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故事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4 01:41: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生哲理故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生哲理故事

如何建构哲学类英语绘本教材

【摘要】英语绘本教材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已广泛运用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当中。绘本故事形式多样,内容虽然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或是人生的哲理,能让学生在习得英语知识的同时,感悟到多彩的世界和人生的哲理。本文倡导教师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基于儿童视角,选择哲学类英语绘本教材或资料开展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

【关键词】儿童视角;哲学类;绘本

在英语知识点中融入哲学类的元素或是道理,能让小学生更容易吸收和理解。而绘本是一种非常有趣且蕴含丰富知识、道理的教学素材,不仅能让学生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形式学习英语,而且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其中的知识点、哲理,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哲学类的英语绘本教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总而言之,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他们天真烂漫、纯真无邪,哲学类英语绘本教材必须抓住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特点进行构建,学生才会喜欢它,才会更加乐于接受和吸收。教师要选择内容丰富多彩且富含深刻而耐人寻味哲理的绘本,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在色彩鲜明、浅显易懂的绘本中吸收丰富的英语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

一、精细化绘本素材,促进理解吸收

在小学英语课本中,编入了很多经典的儿童故事和寓言故事。其中每一个故事都蕴含了一定的人生哲理或是处世道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因小学生年龄小,容易接受生动、直观的东西,且刚接触英语学科,有些故事在编入小学英语课本的时候画面比较简单,只是说出了故事的大概内容[1]。这样很多学生学过之后,虽然通过老师的讲解,理解了其中的英语内容,但是对里面所包含的哲理理解不深刻。于是,教师在建构英语绘本教材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将简单的故事拓展开并做详细化的引导讲解,让学生在审视图片和英语句子的同时,能够完全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并清晰而完整地理解这个绘本故事所包含的人生道理。学生在读完这个绘本的所有故事情节之后,能够明白这个故事的意义,丰富自己的英语知识储备,并吸收绘本中故事的意义和道理。例如,教学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1《TheKing’snewclothes》,教师在建构这个故事的绘本教材的时候,要尽量把这个故事的情节详细化,突出故事的主题及蕴含的道理,让学生明白国王愚蠢可笑的原因,周围的臣民为了显示自己不是愚蠢的而掩盖真相说违心的好话讨好国王。在编写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插入表现国王心情的图片,上面展示国王各种各样的心情“TheKingwasveryhappy,confusedandangry.”下面还可以具体铺开国王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会有这样的感觉。例如,当骗子把衣服给国王穿上的时候,面对大臣的奉承“Thekingfeltextremelyhappyandproud.”当听到孩子质疑声音的时候,国王开始感觉有点不对劲,因此“Hebecamealittleperplexedandconfused.”当人群的呼喊声彻底被小孩的意见所征服,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Hehasnothingon.”这个时候“Thekingturnedextremelyangryandfuriousandhecouldn’tbearthetruth.”教师通过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详细化,栩栩如生地再现了那个社会虚伪可耻的本质,只有孩子的童真才是最真实而可贵的,促进学生理解吸收故事内容。由此可见,教材故事虽然简单,但是教师将其详细化,让学生充分理解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以及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让学生不仅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了英语知识,而且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故事蕴含的人生哲理和其所反映的人性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口语化绘本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哲学与人生课程专题教学法研究

[摘要]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占据着主导作用,是学生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对中职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珠海市卫生学校在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教学中提出的“专题教学法”的运用情况,以哲学与人生课程为切入点,对“专题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育人效果,促进了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方式的成长。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哲学与人生;人生哲理篇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同时课程内容涉及到哲学理论,传统的课程教学感染力和引导认识相对枯燥,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用既简练又通俗易懂的方法授于学生,是所有德育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珠海市卫生学校(以下简称“学校”)德育教研组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从中创新性地提出了“专题教学法”。

1专题教学法的背景

学校按国家规定开设了6门德育课程,在按要求开设足够课时的同时,又能体现专业特色。但不足之处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①德育课程交叉重叠的内容过多,不同课程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向学生讲授同样内容的知识。既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好。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不同教师就同一内容讲授不同的观点,让学生无所适从。②2013年版的4门核心课程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和哲学与人生虽然编写的很好,很符合“三贴近”原则,但在很多方面未能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的要求,许多地方有待完善。③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在德育课程中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科学设置教育教学内容”。鉴于上述情况,学校德育教研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以如何全面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教学中、如何全面落实礼行德育的“三贴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等问题,开展了“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创新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和德育教研组从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分析和梳理,将哲学与人生等4门核心课程和校本《十礼百行》读本进行整合,在原统篇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四大新模块,以“专题教学法”的形式编写了相应的专题教学指引。经过整合后形成的四大德育课程新模块,具有课程主线清晰、主题鲜明、知识点完整、课程内容不重复、紧贴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特点。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改革后,以人生哲理篇的形式呈现,新改革的人生哲理篇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和谐”,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主线,以分析解决中职学生最切实际的人生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启迪学生人生,让中职学生学会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世界,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2专题教学法的运用

查看全文

语文教材教学论文

陪着儿子看了好几集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不禁为远在大洋彼岸那群动画创作者天才般的创造力和幽默品质而折服!两岁多的儿子完全被那有趣的情节、夸张的动作、可爱的形象迷住了。你瞧,他老吵着要放动画片,只要打开VCD,他的眼睛一眨不眨,有时还坐在沙发上旁若无人地咯咯咯地笑个不停。

儿子这副着迷的样子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能不能制作得像动画片一般迷住花朵般美好的孩子这不单是介质的变化和制作的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问题。我们的教科书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考虑孩子们的兴趣爱好、思维特点、认知结构和情感品质。或者说,既要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又要以色、香、味唤起孩子们的“食欲”。

喜欢动物几乎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小学语文教材,尤其是低年级教材似乎很重视这一点。教材中的动物们一个个在孩子们面前闪亮登场。但笔者感到,这些动物形象大多是理趣大于情趣。很多时候,它们仅仅是传播知识、训导为人处世原则的手段和工具,缺乏一种动物本身的真趣和魅力。

像《小猫种鱼》《小山羊》《小壁虎借尾巴》《三只白鹤》《小蝌蚪找妈妈》等课文都是想借动物们的言行举止向小孩子传授简单的科学知识,从这样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充满激情的想象和创造,而是一个穿着动物的外衣的博学之士在向孩子们作科普讲座。

小学语文教材中更多的是一种寄寓型的动物。这类动物活动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因为,它们的背上都背着一个装有人生哲理的“包袱”,全然不像前面提到的猫和老鼠那般无拘无束,个性鲜明。这类课文在教材中简直是俯拾皆是。如教人们互帮互助的《小公鸡和小鸭子》,教孩子们做事要善于想办法的“乌鸦”(《乌鸦喝水》),说明不要见异思迁的“小猴子”(《小猴子下山》),让孩子们从小抛弃坐享其成思想的《小白兔和小灰兔》,说明做事不要三心二意的“小猫”(《小猫钓鱼》),揭示人各有所长,要看到别人的长处的《驼骆和羊》,告诫孩子们美不美不在外表的《美丽的公鸡》,暴露自我炫耀者丑态的《骄傲的孔雀》,让孩子们明白跟恶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狼和小羊》,知道不要相信坏人的《会摇尾巴的狼》,教导孩子们不要轻听别人奉承的《狐狸和乌鸦》,懂得对别人的意见要善于分析和验证的“小马”(《小马过河》),等等。

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科学启蒙和人生养成教育固然重要,但笔者以为,这种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搞简单的“对号入座”。设想一下,即使我们把上面提到的教材中的篇目都制成动画片,它们有《猫和老鼠》那样让人着迷吗我看未必。这些动物们的脸上没有幽默,没有滑稽,没有生活中的真情真趣,有的只是一脸的严肃。他们像一群参透人生的智者,借着动物的口吻向纯真的孩子们作人生的指点和忠告。在这里,猫非猫,兔非兔,孔雀不是孔雀,公鸡不是公鸡,他们只不过是一些箴言警语的传声筒。他们的形象似乎还有几分童真,但只要一说话,便是一个地道的饱经沧桑的老者。我不知道正处在生命黎明时分的小孩子能不能亲近这份老成和持重

查看全文

初中语文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新课标)

2、《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3、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能力目标:

查看全文

巧借故事润心灵

【摘要】笔者在平时的教学的中,发现老师往往因为恨铁不成钢,在教育学生时,有时态度粗暴,言语过激,使得师生关系紧张,教育效果并不好.于是我尝试着用包含哲理的故事去教育他们,教育效果比较好。我从自己的教学历程中选取了几个小事例,将自己一点教育心得谈一谈。

【关键词】巧借故事;滋润心灵;完善自我

【Abstract】Theauthorintheusualteachingcenter,discoveredteacheroftenbecauseexpectstoomuch,wheneducatesthestudent,sometimesmannercrude,saysawordextremely,causestheteachersandstudentsrelationsanxiously,theeducationeffectisnotcertainlygoodThereuponIattemptwithamcontainingthephilosophythestorytoeducatethem,theeducationeffectquiteisgood.Ihaveselectedseveralyounginstancesfromownteachingcourse,anowneducationattainmentdiscussed.

【Keywords】Skillfullyborrowsthestory;Moistensthemind;Consummationoneself

那日偶逛书店,信手翻阅了全国十佳母亲之一吴章鸿女士的一本书《每天进步一点点》。她的家教方式让我眼睛一亮。吴女士的儿子吴纯多年来一直在国外学音乐,作为单亲妈妈,她选择的教育方式是:写信或选摘文质兼美的文章寄给儿子,让那些蕴含人生道理的文字去无声地教育孩子。儿子成功了,吴女士也成功了。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有所动。我的学生总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需要教育他们,引导他们,但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教育时若表情僵硬、语言尖酸刻薄、话语滔滔不绝,效果恐怕不好。若把她的做法用一用,如何?于是在平时的教育中,我时不时借用一些故事,让师生间的交流更轻松些,也使孩子的心灵得到滋润,行为有所变化。于是,我给学生绘声绘色讲故事的场景频频出现。

查看全文

浅谈绘本视域下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绘本的融入能够改变枯燥乏味的教学现状。绘本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了欢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变得生动有趣。绘本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良好辅助方式,教师可借助绘本开展教学,向学生渗透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法治观念。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

设计传统的说教式教学使道德与法治课枯燥乏味,学生兴味索然,而绘本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富有童真童趣的绘本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再现了道德与法治情境,让学生从中明白人生的哲理,提高道德品质,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引入绘本,创设教学情境

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设计精美,有丰富的题材、深刻的内涵,极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可以讲绘本故事的方式引入课程,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感悟与思考。以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爱爸爸妈妈》教学为例,课程旨在使学生理解爸爸妈妈的辛苦和付出,懂得感恩。教学中,教师先以歌曲《爸爸去哪儿》导入,接着展示绘本《我爸爸》,学生对绘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教师要求学生看完绘本后思考“我”爸爸的特点,并引导学生抓住爸爸的外貌、着装等方面展开说话练习。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为学生展示绘本《我妈妈》,并布置了“认识我妈妈”的看图说话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看绘本故事,体会到爸爸妈妈的伟大无私,懂得要感恩父母的付出。上述教学,绘本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向学生呈现所要学习的内容,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多元化思维。教师将绘本引入课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而且为教师的施教增添了更多活泼生动的元素。

二、渗透绘本,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查看全文

语文阅读与写作分析论文

1.摘抄精美语句。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阅读借鉴,注重平时积累,不失为一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摘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训练模仿是创新的基础,阅读过程中,发现精美语段,我们可以先把它摘抄下来,而后认真分析它美在哪里,本着既形似又神似的原则进行仿写训练。

3.摘抄经典故事,积累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不注重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时就会文思枯竭,难以连缀成文。即使勉强写成一篇文章,也难免内容空洞,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之嫌。

4.从阅读中感悟人生哲理,进行常规思维训练、写作立意训练。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阅读时,只有一边阅读,一边感悟,才能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自然就能从故事中提炼出正确的文章立意,不至于在写作时因对所给材料理解偏颇或错误而造成写作偏题甚至离题。

5.摘抄同一主题的文章,比较阅读,分析异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同一主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法,阅读中将同一主题的文章集合在一起,分析它们的异同,从中领悟作者思维的独特性与写作技法的巧妙。

教师指导学生还应分别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入手。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连接语文听说读写的教学纽带,能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应用技能,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发散思维、陶冶情操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此高度重视,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策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激趣

小学是学生认识语文、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初级阶段,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为了不使每个小学生输在语文学习的起跑线上,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应当积极寻求高效的教学手段,力图通过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优化整体语文教学质量。下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把几点教学探讨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阅读可以分为默读和朗读,虽然它们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其最终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即有效理解文章的含义,在做阅读理解题目时,能够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从文章中找出需要的答案。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阅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面对较多的文字,而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我们无法有效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导致阅读教学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此,本人认为,我们应当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入手,尊重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通过激发儿童阅读文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来提高教学效率。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教师不能长久陪伴在学生的身边,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养成良好自学习惯可以助力学生飞得更远。比如,在教学S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蜗牛》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伊始,利用多媒体音频设备为儿童播放《蜗牛与黄鹂鸟》,当悠扬的音乐在课堂上响起时,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便会被集中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本课《蜗牛》便不再是一件难事,通过自主阅读,小学生便会体会到本课的主旨以及作者想要向读者传递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组织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文章蕴含哲理

查看全文

小学生文艺委员竞职发言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到了五年级。我是来自五年一班的Xx,我的爱好广泛,有钢琴.游泳.写作.唱歌等。今天,我要竞选的职位是五.一班文艺委员,目标是让同学们爱上音乐。

我为什么要竞选这个职位呢?因为据我所知,我们班的同学除了我《及学过音乐的人以外》其他人对音乐都一窍不通,甚至有些厌烦。到了自主八分钟时,全班同学打的打;闹的闹;讲得讲。整个教室成了个“菜市场”。不!比菜市场还热闹。该唱歌时,同学们就张口乱唱,任由自己发挥,想怎么样,就怎样。鉴可以上状况,我才竞选文艺委员为大家服务,改掉以前的坏毛病。

除了以上情况,我自己也有一定的良好情况及优点:1,我爱好钢琴,可以说钢琴已经成为了我的朋友。曾在香港“诗威特”杯中获一等奖,在重庆是“珠江”杯钢琴比赛中获得过特等奖。同学们,才艺如此帮的同学,不正是你们梦寐以求的吗?2,也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记得以前,我当大队委时,我先前管理的二楼左区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区域。一下课,大家就像在过狂欢节一样,打打闹闹,追逐疯打。针对这种情况,我做了一个安全岛,专门将调皮捣蛋的同学拉在这儿站着,并口班级里得分。许多同学知道了我的终极武器——安全岛后,就不在疯跑打闹了。

俗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得朝前走,向前看。如果我选上了,我会给同学们讲一些音乐家的故事,让同学们从音乐中领悟人生哲理。在自主八分钟时,我可以给大家讲笑话,让笑声洋溢在校园里。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评判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妙趣”语文课

通过考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发现,某些语文课上得拖沓冗长,了无生机,为学生、家长和社会所诟病。如此这般的语文课,用“失败”、“悲哀”等词形容亦不为过。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我们如何才能找到有效的突围路径?《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纵观上述“教学现状”,我们发现,根本原因在于某些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无所作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更多的责任,也有更多的资源去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营造“妙趣”语文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课之所以易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琐碎化、对知识归纳的繁杂化、对问题剖析的冗长化。为了消除此类弊端,笔者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钻研教材,并大胆对其作出个性化处理,使之简明精炼,易教易学,且将所有授课内容做成独具特色的PPT课件,力求图文并茂,形象直观。这就为“妙趣”课堂的“出炉”打下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本应或风趣幽默,或慷慨激昂,或简洁明快,或情深意长。可惜,能达到此等境界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见。近年来,笔者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加强语言历练,自我感觉在课堂教学用语上有了长进。例如,多看名师名嘴视频。笔者曾将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全部视频看完,折服于其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受益匪浅;又如,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以语言机智、幽默著称,笔者从其节目《锵锵三人行》中揣摩到诸多的语言运用之妙;此外,相声小品、人物访谈、影视对白、文学作品、人际交往等等,都为我们学习“妙语”提供了丰富资源。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笔者还力求与时俱进,常将一些新鲜词汇融入课堂:在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时,常批“给力”二字;在讲到贾宝玉与林黛玉时,半开玩笑地说“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不要迷恋妹,妹只是个背影”。诸如此类的时尚“妙语”,常令学生开怀大笑。当然,此类“妙语”的运用要注意适度,以免流于戏谑而低俗。要使语文课堂妙趣横生,是否要求每位教师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呢?非也。其实,只需做个生活和工作的有心人,语文教师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妙趣”话语资源———课本选文、试卷选文、作文素材等等。例如,《孔雀东南飞》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在上课时,笔者为了适当消解诗中所渲染的悲剧氛围,曾煞有介事地说:“鸳鸯本是水上物种,怎么飞到树上去了?是不是一对野鸳鸯?”全班轰然大笑。这启发我们:在课文中常可“就地取材”,制造“妙趣”效果。又如,高考实用类文本中有大量人物传记,这为原本“刻板”的高三课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妙趣”话语资源。在讲到2009年广东卷《黄侃先生二三事》中黄侃与胡适的“文言与白话”孰优孰劣之争时,笔者“借题发挥”道:“同学们,我强烈建议你们学会用文言发短信。为什么?为了你们今后少付点‘恋爱短信费’呀,因此,你们必须把文言文学好。”全班捧腹大笑。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为了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独特个性,我们应将“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语文教师有了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何愁我们的语文课堂缺少“妙趣”之神韵?

二、天若有情天亦老———“真情”语文课

“妙趣”语文课的神韵在于“趣”,与之相伴而生的还有一个“情”字———语文这门课的“人文性”决定了它的“多情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近年来,笔者较为自觉地把“真情”作为语文课堂的“内在诉求”贯穿在教学实践中。所谓“真情”语文课,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以情动人,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品味和鉴赏蕴含在各类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或指导学生在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中贯穿情感的要素,或以现身说法见证情感的力量,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审美教育。那么,“真情”语文课堂在具体操作中有何方法或策略呢?国学大师钱穆说:“文学最高境界,在能表现人之内心情感,更贵能表达到细致深处。如是则人生即文学,文学即人生。二者融凝,成为文学中最上佳作。”因此,我们要选择那些饱蕴亲情、友情、爱情及家国之情的“最上佳作”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李密《陈情表》中“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至孝亲情,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男女离情,林觉民《与妻书》中“吾至爱汝”却“率性就死不顾汝”的夫妻之情与家国之情,等等。除了课本提供的“真情”文本之外,我们还应主动关注各类时新“真情”素材。如央视一年一度“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中的叙事、抒情类佳作,以及发生在我们身边感人至深的真情故事,等等。顾名思义,“真情”课堂贵在情真,贵在情深。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具备创设“真情”课堂氛围的意识与能力,努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譬如,可以利用对文本声情并茂的诵读创设“真情”氛围,利用对文本写作背景的介绍创设“真情”氛围,利用对文本情境的鉴赏与想象创设“真情”氛围,利用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创设“真情”氛围,等等。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有多种解读———爱情悲剧说、政治讽喻说,或曰二者兼而有之。在讲解此诗时,笔者将其定位为“真情”文本而创设“真情”课堂氛围。首先,播放著名朗诵家丁建华、乔榛情深意浓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初步感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接着,让学生细读文本,进行联想与想象,具体领略诗中“两情相悦”、“恃宠而娇”、“生离死别”、“仙境重逢”等情境,感受男女主人公那“朝朝暮暮”之情与生离死别之恨。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与品味诗中描写爱情的经典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让学生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深切感受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哀婉凄切的爱情悲剧,从而将“真情”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在语文课堂上,拥有了“真情”文本并创设了“真情”氛围后,在情境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进一步展开“真情”对话。例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千年绝唱”,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在讲授此文时,务必以“真情”为线索,让学生感受其“字字是血,字字是泪”的肺腑之情。在学生对文中的“悼念骨肉之情”和“宦海沉浮之慨”有了一定感受之后,我们可以就“怎样把握生命中值得珍惜的东西”及“失去之后的追悔”等话题展开讨论。记得当时课堂上有一名学生动情地说:“我以前对‘子欲养而亲不待’、‘失去之后才懂得拥有’等话似乎没有太深的体会,学了这篇文章后,感觉‘于我心有戚戚焉’!”笔者当时也受到课堂“真情”氛围的感染而“触景伤情”,回忆起多年前重病的奶奶去世时,笔者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撰写的一幅挽联:“毕生忧劳,一世受累,最怜沉疴不堪负;今朝诀别,满门痛哭,永忆慈颜去难留。”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引起了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心灵也得以涤荡与净化。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说,假如上天有情,那么他见证了人世间这么多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也会因感慨而变老。由此可见,“真情”的力量非比寻常,甚至可以“惊天地,泣鬼神”。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见证了无数爱恨情仇的故事,有时也会发出“问世间情为何物”之类沉郁悲凉的追问。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要努力构建一堂堂感人至深的“真情”语文课,以“真情”的力量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情感价值观。

三、世事洞明皆学问———“哲思”语文课

从认识论角度讲,“妙趣”与“真情”属于感性范畴,如上文所述,这对于语文课而言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内在诉求”;但是,只有从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使认识得以升华。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理性范畴的语文课———“哲思”语文课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诉求”之一。所谓“哲思”语文课,即在语文课堂上对某些问题展开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哲理性思考与探究,其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要明确“哲思”内容。比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宇宙和人生的真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等等。高中课本涉及“哲思”内容的篇目为数不少。例如,庄子《逍遥游》中对“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最高境界的描绘以及《尊生》中对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珍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苏轼《赤壁赋》中对人生之短暂与宇宙之无穷的感叹;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生命意义与终极价值的追寻……其次,要掌握“哲思”方法。在“哲思”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相关哲理性问题展开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探究活动。例如,《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庄子》中的一段选文,叙述舜要把天下让给一位名叫善卷的隐士的事。善卷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善卷最后没有接受天下,而是离开了舜,进入深山老林,“莫知其处”。笔者授课时将此文定位为“哲思”类文本,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对善卷的行为及其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探究。在小组发言中,有的学生认为,庄子借善卷的言行表达了一种消极遁世的人生态度,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背道而驰;有的则不以为然,认为庄子借善卷的言行表达了道家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精神。此时,笔者立即意识到,此处正是对学生进行人生哲理教育的契机,便颇为“辩证”地指出:“人们常说,人各有志。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追寻同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我们表示敬佩;道家追求自由、独立,崇尚自然,我们表示尊重。当然,作为当代高中学生,我们既要有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开阔视野,也要用当下主流思想和文化观念来衡量和指引我们的人生志趣与价值取向。”学生听后似有所悟,有几个人还在课后特意找到笔者,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探究,笔者当即让他们“各言其志”。听着学生的“高谈阔论”,笔者顿生“青胜于蓝”之感。再次,要明确“哲思”目标。“哲思”语文课通过对有关哲理性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养成深思、质疑的习惯,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先秦诸子选读》中有《老子》中的一段选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解读该段选文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其哲理意蕴。笔者有一位学生,曾就此选文在其作业本上写下阅读心得:“世间万事万物,均有其发生发展规律。正如参天大树,生于幼苗;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均应善始善终,绝不能半途而废,功败垂成。”如果我们能经常从“哲理”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考某些人生问题,诸如贫与富、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的辩证关系,那么,在潜移默化中,他们定能学以致用,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少走些“弯路”,多看些“风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为我们实施“哲思”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红楼梦》里有一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说,把人情世故彻底弄明白,并且能应付自如,这就是学问,就是本事。如果我们将其借用到语文教学上,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人生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究,甚至达到“洞明”与“练达”的“哲思”境界,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当然,我们在“哲思”语文课上不要故弄玄虚,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总之,通过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妙趣”、“真情”与“哲思”三个要素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诉求”。事实上,引之以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从根本上说,它们均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人为地将其割裂开来。面对迥然有别的各类文本与学生,我们应灵活处理上述三者的关系,力求使它们各得其所,各尽其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