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5:48: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论文

一、制度理论与企业信用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理解为能抑制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任意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一套行为规则与程序。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是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博弈规则,它旨在约束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制度约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禁止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另一方面,界定可以被允许从事某些活动的条件。因此,制度是一种人类在其中发生相互交往的框架。制度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指南,通过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规则来减少不确定性,当经济主体做生意、借钱、驾车、人际交往时,就能够知道或者很容易学到应该如何去做。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制度能够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选择,源于其目的是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罗纳德•科斯认为,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是建立使市场主体讲信用的收益大于失信的制度。现阶段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讲求信用。据商务部统计,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有统计表明,我国企业坏账率高达1%至2%,且呈逐年增长势头,相比较之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企业坏账率通常为0.25%至0.5%。我国每年签订的约40亿份合同中,合同履约率只有50%。虽然企业失信行为的泛滥并不能完全归结于行为主体的道德败坏,但与现有制度建设的欠缺有着必然联系。在不完善的市场条件下,人们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收益大于其成本,在征信成本太高而失信成本过低或为零的情况下,违约、造假、欺诈处处上演,必然损害企业的利益,造成市场失灵和秩序混乱,这是失信的主要原因。企业在不甘心受到相应损害的前提下,为了保持正常的交易,尽可能保护自身的利益,必须建立一套完善且有效的制度作为保障,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应运而生。企业依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信用销售中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科学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了解客户、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的信用状况,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为防范风险、扩大交易、提高利润、减少损失、增加赊销成功率等进行一系列活动,从而规避和降低信用风险。因此,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企业开展信用风险管理是其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

二、制度变迁理论与企业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制度的产生与变动来研究某一经济主体的经济发展,并指出各经济主体经济绩效各异的根源。马克斯•韦伯指出:凡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就是有效的制度。企业制度作为社会生产的一种组织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经济活动效率的追求逐步形成,企业制度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提高经济效率,这集中体现在企业制度的变革能创造一种新的生产力,新的企业制度既能节约生产费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增加产出,不仅能为管理的创新提供制度条件和前提,也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活动综合效率。罗纳德•科斯指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率,达到最优效率,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制度安排对资源的配置和企业的受益都将产生影响,不同的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企业需要在不同的制度之间进行选择。道格拉斯•诺斯从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结合考察制度产生和变迁的过程,制度是为了降低人们互动中的不确定性而存在的,随着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边际生产成本逐渐递减,以及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中机会主义的存在,边际交易成本就会逐渐增加,从而影响经济效益。制度的稳定性丝毫不否定它们处于变迁之中的事实。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渐进、非连续的过程,是由于社会中非正式约束嵌入的结果,不论是惯例、行为准则、行为规范,还是个人、公司之间的契约,制度总是处于不断演化之中。在经济活动中,组织及企业家从事有目的的经济活动,因而他们是制度变迁的主角,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虽然韦伯、科斯、诺斯等对制度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尽相同,但都认为生产力或技术的进步以及制度的变迁,对社会或是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效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形式,是一个有目的的实体,是由其创立者设计出来、用来最大化其财富和收入,以及实现其他由社会制度结构所提供机会设定的目标。在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企业逐渐改变制度结构,不同约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企业的财富最大化。最合理的制度安排就是使交易成本为零,如果原有的制度安排不能提高利润,原有制度安排下的某些人为了获取潜在利润,就会率先克服这些障碍,从而导致新的制度安排。信用制度变迁对利润增长的作用路径是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现有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市场经济交易机会与交易成本,从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收入及速度。当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进出口产品价格、原材料价格、劳动力价格等外界条件、因素变化进入经济系统时,则改变了现有的经济条件及收益结构,只有进行制度创新,创立新的合适的信用管理制度,才有可能实现潜在利润,实现经济的增长。因此,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的必要基础。为了获得经济绩效,企业建立一套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制度是必然选择,以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市场经济不完备情况下机会主义导致的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这其中,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最优选择。

三、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各种创新能力中最基本、对其他创新能力起促进或制约性先导作用的创新能力,具有稀缺性、不可复制性等特征。企业的正式制度会影响企业的组织氛围,进而在资源决策时产生规范和理性,只有当资源与企业正式制度适配时,其创新能力才会提高。因此,企业制度创新能力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作为信用销售中考察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营运能力、内部管理能力的核心制度,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属性和特征,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之一。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赊销、信用交易规模不断增大,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较为明显。企业通过建立规范化的制度和规则,有效降低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成本、存货成本等相关管理成本,同时迎合了客户不同交易方式的需求,大大提高了销售利润率和市场占有率,使本企业具有了其他同行业企业不可比拟的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在满足经销商或消费者短期融资需求的同时,能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营收益,实现了消费者价值和企业自身利益的统一。特别是在生产贸易链愈加紧密的情况下,只有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建立符合市场规范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才能推进跨区域的企业合作,在实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另一方面,科学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形成战略联盟,使上游供应商、制造商和下游渠道商之间形成稳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交易对手的忠诚度和成功率,提升企业绩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查看全文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促进金融供给侧改革、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同时伴随着不同于传统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为此,本文分析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包括系统性风险特征突出、风险传导性特征明显、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道德风险扩散性突出等;基于系统论提出六要素系统分析框架:系统性风险要素、电子商务环境、核心企业、融资企业、供应链关系以及融资资产风险属性,并进一步提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控对策。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中小微企业;风险管控;商业银行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主要特征

供应链将初级生产、经济再生产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紧密串联为一体,因其运行管理的复杂性,导致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表现出自身独有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系统性风险特征突出。系统性风险的典型特征是单个主体难以通过风险防控措施有效降低或分散其风险,具有突发性明显、扩散性强和破坏性大等特点。对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而言,系统性风险特征尤为突出。在供应链初级生产环节,易于受自然灾害或经济环境影响,导致某一区域初级供应商集中大面积的损失,所形成的风险可能迅速通过供应链关系传导、扩散,形成整个供应链金融系统信用风险;而发生在再生产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风险事件,如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日本高田公司安全气囊质量丑闻等,诱发了整个供应链危机,并扩散至整个产业,形成了影响空前的全局性危害,从供应链金融视角分析,反映供应链金融突出的系统性信用风险特征。二是风险传导性特征明显。由于供应链金融是以供应链为依托的多主体参与的系统性经济行为,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和动态关联关系,任何一个参与主体发生信用风险,都会沿着供应链传导扩散。上游中小微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会通过价格、供应关系等逐级传导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将影响供应链上资金的正常流动,从而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形成影响;而如果核心企业出现信用风险,对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将更为严重,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的危机,造成供应链金融系统信用风险发生。此外,作为供应链的重要中介性参与主体,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作功能,信用风险也可能通过物流系统波及整个供应链金融。三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过高的直接原因,金融机构依托于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掌握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融资服务,但现实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掌握并不全面,多限于表面的交易信息,难于获取反映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内部管理、财务能力、真实竞争力以及历史信用记录等全面信用信息。或者即便能够获得相关信息,也无法甄别其真伪。这当然与中小微企业的基础素质有直接关系,但也与信息网络技术在本地区、产业、企业间发展不均衡密切相关,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在管理中的信息网络技术应用比较滞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金融信用信息的共享和管理协同。四是道德风险扩散性突出。道德风险一般指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交易相关方为获取不当得利、避免责任而发生逆向选择行为导致的违约风险。一方面,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经营主体经营规范性、持续性较差,很容易在经营过程中做出主观逆向选择,引发道德风险并沿着供应链进一步放大,形成供应链金融系统性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中小微经营实体受内外部环境制约,抗风险能力偏弱,当遭受外在风险侵袭时,部分经营主体会发生被动道德风险,并引发其它经营者效仿,导致道德风险横向扩散,从而诱发供应链金融整体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系统框架与因素分析

根据系统发展观,风险的形成动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风险主体自身及其行为因素,能够自我控制;而外因是风险主体难以准确预知或控制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的,从参与主体的视角分析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主体(供应链核心企业、融资企业)、直接载体(融资资产)以及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供应链关系等共同构成了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内在动因;而其所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环境(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水平)构成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形成的外在动因。基于此,结合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提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系统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一)系统性风险因素。系统性风险是一种由整体环境因素所导致的不可分散风险,可能由单一风险事件诱发、因主体之间关联关系而引发破坏性扩散效应,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全局性的冲击。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等外在系统性风险因素,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至关重要影响。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经常对涉及第一产业的供应链上游企业造成不可抗力的危害,导致供应链供求关系的剧烈变化、成本大幅波动,甚至引发整个供应链无法预控的重大风险;国际政治环境恶化导致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宏观经济波动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等,可能导致某一产业链失去竞争优势,诱发供应链金融系统性信用风险。(二)电子商务环境因素。近年来电子商务在我国迅速发展,但行业应用水平不够均衡,主要反映在供应链金融各参与主体所处的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包括信息共享程度、网络协同处理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信息共享程度反映了供应链金融各利益相关方是否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协同平台实现对信用信息的共享,它影响到各方能否及时、客观、全面掌握相关信用状况,进而制定和采取相应信用风险应对措施;网络协同处理能力主要指供应链金融各主体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实现业务协同处理的能力,对提升信用风险管控效率、高效处理信用风险事件、缓释信用风险后果影响十分关键;信息化应用水平是指以ERP系统为代表的信息化应用,是否提供了适用于供应链管理需要的信息化手段,反映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是否具备现代化管理基础。(三)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因素。核心企业信用风险被认为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震中”,源自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极易通过供应链关系传导至上下游企业,进而导致整个供应链乃至产业链金融信用风险放大,甚至诱发危机产生。从相关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来看,将其作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关键内在要素,一般考察其所处行业地位、产品优势、基础素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信用级别因素。当然,以上因素并非孤立分散的反映核心企业信用风险状况,而是构成系统性的有机整体,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估,才能更为全面、准确地把握其信用风险。(四)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因素。融资企业信用风险被认为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震源”,通常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产生的源头,通过供应链得以传导放大,形成整体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关于供应链金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理论研究和业界实践一般是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融入融资企业供应链相关因素,可归纳为企业基础素质、融资企业地位、产品竞争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发展(成长)能力、信用状况等方面。同样,以上方面从不同维度反映了影响融资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割裂的关注某一方面都是有失偏颇的,需要系统性进行综合评判。(五)供应链关系因素。供应链关系是供应链各方一定时期内在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基础上形成实现共赢发展的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处置后果。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供应链关系主要体现在反映供应链相对竞争地位的供应链竞争力、由供应链各方之间约束关系(如长期合作契约)决定的关系强度、综合反映供应链上合作各方深层次潜在关系的关系质量、合作时间以及合作频率等方面,以上因素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传导路径的角度,反映了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因。(六)融资资产风险属性融资资产风险属性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规避、缓释乃至违约损失产生直接影响。考察融资资产风险属性是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研究中,学界与业界基本上都考虑了此因素,但不同行业融资资产风险属性对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如在农业供应链金融与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金融中的融资资产质押风险判然不同。一般的,通过考察资产价格稳定性、融资资产保质性和资产变现能力等因素,综合评价融资资产对债务的保障风险。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管理竞争力论文

[摘要]我国的经济已经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在以买方市场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和经营方式。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众所周知,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我国企业间帐款拖欠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源头,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本文针对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具体思路。

(正文)我国信用问题突出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货款或贷款的拖欠,拖欠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症。众所周知,拖欠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信用风险问题,它源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其中内部管理起决定作用。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和信用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而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中,信用管理被认为是企业的生命,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管理制度,企业将缺少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最终将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我国企业间帐款拖欠现象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信用风险的源头,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必须首先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一、企业信用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1.企业信用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信用管理是指企业为获得他人提供的信用或授予他人信用而进行的管理活动。狭义的信用管理是指对企业的授信活动和援信决策进行的科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本文所说的企业信用管理主要是狭义的企业信用管理,也是传统的企业信用管理。

企业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从企业管理职能的角度,企业信用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回收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的目的是对各种规模的企业,在力求达到企业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企业信用管理的意义。信用管理问题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一个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加强商品质量和价格竞争力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提高信用销售(赊销)的能力。也就是说,要更多地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现汇结算方式相比,信用结算方式的优势显而易见,购买方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信用充当交易媒介先收货后付款,从而大大提高购买方的购买能力和销售商的营业额。在西方国家,所有商业贸易的90%都采用信用方式进行,只有不到10%的贸易采用现汇结算,信用结算方式已经成为商品交易中的绝对主流。而在我国,由于企业信用的缺失和不足,企业问信用交易方式仅占所有交易的20%左右,现汇交易达到80%,落后的结算方式严重地阻碍了贸易的扩大和企业的发展,也使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减弱。很多国外厂商因为无法接受我国企业的现汇结算方式转而去购买其他国家的产品,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已处于和国外企业同台竞争的环境中,而据上述分析,同样规模的企业,西方企业的信用销售能力是我们的4倍。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根本无力与国外企业竞争。我国企业必须大大提高赊销比例,才能在销售上与国外企业竞争。提高赊销比例的前提是加强企业信用管理。

查看全文

金融租赁公司与信用评级探索

[摘要]随着金融租赁业务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识别、防范和控制承租企业信用风险,加强内部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租赁公司面临的共同课题。

金融租赁公司引入外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其信用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而信用评级机构开展与金融租赁公司的合作,也可进一步拓展市场,增加信用信息数据的积累。二者合作的主要方式包括信用评级、尽职调查、管理咨询以及信用方案设计等。

[关键词]金融租赁;信用评级;合作

1金融租赁行业发展状况及风险特点

融资租赁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美国,目前,全球近15%的投资都通过融资租赁完成;在美国,融资租赁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其租赁渗透率已超过30%,进入成熟期。而在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融资租赁,融资租赁的渗透率一直较低。2007年3月1日,银监会颁布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这一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银行自1997年被强行退出租赁市场后重新获得该牌照,工行、国开行、建行、交行、民生、招行等相继成立了金融租赁公司。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8年11月,6家银行租赁公司的平均注册资本达到36亿元,租赁资产规模约为460亿元,只用了一年就大致占据了整个融资租赁市场业务的半壁江山。

融资租赁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业务,是一种将金融、贸易、工业结合起来,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交易,其法律实质是出租人按承租人对租赁物与供货人的选择取得租赁物再出租给承租人。

查看全文

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论文

[摘要]信用担保是公认的高风险行业,提高专业化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功能发挥至关重要。本文利用模糊数学理论,通过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模糊综合评价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现状与控制方法选择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实践起步于1992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初步发挥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作用。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我国的担保业面临着资金规模小、业务单一、业务程序不规范和风险防范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而风险管理是最为核心的问题。由于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水平认识不足,我国各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在实际运行中都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担保资金尚未有效利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中介功能尚未真正体现,能够受到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支持和服务的中小企业还极其有限。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引入定量分析技术,精确度量担保业务所面临的风险,进而寻求在风险有效控制前提下适度的担保规模,以实现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均衡。

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包括信用担保风险评价与度量、决策、风险防范和控制,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是信用担保风险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决定担保机构能否生存及有效运行的关键。本文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评价,即担保项目评审,而不是担保机构面临的所有风险。

有关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在国内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却处于成熟阶段,涌现了KMV、CreditMetrics、Credit等众多模型和方法,这些先进的评估理论和方法由于在国内缺乏相应的基础数据,难以进行广泛的运用。遗传规划、贝叶斯网络、神经网络等非线性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并且解决了数据的非正态分布问题,但是这些方法在评估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使其不具有很高的可解释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其他一些数学方法,如Z值破产模型、Chesser企业信用预测模型,由于引入的指标少且大多为财务指标,评价结果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求一种准确性高和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对信用担保项目风险状况进行评估。本文针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特点,引入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来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查看全文

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摘要]中小型外贸企业在产品出口过程中由于企业本身认知与能力不足、出口产品自身的特点以及收汇方式等内因,加之缺乏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和相应法律保障、风险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等外因,导致其面临诸多信用风险问题。应构建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事前预警与客户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预警,从而对出口信用风险进行判别、评价和控制。此外,还应建立科学的征信体系,建立并完善出口信用中介机构,并出台相应政策为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关键词]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征信体系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概念及意义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

1.信用风险。众所周知,“信用是一种借贷活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它体现的是一种“借”和“贷”的关系,来源于贸易双方交付的延迟性,即时间差。[1]而信用风险是一种可能性,即不遵守诺言的可能性,是买卖双方由于一方违约而可能带来的相关损失。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信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信用的缺失。很多情况下贸易双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仅凭彼此的信誉与信任进行交付,诸如赊账、延期付款、预付定金等形式,时而会出现严重的失信问题。中小型外贸企业作为信用主体,在对外贸易活动中不得不承受信用风险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后果。2.外贸信用风险。外贸信用风险是企业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基于信用而提供商品或货币而债务人不能按期足额地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国际贸易具有特殊性,中小型外贸企业与外商发生贸易关系时,因国内外诸多条件的限制,比如信息不对称、资源利用的能力有限、新制度的安排等,使其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而这一过程中风险却是始终伴随的。外贸信用风险严重威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3.外贸信用风险管理。外贸信用风险管理,指外贸企业对因信用关系而产生的对外贸易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整套业务方案、政策措施以及为此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制度。[2]主要是对客户基本信息的搜集、债权的保障、信用的评估、应收账款的回收、信用额度的授予等等。采用相应的手段来预测进而管理风险,是外贸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职能。4.政府信用风险管理。政府信用风险管理一般包括政府如何建立信用风险的监控机制、如何提高政府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等。笔者把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签约前。旨在通过对风险的类别进行辨识,并建立对外商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从而对风险进行判断和预测,尽可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使交易过程向良性方向发展。第二阶段:签约中。政府通过建立债权保障机制,帮助外贸企业增强信用能力、控制交易中的信用风险,在交易中期转移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第三阶段:签约后。政府对由于意外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债务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的货币信用危机采取补救措施和保险手段,力促交易有序进行,并最大限度地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和利益不受损害。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外延

查看全文

我国商品市场信用分析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企业拖欠银行贷款、经营中弄虚作假、假冒伪劣等方面可以了解到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我们从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等分析商品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才能提出了建立中国企业信用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品市场;信用缺失;企业信用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的采邑经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逐渐被破坏,代之以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市场经济,各种产品和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的流动领域大大扩大了。人员流动范围的扩大和流动更加频繁,使得原有的身份信用不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出现反映信用缺失问题的现象,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各个领域以及各个市场主体和公共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用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桎梏。

本文主要分析我国商品市场中的信用缺失问题。

一、我国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领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查看全文

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

一、我国商品市场中信用缺失问题的主要表现

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本内容之一,我国目前的信用缺失首先表现在商业信用领域,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大量存在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相互拖欠货款,贷款方拖欠银行的贷款,经济活动主体偷、逃、骗税的现象

中国企联于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通过问卷、企业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对513家企业的诚信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调查研究的情况,提出了推动我国企业诚信建设的政策建议。调查显示,企业受到多种失信行为的困扰,主要包括拖欠款、违约、侵权、虚假信息、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我国企业市场交易手段落后,由于信用条件不完善,造成企业信用交易手段受到限制,财务成本高。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票据结算量约相当于企业存款余额的11倍,而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是3300倍。此外,发达国家企业间的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占贸易总额的0.25%~0.5%,而我国高达5%以上。近年来,我国由于企业失信行为引发的社会问题呈现多发趋势,发生数量大幅增加,影响较大有:欧典地板虚假宣传案、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制假案、安徽华源制药厂产品质量案等。

2.经营中弄虚作假行为猖獗,主要表现在:不法厂商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质量欺诈、商标侵权、专利侵权以及合同欺诈等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1998年全国有68.45%的消费者受到过商业欺诈行为的侵害。概括起来,我国商业企业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主要表现为商业质量欺骗、价格欺骗、服务方面的欺骗、商场在促销活动中的欺骗、经营方式的欺骗及企业形象和商场实力的不真实宣传等方面。据统计,2003年前11个月,全系统共查处提供虚假文件骗取登记、虚假出资、虚报出资、抽逃出资的企业2.3万家,吊销违法企业营业执照15.3万家。查处无照经营业额211万户次,取缔无照经营47万户,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1.03万件,制假售假案件24.24万件、商业欺诈案件5159件。受理消费者申诉70.66万件,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5.45万件,广告违法案件6.88万件,商标侵权案件2.87万件,合同违法案件1.74万件,其中合同欺诈案件3173件。

查看全文

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查看全文

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论文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媚外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