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14:44: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技术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技术创新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摘要]创新能力的建设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当前,吉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企业缺少自主创新的驱动力以及技术创新人才相对匮乏等诸多问题。吉林省要通过充分利用科教资源、针对性培养科技人才、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进一步明确企业科研主体地位等措施来提高吉林省技术创新能力。

[关键词]区域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呈现了区域化特征[1]。区域经济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极具区域性,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经济竞争新格局的形成,区域创新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核心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建设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不断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所有要素中,技术创新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2]。

一、区域技术创新的内涵及作用

创新是科技领域最重要的发展环节,也是科技不断发展的驱动力。区域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范畴,其最大的价值是促进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是经济从萌芽到起步再到发展的过程。区域技术创新主要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开发新技术,或对现有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区域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区域技术创新促进了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是因为如果某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时,该区域就会依靠物资资源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进一步透支资源,恶化环境,经济增长举步维艰。如果一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时,技术创新的成果会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利用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区域技术创新能够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实际上,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只能在产业链的低端徘徊,经济效益很难实现本质上的增加,导致的后果是该地区工业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和服务业发展落后,进而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衡。只有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驱动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发展与融合,增强工业竞争实力,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使经济增长单纯依靠第一与第二产业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第三,区域技术创新能够优化需求结构。由于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主要是依靠劳动力来赚取利润,实现产业链低端向高端的迈进,必须要加强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来掌握世界核心科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世界名牌产品,不再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利润。同时,依靠技术创新可以扩大国外与国内市场的需求,优化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需求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吉林省区域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加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几个要点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途径。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应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突出区域特色为中心营造制度环境和进行制度安排。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加快培育创新观念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此,有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中,课题组负责人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要造就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力的体系,构筑区域创新的平台,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筑牢如下三个支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1.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

马克思被人们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英国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的作者弗里曼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入一种产品(或工艺)所包括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包括:研究过程(形成新的思想和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过程(商业化)。或者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与开发的结合,更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结合;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发明创造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促进新市场的开拓,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1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查看全文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缺陷论文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由技术创新相关组织、这些组织之间的联系及其运行机制和制度组成的网络系统,技术创新的相关组织中直接或间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是技术创新的行为主体[1]。近年来,通过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区域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并在北京、广东等发达地区取得了较大成效。

陕西作为我国内陆和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国家长期持续的支持下,科技基础、智力资源具有显著的优势。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陕西经济整体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对此,陕西各界已有充分的认识,历届政府也一直是这样引导的。但一直收效甚微。陕西经济发展仍非常缓慢,在全国排名相当靠后。科技与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对此,我们试从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角度作一分析,揭示其体系的内在缺陷,并给出相应的调适对策。

一、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的缺陷和后果

1.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

科技人员、机构、研究开发活动总要落在某一地理空间上,从而形成科技的区域布局即区域科技。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由于科技经费的来源和科技活动功能定位不同,从而可区分为“国家科技”和“地方科技”。按国家主要提供公共物品和克服市场失灵的经济职能[2],国家科技活动研发经费全部由中央政府提供,主要进行基础研究、战略性研究和前瞻性技术开发以及国防科技研发;按地方政府主要是保持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经济职能[3],地方科技活动研发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提供,在直接、间接享受国家科技成果的同时,集中力量进行适应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和具有本地资源特色的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和技术扩散、推广与普及工作。根据上述分析,在陕西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结构中,可明显地看出,陕西国家级科技力量强大,而地方级科技弱小。

区域科技发展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历史的综合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科技战略布局是影响区域科技形成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在建国以后,就把国家建设与区域经济、科技布局紧密联系在一起,统筹考虑和安排。“一五”、“二五”时期,国家把陕西作为战略后方,在陕西关中地区新建了20个大型军工骨干企业、研究所和配套企业,奠定了陕西科技与工业基础。20世纪60年代,出于国防安全考虑和与“三线”建设配合,国家又相继投入巨额资金,在“三线”地区(重点是陕、川、贵等省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工业和国防科技建设,陕西陇海沿线和汉中地区当时新建军工企业59家,研发机构23家,新建和内迁重点高校3所,使陕西成为我国重要的军工研发和生产制造基地,也使陕西的科技实力迅速提升。20世纪末期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又看好陕西良好的科技基础,在科技经费投入、科技重大专项安排和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陕西的支持力度,使陕西科教大省的地位更加牢靠。由此可见,陕西科技是嵌入式的,是国家根据总体战略布局考虑长期支持培育形成的,而非陕西经济、科技自身发展的结果。从而造成了陕西区域科技结构国家科技力量强大、地方科技力量弱小的不平衡态势。

查看全文

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摘要: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发展,学术界普遍认可技术创新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下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指出产业结构优化是建立在技术创新之上的;其次,分析了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动力机制;再次,根据我国1998-2011年技术创新和各产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最后,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技术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长期以来,优化产业结构一直被视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体现,技术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能否实现经济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产业结构优化的着重点在产业结构低碳化,具体而言,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是增加低碳排放产业的比重,二是利用技术创新提高高碳排放产业的能源使用效率。不论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哪一方面,都离不开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实质上是依托技术创新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化的结果,技术创新成果运用到各产业部门,提高各产业部门效率。

1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分析

产业结构低碳化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低碳化主要有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首先,技术创新可以催生出来新型产业。一般来说产业形成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产业不断分解、形成新的产业。某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新的技术工艺,这时必然会伴随着出现新的产业,而这些新技术、工艺及产品在需求动力和市场压力下,会逐渐从过去的产业中分化出来。比如石化工业就是从石油工业部门分化出来的,电子工业是从机械工业部门分化出来的;二是某种新产品或新生产方式的规模扩大,形成新的产业。两者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比如互联网技术催生了网络购物产业、远程教育产业、电子图书产业等。结合当前社会现状及技术条件来看,低碳经济模式下的新兴产业最具发展可能性的是海水氢能源产业,风能、潮汐能产业,核能产业,太阳能产业,生物产业等。当前正处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之际,众人都将发展目光放在了低碳经济上,可想而言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及投资机会,尤其是绿色基础设施、高效能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等方面。其次,技术创新改变着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技术关系。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技术关系指的是各个产业之间相互依存的关联关系,它们互为产出条件,互为技术支持。正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技术关系要求产业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而所有这些关系的核心就是技术关系。技术创新能够直接作用于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具备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产业,利润率水平能够不断提高,吸引更多的资源进入该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而技术落后的产业则发展趋缓。再次,技术创新会影响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前景。社会生产的首要条件就是需求,技术创新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影响需求:首先,是技术决定了产业间的需求关系,同时对生产性需求的数量进行了规定。回顾经济发展的历史,对产业需求的改变往往能够催生新兴产业或者推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第二,技术进步可以改变生活性需求,进而对产业结构变动也产生影响。如果厂商发现某项技术相关产品销路好,效益高,自然会扩大该种商品的生产,从而增加产量,也就引起了产业结构的改变。

2变量说明与实证模型

查看全文

从匹配的视角分析区域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从区域创新资源投入与区域利用资源能力相匹配的视角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路径。利用我国200l一2006年各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方:去分析了包括政府干预在内的不同创新资源投入对不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得出相对发达区域利用创新资源投入的能力较高的结论。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匹配;专利

1引言

今天,技术创新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焦点。无论是宏观层面的国家,中观层面的区域,还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学者们都涉足其中,并企图找出快速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的灵丹妙药。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网络、内生增长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等相关文献的研究带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但是,无论是国家层面,区域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呈现出了技术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的特征。从区域角度看,即使是地处同一国家,不同区域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技术创新能力。就中国而言,区域发展差距已成为一个“顽疾”,而这种差距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技术创新能力上的差异。许多学者已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相距甚大的现实,也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建议。但是,他们的观点更多地局限于增加技术资源的投入,培养人才,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等。

我们希望走出这些研究的窠臼,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区域技术创新政策。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的现状,发现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地区恰恰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接着,针对一些流行观点,提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应与创新资源相匹配,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查看全文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的方法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不仅是国家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也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服务于区域技术创新的途径。制度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保证,应从区域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突出区域特色为中心营造制度环境和进行制度安排。观念创新是区域创新的灵魂,加快培育创新观念已成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此,有过这样的论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中国来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极为重要。我们必须紧跟世界潮流,抓住那些对我国经济、科技、国防、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的重大科技课题,抓紧攻关,自主创新”。所谓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完成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中,课题组负责人柳卸林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具体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等。要造就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力的体系,构筑区域创新的平台,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筑牢如下三个支点: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

1.技术创新是区域创新的关键

马克思被人们认为是最早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与竞争的重要推动力的经济学家。他指出:“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不断地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英国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的作者弗里曼把技术创新定义为:“第一次引入一种产品(或工艺)所包括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的过程。他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把科技成果转化为能在市场上销售的商品或工艺的全过程,包括:研究过程(形成新的思想和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过程(商业化)。或者说技术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由此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狭义的范畴,即它是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而且也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与开发的结合,更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结合;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推动发明创造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和促进新市场的开拓,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或科技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1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查看全文

区域改革体系发展方式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现状;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分析和发展方向;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构建等进行讲述,包括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区域创新系统的实证研究、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的特点、区域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存在不足的原因、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方向、区域各城市政府建立统一的区域创新战略等软环境、促进区域市场竞争,推进技术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形成开放的自组织创新网络、技术创新过程中要体现3R原则等,具体资料请见:

论文关键字: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3R原则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创新能力的特点,发现该区域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不足,并指出了其产生的原因;根据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实际情况和东部地区发展模式的经验教训,本文提出在创新过程中要遵从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保持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最后,本文从区域创新战略、制度创新、创新网络构建、技术创新等方面探讨了武汉城市圈区域创新系统发展模式。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是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2006年2月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自从国家创新体系概念被提出以后,作为其研究的深化,区域创新系统(RIS,regionalinnovationsystem)也随后被提出来,并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川;冯之浚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推动区域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正在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实现武汉城市圈经济跨越发展的突破点,本文将探讨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区域创新系统模式的构建,以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且要求这些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社会中时,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和3R原则(Reducing,Reusing,Recycling),实现科技发展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良好结合,使该区域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查看全文

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明显.从理论层面上详细论述了区域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五大促进作用。

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范围经济

早在1998年,就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解决资源浪费问题,实现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惟一途径;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技术创新能够促进新产业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并因此得出结论,“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正是技术创新,促成了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可以说,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没有哪样事物能比创新显得更为重要,创新能力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而且也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强弱。是因为创新,使众多的区域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崛起,并走向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区域创新能力的不同,使我围经济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在从大的流域经济、省级经济到县级经济乃至更次一级区域经济的范围内展开。区域创新正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和“推进器”.区域创新能力也成为区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蘑要标志。

1区域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已从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闪以知识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显著地区别于以土地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农业经济和以资本为最基本生产要素的工业经济。

传统的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都是以稀缺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存在收益递减的基本经济规律和经济增长的极限,并且随着人类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如果没有新的资源替代,其发展动力就有枯竭的可能。但知识经济却不同,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和知}只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无穷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使知识资源可以无限创造和开发,从而避免了传统经济的各种弊端。与传统经济依靠大量生产要素的投入推动经济增长不同,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其实质就是依靠不断的知识和技术创新。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查看全文

提高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论文

键词:城市群区域创新科技资源产业集群创新意识

论文摘要:区域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但城市群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实际政策制定中要注重增强政府的创新意识、增强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改善创新环境、鼓励产业创新、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政府之间的互动等五个关键因素。

区域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区域竞争力的支撑,而区域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源泉,又是区域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因素。城市群作为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区域竞争力不断跃升,但是其区域创新能力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居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只有采取适当的政策进行引导,才可以提高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带动河南经济的飞速发展,充当中部崛起的主力军。

一、城市群创新能力现状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河南区域创新能力总体上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影响综合排名的5个要素能力都处于较低的水平,其中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管理能力及创新绩效等5个部分2008年的排名分别为23、25、17、19和16名。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2008年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处于第2O位,比上年提升了1位。这主要归功于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的提高,这两项分别上升3位和4位,具体来讲,知识创造上升2位,主要是由于专利申请及批准量大幅度下降,但是与上年度相比科研论文量有大幅度增加,这与河南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直接相关;而知识获取能力是在2008年度惟一一个所有三级指标为正增长的指标,其中技术转移综合指标上升5位,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河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状况,技术产业化能力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下降了一位,但其三级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2008年这一年企业创新能力水平不高,但是从总排名来看,河南省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水平,比其他所有指标都要靠前;区域创新水平下降幅度比较大,说明河南省必须提高整体创业环境的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扎根中部,为河南省区域创新做贡献。创新绩效是该年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指标,其原因是河南省居民收入水平综合指标的提高。

总而言之,河南省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在全国处于中等偏后的水平。相比2007年而言,河南省的创新能力有所下降。但是相对来说,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比较好。

查看全文

国内区域创新的集成与运营

1集成创新及运营模式

1.1集成与集成创新

集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社会组织是人的集成。机器设备是零部件的集成。生产线是机床、工具的集成。但是,集成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人们所认识和明确提出则是近年来的事。企业中的成组单元(GTC)、柔性制造系统(FMS)、制造资源计划(MRP)、准时生产制(JIT)、并行工程、技术创新小组等都是将各种不同部门的人才、技术等资源有机地集成起来的组织形式或方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集成是指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结合过程中,注人创造性思维。也就是说,要素仅仅是一般性地结合在一起。并不能成为集成.只有当要素经过主动的优化、选择搭配。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时,这样的过程才称之为集成。从技术集成的角度看,美国学者MacroIansi认为“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因此。从本质上讲.集成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成单元集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或行为结果。除了聚合之意。集成更值得重视的是其演进和创新的含义。集成强调人的主动行为和集成后的功能倍增性与适应进化性。这无疑是构造系统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解决复杂系统问题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的方法。

集成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项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其体现几个方面的要点:第一,集成创新是指创新的融合.是技术融合的进一步延伸。这种融合通过把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流程以及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新流程和竞争力集成在一起。从而形成能够产生新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方式。第二。集成创新涉及技术、知识、战略、组织层面,区别于单一的技术集成、知识集成、战略集成和组织集成。即超越了传统的企业边界。要求考虑产品、生产流程、创新流程、技术和商业战略、产业网络结构和市场创新的集成。第三,集成创新和组织绩效有积极、直接的关系,是组织获取新财富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集成创新是创新主体将创新要素(技术、战略、知识、组织等)优化、整合,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功能倍增性和适应进化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通过学习为商业创新和竞争优势创建一个管理秩序。实践证明。任何层次的创新.都不应当仅仅是分配资源。更主要的是按照既定的目标。组织和集成资源.否则。许多技术和成果就无法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因此。要增强企业竞争力,必须利用集成创新,创建和吸收新知识。

1.2集成创新流程模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