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实训报告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5 18:48: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力实训报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高职物流管理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需求量逐渐上升。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物流行业重要的人才输送地,物流人才的实训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物流行业的人才储备。基于此,作者引入CDIO模式,展开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改革研究。首先,阐明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其次,全面细致的论述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最后,探究CDIO模式对高职物流实训教学改革的重要作用。其最终目的在于有效的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CDIO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凭借其优势作用,在高等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CDIO模式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实践性教学课堂。CDIO模式强调“做中学”,即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在头脑内部形成牢固的知识,进而转化为个人能力以及团队写作能力等。本文基于CDIO模式的特点,探讨该模式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的实训教学改革,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意见,从而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CDIO模式在高职物流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内涵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具体内涵是指:构思(Conceive)与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与运作(Operate)。该工程模型拥有自身特有的生命周期,并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性核心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基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提出了相关的12条标准,近年来,凭借其科学性获得了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青睐。而本文研究重点放在如何充分发挥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优势作用,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中进行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该模式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较为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上,两者能较好的进行融合。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其实质就是革新以往落后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模式,将实际的物流管理项目交给学生,采用学习项目小组的形式,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进行项目实训。而项目实训的内容就是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内涵,即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
2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物流管理实训教学改革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一门集应用性、专业性以及操作性为一体的专业,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力的培养。虽然高职院校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采取必要的教学改革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途径,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当前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脱节,采取必要的教学改革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力培养与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方案实践技能培养目标不明确。在制订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时,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而对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专业的毕业生,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但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实务技能目标并没有凸显出来。模糊的定位导致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二)教师知识结构与实践性教学要求相分离。目前大部分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师直接毕业于高校,他们虽然拥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但从教后没有在企业得到过锻炼,缺少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使得专业教师无暇顾及除教学科研之外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再加上缺少切实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导致这些教师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动力也不足。种种原因导致现有的人力资源专业教学团队无法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技能的指导,教学效果不佳。(三)课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由于高等教育对象的扩招,面对庞大的教学对象,新兴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使用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限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仍然以传统灌输式的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知识基本是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传输,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填鸭式的知识灌输,上课时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沟通,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学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融合,学习效果不理想。(四)实践教学场地建设不足。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教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校内专业实验室,另外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从目前应用型高校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教学来看,无论是校内实验室还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都不够成熟和完善。校内实训实验教室存在建设缺乏,实验室建设规模小、设施设备匮乏、模拟软件更新滞后等问题。人力资源工作的特殊性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接纳学生的有限性使得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流于形式,学生实训的主要方式是参观企业,无法真正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短期的实习影响了深层次的合作,学生不能很快胜任工作,无法给企业创造价值,而长期的实习会影响学生教学计划的完成,种种因素导致校外实训“走过场”。
二、构建人力资源专业实践教学中三方共赢机制
五大体系建设与培训的关系
“五大体系”与公司员工培训
“五大体系”建设事关全局,必须具有坚强的思想和物质保障。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调整了电力生产的专业结构,对员工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司员工培训工作必须做出对应的调整。1“.五大体系”对专业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专业化是“五大体系”的核心内容,其表现形式由简单和细分向高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转变,必然对电力生产流程的专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对专业的数量和性质进行了调整与转换,为此,各专业的岗位设置和编制数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本为辅助专业的,现在可能变成了核心专业,原本岗位数量庞大的专业,可能会被精简。2“.五大体系”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五大体系”建设,直接调整了组织架构设置和人力资源22013年第2期配置,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的变化,生产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对员工的能力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具体表现为专业覆盖范围更广、技术水平更高、素质要求更全面。如调度控制一体化要求调度员要掌握设备监控知识、监控人员要掌握电网调度知识,对调度员和监控人员的能力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五大体系”对员工培训的挑战“五大体系”提高了员工的能力素质要求,对员工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员工培训作为保障员工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重要手段,是“五大体系”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源保障的重要方面,必须超前谋划,在充分、深入了解“五大体系”对专业结构调整和员工能力素质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员工现有的技术、技能水平进行分析比对,开展专项培训和岗位培训,以尽快满足“五大体系”建设的人力资源需求。
“五大体系”与培训中心发展思路
“五大体系”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挑战,培训中心应积极应对,主动服务电力企业,深入分析“五大体系”下的专业结构、人力资源配置、岗位工作标准和能力素质模型,以生产方式专业化为核心内容,转变培训发展方式,调整培训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建设,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培训标准体系,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坚强培训师资队伍,进一步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培训质量。
转变培训发展方式,配合“五大体系”建设
1.调整组织架构,强化专业建设“五大体系”从根本上调整了电力生产流程和专业结构,培训中心必须对生产流程和专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对应调整培训的组织架构和专业设置,强化专业建设。首先,要调整专业教学部门设置,原教学部门实训中心和仿真中心可整合调整为输配电实训中心、电网实训中心、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三个实训中心。其中输配电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检修”开展培训,电网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运行”开展培训,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主要围绕“大营销”开展培训。其次,要调整专业教学部门的教研室设置,输配电实训中心下设线路运检培训室和电力安全培训室,电网实训中心下设电网运行培训室、电网修试培训室和智能电网培训室,电力营销实训中心下设计量技术培训室、营业用电培训室。通过培训专业教学部门和教研室设置的调整实现培训中心与生产现场的专业对接,从而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2.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培训标准体系(1)当前培训运作模式的特点和不足。目前的培训运作模式,主要是通过调查问卷和报表统计的方式直接了解生产单位和职能部室的培训需求,汇总编制公司年度员工教育培训计划。问卷模式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面向员工,针对性强,第二是具有较强的时间特征,时效性强。但同时,针对性强、时效性强这两个特点又决定了问卷模式制订的培训计划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差,适用于新兴企业或中小企业,却并不适用于公司这种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公司员工整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起点比较低,利用问卷模式制定的培训教育计划,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大幅度提高员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但时间一长,必然会遇到缺乏培训新内容、重复培训的问题。这既是一个现实的困惑,也是公司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瓶颈。(2)以典型岗位设置为基础构建培训标准体系。“五大体系”对典型岗位设置进行了调整,对员工岗位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以“五大体系”典型岗位设置为出发点,建立了能力素质模型,确定了岗位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岗位工作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对应制订了岗位培训标准。岗位培训标准包括培训课程、培训模块和考核标准等内容。所有典型岗位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训标准组成了整个的岗位培训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岗位培训标准体系是培训中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构建与“五大体系”相适应的岗位培训标准体系是转变培训发展方式的着力点。3.构建全环节的培训质量管理体系(1)强化过程管理,实施全环节质量控制。大力开展“培训质量行”活动,加强培训基础管理工作,以教研室建设和培训教学基础台帐为抓手,建立培训基础工作定期检查制度,强化培训基础管理。实施严格的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培训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从培训需求分析、计划编制到授课实施各个环节,从需求分析报告、培训计划到实训指导书和课程教案等全环节的基础台帐,实施培训全环节的检查督导,实现了需求调查、设计策划、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可控、能控和在控。(2)改进培训需求调查、效果评估和结果反馈方式。深入贯彻ISO10015质量管理标准,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要着重改进需求调查方式,推广网络调查和培训项目菜单式调查,增强调查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要着重改进培训效果评估方式,积极探索基于能力标准的评估方法,科学评价项目实施前后的能力提升效果,通过培训效果评价培训质量。强化四级质量评估,改进评估结果反馈方式,从而形成培训质量管理闭环。4.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1)加快实训基地建设,为服务重庆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公司现有实训场所不能满足培训计划需要,也不能达到培训标准要求,且不具备改扩建条件。作为承担经济发展和社会责任的国有大型央企,在当前“五大体系”变革的关键时刻,公司急需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此,实训基地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公司发展的迫切需要。(2)结合“五大体系”建设方案修订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首先,要紧密围绕“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大运行”方面,公司“大运行”专业体系将实现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配网调控合一的一体化运作,按照实训设施与现场同步的原则,应建设调控一体的电网运行仿真实训设施,实现覆盖10~500千伏电压等级的电网调度仿真、变电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监控仿真的培训系统,满足电网调度和设备监控的技能训练功能。“大检修”方面,要结合“大检修”专业体系建设的实际,构建专业化、标准化、运维一体化的电网输变电设备实训设施,覆盖0.4~500千伏电压等级的输变电设备的实训设施,满足设备现场操作、现场维护、新建和检修设备的技能训练功能。“大营销”方面,要结合“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建设目标,构建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能计量、95598客户服务、电能信息采集与监控、电费业务、用电检查与反窃电、配电设备抢修的电力营销实训设施,覆盖0.4~500千伏电压等级电力营销业务的实训设施,以满足操作技能、管理技能的训练功能。其次,电网一体化运行、电网技术进步促使电网继电保护、电力通信、电力自动化等设备、技术、建设、运维、管控进一步融合,可称之为“大二次”,培训中心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筹建与“大二次”相适应的实训设施,满足二次设备及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等业务的培训需要。最后,要搭建与支撑五大系统相适应的信息化实训系统。信息化是公司“三集五大”的支撑平台,以信息化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现代电网公司,绝大多数员工均必须具备与信息化相关的知识、技能,需要按照“集中与网络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信息化支撑平台运行、维护、使用的训练设备及训练软件系统。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五大体系”建设提供高水平的员工培训,除了必要的硬件设施外,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具备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合适、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与“五大体系”要求相适应的师资队伍。要实现与“五大体系”的对接,培训中心的师资队伍还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是与“五大体系”的专业对接存在差距;其次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能力结构不全面,电力专业专职教师仅29人,平均年龄达46岁,来自生产企业的仅2人,整体上欠缺现场实际工作经验;第三是系统内兼职培训师来源不够稳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1)打造具有开放性、立体式结构的师资队伍。首先,要适度增加电力专业专职教师数量,引进新鲜血液,增加师资队伍活力,从各供电企业选派具有丰富现场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优秀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加入培训中心专职培训师队伍工作,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其次,创新系统内兼职培训师聘用机制,通过发放“兼职培训师”证书、把授课任务纳入优秀人才年度业绩考核等方式,实现优秀人才资源共享,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兼职培训师的作用,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电力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培训师队伍。第三,要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等社会师资力量的合作,吸引社会高端师资到校授课。(2)强化师资培训,提高师资专业能力。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电力生产先进技术,对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培训开发与研究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电力生产高度融合,要求培训师必须具备“一专多能”,多维度发展,且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向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延伸。另外,培训中心必须要加强师资培训,采取专项进修、现场实践、参加高层次科研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基于“五大体系”的电力生产流程,加强学习支撑坚强智能电网的先进理论技术,熟悉设施设备,大力提升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3)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围绕坚强智能电网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体系庞大,涉及的专业面很宽,依靠传统的单打独斗的方式进行教学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必须采取团队协作模式,进一步完善项目责任人制度,以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小团队,共同研究培训内容和授课方式,使团队成员之间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而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探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新能源相关的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职业院校,更是紧跟社会形势,纷纷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了培养合格的新能源人才,很多学校更是投入很多的人力物力,其中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建设新能源汽车实训室。
一、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要求和目标
1.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要求。新能源汽车实训室是新能源汽车专业类的实训教学重要平台,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协调好人才培养与技术开发两个方面。首先,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汽车技术发展潮流,放眼未来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立具有针对性和先进性的实训平台,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及项目。其次,新能源汽车实训室的建设应致力于打造面向企业的服务平台,紧扣企业需求,加快检测技术研发的同时,以企业为参考构建实训课程。这不仅能够扩大学生日后的就业面,更迎合了新能源汽车逐步向大众普及的趋势,做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并肩前进。2.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目标。结合新能源专业特点,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在建设中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同时其本身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因此在实训室建设中,除了要根据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构建仿真实训室以及电控教室等硬件设施外,还要针对课程安排开发全新的教学教材。现今新能源汽车无论在制造还是维修技术方面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只有率先建立起优质的、科学的、全面的实训室,才能确保学生及时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突出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二、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内容
新能源汽车技术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涵盖了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但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还不具备在各个领域全面建设的条件,因此各校应该根据本学校所具备条件选择一些重点领域来进行建设和开发。1.“电动汽车的维护与保养”实训室。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整车、整车综合培训台、高压器件展示箱、高压安全功能台、高压检测仪器套装、高压防护装备套装、高压工具套装。2.“电池及管理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动力蓄电池(解剖)展示台、动力蓄电池组(配件)、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台。3.“电机及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驱动电机(解剖)展示台、DC/AC功能转换实验箱、电动汽车驱动功能台。4.“整车控制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整车控制策略功能台、CAN-BUS功能台。5.“充电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汽车慢充充电桩(实物)、充电管理系统功能台。6.“辅助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实训室。主要包括:电动空调系统功能台、电动转向系统功能台、电动制动系统功能台。
三、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建设原则
学校汽车营销论文
一、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现状及问题
(一)校内综合实训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仍然是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但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仿真毕竟不同于真实情境。虽然学校在综合实训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企业销售流程考核要求来对学生进行考核,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但与企业实际岗位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在进入企业前必须要经过面试、培训、考核方能上岗,未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就业的设定目标。目前,高职院校汽车营销综合实训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多老师少,实训管理难度大。高职院校一个班的学生通常有40人左右,有的班级人数更多,而实训老师最多配备2个。在对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综合实训中,师生比例明显偏低。虽然在实训过程中也会采取分组管理的措施,但对于汽车销售这种重流程、重过程的实训,在不同的场景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训过程中全程跟进正在训练的学生,而无暇顾及其他的学生。其他学生虽有班组长管理或布置分组练习的任务,但由于高职学生普遍自控力差,再加上碍于同学情面,管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在实训室玩手机、聊天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造成虽然实训时间很长,但学生真正练习的时间短,造成老师累学生闲的局面。(2)仿真与实践脱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汽车营销综合实训要求学生通过实训能够完整完成汽车的销售流程。这里面就包括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某一汽车产品品牌、车辆参数、价格以及竞品参数的信息收集并且将其熟练记忆。记忆产品基本信息是一个销售顾问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但很多同学认为该任务太过机械、简单,且校内实训与实践存在脱节可能,如果以后就业的企业不是实训车辆的品牌,花那么大的精力去熟悉和了解实训室的实训车辆并无意义。这些想法使得学生在实训中对汽车产品的知识记忆处于散漫状态,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训的整体效果。(3)无法营造真实职场,职业素养养成困难。校内综合实训拥有便于学院统筹开设、方便管理等优势,能比较容易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它缺乏真实职场中的新老员工关系、上下级关系、部门关系等职场关系,再加上校内实训的作息时间和企业工作的作息时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校内仿真实训虽能满足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但无法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团队合作、吃苦耐劳以及与不同年龄段同事及不同级别领导和睦相处之道。从历届毕业生的跟踪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踏入社会以后频繁跳槽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忍受企业的管理、或者无法融入团队而离职。
(二)“生产性”综合实训开展的难点
鉴于校内综合实训开展所面临的问题,不少学校也在探索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生产性”综合实训。较之仿真的校内实训,“生产性”综合实训由于其真实的工作场景、工作任务以及管理模式,虽然可以大大提高实训效果,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通常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存在矛盾。从校方的角度上来看,生产性实训无疑应该是件“双赢”的事,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企业为学生提供可供学生学习的条件。但我们在实践中却发现这个设想虽然美好,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尽人意,其原因是学校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单位。学校是教育的场所,“综合实训”只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里的一门课程而已,学生除了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还有其他教学任务需要完成,不能通过课程培训而继续留下为企业服务。而企业毕竟是以达成经营目标为目的,各岗位是相对固定,各部门希望人力资源部招来的人才是没有学业负担、能够全心全意为其服务全职人员。对于学生到企业“几周游”的这种生产性实习,他们认为从这个合作中,企业除了付出并没能得到他们想得到的益处,因此,企业对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并不感兴趣。即使碍于情面接受,大部分企业也不愿花上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生更多地是见习而非实习。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学生感觉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积极性也不高,实习效果也并不理想。
二、基于岗位竞争的汽车营销综合实训的优势
药学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分析
1药学类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构建“认知-见习-实习”三大实践模块的校外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达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贯彻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理念,使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培养过程中,所以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建设十分重要。目前我院采用以下实践教学形式。1.1.1学前认知模块。学院结合企业工作实际情况定期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轮转2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企业及具体工作岗位,包括企业经营模式、部门日常管理、药品生产工艺流程、药品研发及项目管理、制药机械设备及工作原理,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1.1.2岗位见习模块。学院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在教学实训基地进行岗位见习,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际操作培训,熟悉企业一线岗位的实际操作规程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1.1.3毕业实习模块。包括岗位实习和专题实习两项目内容,毕业实习生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际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完成毕业论文,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见表1。1.2完善实践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构成。实践教学团队负责领导项目实施工作,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主要负责人担任实习基地委员会主任,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泰州分公司负责人担任副主任,并共同组建教学督导小组,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基地项目课程建设部门。实践基地下设产品研发部、生产管理部、质量技术部、企业运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等研发、生产、管理机构。见图1。1.2.1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带教师资。选聘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优秀中青年教师担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带教工作,校内导师要求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学员的培养侧重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思想,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并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专业文献,带领学生了解、掌握本学科课程与发展动态,吸收其参与课题研究,从中开阔其学术视野。1.2.2医药集团带教师资。医药公司根据业务发展方向和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带教师资队伍培养,建立以专业技术人员、主管、经理作为主要带教工作责任人的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制度,以适应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实践需求。企业教师应具备丰富的企业实践工作经验,通晓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并让学员真正了解生产实践,培养学员在生产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教师应能够指导学员进行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项目的实施及论文的撰写等工作。企业师资团队组成人员可聘为翰林学院相应的兼职学衔。实践教学基地将根据学生的综合培养情况,每学年组织考评工作,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给与奖励。1.3作好实践教学条件的保障医药集团与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合作,整合双方优质实践环境和教学资源,共同建设医药产业化实践教学基地,以实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三大目标:①培养满足医药行业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③满足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教育、社会培训和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运作的要求。1.3.1企业实践教学环境。医药产业化实践教学校外基地由医药集团公司根据不同阶段实践教学目标和安排提供学生实践教学场地及设备,并安排带教老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医药产业化实践教学校内基地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提供教学、实验场地及研发场所,教学、指导任务由学院及新生源公司带教人员协同完成。1.3.2实践教学课程建设。由公司技术专家和学校药学专业教师共同开发以真实工作项目为载体,按照工作过程组织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项目开发的成功案例经过合理转化形成实践教学培训课程,与学校教师合作在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教学指导,实现企业与学校良性互动的长效合作机制。1.3.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医药集团公司将其产品研发、技术创新项目适当引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翰林学院,使教学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相结合,公司派出专家、学校安排教师来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科学分配与管理、为教学提供质量保障体系的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通过校内、校外这一配套系列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既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同时又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为全面培养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质量保证,并对学生就业起到重要作用[4]。1.4积极开发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模块设计上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在强化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基础上,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基础知识,更贴近于企业目前用人实际需求。课程模块内容采用可采用理论课程讲座结合见习、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形式进行开展,并要求学生通过考核才能完成相应学分。1.4.1企业经营管理模块。主要内容包括:企业运营模式、产品营销策略、企业文化介绍、商务礼仪及谈判技巧、合同规范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合作项目开展等。1.4.2药品生产技术工艺。主要内容包括:药品生产工艺及车间布局、制药机械及工作原理、岗位操作规范及企业GMP认证等。1.4.3药品质量控制及检验。主要内容包括:药品质量保障体系、药品质量检验技术等内容。1.4.4产品研发及项目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新药研发项目管理、新药研发过程及申报、技术资料撰写规范、新药临床研究等内容。1.5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实践教学期间,由人力资源部与具体实习部门对参加培训和项目学习的学生进行“双线考核”,对其在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学习能力、制度遵守情况、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评,客观、公正地对每位学生作出评价并提出中肯建议。通过企业综合考评的学生,按照实习、见习周期和工作量给予相应学分,并报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备案,计入毕业总学分。综合实习生考评结果,优秀实习生企业将留任录用。对严重违纪违规或经教育仍不改正错误的实习生,由实习部门提交报告,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将报告学校。
2校企合作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势
2.1师资队伍双向流动,模式可推广复制。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下,近3年,整合师资队伍,聘请15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园区企业专家作为特聘教授,共同开发课程制定实训方案,组建由企业专家领衔的教学团队,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与行业企业接轨的培养目标。提升自有教师业务水平,累计完成15名年轻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师在企业、药品检验所、研究所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室进行实践知识与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药研发、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及质量标准规范化技术操作等,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最终建立出一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培养高素质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提供保障。2.2创新性评价体系,应用效果明显。采用了“模块化的校内实践教学、全过程模拟的校内实训课程及贯穿始终的校外实习过程”逐层递进式的实践教学理念,通过三阶段一体式的课内实践课程评价及多维度的校内外综合实训考核评价体系,打牢基本实验操作基础,狠抓综合实践技能。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2014—2016年已累积评出优秀班组8个,优秀员工16名,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学生整体实践能力较其他未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同学有了明显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并获得由学院-中国医药城-企业联合颁发的岗位证书,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近3年对比,采用了校企合作的同学与未进行实践教学的同学就业率上升了14%,用人单位对于参与校企合作同学的认可度更高。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毕业生,笔者设计了问卷调查,主要考察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由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及毕业生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填写,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适应能力比未参加的学生提高了23.3%,人际交往能力提高了11.5%,动手能力提高了31%,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了12%。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及毕业后的跟踪调查,新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应用效果明显。
3讨论
校企合作的创新模式符合我院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宗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未来就业都有很大的帮助。综上所述,独立学院药学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开展是培养药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我院具有位于中国医药城的地域优势,可将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有机结合,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校内通过不断完善实训中心管理、中心设备等,提高岗位之间的衔接,提高毕业生质量。校外通过多层次的“认知-见习-实习”模块训练,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择业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培养高素质药学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5]。
加强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力培育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相关,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综合能力强,竞争优势大日趋明显,说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心应向综合能力培养转移对于工科类的专业,由于本身技能含量较高.精尖人才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然而,对于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讲.其专业技能相互之间的关联度高,在具体职业岗位上也非常明显以会计岗位招聘为例,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于这个岗位的责任往往是既是会计.也兼任文员的工作。在应聘这类岗位时,往往具有人力资源文秘技能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或者具有会计技能的人力资源专业毕业生.其竞争优势明显大于一个简单的会计核算人员或者简单的文秘专业而会计能力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都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也是符合市场人才需求的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就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为契机展开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及拓展问题展开实验初步设想形成本文
1高职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生综合能力内涵界定
1.1工商管理专业涵盖范围界定
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都被误认为是单一的管理专业。根据我国的《中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表》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所列示的具体学科类别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工商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而在我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当中才提出工商管理专业.并且在该专业下设若干子类专业因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是集合多门学科的管理专业,它本身存在就是以多门学科综合为基础所以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就应该是以综合管理能力培养为目标从各大高校所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来看.如北京大学MBA项目的专业方向就包括会计与财务管理、金融管理、决策与信息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与组织管理、战略与国际企业管理和创业管理②: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包括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环境商务1、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③。
由此可见.各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并没有明确界限因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界定从一般工商管理类技能考虑.根据技能培养需求进行设计。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
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界定
应用型本科薪酬管理课程探析
摘要:为了有效达成应用型本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构建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和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开展模块化教学,同时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薪酬管理;教学;创新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薪酬管理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掌握薪酬管理的相关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初步形成从事薪酬管理工作所需的薪酬体系的设计能力、薪酬水平的决策能力、薪酬结构的构建能力、员工福利的设计能力和薪酬日常管理工作(预算、控制和沟通)能力等专业技能。为达成课程的教学目的,应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选择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兼顾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讲好理论知识,训练专业能力。笔者常年在地方二本院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对薪酬管理认识不清、兴趣不浓、理论不熟、能力缺乏的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结合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搭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是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薪酬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但在过去的薪酬管理课程教学中,往往只有理论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缺乏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实际管理工作的体验,不能很好地达成课程所要求的系统掌握理论、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对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新的构建,依据应用型本科薪酬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从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和实践体验三个方面搭建了薪酬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每一部分设置相应的教学模块,形成统分结合、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一)薪酬管理理论部分。此部分是本课程的基础部分,由薪酬管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组成,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系统掌握薪酬管理的基础知识,为操作训练和实践体验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部分由以下内容模块构成:(1)基本概念。主要包括:薪酬、薪酬管理、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水平、薪酬政策等。(2)基础理论。主要有:薪酬的构成理论、薪酬管理的公平理论、薪酬管理的有效性理论、薪酬管理的合法性理论以及薪酬管理原则和战略性薪酬管理理论等。(3)基本方法。包括:薪酬结构的构建方法、薪酬体系的设计方法、薪酬水平的决策方法、员工福利的设计方法和薪酬日常管理方法等。(二)薪酬管理操作技能部分。此部分是薪酬管理理论的具体应用,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薪酬管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我们主要采用在线实验课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薪酬管理技能的教学:(1)职位评价方法训练。主要包括排序法、归类法和要素记点法。(2)薪酬调查训练。要求学生运用薪酬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对给定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完成调查报告。(3)基本薪酬管理训练。主要是基本薪酬的确定和调整方法和技术,要求学生运用薪酬体系相关理论,对某虚拟企业的薪酬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给出自己的评价和改进意见,提交实训报告。(4)可变薪酬管理训练。主要是让学生应用薪酬管理的相关理论,对虚拟企业包括个人奖励、团队奖励和组织奖励等各类薪酬奖励措施进行解读和诊断,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改进措施。(5)员工福利管理训练。由学生对给定的某企业的法定福利和企业福利计划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三)薪酬管理实践部分。此部分的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了解现实中各类组织薪酬管理工作的实际状况,使学生获得对薪酬管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并学会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中的薪酬管理问题作出初步的分析。以上理论学习、操作训练和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学习的内容从理论到实践逐层递进,能引领学生对薪酬管理的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并在专业实践中锻炼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薪酬管理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
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一、目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有很多院校已经建立了一些实验室,如会计手工实帐实验室,ERP沙盘实验室,金融实验室等,可以说这些院校已经在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有了很多的动作,但是从一些调查中发现,很多经济类专业的实验室的利用率不高,实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不高,实验中的过程记录材料非常不完善,学生们的实验总结报告普遍存在抄袭等现象。还有些院校针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拓展了很多的校外实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下去体验。这些校外实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能素质,但是对于经济类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甚微。因为三本院校的学生,进入银行、证券以及一些投资公司的实习机会很少,他们并不能在切合专业的环境内去实习,导致很多同学认为,学校安排的工厂实习实际上就是打工,这可以从目前的工厂实习普遍有报酬的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与作用
(一)构建思路。利用目前社会上的企业仿真软件组建一个综合的实训平台,通过对真实企业设置的仿真模拟,企业由4-6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个企业的成员分别担任虚拟企业的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研发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岗位,并承担相关的管理工作。通过对市场环境与背景资料的分析讨论,完成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各项决策,包括战略规划、品牌设计、营销策略、市场开发、产品计划、生产规划、融资策略、财务预算等等。这样的实训平台可根据学生的实习人数搭建,并配套建立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国税地税、社保中心、证券公司等模拟机构,另外搭配论坛、产品以及人才信息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学生可以在里面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总经理负责统筹全局,制定战略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进行企业绩效分析、总结;生产总监负责安排产能的大小和产地,适时的调整和升级,控制废品率、质量等级,调整雇佣工人数目,把生产成本降至最低,分析和跟踪对手,研究各组产能变化情况;营销总监负责跟踪对手,计算整个行业供需情况和每个市场的供需情况,从而确定价格、折扣、零售店和专卖店数量、广告费用等等来促进销售获取更多的利润和投资回报;财务总监负责根据战略规划安排公司资本结构,适时的减少额外的利息支出、发型和赎回股票、债券,从众多方面分析和跟踪对手,进行财务状况分析和协助决策等,其它还有产品总监、采购总监以及人力资源总监等。该模拟系统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企业在运行中所存在和发生的各种问题,锻炼了危机处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这样的平台经济类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实习角色,并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充分的锻炼。会计专业的可以在模拟会计事务所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预算、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制作,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模拟律师事务所里帮助企业处理日常的纠纷以及各种合同文本的审核,金融专业的学生在模拟银行、证券公司帮助企业进行投融资操作以及股票投资和上市操作,营销专业的进行营销策划和实施,设计专业进行产品设计,等等。他们在平台上通过团队成员的努力,使虚拟公司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并在所有的模拟公司中脱颖而出。
(二)该模式的作用。在这个虚拟平台上,学生可以研究市场发展前景,依据市场机会,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然后进行企业设置及部门划分、角色安排;并安排分工,制作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以及产品设计及成本估算、确定资金来源;进行经营战略及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预估利润并进行风险分析,经研究、讨论,形成共识,制定相关计划。通过对一个为期2年的模拟经营,综合了现代企业管理、财务信息管理、市场营销、网络营销、会计处理、销售管理、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这一基于工作过程的体验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建立企业经营的大局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企业“进、销、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市场预测与决策能力。除以上之外,项目仿真实训还会具有以下用处:①在实训之中,发现选拔优秀学员参加全国性的企业模拟竞争大赛,提升学院知名度。②有可能的话可以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建议结合图书馆建立一个小型的专业书籍书房,大一大二学生进行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从进入大三开始,就进入企业仿真实训,让学生在实训中发现问题,有问题就结合老师然后在相应的专业书籍中寻找答案,进行主动式的学习。③企业仿真实训平台如取得成功,将可能会成为企业人才的培训基地,为社会相关企业提拱人才进修培训服务。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市人保局创业培训活动通知
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工会、团委、妇联、各高等院校: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专项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暨促进创业工作现场推进会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培训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自主创业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共同开展省“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为高校大学生搭建创业服务平台,促进创业优惠政策落实,进一步弘扬创新精神,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业的良好氛围,实现创业促就业的倍增效应。
二、活动主题
激发创业热情放飞创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