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培养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03:57: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文素质培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文素质培养与语文人文性教学
摘要: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根本属性,人文教育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如何实现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历时性考察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渊源,从现时性剖析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从实践性探究大学语文人文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人文性;审美性
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可从泛意义和限定义两个方面去理解。从泛意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从限定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内在品格,包括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个义项,表现在人格、气质、修养等诸多方面。人文素质培养是将全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传达给个人,以影响个人的成才和成人。人文素质培养注重于心灵的启发、灵魂的陶冶,着眼于心理的润物细无声和情感的潜移默化。人文素质培养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如何做一个完整而有意义的人,教育个人如何去处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形成健康的人格,崇高的理想和优秀的道德情操。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1]人文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但主要领域在于人文学科的教学,主要过程在于大学阶段。对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大学语文课程是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课程。反过来说,人文素质培养也是大学语文的立身之本、立根之基。人文素质培养通过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或人文性教学加以实现。大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母语教育、文学教育,进而达到人文教育、审美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人格修养,这是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宗旨所在。那么,如何进行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学,以实现人文素质的培养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一、语文教育人文性的历史溯源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孔颖达解释说:“文明,离也;以止,艮也。用此文明之道,裁止于人,是人之文德之教。此贲卦之象,既有天文、人文,欲广美天文、人文之义,圣人用之以治物也。”[3]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儒家的“六艺”教育,即诗、书、礼、乐、御、射,就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可谓中国通识教育的发端。这个教育传统一直绵延整个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时期,中间虽然横亘自隋代开始的带有较重功利色彩的科举教育,但古人教育一直强调琴、棋、书、画、诗的兼修。可见,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文内涵从未中断。清朝末年,中国出现现代大学的雏形。“五四”后,受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重视人文主义教育的外来影响,在迅速发展的中国现代大学课程中出现了近同大学语文课程的国文课,朱自清、沈从文、吕叔湘等都曾执教过这门课程。“”后的1978年,为凸显大学教育中的人文传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自此,中国大学的全面性人文教育踏上了新的征程。时至新世纪的2006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教育部随后发文要求各大学做好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国家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重视,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时间里得到了体现。
二、大学语文教育的现实语境与人文性教学的实施
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优秀川剧人才
摘要:本文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为例,分析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为核心,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专业课为切入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开展读书活动为载体,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以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为保障,确保人文素质教育取得实效等措施。
关键词:川剧;素质;教育
振兴川剧是推动四川文化大跨越,促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作为四川省振兴川剧三大基地之一,是振兴川剧的重要阵地,是守望民族传统艺术的坚强堡垒。振兴川剧关键是人才,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川剧艺术人才,是目前川剧工作者,特别是川剧艺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川剧专业为例,指出其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途径等方面探索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川剧艺术人才培养的成效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原四川省川剧学校)自1953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川剧艺术人才的培养、川剧教学成果的积累和剧目继承、改革、探索等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川剧艺术表、导、演、音乐、舞台美术专门人才。活跃在川剧界的陈智林、沈铁梅、田蔓莎、李莎、肖德美等90%的“梅花奖”一线演员均是该校学生;学院的美籍留学生白灵芝荣获“全国艺术院校戏剧比赛银奖”;学院创排的川剧《死水微澜》摘取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上海“白玉兰艺术表演奖”,被戏剧界誉为振兴川剧的里程碑。2008年,学院招收首批川剧专业大专生,开启了川剧事业后继有人的正规化、高水平专业教育,川剧人才培养由此上升到一个新层次。每年择优录取60名川剧和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学生享受师范生免费或补贴教育待遇,培养一批又一批“小梅花”苗子和高素质技艺专门人才,让川剧文化延续生命。
二、川剧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论文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人文素质培养管理论文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论文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以人为本,民为邦本,天人合一,贵和持中,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此外,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江竹筠、刘胡兰等女英雄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那么,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理念,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邪教,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就要求学生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的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语文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分析
一、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人文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在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的近义词是人为,是相对于天文或者自然而言的。从词源角度出发,《易经》是最早出现人文的著作,“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伊川易传》第二卷对人文进行了注解:“人文,人理之伦序。”可见,《伊川易传》从静态角度对“人文”一词进行注解,即人伦、文明、精神教化。也有一些著作是从动态的角度对人文进行注解的,以《辞海》为例,《辞海》将人文解释为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总称。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人文是一个包容性十分广泛的概念,“人文”一词所指的文化现象“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2]当然,本文中的人文需要被界定为一种积极的文化现象,而非消极的价值观念。有鉴于此,可以将人文素质界定为“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3]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方式是人文教育教学,而人文教育教学的基础则是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因此,以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为代表的人文学科教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公安院校中,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内容上,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珍惜生命的情感以及积极进取的情操。在方式上,大学生会受到大学语文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具体来说,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公安院校侧重于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而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确定的或者收敛的,相较于此,人文科学的思维方式通常是多元的或者发散的。据此,可以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实现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和碰撞,使学生形成全方位的知识结构,这对培养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通过大学语文教育教学,可以提升公安院校大学生的文学修养,有助于培养其丰富的情感。大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凝聚了古人丰富的情感,揭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真谛,彰显了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强意志。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公安院校的大学生可以逐渐提升自己健康的情感和意志,使其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积极进取,并注重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
低碳经济人文素质培养研究
摘要: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在低碳经济时代,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新时期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及分析,提出低碳经济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形势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心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08年教育部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除设立教育目标之外,有许多是与人文素质有关的内容,如珍视生命,理解文化价值,重视伦理问题,实事求是,团队合作,考虑病人利益,具有科学态度以及创新和分析批判精神等。2009年,卫生部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若干意见》也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今社会进入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上,这就使得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在保护环境、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终极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
一、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医学被称为“仁学”,医术被称为“仁术”,医生被称为“仁医”。医学“仁爱”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本身就有其特定的人文属性。可以说,失去了医学的人文特质,医学就失去了灵魂。医学的人文性决定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此外,全世界众多的医学院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并把人文素质的培养放在了医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美国长期以来将《医学人文学》、《当代社会的生命伦理学》等课程设置为医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且此类课程在医学教育总课时中的比重也高达25%。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医学院校相关人文课程所占比重也达到了近15%。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已成为适应21世纪世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低碳经济时代,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了新的要求。较高的人文素养不仅表现在个人知识面的宽广、良好的修养、能较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上,还表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或者说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所形成的道德修养上。从这个层面来说,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需要。
二、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漫谈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办法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中的“人文”是在古代人文学科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我国文化传统中,有关诗书礼乐之类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叫“人文”。现代的“人文”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概括来说,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素质主要指医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积累、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医学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基本的、稳定的素质。包括医学生应具备的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内化在人的身心所特有的思想、修养、品格和气质等。在医疗活动被称为“仁术”,医生被誉为“仁爱之士”。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教育要求医者同情病人、关爱病人和帮助病人。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医学与人文相互渗透、融合,科学最终是为人服务的科学,它与人的生命、健康、幸福、安危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适合人文的发展的和谐文化环境,同时也是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精神形成的过程。因此,人文素质是通过人们不断学习、实践,并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对事物的认知转化为一种精神,形成相对稳定的品质,并将这种精神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二)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很多学者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一问题上,几乎无一例外地持肯定的态度。很多学者专家针对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与出现的问题,对人文的素质培养提出了很多建议: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在教学模式上从侧重于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等,这些理论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现代著名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
1.发挥人文课程的主渠道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探析
摘要:人文素质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质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质状况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其所具备的人文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文章提出发掘和利用专业课中蕴含的丰富人文资源,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从而达到全方位、全过程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师范生;人文素质;实践探析
人文素质是公民的基本的素质之一,公民的人文素质状况对社会的发展以及文明程度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人文素质关系到师德的养成,决定了他在教学工作中能否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善待学生,引导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健康发展。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听到某孩子由于受到教师的言语不当而讨厌学习的事例,也会在媒体上看到某些师德败坏的教师伤害学生的典型案例报道。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有待提高。让人文精神欠缺的人做了教师,将不利于祖国的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培养师范生的人文素质有重要意义。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偏低。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却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在短短的三年内显著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素质,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1-7]。高职高专院校也意识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性,除了开设一定比例的人文素质课程外,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措施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活动的开展却绝大部分是由公共课教师和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完成,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往往不高。而学生在校期间所受专业教育的时间最长,与专业教师的接触最多,如何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挖掘专业课中的人文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形成专业课程教师和人文课程教师共同体,达到全方位、全过程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一、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人基本的素质之一,它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而人文素质教育是指受教育者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良好人文环境的熏陶,以及实践内化,最终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公民良好的人文素质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达成的,除了家庭的熏陶外,学校实施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公民人文素质的养成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人文素质是教师职业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
艺术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方法
摘要:当前艺术类院校由于扩招等原因,造成了学生整体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偏弱等诸多问题。本文以动画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以培养人文精神为核心,选取民族丰富的人文资源,教师与学生互动等形式,探索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试图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质;民间艺术;田野调查
九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致力于“以美育代宗教”,他指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之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现今的大学艺术专业教育,以培养人的艺术感知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为己任,应该是最接近于蔡先生的教育理念的。但是,大学的扩招、艺术专业教学思维的僵化,都不符合现代教育给我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一、大学艺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必要性
中国的大学艺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专业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生根发芽,专业涵盖了造型艺术、艺术设计、综合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当前的大学艺术专业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以下困境:(一)艺术专业招生条件的先天不足。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但是由于高校扩招、高考招生政策等一些原因,导致学生中存在过于偏重专业技能而轻视文化学习的现象,如:大量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成绩低,没有培养爱好读书、如何读书的习惯,国文水平不够,不关心民族艺术等现象,造成部分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不高。(二)大学教育的功利化趋向造成的后果。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规模的日益庞大,曾经提出的“教育产业化”“学生就是上帝”的思潮是否应该反思?名之为大学,就应该为莘莘学子们提供“博、审、思、辨,行”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建造“贩卖知识”“混文凭”“找个工作”的名利场。大学教育对于人格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不是单凭一两门课程能够解决人文教育问题。教师的严谨的治学、科学的方法、慎独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三)传统艺术教育观念的误区。艺术对于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艺术教育工作就要运用人类长期实践的所总结的审美和创造规律,去训练和影响人的感官和心理。但是传统的艺术教育观念往往重实践,轻规律,“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以“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来完成教育工作。传统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也基本是“放羊式”的管理,这不利于现代教育的趋势与发展,也难以承载扩招后的教育现状。此时,我们应重视现代教育学中科学的方法论,与艺术教育现状相结合寻找出符合当代要求的教育模式。
二、大学艺术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研究思路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