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分析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8 20:25:3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全球经济分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议流动性的逆转对石油市场的影响
摘要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大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石油出口国受益于油价上涨,产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国内资产价格膨胀。国际金融体系的变化则增加了油价上涨的可持续性。石油美元被大量储蓄起来降低了总需求,也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美元未来走势、流动性过剩下投机资本的盛行给石油市场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石油-美元计价机制面临的挑战、衍生工具风险的影响和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也预示着石油市场风险增大。次级债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表明,流动性过剩的状况是完全可能逆转的。由于虚拟经济的膨胀,全球经济环境与以往大为不同,局部的金融危机很可能引发全球性的危机,而这种全球性的危机很难被补救和控制。一旦流动性出现逆转,对石油市场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一、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根源
当前,流动性过剩(excessliquidity)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流动性过剩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定义。何谓“流动性”(liquidity)?根据investopedia的定义,流动性是指一项资产或一种证券能够在不影响自身价值的情况下在市场上交易的程度,或是指一项资产能够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①。这个定义属于相对狭义的理解。在我们看来,所谓“流动性”,实际上是指一种商品对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难易程度。衡量难易程度的标准是该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一般来说,在一国经济当中,一种商品与其他商品实现交易的速度比较稳定。
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加快,也就是非常容易实现交易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过剩;当该商品与其他商品的交易出现速度减缓,也就是实现交易非常困难的时候,流动性就会出现不足。
在一般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流动性过剩被用来特指一种货币现象。也就是说,在现实的经济分析中,我们上面定义当中的基准商品仅仅被当作货币。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流动性的定义,因为货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把流动性仅仅看作货币现象是对流动性最狭义的理解,也是现实的宏观经济分析中最常用的理解(张明、管清友,2006)。欧洲中央银行(ecb)就把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实际货币存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polleit和gerdesmeier,2005)。张明(2007)利用狭义货币、广义货币、国内信贷与gdp的比率来衡量流动性过剩程度,发现在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等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过剩。
发达国家的以低利率为特征的宽松货币政策和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增加是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因。
环境经济学发展论文
【正文】
一、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经济学科的产生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是分不开的。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驱使下,人类对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开发利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愿望,一些工业化国家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热潮。虽然在极短的时期内,人类创造出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同时,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大大加剧了对耕地、淡水、森林、矿产的消耗,引发了深重的环境灾难,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仅20世纪50~60年代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曾使成千上万的人直接死亡。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环境问题与农业社会时期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不仅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而且严重削弱了自然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支持能力,给人类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这种严峻的环境形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公众的环保意识空前高涨,环境运动在发达国家开始蓬勃发展,一大批社会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宣传环境保护的行列之中,最著名的莫过于1962年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写的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引起的轰动。该书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带来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永远失去“明媚的春天”。该书的问世,对公众的环境意识施加了重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意义上的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起,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主要是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取得了比较重大的进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经济学者开始运用现代经济理论与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环境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探讨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途径等课题。同时发现传统经济理论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两大失误在于,一是低估了环境负外部性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广泛影响。仅仅把外部性当做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种偶然、个别的现象,而忽视了在大规模开发与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外部性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这一事实,因而产生了严重的环境后果。二是传统经济理论片面强调GNP作为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指标的作用,而忽略了GNP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不仅使环境研究有了一个重要的新的分析视角,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在严峻的环境现实面前,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这意味着环境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客观条件正在逐步成熟,随着大量的有关环境经济研究成果如各种关于环境问题的学术研讨会、期刊、教科书等的迅猛增加,环境经济学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并且随着环境现实的发展变化与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得以迅速发展。其发展轨迹实际上沿着两个方向同时抑或交替地向前推进,一是微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深入,二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不断拓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是在新古典框架内探讨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治理途径以及与环境治理相关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与环境价值评估技术等内容。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环境资源配置上的市场失灵以及政府干预产生的政府失灵。最初对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外部性理论上。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活动中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或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一致现象,有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之分。前者是指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的情况,而后者则是指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的情况。一般认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负环境外部性所致。譬如工厂向外排放废气对空气造成的污染虽然损害了周围地区居民的利益,却往往并没有因此而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将其直接转嫁给社会。这样一来,工厂就没有动机减少废气排放,从而造成空气的过度污染。下图简单描述了这一情形。图中P代表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MP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代表厂商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由于厂商并没有考虑污染排放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因此边际私人成本要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厂商按照利润最大化原则生产时将会生产Q单位的产量,此时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但如果按照社会利益最大化原则生产,厂商只应该生产Q[*]关水平产量,此时社会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收益一致。显然,由于厂商没有考虑生产的负外部性,生产水平超过了社会最优生产水平,从而产生过度污染。
运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恶化的原因实际上来源于庇古的思想。庇古在1920年出版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就对此进行了分析,只是当初环境问题尚不突出,因此也就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罢了。不仅如此,庇古还提出了纠正外部性的办法——对引起外部性的活动征税或补贴(后者适用于正外部性行为)。庇古税也因此成为环境经济学家们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开出的最早的经济药方。看起来,外部性理论已经对环境问题进行了比较完美的分析,但很快人们就有了新的发现,这源于科斯1960年《社会成本》一书的发表。由科斯等人创立的产权理论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按照产权理论,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是由于市场缺陷而是由于环境资源产权的不明确所致。哈丁(Hardin1968)关于“公地悲剧”的研究最能说明这一点。其大意是,在中世纪英格兰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供社区成员放牧的公地。当时做出这项制度安排的可能性原因有二。一是草地的细分存在困难,二是牲畜的食草范围难以控制。然而,社区成员为了从公地上获取最大利益,竞相增加牲畜头数,结果导致公地上出现过度放牧现象,进而造成公地退化,甚至毁灭的悲剧。经济学家们以公地悲剧为例说明如果没有排他性产权安排,必然会导致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因此,产权学派开出的治理环境药方是明确环境资源的产权,然后让市场来决定环境资源的配置。按照“科斯定理”,只要交易成本为零,不论产权界定给谁,市场都会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效果。产权理论并不是对外部性理论的替代,而是进一步丰富了经济学家们对环境问题的解释。在这两种理论的指导下,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以直接管制、征税、排污权交易等各种途径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由于环境治理必然涉及到治理成本与治理收益两个方面,因此,费用效益分析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也自然被用来进行环境政策分析。环境经济学家认为,环境治理的目标并不是环境质量越高越好,因为随着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进一步改善环境的成本会越来越高,而相应地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则会越来越小,因此,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分析,最优环境质量目标应是在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的水平上。环境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现,不同环境政策手段的效率与成本是不一样的,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既定环境目标也是环境经济学要研究的重要内容。与费用效益分析密切相关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问题。因为环境资源本身是非市场交易产品,其价值不可能通过市场自动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如此,市场对环境资源配置才会失灵。所以,为了给环境资源“定价”,一系列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如意愿调查法、旅行成本法、享乐价格法、生产函数法等也成了环境经济学不断探索的新领域。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为人们探讨环境问题提供了又一个新的理论武器。以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重新审视了政府的性质与作用,将“经济人”概念进一步延伸到那些以投票人或国家人身份参与政治或公共选择的人们的行为中,即承认政府追求的也是某种特殊利益而不是全民利益,政府也有失灵的情况。公共选择学派的这一理论同样被环境经济学家们应用于对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政府失灵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政策没有纠正现行环境市场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二是一部分经济政策甚至人为地扭曲了市场价格,如不适当的资源补贴价格政策。当然,指出政府失灵也并不是完全否认政府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甚至排除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预。环境经济学家的观点是,解决政府失灵的关键还是在于提高决策当局对环境问题的正确和全面理解,以及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当然,这也有赖于经济学家们提出更好的理论解释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微观环境经济分析主要遵循古典传统,从资源的角度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使经济学在解释与解决环境问题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人们也同时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恶化与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是分不开的。因此,很有必要从宏观的角度来探索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并从宏观上提出协调环境与发展的战略措施。这也是宏观环境经济分析面临的主要任务。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主要讨论国民收入增长与就业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宏观经济学并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其讨论范围。但是随着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环境问题的越来越严重,宏观经济理论与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开始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宏观理论模型还是应用模型的研究都试图表明宏观经济发展与环境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以及环境与能源政策是怎样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宏观分析可以应用很多不同的模型,如一些模型包含了很多描述环境方面的方程,而有些则包含很少这类方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梅多斯等人受民间国际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的委托,就当前的增长趋势与未来人类困境关系进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他们于1972年提交了一份名为《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建立了一个精心设计的以电子计算机模拟计算为基础的世界模型。模型包括决定全球经济增长和人类未来的五个基本因素: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并得出了“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以及资源消耗按现在的增长趋势持续不变,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就会在今后100年内某个时候达到极限,最可能的结果是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这两方面发生颇为突然的、无法控制的衰退或下降的可怕结论。《增长极限》的发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关于人类增长前景的大讨论,也标志着环境问题开始正式纳入宏观经济理论模型的分析之中。随着人们对增长认识的不断深入,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一思想很快被纳入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之中,使宏观环境经济分析有了新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也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反映经济福利指标GNP的合理性。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如何建立把资源退化、环境破坏等影响因素包括在新的国民收入指标或者称为绿色国民收入指标的问题。随后,这一问题也开始逐步成为宏观环境经济分析的一部分。戴利在1991年发表的《避免不经济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经济学家应该研究最优经济规模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对环境问题的宏观经济分析也逐步扩展到国际维度,如国际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经济分析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治理等问题都可以用新的宏观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市场经济下新自由主义的考评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的定义在国际上多种多样。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基于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体系,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简单地来讲就是:私有化、市场定价、消除通货膨胀、贸易经济自由化。美国学者罗伯特指出,新自由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明确的政治、经济范式①。法国学者科恩认为,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表现。新自由主义经历了上百多年的发展,其各个分支学派的主要观点虽然有所差异,但他们本质上都是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以自由的名义来抵抗国家干预市场和宏观调控,目的则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由于新自由主义较好地解决了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问题,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崛起并日渐兴盛,在一定条件下说明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作用,这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较强地自我调节能力。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自由主义实际上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是在继承亚当•斯密的理论基础上,大力主张“贸易经济自由化、消除通货膨胀、市场化、私有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来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渐转变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随着“华盛顿共识”的形成,新自由主义逐渐演变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从表面看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灵丹妙药,实质上却是损害着世界各国的长期发展。
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和本质
从经济方面来讲,新自由主义高度崇拜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力量,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是万能的,大力主张进行“三化”。主张贸易自由化,新自由主义认为高效率的出发点是自由。主张私有化,新自由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是具有较好地内在稳定性,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个人的自由,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主张市场化,推崇“市场万能”的市场机制作用,认为市场经济活动是有规律的②。新自由主义主张彻底的私有化,反对国有化,放松政府管制,主张进一步开放全球市场,实行利率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将各国的经济纳入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体系中。新自由主义主张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一体化,大力推行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扩张、获取利益的工具。英国和美国,是两个被看作是通过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政策达到经济领先的资本主义国家。实际上,这两个国家过去在使用保护和补贴方面却是最“积极”的。而且,几乎今天所有的富裕国家在过去都曾通过关税保护和补贴来发展他们自己的工业。新自由主义主张贸易自由化,反对国家宏观调控来干预市场,但对于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获取利益的国家干预,新自由主义则不断加强。从政治方面来讲,新自由主义坚持三个“否定”。一是否定公有制,认为公有制经济没有私有制经济所具有的优势。二是否定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就是对自由的限制和否定,必然导致集权主义。三是否定国家干预,认为任何形式的国家干预都只能造成经济效益的损失③。新自由主义不仅是当代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也是金融垄断和国际垄断集团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它极力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本家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的工具。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其根本目的是在资本主义的框架下来“规范”世界,动摇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妄图用资本主义制度来取代社会主义制度。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家哈耶克,不仅主张把资本主义制度移植到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而且强调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观一同移植到这些国家。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讲,新自由主义作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剥削和压迫的工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仅把新自由主义当作一个新的经济流派,更重要的把它作为一种满足其政治需要的意识形态,用来控制其他国家的价值取向。美国学者詹姆斯指出,西方资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生活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渗透和控制,以达到重塑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使之服从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利益的目的。
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后果
第一,推行新自由主义必然导致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恶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巨大。据统计,1975年全世界用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外汇交易额为外汇交易总额的80%,投机性外汇只是少数。20年后,这一格局发生了巨变。全球97.5%的外汇交易都是有投机目的的④。世界各国的自由化改革,为金融资本跨国流动扫清了障碍;信息通讯工具的发展,使金融交易须臾间完成于无形。金融因此被称作“虚拟经济部门”,也正是因此而十分难以有效监管。金融资本其规模之大、能力之强,足以颠覆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货币和经济,使之陷入危机。金融寡头们逐步实现了控制实体经济,成为全球化世界的真正主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原用于避险的金融工具被操纵滥用,成了金融投机的武器。投机行为层层叠叠,金融泡沫随之大量产生。信用链条中只要有一环出了问题,泡沫便会随之爆裂,巨大的金融资产也会瞬间化为乌有。价格暴跌、投资萎靡、消费低迷,实体经济也会因此衰退。美国作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体系的中心,新自由主义在其经济上的失败十分“壮观”。据估计,美国房地产部门有总量3万亿美元的金融泡沫,顷刻间就会化为乌有。美国社会问题恶化更为严重。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国民储存率只有16%左右,还不及90年代的而1/3,甚至不及上世纪60~70年代的1/6⑤。
政治经济学的学派探讨论文
【内容提要】西欧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也称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一派。本文探讨了葛兰西学派的理论来源,以及它对其他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介绍和分析了这一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观,主要是英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家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
【关键词】葛兰西/葛兰西学派/国际政治经济学
【正文】
在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西方当前的民族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已经逐渐被介绍,并且被一些学者引用,不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是如此。然而,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对它缺乏透彻的了解,以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得不够全面有关。本文希望通过通过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介绍和分析,加深中国学者对该派理论的认识。
葛兰西思想与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主要是指,西欧(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数)的一些把欧洲马克思主义先驱——葛兰西的理论——用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起源、发展和动力,尤其是未来可能替代现存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该学派的研究论著涉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国际化,国际层面的社会领导(霸权)和统治,跨国阶级和集团的构成与经济力量,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确定20世纪全球政治性质的问题(注: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
在我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西方当前的民族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已经逐渐被介绍,并且被一些学者引用,不论从观点上还是从研究方法上都是如此。然而,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对它缺乏透彻的了解,以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得不够全面有关。本文希望通过通过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介绍和分析,加深中国学者对该派理论的认识。
葛兰西思想与葛兰西学派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主要是指,西欧(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数)的一些把欧洲马克思主义先驱——葛兰西的理论——用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起源、发展和动力,尤其是未来可能替代现存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该学派的研究论著涉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国际化,国际层面的社会领导(霸权)和统治,跨国阶级和集团的构成与经济力量,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确定20世纪全球政治性质的问题(注:StephenGill,"HistoricalMaterialism,Gramsci,andIPE",seeCraigN.MurphyandRogerTooze,TheNewIntl,PoliticalEconomy,Boulder:Colo.1991,P54.)。
由于美国的霸权理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往往被忽视。葛兰西学派学者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机械地和非历史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和理论造成的,特别是那些总是不断地预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分析与在东欧苏联集团和西方世界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不相符合,使得西方新一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兴趣。因此,他们认为必须用一种非教条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关系。
基于上述考虑,西欧一些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重新创造性地思考了历史唯物主义,开始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这些学者看来,葛兰西的思想已经提供了建立一种普遍、全面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论。在葛兰西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既符合批判流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要求,又是对教条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突破。它超越了目前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两大理论(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框架,同时保留了这两大理论(不论研究方法是历史的还是结构的)传统中的洞察力。葛兰西在对现代意大利历史的评述中,既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家体系,又用同一框架和相同的概念论述了20世纪初国家中的政治,并且用一种开放的、与教条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方法论(主要是强调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社会形态,以及其中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领导权等问题。
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葛兰西,从资本主义并未像预期的那样走向灭亡的事实和西方工人运动发展遭受的挫折,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做出了修正和发展。葛兰西的思想对当前西欧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论文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葛兰西学派主要是指,西欧(美洲和日本也有少数)的一些把欧洲马克思主义先驱——葛兰西的理论——用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起源、发展和动力,尤其是未来可能替代现存全球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该学派的研究论著涉及: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国际化,国际层面的社会领导(霸权)和统治,跨国阶级和集团的构成与经济力量,国际组织的作用和其他有助于确定20世纪全球政治性质的问题(注:StephenGill,HistoricalMaterialism,Gramsci,andIPE,seeCraigN.MurphyandRogerTooze,TheNewIntl,PoliticalEconomy,Boulder:Colo.1991,P54.)。
由于美国的霸权理论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往往被忽视。葛兰西学派学者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一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者机械地和非历史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思想和理论造成的,特别是那些总是不断地预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马克思主义的原教旨主义”理论。这些理论分析与在东欧苏联集团和西方世界所发生的一些现象不相符合,使得西方新一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了兴趣。因此,他们认为必须用一种非教条的、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关系。
基于上述考虑,西欧一些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重新创造性地思考了历史唯物主义,开始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这些学者看来,葛兰西的思想已经提供了建立一种普遍、全面的国际关系理论的方法论。在葛兰西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际关系理论既符合批判流行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要求,又是对教条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突破。它超越了目前争论中的国际关系两大理论(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框架,同时保留了这两大理论(不论研究方法是历史的还是结构的)传统中的洞察力。葛兰西在对现代意大利历史的评述中,既论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国家体系,又用同一框架和相同的概念论述了20世纪初国家中的政治,并且用一种开放的、与教条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方法论(主要是强调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社会形态,以及其中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领导权等问题。
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的葛兰西,从资本主义并未像预期的那样走向灭亡的事实和西方工人运动发展遭受的挫折,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观点做出了修正和发展。葛兰西的思想对当前西欧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强调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批判了布哈林的粗糙历史唯物主义观(主要是布哈林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普及手册》中表述的观点),认为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祛除了辩证的观点而引入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自上而下的唯心主义”,象19世纪的实证主义者一样把自然科学的范畴应用于人类行为,把辩证法简化为机械的力量平衡法则(注:《“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葛兰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他指出:“普及手册中所体现的哲学或许要被称为实证主义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对物理和自然科学方法中常规逻辑的采纳。因果法则和对规律性、规范性和统一性的追求取代了历史辩证性……用机械术语来说,结果决不能超越原因或原因体系,因而(这种哲学)除了完全粗糙的经济主义外没有任何发展。(注:Gramsci,PrisonNotebooks,N.Y.1971,P473.)”
葛兰西在对布哈林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意大利唯心主义者克罗齐的思辨思想,强调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1、存在与意识间的相互作用是历史的、具体的和复杂的矛盾对立统一,不存在永衡不变的机械式的作用规则;必须解释物质条件的变化如何在人的意识上产生非物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未来的物质发展过程;2、历史发展是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破坏力就是创造力”;3、在对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关系的理解上,不能把物质世界的现象机械地应用到人类活动。历史的发展遵循可能的必然,但不能预测结果。葛兰西主要通过对辩证法的这3个方面的分析,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再阐述。葛兰西反对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存在直接的决定关系和对应关系,他引入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和个人意志的推动作用等观念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理性和文化的影响而不是单纯的经济力量是社会领导权(hegemony霸权(注:“领导权”一词与霸权理论中所用的“霸权”一词相同,但两者的意思有差别。葛兰西所指的领导权是物质力量领先、思想上的认同和制度上的相对应的统一。))的基础;认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应该是一种辨证过程(注:Gramsci,PrisonNotebooks,P366.)。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研究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新兴经济体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而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实力也有所下降,这种情况下,国际化体系正朝向有利于新兴国家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有利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和建设,能够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主要就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阐述,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来带动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
2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2.1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现状。自从2009年以来,随着我国逐步接解除跨境交易中使用人民币的限制,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快速发展,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中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发展成果。就目前而言,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五大支付货币,第七大外汇交易货币,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相对是比较稳定的,也是比较快速的,即使近年来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不是很好,但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依旧保持稳步发展状态。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也使得全球经济发展速度得到了提升,采用人民币交易可以使得交易过程更加安全高效,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也带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发展。2.2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未来展望。就目前而言,人民币已经在东亚和东南亚以及中亚等各个国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仅体现在贸易交易方面,而且也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易方面。国家央行行长曾经说过,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是市场驱动的过程,相信在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会越来越快,能够改变现有的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在全球大多数国家都设立了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并且资金池已经达到了800多个,涉及的企业就已经达到上万家,而且其他国家的人们所持有的人民币金融资产也在稳步上升,这也就直接说明了未来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会越来越快,全球使用人民币交易的国家以及人口数量会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人民币国际化未来发展趋势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使得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得到有效的改进和完善,从而带动全球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3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3.1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现状。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主要有欧元货币体系和美元货币体系,但是后者的发展时间和发展规模是在全球内进行的,而欧元主要适用在欧洲大部分国家中。自从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就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导致以美元为主导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越来越差,以人民币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正在以迅猛的发展速度追赶。主要就是因为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袭来的时候,涉及美元的国家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却相对比较稳定。由此可见,以美元为主体地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目前的发展状况并不是很好,其体系内部存在很多矛盾体,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高涨。3.2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建设相对会比较稳定,会形成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将会变得越来越不好,以其他新兴国家货币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发展的越来越好。其次,随着未来新兴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其世界经济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世界范围内的国际货币体系定将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将会趋于稳定,能够利用这些稳定发展的国际货币体系带动其他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化经济发展模式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国际经济法理论论文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经济法律制度不断扩展,国际经济法理论问题不断凸显。当代国际经济法应该具有多元开放的法学视角和理论进路,例如,法律视角、经济视角、政治视角、历史视角、人权视角、哲学视角、发展视角、可持续发展视角,等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国际经济法学术领域的三种主要视角,即Jackson的实用主义宪法制度分析、Petersmann的理想主义自由宪政分析、Qureshi的全球化多元综合法律分析。国际经济法的理论多元标志着国际经济法学术开始走出理论的幼稚和贫困,迈向理论的成熟和繁荣,进而,超越概念之争,进入理论之争,乃至开启范式之争。中国国际经济法学术也将走出概念之争并走向理论多元。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经济法、法理学、理论多元、中国学术
国际经济法是二战之后新兴的年轻的法律领域,也是一个存在着概念争议的领域,但是,这个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并未形成繁荣的学术景观和多元的理论争鸣。这大概与国际经济法领域的制度实践在当时不够活跃、不够成熟或不够发达有关,也可以说与国际经济法学界的理论研究在当时不够自觉、不够开放和不够沉潜有关。国际经济法理论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终于因缘各种契机(尤其是WTO的建立及其法理和实践)而开始形成了理论上的探索和学术上的争鸣、走出总体理论上的幼稚和贫困并进而出现了多元的理论视角和各种视角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一、全球变革——国际经济法学术的语境变迁和话语转型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经济制度实践出现了重大的制度转型。英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拉美严重的债务危机、东亚“四小龙”经济的起飞、苏联解体和苏东巨变,促成了自由市场体制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复兴,各国经济和国际经济越来越强调市场化和自由化,全球经济越来越结成了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统一网络体系。这种全球大转型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表现为各国和国际经济法律制度正经历着自由化、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大变革,在国际层面,WTO、IMF和世界银行这战后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三大支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种经济领域及其法律制度的全球化大变革也带动着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教育、卫生、人权等等其他领域的全球化,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紧张即生态系统的失衡,以及这种天人矛盾所引起的南北矛盾的复杂化导致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球经济及其法律体制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大问题,国际经济法律制度越来越走向复杂、多样,同时也孕育了变革的契机和因素。
语境变迁促动了国际经济法学术话语的转型。全球化既促成了传统的一般人文社会学科开始越来越自觉的把经济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自己的理论视域,也促使国际经济法学术开始思考人类社会制度和秩序的一般秩序原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理论和学术的理论资源。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术终于开始逐渐走出传统的,初级的议题和论争,例如,国际经济法是否存在?国际经济法是否有效?国际经济法如何定义?等等。如今,国际经济法学术已经开始超越了这种初期的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实践的门类定位和定义之争,广泛深入
科学技术哲学低碳经济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进步,因此要求推进低碳经济才能够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围绕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下的低碳经济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低碳经济的概念,然后分析当下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之下低碳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哲学角度;低碳经济;概念现状;发展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迅猛发展,低碳经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的认识低碳经济工作,并且能够在科学技术的哲学角度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能源的消耗,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更加低碳环保,促进我国绿色理念的践行,实现我国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分析
低碳经济是在2003年英国提出来的,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转变发展方式,降低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强调新能源的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注重创新的力量以及创新的技术等。通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能够保护我国的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有其存在的大背景,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变暖,影响到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面临这种现状,必须要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缩小二氧化碳的浓度。才能够真正的改变全球气候,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会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后果,比如说自然灾害的出现,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以及冰川融化。结合全球变暖所存在的一系列恶果,必须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倡导生态能源以及水资源的和谐,避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造成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在这种大背景之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分析
经济管理论文:全球化经济位差与发展理性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国际分工扩大和资源禀赋的国际差异基础上的。而全球化过程的演进又必将加速分工国际化和资源的全球配置。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显著经济位差,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内能补充与熵增加两个重要的资源约束条件上处于明显劣势。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的长期资源导向型战略,又加剧了国际政治形势的紧张。这一切都使得全球资源与发展的战略环境复杂化了。在这场发展利益与战略博弈中,发展中国家更加需要有发展理性的支持,才能够通过可持续发展最终确立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
[关键词]全球化;资源约束;经济位差;战略博弈;发展理性
全球化的最初启程,可以追溯到1492年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随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巨大的国际交易费用(包括技术性交易费用和制度性交易费用)不断被削减,带来了分工、分业的不断扩大。最终,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成为社会经济进步和扩大交易惠利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的显著经济位势差异,即经济位差,①在同一的全球化浪潮中实际得到的交易惠利常常存在显著差别。发达国家因其比较高的经济位势,全球化成为它们进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内生动力。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则常常是在一种外生强制与利益诱致的复杂环境中面对与接受着全球化进程的。由于在交易惠利与交易费用上存在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大国家集团之间必然存在着全球化利益博弈,并由此引起对发展战略方面的路径选择。
资源约束与经济位差
理论上讲,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使生产要素跨国界地流向最有效率的组织,实现全球经济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资源全球配置的前提是国家、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差异。因此,资源的重新配置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内生现象。从物理经济角度讲,万物皆由能量生成,经济全球化在根本上涉及能量及其由之产生的各种具体物质资源在国家间的合理配置,内能补充、熵(无用能)增加等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全球系统性问题将进一步显性化。深入解析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源与能量补给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深藏于全球化背后的国家利益与矛盾。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发现,自然界能量的数量在传递和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即能量守恒。经济全球化在能量全球转移与传递中遵循着同样的规律。然而,事实上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更加重要的意义在于表明,一个系统内能△U的增加(变化),等于系统吸收外界的热量Q和外界对于该系统所做的功W。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