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奖励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3:43:0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奖励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奖励制度

企业评选奖励制度

第一条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县政府决定对效益好、贡献大的企业10强领导集体实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考核评选的原则

坚持考核评比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科学”的原则进行考评;坚持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提高质量、效益相结合,鼓励做大做强的原则。

第三条考核评选的范围

凡**县辖区内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商业企业(批发企业为2000万元、零售企业为500万元、餐饮企业为200万元)和三级以上建筑、房地产企业(不包括非商品经营性的金融、保险、通讯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企业”)。

第四条考核评选的指标体系

查看全文

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奖励制度

第一条为鼓励和支持本省企业积极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全面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专项奖励资金(以下称奖励资金)由省财政专项拨款,用于奖励本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生产企业。

奖励工作由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省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名牌战略的组织管理,省财政厅负责奖励资金的拨付、监督管理。

第三条奖励资金的申报和使用,遵循公开、公正和企业直接受益的原则。

第四条本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生产企业名录,以国家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公告为准。

中国名牌产品的申报工作,按照国家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开展。

查看全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建设困境

【摘要】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依法确立了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其自行设立的教学质量奖属于教学质量民间奖,与教学质量政府奖共同构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奖励制度体系。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学奖励制度的委托代理人、现实受益者和潜在受益者三类利益相关者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建设面临的三大现实困境,并就如何突破这些困境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利益相关者;困境;突破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能否保障质量、提高质量都是办学的中心问题,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其质量的标准是不同的。我国2019年正式开启“双高建设”,要建设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打造高等职业教育的标杆,引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双高”建设的中心就是提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离不开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依据全面质量管理等理论建立了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实施“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教学一线的教育教学服务工作,激励、表彰和奖励提供优质教育教学服务的教师,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教学质量奖,并形成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质量奖励制度体系。奖励的本质是“承认”。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实观念下,为学生、学校、社会、政府等提供优质教育教学服务的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得到各利益相关者的“承认”和认可。

一、教学质量奖励制度的概念

教学质量奖励制度的核心概念是质量。质量是什么呢?“一个关注质量的组织倡导一种通过满足顾客和其他有关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来实现其价值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反映在其行为、态度、活动和过程中。组织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取决于满足顾客的能力,以及对有关相关方的有意和无意的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仅包括其预期的功能和性能,而且还涉及顾客对其价值和受益的感知。”质量包括两个维度,即产品的质量和服务的质量,既包括产品和服务本身的价值,也包括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价值的主观体验。基于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简单地认为教学质量是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质量是不够全面的。要准确理解教学质量,首先需要分析在教学质量领域有哪些相关方。学生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端,是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和服务对象,既是教学的主体之一,也是教育消费者,学生交学费、向学校购买教育服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端,国家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实际,制定出台职业教育政策,引导支持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建立了高职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和政府奖学制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向高职院校按生均数进行财政拨款,为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企合作企业向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实习岗位、就业岗位等奖励和机会。高职院校结合本校实际为在校生提供学业奖学金、素质奖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奖励和帮助。学生、国家、校企合作企业、高职院校等都是重要相关方,其中学生是核心相关方。学生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要保证学生质量,必然要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开展专业课程教学活动和教学服务,高职院校全体人员都是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其中教师、行政教辅人员是教学活动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也是重要相关方。教学质量就是通过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教学和教学服务,为国家、企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高职院校,让高职院校全体人员特别是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具有较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最终让各相关方满意。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就是奖励为各相关方提供满意的教学活动和服务的个人或团体,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作为一项制度,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对高职院校全体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具有评价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二、教学质量奖励制度的类型

查看全文

企业成本管理与企业目标的研讨

提要成本战略是现代企业取得产品竞争优势的基本策略之一。在成本管理与企业目标创新方面,要体现成本管理理念和目标创新导向,坚持成本领先策略,建立基于企业目标的成本控制制度。

关键词:企业成本;企业目标;企业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竞争,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之间、各产品之间、现有产品和新产品之间的竞争,涉及设备、技术、人才、推销、管理等各个方面。

一、企业成本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

任何一项管理行为,都将服务于一定的对象。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即获利。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其受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共同影响,众所周知,利润=(单价-单位成本)*销量,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产品,在单价、销量相同时,成本低的企业获利一定是最多的;在利润、销量相同时,低成本企业的卖价一定低于高成本的企业,也就是说低成本的企业有条件低价售出产品以占领市场。因此,低成本理念是每个员工都应该具有的,只有树立低成本理念,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以实施低成本、高质量和高产量的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

二、低成本理念应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探究企业成本管理以及目标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无法回避竞争,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企业之间、各产品之间、现有产品和新产品之间的竞争,涉及设备、技术、人才、推销、管理等各个方面。

一、企业成本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

任何一项管理行为,都将服务于一定的对象。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应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即获利。企业的目标能否实现,其受到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的共同影响,众所周知,利润=(单价-单位成本)销量,对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产品,在单价、销量相同时,成本低的企业获利一定是最多的;在利润、销量相同时,低成本企业的卖价一定低于高成本的企业,也就是说低成本的企业有条件低价售出产品以占领市场。因此,低成本理念是每个员工都应该具有的,只有树立低成本理念,企业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加以实施低成本、高质量和高产量的管理,企业的成本管理才能始终服务于企业目标。

二、低成本理念应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无形的精神,那就是共同的价值观。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为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所有员工都应该树立低成本理念,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拓展思路,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降低成本的新途径。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降低成本的可能,问题的关键是在你做事的时候,你是否真正地把企业的利益放在心里。虽然做事往往有制度,制度也固然重要,但制度是强制人达到标准,理念、意识却能引导人超越标准。因此,低成本理念应成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企业成本管理重在实施

查看全文

企业安全生产奖励机制研究

1引言

安全生产是我国一项重要政策,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安全生产关系到一个企业的长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在引发企业安全事故的众多原因中,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也是最不稳定、最不利于把控的因素,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心就是要通过设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1]。一个好的安全管理体制,应有利于提高员工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奖励机制在安全管理中体现出了特殊的重要性,通过正面引导、激励尤其是奖励的手段进行正强化,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安全管理的本质内涵和行为学的角度来说,奖励手段是对人的正确行为的赏识、赞赏和对超过预期目标的奖励,会形成良好的榜样。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奖励机制,并不断完善创新,使之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安全生产形势,尤其显得重要。

2安全生产管理中人的问题

2.1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国内很多中小企业技术门槛低,设备操作简单,为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不愿雇佣高学历人员,员工文化和技术水平普遍较低,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又没有受到良好的安全教育,对安全生产对其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不能给予足够的认识。这类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发生违章作业,不按规定佩戴或者不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由此而引发职业病,甚至人身伤亡事件时有发生[1]。2.2监管人员责任心不强,规章制度不能落实到位。随着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问题的日益重视,大部分企业均按照有关规定,制定了安全生产制度,但个别企业存在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制度只是应付上级部门检查使用,在平时生产运营时,并没有严格执行,企业的安全监管人员在安全检查中也仅仅是走过场,规章制度“执行不起来,落实不下去”,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现象,甚至发现安全隐患也不予重视,不能认真整改,导致事故不断发生[2]。2.3企业负责人对安全重视不够,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受自身经济实力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思维的影响,个别企业主要负责人思想上并不重视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违法生产经营,导致事故时有发生。企业应对安全技术器材、装备、仪器、仪表定期检查,并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更新维护安全设施设备,以确保满足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但有些企业负责人为节省资金,在企业建设初期,就没有严格遵守“三同时”制度,留下事故隐患;有的企业在工艺、设备已落后的情况下,不增加安全投入,生产条件极差,员工职业病发生率居高不下;有的企业不设安全警示标志和防护设施,从业人员在没有安全生产保障的条件下作业,很难保证安全。2.4安全培训不够,安全文化管理滞后。部分企业为适应短期生产的需要,或应对突然增多的订单,有时会雇佣大量短期工或派遣工,由于他们在企业工作时间短,企业为节省时间没有进行应有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就让其直接投入到危险和复杂操作的作业,这些员工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不知道正确的安全生产方法。还有的企业安全管理文化落后,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工人很难养成自我保护意识,安全规则和注意事项只停留在口头上,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管理之中。

3奖励机制建立的意义

要想使安全工作更有效地推进,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奖励机制则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的根本保障。奖励是“通过对受众的心理刺激而促进其自发地去做某种行为的心理过程”。适度奖励不仅是管理的手段,也是管理的艺术体现,因为满足人的基本愿望,适应其心理需要,可驱使其主动配合管理人员要求,对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的工作效率,故可通过奖励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来加强员工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自主性。

查看全文

科技奖励论文:科技奖励的现状与提议

本文作者:李庆涛工作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奖励体制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是奖励体系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科技奖励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科奖励体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奖励结构不合理。第一,奖项数量过多。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2006—2010年,这五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数平均每年在30项左右,国家技术发明奖为50项左右,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至250多项。仅此三类奖励每年都要超过330项。第二,缺乏人物奖。中国目前的科技奖励体系中,绝大多数是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对象都是优秀科技成果,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个人,则作为项目完成者在其成果获奖时给予连带性的间接奖励,对人物的奖励程度总体较低。第三,缺乏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青年科技人员是中国科技队伍的核心力量,也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推动者。目前,中国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没有专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奖项,只有少数社会力量奖项中体现了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尽管一些奖项中的主要完成人包含青年科学家,受论资排辈等各类因素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很难脱颖而出。如何在国家层面上突出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第四,缺乏科技创新团队奖。中国以科技成果为主的奖励中,各项成果上报人数都有了规定,这样难免会忽略一些人的劳动成就。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是一个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贡献有大小之分,但是我们不能只顾及资格老、贡献大的人员,而忽略了整个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培育和成长。第五,缺乏国际性奖励。纵观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奖励体系,都包含了不限获奖人员国籍的国际性奖励。目前,中国仅有一项政府设立的国际科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且其国际权威性不强,国际声望不高,国际影响力也不大。另外,各类奖励评审中只有国内专家,没有邀请相关领域国外优秀专家参与。设立国际奖励,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中国科技奖励评审,不仅有利于中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吸引世界著名科学家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激励国内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提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二)社会力量设奖相对薄弱随着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力量设奖已成为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社会力量设奖与政府奖还处于非公平地位,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机构一直在200家左右,没有明显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总是强调政府奖的主体地位,对社会力量设奖主要是进行规范与管理,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设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奖励派生待遇多,社会力量奖项地位低。目前,各单位在职称评级、职务晋升、津贴等相关的规定中,对获得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等政府奖项都有明确激励机制;一些科技工作者获得某项国家奖励后,即使以后不再有新的科技成就,优厚的派生待遇也能够长期维持其声望、地位及科研条件等,容易产生获奖后的“马太效应”。这一方面导致某些获奖者止步不前,另一方面也会严重挫伤那些有贡献却未获奖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削弱科技奖励的激励功能。

完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建议

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新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一)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第一,奖励对象要以人为主。改变目前国家科技奖励主要将给优秀科研项目的现状,重点要突出对优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奖励,强化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这样做既有利于在科技领域树立榜样,也能够避免一些“搭便车”行为,有利于净化科研环境,提升科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现象,让科研业绩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增加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有助于增强其信心,使其获得优厚的科技资源,为其进一步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青年科技人员奖励,在给予奖金和荣誉的同时,要为其提供三至五年的科研经费支持,改善其工作环境,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奖。在重视对科技人才个人奖励时,还应注重对科研团队(课题组)的奖励,使那些长期配合默契、科技成就突出的科研集体得到应有的认可。这样不仅有助于团队内部科研人员的快速成长,也将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技创新团队,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第四,增设国际性奖励。当今科技奖励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科技奖励开始积极与国际接轨,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性科技奖励的经验和做法来完善自己。在已有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基础上,增设新的国际科技奖,并使之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权威大奖。这一奖项应该首先在中国参与的区域合作共同体(如金砖国家、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等)中开展,逐步扩大这类奖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其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形成互补作用。(二)积极发展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随着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奖励在中国科技奖励中的数量和地位应该明显提升,不仅有利于科技奖励体制的完善,也会为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第一,减少政府奖励数量。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政府奖励每年评定的项目数量在330项以上,从下页表2我们也能看到每年获奖人数多达2300人以上,这样奖励项目多、获奖人数多的政府科技奖励体制,受获奖项目、上报人数的限制,很难做到该奖则奖。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影响了各类奖励的公平性、合理性、权威性。而且政府奖励派生待遇多,奖励人数、项目的有限性与获奖后的“马太效应”形成巨大反差,极易影响科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然奖励不能保证全面性,就奖励最突出的科技人员。为此,在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的同时,要减少政府奖励设置规模。政府奖励就是要少而精,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奖励的权威性。政府奖的减少,有利于人们积极关注和重视社会力量设奖,促进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提高其影响力。第二,科学引导社会力量设奖。政府奖励减少了,要鼓励学术团体、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设置科技奖,发挥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奖励的有效补充作用,激励各学科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多出成果。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对社会力量设奖进行依法监督,适度管理。对于遵守法律和规章的社会力量奖项,政府应尽量不干预,使其按照登记的内容规范运作,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对社会力量设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针对一些非盈利的研究机构。同时,政府应出台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力量设奖(如为捐资的企业减税),保证社会力量设奖资金来源的持续性、稳定性。第三,合理减少派生待遇。科技工作人员在获得科技奖励时,已经获得了物质和精神奖励,如果派生待遇过多容易造成“马太效应”,为此,要逐步调整派生待遇政策。首先,规定科技奖励获得者享受各类派生待遇的年限,最多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之后的待遇恢复正常水平;也可采取一次性奖励,而不增加派生待遇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励已获奖者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又能保证未获奖者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提高对社会力量设奖的认可度。在各类派生待遇政策规定中,政府奖励、社会力量奖励应一视同仁,不应有差别或不承认社会力量设奖,这样可以增加科技将工作者获得认可的渠道和方式,也促进了各类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总之,减少政府奖励数量,促进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对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构建中国合理、健全的科技奖励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四、结语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面对目前中国科技奖励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热情,努力实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再一次飞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查看全文

企业实施平衡计分法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实施平衡计分法的步骤

1、建立公司的远景与战略。公司的远景与战略要简单明了,并对每一部门均具有意义,使每一部门可以采用一些业绩衡量指标去完成公司的远景与战略。

2、在企业的高层管理层中对公司的远景及战略达成共识。成立平衡计分卡小组或委员会去解释公司的远景和战略,并建立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

3、为四方面的具体目标找出最具有意义的业绩衡量指标。

4、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与教育。利用各种不同沟通渠道如定期或不定期的刊物、信件、公告栏、标语、会议等让各层管理人员知道公司的远景、战略、目标与业绩衡量指标。

5、确定每年、每季、每月的业绩衡量指标的具体数字,并与公司的计划和预算相结合。注意各类指标间的因果关系、驱动关系与连接关系。

查看全文

岗位匹配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一、前言

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所谓的岗位匹配,企业所采取的基于岗位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企业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传统的人与岗位匹配理论着眼于为某一特定工作岗位挑选恰当人选,具有一定的缺陷。人与组织匹配强调员工特点与组织特点的匹配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利于提升员工的忠诚度,提高组织的效能。企业要创新传统的人与岗位匹配的模式,实现企业内部岗位更倾向于人与组织的匹配,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效的最大化。

二、基于岗位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人力资源是影响企业发展的诸要素中最有价值、最具创造力以及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员工与岗位匹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环节,是决定企业与组织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企业的短期绩效和长远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是企业与组织必须面对和克服的管理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企业的岗位匹配满足了企业员工的岗位需求,发挥了企业员工的潜力,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利益的最大化。

1.企业要保证“人需其岗”、“岗需其才”

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要运用公平的竞争机制,这样不管是对外招人还是对内选拔都有利于选择适合岗位的合适人才,发挥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也能够获取丰富的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企业的岗位匹配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和外入人员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在匹配岗位的时候要大胆用人,善于发掘潜在的人才,要做到“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为熟”。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知人程度而单方面的去人用员工,由于人生活或者工作的局限性所以很容易造成对一些人的认识不足以及选择范围的狭隘;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要尽职尽责,在匹配企业岗位的时候要征集群众的智慧,合理用人,要尽量激发所匹配人才的优势和长处,避免和克服短处;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要不计前嫌,任用具有创新精神,不畏犯错的优秀人才,任用真正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企业在岗位匹配的时候要将“人需其岗”、“岗需其才”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岗位匹配的合理与高效化。

查看全文

为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推出十举措

2006年5月25日,国防科工委在青岛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研究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成创新型产业的问题。国防科工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云川做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的报告,全面阐述了国防科技工业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战略使命、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举措。会前,国防科工委正式下发了《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会议代表对《国防科工委关于实施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将实施。这次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自主创新作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战略主线和实施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确定新目标,实施新举措,开创新局面,是进入“十一五”之际国防科技工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必将极大地激发国防科技工业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成创新型产业,为国防和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做出新贡献。

会议确定,《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的目标是:实现“三个显著增强,两个基本满足,五大跨越”,即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国防科技保障国家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防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现代化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基本满足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国内外竞争的需要;在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化、军工制造技术、国防基础与前沿技术实力、国防科技创新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实现重点跨越,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防科技工业。

为实现这样一个宏伟蓝图,国防科工委将采取十大措施:

第一、完善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体系,为自主创新提供组织保证。积极稳妥地推进国防科研院所改革,加大对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积极引导部分应用研究类及工程开发类研究所向企业化转制;通过国防科技体制改革和跨行业的专业重组,形成核心精干、内外开放、军民互动、竞争协作的体制机制。建成一个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军工骨干科研院所和企业为核心,集成高等院校及民口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第二、强化基础科研,为自主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要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和协作的国防基础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军工基础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在知识发现、前沿探索中的主力军作用。加大基础性科学研究在国防科研经费中的投入比例。设立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创新基金,鼓励自由申报、自主选题,支持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和前沿技术的探索研究。

第三、实施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为自主创新搭建广阔的舞台。根据国家战略需要,依托国家整体科技力量,积极参与或组织实施“大型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专项,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带动技术的成体系突破。通过国家重大专项和国防科技基础能力科技工程,突破系统集成和基础研发的瓶颈制约,带动国防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整体跃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