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3:03: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区域经济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区域经济专业设置实践研究
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为社会提供专业型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根据地方经济的趋势,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边缘地带逐步转移至中心,融入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中,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以企业为主导的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决定了是否能适应市场、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应明确市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明确专业的针对性及实践性,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以企业的需求为标准,保证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一、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连接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纽带,也是实现高职院校教育价值,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动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结合地方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原本的技术领域、岗位逐渐消失,涌现出了大量的新技术领域、新岗位等,这也使高职院校必须对自身的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符合社会人才需求,起到引导社会人才消费的效果,这也是判断高职院校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的标准。另一方面,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能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奠定基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紧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从而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明确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
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策略研究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加强特色建设,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辽宁水利职业学院为例,从专业定位、对接产业发展、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等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区域经济;策略
一、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职教育的学校,培养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与普通教育相比较,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更显突出[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高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将高等职业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也将高职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目前,高职教育在办学质量和数量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相反,对于区域产业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却存在人才短缺的现象[2]。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方的经济逐渐本土化、特色化和地域化,越来越多地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可以为各类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针对性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持[3,4]。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群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采取怎样的发展策略,如何布局谋划发展,是广大高职院校相关专业需要考虑的问题。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原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沈阳经济区唯一的开设农业类专业的高职学院。我院生物工程系农业专业群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积极务实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二、统筹全局,合理定位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动物生产与加工专业群的办学定位为,“办学方向区域化、人才培养实用化”,紧随政府发展规划,充分调研行业企业需求,紧紧围绕我院地理优势,即毗邻东北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沈阳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区域内企业建立稳定而密切的联系。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同时,我们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特色专业群,打造平台课,共享实训基地,不断提升师生水平,用自身的实力去赢得企业认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在“下得去,干得住,有技术”,培养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多年来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对教师的定位是懂生产、懂技术,定期到企业锻炼,教师要发挥专业特长,与企业共建工作站,共同解决技术难题。
区域经济视角专业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学位;研究生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试就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
1.1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
[提要]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不同,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以在设置专业时应考虑到人才缺口和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关系到毕业生就业,也关系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之间有密切联系。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之间的适应性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通过调整结构、科学设置专业的方式,加快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也为河北省高职院校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此种背景下构建的人才培养体系更符合经济发展需求,有利于高职院校尽快完成转型和改革,成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场所。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适应性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办学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专业设置不仅与职业院校的发展有所关联,还会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和生源稳定性。高职院校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要重视专业设置,基于实际合理设置专业。事实上,影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因素相当复杂,最为突出的就是经济结构。作为职业教育大省,河北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性会影响到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专业设置,保障高职院校可以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服务。下文主要就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适应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对策。
一、河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一)专业名称设置不规范。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与办学规模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社会的岗位需要,高职院校的专业数量高达数百个。但是这些专业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只是在名称上做出了改变。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存在名称模糊的问题,使用相似的说辞对专业进行描述。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教育部进行了多次改革与创新,河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名称也借助专业目录规范这一契机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是专业名称设置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突出表现为定义与目录完全不一致。不同的专业之间差距较大,划分依据、就业岗位、所学内容之间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说各个专业之间不可能出现相互替代的问题,也无法用一个名称来形容大多数的专业。所以说不规范的高职教育不仅给专业设置,还给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专业定义带来了负面影响。(二)专业规模较小。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增加专业设置数量,物流管理、机电一体化和数控技术等专业,均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河北省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存在布点过多的问题,且规模普遍偏小,从长远来看,这会给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不利影响。例如,河北省只有几所院校拥有设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资质,但是近些年来这一专业比较受欢迎,所以前后有多所院校开设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这些院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现状并不适合设置该专业,最终导致异质专业结构的现象发生。虽然说短期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会给高职院校的后续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此种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办学成本会不断增加,且无法形成理想的专业规模,是资源利用率和教学质量下降的直接因素。另外,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数不足20人,这些均是专业规模较小、缺乏规模化的重要表现,严重地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三)专业内涵不一致。虽然,河北省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的专业名称,但是还有很多高职院校会按照标准和要求规范的设置专业。为了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水平,高职院校会通过设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的方式开展办学工作,虽然说教育部已经就专业目标制定和人才培养制定了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但是在专业内涵上仍旧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二、河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会计类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摘要:教育的发展肩负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任,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能为各类人才搭建起成长的舞台。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从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措施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会计类专业;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一、会计类专业人才培育的现状简析
山东地处环渤海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近年随着湾区经济的发展不断加速,对于会计类专业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会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没能更好地承担起为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会计类人才的重任。其体现的问题主要如下: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善。目前的会计类专业教学中,重知识而轻能力和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倾向还比较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不足,未能很好的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二是人才培养的目标未能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开展精英式教育是目前众多高校的目标定位。但是,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需要大量的服务于特定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导致了供需之间出现矛盾。三是会计类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浮于表面、形式主义是目前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这种浅层的教学评价达不到真正考核学生学习效果,检验教师教学成果的目的。教师无法找出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学生也很难用评价的结果来指导自己纠正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使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二、实现会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策略探析
(一)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依据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对北部湾经济区财会专业学生就业前景作了简要分析,并从多方面对如何培养中职财会专业学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北部湾经济区
长期以来,中职财会专业学生如何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一直是热议话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职的扩招,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显。本文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职学校应如何培养财会专业学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进行了探讨。
一、就业前景
随着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及北部湾经济区的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迎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大量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家对北部湾经济区不仅有政策上的扶持,还有一系列的税收优惠,为各类型企业创造了平台,减轻了税负,降低了费用。这些企业轻装上阵,更加充满活力。会计人员的需求亦呈上升趋势。因此,各学校应抓住机遇,创新方法,努力培养企业满意的会计人才,为北部湾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甘肃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现状以及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认为甘肃省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能适应甘肃省区域经济对此类人才的需求,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积极探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有效衔接,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设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对甘肃省独立院校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区域经济
一、甘肃省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甘肃省现有5所独立学院,2015年底,甘肃省独立学院在校生已达48,950人,占全省普通高等本科在校生人数的11.13%。按照学科分类,包括2所工科类院校、2所财经类院校和1所师范类院校,共涉及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等9个一级学科、专业数81个,专业布点数(各专业在学校开设数量)达到145个。各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近年来设置了很多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这些新增专业主要涉及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经济学类、管理类、艺术类等近40个专业,如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投资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甘肃省5所独立院校中有2所是工科类院校,且甘肃省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影响,高新技术类专业将越发重要,因此工科专业的数量积点较大。2所是财经类院校,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相应也逐渐成为学生选择的热点。专业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布点数从2010年的98个增长到2015年的145个,增幅为47.9%,校均布点数达29个。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和趋势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灵活增减专业。有些“过热”专业已逐渐被一些院校认识到其相对过剩的现状,开始控制招生数量。
二、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甘肃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的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4119.4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790.32亿元,年增长率为10.5%,保持了两位数的较快发展态势。人均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16,172元提高到2015年的26,100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从产业结构来看,全省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呈现出一产稳中略降、二产明显下降、三产快速上升的趋势。在经济发展规律、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共同作用下,甘肃省从2013年开始经济增速与全国同步呈现出放缓趋势,从12%以上的高速增长回落到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增速换挡调整的态势十分明晰,体现出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来看,推动第二、三产业优化升级,仍然是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信息知识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取决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高智能的管理策略。因此,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学院的积极配合。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摘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紧密,是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纽带,更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通过调研遂宁市15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果表明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但存在部分失衡问题,探索其问题后,提出基于人才供应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基于市场变化提升专业设置水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加快特色专业建设等途径,以提升中职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布局结构。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院校要“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1]。从历史政策变化路径看,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的;从服务产业看,中职学校专业目录有高端化发展趋势,也是适应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具体表现。中职学校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培养出适应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劳动技术人才。因此,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发展迫切需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主动提升产业转型服务能力,做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者。
一、遂宁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首先,对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现状进行调研;其次,对遂宁市2013年到2017年三次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就业人数进行调研;最后,在最新的数据分类汇总基础上,对遂宁市中职学校2018年开设的专业进行专业设置、在校生规模以及毕业生去向统计分析,深入剖析遂宁市15所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切度,进而提高遂宁市中职教育对接劳动力市场的能力。(一)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结构分析。1.专业布点情况。依据专业与专业对接的主线,对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进行分析。据《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9月份,遂宁市有15所中职学校(其中公办学校6所、民办学校9所),数量占四川省中职学校的3%。《遂宁市2018年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鉴》显示,遂宁市2017~2018学年中职学校毕业生人数、招生数量、在校生数量分别为10485人、10082人、21364人。对遂宁市15所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专业设置涵盖了13个大类(103个专业点),其中省级专业点11个(射洪市职业中专学校3个、遂宁市职业技术学校2个、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个、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1个、遂宁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3个),省级示范专业点4个、市级重点专业点22个,服务于三次产业的专业点数分别为5个、33个、65个。全市第一产业专业大类占比4.85%,第二产业专业大类占比32.4%,第三产业专业大类占比63.1%。专业大类中开办数量占所有设置专业大类比例较高的分别是:加工制造类(26.19%)、信息技术类(14.29%)、交通运输类(11.90%),与其他专业大类设置比例差距明显,都是与第二、三产业紧密相关专业(见表1);专业点数重复率较高的依次为计算机应用专业(9个)、电子商务专业(7个)、数控技术应用专业(6个)以及旅游服务管理专业(6个)。2.专业规模。据遂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统计,2017年至2018年,遂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21364人,占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的37.1%,与2016年相比,人数有所降幅,其主要原因在于初中毕业生人数减少,所以属正常波动范围。从2017~2018年遂宁市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区域看,2018年该市中职毕业生共计5409人,其中本地就业35.1%、异地就业28.3%、升学占比36.6%,与2017年相比,本地就业的学生增加10.7%,异地就业与升学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见图1)。从2017~2018年中职学生就业产业情况看,相比2017级毕业生,2018级毕(结)业生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幅较大,第二、一产业减少,形成“三、二、一”专业结构,如图2所示。(二)遂宁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态势。1.产业结构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遂宁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带领下,全市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转向“新型产业”,形成“四+二”主导产业(即锂电及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与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四大成长型产业,以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可见,遂宁市将持续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而以第一、三产业为辅。“十三五”期间,遂宁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创新发展水平与产业核心竞争力,传统产业不断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高质量发展理念。2013~2017年,遂宁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2013年遂宁市国民生产总值(GDP)为736.61亿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8:55.2:26.8。2017年,遂宁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138.06亿元,比2013年增长54.5%,其中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1:48.2:37.7,与2013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下降了3.9%、4%,第三产业占比提高了10.9%。从遂宁市2013~2015年产业结构看,五年间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特征,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第三产业飞速发展,第一产业缓慢降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逐年降低,第三产业增速较快。2.就业结构态势。2013~2017年,遂宁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2013年遂宁市就业人员为200万人,2017年增加到208.2万人,五年间比例增加了4.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五年间下降了9.7%,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五年间分别提高了4.8%、16.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呈缓慢增长趋势,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逐年上升。总体来看,第一、二次产业就业人员分布较为均衡,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较高,并且增速较快。
二、遂宁市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的适切性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高校专业建设思索
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黄三角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占地和人口均超过区域1/3的滨州正处在开发建设的主战场,这为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及其专业建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滨州职业学院作为滨州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抢抓机遇,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成立服务“黄河三角洲大开发”领导小组,举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论坛,提出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叫响一个品牌、搭建一个平台、组成一个智囊、出台一批成果、培养一批人才”,为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培育市场急需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拉开了帷幕。专业是“人与职业关系”的纽带,而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桥梁,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逻辑主线,也是内涵建设的逻辑主线。教高[2010]16号文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在“对接两区规划谋求跨越”中专业建设与改革理应承担重任,为此,滨州职业学院开展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论坛和服务黄蓝经济调研等一系列活动,在认真学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对学院专业建设机制的现状及不足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挖掘产生不足根源的同时,初步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和思考。
1对接区域经济,做好超前谋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大规划即将成为山东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点,为更好的把握两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化学院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切实做好市场调研,结合滨州市乃至山东省未来建设计划,做好学院专业调整和布局,使学院“与市场共舞”培育雁型人才落到实处,使学院做到既对接两区发展,还要融入两区发展。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和山东省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也纷纷出台。滨州市拟争取的循环经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都已纳入国家规划。国家将在黄三角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重点建设滨州等四个港口、完善水利设施、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发展升级各开发区、创新土地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和集聚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扩大对外开放……这些政策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
滨州市将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先进制造业,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态建设。滨发[2010]2号《关于实施“1010”工程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通知》指出,2010年全市重点项目安排主要分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服务业、“三农”、基础设施、城市建设、节能减排、文化旅游、民生工程、展会活动10类,每类10个项目,共100项(简称“1010”工程)。其中支柱产业项目主要有宏诚家纺高档家纺织物生产线、愉悦家纺永久抗菌银丝棉项目、滨阳燃化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中海沥青含酸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等10个项目;新兴产业项目有长星集团年产量500台2MW风力发电设备项目、千山药业项目、西港园区造船项目等10个项目;服务业项目有中聚能源物流项目、京博物流迁扩建项目、黄河三角洲(铁路)物流园等10个项目;“三农”项目有沾化国家一级渔港建设、华特希尔育种公司续建项目、滨城休闲观光农业、山东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10个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有滨州港2X3万吨级码头及方波堤一期工程等10个项目;城市建设项目有旧村改造等10个项目;民生工程有医疗卫生保障工程等10个项目;其它还有节能减排工程、文化旅游项目和展会活动三个大类。
区域经济协发展下的高职专业建设
一、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措施与方法
1.掌握产业发展需要,明确学院专业定位
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和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在服务经济中发展自我[5]。2012年,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能够在目前生源减少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找准企业的岗位特点,从宏观层面测算出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趋势,其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深入细致的分析结果重新确定专业群或专业定位,并及时调整老专业、设置新专业,使高职院校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实现专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6]。
2.重新解读职业标准,使标准与课程深度融合
国家职业标准是根据具体的职业活动内容对从事该工作的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水平所做的规范性要求,对其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是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照标准,它具有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的作用[7]。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开展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重新解读专业所要求的职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岗位与职业标准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和优化。如数控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过程中详细解读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钳工、铣工、车工、磨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数控机床维修工等工种的初级、中级、高级的职业标准,并将具体内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文件。
3.理清学生学习现状,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区域规划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