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5 09:40: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际交往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际交往与和谐社会构建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从城市的中心到边缘地带,一座座居民住宅楼拔地而起,以开发规划的地域空间为基础,形成了一个个新的居民小区。这些居民区标志着新的城市社区的形成,小区化正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大趋势。居民小区已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社会单元,因而居民小区是否稳定和谐,关系到整个城市社会的稳定和谐。透过鳞次栉比的楼群,我们可以看到都市里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事实上,在都市的高楼大厦之间本来就流动着人文气息。而这些城市的新社区则如同城市发展的一个个窗口,通过小区内的人际关系及社会行为,我们可以观察到其所在城市的文明水平,同时也可以发现都市的社会问题。业主和包括保安在内的物业管理人员的关系,是城市居民新社区的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不仅仅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还有一层同居一个屋檐下的“一家人”的关系,应当珍惜这种朝夕相处的亲密关系。然而近年来,在诸多新建城市小区内,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的摩擦事件不断发生。种种矛盾与争执,对于小区居民的生活安定直接构成了威胁。城市居民小区生活环境是城市社会的缩影,城市小区内的人际关系的不协调,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好城市居民小区内的矛盾与纠纷,关乎城市居民家家户户的安居乐业。因此,对城市新建社区的人际关系的研究,对于城市文明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城市社会的和谐构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现代城市现象是复杂的,城市特征更是多向度和多层面的。在复杂而多方位的城市生活中,无处不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人际交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R.E.帕克指出,从文化的观点来看,城市绝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是这些礼俗中所包含并随传统而流传的那些统一思想和感情所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决非简单的物质现象,决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趋势下,人们更倾向于从个人和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将城市看作是一个高密度的人际交往空间,正由于这种高密度的人际交往,使城市空间具有更强的人文色彩以及情景性质。城市的各种活动、联系、交流以及城市环境与城市居民的相互影响,都要通过交往这一渠道。人际交往的状况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风貌和社会效率,同时对城市中各级、各类组织的运行及功能的发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另外,人际交往关系还制约着城市人际心理氛围和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对人口素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其一,高密度的人际交往是城市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城市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G·米德认为,人的外部行为和内部的主观意识是一体的两个方面,都是在社会的行为过程中产生和显现出来的,因此,他强调必须从社会互动的过程来理解人的内在与外在活动。在人口密度大大高于乡村的城市空间,人际互动频繁而复杂,城市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高频率的人际交往。从城市功能来看,作为地区经济与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物质流通无处不在,而城市物质交往过程中渗透着人际交往。物质的交换是由人来实现的,市场交往活动的核心和主体是人,因此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又是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良好的人际沟通是市场运行顺利、经济效益显著的重要前提条件。同时,城市环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还具有丰富的精神与文化的意义,反映了特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作为城市人并非被动地或无意识地利用城市环境,而是充分理解环境并利用环境来实现“自我”。
就城市居民小区的人际关系而言,在当代中国社会,原有的社会成员的“单位制”归属和管理已逐步被新型社区归属和管理所替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的社会功能在逐步的发展和增强。城市居民逐渐由“单位人”转为“社区人”,城市居民由原来的对“单位”的依赖变为对于社区的依赖。他们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都与城市社区的管理相关联。包括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生活与其他服务设施的需求、居住环境的改善等。因此,业主之间以及业主同物业管理人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对现代城市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初中生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论文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其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纵向人际关系;与同伴的关系是横向人际关系。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比小学阶段更加复杂和多元。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缺少人际交往这一课,他们成人后,费很大的劲也未必能弥补这种缺失,因为已经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在人际交往中,初中生就是通过不断体验和感受他人评价及不断调整自我评价,从而逐渐走出幼稚、依赖、偏激、封闭的状态,并逐渐使自己更加成熟、独立、理性和开放。最终,初中生学会积极参与各种交往活动,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纵向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纵向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转型,处在转折期:由小学时期的“儿童—成人”关系逐渐转变为“成人—成人”型关系。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在少年与成年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从“听话”向“平等”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长,有强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这表现为,初中生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恼时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和教师也因此对儿童的成长总放心不下,不敢放手,总是苦口婆心地说教,采取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儿童的交往和活动,有时甚至采取指责等方式对待他们的独立或“反抗”。家长和教师的不信任、过分关心、过多干扰或无谓的指责,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产生抵触、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现象,或者自我闭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拒绝成人的关心和帮助。初中生的不良人际关系,在下面的数据中已清楚的表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困扰初中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这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并不是说初中生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争,只要方法得当,家长和教师在帮助初中生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进一步讲,作为父母和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到他们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满足他们需要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的需求,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积极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
二、横向人际关系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那么也就有了社会交往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对于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相对于与家长和教师关系比较紧张而言,初中生与同学及同龄人间横向关系就相对融洽和活跃,绝大多数初中生乐意和同龄人交谈而不愿意同父母谈心,在同龄人中间,他们平等相待,想法接近,观念容易一致,没有心理上的压抑感。需要注意的是,零点调查公司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学生的社会交往关系往往集中于合意组群间的交往。即交往的成功与否,与交往者是否“合其意”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而且,通过考察中学生与他们的好朋友在一起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可以了解到,他们主要的活动内容属于沟通性的、娱乐性的,而做作业相对所占比重较小,而且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是中学生觉得生活最有趣味的时间段了。[1]另据研究发现,儿童愿意待在学校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有朋友、有友谊,这是学校吸引他们的关键因素。比如,有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得不到一些教师(当然,这些教师只能算作不合格的教师)的喜欢,甚至经常招致批评。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愿意到学校来,如果教师提出让他们回家,不要再来上学了,他们就会感到恐慌和失望,因为他们不想离开同学和朋友。可见,同学、朋友间的交往对初中生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同时,也应注意到,校园人际关系困难的学生日益增加。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据研究,受等级制度、官本位制度及腐败之风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初中生人际关系趋向成人化,这也是导致有些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初中生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活动把握社会心理效应作用分析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效应;马太效应;鲶鱼效应;霍布森选择效应;霍桑效应八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晕轮效应,亦称光环效应、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人的头脑中的定型多得数不胜数、人头脑中存在的定型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马太效应”是个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鲶鱼效应符合现代管理的原则、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就等于扼杀创造、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和情绪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一、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社会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者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和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都证明:人在初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人们会自觉地依据第一印象去评价一个人,今后交往中的印象都被用来验证第一印象。人在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的好与坏,关系到今后人们对其评价如何,它往往决定着今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一印象不好,彼此以后可能就不会继续交往,也很难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地进入人际交往。这一方面的意义,对于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在领导活动和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们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二、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论文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亲人的溺爱,很自然地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习惯于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和处理问题,忽视他人和集体,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2.自卑与退缩。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层次感。个别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同学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3.情绪化倾向。情绪化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不足的体现,表明了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情绪化,习惯于感情用事,高兴时满面春风,称兄道弟;不高兴时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随自己心情的好坏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不顾及他人感受,这就很容易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4.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生活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导致情感的损伤,这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引导
【论文摘要】大学时代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再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各种复杂的心理误区和障碍。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第一,帮助大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靡炼大学生的意志,增强心理随和能力;第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要好高骛远,要现实的对待发生的问题。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迫于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压力,再加上社会转型与变革的时代背景,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问题,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患有明显的复杂多样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且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他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和发展状况,他们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才,而且对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大学生排解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与学生心理的单纯性,使得大学生常常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既充满了兴趣又担心失败,久而久之,甚至回避参与,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有的学生则因对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问题,很难与人深交或缺乏知心朋友,有的则因人格因素,带来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与此同时,由于个体间的正常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嫉妒等,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职校生心理健康调查统计分析论文
一、由职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统计分析引发的思考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及障碍人数,我结合各班心育宣传委员工作实际,在各班心育宣传委员的积极配合下,组织各班统一开展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在以本校所有在校学生为心理健康调查对象的调查统计反馈中,我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发现有不少学生都或轻或重地存在着人际焦虑倾向与人际适应的问题。而通过另一项“职校学生心理问卷”的调查活动,我发现,在全校学生中自述存在心理困惑问题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43.18%,其中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学生数占总困惑人数的25.02%,仅次于学习困惑人数(占总困惑人数的46.83%),成为本校学生的第二大心理困惑问题。其表述的人际交往困惑问题包括与同学、舍友、班主任、任课教师、父母长辈、朋辈间的,也包括与异性间的交往等等。而另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对学校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也往往是人际关系不适或不良,因此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职校“四维一体”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网络
(一)组织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各类
教育宣传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我们应在平时积极利用集合、大型集会、班主任阵地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心理品质的健康文化宣传,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师生旗下讲话”“主题教育月”“班会活动”等进行宣传,使积极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应通过人际交往讲座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一是让中职学生懂得交往,使中职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晓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逐步接触和认识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二是让中职学生乐于交往。中职学生乐意与人交往,就能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积极思维和应对能力,在群体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三是让中职学生慎重交往。我们应教育中职学生慎重择交,知道交到不好朋友会受其消极影响,如果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也许会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四是让中职学生善于交往。我们应教给中职生交往的艺术,使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交谈;有损于别人时,能主动道歉,请求原谅。
(二)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以分类分层的方式帮助职校学生疏导各种人际交往困惑问题
学生人际关系问题表现及分析
【摘要】高职高专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9岁左右。随着他们进入青春期之后,三观的逐渐形成以及各自身心发展带来的变化,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千里求学,远离父母亲人,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同学,怎样尽快适应人际关系;对于那些家境贫困、性格内向和自信心不足等等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研究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比较重要的。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具体表现;成因分析
1.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具体表现
1.1“独行侠”,“边缘人”。这些学生在其他人看来,总是独来独往,从不主动与同学交流,是群体中的“独行侠”[1]。多数情况下他们把个人的情感世界交付于虚拟网络,从中得到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乐趣。时间久了,他们就把这些虚拟世界当作自己的“世外桃源”。1.2缺少真正的朋友,泛泛之交。在人际交往中,可以认为是有两个层面组成,第一个层面是积极主动认识新同学、新朋友,能够很快融入班集体;另一个层面是交往的圈子很小,就跟最亲密的人在一起,这个层面往往是女生居多。1.3人际交往中有冲突。W学生这样表述,我是学生会卫生部的干事,某个寝室在卫生内务方面有扣分的现象,我感觉都是同班同学,就给她们宿舍抹去一些扣分项目,但是这个宿舍的同学都不理解我,还冤枉我说故意出卖她们、让老师和学生会主席认为她们故意犯错。寝室每个人都想跟我吵架,不管我做什么、怎么说,她们都会嫌弃我。G学生是学生会的成员也是班委成员,曾经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严肃批评了某班纪律,当面训斥了未按照规定上课交手机的学生。班里的某某同学就利用网络贴吧等信息平台恐吓我。Z学生这样说,我的事被其他班级的同学背地里讨论了,感到严重受伤。也想过去当面理论,但是我也不想把这些事传的沸沸扬扬,平常看到那些人,我都有想去吵架的冲动。
2.高职高专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原因分析
根据出现的心理问题[2]表现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谈心,以及与其他辅导员进行工作方面的交流,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2.1家庭环境方面第一种是家庭关系过疏。(家长对孩子实行“放养”式的成长),第二种是家庭关系过密(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Z曾经谈到,家中弟妹较多,我是第1个。可是整个记忆中,他们没有真的关心过我,妈妈有时候脾气也不好。他们就是喜欢男孩,爸爸每日为工作生计操劳,妈妈身体不好,感觉父亲不能承担得起这个家,家里的事情压带个妈妈压力,妈妈希望我能找个好的婆家,不要离家太远,但是我想走得远一点,想去西部支教,弟弟太小,我有时会担心弟弟会不走正路,会担心爸爸妈妈管理不住他,但是弟弟很听我的话,我觉得自己以现在年龄还要去考虑和承受一些本该由大人来做的决定和事情。2.2自信、信任和沟通方式方面。G同学,我从小就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有事说事,不太会拐弯抹角的说话。我看到有些不合适的地方就那样直说了,但是,别人都不能理解,我确实是为了她们着想。一些肉麻的话,我也说不出口。X同学,其实我就是有点胖,我自己都知道,上课以及自习时间比较容易睡觉,有时候我都控制不了想睡觉,我是班级纪律委员,所以班里同学都会看看我的纪律,我在高中的时候也当过班干部,那时就不想让其他同学过多的关注我,我会感到很有压力,也会容易造成别人不信任我,我会感到很苦恼,高中时有过轻生的念头,我平常跟班里同学交往的也比较好,在开主题班会的话时候,我也并不想上台讲话。2.3冲突的解决和求助方面。人与人之间由于存在个体在性格和爱好方面的差异,学生们在平时的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冲突。但是找不到解决冲突的方法,有时候会采用比较激进的做法发生冲突。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或是遇到其他问题的情况下,不知道该怎么样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而是自己一个人思考很多、很长时间;或者是自己一个人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会独自郁闷、哭泣、悲伤;有的学生也会跟比较要好的朋友打电话诉说等等。由于学生的主动性比较差,羞于表达,这些学生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安慰、鼓励和帮助,就成为了人际交往中的弱势群体。
小议中学生人际关系
摘要: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论文及人际关系对其学习、生活及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即纵向人际关系与横向人际关系。横向人际关系对初中生的成长影响更大。在纵横人际交往中,初中生逐渐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初中生;纵向人际关系;横向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他人评价
初中生的人际关系可分为两大类,其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可以认为是纵向人际关系;与同伴的关系是横向人际关系。初中生的人际关系比小学阶段更加复杂和多元。在人际交往中,可以锻炼初中生的“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培养他们善良、正直、宽厚、乐观等良好性格,使他们成为社会、家庭、学校所悦纳的人,尤其异性交往能力的锻炼,对于他们今后婚姻家庭一生的幸福,都有极大影响。缺少人际交往这一课,他们成人后,费很大的劲也未必能弥补这种缺失,因为已经形成的孤僻、自卑、怯懦、多疑、嫉妒、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会遭到集体的排斥”。在人际交往中,初中生就是通过不断体验和感受他人评价及不断调整自我评价,从而逐渐走出幼稚、依赖、偏激、封闭的状态,并逐渐使自己更加成熟、独立、理性和开放。最终,初中生学会积极参与各种交往活动,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纵向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纵向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转型,处在转折期:由小学时期的“儿童—成人”关系逐渐转变为“成人—成人”型关系。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在少年与成年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从“听话”向“平等”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长,有强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这表现为,初中生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恼时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和教师也因此对儿童的成长总放心不下,不敢放手,总是苦口婆心地说教,采取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儿童的交往和活动,有时甚至采取指责等方式对待他们的独立或“反抗”。家长和教师的不信任、过分关心、过多干扰或无谓的指责,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产生抵触、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现象,或者自我闭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拒绝成人的关心和帮助。初中生的不良人际关系,在下面的数据中已清楚的表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困扰初中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这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并不是说初中生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争,只要方法得当,家长和教师在帮助初中生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进一步讲,作为父母和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到他们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满足他们需要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的需求,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积极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或几无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6英寸(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6英寸到18英寸(15厘米~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前,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1.5~2.5英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2.5~4英尺(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2.5英尺)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4英尺)端。
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诠释
论文摘要:研究采用杨文娇等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卷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26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验测验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存在性别差异,网络成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结论:高网络成瘾倾向者与低网络成瘾倾向者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水平影响不同。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健康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二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其中学生占30.0%,本科生占21.3%。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而以过度、无节制的使用网络所造成的上网行为冲动失调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功能明显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成瘾成为影响众多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的严重问题之一.现已受到国内外心理学、教育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着重揭示网络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网络成瘾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情况,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的具体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研究对象与工具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吉林省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266份,有效率为9O%。其中一年级66人,二年级88人,三年级58人。四年级54人。男生124人,女生14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