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22 01:03: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日常生活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日常生活管理

数学日常生活启蒙管理论文

常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我的孩子能说会唱,电视广告、流行歌曲模仿得维妙维肖,就是学数学不开窍,10以内的加减法也学不会。”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家长更应思考:如何对孩子进行数学启蒙。我认为,家庭数学启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从中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内容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呆板的几加几、几减几,而是有趣的、有用的。

下面,介绍一些家庭数学启蒙的方式和途径。

一、交谈活动

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而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呆板地向他们灌输数学知识,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不仅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反会引起他们对数学的反感和厌烦。家长可在平日与幼儿的随机交谈中寓教于乐,将孩子轻松地引入数学领域。如节假日,家长带着孩子外出,乘公共汽车,可和他一起数车站,若要乘8站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可让孩子说说现在乘过了几站,还要乘几站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是熟悉的路还可让孩子逐一将每站的站名报出来。若乘客不多,还可以数到站时上下车的人数,比比是上车的人多呢,还是下车的人多;前门上来了几人,中门上来了几人,合起来是几人……仅这一个话题,幼儿就可以学习数数、比多少、加减法等。家长与孩子一起数数、算算中不就对他进行了数学启蒙了吗?又如,茶余饭后,家长可和孩子一起玩手指游戏,边玩边数边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好朋友,花样变不完。伸出大拇指,我俩一样粗;伸出小拇指,你俩一样小:伸出一只手,中指最最高;伸出两只手,十指排排队。再如,喝饮料时,可以问孩子,易拉罐是什么形状的?这时,家长就可以与孩子比赛,说出像圆柱体的东西,看谁说得多。假如经常喝饮料的话,不妨每次把空罐收起来,积少成多,以后还可让孩子按罐的大小、高矮、粗细、颜色、品种等玩分类游戏。

通过交谈进行数学启蒙,不需要家长们花很多时间去精心准备,只要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找机会,便可自然而然地进行,从中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家务劳动

查看全文

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实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对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帕金森病自我管理问卷、日常生活能力问卷、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非运动症状量表调查207例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结果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得分56.52±16.66;患者自我管理与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呈正相关,与非运动症状呈负相关(均P<0.01)。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社会支持是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亟需提升,其影响因素较多。应建立系统化、个体化的自我管理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帕金森病;自我管理;自我效能;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支持;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可影响患者身体、认知状况、心理状态及社交等各个方面,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其治疗目标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减少患者失能为主[1]。自我管理是个体每日所必须完成以控制、减少疾病对身体健康影响的任务。良好的自我管理可以减少慢性病患者住院次数,延缓疾病进展以及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在慢性疾病中已得到证实[2]。我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3]指出,在帕金森病早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的帕金森病患者其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在疾病晚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合并认知障碍和失能,患者多丧失自我管理的能力,因此了解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帕金森病的自我管理研究以调查服药依从性为主[4-5],对患者运动、日常管理、情绪管理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研究涉及不多。本研究对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自我管理进行调查,旨在为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干预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轻中度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确诊原发性帕金森病,且服用帕金森病药物时间≥3个月;②Hoehn-Yahr分级1~3级[6];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分>40分[7],能理解并独立或在家属配合下回答问题;④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危重或合并精神疾患、听视力障碍。样本量计算:依据样本例数为影响因素的5~10倍,本研究影响因素为20个,考虑到20%无效样本,所需样本量n=20×(5~10)/0.8=125~250例。本研究共纳入207例患者,男111例,女96例;年龄32~87(59.32±9.45)岁。汉族190例,其他民族17例;已婚186例,未婚/离异/丧偶21例;居住地为城市158例,乡镇23例,农村26例;医疗付费为公费19例,医疗保险145例,新农合30例,完全自费13例;独居18例,与配偶居住154例,与子女居住31例,其他4例;每月药物费用<300元29例,300~元75例,800~1500元56例,>1500元47例。Hoehn-Yahr分级:1级70例,2级66例,3级71例。

查看全文

应用文的种类

现在通行的应用文分类方法有三种,常用的有两种,我们在此作一例举。其中第二种按领域划分采用最多,认同度较高。

一、按其处理事情的性质划分为公文和个人日常应用文。

公文是指为处理国家和集体的事务而写作和使用的应用文,全称为公务类应用文。

个人日常应用文书是指为处理个人的事务而写作和使用的应用文,规范说法为私务类应用文。

二、按使用领域划分行政类应用文、专业应用文和日常生活应用文

行政类应用文行政类应用文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和日常行政公文。

查看全文

机构养老老年人服务需求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机构养老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受损情况及养老服务需求,为优化养老资源供给提供建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南京市浦口区11家养老机构的入住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205名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75.1%患有慢性疾病,55.1%存在日常生活功能受损;ADL功能完好的老年人养老需求以健康促进和发展性服务为主,如健康查体和文化娱乐活动;随着ADL受损程度加重,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结论:机构养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受损率较高,健康状况较差,应加快构建医养融合体系,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此外,养老机构应科学、定期对入住老年人进行能力评估,为其提供分类、精准、有效的服务,提高养老资源配置效率。

[关键词]日常生活能力;养老机构;老年人;养老需求

近年来,机构养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研究发现,养老机构入住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比选择其他养老方式的老年人差[1],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2]。美国Lawton和Brody制定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ofDailyLivingScale,ADL)是评价老年人健康、生活质量以及生活独立性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直观反映老年人的自理程度,体现老年人生理健康状态。本研究在评估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基础上,了解养老机构不同ADL等级老年人照护需求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养老机构建立分类服务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调查了规模相对较大、入住人数较多、运行基本正常的养老机构11家、544位在院老人,其中失能老人232人,高龄老人302人,残疾老人121人。1.2调查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11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纳入问卷调查的标准为:(1)年龄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剔除年龄小于60岁的农村五保户;(2)自愿参与调查;(3)思维清晰,能够进行有效沟通。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05份。1.3调查工具。调查问卷使用课题组自行设计的《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健康状况及需求调查表》,了解机构养老老年人对养老和保健服务的利用、评价、需求、期望和意愿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机构养老老年人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月收入、文化水平、医疗保险类型等因素;(2)机构养老老年人健康状况,如慢性病患病情况、生活活动能力和卫生服务利用情况;(3)机构养老老年人医养服务现状及需求,包括对养老服务内容、场所、形式等方面的需求。1.4ADL分级标准。ADL量表内容包括吃饭、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如厕、床椅移动、平地行走和上下楼梯。根据我国民政行业标准制定的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对日常生活活动中10个二级指标进行打分,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强。最后,把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划分为4个等级:能力完好(100分)、轻度受损(61~99分)、中度受损(41~60分)和重度受损(低于40分)。由于超过一半的在院老年人无法配合本次调查,实际调查人数较少,为便于统计分析,将中度和重度受损两组数据进行合并(总分低于60分)。

2结果分析

查看全文

日常生活下班级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班级建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进步,班级建设也在不断地改进。班级建设的内容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而选择合适的路径,比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等,而在推进这些教育的过程中具有许多日常生活视角的特征。因此,文章尝试引入日常生活视角进行班级建设,重点分析了H高校实施的“班级攀升三步走”项目,尤其是运用日常生活视角从客观供给和主观满意度两个方面测量班级建设的效果,并从全过程与全方位两个层面,对班级建设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日常生活;视角;班级建设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和基本单位,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班级建设中许多在传统教育管理体制下形成的良好工作方式、方法受到了挑战,比如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不适应、辅导员与学生对班级角色定位的不明晰、学分制导致的教学班与行政班的不重合、网络化教学与管理使得班级管理日益复杂等,这些对班级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章从日常生活视角研究班级建设的创新实践,不断探索班级建设的新途径、新做法和新手段,以期不断完善班级管理机制。

一、班级建设的创新实践:以“班级攀升三步走”为例

“日常生活”视角以日常世界的行为为现实根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班级建设的全过程,将班级建设中的观念、制度、文化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中。如H高校实施的“班级攀升三步走”项目,即通过创建“优良班集体”“先进班集体”“十佳班集体”这三个步骤,逐步提升班级的整体实力,实现递进式、跨越式攀升,从而逐步建立加强班级建设、促进班级成员和班级集体共同发展的良性机制。1.围绕目标开展班级建设。要根据学生特点,围绕建设优秀集体和个人的班级建设目标来开展班级建设。第一,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因此,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认真学习,在班级要加强学风建设。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提供讲座帮助学生加深专业认知,同时,加强督促帮助学生纠正学习偏差。要围绕这些设计活动,如开展“周听课、月点评”制度,随时督促学生学习。第二,大学生要适应集体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要加强班团活动建设,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要大力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实践能力。第三,大学生在生活中要有良好的自主能力,因此,要加强寝室文明建设,帮助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督促较少的地方依靠自我约束养成良好的习惯。第四,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要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因此,要强化班团干部队伍建设,建齐配强一批精干高效的班团干部队伍,并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帮助班干部提高自身水平,进而开展好班级建设各项活动。第五,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要注重发挥朋辈群体之间的互助,因此,要通过开展互助小组等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支持系统,形成相互帮助的班级文化,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留下美好的同学情谊。根据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来展开班级建设内容,通过具体的载体建设、平台建设、活动组织等方式逐步实现班级建设目标。而一个好的项目,能够同时供给班级建设的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起到既能培养优秀的骨干,又能培育优秀的班集体的作用。比如,H高校实施“班级攀升三步走”计划,许多班级在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干部比例、寝室环境日常行为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78.5%的新生班级(共135个班级,106个获评)获得“优良学风班集体”称号,获得“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学生比例也显著上升,许多班级开展了大量有意义的活动,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近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增强了。由此可见,围绕目标开展的班级建设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2.围绕考核构建指标体系。从组织学的观点来看,班级建设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器物层次和制度层次相对而言比较容易把握,它包括班级建设的基本保障如人、财、物等,也包括班级建设的运行机制,其测量指标也相对容易设定,围绕学风建设、班团活动建设、班级及寝室文化建设、班团干部队伍建设、朋辈互助机制、信息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等七个维度设计指标予以测量。而精神层次的测量就较为复杂,它是指班级建设成员与相关者的价值观和精神获得,具有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从已有的理论和考核实践来看,对精神层面的考核主要是满意度的考核,虽然满意度还无法全面反映班级建设的实际效果,但却是一种效度较高的、比较准确的测量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满意度是更为重要的指标。班级建设的实际内容和满意度具有相对而言较高的相关性。如果班级建设的供给内容不是以需求为出发点,没有建立在对班级实际情况分析的基础上,那么即便班级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班级成员的满意度也未必会高。但纯粹考核班级成员的满意度,则无法反映班级建设的过程和众多内容,也无法体现不同班级建设的内容和不同年级建设的层次感。因此,日常生活视角的考核也要综合两种视角,即分别从客观内容和主观满意度两个角度对班级建设进行考核。日常生活视角下班级建设的考核方法如下:首先,建立关于班级建设内容的考核指标体系,即“七维”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学风建设、班团活动建设、班级及寝室文化建设、班团干部队伍建设、朋辈互助机制、信息化建设和制度建设。其数据主要根据班级建设的档案材料、班干部的填写内容以及考核人员的现场考察。同时,要根据不同指标内容所占的权重(权重的大小具有一定的导向意义)计算班级建设的供给水平,作为衡量班级建设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其次,测量班级成员及相关成员对于班级建设的满意度,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再赋值计算分数,最后得到准确的满意度。客观内容考核和主观满意度测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考核体系,同时相互独立的两方面考核结果可以互相印证,确保能够科学全面评估班级建设的成果。

二、日常生活视角下班级建设的展望

查看全文

新媒体与农民日常生活分析论文

关注新媒体对于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力,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日常生活的概念。

无论是在口语化的时空,还是在文字化的时空里,日常生活这个概念都被所有人在不同层面上不厌其烦地使用着,就像是每一个个体的生存载体一般,没有了日常化意义上的社会生活,便难以谈及组织化的生活。本文所说的日常生活的意义包括几个层面:一是所谓日常是没有波澜的、始终如一的、与生活的动感性、秩序性和个性化联系在一起;二是日常既包括公共的社会生活,也包括私人的隐秘生活中所关涉到人们的习惯性生活;三是日常生活是与历史时空的每一个细节的流动、每一种表情的定格、每一个历史碎片的动感性联系在一起的;四是日常生活在这里是与制度化的生活相对而言的。

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的兴起,是以关注个体的微观层面的内容为特征的。这一领域的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德国和意大利兴起,主要的代表性著作则将关注点放在中世纪的欧洲,借助文献资料中的记载来呈现出历史在那一刻的活生生的面目,原因在于:正在变迁中的“人”的日常生活,使对于传统历史研究的一种个性化和时代性的补充,而这种补充不是历史教科书可以给予我们的。80年代初,日常生活史不仅在学术界受到关注,而且走出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进入社会视野。在西欧,无论是文物展览,还是成人教育;无论是地方文化发展规划还是大众传媒,都常常包含日常生活史内容,以致有人把日常生活史的出现称为史学发展的“标识性”事件。自20世纪90年代迄21世纪初,关于日常生活史理论的不断结集出版。德国和意大利发行了日常生活史专业刊物。美国史学史专家伊格尔斯在1997年出版的《20世纪的历史学》一书中,设专章对“日常生活史学”予以评介,研究者认为:空谈“社会结构”,而忽视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必然导致对历史规律认识的简单化。①而在国内,关于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也正在兴起,新近出版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便是集中描述农民的日常生活的一种尝试,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我首先关注的是社会主义时代村里人的私人生活,以及他们在一场又一场的社会变化中又是如何参与创造了那地方的历史。”②而从文学、文化乃至政治学、法学等学科视野角度关注都市市民日常生活意识的变迁的研究也正在露出端倪,个体的成长史对于历史而言,不再是一种没有记忆的记忆,而是一种动感符号,透过这些符号,我们可以清晰地触摸到历史的呼吸。

但是,我们的历史研究在建国以来,基本是遵循线形的发展规律和寻找道德理念为核心的历史观念。正如列文森所说:“儒家与共产主义者都同样注重研究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内容自然是各个历史阶段的线型式发展,但儒家史观一般并不注重历史演变的过程,而是注重阐明儒家提出的永恒不变并具有广泛意义的道德理念,…因此,许多知识分子逐渐喜欢上共产主义者的历史观点。因为这种历史观不是盲目地崇拜过去的制度,而是提供了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它还保证中国历史的发展与西方是齐头并进的,而不只是现代的两极对抗。”③

尽管西方所兴起的日常生活史的研究的背景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背景不尽相同,但我们所处的工业化和农业化的转型社会则为历史的微观研究提供了契机。换言之,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理应关注社会群体的日常生活,而社会群体对于学术立场和社会立场而言,农民这一群体日常生活之变迁,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质。

所谓日常生活,便是在公共生活领域和私人生活领域中,找出一个研究的点,对于农民而言,由于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的领域或界限基本还混合在一起,因此,这里的讨论是以私人话语的角度进行的。私人生活如果“廓清”概念之后,其剩余项之一便是作为“人”的日常生活。“廓清”的意思是指从讲政治含义删除,将社会含义删除,将私人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非人性化”的表现删除,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人的“社会化”因素删除,剩下的便是我们要讨论的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的领域。当然,删除并不意味着没有联系,也并不意味着与日常生活无关,只是鉴于中国近代社会以来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对于“人”的私人生活领地的侵袭,尤其在1949年之后,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基本是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双重建构中演绎着。因此,研究和关注中国农民的日常生活的困难就往往在于:一是他们自身也没有将“私人的”和“公共的”分开,二是研究者也往往在“话语权”的立场上,忘记了“自己的”和“社会的”,乃至“学术化的”和“政治化的”立场。

查看全文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渗透浅析论文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贯彻“德育为首、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要求,探索出了一整套有效教育方法和途径。比如,国旗下讲话,各种报告会,开辟德育基地,聘请德育辅导员等等形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以为,德育教育必须注重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教育才易于学生接受,才能把空洞的说教变成具体、实在的行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德育教育作用

1、学校生活日常性首先是儿童天性的表现。年龄较小的儿童其生活本身就具有日常性,他们还不适应制度化的生活。踏入学校以后,在不得不过的制度生活中,他们的天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抑和阻隔,但儿童时刻都在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天性,在这种制度生活上涂上儿童的、日常的色彩。从另一角度看,儿童不可避免地要将学校之外的日常生活带入学校生活之中,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惯性。比如,学生好动,贪玩的等习惯都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因为在日常性的生活中,人的本性得以裸露,使人与人得以真实相会,避免了诸多遮蔽、掩盖和面具。

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德育内容。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其次,学生在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品性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性行为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基于这样的原因,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考到学生个体的特点、顾及儿童相互的影响,设计教育内容、活动形式就要符合儿童身心特点。树立榜样要典型,看得见摸得着。

我校尝试的《校园之星》评比制度,根据小学生特点,设置“智慧之星、文明礼貌之星、爱护公物之星、遵纪守法之星、环保之星”。实行周评比登记,月推选班级之星,期末汇总,产生6个校园之星,树立各方面的典型。改变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好学生唯一标准的片面做法。教育效果明显。

查看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探析

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存在着感染力与实践性不够、传播力与引导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需要从提高融入生活的能力、加大生活化的传播力度、完善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其生活化的实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问题;路径

深刻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1]这一重要论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具体方向。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是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以及实现路径进行探讨,以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的重大意义

生活化是未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实现生活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意义。

1.提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的迫切需要

查看全文

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3例。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护理,而实验组则采用心身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情况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身护理;妇产科;心身状态改善

妇产科住院患者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而日常生活也会因为身体的状况而受到影响,在临床上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1]。因此本文研究探讨了心身护理对妇产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状态的改善作用,现得出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各43例。常规组年龄23~32岁,平均年龄为(27.5±2.7)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3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6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3例;实验组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为(26.5±2.5)岁,其中进行剖腹产的患者有12例,患有妊娠期并发症的患者有15例,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有16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查看全文

延伸护理在养老机构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延伸护理对养老机构卧床老年病人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柳州市一所民办养老机构中的30例卧床老年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另一所民办养老机构中的30例卧床老年病人作为研究组,实施延伸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后6个月、12个月卧床老年病人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得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指数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心理领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两组病人生活质量指数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心理领域、生理领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伸护理可提高卧床老人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理、心理健康水平,对卧床老人并发症的预防、康复具有积极效果。

关键词:延伸护理;老年人;养老机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及慢性病老年人、卧床老年人的规模持续上升,老年人就诊数量也在不断增加[1]。全国经民政部门许可设立的养老机构总量超过2.80万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数量超过1.25万家,占44.6%,部分地区的民办养老机构占比已超过50%[2]。研究表明,卧床老年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60%,潜在营养不良者达40%,且我国社会服务发展相对滞后,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3‐4]。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功能相互独立,场所分离,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护理问题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顾问题困扰着养老机构[5]。近年来,我国养老机构中卧床老年病人对养老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但相对独立的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体系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6]。对于在养老机构中的卧床老年人来说,给予其出院后科学、有效的延伸护理,将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需求愈发强烈。《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拓展护理服务领域,开展延续性护理服务;大力推进老年护理。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发展规划要求,本研究通过对两家民办养老机构中卧床老年病人进行延伸护理的对照研究,探讨延伸护理在养老机构卧床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柳州市一所民办养老机构(A机构)中的30例卧床老年病人作为对照组,另一所民办养老机构(B机构)中30例卧床老年病人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年龄≥60岁;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且病人及其看护者自愿参加本研究;病情稳定且处于恢复期;意识清楚,能独立完成量表填写或用语言交流、由其他人员协助完成量表。排除标准:有明显精神病史者;晚期肿瘤、癌症病人或体质极度衰弱的病人;失智、失能或处于植物人状态的病人。两组老人的性别、年龄、卧床原因、慢性病类型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