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9 11:52: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管理学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学》教学方式探讨
摘要:管理学作为大学本科管理类的专业课,对学生学习专业课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学是本科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为后期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在考研科目中,管理学是管理类专业考研专业课的必考科目。本文主要针对教授工商管理类学生管理学课程中的难点和创新点进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本科生学习管理学的新模式和新技巧,达到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工商管理;管理学;教学方式
一、管理学教学难点
1.理论性较强,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管理学在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学生在上课时难以集中注意力,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导致出勤率低、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管理学形成正式的学科体系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学科理论发展迅速,到目前为止有将近几十种管理学相关理论,因此,学生在学习时要学量管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并且对比较经典的理论要熟练掌握。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难以有实践的机会,只能单纯接受理论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的空洞,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
2.学生难以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管理学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基础。同时管理学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门社会科学,需要在实践中锻炼管理能力,同时提高管理学的应用水平。但是传统的管理学课堂教学只是单纯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没有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进行管理学的实践。这就使得学生面对枯燥的理论内容缺乏兴趣,并且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管理学的实质内容,也不能在实践中运用管理学。这是长期以来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难以解决,原因就在于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有机会去实践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学校也没有条件来创造这样的机会。但是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训课程加入到管理学课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性,但是这一方法在管理学教学当中的推广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严谨的教学案例较少。管理学由于其较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中难以有机会让学生实践,因此案例教学是管理学通用的教学方式,但是现有的教学案例中新案例较少,教材上多附的案例都是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老案例,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自己开发的案例,多存在理论上的缺陷,使得教学案例不严谨,学生在分析时经常出现漏洞。编写较为严谨、与时俱进的管理学案例是加强管理学教学实践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国内外新兴企业和新兴的管理方式发展迅速,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可编写的管理学案例非常丰富,结合现今各种管理现象和管理方式,编写适合教学的管理学案例,是提高管理学教学的重要途径。
浅议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改革路径
一、传统的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学科是管理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群,是以微观营利性经济组织的活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一类学科。在不同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偏重于科学研究,如部分研究性大学;有的偏重于应用,如部分地方性高校或者二本三本院校;有的定位于职业技能和一线应用,如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各个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本科课程设计理念具有一定差异,但传统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设计理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要求以及基本身心素质等几个方面。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方面。工商管理学科属于典型的宽口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为宽泛的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熟悉国内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企业管理的惯例与规则。专业素养方面。掌握工商管理专业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基本能力、技能与方法方面。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工作和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能力;掌握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能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掌握企业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基本身心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课程评估标准,均没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首先,课程设计理念上缺乏生态意识。如上所述,传统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理念中主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能否运用这些知识、理论和方法为企业服务。
这种课程设计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关注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运行,以效益经济作为企业运行效率的唯一标准,缺乏生态理念,只会被动履行或者隐性逃避企业的生态责任,更不会主动实施清洁生产与生态管理。总之,没有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的课程设计理念也会培养出相应的缺乏生态理念的企业管理人员们、企业家们乃至企业们。其次,课程设计内容上缺乏环保教育。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内容上,无论是理论教学内容还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中,都难以找到基本的环保通识课程和环保专业课程,如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中缺乏基本的环保课程、日常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教育以及环保实践操作,更不必说企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生产等绿色课程。最后,课程考核环节缺乏环保导向。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课程设计的考核环节基本上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基点,考查学生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可以认为现有的课程考核环节是单向的以知识和能力为导向的,缺乏基本的环保导向,如没有要求学生进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方面的社会调查和生产设计,没有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必要的环保知识等等。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课程设计改革
如前所述,随着人类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工商管理学科也应该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环境,不断地进行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对策,即确定准确清晰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具有针对性;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基于行动导向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开发管理学网络教学平台;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新考核模式和体系。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课程;课程实训;课程设置
管理学是应用极其广泛的一门学科。在人们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高职管理学课程改革成为必然,高职院校应以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素质为目标,秉持能力本位的教育观点和理念,突出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和运用,并探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职教育旨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需要思考和探索与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相契合的对策,以满足社会对高职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一、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高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思想普遍带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混淆的特征,导致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和明确。具体表现为,侧重于对管理学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局限于对学生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无法培养学生管理专业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1基于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计实践教学内容
高职管理类专业主要是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懂知识、会操作、素质高、技能强的初中级管理人才。以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物业管理专业、金融管理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例,对其就业岗位进行了调查,了解到高职管理类专业面对的岗位都以基层管理岗位为主,表现为物业管理班组长、银行大厅前台经理、银行柜台柜员、保险机构业务员、饭店前厅领班、旅游公司行政管理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应以企业基层管理者的职业岗位要求所必须具备的管理基础知识、基层管理能力和综合管理素养为基准,按照认识与走进管理———掌握基层管理岗位管理技能———综合管理实践的顺序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期达到培养目标和岗位任职要求。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1认识与走进管理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认知,提升学生对管理基本理论的认识和学习能力。主要是带领学生进入管理世界,让学生认识管理和管理者的基本概念、管理职能、管理角色,能够分析组织所处的环境以及做出管理决策。应侧重对基层管理理论的应用上,如班组行为特点、班组组织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践教学内容包括:(1)管理游戏设计。(2)典型性案例分析。海尔的OEC、双汇和春都、TCL企业文化等管理学经典案例。(3)走访调查。上网查阅并实地调查本地某一企业面临的环境并进行SWOT分析。(4)管理名人。如张瑞敏、马云,可通过观看视频资料的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企业管理人的管理理念。(5)管理大讲堂。聘请当地知名企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本校毕业现从事基层管理岗位的人员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可涉及如何提高管理技能、企业管理中的个案、管理者的成功经验、职场上的处世哲学、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与创业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设计可以更快地让学生形成管理认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2提升基层管理岗位管理技能实践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在管理中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各个环节的管理技能。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小型项目或活动的策划和管理能力,以及运用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初步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1]实践教学可适当选取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具体包括:(1)项目策划与项目实施。给出企业背景资料,确定项目主题,要求学生自行进行项目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分析,从而确定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方案,草拟项目计划书。在调查基础上制定出组织实施方案,制定年度招聘计划以及员工招聘方案和考评方法。(2)模拟招聘演练。分组组织一场本专业的模拟招聘会,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管理的各项技能的应用,并从公司和员工两个角度来体验招聘面试,提高学生在高压状态下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现实完整的活动策划。运用创造性思维,以欢送毕业生为主题,以十人小组为单位,策划一场文艺活动,要求制定详尽计划书,并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做好沟通和协调以及活动过程中的过程控制。最后客观总结和评价每位同学在项目活动中的工作态度和绩效表现,讨论并总结经验和不足。
职业考试通知
一、考试时间、科目及地点
考试时间、科目
5月23日上午8∶30~11∶30企业管理咨询实务
5月23日下午2∶00~5∶30企业管理咨询案例分析
考点原则上设在南京,具体考试地点见准考证。
二、报考条件
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论述
一、构建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运
作平台以“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取代传统的“理论—实践”模式。本研究将基于目前本科学生缺乏实践操作的现实,以“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二位一体”取代传统的单一讲授,创新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传统的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是按照企业管理职能和行业划分专业进行培养,割裂了专业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二位一体”的新教学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相互融合。突破传统专业界限,尝试跨专业进行企业管理人才实战能力训练。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战教学的紧密结合。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涉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尤其是突破传统专业界限的跨专业企业管理实战教学,实训、实验设施和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新的培养模式,关键问题是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贯穿本科学习的全过程中,构建一个实践教学运作平台,如图所示,企业管理学科涉及到课程的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实践教学深入到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把校内实验室与校外的实习基地相结合,形成了实验、实训和创新三层平台,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3]。
二、企业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索
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企业管理学科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庞杂,涉及到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本研究把企业管理学科涉及到课程的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对每个层次实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式,下面以管理学、企业经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为例说明从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一)基础层实践教学模式
对于企业管理有关需要理解记忆的知识也需要实践环节,因为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在课程的不同章节设计相应的实践互动环节,主要包括:趣味测试、群体研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管理游戏、案例分析、影像放映等模拟、再现企业活动。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管理游戏体会、影像放映等多元实践教学方式,可以把枯燥的理论变成了鲜活的知识,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从而提升了教学质量[4]。企业管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管理类学科本身就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特点,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的这种综合能力,既掌握其科学性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其艺术性的十分有效的方法[5],笔者在企业经营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如案例教学互动模式是不可或缺的,在讲解企业文化时,引入蒙牛企业文化案例;在企业经营战略教学中,引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战略对决案例;在讲授企业经营决策内容时,引入联想收购IBMPC业务决策的得与失的案例;在供应链管理章节中,开展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和海尔物流的案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讲解企业经营决策时,引入决策游戏,让学生实际体会到了决策过程,更好地理解了科学决策的要素。此外,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还精心挑选了一些影像材料,如“绝对挑战”节目、“余世维讲座”等,通过影像材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企业家的风采和企业管理的精髓。
《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管理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文章遵循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分析了《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教育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构建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相对而言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不能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现代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片面的考虑相关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而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管理学跨文化管理能力的培养
摘要:在现代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为学生发展成为优秀的管理人才奠定基础。所以高职院校要在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革新管理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学生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效果的方法、策略,旨在为高职跨文化管理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管理学教学;跨文化管理;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人才,所以在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这是培养学生管理方面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新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企业运营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企业内部的员工也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所以高职院校在培养管理人才的时候,要认识现在多元化的企业环境,丰富高职管理学中的跨文化管理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为学生将来投入管理事业奠定基础。文章就现阶段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探究如何提高高职管理学专业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一、高职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跨文化管理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美国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针对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设计出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机制,是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的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潜力和价值,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所以跨文化管理成为管理学教育界高度关注的话题,尤其我国高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是培养社会市场中需要的人才,所以高职院校要以提高学生跨文化管理的能力为培养目标来重新设置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能力,为将来投身社会企业的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我国高职管理学教学中跨文化管理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独立学院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型,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利于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提升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以及提升全社会的实践创新能力。独立学院的“母体院校+社会组织”这一特殊办学模式也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资源。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也丰富多样,可以通过科学安排专业实践、积极组织专业竞赛,以及鼓励参与创业活动等途径来有效开展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关键词: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
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背景
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与其他的本科院校相比,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向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总体而言,独立学院的生源基础较差,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弱,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来说形成了一定的障碍。目前,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努力提升广大青年学生乃至全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是独立学院商科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管理学课程的开设和讲授侧重于学生管理学基础理论的传授以及管理实践技能的培养,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体现了当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二、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独立学院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摘要:《管理学》这门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课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割裂、内容滞后、实践性欠缺影响教学目的的完整性等问题,本文通过探讨在教学中重组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补充前沿问题的探讨和课题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教学改革措施,获取学校给予教学改革的政策性支持,以协同创新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新方法
根据教育部2013年5月的统计数据,2011年的教育统计数据中独立学院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为542638人,占当年660万毕业生总数的8.22%,而当年的独立学院招生人数为746028人,在校生总人数达2674448人。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都在增加,到2015年高校毕业生已达到了749万人。在办学过程中教育部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因此,在这样一个新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在学生培养上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应重视其通用技能,而管理能力正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应需而生的一种重要的通用技能。《管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在教授学生基本管理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管理意识和管理技能。如何推进《管理学》的课程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和一般原理能够让这些刚入校不久的大学生掌握,并能够结合实际的运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由此决定了现代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
一、《管理学》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剖析
1.《管理学》教学中的“知识割裂”问题[1]。(1)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一般高校选用的教材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国外的经典管理学著作,第二种是国内的知名度高、有影响力的教材,第三种是学校的自编教材。第一种教材在一般高校中使用较少,主要推荐为参考书。后两种是主要的选择,但不论哪一种,教材的主体框架都是从管理学概论、管理的计划篇、组织篇、领导篇、控制篇等方面进行编著,分别从不同的管理职能角度进行论述,各篇章都论述详细,但各篇章之间的联系却论述甚少,且主要是对前人的理论成果的综述,而对于现代结合实际的理论演进的研究部分论述却略显不足。因此,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是分别看到了管理的不同方面,对他们的相互联系仍不清楚,没有建立完整的管理科学体系,这就妨碍了学生对管理科学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2)从教学的过程上来看。大多数教师在讲授《管理学》时,基础理论的讲授占据了教学课时的大部分,在讲授时也主要是从管理的基本理论、管理的发展史、管理的四大职能的角度分别进行讲授,各篇章都有对应的案例分析,对于管理学的理论性、应用性分析深入、条理清晰,但各篇章之间如何关联,如何更好地体现知识的实践性却仍然存在着割裂。
2.《管理学》教学中内容的滞后性问题。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管理学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时俱进不仅体现在管理实践中,同时也应体现在管理理论上。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在管理学著作的编写时总是会出现“滞后”的现象,对于现代管理伦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虚拟组织理论和组织再造理论等管理学上的最新发展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等在管理学著作中鲜有详述。这一块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较普遍的管理现象,以前的管理理论不再能够清楚地解释相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前沿性问题进行补充,因此,也对教师在管理学上的知识储备、研究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