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7 05:46: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软件工程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软件工程专业

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探讨

【摘要】当今社会的信息工程化及高校专业认证要求大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复杂工程问题的内涵界定及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对该专业的教学及专业认证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工程认证;复杂工程问题;以“学”为主;产学研实践

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面向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强化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依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而现在的社会正处于传统工程(如水利土木工程)和现代系统工程(如网络通信及软件工程)并存的工程化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的职能领域已经从狭窄的工程技术、生产拓展到了宽广的生活、生命和生态领域[1],这也使得工程问题具有更强的系统性、集成性、协调性、社会性、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国际化背景下毕业生面临着复杂环境、多学科、全球化、信息化、社会活动与交流诸多因素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按照美国《华盛顿协议》的要求,需要培养大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2]。现在教育部门也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对复杂软件工程项目问题的解决能力。信息社会对软件工程的需求量增大,因此该专业大学生更需要具有系统思维、丰富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背景和解决复杂软件信息工程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软件的设计、开发及软件的测试等软件工程项目的研发人员,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培养都要在学校的教育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提高认识以及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的内涵

工程的定义为是人们为某种既定需要,融汇科学理论、技术实践手段和历史经验,对各种知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有效地分配和融合,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包括工程实体、人工、物、系统和各种学科的总称[3]。当今社会的信息工程化程度,已经使得工程领域不断扩大,社会的工程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现代工程在整体系统性、技术复杂性、集成创新性、学科交叉性、协调建构性和社会关联性特点等方面体现了更强的复杂性。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复杂工程问题”内涵特征如下:一是分析和解决问题时需要运用深入的工程原理知识;二是涵盖较多方面的工程技术和其它可能相互冲突的因素;三是建立有创造性的抽象模型;四是需要某些非常规方法才能解决;五是专业工程实践的标准和规范中不包含的因素;六是相互冲突的各方利益问题;七是相互关联的子问题综合在一起[4]。因此,人们研究、设计、生产或制造的工程系统的复杂性充分体现在系统规模大、系统层级多、系统非线性、系统不独立(不封闭)上,也就是说现代工程问题必然是个复杂工程问题。这样复杂的工程问题,在解决时需要知识的深度、分析问题的深度、问题的熟悉程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而有关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不是教学生怎么解决某个具体软件设计问题,而是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方法的掌握,形成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具有思想和方法,用创新思维方式思考所遇到的复杂的工程问题。高等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是掌握深入的基本理论且有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既需要雄厚的知识底蕴,又要具有实践创新的环节进行锻炼,积累经验,终生培养和终生自主学习。

二、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查看全文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摘要:针对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依据“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从“新”字出发,在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上进行本校软件工程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新理念突出与大数据、深度学习相融合,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新模式体现在深层次地与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新体系落脚点在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划分为课程群,提高实习实训课程比例,建立“递进式”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不错的成效,为探索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了有益尝试。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协同育人;新理念;新模式;新体系

1引言

从“复旦共识”到“天大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工科建设逐渐形成了国家宏观层面对新工科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教学要求,其内涵应在于提高学生适应变化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8]。本文源于国家对于“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将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与其他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工科专业进行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建立特色课程群及工程实践能力新体系,促进该专业的升级。

2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对照新工科的建设标准和人才培养教学要求,本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人才培养缺失。限于传统理念、师资、机房设施等条件限制,人才培养体系与软件产业发展不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老化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及时满足社会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缺失,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不强。校企合作合作层次低,缺乏紧密型,校企合作停留在短暂的实习实训,科教融合深度不足,缺乏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无法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与协同创新需求。(3)专业课程体系分散,课程间融合不足。没有从培养体系的角度设计课程体系的关联,无法完成多学科融合,课程教学模块分散,学生对专业培养方向的认知不足。

查看全文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概述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作为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全面的总结、应用和提高。由于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软件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就业门槛越来越高,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通过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得到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利于学生从学校向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

2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学生方面:有些学生存在完成任务式的应付心里,避重就轻,能简就简,敷衍了事。有些学生则只重视找工作而轻视毕业设计,不愿在毕业设计上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甚至有些学生还以找工作为由,完全依赖于导师,向导师索要源代码,甚至花钱在网上购买来交差。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认为毕业设计做的好与不好对自己没什么影响,对待毕业设计也更加心不在焉。导师方面:大多数指导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上能够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致使有些导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不太重视,对学生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或者是直接将相关源代码发给学生,以“简化”指导工作。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导师指导工作不到位,造成毕业设计流于形式,疏于管理,效果较差,使得学生白白浪费了毕业前的一次综合训练机会。因此,如何充分认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是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时间安排上不够科学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这期间刚好是学生求职和考研的黄金时间段,由于目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当求职和考研时间与毕业设计时间发生冲突时,学生都会选择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求职和考研上,有些还要去外地求职、应聘考试、面试等,毕业设计自然是无暇顾及。而且,学校方面,为了保证就业率,往往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又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消极对待毕业设计的态度,毕业设计质量下降也就成为必然结果。

3)题目设置上不够合理由于毕业设计在高校各类教学活动中是最具综合性和独立性的,相对于常规课程而言,对指导教师要求也就更高,尤其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性比较强,但每年真正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题目所占的比例较小,很多题目都是虚构出来的,导致有些题目不是理论性太强,就是缺乏具体需求的支撑,使学生很难从毕业设计过程中真正领悟到真实的软件工程方法。而有些指导教师自己都没参与过实际的工程项目,本身就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进行,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和严谨性,学生遇到问题后,难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导致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生直接照搬往届毕业生的设计成果。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平稳过度。但由于题目设置上的不合理,题量太少,层次不清,导致选题匹配效果差。在选题时,部分能力差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太大,造成毕业设计很难完成,而有些能力强的学生所选题目难度过小,达不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查看全文

制定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项目驱动教学的研究在21世纪初逐渐迈向了高潮,项目驱动教学可以与多个学科进行结合。项目驱动教学源于建构主义理论,以项目为纽带链接教师和学生以及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应用也屡见不鲜。培养符合市场所需的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初衷。如何结合地方经济特色以及专业建设的特点,培养应用型复合人才是地方各大高校的教改重点。该文结合学校进行软件工程专业认证的实际背景,探讨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去制定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培养方案;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专业特色

一、引言

当前许多大学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培养方案大都是基于专业知识所包含的领域知识点,再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设置课程依赖关系。这种方案对于一些工科专业,尤其是培养目标是定位于应用型的专业会存在一些不足。这种模式导致学生毕业之后所学能力与人才市场匹配度不够紧密,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比较碎片化,难以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就更别说如何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该现状,目前许多工科专业都引入了工程教育认证体系,旨在利用工程管理手段来指导培养学生过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1,2]。从笔者所在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以来,本专业按照工程认证的标准制定了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标准。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本文认为还是存在一些如下不足之处:每门课程达成度分析只是代表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不能反映出学生利用课程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些课程设定培养目标以及考核手段不一定适用于应用型工科专业,比如类似“软件工程”等一些IT相关专业,编程动手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的通关钥匙,得不到这把钥匙,从作者教学实践和统计结果来说是难以学好后续相关课程,进而导致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也将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毕业就失业的情况。课程之间的能力培养衔接不通顺,尤其是前后关联比较大的课程,分散计算的达成度,不能反映出课程之间的能力;比如针对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来说,作者这些年一直从事“算法与数据结构”以及“企业级框架编程”两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之前要具备较为扎实的程序设计的实践能力,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不够,导致后续课程推进非常缓慢,甚至是草草结课。毕业设计环节是用来检验学生综合应用整个专业知识去解决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综合问题,但是本阶段学生大多数都是处于考研或是找工作、实习等阶段,不能集中精力去完成阶段目标,因此培养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如何破解上述这些现实问题,仅仅依托工程教育认证是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是需要优化大学整个教学以及培养环节,形成面向“具备工程能力”的目标的一条可衡量、可复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从现实教学过程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提出“以项目驱动来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探讨如何在执行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传统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为了满足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培养要求,各大高校一般都会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以及特色进行不断的、持续的课程教学改革,尤其是在教育部提倡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面向应用型本科的政策导向后,地方高等院校积极发挥其与地方市场紧密接触的优势,充分调研,把握本地及周边市场各行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使学生所学知识即是行业所需之求[3-4]。我校结合当地实际,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特点,例如:学生的就业方向比较广,有些从事软件服务外包,有些从事嵌入式设备软件开发,还有些从事国产操作系统生态产业链等等。不同的从业方向,需要不同的专业技能,需要不同的对待。因此在专业教育环节,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适时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培养方案。(一)专业知识不闭环。培养方案中以专业基础教育为核心,通过引导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本方案在执行过程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发现一些问题。每个环节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馈机制,进行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时,会发现上一个环节的知识有些同学没有掌握好,往往影响后续的课程学习,也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二)课程之间、课程群之间衔接不彻底。各个专业的课程中会存在一些较为紧密相连的课程,目前普遍的做法是把这些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来整体建设,着力打造一些精品课程,利用建设精品课程,带动这个课程群的建设,辐射专业建设。课程群建设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该种模式也不断被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进行探讨与实践过[5]。课程群的建设虽然有利于整合一些教学资源,便于同一个群内的教师进行协作,但是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发现各个课程群之间的衔接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比较零碎,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课程群能力达成度计算也没有一种较好的计算方法。(三)毕业实践环节考核力度不够。毕业实践环节是综合考核一个毕业生能否充分利用全部所学专业知识,而进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一定要围绕应用型人才的指标去制定,然而现有模式下毕业实践环节大多数都停留在论文写作之上,而很少关注系统是否完成,有没有达到应用指标。从大学生本科培养体系来说,作为高等学校的一名教师,个人还是认为本科毕业设计是必要的且需要重视。近期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强大学生的“负担”,尽量做到“宽进严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毕业论文作为培养最后一环,是检验教学效果,衡量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必须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及考核指标。本文认为毕业论文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标准,而非论文作为唯一指标。比如: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特别是要面向应用型的人才需求市场,企业更加关注的学生是否掌握应用的技能,可以更多关注毕业设计的系统开发上,这个比重的权值要更高,其次才是根据系统撰写的论文。

查看全文

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1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偏重理论轻开发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滞后

经过我们对软件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目前我国软件人才数量不少,但水平偏低,更重要的是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企业希望招聘的高校毕业生具有软件开发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实践能力,但很多高等院校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由于教育理念和师资力量本身的问题,偏重于传授知识和技术而轻视了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这种现状导致软件企业从高校招聘的毕业生不能立即进入软件开发岗位,必须经过几个月的职业岗位培训,才能真正胜任开发工作。毕业生到软件开发工作岗位上要经历的适应期和培训期,说明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企业的职业岗位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培养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按照软件开发过程和设计开发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和完善。

1.2实践条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各个高校的实验条件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的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实验和实训的条件得到很大提高。校内软件工程的实验环节均能满足教学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校内实训基地,但实训基地尚摆脱不了之前知识教育体系下的实验模式,所开设的实践项目范围偏窄,模拟课题多,实战课题少,参与建设实训基地的企业热情不高,缺少真实的工作场景。现有的机器数量、配置大部分还是以单台性质的设备和个人计算机为主,满足不了软件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真实的开发项目和项目开发指导组,难以营建软件企业的软件产品生产环境,不能满足基于软件产品开发过程对实训课程的需要,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1.3教师队伍工程能力偏低,难以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查看全文

软件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求职简历

个人基本简历

姓名:xxx

国籍:中国

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

民族:汉族

查看全文

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技术刍议

在新形势下计算机软件工程应用发展中,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必要任务及发展趋势,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功能及作用的增强也十分有利,因而需要对这一方面深入研究。基于这种情况,计算机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现状加强认识,并且要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发展,保证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够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符合,取得满意的发展成果。

1计算机软件工程概述

所谓计算机软件工程所指的就是在工程活动的开展中,软件管理人员及工程师,依据软件工程相关软件及方法,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及计算机对软件实行开发、管理及维护的相关过程。目前,就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其它有关技术逐渐实现融合,实现交融性发展,这种情况下促使计算机软件工程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范围,并且有着越来越丰富的内涵,同时,计算机软件工程与社会上的很多行业之间也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对社会上的很多行业及领域发展均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及价值。[1]

2计算机软件工程现代化发展现状

2.1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不够深入。目前,在计算机软件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不够深入,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缺乏有力支持与保障。就当前实际情况来看,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研发需要耗费的资金及资源比较多,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及保证,这也就导致社会上专业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的相关机构及单位仍旧比较少,尤其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计算机软件工程,更是很少有企业能够有充足的能力及资本进行研发,虽然有些计算机软件研发企业,也都是进行一些小软件的开发,这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并不太大作用,并且很多的软件都属于同一类型的软件,新型软件比较少。此外,由于计算机软件工程在我国出现相比于发达国家要晚,这一方面的经验也就比较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研发缺乏理想的理论支持及依据,也就会影响其最终的效果。2.2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缺乏。随着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中对于其功能及作用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扩展其功能,而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扩展需要对现代化技术进行应用。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现代化技术应用仍旧比较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等应用仍不足,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未能够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与这些技术的有效融合,从而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智能化水平、网络化水平及自动化水平等仍旧比较差,这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好应用必然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同时,在计算机软件工程,相关的安全防护技术也比较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在计算机软件受到病毒入侵时,未能够实现其安全防护,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无法正常运行,影响其实际应用效果,进而影响计算机网络工程的理想发展。2.3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仍比较缺乏。对于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而言,除以上两个方面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相关的专业人才仍旧缺乏,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持。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个高校内虽然设置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但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真正投入到与计算机软件工程有关的工作中,仍需重新学习,导致相关的专业人才仍旧比较缺乏,也就导致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及发展受到阻碍,无法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此外,除高校机构之外,社会上基本上没有专业性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培训机构,大部分培训机构都不符合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导致社会上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人才稀缺,无法满足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发展需求及要求,影响其有效发展[2-3]。

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手段

查看全文

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焦点。“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型高素质的软件研发人才缺口巨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加专业、更加高素质的软件人才,更好地应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亟需进行改革。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时代下对于软件人才的需求,得出相应的改革对策,以为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互联网技术应用早已进入到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软件产业的发展。软件产业发展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密切相关,而且也关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1]。优秀的软件产品能够满足其他行业更高的发展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收益,同时也有助于国家经济实力及科学实力的提升。近年来,国家政策层面对“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为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因此,深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有助于“互联网+”时代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一传统意义下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是在2002年由国家教育部新增的专业,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开设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晚,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加之教学方式的单一和滞后,使得教学效果距离预期有很大的差距[3]。(一)课程设置有缺陷。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一些课程有很紧密的联系,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直接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会影响教师授课的效果。很多高校疏于对于这些课程先后顺序的考虑,本应作为前驱课程,却出现了平行开课的情况,甚至出现在后续课程之中,这务必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另外,教学大纲中关于软件工程专业的课时安排,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课程的理论课时远远多于实践课时,这个偏差,使得进入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之中。(二)理论内容更新不及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软件工程学科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出现,并在各个行业和领域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而高校的软件工程相关课程却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没有及时的调整教学授课的内容,依然墨守成规,还在让学生学习那些已经在实际软件开发中不会用到的那些方法和技术,导致所学内容与最新的软件技术相脱离。(三)对于实践重视程度不足。上面第1条已经提到,课程本身的课时安排就是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这就无形中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弱化了。因为实践课时设置的很少,高校对于实践环境的设置也就没有足够的重视。而软件工程这个专业,是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了理论知识后,必须通过实践环节去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但往往实践环境不具备,很难完成目标。再者,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也缺乏大型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经验,很难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更多的是以教师或教材为主体的机械式实践,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互联网+”时代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

查看全文

校企融合改革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探索

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之一。本文探索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寻求通过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训的相互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软件专业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软件工程

一、引言

软件工程是一个新兴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工程型、应用型的专业软件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也面临着全新考验。软件工程建设重在实践,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提升学生的技术和技能,为社会提供适用的专业软件人才。本文结合近年来我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实践,探讨校企融合下应用型软件工程实践教育模式的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基础,强调软件开发的工程性,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练掌握从事软件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突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1],使学生成为能够从事软件开发、测试、维护和软件项目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查看全文

现代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论文

摘要:分析表明,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软件规模、质量的持续拓展,软件可靠性逐渐成重要的内容。讨论保障软件可靠性,加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应对措施

1引言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其本身涉及的范围、内容相对较为广泛,且会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这就对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处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软件工程的复杂程度、规模均在持续增长,各个企业对于软件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是否能够保障软件工程本身的稳定性已经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如何加强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就成为各个企业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软件工程的项目管理

(1)软件工程。对软件工程开发工作来说,要想保障软件工程开发的质量,就必然需要基于软件工程实际情况,针对软件工程开发建立针对性的工作原则,以此来指导软件工程开发的有序推进。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能够在有效保障软件质量、稳定性的同时,针对软件开发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2]。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的持续发展,当前软件集成度更高,企业对于软件的要求也就更为苛刻,针对软件开发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技术问题,必然离不开软件工程开发规划。与此同时,软件工程开发进程中还必须要加强交流沟通工作,针对企业需求实施深入的分析,同时还需要落实建模工作,从而有效保障软件编程工作的有序开展。(2)项目管理。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是基于商业合同,针对软件工程开发项目开展监管工作,以此来为软件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服务及帮助[3]。新形势下,软件工程项目涉及的管理内容相对较为繁杂,要求项目管理需要全面贯穿到软件工程开发的整个进程中来,包括质量管理、规划与监管、风险评价等等,这就需要项目管理针对软件工程关键点进行有效的控制,在保障软件工程开发质量的同时,有效保障软件工程开发进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