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00:55: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人工智能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变革探析
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应该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法学教育是挑战也是机遇,人工智能并不能完全取代法律人的法律职业,对于法律人职业的挑战应该注重法律人法律素养的培养。法学教育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科技带来的机遇,变革法律人法律素养的培养方式,积极的应用人工智能于法律教学中,加强人工智能与法学融合的课程建设,注重人工智能的法学应用教育,明确主次地位并在法学教育中不断进行价值纠偏,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社会转型的法学教育需求,培养出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人工智能时代法治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法学教育;教育改革;法律素养;法律职业
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发展到一定层次孕育而生的事物,对于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人类发展中的工作效率及效益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其他重大的新兴事物一样给人类的社会带来观念和认知上冲击,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于人类的社会需求的回应,这种不可逆化的情形,需要人类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中不断升级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做好风险的防范和即将到来的危机的处理。法学以理性、逻辑与注重现实存在的特点与人类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法学的发展应该对于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人工智能进行法学的视角的回应,“法学的特点决定着法学教育应该如何进行①”,法学教育中对于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契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于法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法学教育在回应这些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事物认知的表面,诸如只言及人工智能可能会取代法律从业者的工作及人工智能时代法律就业的困境,但是却没有根据人工智能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来深入的认知哪些工作是人工智能不可能替代的和不能替代的原因,以及人工智能在什么阶段可能对于法学教育形成全面的冲击等。法学教育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适用程度决定了人工智能和法律结合的程度,决定了法律职业的发展的前景与生命,更决定了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教育变革的方向与进路。
一、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和对法学教育的冲击与思考
1.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以“意识”为展开核心人工智能的定义有很多种表达,如“用机器来承担通常需要人的智能才能完成的活动,运用计算机来探索和模拟人的感觉及思维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①”;“亦称人工智慧。计算机系统具有的学习、推理判断、解决问题、记忆知识和了解人类自然语言的能力。②”;“探索和模拟人的感觉和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而设计出类似人的某些智能的自动机的科学③”;“利用电脑模拟人脑智力活动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计算机科学的分支之一。它可以代替人进行某些操作和作业,从事科研活动或执行一定任务④”。显然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迄今为止在人工智能领域并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对于人工智能的定义的困难不在于“人工”的表述,而在于“智能”一词的理解上存在偏差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人工智能的总的概念的理解将其限定在对于人类发展有益的“学科”、“科学”、“能力”上来解释人工智能并未超出人类认知的限度,以人的有限视角来观察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科技现阶段所处的水平相关,随着人工智能的进化对于人类的认知也会带来新的冲击。以人类智慧凝结的产物,与人类主体之间存在着鸿沟,那就是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其“独立意识”。正如很多学者认为人工智能对人类具有威胁和挑战⑥,可是按照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水平来看,人工智能的威胁论被夸大了,人工智能的“奇点”并没有来临⑦。“人类还有最后一道防线——自我意识。现在的所有人工智能系统都没有意识,一切都是按照程序的安排,因此对于人工智能的危险不必过于担忧。⑧”,“人工智能要想进行反叛,首先就必须获得能够理解什么是“反叛”并把人工智能主体自身与作为控制者的人类区分开来的独立意识①”,显然人类暂时做不到赋予人工智能“意识”的能力,毕竟人类对自身意识的认知也有局限性②,再者人类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的有限性及对不确定事物的恐惧,从而放大了对于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渲染,在一定形式上采取保守的态度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不利的,反映到人类的科技发展中会导致人类认知的狭隘被延长,影响人类文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文科学对于人工智能认知如果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更加不可能具有与人工智能科技对话的能力。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融入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法学作为人文学科中与人类社会生活现实存在联系比较紧密的科学,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加强在法学教育领域对于人工智能特点的认知,以便于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更好的规范人类社会发展的秩序运行,提供人工智能时代社会发展的秩序选择的最优方案。2.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的冲击。人工智能具有探索与模拟人的感觉及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学习、推理判断,进而解决问题的拟人智慧的特点。人工智能诞生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人类,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以便人类获得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水平。人工智能的拟人智慧运用到法学领域里,可以运用海量的司法数据来帮助人类完成法律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市场对于法律职业需求的改变,法律行业不需要太多的初级法律工作者,对于法律的初级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而不是选择人力成本更高的人,这样必然导致大量的初级法律工作者的失业,如人工智能可以进行法律知识检索与咨询,帮助法律从业者进行案件预测并辅助量刑,同时参与合同的起草与审查的法律工作等③。美国学者在一次调查中发现在未来的10到20年较短的时间内,有47%的工作种类处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高风险类别里,而律师助理和助理律师在被替代的高风险类别里面(可以被自动化完全取代),而依赖律师助理或者助理律师的工作的律师因为人工智能在创造性和社会智能方面的工程瓶颈而不可能完全取代④。鉴于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完整的人类意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独立意识,人工智能并不能代替人类进行司法、立法与执法,故而人类的法律职业并不会被完全取代。设想如果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将来的一天,人工智能突破了人类认知的桎梏而孕育出了“独立意识”,人类的认知的水平的提高自然也在提高,法律人也会获得更高层次的法学素养,相对于人工智能主体的智慧,人类的智慧并不会逊色。“法学的使命在于改善对正义的管理⑤”,细化来说就是在于对于正义的坚守、改善和提升,那么法学使命的实现就需要大量法律从业者具有一定的法律素养。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法学教育的变革方向应该是更加注重法律学习者的法律素养的培养,毕竟相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其在不具有“意识”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产生较高的法律素养,不可能进行法律职业活动中具有创新性和社会性的行为,自然难以实现法学所承载的使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的法律职业工作。
二、人工智能时代法律素养的培养与法学教育的改革
高校人工智能+会计教育探讨
随着国内新基建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必将迎来飞速发展,会计行业虽然属于传统行业,但由于工作性质和特点,基础会计岗位必然被人工智能大量取代,会计教育如何改革以培养适合新基建时代的会计人才,是众多会计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也需要对此展开积极地研究与探索。面对扑面而来的人工智能大潮,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深度融合,培养社企需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因此,本文着重对新基建时代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策略进行初步探究。
一、人工智能会计的发展历程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1941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必要的基础;1950年,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书中提出了人工智能机械化的可能性;1955年,Newell和Simon制作的“逻辑专家”程序,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程序;1956年,“AI”一词首次在Dartmouth学会上提出,这一领域也被正式命名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是搜索法和逻辑法,初期搜索主要用于机器翻译、定理证明、跳棋程序等,1959年的跳棋程序已经能够击败人类最优秀的棋手,而机器翻译至今依然是人工智能主要要的应用领域之一;1966年,斯坦福研究所研发出了第一个能够根据环境来自我判断移动的机器人;20世纪70年代,知识专家等系统迅猛发展并被应用于各个领域,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20世纪80年代,人工智能进入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也由主要针对单一个体的研究过渡到了基于网络发展的分布式人工智能研究,逐渐与数据库、多媒体等主流技术相融合,变得更加的实用化与生活化;1997年“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冠军卡斯帕罗夫,2016年“AlphaGo”击败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均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到目前为止,人工智能已经发展成为怎样表示知识、怎么获得并使用知识的学科,也是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去做只有人才能做的智能工作的学科。(二)新基建时代下人工智能会计教育的必要性。会计行业未来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从会计核算角度来说,首先不能脱离会计专业性,也就是基于会计准则记账。基于会计核算具有通用性,比如一项费用,在两个公司记账的内容基本是一致的,反映到报表项目也是一致的,但针对每个公司业务的独特性是不可替代的。例如房地产开发公司,需要在成本上有更多的二级科目核算要求,就是更多的分类,比如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而广告公司需要按每一个客户核算毛利,首先就有增加按客户辅助核算的需求,不同特性的业务就要求进行事前的人为设置。所以在机器记账之前,需要专业人员能够去定义软件的科目使用,而不是一个模板或者几个模板可以通用在不同行业。原因是在实际使用场景下,每个公司的需求不同,有的没有那么高的管理要求,而有的公司需要通过会计核算实现管理数据需求。这就是专业人员在此发挥的作用。所以高校培养的新兴会计人才就是复合型会计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的业务能力,比如数据分析能力、交流谈判能力、跨领域信息处理能力等,确保他们在社会上的价值。
二、新基建时代下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及高校会计教育带来的影响
财务机器人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使用,标志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渗透进了会计工作领域。由于会计事务里包含了大量的重复性、标准性的工作,所以会计行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也是十分强烈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出路在哪里,会计人才在未来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与能力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如何培养这样的会计人才,这也是全体会计职业教育者需要思考和探索,并亟需解决的问题。之所以说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冲击大,一个关键原因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传统支付方式如现金结算、支票结算等,而被更快更安全的网络支付、网络转账所替代,现金出纳甚至会在未来的某天变为历史,这对会计岗位的构成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同时新基建时代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财务云的进步,间接改变了会计核算工具,因此也需要对财务流程进行重塑;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也使得传统会计从企业核算中逐步脱离,也会导致会计组织形式随之改变。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就意味着未来会计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与之前不同:人工智能的准确、耐劳、高效能够极大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与会计信息质量,基础的会计核算岗位必然被不断压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数量与质量也相应改变。高校作为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也要随之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授课程等各方面进行改变,调整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面向人工智能高校会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措施与实践
人工智能时代创新教育的转向
摘要:人工智能正从学习主客体地位的不确定性和学习场景的可能性两个方面挑战经典的知识学习路径,形成了多元的知识创新路径。该文从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创新及创新教育的本质入手,揭示了人在创新活动中主体地位的阶梯式消解、人文情怀的缺失以及评价机制的功利导向与问题意识的培养之间的矛盾是人工智能时代创新教育所面临的关键难题;提出通过情怀濡化、知识内化、角色重构和机制创新等四个途径,实现创新教育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转向。
关键词:人工智能;创新教育;问题意识
自2006年以来,再次兴起的人工智能方兴未艾,正在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与人才的竞争。创新作为人才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改造。作为一项人类智能创造的技术,人工智能不仅正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深度嵌入,突破了技术在社会场中的被动地位,通过神经网络算法的不断完善,智能技术建构了具有类人“智慧”的新型人—机互嵌的知识创新模式。机器学习已实现了以自我学习为特征的知识运用与创新,比如,Gamalon公司运用BayesianProgramSynthesis(BPS)技术突破了深度学习的大数据瓶颈,实现了机器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概率编程的编写。甚至还有科学家预测在未来的强人工智能中,机器也将具有一定的心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主动介入,使其不再是被动的、为人所驱使的技术形态,原有的知识学习和知识创新路径不得不寻求新的模式。知识创新将迎来新的范式,人们必须重新认识知识创新及创新教育的本质,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也需要根本的变革。
一、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学习与创新面临的挑战
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学习与创新面临的挑战,来自于从稳态的工业化社会向后信息化社会过渡的诸多知识传递与创造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发轫于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及其与社会结构的高度融合,人机反馈机制的内在矛盾在信息时代已初现端倪,比如知识和信息分享机制与人类隐私之间的矛盾等。知识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介入程度的深入,原有的、创造了该项技术的知识学习和创新的路径已为自身的创造物所颠覆。不论是学习者的地位,还是学习场景和知识创新的路径,都在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一)知识学习主体与客体地位的不确定性。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策略,知识的传递与分享一直是人类习得技能、获取生存机会的重要途径。从古至今,知识作为人类得以发展的重要工具,一直以物化客体形式与人类主体共存于人类社会之中。在“人”与“物”的对立中,传统知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是学习与被学习的固化关系,即主体以单向递增的方式完成“知识学习—集成—创新”的过程,而作为客体的知识成为主体学习、集成与创新的内容,以显性的符号或文字被记载与传承。信息技术对教育过程的参与,在颠覆传统教学组织模式的同时,也打破了教育生态体系的均衡态势[1]。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能力正在改变知识客体的被动状态,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客体地位的边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人类的学习路径一直是以知识为核心,以技能为目标。不论是远古的结绳记事,还是后来“师徒制”中的口口相授,再到现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传授知识一直是学习的主要目的与重要过程。这种学习策略将人类知识进行编码,然后以显性化的形式实现技能的传承,其内核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的熟记、领悟与集成创新。现代医学中的医生,需要熟悉相关疾病的病症,在结合自我临床经验和医学检查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动参与,模糊了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随着谷歌公司在智能医疗领域的积极探索,经过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快速辨别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迹象并定位癌细胞,其准确程度和临床价值甚至已大大超过了大夫多年的经验。虽然谷歌公司将其称为“助人的产品”,但是,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成为合格医生的前提不再需要熟记繁杂的疾病病症和影像学特征呢?人工智能技术以“主动”的方式介入主体操控的领域,在此过程中,知识客体不再是一个恒静态的被操控与被参照的“物”,而与主体形成了准静态的对立博弈格局。主体则可能从完全主动状态转变成局部被动状态,重新审视并接受人工智能更“高级而精准”的分析或“更智慧”的策略指导。马克思曾断言工具“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人工智能技术对知识学习的介入可以说是人与物从经典的恒静态关系转变为准静态关系的指示器,突显出知识学习、传递和创造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定位的不确定性。(二)学习场景转移的可能性。学校和家庭一直是人类习得技能、获得规则的最主要的场所,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人际互动的形式内化知识。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知识的传承与规则的习得深受个体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家庭状况与社会氛围的束缚[2]。长期以来,社会学者相信人的社会化历程只有在自然的社会情景中才能真实、有效。因而,家庭和学校一直被视为人类培养心智、训练技能的主要场所。康德认为,文化的进步来自人类的理性的创造,尤其是学校的设立,其贡献最大[3]。其背后的逻辑则是,真实的社会情景对人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让人在此过程中形成条件式的应答,达到学习的目的。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趋势,使人的大脑训练过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需要真实的人类社会环境。人类学习必须的社会场景,面临着被转移与迭代的可能性。一方面,基于智能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在某些特定场所替代真实场景,完成对人类技能的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比如,飞行员在模拟机上的训练虽不“真实”,但是安全高效。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为个性化的学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个性化培养与因材施教,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但在学校教育场景中,个性化的学习和培养却难于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则使其成为了可能。例如,在著名的人工智能展演者“阿尔法狗”大获全胜之后,不少围棋爱好者已开始尝试以人机对弈的方式替代传统的提高棋艺的方式。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手段被运用于教育实践。比如,个性化的机器作业评阅和作文辅导。学校场景与教师介入,都在此过程中被弱化,数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学院型的“人—人”授业模式正更迭为“人—机—人”的协同模式。(三)知识创新路径的多重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在理性思考前提下的知识内化与转化,人工智能对知识学习和创新活动的介入在一定程度弱化了人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加了知识创新过程与结果的多重性。波兰尼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4],为理解知识创造提供了动力学视角。人在家庭和学校中所学的显性知识,必须通过内化过程才会转化为创新的源泉。因而,人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库恩在言及知识创新时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指出科学家们“通常会发展出许多思辨性的和不精确的理论”,而“这些理论本身为发现指出了途径”[5]。经典的由人主导的从试验到创新的单一路径正随着人工智能的介入呈现出路径的多重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贯通于知识创新的始终,但是随着人工智能在创新领域的运用,知识创新的路径与效率发生了突变式的革新,人的角色参与度也发生了转变。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后期的探索性试验的相互印证建构了知识创新的常规路径,但在人工智能环境中,人机主体地位的不确定性将使人类知识创造的效率与结果越来越依赖于智能技术。比如,在新材料的研发中,研究员的知识储备与专业敏锐度直接影响着研发方向与进展。而最近,日本富士通株式会社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将第一性原理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在锂离子电池的新材料开发中,实现了在资料和数据不全的情况下更多材料结合的有效性验证,大幅度提升了锂电池材料的开发速度。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创新效率获得了提高,而人类主体地位从传统的“全程式”参与进化为“环节式”或“节点式”参与,深刻地改变了知识创新的传统路径。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动力源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期刊出版现状
突发的疫情使社会各行业遭受重创,作为教育期刊,短期内受疫情影响看似有限,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疫情持续过程中,在线教育、人工智能已在重塑和影响着全世界数以亿计人的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后疫情时代到来,传统教育期刊出版单位不仅面临着媒体发展环境、发展趋势、发展方式的变化,更面临着疫情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尤其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师生在阅读方式、教育教学方式方面产生的深刻改变和影响。我们不但要看到短期内传统期刊出版经营受到的直接影响,更要研究后疫情时代决定教育期刊未来发展的颠覆性力量。
一、疫情影响下的传统教育出版发展状况
(一)传统教育出版遭受重创
教育出版业在疫情发生之后,从内容创作到生产印制,到线下发行销售,各个环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疫情对实体书店、书展冲击巨大,出版社整体图书销售降幅达到二至五成。疫情期间全国有90.7%的实体书店被迫停业,全国实体书店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85%-95%。[1]各家出版单位聚焦抗疫主题出版的公益性出版物,社会效益为先,经济效益基本忽略不计。面向教育系统出版发行的教育类期刊,因疫情防控和去年上半年延迟开学等因素影响,征订发行普遍出现下滑,以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出版的教育教学类期刊为例,2020年同期发行量下降近20%。
(二)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被加速”
疫情期间,教育出版单位积极响应政府“停课不停学”号召,主动采取融媒体出版形式,把出版资源通过网络送到千万读者手中,赢得社会良好口碑。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在疫情期间的出版物多以融媒体电子版为主,通过网站以及移动终端传输,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教育出版社、大学出版社都积极落实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号召,主动开放数字教育资源。清华大学出版社免费开放文泉学堂,提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3万余种;免费开放多功能教学平台文泉课堂,支持微信端、移动端进行在线课堂教学应用。
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经济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促进自身的发展,在提升管理效率、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推进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优化学习者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人工智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正逐步深入影响社会各阶层的改革和运作。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更应该高度重视。EDUCAUSE四月的《地平线报告(2019高等教育版)》,预测了2019-2023年间可能影响全球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六大趋势、六大挑战和六项技术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未来高等教育技术发展将影响高等教育机构的运作、推动课程建设改革和分解、学习空间和混合学习设计等方面,高等教育将戛来越重视学习效果和学习体现。[1]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那么,高等学校该如何应用新的智能技术,以更好地提高高等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办学效率,节省教育成本,是高等学校管理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的研究,用来研究开发并模拟、延伸人的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的多学科的新兴应用科学,涉及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哲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主要利用计算机能实现社会发展中更高层次的应用。[2]人工智能从1956年诞生发展到现在,经过了起步发展期、反思发展、应用发展、低迷发展、稳步发展和蓬勃发展六个时期60多年的发展。从经典控制论发展到专家智能控制理论和模糊逻辑控制论等若干分支理论。[3]人工智能研究范围已远远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畴,从简单的单项功能应用到多功能复合应用,正深度与社会生产各方面融合。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重要支撑未来将更深入地应用到各种社会需求当中。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提出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影响:1.在教学方法环节和教学设计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者体验水平。2.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和管理模式:提倡在各阶段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继续教育)以培养具备软硬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同时在教学管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效率。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美国不断削减教育经费,一些院校开始尝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解决经费不足及与学生沟通等方面的问题,比如海洋郡学院借助善于交谈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缓解了入学率连续下降的问题。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正在影响着美国教育的发展,也将影响世界教育的发展,也将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之嬗变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它对全体社会公民的素质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所以这就需要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笔者通过对每个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解读,分析每个时间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重点,为今后信息技术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教育
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201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科技部在共同制定并《“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人工智能技术定位为国家实现信息技术强国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可见,人工智能教育(AI教育)是当今人工智能时代最有发展潜力的教育内容。所以,推进中小学校学生学习人工智能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形成相应的思维学习模式就是当今信息技术教育的首要任务。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与相应的评价模式都应该顺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需求进行改变。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的演变
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学者提出“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以此为契机,国家教育部开始进行计算机选修课实验,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技术教育开始出现。1994年国家教委文件《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年后颁布实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文件中要求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规划入从小学至高中的课程体系中。2000年年末国家教育部举行重大会议,会议主题围绕计算机教育,会议通过并颁布实施《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与此同时,课程名称也正式确定为“计算机课程”,这表明我国计算机教育已被纳入国家正式基础教育之中,因为名称的确定,课程的定位也更加清晰,确定从小学起,正式开始普及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同时,教育部也明确规定,争取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从信息技术教育程内容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被称为“计算机教育课程”,专业化教育占主要部分,大致分为计算机工作原理、编程语言、软硬件结构、数据库管理等几大板块。而算机课程内容也出现变化,课程内容由最初的偏重专业化教育教学逐步转向为大众化教育,具体是指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使用,包括对文字表格的处理、如何制作幻灯片、如何进行信息的检索与收集等,培养学生掌握相应技术知识,形成实际操作能力,达到简单操作计算机的初级水平。进入21世纪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所以在2003年提出的“信息素养”是当今学生甚至全体社会公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之一,同时,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掌握信息的收集、加工并管理的方法,使学生能在交流过程中有效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探究和交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认识信息技术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近些年开始,教育部越来越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工智能教育,提出并构建三好创智编程。三好创智编程具有五个全国首创特色:第一,“硬件+软件+情境+三好成长评价”的教学培养模式;第二,契合国家当今高考信息技术科目考试的知识点,使孩子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第三,提供人工智能机器人,培养孩子学习计算机编程知识;第四,采用“老师+学生+家长”三者联合互动机制,从而保障课程的实施进行;第五,采用“三好(好习惯、好成绩、好素养)”的评价体系,属于全国首创。另一大突破是编写《三维创智编程校本课程》,《三维创智编程校本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逐步进入主流教育行列。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视觉交互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
摘要:从基础形态和构成视角分析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形态,阐述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视觉交互方式,人工智能教育视觉应用效果,进一步提高视角空间可变属性,增强意向对象可见效果,提升交互赋能智慧内核,优化人智交互辅助功能。结合实践研究,探讨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视觉应用策略:注重理论向实践转化效果,提升学习的可见性;突出个性差异精准优化,提升主体教学有效性;融合智能内核,适应人工智能的交互环境。
关键词:人工智能,视觉交互,学习的可见性,个性差异,精准优化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逐渐成为基础教育重要的服务系统,在考核评价、智能辅导、分析预测、个性化自适应系统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小学教育进入到“线上教学发展阶段”,钉钉、腾讯课堂及其他大量的互联网企业都推出自己的教育类App,表面上属于教育类软件的使用范畴,但实际上背后涉及一系列的人工智能互动技术。目前,我国正进行“人—智”互动技术研发,取得大量的基础研究成果,在“5G”技术全面发展后,百度与华为提出《5G+人工智能工业视觉解决方案白皮书》,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视觉交互发展指明方向。
1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形态
1.1人工智能教育基础形态分析
了解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形态,必须要充分考量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软件开发的功能指标。Bakeretal(2019)认为教育类人工智能系统的功能如下:智能虚拟现实、协作学习智能支持系统及私人导师等。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基础教育功能上具有多样化特征,能够计算、感知、存储、表征以及衍生的推理、识别、表达等。通过教学实践的分析,结合目前技术发展条件,认为当前的人工智能教育基础形态可能概括为:智能工具、智能环境、智能教师、智能管理者、智能学伴等等。不同的场景有着不同的智能内核,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基础教育应用领域创新已经开始出现质变。例如,小学生线上教学的钉钉、腾讯课堂;猿辅导、作业帮等提供解题的App以及小七学伴等打卡神器等。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革,能够让教育更具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和适应智能环境。
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发展
[摘要]人工智能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科学技术和时展的必然趋势。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必须始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这是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人工智能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真”“假”交织、“冷”“暖”重叠、“动”“静”共存的基本特点,因此,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起应有的角色担当,构建精准思政和智慧思政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用好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定位;发展前景
当前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呈现融合发展态势,进而推动整个世界进入了智能时代和智慧时代,以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认知图式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范式、实践方式和创新路径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制约作用。但是,人工智能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绝非一种单纯的技术工具,它不仅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和智能化的一种技术依托,而且其现实应用与未来发展都隐含着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因此,分析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进而分析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特点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价值前提
“人工智能”这一概念是1956年由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的约翰•麦卡锡最先提出,至今经历了60多年的演化和发展,现在已经成为整个世界的最大热点和前沿技术,广泛渗透并应用于医疗、卫生、教育、交通、制造等各个场景,几乎涉及和囊括所有学科及领域。总体来看,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大大减轻了人们繁杂性和重复性的劳动,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人们思维的革新和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一种技术的集成创新,是对人的思维和意识的一种仿真与模拟。从技术维度来看,人工智能在本质上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算法为运行逻辑与技术基础。其中,大数据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并从中获得巨大价值的产品、服务或深刻见解,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实现了从小数据到大数据、从微观到宏观、从因果关系到相关关系的转变;而深度学习是通过对抓取的海量大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探究某一事物的发展特征和运行规律,进而预测未来发展和动态趋势的过程;算法则是实现将大数据用于深度学习的中介,它在本质上是以数学符号或计算机代码的形式来表达意见,是人工智能进行决策的逻辑结构,也就是只有通过强算法才能对采集的大数据进行高速计算和精准预测,从而摸清规律、展望未来。探讨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实应用和未来发展的一个前提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和把握好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之间的价值关系问题。人工智能是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在功能上对人的大脑进行模拟的一种新兴技术,具有自主感知、认知和决策的能力,在推动社会逐渐向智能社会和智慧社会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人工智能的技术依托。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1]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以解决人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为主要任务的实践过程。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是因为它能够以大数据的形式揭示、分析、预测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显然,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和任务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与契合性。具体来看,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就是将人的思想意识视为一种算法,通过采集和分析人们通过各种行为产生的数据痕迹,进而对人们的思想动态进行全样本、全过程、跟踪式的“画像”,也就是以大数据的方式挖掘和把握人的思想动态与变化规律,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精准性和针对性,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智能化和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但也正是因为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强大功能,使得人们对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乃至人类自身发展产生一种担忧。人工智能分为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个基本类型,但就基本发展状况来看,目前还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也就是说,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只能按照人们预先设置的程序解决一些特定领域的、相对封闭的和确定的问题,并不能胜任人类所从事的所有工作,更远远没有达到代替人、超越人甚至控制人的智慧的程度;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只是单纯的技术属性,是一种纯粹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编码,它的活动是一种机械—物理过程,而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显然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并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不能完成思想的生产,更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诉求,尤其在语言沟通理解这一方面,人工智能只能理解话语的表面含义,而对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很难把握。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与人类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因此现在还只能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如学生自主在线学习平台、自动化测评系统等方面,用于了解受教育者对信息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等进行相应的调适与改变,其创新创造能力、沟通理解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综合学习能力等都处于缺失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围绕人的思想品德和道德观念进行工作的复杂的、动态的政治实践过程,意识形态性是其根本属性,因此,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还不存在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二者的结合程度还很有限,人工智能暂时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技术工具和数据支撑,其主体和核心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时,既要注重它的科技属性,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政治属性,也就是说,对人工智能的探讨始终离不开对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讨论,而这其中也必然蕴含着意识形态的属性和色彩。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在呈现,那么当“技术成为物质生产的普遍形式时,它就制约着整个文化,它设计出一种历史总体——一个‘世界’”,[2]这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设计和运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承载着设计者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如果掌握了一个国家人们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那么这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就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要实现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就必须对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和时代价值进行审视,必须关注其背后所蕴含和表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是人工智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前提。
二、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论文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已经步入智慧教育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得到了大范围的开发和推广,已经和教育事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智慧教育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基于当代的教育背景,以计算机教育为切入点,分析了人工智能对计算机教育工作的推动和影响,主要探讨了智慧教育和人工智能的本质和特征,剖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于计算机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对人工智能在未来的某一阶段对计算机教育事业的推动和变革做出了展望和预测。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行业内朋友提供一点小小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智慧教育;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推动;变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洗牌和转型升级。教育朝着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如今,智慧教育成为了当下教育行业的潮流。当前的教育事业的工作者或者专家学者都表态对于智慧教育充满着信心。智慧教育得以发展的依托还是基于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能够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学生的历史数据中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于性格特征,分析出学生适合的发展方向,因材施教,并结合学生的兴趣于意向为其制定学习计划,为他们量身定制专属于他们的个性化教育方案,让教育过程更加具有智慧性和科学性。此外,智慧教育还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状态,及时针对学生做出调整。智慧教育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改革,更是智能科技发展的先进方向,是先进科技的实际应用的探索。
一本文相关基本理论概述
(一)智慧教育内核和特征。智慧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宏观的教育系统,里面包括万象,形成一张巨大的智慧教育网络,这个智慧教育体系里面包含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智慧服务等一系列与智慧教育相关的板块,共同打造出智慧教育这样一个智能型的体系。智慧教育的发展依托于当代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基于强大的现代化互联网技术,智慧教育完全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具有一种智能化、个性化、可感知化以及实用性强大的教育服务系统,体现了数字化媒体教学的高级阶段的特征,也具有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内核。(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最近几年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兴科学技术,简称为AI,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他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将人们置身于虚拟的世界,并完美还原一定的逼真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人工智能技术包含的学科很多,是一种多学科融合,跨领域的一种应用型技术,能够实现指纹识别、图像识别、语音智能识别、机器人系统、高度仿真模拟等一系列应用,实现超越人类智慧的一种高科技。
二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的作用
网络全球化的到来带动了整个经济体系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而各大高校想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首先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构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系统,为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也能够让网络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网络资源。
1当前计算机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资源的共享性非常强,所以它可以被认为是连接世界的工具,这样计算机就成为了世界各个角落中供人们交流的窗口,而这一窗口又包含了各种不同的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还存在着不同的版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每个版本的不同、系统操作的不同在计算机网络教育支持的过程中会产生漏洞,无法将自己需要表达的内容全面的呈现在“窗口”上,再加上计算机网络教育在对学生的导学及答疑方面本身就较为落后,师资数量少、学生又多,很难实现对学生问题的一对一的解答来完成教育工作。(2)计算机网络教育教学的空间利用不合理,过分散,时间的利用上也较为碎片化,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教育,同时当前的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缺乏自主性,如果单一从理论教学来讲是和传统教育毫无差别的。(3)计算机网络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同,它存在着一定的开放性、共享性,它可以确保每个人在学习中的公平性,但是对于学生教育教学后的具体成果认证,计算机网络教育是无法解决的,它与传统教学中的考试测试的客观性、公正性保证不同,认证的成果是存在一定权威性的,由于计算机网络教育自身特性,很难明确教育的准确结果,更不要说保证测试后的公平性、客观性,即便有了结果也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4)辅助教学系统是计算机网络教育中核心的支撑系统,但由于较为简陋很难满足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实际需求,所应用的也只是常见的幻灯片、图文等课件,虽然也有采用网络视频教学的,但是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也较为陈旧,达不到现代学生的潮流感,所以计算机网络教育做不高实时更新,学生也难以接受。互联网是一个潮流产业,其技术需要定期更新,而网络教育达不到就无话可言了。
2人工智能技术的具体优势
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其包括高速性、实时性、动态性等等,所以在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提高技术管理人员的灵活性。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尤其是一些不确定的问题,它可充分运用自身较强的处理能力去解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较为模糊的逻辑运用到智能化的网络管理当中,使其具备模糊信息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网络系统的应用效率。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对底层的信息及时解答,也可以达到对高层概念推理的目的。此外,人工智能所占资源较少。人工智能的运算速度极快,一次性就可解决,有益于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处理技术。
3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