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担保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1 07:02: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融资担保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融资担保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抵押担保难是制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主要瓶颈之一。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各级政府从2008年下半年起相继成立或引进了一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功能的担保公司,旨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抵押担保物不足问题。但由于但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局部利益难于统一、反担保条件要求严、银行合作准入门槛高、中小微企业资质差、监督管理难到位等因素的影响,“银企担”业务发展远低于当初成立或引进担保公司的预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担保公司担保倍数放大功能的作用。在当前货币政策定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发展融资性担保业务,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抵押担保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1年底,县成立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共5家,其中1家财政注资成立的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和4家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9600万元,其中民营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8000万元,4家民营担保公司最大1家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其余均为1000万元。担保公司累计为企业和个人担保融资52笔,金额3455万元,对辖内企业和个人融资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银企担三方业务合作业务量只占我县当年社会融资总规模的1.1‰,离我县引进或成立担保公司的宗旨和预期相距甚远。
二、“银企担”合作举步维艰
调查显示:辖内银行业、担保业和中小企业都有较强的合作意愿,也曾做过尝试,但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局部利益难于统一等因素的制约,“银企担”合作举步维艰。
1、反担保条件要求严。中小企业遇到资金困难,首先想到的是到银行贷款。但由于抵押担保物不足,被银行拒之门外,转而求助于担保公司解决担保难问题。担保公司同样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俗称反担保),且反担保的条件几乎和银行对等,也要经过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登记;省信用担保公司分公司调查审批条件甚至比银行还严。中小企业之所以到担保公司申请担保,是担保公司较银行的担保条件相比相对较低:一是抵押物较银行宽松,如可以将中小企业的部分财产“打包”抵押;二是抵押率较高,如中小企业的房产在担保公司可按80%抵押,比银行高20个百分点;有如,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在担保公司可按50%抵押,比银行高30个百分点。即使这样,中小企业仍然达不到反担保的要求,导致“银企担”合作流产。
深究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模式发展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93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的成立。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之后,由于党政机关与金融类企业脱钩,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不再作为金融类机构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转而成为当前的非金融类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中大量民营经济的兴起,以及其对融资需求的不断扩大,1998年后,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方开始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试点。到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正式发文提出在全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才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正式启航。
在发改委和工信部中小企业局牵头主管十多年后,于2010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决定成立由银监会牵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部门参加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部及联席会议。至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低门槛、监管乏力、运营不规范等原因形成的混乱的融资担保业市场,开始进入了一个整顿、规范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31日,全国纳入规范整顿范围的机构数量为9192家,已完成规范整顿的为8732家,规范整顿合格的为6473家,全国共发放经营许可证5888张。但实际上,目前全国在工商局系统以担保字样注册的企业数量仍然高达1.9万多家。显然,规范、整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特别是,未来这些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前景何在?到底采取哪种经营运作模式,才能既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监管的需要,又适应市场需求,从而保持持续发展壮大的生命力,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1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将逐步演化为包含政策性担保功能的商业性担保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运作比较成功的担保模式大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纯商业性的担保模式成功较少。原因主要在于,像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这些建立在纯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融资担保机制,本质上是政府以担保方式通过动用公共资源干预、弥补市场化融资体系的失灵或不足。但我国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私营企业以及混合经济虽然为社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税收,但从经济总量来看,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国际民生的关键性行业中,仍然不是主导。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事业的扶持和资助,其目标主要是获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而非获取资本收益,也不是为了解决提供某种特定社会功能的需要。这些溢出效应包括因中小企业发展而带来的就业岗位增加、缴纳税收增加、经济总量增加等等。融资增加对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一定额度的融资将匹配相关比例的投资,最终增加若干倍数的产出规模。这些新增经济总量,既是对社会的贡献,更是对地方政府的直接贡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做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面对制约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核心构成和主要代表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相对不完善的条件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组建担保公司的做法,来弥补这种担保服务的市场缺位问题。这就是本世纪前几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政策性担保机构快速兴起的根本原因。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不但在经济总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与制度方面,也快速成熟。体现在融资担保领域,政策性融资担保模式出现了难以持续的问题。一是政府受财力支出限制,无法持续投入融资担保事业;二是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担保属于市场化行为,一旦失败需要按市场原则承担损失,这对于政府而言是超出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额外负担,难以承担;三是融资担保产生的溢出效应,相对政府直接投资资助而言,是一种潜在难以度量的、非排他性独享的间接效益,不可能吸引政府的更多积极性。面对这些根本性问题,2005年以后,政府由直接组建投资担保机构,转变为采取“政府引导、民企控股、市场运作”的思路,通过给予优惠政策来间接支持担保发展,包括营业税的减免、担保余额的奖励、代偿损失的补偿,以及再担保的风险分担等等。实际上,随着大量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增资扩股,以及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重组整合,许多政府性资金开始相对收缩,大多已经倾向于退居非控股地位。
目前,我国融资担保业仍然伴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不断发展,但是,在这种新的发展思路下,政府逐渐转变对融资担保行业的支持方式和手段,由直接投资转向政策引导。这些在政策引导下成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融资担保服务的同时,通过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事实上履行了政府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过去独立运作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功能,已经能够由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的市场化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履行并替代。
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摘要:融资担保是缓解现阶段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的有效措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速呈现了放缓的趋势,中小企业经营难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新常态下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旨在为融资机构提供可借鉴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
在经济新常态下,不仅给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而且其生存难题也基于外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而变得更加严峻。就实践表明,担保行业如果想要使自身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就必须改变以往完全依赖市场的情况,并充分借助政府的作用来实现。以国际经验为借鉴和参考可以看出,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服务主要是依靠政府支持背景下的担保机构来获得的,政府、联合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等都是出资方,仅仅依靠民间资本来进行融资担保的模式并不具有可行性。
1担保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以南部某省Q市为例,公开资料显示:截止到2017年12月底,通过年审的融资担保机构逐渐呈现了下降的趋势,将其与高峰时期相比,其中主动退出或被淘汰的担保机构约占67%。同时,全市在此年的新增融资担保业务12.08亿元,持续下降趋势明显;以行业代偿情况为立足点来讲,2017年全市担保行业新增代偿已超过1亿元,担保代偿率高达9.24%以上,是历年代偿率最高的。因此,从整体上来讲,我国担保行业总形势不容乐观。想要使担保机构获得可持续发展带动担保行业的稳定发展,加大对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劲的探索尤为重要。
2新常态下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
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财务管理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融资担保的政策有效的缓解了中小型融资困难的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不断的优化金融环境的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在融资担保的过程中仍会存在一些问题,在行业管理上的缺失、政府资金补充和损失补偿的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专用的征信平台等问题,所以在公司经营的过程中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性。为此本文对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财务管理优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财务管理优化
对于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在担保的过程中由于经营的杠杆较高,给融资担保带来了经营风险,在融资担保公司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的注意与银行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因担保风险演变成金融风险,更严重的还会演变成地方性金融风险。在融资担保的过程中存在行业管理上的缺失、政府资金补充和损失补偿的机制不够全面、缺少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和换用的征信平台等各种问题,进而阻挡了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使公司面临着如何平衡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而保证融资公司平稳的发展下去,所以对于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如何加强公司的财务管理和降低公司经营的风险是其发展的核心问题。
一、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较为优秀的法律顾问和金融专家,进而加快了融资担保公司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的增多,缺乏有效的财务管理意识较强和专业知识能力较高的管理人才,尤其是具有法律知识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多数融资担保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认识到行业高杠杆对公司经营带来的风险,高杠杆会对公司带来巨大的、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经营风险,对于防范意识不高,不知道财务管控对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忽略了从源头出发经营风险有效的控制。(二)财务内部监管不到位。融资担保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其业务的开展在运营的范围内,对于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可以有效的控制,多数担保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对财务监督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很多融资担保公司会从事风险高盈利高的业务,存在非法行为,超范围经营,对融资担保的公司带来财务风险。(三)控制、识别、化解风险的能力有待提升。融资担保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缺乏对风险的处理能力。对于风险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用的风险担保放大,难以把控风险。《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第8条表明“担保机构对单个企业提供的责任金额不得超过担保公司实际收入的10%,对担保公司实行一个保护制度。”但是由于缺少有效的信息平台和信息披露的机制,对公司的运营带来很大的风险,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在担保的过程中会与多家银行合作,由于借款人较多对信用担保和相互间联系的信息不一致,加上融资担保公司的内部管理不够全面,进而造成不能及时统计资本仅能够担保的额度,进而为公司后期的运行带来了风险隐患。第二,缺乏专业的判断。担保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想要更快的获得融资,一般是通过编造会计数据信息,粉饰其它公司的业绩数据信息,这对于融资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隐患,降低了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速度。融资担保工在担保的过程中,缺少对抵押物的风险专业化判断,在风险出现的同时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不能严格保管企业的财务资料和相关数据,对于担保出现的风险不能有效的控制。
二、融资担保公司财务管理优化思考
当前企业融资担保的趋势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93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的成立。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监管,之后,由于党政机关与金融类企业脱钩,中国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不再作为金融类机构接受人民银行的监督管理,转而成为当前的非金融类企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中大量民营经济的兴起,以及其对融资需求的不断扩大,1998年后,江苏、山东、安徽等地方开始出现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试点。到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正式发文提出在全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才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正式启航。
在发改委和工信部中小企业局牵头主管十多年后,于2010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决定成立由银监会牵头,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等部门参加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管理部及联席会议。至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低门槛、监管乏力、运营不规范等原因形成的混乱的融资担保业市场,开始进入了一个整顿、规范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2011年5月31日,全国纳入规范整顿范围的机构数量为9192家,已完成规范整顿的为8732家,规范整顿合格的为6473家,全国共发放经营许可证5888张。但实际上,目前全国在工商局系统以担保字样注册的企业数量仍然高达1.9万多家。显然,规范、整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特别是,未来这些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前景何在?到底采取哪种经营运作模式,才能既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监管的需要,又适应市场需求,从而保持持续发展壮大的生命力,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索研究。
1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将逐步演化为包含政策性担保功能的商业性担保模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运作比较成功的担保模式大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纯商业性的担保模式成功较少。原因主要在于,像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这些建立在纯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融资担保机制,本质上是政府以担保方式通过动用公共资源干预、弥补市场化融资体系的失灵或不足。但我国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私营企业以及混合经济虽然为社会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就业、税收,但从经济总量来看,特别是在一些关系国际民生的关键性行业中,仍然不是主导。这种经济结构决定了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事业的扶持和资助,其目标主要是获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溢出效应,而非获取资本收益,也不是为了解决提供某种特定社会功能的需要。这些溢出效应包括因中小企业发展而带来的就业岗位增加、缴纳税收增加、经济总量增加等等。融资增加对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有较大的乘数效应。一定额度的融资将匹配相关比例的投资,最终增加若干倍数的产出规模。这些新增经济总量,既是对社会的贡献,更是对地方政府的直接贡献。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政府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需要做大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量。面对制约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核心构成和主要代表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相对不完善的条件下,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组建担保公司的做法,来弥补这种担保服务的市场缺位问题。这就是本世纪前几年,在政府的推动下,政策性担保机构快速兴起的根本原因。
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不但在经济总量上迅速增长,而且在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与制度方面,也快速成熟。体现在融资担保领域,政策性融资担保模式出现了难以持续的问题。一是政府受财力支出限制,无法持续投入融资担保事业;二是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担保属于市场化行为,一旦失败需要按市场原则承担损失,这对于政府而言是超出其社会管理职能的额外负担,难以承担;三是融资担保产生的溢出效应,相对政府直接投资资助而言,是一种潜在难以度量的、非排他性独享的间接效益,不可能吸引政府的更多积极性。面对这些根本性问题,2005年以后,政府由直接组建投资担保机构,转变为采取“政府引导、民企控股、市场运作”的思路,通过给予优惠政策来间接支持担保发展,包括营业税的减免、担保余额的奖励、代偿损失的补偿,以及再担保的风险分担等等。实际上,随着大量政策性担保机构的增资扩股,以及政策性担保机构的重组整合,许多政府性资金开始相对收缩,大多已经倾向于退居非控股地位。
目前,我国融资担保业仍然伴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向西不断发展,但是,在这种新的发展思路下,政府逐渐转变对融资担保行业的支持方式和手段,由直接投资转向政策引导。这些在政策引导下成立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在向中小企业提供市场化融资担保服务的同时,通过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事实上履行了政府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也就是说,过去独立运作的政策性融资担保功能,已经能够由政府优惠政策支持下的市场化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履行并替代。
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提升策略
【内容摘要】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壮大的基石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积极应对新常态背景下的重大变化,才能把握发展的主动和先机。面对新常态,意味着新机遇也有新挑战,中小企业受限于可抵押品价值、自身资产规模和现金稳定流动等因素,其融资可获得性受到制约,融资成本相应增高。本文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现状作为出发点,重点研究分析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提升因素,最后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求有机联系金融服务体系和中小企业,为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提供一定帮助,有效促进中小企业顺利完成融资。
【关键词】新常态;融资担保能力;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管理
企业融资担保就是企业贷款担保,担保机构作为第三方,为借款方和贷款方做融资保证[1]。若借款人不能在约定时间内偿还本息,则由担保机构代替借款方偿还剩余的本息[2]。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人员规模、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包括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其划型标准主要参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1年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执行。一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都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外部增信,已经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重要方式和重点环节。此次分析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就是立足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家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完善制度设计,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状态有所好转,融资难融资贵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鉴于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建设的不充足,融资问题仍然制约中小企业发展,影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效果[3]。据公开数据整理,截至2020年,我国约2,330余万家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受到约束,31%的中型企业、40.2%的小型企业和44.8%微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无法及时得到回应,中小企业通过正规渠道融资缺口约13.9万亿人民币,融资缺口率达42.3%,占GDP比重13.7%。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十分必要。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提升的因素
融资担保的状况与前景
一、融资性担保行业现状
近年来,大量民间资金不断进入担保业,担保行业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参与力量。2010年3月,银监会、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规范运行,降低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门槛,并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我国民营融资性担保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如下:
1.资本实力差,抗风险能力低。众所周知,融资担保行业是一个对资本金高度依赖的行业,资本金的多寡直接决定了其业务规模的大小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强弱。以河南为例,截止到2011年6月,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了首批初审合格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名单,河南省第一批共计246家担保机构经营资格经过初审合格,注册资本均在3000万元以上。这246家公司数量不到河南担保公司数量的一个零头,而众多中小担保公司没有被审核通过的原因就是资金达不到要求。
2.经营管理不规范。目前部分担保公司脱离主业违法经营,还有部分公司是打着担保的名义,实为高息揽存或发放高利贷从事与担保无关的高风险业务,资本金过度流动,管理粗放。这些违法业务,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而且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2008年河南省拨付8.5亿元资金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此后三年时间,当地担保公司的数量在大量的民间资本借贷的促进下达到数千家,同时也出现了虚假注资、高息吸储、违规放贷、超额担保等问题。
3.风险意识差。目前很多中小规模担保公司并未建立起风险评估系统,对企业风险的评估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实际运作中不按规定要求提取风险准备金。担保业务没有完善的再担保机制来规避风险,缺乏后续资金补充。实际操作中,不按规定执行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的规定,增加了风险。
新时期国内融资困境与战略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特别是在县域经济中,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及对税收的贡献已占到七成以上。在提供城乡居民就业、带动经济增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许多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积累较少、规模较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得不到银行的资金支持,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锦州市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锦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贷款难是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例如。截止到2007年末,锦州市共有2家担保机构。一是锦州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01年4月,是由市政府投资1000万元组建的锦州市唯一一家融资担保机构,该中心隶属市财政局所属事业单位。锦州市担保中心当年与市商业银行合作,共为10户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了担保。贷款担保责任余额为936万元。但由于当时该中心刚刚起步缺乏实际管理经验,加之风险防控措施不得力。为此担保贷款到期后大部分资金没有按期收回,发生贷偿损失840万元,给该中心正常开展担保业务造成极大困难;二是义县中小型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隶属于义县财政局所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该中心于2007年12月组建,于2008年初开始运作。已为2户中小企业贷款进行了担保,担保责任余额为480万元。
从上述锦州市担保机构现状来看。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现有担保机构规模偏小,担保能力弱,很难满足锦州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需求;第二,担保机构目前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担保机构与合作银行没能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特别是1:1担保防贷比例,使担保中心承担了100%的贷款清偿责任;第三,一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诚信意识差,缺乏偿债意愿。这也是给担保机构造成清偿风险的重要因素。第四。缺乏担保资金的补偿机制,没有资金的持续投入,担保中心运行艰难,一旦发生风险,就有可能关门歇业。从锦州市现有担保机构来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无法满足于全市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
因此,大力推进锦州市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多元化投资体系。尽快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有效的缓解并逐步解决锦州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是全市中小企业高度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解决锦州市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途径
民营企业担保融资现状及优化路径
摘要:本文从温州市民营企业2019年融资现状出发,选取温州市19家上市民营企业运用KMV模型测算其信用风险,发现信用风险偏高,适合在借贷中引入担保措施予以增信。继而对温州市24家担保融资机构2019年的运行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政策性担保机构在现有担保融资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后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担保融资供给、完善信用体系建设、落实金融支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用风险;担保融资
一、研究背景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民营企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劳动力就业,发展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本是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要素,然而许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企业作为“弱势群体”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融资难问题十分严峻,这些企业往往由于缺乏信用记录、财务信息不完善等原因在申请融资的时候被银行拒之门外。温州民营企业众多,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银行和担保公司的合作来提升信息对称性、分散信用风险。为民营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主要有商业性信用担保机构和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本文将从温州民营企业的融资现状出发,探讨现有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优化路径。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信贷融资担保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担保融资的理论和实践展开了深入研究。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和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是担保融资形成的根源。担保融资机构主要分为政策性担保和商业性担保。陈海谊[1]通过对温州地区的民营企业的融资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信用担保融资是扩大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有效手段。叶茜茜,杨福明[2]提出温州现有的商业性担保机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和担保能力偏弱,并没有构建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较弱。马松,潘珊,姚长辉[3]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信贷市场中引入政策性担保可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而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但是Gropp,Gruendl和Guettler[4]通过对政策性担保的实证检验得出政策性担保存在与道德风险相关的可能性。周素华[5]通过KMV模型对比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违约风险,发现民营企业存在信用风险偏高的问题。可见,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信用风险,融资难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现有研究表明担保融资在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起到了推进作用。
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融资担保行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隐患也越来越明显。一部分的担保公司甚至因为种种风险而倒闭或者面临倒闭。据统计,大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面临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财务风险,这一类风险会使得公司丧失担保能力,一旦发生风险对公司便是致命的危害。而这种风险又是极难化解的。因此,建立完善的制度对财务风险进行提前预警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现状、所遇到的财务风险类型等进行简单的叙述,针对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融资担保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
一、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现状及问题
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前些年发展的势头跟前景是一派繁荣景象,但近年来却频频出险。担保公司信用等级差异,自有资金到账率,以及代偿率过高已成为担保公司与银行合作的困难点。融资担保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公司数量众多、服务不及时、业务能力不足、涉及的行业过于零散,这些都导致担保行业竞争混乱,虽政府监管力度一再加强,但还是鞭长莫及,出现了一些违规操作的公司。国内的融资担保业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优秀的担保公司跟鱼目混珠的小公司互相掺杂在一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也难以选择。恶性竞争造成一系列的信誉问题,不能充分达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目的。
二、融资担保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原因概述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问题。对于融资担保公司来说,主要为盈利风险、运营风险、政策风险等,都会引起企业的财务风险。担保公司作为盈利性企业,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但因为政策的原因,导致担保公司属性界限模糊,公司所承担的风险很大,却得不到同等的收益。但如果忽略掉政策,以利益作为第一出发点的话,融资担保公司又会恢复原来规模小、影响弱的局面,不利于担保行业的发展。作为银行跟企业的中间担保人,融资担保公司承担了70-80%的风险,相对来说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这种不公平不对等的分配方式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原本发展就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将更加难以持续发展,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造成了阻碍,使得担保公司承受更多的财务风险。融资担保风险出现最大的原因应该归咎于公司内部运转不协调、资金管理不到位、内控体制不完善等。有些民营的融资担保公司在资金支出管理上记录不详细,资金随意抽调、管理工作流于表面,也是引发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调查发现,大部分融资担保公司在进行担保时没有进行详细的排查审核,担保对象信息模糊甚至出现虚假,后续管理问题繁琐困难。对于融资担保公司来说,与之合作的大多都属于小型企业甚至个人,抵押物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而且无法提供真实有效的抵押物作为反担保措施,加大了担保公司出险的可能性,增大了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