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科技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4 15:33: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创新科技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企业创新科技管理论文
一、完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从集团层面完善下属各子公司的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大型集团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科技项目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科技成果是由科研人员通过科技项目实施而产生的,且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通过市场的考验,才能称为有效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共同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应用科技项目的鼓励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机制两方面进行考虑。1.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科技项目是为研发企业创新型产品、设备、工艺或服务而开展的一次性科研活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快速、核心手段之一,其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与其它技术创新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大型央企集团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立项积极性不够、项目成果不明显、项目实施效率较低等影响科技项目效果的不良因素。通过完善央企科技项目鼓励机制,提升央企内部或与外部合作科技项目开展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是提升央企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可以通过在央企集团层面建立有效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角度切入,如《科技项目申请流程》、《科技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科技项目节点进度管控办法》、《科技项目验收管理制度》、《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等。通过建立涵盖科技项目各个环节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科技项目鼓励机制,加快科技项目实施进度,提升科技项目研发效率,以推动央企技术创新。2.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即将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经过生产、销售环节投放市场,为企业盈利,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是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小的关键影响因素。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是完善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提升大型央企集团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可以通过在集团层面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按照科技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多少和科研能力效应大小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用以鼓励在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子公司和个人。
二、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培育协同创新机制
科研院所作为国有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企业不愿或无力开展的研发工作,例如,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科学研究工作,某些高新技术、市场竞争前技术和高难度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其主要为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行业公共科技产品和共性关键技术,为实现国家目标而服务。研究性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一些前沿技术的应用研究,其科研工作多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是基础研究、前沿技术探索的知识创新和知识传播基地。依托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央企的协同创新机制,解决一些前沿性的开发工作耗费人力、物力成本,研究难度大的问题。是高难度和高成本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模式。
1.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是充分发挥研究性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央企技术创新工作中重要作用的创新性方法。通过搭建实体化的产学研服务交流平台,在协同创新研究院内汇集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技术和人才资源,对接央企优势产品和优惠政策,采取有组织的科研模式,以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的,通过服务沟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帮助各方进行突破式发展。并从企业、产业和市场需求出发,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机制,推动央企技术升级。通过协同创新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应用协调发展。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与央企各子公司展开技术研究,央企各子公司在协同研究院框架下展开技术应用研究,并负责技术创新成果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面的工作。通过多种分工与合作模式,最终将协同创新研究院打造成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国际合作、聚集高端人才的国际一流成果转化平台。
2.利用信息手段搭建协同创新服务平台。除了成立协同创新研究院之外,央企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搭建能够协同创新的网络化创新服务平台。例如,通过微信手段搭建即时沟通和交流平台,通过物联网搭建技术、成果、人才即时共享平台等。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共享央企的技术难题、行业前沿技术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一种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良好沟通途径,实现高校和科研院所核心技术的创新优势与央企成果转化的创新优势良好结合。
高新科技企业实际价值论文
摘要:针对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在高新科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价值评估方法以使高新科技企业的评估价值与实际价值趋同。
关键词:高新科技;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期权定价法
一、高新科技企业价值评估的意义
在高新科技企业产权转让及兼并收购中,企业的购买方和转让方都需要估计企业公平合理的价值,以便双方在各自对同一企业的不同估计结果基础上进行协商谈判,从而达成最终的产权转让或兼并收购要约。对于一家高新科技企业而言,能够公开上市意味着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资金、企业的发展前景被市场认可而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公开上市前必须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合理的制定股票发行价格。
二、高新科技企业与传统企业的不同特点
由于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高新科技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伴随着多代产品的更新换代过程,在产品、技术更迭频繁的情况下,企业前期的大量投入往往由于技术发展或创新上的时滞而失败,企业的失败率比较高。在收益方面,由于高新科技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垄断力,产品在得到市场的认可之后,将产生很强的扩张能力。因此,“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成为高新科技企业一个显著特点。
高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主要是因为投资的瓶颈。我国应建立风险资本市场,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和保护风险投资,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高新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
1高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率低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在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仅为2%。
我国每年有20000余项比较重大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5000多项专利,但是其中最终转化为工业产品的成果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则高达45%。
在国际竞争力排名中,据2003年度《洛桑报告》,中国大陆的国际竞争力在人口超过2000万的30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位。有关专家在解析这份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报告时认为,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不再是制约我国科技竞争力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使科技产出最大化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
加快推进区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初探
2006年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对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科技发展中的中心任务。科技平台是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物质和信息保障,是科技创新成果产生和转化的基础和载体,也是科技人才成长的摇篮。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国家级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对于提高高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高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国内外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的发展现状
自主创新科技平台由大型科学仪器装备、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文献信息、科学数据、科技成果转化、网络科技环境等物质与信息系统和以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以及专业化人才队伍组成。
国外自主创新科技平台建设起步早,成效显著。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发展本国孵化器的规划、措施,以推动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推行科学数据开放共享国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同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在数据共享的10年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0.5%的年增长率。以色列通过“孵化器计划”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的成就引入瞩目,通过制定激励政策、优化孵化政策等措施,大大促进了本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目前,其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美国微软公司在世界各地设立微软技术研究院,吸纳了全球范围内最优秀的软件设计人才为其工作,及时跟踪、了解全球技术创新的脉搏。依靠其技术创新平台,微软构筑起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体系。
国内科技平台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创业中心已成为创业平台的主要形式。目前,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已发展至约500家,其中,国家级创业中心109家。据火炬中心对全国464家创业中心的统计,共有孵化场地151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3213家,在孵企业从业人员552411人,累计毕业企业11718家。2004年,全国创业中心共拥有孵化基金67亿元,在孵企业申请专利12134项,其中,发明专利3548项。
企业技术中心已成为企业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目前,全国拥有省市以上认定技术中心的企业已发展到2878家,其中,拥有国家认定技术中心的企业332家。至2004年底,332家企业共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213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12.76项。2004年申请并获得受理的专利20507项,其中,发明专利10619项,平均每家企业62项和32项。2004年,332家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共拥有科研仪器设备原值703.58亿元,平均每家企业2.13亿元。
漫谈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摘要:本文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理念,从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科技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及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加以创新管理,从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深究以管理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目前,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比较低、速度比较慢、科技成果转化比较难的现状,严重影响着高科技成果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
1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管理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科技成果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成果验收(鉴定)、登记、建档、申报、评审、奖励、成果推广等项内容。重视和做好科研成果的目标管理工作,有利于正确评价和肯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保护其合法权益,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使科技人员在“发展新产业”的科研竞争中固有优势、保持持续发展的后劲,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科技成果目标管理主体。目前,我国科技队伍主力军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科技力量游离于企业之外。而企业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更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执行者。因此,在进一步的改革中,应创新加强对企业这一主体的科技成果管理。首先,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应当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其次,企业科技经费的投入,应重点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要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最后,积极鼓励科研院所进入企业,建立一批技术创新联盟,促进产学研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解决产业集成创新中的科技、工程和装备问题,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创新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成果管理目标。科技成果管理工作要以促进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建立健全成果管理的规章制度,用法律手段规范登记工作,掌握和提供科技成果信息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交流与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建立多种科技成果评价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技成果通过市场竞争、生产实践以及学术上的百家争鸣等形式得到评价,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是创新科技奖励管理制度。科技奖励是一种手段和措施,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科技管理中科技奖励工作应认真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奖励制度,激励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电子计量技术缺陷和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电子计量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科研实验等方面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电子计量技术是集计量管理水平和计量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对电子计量技术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数字化和光电一体化的发展给电子计量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同时,企业竞争日渐加剧、管理制度越发完善,相应的电子计量技术的发展也需要不断的优化与更新。本文主要从电子计量技术的现存缺陷为出发点,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电子计量技术的现存缺陷
1.1市场调查缺乏全面性。想要使国内电子计量技术发展更好地契合市场形势与实际状况,就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对现有的计量技术优化完善。然而纵观当下电子计量技术发展可以看出,对市场调查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应有的科学且合理的调查与分析,同时对传统数据和经验依赖性较强,使得最终的市场预测效果无法得到保障,也不能达到电子计量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1.2新技术应用欠缺电子计量技术其内部构成较为复杂,因此在对其进行完善时,也需要将多种先进技术综合起来。但是在目前,我国电子计量行业在新技术引用方面较为欠缺,针对电子计量行业的成本投资也较少,企业自有资金布置和负债情况是导致新技术应用较少的直接因素。此外,电子计量技术发展缓慢也受到多方面影响,例如没有核心技术、企业规模有待提升、内部结构缺乏合理性等都是制约其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1.3缺乏创新思想。随着国际化的逐渐深入,各行各业也获得了飞速发展,不仅给电子计量技术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而且也为竞争机制的强化和思维的转变提供了有力时机。但是当下国内电子计量行业的发展过于迟缓,具有的战略思想缺乏应有的创新性,从而阻碍了电子计量技术的发展。
2针对电子计量技术缺陷的应对策略
2.1加大对市场的研究,推动企业市场占有率的提升。通过上述对电子计量技术缺陷的分析可以得知,市场调查缺乏全面性是阻碍电子计量技术得以创新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要加大对市场行情的关注与研究。(1)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起相关组织,主要负责电子计量技术在市场上动态变化的研究与调查,从而清晰且客观的了解到当前的市场形势,并以分析出的各类统计数据为基础和参考,有预见性地分析出未来的市场发展走向。同时还要以企业的发展实际情况为立足点,对现有的电子计量技术进行优化与创新,使其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以知识产权角度予以分析,企业其专利数量与其自身竞争力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企业拥有的专利数量较多,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具备更大的优势,这也是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因此,在对电子计量进行创新时,企业还要将着重点放在新产品和新工艺研发上,同时还要以技术创新的具体进展为依据对专利价值予以客观评估,判断其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可观的利润和价值,并及时申请相关专利,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占有率。2.2注重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引进创新时电子计量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因此电子计量技术要注重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引进。具体来讲:(1)要对当下新科技和新技术的研究成果给予重点关注,并结合电子计量技术的发展状况进行新技术和科技的引进,从而以汲取新技术和新科技的精华部分为基础实现对计量技术的创新。(2)要具有充足的资金准备,为电子计量技术的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也是保证电子计量技术能够与时俱进的重要因素。此外,将新技术和新科技引入到电子计量技术中,还能帮助电子计量技术在科技市场中巩固自身地位,是保证电子计量技术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础所在。2.3突破传统观念,实施科学的电子计量技术创新措施电子计量技术的创新,要使其自身的优势与长处得到充分的显现,使企业的发展特征通过其创新得以展现,从而将企业的专业技术作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而存在,有效拓宽企业的未来发展道路。同时,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可以将“外包”纳入到考虑范围内,企业的产品生产均由外包企业来负责,而自身企业则着重放在专业技术研发上,推动属于企业自身的专业技术的形成。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得到合理控制,另一方面还能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此外,企业之间还要加大合作力度,将实现企业的自身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协议为基础,推动联合体的建立,并进行资源整合、共享与风险承担,这也是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企业建立合作机制后,研发人员还要积极开展交流与探讨,提高各个企业中的战略不足,进而带动电子计量技术的创新。
3结束语
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新科技革命推动了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工业设计专业与新工科建设的关系,其次分析了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最后从“专兼结合”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的课程内容、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四个方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新工科;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新一轮科技革命促进了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从而对传统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建设顺势而生。工业设计作为传统工科中一门交叉学科性强的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应与时俱进,加强与新工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研究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发展
1.工业设计专业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何谓“新工科”,新工科并非新出现的事物,而是源于新一轮科技革命而产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等对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组织开展新工科建设研讨,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为新工科建设指明了方向。新工科基于新技术和新产业脱胎于传统工科,其产生之初便具有交叉属性。工业设计作为工科与设计的交叉,其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覆盖面很广的交叉融汇的科学,涉足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如同工业社会的黏合剂,使原本孤立的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美学、人体工程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结成有机的统一体。因此,在新工科建设中,工业设计应积极发挥其交叉融合的作用,积极参与,为新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搭桥建路。《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提高创新设计能力。在传统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创新设计示范,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发展各类创新设计教育,设立国家工业设计奖,激发全社会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可见工业设计对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将工业设计和智能制造等新工科领域结合、加强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的教育改革、加强对创新设计问题的思考和实践,完全符合国家对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的需求。2.新工科建设对工业设计专业提出了新要求。新工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教育,首先,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科技革命带来的新科技,如大数据、智能制造、AI、脑科学等。只有与这些前沿科技紧密结合,才能始终保持自身不落伍。其次,工业设计专业必须与产业变革紧密结合。针对高校的工业设计学科来说,也就是要保持与国家区域新兴科技企业的紧密联系,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探讨校企联合培养等。再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适应新科技、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需要,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全面,同时还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的人才跟得上与时俱进的新科技、新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新工科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数字电视产业内涵与定位分析论文
一、媒体汇流下的数字电视产业内涵
内涵一:传播特质是“平台”,而非内容。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的“内容”就像小偷带来的肉块,移转了我们心中那只看门狗真正应该注意的东西(小偷本身)。他的意思是指。传播媒介最重大的效果来自于媒介的“形式”本身,而非来自媒介传递什么样的“内容”。换句话说,传媒新科技对人类文明带来的改变,不是它可提供人类什么样的呈现内容,而是传媒新科技的传播特质会造就人类社会文明什么样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传媒新科技应被视为一个平台,搭载与传播内容的平台。
对于数字电视来说,同样地,也应将其传播的特质视为一个平台,就如同利用接收及免费接收的特性,建立一个可接收及免费提供内容的平台。通过这样平台的传播特质概念,更可发挥其本身科技形式所产制出的能量。因此,内容提升不应该是数字电视要一直思考的问题。这并不是说内容不重要,而是在探讨数字电视所带来的影响时,应该先就它的传播特质进行探讨,而非急于研究它传递了什么样的内容,也就是在定位数字电视的传播特质时,科技的形式应该优先于所搭载的内容。
与节目内容提供者不同,数字电视应该发挥的真正的传播特质在于,如何让数字电视成为在可方便免费接收的传播特质场域内,深受使用者青睐的节目内容的搭载平台。因此,对于当下数字电视产业经营者来说。应该朝免费使用的方向建构电视平台,即是将频道当成节目橱窗,通过节目橱窗安排使用者喜爱的节目内容。如此一来,既顺应了使用者对旧有模拟电视免费观看的收视习惯,又能通过好的节目内容吸引使用者观看,实现较高的收视率,这样频道节目橱窗的身价自然也就水涨船高,增强优质节目摆上橱窗的意愿,进而增加频道内各项广告或其它增值功能的价码谈判空间,从而获利。
内涵二:功能设计应着眼于人性化
中小微企业法律保障机制论文
一、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概念的界定
第一,对象特定。该保障机制仅为生产规模较小、从业人员和营业收入较少的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不包括中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人才。第二,内容特定。一是该保障机制仅为中小微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而不包括该类企业的其他经营活动。二是该保障机制仅为该类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所需的人才进行保障,而不包括资金保障等。三是该保障机制提供的是法律保障,而非政策等保障。中小微企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中小微企业的经营者较多的是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专长的技术人才,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小微企业所拥有的创新型高科技人才并不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技术创新的根本要素。因此,完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是为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是保证中小微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前提。一个企业要得到长足的发展,需要脚踏实地的开拓进取,中小微企业也不例外。要开拓进取、使企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就要能创造出给社会带来价值的产品,要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技术、新产品必须依赖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创新人才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以保证中小微企业的事业发展。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能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一)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正在初步形成。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首次专门为中小企业立法,该法第四章专章规定了“技术创新”这一重要内容,该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这是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法律保障。2007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包含了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保障,该法第五章“科学技术人员”明确规定了科学技术人员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第24条明确规定:“实施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以小型微型企业为重点,每年培训50万名经营管理人员和创业者。指导小型微型企业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国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小型微型企业倾斜。”第25条明确规定:“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并组织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对小型微型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执行期限截至2014年底。”2007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科技部、财政部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要“大力开展对中小企业各类人员的培训。2007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该政策明确规定了支持建立研发机构、鼓励发明创造对技术人员进行资助、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中小企业人才保障措施。其他立法如《公司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专利法》等也规定了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等内容。这些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规范和保障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我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的初步形成。
(二)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法律保障机制面临的困境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市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