设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通常是通过学徒们将模仿的康定斯基绘画作品放大到壁画的尺度涂刷到墙面上的方式进行,显示了康定斯基教学方式的特点——使学生服从于教师的经验,因而实质上没有多少创造价值,常常在背后受人非议。但另一类问题却引发了深远的影响,即如何利用色彩直接服务于空间的塑造工作,或者说是色彩如何在建筑中应用的问题。
在理论上更早提出将色彩运用于空间实践的,还有风格派。在1924年的《走向一个造型的建筑》一文中,凡·杜斯堡写道:“现代画家的任务是借助色彩创作一个和谐的整体,在新的四维的时空领域中,而不是两维的表面。”然而在实践中,凡·杜斯堡的色彩应用方式更像是把他本人的绘画作品直接贴到了建筑的墙壁或天花板上,最后得到的并不是色彩的面,而是漂浮在四面八方的色块。另一位风格派建筑师里特维德(Rietveld)的方法更彻底一些,在著名的“红黄蓝椅子”这个作品中,他已经将体积的不同表面用色彩加以区别,大大改变了体积本身的观感。包豪斯壁画车间的色彩空间应用则更进了一步,他们把这种在体积外部使用色彩的方法引入到空间内的表面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