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5 09:51: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科技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科技创新研究
市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过慢、产业结构不协调、内生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在今后的发展实践中,要思考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企业怎样增强竞争力?如何降低产品成本?要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提供新思路,即坚持科技创新。那么,科技创新给地方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企业的创新意愿强烈吗?企业的创造力如何?企业愿意为创新投入吗?企业愿意承担创新的风险吗?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SWOT分析
1.优势。(1)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分工专业化的新趋势,推动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率达到98.2%,高端工业产品不断涌现。目前全市拥有3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6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33亿元。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泵业园区的泵阀产业基地、数字产业基地、泳装和新材料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均取得较大进展。企业专利申请量从2010年的47件增加到2016年的1160件,开发出了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产品以及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中,“大型干燥机用总臂轴螺带式喂料机”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2)大型企业科研创新力量雄厚。K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大型企业科研具有良好的底蕴。K市的科技力量,尤其是研发人才、科研装备等科技资源,在几家大型企业中体现明显,拥有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科研机构设置、研发团队构成、高级技术人才比例、大型科研设备等,软硬件条件较好,其研发能力在国内同行业企业当中,也具备比较优势。(3)创新创业平台建设逐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专业研发服务平台发展取得一定突破,在石化装备、泵业、船舶、泳装等领域形成了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平台,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特派信息服务平台、高新区共享信息化平台等平台建设顺利推进,泳装产业基地的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龙湾硅谷”项目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未来将成为科研人员和高校师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平台载体。2.劣势。K市企业多属传统产业,向现代企业转型进展缓慢,企业活力不足,存在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意愿不强、高端人才聚集难等诸多问题。(1)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16年,K市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分别为120.5亿元和27.4亿元,两者总量在省各市中排在最后。K市大多数企业的创新以模仿性、渐进性创新为主,原创性、突破性创新偏少。K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力量尤其薄弱,研发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多集中在中专到本科学历,没有以硕士、博士为主的研发团队,具有高级职称的研发人员比例也极少。研发投入少,基础性、公益性技术研发十分薄弱①。由于高端科研设备多数是进口装置,中小企业买不起或买不到,制约企业创新和产品升级。(2)企业创新意愿不强。虽然K市的大型企业其研发能力具备比较优势。但国有企业一直得到国家从资金到政策上的诸多优惠,很容易取得政策性资源,获取较大利润。这种非市场因素导致的超额利润获取使国有企业不需要高度关注市场需求和参与市场竞争,有创新的能力,但无创新的动力。高新技术企业从数量角度讲,并不理想。而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很多是围绕几个支柱产业,且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为多数。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结构调整意识,创新观念淡漠。在产品、市场、技术等方面,多是在挖大企业的墙角。很多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使用上视野狭窄,企业缺乏人才培养和企业升级的战略意识。(3)高端人才聚集难。财政科技资金规模偏少。2015年,K市研发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5%,低于全国1.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7个百分点。由于待遇问题以及企业缺少科研课题,使科研人员不能才尽其用,特别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和科研领军人才。而对于中小企业,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缺乏稳定性,而引市曾经是重要的工业城市,随着创新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后继乏力。K市必须尽快将经济发展从进高级人才需要较高的待遇,致使一些中小企业留不住人才。K市专业化人才资源供给不足,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仅占求职者总数的0.04%;技师、高级技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占0.86%、0.21%和0.11%。企业内高级管理和研发设计人才紧缺,研发力量不足,这势必影响到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发展。3.机会。(1)创新全球化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爆发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创新要素加速流动,新业态、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区域创新体系更加系统化、平台化,更具开放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升级发展面临广阔的机遇。(2)我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摆在全局最重要的位置。未来五年,国家将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重大举措。(3)“十三五”期间,K市迎来了五大发展战略机遇--“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建设、第二轮东北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2016年2月,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旨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培育和催生社会发展新生力量。4.威胁。(1)工业革命对企业的要求提高。在全球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处于新旧产业的更替期和发展动能的转换期,新兴经济体经济引领世界新常态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根本性转型升级没有实现,那么在未来的全球产业分工中将长期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2)产业竞争加剧。老工业基地是石化产业和装备制造产业的聚集地,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对产品的质量、性能、成本、价格、服务、交货期等要素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面临同行企业激烈竞争、潜在竞争者入侵等巨大压力。(3)市场需求变化频繁。当前,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企业面对的是复杂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为了适应需求变化,创造新的市场,企业的主导技术面临着不断的更新换代的迫切要求。
二、企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
K市传统产业居多,应抓住机械制造的智能化升级、“互联网+”等机会,通过高端链接和借势发展来弥补自身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的劣势,抓住一切有利于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的机遇,推动K市企业行稳致远、做优做强。1.挖掘潜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生命力旺盛的朝阳产业,企业在产品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发展,实现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柔性化精细化发展、加快大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培育发展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1)挖掘现有资源加强新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鼓励有条件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围绕K市新材料、高端装备以及泳装制造等优势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新型产业研发组织。依托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现有资源,按照“企业主导、院所合作、政府支持”的原则,整合和建设一批面向全行业的开放式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小试中试、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通过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柔性化精细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用“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品牌创优+渠道创通”(四创),推进产业向高端转型升级。(2)围绕重点产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协同。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努力建立起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各类创新创业载体。一是寻求战略合作。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科技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在K市创建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搭建科技对接平台,发展“分享经济”、“飞地经济”。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产业链上的企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专利共享和成果转化推广的平台及机制。二是盘活要素存量。在大学、科研机构、高新区等创新要素集中地,盘活利用存量楼宇、仪器设备、闲置厂房等资源,打造虚拟空间、创客平台、创业社区等众创载体。鼓励推动K市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现有的科研仪器设备等资源向社会全面开放共享,实现科研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避免或减少重复购置,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2.激发活力,培养企业家创新精。神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让企业真正发挥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发挥,离不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鼓励引导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改变“十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观念,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价值观。由于科技创新具有时效性差、创新投入与产出经常不成比例的特点,在K市的企业家中,“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价值观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但创新意识不够。政府或行业中介组织可以通过短期培训、组织一些企业家到国内外的先进地区参观考察以及举办专家讲座和“企业沙龙”等多种形式,开拓企业经营者的眼界,帮助他们更新思维和理念,提升承担科技创新风险的魄力和能力。3.强化支撑,构建创新人才供给机制。创新理念本质上是“人本理念”,“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领先科技和尖端人才是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因此,科学搭建人才政策体系,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培育紧缺适用人才,引进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是发展K市创新型经济根本点和立足点。(1)打造科技人才培养机制。政府应积极构建与产业升级发展相适应的高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一套有效的产业人才培养及供给机制。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科技领军人才、优秀创新团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及大型民营企业的科技人员发挥创新骨干作用,建立创新团队,引领全市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万众创业,大众创新”,广泛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能大赛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调动职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2)打造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引进大型产业项目,造就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实现项目吸附人才、人才支撑项目的良性循环,为科技人才提供广阔的施展空间。支持企业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导和支持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要特别重视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技术寻求型的对外投资,通过独资、并购、合资、参股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吸收技术溢出、适应目标市场、不断推进技术研发的国际化。在欧美等科技发达国家设立海外孵化基地,就地利用海外人才,带土移植引进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形成境内境外联动,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谋求高层次的技术合作和引进。大力引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海外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海外高级工程师和科技创新团队。(3)健全科技人才奖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和兼职。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②,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继续坚持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等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有效方式对于服务企业贡献突出的科技人员,采取优先晋升职务职称等奖励措施,改革科研工作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为科技研究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探究
摘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好科技创新管理,是科技创新管理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管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项目管理、人才、创新激励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该文首先阐述了科技创新管理在部分企业中存在问题:策划错误、缺乏刚性管理、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管理工作需要各企业结合自身企业模式和管理运行状况及时调整。后对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做了探讨:以市场为引领,做好科技创新的规划设计,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出台相关制度。依照项目周期,参照质量管理体系对科技项目分级、分过程管理,重点关注对项目的立项、实施、结项和评价的管理。重视科技人才,加强人才的培养、扩展奖励覆盖面,落实奖励。创建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氛围。
关键词: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落地;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激励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提出: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业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基础软硬件等瓶颈仍然突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创新是第一动力,矢志不移自主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热情。近年来,围绕科技创新工作和体制机制改革,国家出台大量科技政策,在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人员奖励激励、科研诚信文化建设等方面指引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及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国资委分别在2011年、2016年和2018年先后出台具体文件,鼓励中央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中央企业加强自主研发、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提质增效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发展,建设中央企业的创新体系。实时紧贴国家政策,开展好科技创新工作,是科技创新管理者面临的挑战,更是必须完成好的任务。近年来,铸管股份积极践行“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取得丰厚成果。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实践,坚持“融入生产、支撑营销”的创新思路,启动专业研究院的内部市场化运作,彻底打通公司内部产销研快速联动渠道,引导各企业深化“政企学研”合作,构成了完整的技术经济链条,通过构建“公司技术管理委员会为决策主体,专业分会为评审主体,专职部室为考评主体,研究院为研发主体,股份与各单位为出资主体”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加大产品绿色、智能升级,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重大装备,生产管理执行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参加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激发创新活力、助力转型升级、引领行业发展。下面从专业创新管理机构的角度,汇总现在普遍存在的创新管理问题,并提出几点笔者单位实施的企业创新管理思路。
1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存在的普遍问题
1.1不能正确定义和策划科技创新。不能将创新与工作改进有效区分,科技创新聚焦不足。普遍存在将企业中的先进设备或技术的引进吸收、基层岗位的小改小革、成熟的产业化项目等列为主要创新工作,创新项目总量增加,但创新管理聚焦分散,甚至偏移。因此,企业要想搞好创新管理,必须正确定义创新工作和创新项目,紧盯并管理、服务好创新项目,并围绕项目开展好科技创新人员管理、项目评价、成果管理等创新工作。企业的创新工作策划开展必须从基层向公司提需求,从公司向实施提要求,上下结合中找到契合点,才能确定好企业切实受益的创新项目。1.2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不到位。科技创新工作实施过程缺乏科学管理。多次进行研究路径、阶段性节点变更,较大幅度更改项目投入,变更项目合作方,有的还出现了更改项目预期目标的问题。导致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科学及时处理,无限期搁置,无明确结论。按照科技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引入科技项目管理可有效避免以上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按照项目可研、立项、实施和结项进行监督管控。在项目立项中做好明确目标、分阶段评价、按目标验收规定,并做好结果后评价。实施过程出现不可控预期时,及时评判并科学处置是否调整变更或中止,在项目结项时按照已定目标进行验收评定。必要时,科技创新管理部门还要跟踪项目转化后的实际运行情况,根据经济或技术等指标进行项目的后评价。1.3科技创新人才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两种问题阻碍创新人才的发挥和成长。(1)原创保护性偏差,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动,基于企业生产和监控性质,创新工作直接和间接参与者众多,界定创新贡献边界较难、工作过程和创新成果随着实施公开。文章专利撰写和奖项申报的人不是原创发起者、创新团队缺少原创人的现象偶有发生,许多文件撰写功底偏弱的创新人才在这种环境下的创新激情未被充分激发,这与公平、公正、风清气正的创新环境相偏离。(2)创新容错机制偏弱,只准成功不许失败,过多强调创新的近期效益、忽略长远发展。实验研究、工业小试、工业生产存在差别,是成果产业化应该解决的差别和开展的工作。创新项目从实验到小试再到量产的3个阶段中,面临的客观条件差异较大,技术参数范围、潜在安全环保隐患,以及可能引发其他新问题,都是产业化所需解决的客观工作。如果缺乏合理容错机制,重于问责,不能对创新人才给予客观评价和正面支持,将捆绑人才的创新激情、让技术人才不能全身心、无顾虑地开展创新工作。
2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开展
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分析
摘要:掌握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是针对性制定科技经济政策、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依托山西省科技厅调查系统,吕梁市深入开展了“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活动,2017年全市共征集回1448户企业的1519项科技创新需求。介绍了吕梁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的调查情况,分析了此次调查表现出的特点。
关键词: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工作;吕梁市
1吕梁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情况
根据山西省科技厅《关于开展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的通知(晋科函〔2017〕44号)》工作安排,吕梁市科技局对吕梁市辖区内的13个县市区企业进行了科技创新需求情况调查,截止到2017年6月26日,共征集回1448户企业的1519项科技创新需求,并全部网上申报成功,在全省排第二位。1.1吕梁市企业科技创新需求情况。吕梁市共征集回1519项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其中自主研发193项,占比12.71%;技术合作699项,占比46.02%;委托其他单位研发68项,占比4.48%;技术转让26项,占比1.71%;其他方式533项,占比35.09%。1.2吕梁市企业基本情况。吕梁市这次向1448户企业征集了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表,其中第一产业787户,第二产业459户,第三产业202户,合作社530户,规模以上企业213户,中小微企业507户,高新技术企业42户,民营科技企业155户,中央驻晋企业7户,医院35户。1.3吕梁市企业所属产业基本情况第一产业787户,其中合作社502户,规模以上企业51户,中小微企业211户,高新技术企业15户,民营科技企业83户,中央驻晋企业0户,医院1户;第二产业459户,其中合作社2户,规模以上企业147户,中小微企业187户,高新技术企业21户,民营科技企业47户,中央驻晋企业5户,医院1户;第三产业202户,其中合作社26户,规模以上企业15户,中小微企业109户,高新技术企业6户,民营科技企业25户,中央驻晋企业2户,医院33户。1.4各技术领域需求情况。现代农业609项,其中自主研发63项,占比10.34%;技术合作355项,占比58.29%;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1项,占比1.81%;技术转让10项,占比1.64%;其他方式170项,占比27.96%。煤炭102项,其中自主研发11项,占比10.78%;技术合作29项,占比28.43%;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0项,占比9.8%;其他方式52项,占比50.98%。焦化16项,其中自主研发1项,占比6.25%;技术合作3项,占比18.75%;委托其他单位研发2项,占比12.5%;其他方式10项,占比62.5%。冶金29项,其中自主研发3项,占比10.34%;技术合作8项,占比27.59%;委托其他单位研发8项,占比27.59%;技术转让1项,占比3.45%;其他方式9项,占比31.03%。电力7项,其中自主研发1项,占比14.29%;技术合作3项,占比42.86%;技术转让1项,占比14.29%;其他方式2项,占比28.57%。化工29项,其中自主研发4项,占比13.79%;技术合作13项,占比44.83%;委托其他单位研发5项,占比17.24%;其他方式7项,占比24.14%。现代煤化工16项,其中自主研发1项,占比6.25%;技术合作9项,占比56.25%;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项,占比6.25%;其他方式5项,占比31.25%。煤层气2项,其中技术合作1项,占比50%;其他方式1项,占比50%。新能源8项,其中自主研发1项,占比12.5%;技术合作1项,占比12.5%;委托其他单位研发4项,占比50%;其他方式2项,占比25%。新能源汽车2项,其中技术合作2项,占比100%。新材料31项,其中自主研发9项,占比29.03%;技术合作19项,占比61.29%;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项,占比3.23%;其他方式2项,占比6.45%。节能环保70项,其中自主研发12项,占比17.14%;技术合作32项,占比45.71%;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3项,占比18.57%;技术转让2项,占比2.86%;其他方式11项,占比15.71%。装备制造37项,其中自主研发14项,占比37.84%;技术合作17项,占比45.95%;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项,占比2.7%;技术转让1项,占比2.7%;其他方式4项,占比10.81%。交通运输3项,其中自主研发1项,占比33.33%;其他方式2项,占比66.67%。电子信息21项,其中自主研发2项,占比6.52%;技术合作9项,占比42.86%;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项,占比4.76%;其他方式9项,占比42.86%。新一代信息技术27项,其中自主研发4项,占比14.81%;技术合作18项,占比66.67%;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项,占比3.7%;其他方式4项,占比14.81%。生物技术32项,其中自主研发2项,占比6.52%;技术合作25项,占比78.13%;委托其他单位研发2项,占比6.25%;技术转让1项,占比3.13%;其他方式2项,占比6.25%。医药卫生44项,其中自主研发8项,占比18.18%;技术合作24项,占比54.55%;技术转让4项,占比9.09%;其他方式8项,占比18.18%。食品加工140项,其中自主研发38项,占比27.14%;技术合作64项,占比45.71%;委托其他单位研发7项,占比5%;技术转让1项,占比0.71%;其他方式30项,占比21.43%。现代服务业53项,其中自主研发1项,占比1.89%;技术合作23项,占比43.4%;技术转让2项,占比3.77%;其他方式27项,占比50.94%。其他241项,其中自主研发17项,占比7.05%;技术合作44项,占比18.26%;委托其他单位研发1项,占比0.41%;技术转让3项,占比1.24%;其他方式176项,占比73.03%。
2此次调查表现出的特点
2.1组织得力,培训到位。为了全力配合山西省科技厅完成“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活动,也为了摸清吕梁市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吕梁市企业科技需求项目库,吕梁市科技局党组研究后出台了《吕梁市科技局关于开展山西省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实施方案(吕科函〔2017〕6号)》,成立了领导组,组长为牛鹏飞,副组长为刘宝国、侯光裕、樊纪生;组员由市科技局所有科室人员组成,包括知识产权办、工业科、计划科、监察室、情报所、交流中心、人事科、办公室、农业科、市场办、法规科以及煤化中心所有人员,并将这些人员进行了分组,深入基层进行督促指导。为做好这项工作,吕梁市科技局对本市13个县市区开展了技术培训,培训人员为各县市区科技负责人及主要技术人员,培训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会议集中培训外,还采用微信交流以及电话咨询等培训形式,确保各县市区的技术人员都可以熟练操作并成功注册和录入。为了让各县市区有明确的统计范围,在会议培训前,吕梁市科技局计划成果科把各县市区所属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以及各县市区承担过的省、市科技项目企业等名单发放给了每个县市区科技局。2.2上下联动,明确任务。各县市区科技局为了完成任务,在分管科技副县长的支持与主持下,或组织辖区内各乡镇分管科技副职参加会议,或组织县工商局、农业局、畜牧局、农经局等职能部门参加会议,或通过统计局对第三产业进行统计,或对电商、红枣企业以及合作社进行统计,或在当地电视台以飘字广告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使每个县市区区域内的企业都能准确了解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情况,积极主动地按要求填报调查表,从而确保各县市区全面完成统计任务。2.3督促检查,责任到人。为了更好地督促各县市区完成好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这项工作,吕梁市科技局长每周召开4~5次会议研究部署此项工作,并根据山西省科技厅任务的不断变化,给各县市区规定的任务数也在不断调整中。建立了各县市区科技系统微信群,各县市区将每天的完成情况在科技系统微信群进行一日一通报,并将每个县市区的完成情况电话告知负责人,做好上下沟通,共同完成好目标任务。根据各县市区情况及吕梁市科技局科室情况,进行了任务分解。知识产权办负责交城县,工业科负责文水县和汾阳市,计划科负责孝义市,监察室负责交口县,情报所负责石楼县,交流中心负责中阳县,人事科负责柳林县,办公室负责离石区,农业科负责岚县和临县,市场办负责兴县,法规科、煤化中心负责方山县。2.4奖惩兑现,精准统计。为了调动各县市区企业科技创新需求调查的积极性,吕梁市科技局决定这项工作与年底的责任制考核挂钩,完成好的要奖励,完成较差的在责任制考核时要体现。通过一系列的奖惩结合激励措施,吕梁市共征集回1448户企业的1519项科技创新需求,位列全省第二。
企业科技创新评价研究
1沛县科技创新现状分析
1.1创新型企业培育情况。2016年,全县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7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5家。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9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950家、省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示范单位2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1.2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情况。一是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工作。请示报告经市政府批准后报省政府。目前,省政府已批转省发改委、住建厅、环保厅、商务厅、科技厅等5部门提出相关意见。二是推进众创空间建设。按众创空间建设要求进行摸排,对初步符合申报条件的进行具体申报辅导。今年以来,已获批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沛县特色畜禽星创天地(汉戌堂)、省级众创空间1家—沛县龙飞众创空间、市级重点众创空间1家—沛县大学生创业园。申报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市级众创空间4家,待批。三是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健全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动态管理制度,制订激励政策,引导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档升级。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新增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家、省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截至目前,全县拥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43个、市级603个,其中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博士后工作站6个,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建有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金石彭源、大屯工贸、芭田生态等3家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江苏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1.3科技人才队伍情况。科技人才是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核心要素。2016年底,全县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5900人,其中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3006人,分别比2015年增长17.8%和14.0%;R&D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的比重为52.0%,比2015年(49.8%)提高2.2个百分点。科技活动人员中R&D人员所占比重上升,反映了企业自主创新人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2沛县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通过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2.1投入产出效率有待提高。根据调查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个行业中17个行业效率偏低,占76.3%;综合效率较高的只有5个工业行业,占总体的23.7%。总体来说,科技投入产出水平依然偏低。2.2行业综合效率不均衡,冷热不均现象突出。对沛县工业企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值进行统计分析,22个工业行业综合效率不符合正态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22个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63,而标准差达到0.22。标准差大反映行业间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值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2.3传统行业投入存在冗余现象。纺织、煤炭、冶金三个行业的R&D人员、R&D经费内部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新产品研发投入四个投入评价指标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1%、23.0%、28.6%、18.4%,三个行业效率都比较低下,而且规模收益递减,投入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偏低。
3对策建议
3.1加快推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利用科创园建设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心”设立创业服务大厅、人才资源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技术交易中心、企业家培训中心、科技成果展示厅、路演报告厅、专利事务所、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机构、江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沛县分中心、江苏大学沛县转移中心、沛县国科大技术转移中心、沛县中科院兰化所特色资源高值化利用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3.2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小升高”计划,全面开展科技企业摸底调查工作,筛选出37家技术基础好、产业带动性强的科技型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引导企业对标杆、补短板,积极鼓励企业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申报。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0个,省级民营科技企业30家以上。3.3着力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组织大屯工贸争创国家级研发机构,组织恒辉编织争创省级重点实验室。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发机构8家以上,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市级企业研发机构20家以上,继续保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3.4建设智慧科技网络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成果展示、技术服务、人才引进、科技金融、项目申报等优质高效服务,实现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无缝对接。3.5大力推进“苏科贷”工作。重点做好政策宣传、申报培训、资格审核、完善企业数据库等工作。督促银行做好相关评审审核、贷款发放工作,努力缩减手续办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年内,力争入库企业达50家,为3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6000万元,切实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首贷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3.6优化科技投入结构。首先,优化人才投入结构。淡化人才“唯学历论”,通过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进行专业技术和职业培训,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其次,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企业应加大新产品研发资金的投入,加大技术改造消化吸收资金的投入,减少相关管理费用的支出;政府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优惠政策作引导、银行贷款为扶持、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的科技活动资金投入机制。3.7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技术创新评价系统可以加强企业对技术创新投资的管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鼓励企业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评价体系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率情况进行实时反映,切实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3.8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在重视技术研发的同时,还要关注商业化生产,要把实验室中的技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此,企业应以科技机构为依托,从技术创新全过程出发,围绕产业链做好整体设计和科研布局,拓宽产学研合作面,把技术和市场紧密结合,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聚和优化配置,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形成企业长期的竞争力。
科技查新在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摘要:文章结合科技查新工作的实际,从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科研项目,为企业的成果鉴定、评估、奖励提供客观依据,为企业申请专利提供信息支持,以及为企业提供竞争情报服务等四方面阐述了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技查新;企业;创新;作用
科技查新是科技查新机构以反映查新项目主题内容的查新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手段,以获取相关文献为检索目标,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作出文献评价的情报咨询服务。作为科技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科技查新不仅为科研立项,项目的评估、验收、奖励,专利申请,技术交易等提供客观评价依据,而且更应融入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中。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查新工作在科技与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2014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9号)中指出:“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竞争情报分析、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查新在科技活动工作中的地位。科技部于2015年9月11日重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标准《GB/T32003-2015科技查新技术规范》,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步入了更为规范和健康的轨道。目前,很多企业对科技查新的认识相当有限,尤其是初创的小微企业往往到了科技立项或成果鉴定时,才知道要进行科技查新,而一些大中型企业由于创新的动因主要来自政府的扶持政策,其查新往往也是被动开展,主动将查新纳入技术创新过程的企业寥寥无几。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高达40%,另外60%中与国外重复约占30%左右。脱离查新的盲目创新造成企业大规模重复性投入,增加了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提高了企业发展风险。为提升企业和社会对查新重要性的认识,文章将结合实际工作,阐述科技查新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1科技查新为企业筛选合适的科研项目
任何一家企业,要想展开科学研究,正确选择科技项目是关键。科技查新可以帮助企业快速了解和分析所属领域的技术发展态势,确保企业选择正确的研究项目。选题是否新颖,是否先进,有无立项的必要,除了依靠一些资深专家,多数企业可以依靠科技查新的功能。项目承担单位需要通过科技查新对科研项目的新颖性作出判断,提高申请课题的中标率。例如:武汉**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3月提出了“生产用血浆的流行病毒快速检测方法、人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Cohn'sFⅣ沉淀中白蛋白回收工艺研究、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技术研究、抗结核杆菌感染免疫球蛋白、破伤风免疫安全血浆的制备方法、α1-抗胰蛋白酶的制备方法、血液制品生产中乙醇添加方式的优化”等8个立项查新申请,经过我们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沟通,对所有8个项目的创新点确定后进行检索、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人纤维蛋白原的制备方法”和“Cohn'sFⅣ沉淀中白蛋白回收工艺研究”2个项目的查新点已有相似的研究报道,并有详细的数据可做参考。查新报告对项目的新颖性予以否定,及时为企业避免重复研究,节省人力、物力的投入提供了决策参考。
2科技查新为企业的成果鉴定、评估、奖励提供客观依据
科技期刊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期刊在我国的科学探索和研究制度中仅仅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而实际上,科技期刊不仅被认为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是科研成果发表的重要媒介和载体[1],更是科技转化的桥梁纽带。目前,科技期刊的作用和角色功能日益多元化,逐步朝着引导科学研究发展方向、保障科学研究质量、服务社会需要、推动科学发展等方向转变[2]。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总量4958种,仅次于美国的12274种和英国的6214种。2010—2019年,全球范围内共有16个国家的发表论文数量超过30万篇,美英两个传统科技强国在期刊出版物数量、发表论文数量、影响力等方面均居世界前两位,优势明显;中国作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中国期刊的发文数量排在世界第5位,期刊引文影响力居第10位[3]。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杨卫主任在2020年8月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明确指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相对滞后,面临论文收录流失情况严峻、期刊规模化小且数量少、学科分区分散不均、期刊总数量增长率较慢4个方面的难题[4]。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通报》主编高福认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期刊的服务质量与科技工作者的期望、期刊的作用与其所要承载的社会责任都不完全匹配[5]。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林鹏认为,分散办刊严重制约了期刊发展,造成了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薄弱,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质高端品牌期刊[6]。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胡升华认为,市场化不足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造成严重制约[7]。《经济学家》编辑部编辑朱文佩认为,与欧美等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强国相比,我国科技期刊在整体质量、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期刊的传播力远远赶不上我国科研水平的进步与提升[8]。为推动我国科技期刊的高质量发展,改变科技期刊发展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水平的现状,建立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办法,支持我国科技期刊发展。2006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始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1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共同提出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2016年,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启动;201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大提升了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实力和活力。
2引导研究方向
科技期刊引导研究方向的作用由来已久。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科技期刊既是龙头,又是龙尾”。在中国科技峰会———首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与细胞》主编饶子和提出“科技期刊应该寻找真正优秀的科学论文,以文章发表的导向作用,来引导研究者的研究方向,也同时引导资助机构的资助方向”。科技工作者主要通过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方式展现其研究成果,科技期刊能够反映出科研状况以及研究主题的发展趋势。以《中国给水排水》为例,该期刊是由国家住建部主管、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水行业“首席杂志”,期刊主要刊载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两类内容,其中上半月的理论研究主要面向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刊登理论研究论文,报道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下半月的工程实践主要为来自生产一线的设计及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刊登工程与技术实践方面的论文。该期刊还不定期围绕行业热点问题开设专栏,如“海绵城市”“污泥处理处置”“给水深度处理与南水北调”等。通过这些专栏,读者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针对性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11]。
3助力科技创新
企业科技创新成功考虑
中创网信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创新谋求发展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创新战略也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第一战略。然而,并非任何创新都能取得成功,企业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战略,应考虑下面几个要素。
一、发现和抓住市场机遇
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商业利润,是检验创新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所以技术创新要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紧紧围绕市场。企业首先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了解、分析,进而发现市场的现实和潜在需求,抓住市场机遇。通常讲市场机遇主要来源于市场的拉力和技术的推力。这二者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而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拉力式的技术创新,对技术创新的成功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海尔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就属于市场拉动式技术创新。海尔在市场调查中发现,食品店或冷饮店对冷柜的需求量很大,但市场上却没有专门为此设计的产品,海尔从市场需求出发开发的“双富豪”和“雪富豪”冷柜,正是专为食品店和冷饮店设计的,这两款冷柜问世以来,在全国各地市场引起了轰动。
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表明,在有企业参与的几乎所有成功的技术创新的项目中,企业从一开始就对市场需求情况有所了解,并对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有一定的估计。同时,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也要作好商业化的准备,抓住创新项目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商机,而不是等到项目完成,新产品或新工艺开发成功后,再去考虑市场,否则创新战略就很难成功。
二、创新目标要明确
企业在确定创新目标时要从市场出发,结合技术的可行性,认真制订出简单明确、参与者认同的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目标。确定了创新项目的目标以后,还必须据此制定有关的工作计划,把各项目标细分和转化为对项目的实际要求。工作计划分为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计划,技术方面要确定所要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经济方面应确定项目成本和市场回报率。企业在选择创新目标时,技术方面的因素是前提,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基础,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加以考虑,做好可行性的认证工作。
企业科技论文:企业科技创新的动机探究
本文作者:吕新业田德录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关于市场结构对企业投资的影响,主要观点有垄断优势观、竞争优势观和折中观。垄断优势观认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来自对垄断利润的追求,只有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才能获得创新收益,从而为高风险的活动提供持续的内部资金来源。该观点认为由于竞争不能使企业获得全部创新租金,竞争将降低企业的创新激励,高市场集中度的产业更有助于激励企业的研究开发。竞争优势观则认为竞争性环境会给研发活动带来更大的激励,面对激烈的竞争,企业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将不断增加投资。创新企业获得创新成果的利润越大,竞争威胁越大,企业的投资就越大,并且竞争行业的最优投资均衡在于权衡动力与阻力。折中观研究发现,的人员强度与市场集中度之间呈倒U形函数特征,即市场集中度有利于提高的投入强度,但是如果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超过了某一临界值,市场的力量就会反过来压抑创新的投入。该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寡头垄断最有利于激励企业投入的积极性。国有企业的动机分析。近年来,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产业化效果显现,自主品牌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产学研联盟正在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地位的变化,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中的企业,而不再是计划中的企业,均面临生存和发展竞争。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缺乏灵活的机制,必须选择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国有企业必须以改进和创新,而不是使用垄断去达到竞争市场的目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企业创新。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国有企业必须在创新活动中走在前列,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产业研发活动的全球化,会对我国资源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组织产生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技术进步、管理经验、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同时将促使政府和企业协同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在国内进行产业活动的环境,这都为我国国有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带来了良好机遇。技术创新方面,从创新投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开发机构的建设,科研活动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创新产出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发明专利;从创新机制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渐体现,社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产学研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同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并一直努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但是,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参与活动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1)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对高新技术的反应不如民营企业快,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深,行政管理色彩较浓;(2)国有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低,很多企业对此不感兴趣;(3)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政策不配套,立法不健全,影响科技人员积极性的充分发挥;(4)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关联度低,相互缺乏支持。民营企业的动机分析。民营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能力,按照创新动机,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分成三类:领先激励型创新、模仿追随型创新和生存适应型创新。②1.领先激励型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将长期存在,从而使得竞争优势呈现可持续性。所以,企业的内部资源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内部资源的独特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即超额利润,组织和技术创新是超额利润产生的主要源泉,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是获取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领先激励型创新的企业更加倾向于采取独立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式。2.模仿追随型创新:选择模仿创新的企业必然在资源禀赋上比领先企业弱,未能拥有富余的资源,自主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令其不能独立承担,但是可以进行模仿追随,说明这样的企业至少没有陷入资源困境,基本上能够达到资源均衡状态。资源有限且基本达到均衡状态的企业倾向于选择模仿追随型创新战略;知识产权保护宽度的大小影响模仿创新的数量和速度,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模仿创新的时序差异表现为模仿能力中等的企业采取紧跟领导者行为的策略,而模仿能力较低的企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速度较慢,其模仿追随也会慢一步,往往在创新信息披露较多时才能进行模仿。而由于模仿收益的负外部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模仿,创新项目的预期收益迅速下降,甚至净现值为负数。所以在企业创新的博弈中,先行者往往取得高额的创新收益,跟随者则只能取得较少的收益,且模仿时序中越是靠后者收益越少,甚至收益为负而发生亏损。所以,模仿追随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小于自主研发的领先激励型创新者的市场收益。3.生存适应型创新:较差的绩效引发企业及管理层的生存危机,会导致技术创新投入强度适应性增加。当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陷入困境时,常用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或推出新产品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故此时管理层更愿意承担技术创新的风险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所以,我们认为较差的企业绩效会引发技术创新投入的增加。当企业经营绩效差时,所有者会增加对管理层的监管强度,甚至收回控制权,没有留给管理者太多的长期投资空间和耐心。而自主创新不仅投入很大,回收周期长,而且风险也是较大的。因此,作为资源没有富余的绩差企业的管理者更倾向于进行风险小、投资周期短、有重大影响的育种科研项目。同时对大中型国有种子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也应给予大力扶持。总之,民营企业十分想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但是由于自身实力的欠缺等因素,往往难以承担相关的任务。所以,民营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巩固和强化既有优势,不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通过科技创新可以不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改善产品功能,不断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效能更强、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具体来说,包括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快速崛起、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可以使民营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外资企业的动机分析。外资企业投资的目的可以分为六种。一是生产支撑性是为了实现技术的本地化,以支撑其在东道国的生产,提高企业在东道国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多数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直接目的属于此种类型。二是技术跟踪或获取型是为了建立情报信息窗口,跟踪和获取东道国和竞争对手的技术。这类机构一般倾向于设立在行业专业技术化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且通常在地理区位上接近竞争对手,以从对方的知识溢出中获益,所以投资主要集中在技术最先进的国家。由于中国目前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出于此类目的投资基本不存在。三是资源寻求型是为了利用东道国的科技人才和研究环境,降低成本。中国廉价而又训练有素的人才资源,为外资企业机构的人才本土化提供了可能。中国高科技人才相对集中的领域,反映出外资企业在华设立机构的人才利用和人才争夺意图。四是市场导向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考虑东道国的市场需求情况,选择在跨国公司销售较多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五是战略驱动型,指的是外资企业在战略竞争的基础上,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而进行的投资行为。六是政策引导型,指的是外资企业主要受到东道国宏观政策的影响,东道国政府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有学者调查发现,外资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是:5%是为区位生产性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32%是适应市场对公司主要产品或生产工艺的适应性改造,使之更符合区位市场条件;8%是开发利用国外技术资源;34%受政治因素、环境条件、东道国政策影响;24%为综合动机。①随着全球范围内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外资企业寻求增强竞争力的要素已经延伸到技术的研究开发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机构网络,使外资企业的分支机构更加分散化。它们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利用公司内部现有的技术,最大可能地获取利益。而且更加注重通过不断开发与更新技术,保持公司的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发展趋势来看,东道国拥有有利于提高外资企业全球技术竞争力的稀缺资源,将越来越成为吸引外资企业直接投资的关键因素。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及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显著,不仅外资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并不比内资企业强多少,在多数指标上甚至还远远落后,更为重要的是没有有力地带动内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得内资企业除了设备购置费占同类企业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比重提高明显以外,其他衡量技术创新水平的指标都没有显著上升。我国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给外资企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已经占据的重要地位,与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存在严重的不对称。②如果引进外资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那么就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外资企业对技术创新水平最大的推动,而不是尽可能地让出宝贵的国内市场,来增加引进外资企业的规模。虽然外资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GDP的产值,还能增加税收和就业,但是外资企业在大量抢占国内市场的同时,最终会挤压国内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我国的“对外开放”绝对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外引进”,认为只要是“引进”就一定是好的。这样虽然能刺激GDP在短时期内的迅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并不能有力地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水平。所以,外资企业不应当是引进得越多越好,比引进规模更重要的是引进后的“质量”,即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外资企业在华研发通过影响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要素而产生溢出效应,溢出机制可以分为显形溢出和隐性溢出两种。显形溢出机制主要表现为增加本土企业研发资金、优化创新环境,即通过改善本土企业研发创新支持系统和宏观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的提高。隐性溢出机制利用示范模仿、人才流动、竞争和联系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影响,通过增加本土企业创新动力、强化创新支持系统、提高企业创新意识与创新方法以及改善创新环境来促进本土企业创新。与溢出机制相似,挤出机制是通过过度竞争、弱化关联效应、争夺研发资源、增加技术依附性等作用对本土企业研发创新系统各要素施加了负面影响,通过弱化本土企业创新动机、动摇创新支持系统、恶化创新环境来阻碍本土企业创新。溢出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作用途径可以归纳为“示范联系”、“人才流动”和“竞争”三种,只是作用方向正好相反。①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一是内资企业自身的研发活动对生产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内资企业购买技术和出口也同样有利于促进生产效率。因此继续促进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加入技术创新力度,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的政策重点。二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有显著的正向溢出作用,有利于内资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不仅是外资企业的研发活动,外资企业的生产活动本身也对内资企业有正向的溢出作用,这种溢出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三是通过对外资市场占有率最高的4个行业进行分析发现,在这些行业的外资生产和研发活动对内资企业不再有显著的溢出作用。因此,我们既要继续引进外资,发挥外资的积极作用,但也要看到引进外资的有利影响也是有限度的,要加强对引进外资的行业引导,更好地利用外资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②四是外资企业的进入会给东道国的企业造成强大的外部压力,迫使他们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同时又积极地模仿和学习,以尽快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行为和研发努力反过来又会给外资企业造成一种压力,使得它们也不得不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同时,不断地在东道国采用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竞争优势和较高的利润水平。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互动行为,最终会使得东道国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接近或赶上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水平。同时,由于东道国企业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外资企业及其母国的技术成长和发展。五是外资企业机构不仅自身从事着产品与过程创新活动,还与东道国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机构通过战略联盟、研发合作、产业关联、集聚作用、人才交流等形式发生相互作用。这种互补—互利、示范—模仿—学习、竞争—跟进、关联—共同发展的传递机制,促进当地机构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水平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校办企业的动机分析。校办企业是为了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校办企业作为促进大学和社会的联系的纽带,同时也可用其收入补充大学的经费不足。目前,我国高校校办企业是高校产业收入主要支柱之一,为高等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校内基地建设,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供必要的保障。③高等学校与其他社会企业相比,它的优势是学科齐全、信息灵通、人才济济,有一批专门的科研机构和专职科技人才,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人员和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及技术储备,同时也具有实验设备齐全、仪器设备较先进等优势。高校校办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这一优势强化在企业内部。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的产品能否打入市场,引导市场主流。校办高技术产业是高智力、高投资、高风险、高效益的产业,它不仅打破传统产业的人才结构,而且科研人员必须具有人员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攻克难关,能打硬仗。这就要求校办企业在不断引进科技人员的同时,组织自身的科研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并且把企业精神贯彻到每一位科研人员身上,使之与企业同命运。在企业商品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加入到竞争机制中来,是校办企业强化科研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高校内部吸引科技开发带头人,在企业内部做到科研人员优胜劣汰,使他们具有紧迫感和压力,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竞争创新意识。但是目前,校办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是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它不但需要科研力量的鼎力支持,需要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项目,而且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校办企业由于有学校作后盾,缺少一种商业竞争意识和环境,缺乏市场运作能力,绝大部分校办企业没有融资渠道。
针对企业科技投资的利益分配问题,首先,加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技术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巩固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尽快将其比重提高到10%左右,把科技人力资源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源源不断地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最后,发展与完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并制定相关的创新政策。具体来说,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要肯定企业的科技研发主体地位,在知识产权方面,除了涉及国家公共安全和重大利益的专利之外,其余的专利权应该归进行科技研发的企业所有,并且严格按照知识产权相关要求和程序进行申请与批准。在科研经费的分担上,原则上应该按照国家最多出资40%的项目经费,其余60%由企业出资。除去直接的科研经费资助,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合作研究等方法进行资助。在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转化时,政府和企业要处理好科研和产业衔接的问题,保证顺利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这样也会鼓励企业进行新的科技研发,从而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和政府科技投资方面的合作共赢。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企业还要处理好科技研发人员的利益分配问题,可以根据实际的科研数量及质量进行绩效评估,也可以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例如竞争激励机制和淘汰激励机制等。此外,针对企业和政府利益分配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大实施第三方评估咨询机制。因为科技项目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项目组织单位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加之管理资源的有限性,在博弈过程中往往处在信息劣势的地位上。通过引入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可以有效补充管理资源的不足,丰富项目管理的手段。第三方机构通过组织相关项目管理专家、技术专家和财务管理专家等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可以促使项目按照进度要求顺利实施,保障项目质量达到要求,降低项目执行风险;而通过为项目组织单位提出合理建议,对项目承担单位进行有力监督,促使项目承担单位采取合理有效的技术路线,实现项目双方利益的最大化,最终提升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
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调研报告
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一)整体科技开发潜力挖掘不够。以北方新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科技型”民营工业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道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升,逐渐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但近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为零。这充分表明,目前,各工业企业还没有充分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工业企业整体科技开发潜力有待挖掘。
(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够。从工业企业产品结构及市场状况看,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产品在新一轮的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中急待更新换代和产品技术的升级。
(三)科技活动农多工少。近年来,*市围绕全市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实施科技兴新素质工程,培育了一批“科技兴市素质工程”示范点,建立了一批培训基地,深入扎实地开展大规模农牧民适用技术培训,结合“四区一线”农业产化布局,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工业企业领域的科技活动相对较为冷清,工业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少。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对自主创新工作重视不够。20*年-20*年,全市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为数极少,少量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个别大中型企业中,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科技开发人员和经费,没有开展科技开发项目和新产品的研制。
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进一步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走创业创新之路,促以港兴市、全面跨越,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培育科技型企业,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一)加大科技型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引导、支持民营资本和科技人员积极创办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传统产业企业改造提升为科技型企业。经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40万元的专项补助;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企业、专利示范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专项补助。
(二)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研发中心,使其成为引领我市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40万元的专项补助。
(三)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分别一次性给予10-20万元的专项补助;对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计划分别一次性给予5-10万元的专项补助。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