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学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03:00: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文医学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文医学论文

人文教育医学论文

1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提升医学人性

1.1人性的内涵与教育在人性发展中的作用

所谓人性,一是指人的性格;二是指人的属性。前者指人对人、物、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后者指人所具有的性质和本性。关于人的性质或本性,古今中外众说纷纭。一曰性善,认为人有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二曰性恶,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如自私、贪婪、欺诈和残暴等;三曰无善恶,人既不性善也不性恶,人性是可塑的,是后天培养的,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向善;四曰或善或恶,认为人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即世上既没有绝对善的人,也没有绝对恶的人,而是善恶、是非兼具,但人通过修身可以去恶兴善。事实上,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只是人性变化的前提或基础,不管人性善、性恶,但抑恶扬善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正是对善的追求,人类才能得以繁衍、发展和进步。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场域中,即便承认上述人性假设,教育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追求善的,性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发展人性,性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改造人性,性无恶善论者主张通过教育塑造人性,性既善又恶论者主张通过教育抑恶扬善。不管他们对人性持有怎样的观点,但都认为教育对人性有重要影响。从教育的本质看,其要义为“善”的影响,或使人向善。[2]应从生成论的人性假设出发,张扬人性中的善,使人性中的善从潜在状态转变为现实;抑制人性中的恶,把人的恶性矫正到理想的善行上来,引导人的善性自觉,这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使命。我国古语“苟不教,性乃迁”,明确地指出了教育在提升人性中的巨大作用。西方近现代教育也有类似的思想,如,康德深刻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卢梭也指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3]从上述论说我们可以断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人善性的生成,成就人的“圆满人性”。

1.2医学人性与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是最富有人性的职业。医学人性是人性中的善在医学领域的表现,具体来说,它是指按照人性的要求,认识、理解、关爱人,从人的自然本能方面维护人的生命健康,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在社会关系方面公正、平等地给人以关爱;从人的精神方面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为人施以终极关怀。我国传统医学将医术称之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强调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之心、仁慈之心、仁义之心的仁者情怀;要求不仅要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与方法,更要以同情、慰籍、关爱等态度和行为方式给予病人情感关照。正如大医孙思邈所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就是对医学人性的精辟诠释。前已述及,教育对塑造人性有巨大作用,然而,教育又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野,二者在人性教化中的作用却是不同的。科学的功能在于探寻自然规律、发现客观真理,科学教育使人达理、求真、重利,它虽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却忽视人的精神。而人文的主要作用在于关注心灵、陶冶情怀,人文教育使人通情、求善、尚美,它虽能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但不能给人带来实在的物质利益。正是由于科学的实用和人文的虚空,科学压倒了人文。长期以来,医学界也出现了“技术至善论”,高等医学教育也遭到技术主义的深度控制,出现了“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医学教育更多地关注先进诊疗技术的传授,忽视人的精神理念与个性的培养。于是,人的医学变成了病的医学,医学教育变成了针对病的职业技能训练。事实已经表明,忽视了医学所蕴涵的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必然造成医生人文精神的式微和人性的淡漠。当下医学技术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人们对医学进步的回应却是“做的越好感受越坏”———专科化消解人的整体性,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人的情感。殊不知,医务“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性工作,还充满了对社会的理解、对人性的认识、对人尊严的尊重和对人生活目的的终极关怀”。[4]如果医学技术不以人文精神为其进行价值定向,它不仅不能造福于人类,甚至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不仅应重视学会“如何做事”的医学专业教育,也应该注重学会“如何做人”的医学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性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趣,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4]它通过对医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熏染与浸润和人文情怀的培育,对医学生的态度、观念、精神进行教化,对医学生的行为进行归训,塑造和提升医学人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应该一只眼盯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向医学生传授医学科学知识和先进诊疗技术;另一只眼关注医学活动中的正义、公正、义务、美德、仁慈、责任、同情等,培育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感知、对痛苦的倾听与理解、对病人权利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用医学人文教育消解医学过度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抵御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遮蔽与侵害,重建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的平衡。为此,《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明确提出,要通过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通过“医学知识、临床技能”和“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的协调发展,使得“专家”不只是流于“专技”,而由“专技进乎道”,重塑医学的德性与灵魂。

2医学人文教育的进路:以医为核心整合人文教育资源

查看全文

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提升康复医学论文

1提升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必要性

1.1是康复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2003年9月卫生部科教司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中明确指出,康复治疗师必须具备人文关怀精神,时刻遵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在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能够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康复医学要求康复工作者在整个医疗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的个人利益和需求为核心,关爱患者、尊重患者、保护患者利益,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达到全面康复。因而,提升康复专业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可以帮助其把握康复行业“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要求。1.2是康复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国务院第675号法令《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阐明了康复工作者的责任及义务,使康复服务行为得以规范化,这也是从法律角度对康复服务质量提出了高要求。如《条例》第21条及22条就明确指出:康复工作者应具备人道主义精神,维护患者个人权益,禁止暴露残疾人隐私、欺侮残疾人的行为。1.3是促进医患和谐的必然要求。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是每位康复工作者均需经历的难题。在康复医学界,人文关怀是康复工作者在职业行为中用自己的言行、生活、知识去关注患者,把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展现出来。若康复工作者关怀、关爱患者,便可拉近与患者的关系,避免矛盾的发生,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

2影响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

2.1家庭环境。研究发现,与父母关系较好的学生人文关怀能力明显高于与父母关系一般的学生[1]。家庭是学生生长发育的启蒙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养成,当其在父母的关爱中成长,便能感知爱的价值,更能够带着爱和别人相处。然而,随着一部分独生子女的出生,家长过多地注入情感,由关爱变成溺爱,这便导致学生缺乏同情心、任性冲动、自私自利,这类康复学生工作后便不会主动关爱患者,甚至会把自己的坏情绪转移给患者,增加与患者沟通难度,甚至激起医患矛盾。2.2学校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提升其修养及人文素质[2]。张丹等[3]研究发现,大学里一般设置辅导员管理制度,辅导员主要指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日常生活、就业及心理健康等方面,但辅导员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人文关怀水平也会因此大受影响。班级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充满正能量、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可以带给学生友爱和谐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4]。据统计,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课时较少,仅占总课时的8%左右,远远低于国外的20%[5]。国外医学人文教育历史悠久,医学人文教育机制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医学院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开设医学人类学、医学人权和医生等课程增加学生医患关系的认识及处理能力;在英国,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各个阶段,且特别强调通过临床实践方式加强人文关怀能力[6]。我国人文教育虽有较深的造诣,但医学与人文往往孤立发展,当然必然产生一些问题,尤其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欠缺实用性、针对性。主要问题有: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足,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中一半以上对医学人文的认识不深[7];我国还未足够重视医学人文教育,目前尚无任何文件要求医学院校必须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医学人文课程,人文课程设置及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这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医学人文课程师资缺乏,目前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为思政老师,其对医学领域的研究较薄弱,教学中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这种“灌输式”、“填鸭式”教育难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差[8]。2.3康复学生同理心水平。研究显示[9],学生的同理心水平影响人文素质水平。同理心又被称为共情、移情,共情素质较高的学生便能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想法及情绪,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学生更富有同情心,在临床工作中更能够尊重他人,适时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友爱,接受患者的各种情绪,帮助建立信心,促进康复[10]。

3提升康复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措施

3.1塑造温馨有爱的家庭环境。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父母应正视教育理念,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积极、乐观、友爱、懂礼貌的品质,避免盲目宠爱。父母作为启蒙老师,可通过规范自身行为为孩子树立学习榜样,给孩子关爱的同时引导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并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增强关怀意识。3.2营造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3.2.1转变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医学院校主要职责是培养“仁医”,不仅仅是技术精湛,更要有一颗仁慈的心,因此医学院校应该承担起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的责任,且进一步明确人文课程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同等地位的理念。要营造充满爱的校园人文氛围,宣扬人文常识,引导康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辅导学生将人文知识消化吸收,提高人文关怀能力[11]。3.2.2建立系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应根据现有情况,对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中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进行论证设计并优化整合,适当增设医学人文课程,并着重解决医学专业课程和人文课程的结合,从而提出适用于康复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在康复学生培养的各阶段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从内容方面来说,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包含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文导论、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和医患沟通学等课程[12]。笔者在对康复专业人文课程体系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康复医学基本技能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培养课程可以选择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学、社区康复服务四门。同时建议有针对性地开展案例教学及角色扮演,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设计医患沟通技巧环节和心理辅导及咨询等内容,强化正确的康复服务观念,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及“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素养。3.2.3改革人文课程评价机制。以往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多以理论评价为主,与评奖评优无关,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差[7]。因此,建议改革传统评价机制要以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为目标,建议采用理论、实践、讨论等多途径观察,鼓励学生、教师、家长、辅导员、医生等不同群体参与评价考核,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的评价。如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医学热点、进展、发展趋势等问题展开研讨,也可选取相关影视作品进行赏评,激发学生思维潜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堂外,进行医学人文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开展医学人文专题报告、阅读人文期刊、写感悟等,让学生在所见所闻中对医学人文有所领悟,并将人文关怀付诸实践。3.2.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在学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方面有很重要的地位。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通过有计划、有针对性建立教师培育机制,逐渐获得一支人文素质较高、教学能力较强的康复医学人文教师。一则,加强思政教师在知识结构方面的不足,在完善自身现有学科知识基础之上,尽量弥补康复医学知识方面的欠缺,应尽可能地掌握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基础等医学知识;二则,激励康复专任教师参加相关人文培训、讲座,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尤其是康复专业教学与人文教学的整合;另外,鼓励教师多参加临床实践,在实践中体验临床康复工作岗位中对医学人文的具体要求,发现现代专业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提出整改措施。3.3加强学生同理心培养同理心。[13]是医务人员能够理解患者内心的体验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与患者进行交流的一种认知的品质。可开展同理心培训[14],如先通过观看影片观察人物情绪及表情,提升认知;理论培训介绍同理心的意义、同理心在医疗中的价值等内容,培养康复学生同理心意识,再通过情感分享及交换、小组故事讨论、文学赏析等实践环节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理解和体谅别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组织情感分享课、角色扮演课、社区义诊、助残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同理心。康复专业学生毕业实习一般要求44~48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同理心[15]。学校及实习医院应定期对康复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评估并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并开设针对性的课程及讲座,帮助舒缓学生不良情绪,同时实习带教老师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及人文素质的养成,并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查看全文

临床医学论文写作方法

医学论文写作是一种艺术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而言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不管你从事任何临床工作只要你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发表就不能不涉及到医学论文的写作但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缺少基本的训练现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要求等分别介绍如下

1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篇好的临床医学论文论文写作是一种艺术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而言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不管你从事任何临床工作只要你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发表就不能不涉及到医学论文的写作但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缺少基本的训练现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要求等分别介绍如下

1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篇好的临床医学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条理性和规范化这是撰写医学论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1科学性科学性是指论文资料详实内容先进报道的内容

查看全文

论文的格式:临床医学论文的写作技巧

关键词:写作技巧

论文写作是一种艺术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而言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不管你从事任何临床工作只要你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发表就不能不涉及到医学论文的写作但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缺少基本的训练现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要求等分别介绍如下

1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篇好的临床医学论文论文写作是一种艺术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而言是将有目的观察病例所获得的数据结果或临床积累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思维判断推理用文字图表符号等再现的过程不管你从事任何临床工作只要你希望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临床经验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和发表就不能不涉及到医学论文的写作但在基层的医务工作者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缺少基本的训练现就临床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基本结构和要求等分别介绍如下

1医学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篇好的临床医学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条理性和规范化这是撰写医学论文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查看全文

期刊编辑工作规范性

一、期刊编辑工作创造性的突出

(一)编辑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创造性价值

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主要是进行文章的修改与加工,而现代的期刊编辑逐步由幕后工作转向台前,不仅要对文章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而且需要重视期刊的选题和策划。期刊选题是期刊编辑工作的入口,做好期刊的选题策划工作,便能够让期刊在较短的时间内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其中,期刊编辑工作者编辑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策划能力,也是期刊编辑工作者突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表现。通常情况下,每一期期刊都应该合理地设置一个核心论题,选择具有特色和价值较高的选题。因此,为了达到上述的标准,期刊编辑工作者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并充分利用自身所学的知识和编辑经验,以确保期刊编辑的质量。例如,以《中华全科医师》为例,这本期刊在编辑选题的过程中,主要是立足于各个基层读者,所以期刊的核心论题内容应该侧重于广大读者非常关注的内容上,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而这些慢性疾病也是各个医院治疗的重难点。从这个例子我们则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出,编辑在策划期刊选题的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尽量选择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贴近的主题,以便充分突出期刊编辑在选题策划方面的创造性价值。[2]

(二)编辑在加工编排方面的创造性价值

期刊加工编排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后期编排制作,虽然无法创新作品的内容,但是也需要深入推敲文本的观点,合理安排文本结构,灵活推敲文本语法知识。同时,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后期编排的过程中,还需要纠正文稿的不足之处,有效提升文稿的质量,所以便需要期刊编辑工作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充分突出自身的创造性价值。其中,医学论文在编辑的过程中,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论文提升质量的关键。医学期刊在编辑的过程中并不追求辞藻的华丽,而是注重语言的精炼和准确。但是,部分医学论文在编辑的过程中,虽然内容较为独特和新颖,语言运用却常常词不达意,这并不符合医学论文的编辑标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学论文对读者的吸引力。例如,一位期刊编辑在文稿后期的加工编排过程中,遇到作者主要阐述的是全科医学及循证医学商务教育问题,而在文稿的具体内容中却论述的是“循证医学教育理念能够为全科医生提供良好的学习途径,掌握学习方法,为文献检索服务”。这句话明显不通顺,而且主谓语搭配不恰当,所以无法让读者直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期刊编辑与作者进行沟通之后,才了解到作者主要表述的是“循证医学教育理念能够为全科医生提供新的学习方法,而全科医生则可以通过文献检索的途径来进行学习”。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期刊编辑工作者在进行加工编排的过程中实现了对文稿的再创造,充分突出了期刊编辑工作的创造性。

二、期刊编辑主体与编辑工作规范性的掌握

查看全文

医学论文文献写作要求

一、目的

主要是阐明研究所学习的科学依据的出处,以供读者查阅参阅;减少对前人文献的复述,以节约篇幅;同时也是对别人效果和著作权的尊重。会议音讯报导等简讯在外,一般每篇论文均应有参阅文献。

二、要求

1.论文所列参阅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原著,而不应是转引别人的。

2.应挑选近年的文献,除非必要,一般不宜引证10年以前的文献。

3.应留意引证国内的文献,使读者了解国内的有关发展,且易于查找。参阅文献必须仔细核对原著,对作者姓名、刊名、年份、页码等,尤应留意精确。

查看全文

肿瘤类期刊退稿原因分析

【摘要】全文分析2006年《中国癌症杂志》所退稿件的主要退稿原因,并根据退稿原因给出一些建议,以期帮助作者更有效地撰稿及投稿。

【关键词】退稿原因

AnAnalysisonReasonsofPaperRejectionfromOncologicPeriodicals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dthemainreasonsofthepapersrejectedbyCHINAONCOLOGYin2006.Inadditiontotheanalysisofthatreason,someadvicewasalsoprovidedtoauthorstoincreasetheacceptabilityincludingtheskillofwriting,inaccordancewiththeformatofthejournal.

Keywords:rejectedreasons;article;journal

为使广大医务工作者了解肿瘤类期刊的主要退稿原因,我们以《中国癌症杂志》为例,按照“三审制”审稿流程,对2006年所收稿件在各个审稿阶段的主要退稿原因进行归纳分析并附以实例说明,以期指导作者撰稿及投稿。《中国癌症杂志》是肿瘤类科技核心期刊,审稿程序采用“三审制”原则,即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和编委会终审,在三审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未通过就作退稿。2006年《中国癌症杂志》共收稿1137篇,录用277篇,退稿率大约在76%左右。

查看全文

科技期刊学科专业准入标准

科技期刊是发表科技创新成果、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媒介,是我国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编辑的素质,尤其是与期刊所报道学科密切相关的学科素质,是决定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随着我国科技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科技大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新高度为科技期刊提出了新要求。在医学科技领域,精准医学正呈纵深、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趋势,医学临床及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如何适应科技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参与协同创新,已成为科技期刊面临的新课题,其中人才队伍建设规律的创新是科技期刊适应协同创新战略的重要环节。学科素养是指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专业素质,这些素质包括长时间专业训练形成的基础知识、思维模式、专业技能和专业基本经验。针对医学学科,学科素养则包括医学知识结构、医学专业思维、临床操作技能、临床实践经验、科研实践经验等。当前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对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对于科技期刊编辑这一具有鲜明学科专业特点的群体,我国尚无针对编辑学科专业的准入标准,这成为限制科技期刊适应科技发展趋势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编辑准入标准,可以从源头上把好编辑入门关,保证编辑的学科素养,并为优化科技期刊人才结构、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已成为科技期刊值得重视的人才建设着力点。2015年11月,在中国科协等五部门联合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科技期刊应加强编辑出版人员的准入机制,改善编辑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吸收有较好学科背景或科研经历的人员充实编辑出版队伍。科技界及科技期刊界人士也多有此呼声。但目前,对于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需要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尚未形成一致认识和明确规定。本文以医学科技期刊为例,对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讨。

1医学科技期刊尚无针对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

具备丰富学科专业知识的科技期刊编辑可体现出更好的学术把关能力,对论文的学术质量有一定的判别能力,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3]。而长期以来,外界普遍认为编辑职业是对文章修修补补、为人作嫁的陪衬行业,此类原因导致编辑的学科专业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科技期刊对编辑入职前的学科专业、学历水平、专业实践经历、科研实践经历等学科素养缺乏相匹配的准入要求,使得编辑从业门槛过低。近年来,有的出版单位已面临编辑人员构成复杂、人才梯队结构失衡、关键岗位人才青黄不接等现状[4],这与缺乏编辑的准入标准不无关系。医学专业具有专业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医学科技期刊是传播医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同样具备较高的专业性要求,因此需要对编辑从业者提出相应的学科专业要求。缺乏医学学科素养不利于发挥编辑在医学论文初审中的初步评价作用,对于一些医学专业性问题如疾病表现、治疗原则、药物应用等方面的理解、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或误区,影响对医学论文的恰当评价。但长期以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缺乏针对医学学科专业的编辑准入标准,医学编辑职业的入口较宽、入职要求很低,使得编辑队伍的学科专业组成比较复杂。石朝云等[5]2012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部中,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占编辑总数的70.7%,其余为工科(15.1%)、农科(9.5%)及其他专业,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队伍的专业组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多种专业背景的存在与编辑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缺乏有直接关系。从学历方面来看,我国科技期刊编辑也存在学历不高的现状,虽然近几年随着加入科技期刊队伍的高学历青年编辑增多,以及编辑继续教育的开展,学历水平正得到逐步提升,但总体学历水平仍有待提高。据2015年调查报告显示,地方性高校学报编辑人员中,具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7.9%[6]。刘晓涵等[7]于2015年对中国高校科技期刊20~40岁青年编辑调查发现,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者占86.37%,与2006年相比,青年编辑中的研究生比例大幅度提升。我们于2016年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调查显示,拥有硕士、博士学历者占52.7%,表明地方性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总体学历水平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编辑学历水平总体不高的现状,也与缺乏学科专业准入标准有着密切关系。

2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一是充分发挥编辑医学学科素养对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助推作用。编辑的学科素养作为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因素之一,可以强化编辑的信息筛选职能和选题策划职能,体现出编辑学科素养对于期刊的重要性[8]。随着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提高,编辑对于更高端的前沿研究、更复杂的科研方法、更先进的研究理念都可以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及科研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有助于编辑对审稿中临床内容及科研内容的恰当评价,对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明显的助推作用。因此,是否具有医学背景对审稿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有的医学期刊研究者认为,医学期刊的编辑应该既是编辑、又是医生,完全脱离医学、临床的结果很可能是眼生手生,连编辑的工作也完成得很吃力[9]。多个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的实践证实,编辑参加临床医疗实践,弥补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不仅是培养编辑骨干的好方法,还有助于办出优秀期刊[9-10],体现了医学临床实践背景对医学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意义。虽然在审稿流程中有同行评议专家的审核把关,但作为对医学科技论文进行初审评价的第一关,医学编辑同样需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依据作出初步、合理的评价,准确筛选出初审合格、有送审价值的稿件进入专家评议流程,避免送审存在较大缺陷的稿件而浪费外审专家的宝贵时间,并能够对退稿稿件提出充分、合理的建议。此外,编辑的学科专业背景也有利于编辑发挥学术人脉优势,更加游刃有余地进行组稿约稿、参加或组织学术会议、密切跟踪学科发展、塑造期刊品牌、参与医学实践等。以上这些要求均有赖于期刊对编辑入职时的准入要求,体现出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二是尽快弥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差距的需求。有科技期刊研究者认为,国际大刊刊载的学术论文水平普遍高于我国,主要原因是编辑的专业学术水平普遍高于我国[11]。Science期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其编辑均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国际顶尖期刊Cell、Nature、NEJM等的编辑基本都是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或医学家,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博士以上学历的编辑占比很高,使得期刊能够及时反映科研前沿热点。由此看来,我国医学科技期刊与国外先进期刊在编辑学科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是造成期刊学术水平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也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例如天津大学期刊中心制定了严格的编辑准入制度,要求求职者具有博士学位,精通英语及计算机,而且是著名导师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提高应聘人员入职的学术能力标准,保障编辑队伍的可持续发展[12]。虽然这些尚为少数科技期刊的积极探索,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期刊对编辑学科专业准入的认识程度、推动科技期刊行业的准入标准制定具有毋庸置疑的作用。三是适应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发展要求的呼吁。目前,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在学科准入方面的要求已得到越来越多期刊从业者的认可。谢新洲等[13]认为,高学历专业人才加入到科技期刊中可以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良好保证,这也与国际期刊出版的经验相吻合。韩磊[14]建议,医学科技期刊应提高编辑的准入门槛,着重引进具有科研经历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以缩小编辑人员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认识差距。据2012年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调查报告,93.2%的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认为应设立编辑准入制度[5]。我们对山东省11家医学科技期刊的编辑调查结果显示,83.3%的编辑认为应设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准入标准,91.7%的编辑认为应将学历及学科专业背景纳入准入标准,66.7%的编辑认为应将准入学历设定为硕士以上,41.7%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临床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58.3%的编辑认为非常有必要将科研实践经历纳入准入标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科技期刊已开始重视编辑准入制度。医学科技期刊对于编辑准入制度的呼吁,表明期刊对编辑的医学学科素养愈加重视,也体现了制定学科专业准入标准的必要性。

3医学科技期刊编辑的学科专业准入标准设置

查看全文

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论文

1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必要性

当前人类健康观念相对于以往有了变化,社会对医学类学生除了在专业技术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医德等综合素质。但大学语文教学中主要借助工具,这种方式急剧降低医学生语文素养,因此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是必然趋势。首先改革教学是学生完善自我人格的需求;如果不培养医学生美育或健全人格,会造成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空虚。可以说不管任何专业都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完善知识结构需要是改革大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医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医学技能,如果长期沉浸在医学专业领域中而忽视外界美好事物,会逐渐降低对社会的期待。医学教育专业教育要结合人文教育,以便在未来就业中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及文化等方面需求。

2教学改革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现状

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忽略人文性,一度将大学语文教学变成书写医疗文书课程,特别去强调书写规范性,进而凸显工具性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人文关怀长期以往都会受到影响。在讲解方式忽略从宏观层面分析文选的深层含义,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在改革基础类课程方面没有花费较多的精力,导致多数教师停留在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的层面上,依旧实施“填鸭式”教学,不论学生是否有语言表示愿望,课堂气氛沉闷。

3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措施

3.1更新教学方式

查看全文

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论文

大学语文作为在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是医学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主要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准确表达自我见解的能力,提高文学修养、陶冶人格境界、熏染审美情趣,同时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医学文化与传统,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医学精神的融合。但是,当前医学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进而探索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以提高医学院校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地位边缘化

在当前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们每天忙着背英语、学习繁重的专业课程、考各种各样的能力证书,课外时间又忙着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者打工实习,非专业课程被忽视成为正常现象。大学语文被学生认为是“高四语文”,处境更加尴尬。这些情况也会影响到大学语文老师教学和教研的积极性,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时间一长这门课程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二)缺乏兼具医学教育特点的教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