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协议合同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1 21:0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三方协议合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三方协议合同

汽车贷款保险合同案件对策论文

关键字:保险银行保证公司约定合同协议当事人汽车保险合同

近期,河南省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受理了某银行起诉借款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二百余件,除部分借款人及时清偿了借款,原告撤诉的外,部分案件已经审结,宣判后,当事人均服判不上诉。

这类案件的简要案情是:银行、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三方先签订协议,银行为汽车经销商确定的购车人贷款,保险公司提供90%的保证保险,受益人是银行,汽车经销商提供10%的连带责任担保。购车人将车抵押给保险公司,并连续投保四种财产险。后借款人未如约足额按期还款,银行状诉借款人、保险公司和汽车经销商。

由于我国法律法规对保证保险的法律性质未作明确界定,理论界对此亦各执一词,有的认为是保证保险合同式合同双方当事人依据保险法的规定而成立的保险合同,与其他民事合同之间不存在主从关系,应适用保险法是以调整(即“保险说”);有的认为保证保险合同不同于财产保险,其受益人并非投保人,财产保险的法律法规不能调整该险种涉及的三方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应使用担保法予以调整(即“保证说”);有的认为保证保险是由保险人为投保人向被保险人提供担保的保险,其实质是保险人对债权人的一种担保行为,应适用担保法的有关规定来调整(即“混合说”)。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上述“保险说”、“保证说”都不能完全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而“混合说”虽然比较接近实践,但亦不够全面。笔者认为,审理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应当首先适用保险法的规定,保险法没有规定的,使用担保法的规定,亦即既适用保险法的规定,又适用担保法的规定,这样,才有利于纠纷的解决,达到法律效果的社会效果的统一。

对于审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一、关于案由和多种法律关系能否合并审理问题。

查看全文

合作申购指导协议

甲方:光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乙方:**金仕达计算机有限公司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查看全文

水运工程施工监理合同范本(试行)

水运工程施工监理合同范本(试行)

(1996年7月8日交通部交基发〔1996〕662号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制定

一九九六年六月

水运工程施工监理合同工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派遣劳动者知情参与权保护论文

内容提要: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共同参与的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一方面,三方主体之间各自有独立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不同主体之间,随时可以构成利益同盟,对抗另一方,而这种利益同盟又随时可以瓦解。由于“派遣”事实的存在,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都应当履行法定的告知义务,该义务的核心是要求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要告知被派遣劳动者的“派遣身份”或“被派遣劳动者的地位”。在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签订劳务派遣协议时,被派遣劳动者应当参与进来,对于涉及被派遣劳动者权利义务的内容,应允许被派遣劳动者发表意见。

关键词:劳务派遣法律关系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被派遣劳动者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是在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和被派遣劳动者三方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逻辑上可以划分为三个双边法律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和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这三个双边法律关系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因此,研究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不仅要分析和研究分解后的三个双边法律关系,更重要的是将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多边法律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传统劳动法律关系的变异:双边法律关系的分析

(一)不完全的劳动合同关系

1.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法定化的劳动合同关系

查看全文

船员外派中船舶优先权转让与代位

摘要:在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外派船员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相应地,船员外派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对我国现有的《海商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船员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起来的体系构成挑战。其中,外派船员能否将船舶优先权转移给船员外派机构成为实务中常见的问题。船员外派存在诸多不同的模式,产生了不同的三方关系。在不同的船员外派模式下,船舶优先权的转让与代位问题也有不同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船员外派;劳动报酬请求权;船舶优先权;转让与代位

2020年6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船员权益保护典型案例》(以下简称《典型案例》),为船员权益保护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裁判指引。其中,海隆公司诉荣耀公司船舶优先权纠纷案确认了船员劳务派遣单位接受船员债权转让后,有权依法行使船舶优先权[1]。最高人民法院的《典型案例》反映了一个实务中的常见问题,即在船员外派中船员的船舶优先权能否转移的问题。在实务中,船东拖欠外派船员工资,可能会导致外派船员对船舶行使劳动报酬海事请求权。此种海事请求权受船舶优先权担保。但是实现船舶优先权要经过复杂的破产清偿程序和长时间的等待,船员的劳动报酬难以及时取得。此时,若船员外派机构提前垫付船员的工资等劳动报酬,就能切实解决船员的迫切请求。但是对于这种垫付工资的行为能否引起船舶优先权的转移却在理论上并不明朗。

1问题的提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允许船舶优先权的转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本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海事请求权转移的,其船舶优先权随之转移。”。船舶优先权作为一种担保物权,随着主债权的转移而转移[2]。但是对于《海商法》第22条规定的海事请求权种类中的第一项——船员劳动报酬请求权——能否转移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船员劳动报酬请求权作为人身专属性权利,能否按权利人的意思转移。从法律角度来看,《海商法》第三章中对船员的任用与劳动权利规定甚少,主要规定了船员资质要求,而关于船员劳动权利则需适用我国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从现实需求来看,船员劳动报酬请求权上的船舶优先权能否转移的争议呈上升趋势,这与我国船员外派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根据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注册船员总数1,659,188人,同比增长5.3%。全年外派海员15.5万人次,同比增长6.5%[3]。在船员外派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外派船员被拖欠工资、船东放弃船舶导致船舶被拍卖出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船员外派机构与外派船员一般存在合同关系,外派船员在无法取得工资报酬的情况下,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向船员外派机构索取劳动报酬。但是船员外派机构与外派船员的合同属于何种性质对船员能否从船员外派机构处取得工资报酬影响很大。并且,船员外派机构在支付船员相关的工资报酬之后,能否对船东行使船舶优先权,从被拍卖出售的船舶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这将直接影响劳务派遣机构支付或垫付船员工资的积极性。

2船员外派中船员与船员外派机构以及船东的三方关系

查看全文

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缺失探讨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市场诚信归因对策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或多或少存在不诚信行为。本文拟从制度层面、道德角度分析产生这种不诚信行为的原因,从道德层面和法律角度探讨构建有效抑制就业市场中不诚信行为发生的诚信制度体系,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效监督不诚信现象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健康发展

诚信分为法律诚信和道德诚信。法律上的诚信,是指作为法律原则的诚信,法律诚信作为一项法律原则,是指在法律上普遍规定的诚实信用原则。道德_J的诚信,是指作为道德准则的诚信,道德诚信要求人们言语真实、恪守诺言、无虚假、不欺诈。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法律上的诚信表现在对就业管理制度的遵守与执行,这些制度包括国家制定的、地方政府制定的、还有各个高校制定的。道德上的诚信表现在就业市场三方言语的真实程度,即向他人发出的信息是否真实,还包括三方是否恪守诺言、履行义务。基于以上理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不诚信归因就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道德监督的不力。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也基于以上两个层面来要求,一是从法律制度层面,通过制度来硬性规范就业市场。二是从道德角度来要求,通过软环境来约束就业市场。文中提到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指以学校为中介的就业市场,它包括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是全国就业市场的特殊部分,毕业生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体,用人单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客体,校方只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中介。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不诚信现象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不诚信现象经常发生,这些不诚信现象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校方)进行归纳,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就业主体的不诚信现象

查看全文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合同范本条文说明

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合同协议书

一、公路工程施工监理合同通用条件第1条"定义与解释",适用于《公路工程施工

监理合同》中的全部文件,即:协议书、通用条件、专用条件、附件A、附件B、附件C

以及其它补充文件或附件。

二、协议书由系列文件组成,其中的其它文件和其它附件是指签约双方一致同意

增加列入监理合同的文件或附件,签约时必须在协议书中具体写明。协议书所包括的

查看全文

构建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体系论文

大学生就业市场诚信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违规现象的归纳、分析,在规范性、公平性、广泛性等诚信制度体系的构建原则要求下,明晰了以枝方为就业中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三方(毕业生、用人单位、校方)的责任和权力,规范了大学生就业市场;通过诚信监督机制,有效抑制就业市场中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促进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健康发展。

在目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违规现象,这些现象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笔者在下文中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种种违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构建现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诚信制度体系,以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违规现象经常发生,缺乏诚信约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违规现象主要体现在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

1.大学生违规由于近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加之国企与民企的改制使下岗人员再就业导致高校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空前的激烈,使得一部分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同时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很多制度还不完善,就业市场在短期内还不规范,加上高校诚信教育的缺乏使得一部分毕业生诚实守信观念淡薄,想通过投机取巧的办法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致使违规现象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保证供销合同

说明:一、适用范围:本合同是借款合同当事人以外第三人应借款人的要求为借款人履行合同债务提供担保时与借款人和贷款人共同签订的担保合同。二、合同中如有两个以上(包括两个)保证人提供担保时,则多个保证人同时作为丙方参与签订保证合同。各个保证人之间的保证责任,由各方协商一致后在第十二条“当事人商定的其它事项”中约定。三、第二条、第四条日期前的空格,由各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填写具体期限。四、地势条违约金的比例及支付方式均由各方当事人协商一致后填写。五、合同当事人认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的其它事项,而本合同条款未涉及的,由各方协商一致后在第十二条中填写。六、第十三条是对合同签字人的生效日期的约定。合同必须由甲乙丙各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才能生效,其它任何人的签字和除单位公章之外的任何章都无效。如果合同当事人不具备法人资格,则由其主要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授权的人签字。格式:保证合同甲方:乙方:地址:地址:邮编:邮编:电话:电话:法定代表人(委托人):法定代表人(委托人):开户行:开户行:帐户:帐户:甲乙双方为携手合作,促进发展,满足利益,明确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之相关规定,本着诚实信用,互惠互利原则,结合双方实际,协商一致,特签订本合同,以求共同恪守:第一条丙方保证金额为甲方根据年字第号合同(以下称主合同)向乙方借用的(币种)资金本金(大写)。整及其相应的利息、费用。第二条丙方对上条所列条项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如甲方不按主合同的约定偿付借款本息和相应费用,乙方有权直接向丙方追偿。丙方保证在接到乙方书面索款通知后个营业日清偿上述款项。第三条丙方的保证责任不因甲方上级单位的任何指令、甲方地位及财力状况的改变、甲方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协议或条件及本保证合同所担保的主合同的无效或解除而免除。第四条丙方机构若发生变更、撤销,丙方应提前天书面通知乙方和甲方,本保证合同项下的全部义务由变更后的机构承担;或由甲方和丙方落实为乙方所接受的新的保证人。第五条本合同生效后,甲方和乙方如需要延长主合同项下借款期限或者变更主合同其它条款,应征得丙方同意,由甲乙丙三方达成书面协议。第六条本合同生效后,丙方有权对甲方的资金和财产情况进行监督,有权要求甲方提供其财务报表等材料,甲方应如实提供。第七条本合同的担保金额随甲方偿还或丙方代为清偿本合同第二条约定的本金、利息、费用的数额而相应扣减。第八条丙方代甲方清偿借款本息、费用后,有权向甲方追偿。第九条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乙丙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本合同。需变更本合同条款时,应经三方协商同意,达成书面协议。第十条违约责任一、丙方违反本合同第二条约定,为按期代为清偿到期债务,乙方有权委托丙方开户金融机构从丙方存款帐户中直接扣收,并可视情况按担保总额的%向丙方收取违约金。二、丙方违反本合同第四条约定,应由变更后的机构按担保总额的%向乙方支付违约金。给乙方造成经济损失,且违约金数额不足以弥补,所受损失还应赔偿乙方直接经济损失。三、甲方违反本合同第四条约定,乙方有权停止发放新贷款,并提前收回已发放的贷款本息。四、甲方和乙方违反本合同第五条约定,未经丙方同意擅自延长主合同项下借款期限或者变更主合同其它条款,丙方可以自行解除担保义务。五、本条所列违约金的支付方式,甲、乙双方商定如下:第十一条争议的解决方式:甲、乙、丙在履行本合同中发生的争议,由三方协商或通过调解解决。协商或调解不成,可以向合同签订地人民法院起诉,或者向合同签订地的合同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第十二条甲、乙、丙三方商定的的其它事项:第十三条本合同由甲乙丙三方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授权的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并自主合同生效之日起生效。第十四条本合同正本一式三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甲方:公章乙方:公章丙方:公章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法定代表人:签字(或其授权人)(或其授权人)(或其授权人)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签订合同地点:省(市)市县(区)注:如合同当事人为非法人单位,由其主要负责人或主要负责人授权的人签字。

查看全文

监管体制论文:协商性监管的挑战与应付

本文作者:李沫工作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

“协商制定规则是以合意为基础的过程,通常由行政机关召集,利害关系人藉此可以就规则的实体内容进行协商。”⑧“协商行政立法旨在回应对抗性规则制定过程的失败,直接利害关系人就规则进行协商,可以恢复规则制定的正当性。”⑨但是,作为一种行政活动方式,协商性监管的内容不应当只限于制定监管政策本身,政策制定后如何实施、在政策中设定的主体的权利义务如何实现也是这种行政活动方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从程序上看,协商性监管应当包括协商制定监管政策和政策实施两个阶段;从实体内容上看,监管政策的制定主要是指监管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目标的应然要素的明确,包括以契约方式明确主体的权利义务;监管政策的实施则是监管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即通过契约方式或其他方式将主体的权利义务付诸实现。协商性监管在性质上类似于行政合同,但又不同于行政合同,比如,协商的结果可能是政府以行政许可的方式同意被监管主体从事某一行为以实现监管目标。从实践来看,协商性监管一般表现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协商模式,例如,到1996年,约占荷兰工业能源消费90%的1000家公司参与了自愿协议。2000年,占荷兰大部分耗能的工业部门,包括石油、钢铁、有色金属、酿造、水泥、化工、玻璃、造纸、制糖业等,又与政府签署了新的协议,以应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2001年12月,荷兰政府还针对中等规模的能源用户与16个部门的520家企业签署了新一轮的减排二氧化碳长期协议(LTA-2),协议期限为2001—2012年。⑩但是,协商性监管也有监管者与第三方组织模式。例如,1996年,德国高能耗行业和能源部门的14个工业行业协会《全球变暖工业宣言》,自愿承诺到2005年在1990年基础上降低能源消耗20%;法国政府与制铝、玻璃、钢铁、水泥、石灰、橡胶等7个行业以及许多企业签署了自愿协议,形成了企业承诺和行业承诺并存的格局。瑏瑡由此可见,协商性监管的主体范围并不仅限于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从当前各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第三方组织”在公共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据有学者分析,“近年来,公共行为使用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解决公共问题的新工具数量激增。更重要的是,这些广泛应用的新工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的运作具有间接性,表现为由公共部门投资及授权的政策项目在执行中通常广泛地纳入各种‘第三方’组织。”“第三方组织”的兴起不仅在美国如此,“加拿大和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因此,将其称为一种趋势或者说潮流是不为过的。”为应对第三方组织带来挑战,药方就是推行“新政府治理”(thenewgovernance),其内容之一就是———谈判与磋商———这是为现已存在的第三方组织提供的实现公共目标的第三条道路(相对于命令控制与私有化道路)。瑏瑢由此可见,谈判与协商是同“第三方组织”天然联系的一种监管方式,即,“第三方组织”可以成为协商性监管的主体,并且从趋势来看,第三方组织将成为协商性监管的主要主体。综上,协商性监管是指为了实现政府监管目标,监管主体与被监管主体或第三方组织在对话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监管政策和目标,并围绕目标的实现以契约或其他形式明确各自权利义务且付诸实现的监管方式。

协商性监管带来的挑战

(一)复杂化的委托关系在传统命令控制性监管模式下,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并非委托关系,而在协商性监管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则构成委托关系,即监管者以契约形式委托被监管者实现监管目标,这就带来了通常说的委托问题,人并非总是按照委托人的意志行事。在第三方组织参与的情况下,委托问题将更加突出,因为委托链条被加长,原来的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变为监管者委托第三方组织、第三方组织再委托被监管者之间的关系。对此,网络理论给出了解释,认为即使人认同委托人的目标,委托人在协作关系中仍然难以实现其初衷。究其原因,是因为复杂的网络关系通常具有以下4个属性:首先是多元性(pluriformity)———他们涉及各种各样的组织和组织类型,其中许多组织并不具备充足的合作经验,也不了解彼此的运作方式;其次是自我参照性(self-referentiality)———通常各组织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和参照,因此也是从自己的角度与需要参与到网络之中;再次是不对称的互相依赖性———同一网络中的各方,包括州政府在内,尽管互相依赖,但这种依赖关系并不完全平衡,即使各方追求同一目标,他们仍然可能难以全面合作,因为它们对此目标的需求程度不同、排序不同或时间安排不同;最后是动态性———网络即便在实施其愿景时,所有的因素也仍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瑏瑣(二)对传统行政管理惯性的挑战不论现在以权力—服从为主要特征的行政国家有多么强大,我们仍不能否认一个事实:随着民营化、服务外包、公众参与的兴起,以协商为主导的合作治理模式发展迅速,并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合作治理试图围绕联合解决问题与远离控制裁量权从而重新定位管制事业,回应对规则制定之质量、可行性与正当性连篇累牍的批评。瑏瑤协商性监管这种合作治理模式的产生对习惯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的行政机关是一种挑战。在协商性监管模式下(特别是在有第三方组织介入的情况下),行政管理变得更为复杂,它要求行政机关更具有主动性、能动性。正如美国学者莱斯特•M•萨拉蒙指出的,“原本在直接政府行为中可以由政府内部临时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必须预先估计到且写入与第三方签订的具法律效力的合同中。类似地,激励机制必须设计合理,既要足以鼓励有益的行为,又不能导致暴利收入;必须在复杂的决策链条的众多节点上达成共识;必须将离散的组织打造成具有共同行动能力的有效网络。这其中的每一项任务不仅需要广博的项目知识,还需要足够的策略技巧、对不同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指标的详细了解、对各种工具涉及的多方机构的内在需求有所认识、以及对工具应用的具体背景有精细的洞察。”瑏瑥同时,协商性监管也形成了对传统行政行为的挑战。尽管协商性监管的实施可能仍然采取传统的行政方式(如行政许可),但其实施已不再是传统简单的行政许可,以美国的杰出领袖工程为例,通过这个工程,环保署可以批准以单一的综合性许可取代公司传统上为了控制同一场所多种源头(例如管道或烟囱)的排放而要取得的多重许可;或者,环保署可以比传统许可适用期限更长,而且允许对排放限度进行不同配置的多重许可。瑏瑦试图获得这种许可的公司,必须与联邦和州行政机关协商一份不具有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这被称为“最终方案协议”。该过程还要求获得利害关系人的支持。

协商性监管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强化

协商性监管导致的委托问题主要依靠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来解决,通过有效的激励与约束使得监管者与被监管者或者监管者、第三方组织与被监管者尽量围绕监管目标的实现而行动。(一)对被监管者和第三方组织激励机制的强化对被监管者和第三方组织而言,协商性监管的激励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激励其参与到协商中来,二是激励其积极履行协议或积极实施行为,这可以从三组不同的主体及其之间的关系来考察:1.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监管者对被监管者的激励主要是扩大激励的范围和种类。这种激励方式同于另一种正在兴起的行政监管方式———激励性监管———若被监管主体自愿实现监管目标,可以给予其直接的经济利益,如减免税优惠、财政支持(财政补贴和技术开发援助等)、金融扶持(提供优惠贷款等)、优先采购、绿色采购、优先立项、奖励,等等。此外,社会契约制度(SocialContract)也是在国外正在兴起的这样一种激励机制:社会契约制度(或称成本调整契约)在美国电力事业部门中广泛运用,作为激励型规制在实际中运用的良策而闻名于世。具体而言,是指规制当局与被规制者之间在修订收费时就设备运转率、热效率、燃料费、外购电力价格、建设费等签订合同,如果能实现比合同规定的成绩好则给予企业报酬,否则给予处罚。当然,除了直接的经济利益激励,也可以是间接经济利益激励,如被监管者的投资倾斜、产品定价优惠、市场优先准入、提供经营便利、特许投标制度(FranchiseBidding)等等,市场主体可以通过监管主体的这些行为间接获得经济利益。2.监管者与第三方组织。对于第三方组织参加的场合,上述激励方式并非都是合适的。政府应根据第三方组织的性质确定不同的激励方式:如,对于盈利性组织,同样可以采取财税优惠、市场优先准入等适用于被监管主体的方式;对于下属政府机构,则除了财政分配上的优惠,更应强调政绩的激励作用;对于非盈利性组织,则包括办公场所、经费、设备等方面给予扶持,给予信息提供的便利等。此外要注意的是,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第三方组织与政府一般都有特定的关联,如或为国有背景(如国有商业承担第三方组织时),或实为政府控制,或本来就行使一定的行政职能(如某些行业协会),在这种背景下,保障第三方组织的独立性是前提,否则激励的结果可能变异为利益的转移,难以保障激励的适度。3.第三方组织与被监管企业。由于监管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体现在被监管主体身上,因此,即使协商性监管中参入了第三方主体,也最终要突出第三方组织对被监管企业的激励。从理论上分析,第三方组织同被监管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约束而非激励,因为在有限政府的潮流下,政府不一定能约束企业,而第三方组织则一般对企业起着事实上的约束作用,比如行业协会对企业的约束,企业离不开团体组织,它需要借助团体组织的优势实现自己的目标,团体组织往往便可以以其不遵守规则将其排斥在外为由迫使其遵守。这就是声誉机制,在一个团体中,不遵守组织规范的成员可能臭名昭著。但是,激励措施也是需要运用的,在第三方组织为政府部门或企业组织或非行业协会组织时,企业同第三方组织并无成员与团体的关系,第三方组织的内部规范不能约束企业,此时,第三方组织可以借助声誉机制(如评奖)来激励企业实现监管目标。(二)对监管者、被监管者与第三方组织约束的强化1.政府公信力建设。在我国当前转型时期,政府的公信力正遭受危机,对于协商性监管而言,这种公信力危机主要可能带来两个后果:一是权力寻租,监管主体不是真正为了实现监管目标进行协商,而是利用其实施协商监管时掌握的资源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这样,监管者实际被俘获,参与协商的市场主体不大可能成为诚信履行协议的主体,监管部门也不会关心其最终协议的履行情况。同时,寻租行为还会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参与协商的市场主体最终都是为了追求“权力租”的主体,真正有心参与且诚信履行的主体被排除在外。二是监管主体毁约。在私法领域,协议必守是一项基本原则,但协商性监管并非纯粹的私法协议,它有公权力主体和公共利益和目的在内,因而协议的履行不可能完全适用私法原则。也正是基于此,监管者可能以公共利益、公共目的等为由而毁约。政府公信力建设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对于协商性监管而言,强化对监管者的约束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求协商监管公开,即,监管目标、监管标准公开,协商过程公开,协议履行情况公开;二是裁量权受限制,协商的过程是讨价还价的过程,否则就不称为协商,而这过程中必然要涉及监管主体的坚持与让步,也就是裁量权的行使问题,此裁量程序应当法定。三是责任追究制度。不论是权力寻租的监管主体及其成员,还是滥用自由裁量的主体,还是没有正当法定理由毁约的主体,均应当承担法律责任。2.协商性监管的信息披露。一是协商过程中的信息披露。这种披露同于上文谈到的“协商过程公开”,可以约束监管主体的滥权行为。这种强制性的信息披露约束也可以迫使当事人认真进行协商,而不是停留于走形式,有助于将来协议的实施,“规制者与排污企业之间由于分工的不同,导致两者之间在污染的产生与排放、治理技术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充分的信息往往是市场有效运作的前提,因此能否获得充分信息是自愿性环境协议实施的关键。在谈判协商机制中,双方经过多个回合的动态博弈过程,环境管理部门逐步释放出影响决策制定的污染排放量、治污成本、技术、企业家的风险偏好等相关信息,而企业也会逐渐了解到政府部门的相关信息,这样,通过信号传递,实现充分的信息披露,从而保证自愿性环境协议的顺利实施。”瑏瑨二是被监管主体履行信息的披露。虽然协商性监管协议或协商颁发行政许可中都会有关于被监管主体的约束条款(如违约责任、收回许可),但这不能避免机会主义倾向的被监管主体的违约行为或不正确作为。况且,在协商性监管中,协议不同于私人协议,对于被监管主体的违约行为,监管主体追究责任的动力并不如私人主体那么强烈,协商颁发行政许可这种附条件的行政许可中监管主体也类似。履行信息披露可以克服这种缺陷:一方面,信息披露有助于监管主体方便掌握被监管主体的履行情况,对于违约或不正确作为倾向可以事先采取措施;同时,被监管主体的违约信息及不良信息披露也是一种声誉机制,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来惩罚违约者,例如,上市公司就很在乎声誉,声誉受损其股价将下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