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税知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7 18:27:0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企业财税知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业财税融合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民营企业需要面对的风险因素随之增多,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逐渐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如何促进企业业财税管理的深度融合,加速财务转型升级成为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针对业财税融合背景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策略展开探讨,并提出合理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业财税融合;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民营企业要想求生存,谋发展,就要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并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国内民营企业普遍处于负债经营状态,需要利用外部资金解决自身的资金问题,通常以举新债偿旧债的方式,保持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利用财务杠杆来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若企业财务管理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爆发,使企业遭受严重经济损失,难以取得预期收益。同时也会造成信用评级下降,企业可能无法举新债,面临资金链断裂,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局面。因此,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必须要与时俱进,改革财务管理模式,提升业财税管理水平,从而规避各类风险。
一、业财税融合的本质与应用优势
(一)业财税融合的本质
业财税融合中,“业”是指企业所经营的业务,如生产、贸易、服务、销售等业务;“财”则是指企业的财务,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管理、预算管理等;“税”则包括税务筹划、发票管理、税款申报与缴纳等。[1]所谓的业财税融合,本质上来讲,就是打破业务、财税固有的职能壁垒,构建起一套“业财税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使业务、财务、税务深度融合,从而充分发挥企业资源价值,使企业保持最佳营收。[2]21世纪是信息时代,企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数据量越来越大,传统记账、报账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更多的企业已在尝试基于更加智能的财税管理系统,革新业财税管理机制,进行业财税的融合。业财税融合将成为激发企业价值创造的新引擎,降低企业运行风险,助推企业战略的执行。
财税信息化管理应用论文
【摘要】企业财税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整个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税收方面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财税改革的方向,现在很多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财税管理环节,更加应该注重管理水平的信息化。我国中央企业在开展具体的财税工作时仍会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但这种管理思维已很难满足现代化的需求,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其的学习和研究,在具体的实践中运用不同的模式,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来检验新模式适用性。
【关键词】财税管理;信息化;现状;应用效果
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财税环节,因为税收管理对企业的每个环节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税收政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国内各种经济因素的制约,使得企业在进行财税管理时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为此就要求企业相关部门做好应对准备,通过完善财税管理的各个环节来防止问题的发生。财税管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同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政策来规划整个管理工作,从而保证公司的整个财税工作能够符合法律的要求。
一、财税管理现状
1、财税风险较大
企业的财税管理人员需要按照财税政策规定的操作细则来完成相关的纳税工作,而且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但是现在许多企业的财税工作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风险的加大,这些风险出现的原因体现在多个方面,而国家财税管理体系的改革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要知道改革会对所颁布的政策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很多财税政策在运行的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解释,因此很多财税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且监管力度的不同也会对企业的财税风险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都是现代企业特别是央企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财税法的特殊性及改善思考
一、财税法课程的特殊性分析
财税法是一门比较特殊的课程,其特殊性在于法学和经济学两者融为一体,而且不同质的知识特性相互渗透的深度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难以比拟的,以至于在笔者所亲历的几所各具特色又颇具代表性的高校中,财税法本科教学显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1.财经类高校拥有得天独厚的财经类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比较丰富的资源。不仅有财经类师资力量、专业图书和刊物、实践场所、设施设备等都具有极强的学科专业特性,而且将财税法纳入财经专业,尤其是CPA、财税专业的课程设置及其结构体系之中,财税法课程就不得不在经济的氛围中,被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数理逻辑、数学模型、计算公式、技巧、方法等工具进行全方位的翻来覆去地梳理与解读,使初来乍到本不具有专业方向及定位的知识背景的本科生,不仅因其激情、兴趣与偏好,还与经济霸权脱离不了情感瓜葛,更源自于经济学的话语,理论与学术氛围,似乎到财经校园,时时都能呼吸到流动清新的经济气息,处处都能觉察到财富的价值形态变幻无穷的奇妙,财经类本科学生早已在一个被设计成固定模式的财经类专业知识框架体系里被熏陶,使其思维方式无不打上经济或算计的烙印。
因而,财经学校之财经专业本科生在理解财税法时,其思路似行云流水般对财税法的认知也能充分扩充其价值损益的想象空间和来龙去脉。
当然,财经专业本科学生对经济的悟性和敏感,并不能掩盖其对法律规范和法学理论之技术和技巧同样深地介入财税法之中给财经专业学生造成的艰涩与困惑。即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也明显地感到财经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本科生对法、法律及其规范的理解和反应就较之本校经济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迟钝,这使得他们在把握法律主体及行为的界定上比较困难,这类学生追询的问题,大都是涉及法理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不过,同一所学校,经济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在财税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进度相对明显地慢于前者,效果也明显不如前者。由此可见,财经学校内的财经专业与经济法
学专业的本科生在财税法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因为在校园踏内同一块草皮而相得益彰和发展得比较平衡,这里当然涉及到教学计划的设计与课程的科学合理安排问题。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是在税法理论基础上,再配以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实践性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涉税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模块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与教学探索,以提升涉税课程的教学质量。文章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展开,分析了涉税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模块化教学的必要性,然后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探索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改进方案,以期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教学设计
高校由于类型不同,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有所区别。学术型高校追求科研创新,高职院校则更侧重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是两者兼而有之,既注重理论又兼顾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秉承着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积极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其中,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不仅包括基础理论型的税法、税务会计等课程,还包括实务操作型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课程,而模块化教学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契合涉税课程教学目标。近年来,随着模块化教学在教学领域的应用推广,给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应用型本科院校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概述
1.模块化教学国外模块化教学比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是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随后是能力本位教育,以加拿大、美国等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由此可见,国外两大流派的模块化教学均是以实用性与能力性培养为主的。而国内的模块化教学则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模块课程的灵活搭配,将基础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2.财税专业的涉税课程税收是一门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学科,融会计、法律和财政三大专业知识于一体,与其相关的涉税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高校财税专业需要掌握的与税收相关的课程包括税法、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等,其中税法是入门级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税收的基本原理和各税种的税收法律规定,有助于学生把握基本的理论框架,而税务会计、纳税实务、税收筹划三门课程属于高阶的专业选修课程。税务会计是将税法与会计结合的交叉学科,反映监督纳税人应纳税额的形成、申报、缴纳等一系列会计核算活动;纳税实务依托税务仿真教学平台,将税法、税务会计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税收筹划重在综合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筹划技术帮助纳税人合理合法地节约税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由此可见,这些涉税课程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但课程设置上存在单门课程税种剥离、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等缺点,不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税收全貌。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必要对涉税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设计与改革,确保学生能够将涉税课程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使学生成为理论与实践均优的复合型人才。
涉税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财税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摘要]产学研合作促使学校与企业逐步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实践教师专业知识与企业信息技术、实务资源有效共享,创建专业实践教学建设需求、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创新应用型教师培养、企业理论更新和人才储备需求有机结合成多方互动、协同创新的合作型互动教学循环系统,建立以问题分析、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财税实践教学方法,全方位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关键词]产学研;教学模式;考评体系
产学研协同育人进一步推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资源双向多频次有效流动的沟通渠道,具备双创能力的实践教学理念,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原则,多环节协同发展促进专业创新教育和人才需求端有机融合。
一、构建产学研合作财税实践教学必要性
(一)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协同创新效果。产学研项目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创建专业知识、实务技能和信息技术的转移通道,深化校企资源和信息的共享程度,创建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创新应用型教师培养[1]、企业理论更新和人才储备需求的财税实践教学生态循环系统,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在校内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在企业实践中锻炼综合能力,以职业资格证书牵引学生职业规划,学校有机整合各方资源,重组知识流动和创新脉络,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效果。(二)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学校与合作企业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实践教师专业知识与企业信息技术、实务资源有效共享,提高知识转移效果和信息有效流动。实践教师根据实践反馈信息完善改进教学计划、方案及考核方式,形成“教师教学→自主学习→思考反馈→优化改进”的良性循环,利用产教融合、协同教学推进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通过校内实践教学和合作企业实习[2],形成校内外导师联动教学,学生进入企业业务流程实习,降低学生对职业认知缺失,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三)提升财税实践教学应用能力。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减税降费政策在降低税负、刺激消费、促进投资以及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导致了近几年财税政策更新相关规定越来越频繁,财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务操作均出现脱节现象。
二、基于慧算账大数据驱动平台构建实践教学模式
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当今社会已经迈入了高科技时代,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企业在业务、财务以及税务管理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此,企业要想将日常各项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管理,就必须紧跟时展步伐,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构建起业财税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实时动态管理。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方面,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问题;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企业的业财税面临较大挑战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跨业态融合已经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企业日常运营中的业务、财务以及税务各项流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进而构建起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模式,不但使业财税相关的数据融合在一起,而且实现了信息、数据的有效共享,企业管理层在做决策时就能够随时随地动态地掌握企业资产、盈利、现金流等情况。但从目前很多企业的具体管理中来看,业务、财务、税务的管理仍然是相对独立的。怎样才能在互联网时代下,构建起以大数据为支撑的企业业财税一体化机制,打破企业内各部门间数据无法实现共享的现状,推动业、财、税有效融合,就成为了当前企业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基于此背景,本文在对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面临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提供借鉴。
一、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一)部门要想实现有效整合难度较大。由于企业受到传统管理方式影响,一般情况下财务、税务、业务管理都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而且权责职能独立存在,各部门的交集很少,所以业财税一体化管理,就需要将各部门融合,而此过程中理念融合就成了难点。一是业财税一体化要求业务、财务、税务工作要由相应专业工作人员协同完成,但是由于工作理念因人而异,所以交流中极易产生意见分歧,不但使业财税一体化管理效率大幅度降低,而且非常容易产生消极作用,工作进度受到影响。二是虽然在企业业财税管理中具备较为紧密的关联性,但是专业性要求也较高,那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人员要想参与难度较大,所以企业组织结构中部门的融合并不是真正的融合,专业工作独立仍然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无法使业财税一体化有效落实。三是虽然当前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增高,部门也都构建起了信息化管理体系,但是信息技术差异性会使业财税融合难度加大。(二)各部门工作难以达成共识。业财税本身对于专业人才要求就相对较高,如果实现一体化专业性要求会更高,而当前企业部门工作难以实现协调,进而阻碍了业财税一体化发展。由于企业的业财税一体化发展时间较短,部分企业在认识方面存在偏差,所以仅仅只是将业财税一体化作为管理平台、软件一体化应用,无法实现业财税相关数据信息的交融,对部门间的数据集合进行综合分析难度较大,降低了决策的科学合理性。除此之外,从业财税管理工作人员而言,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要求不同,目标也不一样,所以在决策过程中,无法达成共识,进而为工作协调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业务人员对于业务指标完成情况重视,税务人员工作重点在科学合理纳税筹划方面,当二者出现冲突时,两部门难以实现协调。(三)业财税一体化专业人才匮乏。虽然业财税一体化将企业各部门数据壁垒打破,但是同样要求也提高了,而涉及这三个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但要在工作能力、专业知识掌握方面较为突出,而且还要对其他两个部门的工作内容、要求、专业知识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业财税一体化共同合作的目的实现。但是,当前企业中在此方面的人才非常匮乏,高端管理人才缺少,现有员工综合能力无法满足业财税一体化管理需求,所以无法很好地参与到相关工作开展中,进而阻碍了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进程。(四)面临较大的网络安全隐患。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互联网高速发展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在为企业业财税一体化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网络信息安全隐患,进而限制了业财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关于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是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是以传统模式为主,大多数在网络安全意识方面都有所欠缺,管理懈怠,在网络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方面重视度不足,当出现病毒攻击以及非法入侵行为时,由于防护等级偏低,无法做到及时应对,进而导致企业业务、财务等相关的数据丢失、被窃取,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运营管理。其次,很多企业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网络交易模式,滞后的身份认证方法使得交易时极易造成认证信息被非法盗用,使企业经济受损。
二、企业业财税一体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建设工程企业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建筑工程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其安全费用的财税处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采取有效策略与方法,全面提升安全费用财税处理效果,成为建筑工程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难点课题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影响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的因素。在探讨企业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构建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目标体系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设工程企业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的方法对策,阐述了个人对此的几点认知,望对企业安全费用财税处理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费用;财税处理;方法对策
当今社会,建筑工程事业发展形势日益复杂,使相应的安全费用财税处理面临着崭新的发展局面,对财税处理方法与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形势下,有必要紧跟建筑工程财税处理的宏观发展趋向,多措并举,防范财税处理风险,保障财税处理成效。本文就此展开了探讨。
一、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简述
对于现代建筑工程企业而言,安全生产责任重大,在安全生产方面投入的费用与经济支出不断增大,需要在相关涉税法律法规约束范围内,对安全费用的财税处理做出科学研判与处理。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在财税处理政策体系构建、财税衔接优化、财税处理效果评价等方面颁布了极具导向性与政策性的行业规范,为新时期建筑工程企业科学合理处理安全费用财税问题提供了基本遵循与价值导向,为建筑工程企业构建财务处理风险屏障,保证自身经济效益等指明了方向,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领域中的安全费用财税处理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现实成就[1]。同时,广大建筑工程企业同样在立足安全费用财税处理政策,探索财税处理新模式与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效果突出,细化了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的调整机制。尽管如此,受内部体系及财务处理实践等主客观要素影响,当前建筑工程企业安全费用财税处理中依旧存在诸多短板,财税处理的政策适用范围有待强化,安全生产费用的支出内容有待细化,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上述背景下,深入探讨建设工程企业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的相关事项与策略,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影响安全费用财税处理的因素分析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和管理探讨
近年来,我国针对建筑行业的经营管理制定了诸多财税政策,为建筑行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公平的环境,在实际应用中,建筑施工企业更加关注财税的实务操作,而企业财税实务细则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由刘昕编写、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全书》一书,详细阐述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税实务,分析建筑企业的施工环节、企业利润与应税的核算,引入企业财税实务处理的经典案例,为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税管理以及实务操作提供了有效指导。
本书共包括十一个章节。第一章介绍建筑施工企业的财会基本知识,涉及建筑企业相关财税法规以及企业财税基本知识,并阐述建筑施工企业的基本特点、经营流程与模式。第二章与第三章介绍合同签订环节的财税实务,详细梳理建筑企业合同签订时的涉税操作,并解说建造合同的税务处理。第四章为征地拆迁环节的财税实务,解释土地拆迁以及征收时涉及的税务处理、税收优惠以及工程会计处理问题。第五章与第六章介绍采销、工程款收取、企业财产和劳务使用环节的财税实务,涉及增值税、资源税、劳务用工应税等多种税目,并详述相关税务政策、涉税处理、会计核算等。第七章为企业利润核算,包括利润计算、营业收支以及政府补助等多项内容。第八章介绍建筑企业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表的编制与说明是本章重点内容。第九章与第十章介绍企业重组清算或合并时的财税实务。第十一章介绍建筑企业所得税的基本政策及其实践。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工程造价管理、工程价款结算与应税缴纳,由于工程项目施工周期较长、涉及面较广,因此财税管理工作相对复杂,需要经过多个环节财务问题的核算、分析以及审验才能完成,使得建筑企业进行财务决策、风险管控等经济管理活动面临诸多困难,为了提升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实现经济利益较大化,企业尤为重视会计与税收管理的优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财税实务操作水平,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税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企业面临一定财务风险,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建筑企业尚未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很多建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仅限于财税方面的实务操作,不重视企业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导致财务管理流于表面,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未产生实际作用。第二,建筑施工企业未重视税务风险预警,企业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较低,同时未能及时防范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第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并未完善,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涉及面极为广泛,很多建筑企业不重视核算工作,导致财务风险大幅增加。以上问题导致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亟需优化,通过有效措施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状况,优化财税实务执行力度,是今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第一,建筑施工企业应健全自身财务体系。企业财务体系是其进行财务管理的基础,根据当前财税政策与相关法律条例,企业应制定完善的财务体系以满足其工作需求。通过企业现有财务税收信息以及法律政策的约束,企业财务管理与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将更加规范化,这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建筑施工企业应提升财务工作人员水平并加以监督管理。企业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与行为会直接影响企业财务工作效率与质量,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对税务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水平维护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会计与税务实务细则完成工作,以此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第三,建筑施工企业应做好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工作。
受建筑施工特性影响,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可能会面临诸多风险,为了防范决策失误所带来的可能后果,建筑施工企业应更加重视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总之,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对其长远发展尤为关键,企业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是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与税务实务操作全书》一书指导下,建筑施工企业可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其会计与税收实务操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
作者:牛越 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县长在全县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一、高度评价20*年财税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20*年,全县财税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切实抓紧财税促收,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大力加强财政管理,努力保证重点支出,财税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按照老口径计算完成2.5086亿元,为年初预算2.286亿元的109.7%,同比增长21.4%;按新口径计算完成19445万元,为年预算17572万元的110.1%,同比增长21.8%,增收3477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956万元,为年预算17132万元的110.6%,同比增长22.1%,增收3428万元。其中:工商税完成10*5万元,为年预算9540万元的1*.3%,同比增长24.9%,增收20*万元;农业税收完成1956万元,为年预算1788万元的109.4%,同比减少3.3%,减收66万元;非税收入完成6233万元,为年预算5502万元的113.3%,同比增长22.9%,增收1161万元。基金收入完成489万元。国税部门共组织入库税收11*3万元,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5.15%,净增2217万元。其中,“两税”完成9807万元,同比增长25.33%,净增1976万元。地税部门完成各项税费收入17399万元,同比增长19.99%,增收2899万元。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2274万元,同比增长15.5%,增收1647万元;社保经费征收完成3909万元,同比增长40.56%,增收10*万元。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多的不利情况下,能实现财税收入的大幅增长,实现财政支出保重点、保平衡的目标,确实很不容易。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全县广大财税干部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充分理解、积极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财税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财税工作的各位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过去一年的财税工作,我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成绩值得肯定:
(一)财税收入稳步增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
20*年,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协调配合,依法组织收入,挖掘增收潜力,全年财政收入保持了直辖以来的高位增长,与1997年相比,地方财政收入增加了16728万元,增长200%;预算外资金统管余额增加了13768万元,增长213.3%;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增加了245*万元,增长6*%;对乡镇转移支付增加了8000万元,增长560%。国税部门突出加强了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税种的征管,对年纳税额在5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了分户定责,跟踪管理,使组织收入做到了依法、及时、足额入库,国税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地税部门抓好零散税收征管,继续完善委托代征工作,加强房屋出租税和车辆税征管,有效地防止了收入流失,确保了税收及时足额入库。财政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在农业税逐年递减后,农民缴纳积极性降低、征管难度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完善了征管办法,充实了征管力量,确保了全年农业税任务的完成。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县财政和税务、公安、质量和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等部门,对*气矿沙坪场气田在我县境内的气井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未申报的产气量近2亿立方米,补缴和增加各项税收收入902万元。同时各级各部门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20*年共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8亿元,比20*年多争取0.91亿元。
(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重点领域保障有力。
20*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完成48600万元,为年度预算41062万元的118.4%,比去年增长36.2%。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731万元,为年预算39601万元的120.5%,比去年增长36.7%,增支12808万元。财政部门大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狠抓筹资控支,灵活调度资金,确保了各项重点支出需要,较好地服务了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一是保证了工资正常发放到位。全县财政应负担人员工资全部及时组织统发到了职工个人身上。二是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力度加大。扩大了再就业财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延长优惠期限,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征部分行政事业收费。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确保社会保障支出,全县社保支出达到5310万元,较好地保证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和低保经费的及时发放。三是支持解决“三农”问题迈出了新步伐。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认真落实农业税降低一个百分点,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的政策,全县减轻农民税收负担493万元。四是调拨资金176万元,妥善解决了原绸厂改制遗留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五是保证了其他各项重点支出。政权机关正常运转支出、稳定经费支出和农科教等重点支出保障较好,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农业事业费、科学事业费、教育事业费等支出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的思考
我国高校开设财税法课程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不仅绝大多数法学院系在本科阶段已经开设了财税法课程(本文所指财税法教学,都是指法学专业本科阶段财税法教学),而且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财税法学科建设成效显著。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完善,财税法治建设的推进,财税实践对财税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财税法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财税实践的需要,财税法教学改革也因此成为财税法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4年1月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研究生税法研究会联合组织的《中国高校财税法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财税法教学人员认为,除了课时不够,现阶段财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而如何安排教学内容,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取决于财税法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直接决定了财税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的安排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财税法教学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首要的问题。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财税法教学的目标不能游离于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之外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法学本科教育改革要调整的基本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但核心问题是课程及其结构问题。因为一定的培养目标总是要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法学本科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工具价值,都应该服务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财税法学教学目标应围绕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来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法学在我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在经历了的重创之后,为了摆脱诸如“幼稚的法学”之类的尴尬地位,法学教育特别强调其科学性和学术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法学本科教育经历了从专业(职业)教育——通识(通才)教育的演变过程。通识教育模式实际上主要是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大量法学院系的毕业生进入法律实务界以后难以胜任和适应具体的法律实务,使学生的能力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1]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的严重脱节,已经导致法律职业者的抱怨和社会舆论的抨击。法学教育界于是开始反思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强调法学的社会性,重视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关于法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向来都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职业品质内在地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职业信仰和思维方式,外在地表现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2]其实,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本不应被看成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的两极。首先,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其次,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同时还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按照素质教育的思路,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3]从适应这样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来看,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或教育目标而言,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法律职业的基本品质和技能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虽然它包括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丰富,既涉及本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4]。但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财税法是一门应用学科,特别是税法部分技术性较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科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财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财税相关职业的操守和技巧。但实际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的主要是财税法基本理论知识,职业技巧主要来源于财税实践,职业操守更需要在长期的财税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因此,素质教育的要求反映在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上,就是在财税法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财税法理论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财税实践活动,尤其要强调后者。但目前组织法学专业的学生参加财税实践,在时间安排和具体途径上都有一定困难。把财税法教师自身参加的财税实践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课堂再现,或者直接把从事财税实务工作的人员请进课堂,虽然不能达到学生亲历财税实践的效果,但仍然可以弥补学生财税实践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尝试。
二、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体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