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实训总结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2 04:43: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汽修实训总结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信息化教学在汽修专业实训教学的应用
摘要:由于汽车结构复杂而紧凑,且维修过程中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在中职汽修实训教学中往往需要引入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近年来随着各级教学大赛“以赛促教”的作用越发显现,使得信息化教学常规化、常态化。笔者依据课程大纲的要求,积极探索各种信息化技术在汽修实训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中职汽修;实训教学
近年来,职业院校教学大赛的举办激发了教师们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积极性。从创新、探索到常态化实施,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教师们上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本校汽修专业实际,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适合在中职汽修专业实训教学中使用的信息化教学手段。
1中职汽修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1.1学生现状
(1)对课程很感兴趣,但持续性不长。大多数学生在每个项目的初始阶段很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课堂氛围很浓厚。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因基础知识的薄弱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导致对接下来的学习失去信心,降低了课堂效率。(2)学习自觉性比较差,动手能力较强。许多学生不能自觉地完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需要教师督促。但是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新鲜感很足,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很快就能完成,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下也能顺利完成,实训课程完成度比较高。
中职汽修专业1+X证书制度与建议
1、1+X证书制度的重要意义
2019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明确提出1+X证书制度的实施办法,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样化的职业技能证书,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后续依次由职教所引发《关于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公示》(职教所[2019]67号);教育部等四部门引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教职成[2019]6号);职教所引发《关于确认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首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通知》(职教所[2019]89号);教育部引发《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2019]36号)等文件,都显示了国家推进“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决心。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一项创新性制度,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基于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有关“1+X”证书制度试点的工作方案和通知,通过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的调研,根据中职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亟需落实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与社会职业资格证书接轨的目标,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真正的复合型技能人才。1+X证书制度融入中职汽修专业教学,是推进汽车产业发展与人才技能需求衔接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有利于反映评价人才技能水平的客观性和职业院校的办学标准;1+X证书制度通过模块化教学、学分银行等灵活的学习制度,必将对职业教育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带来挑战。中职汽修专业推行“1+X”证书制度,从现实意义上促进学生的从业能力,提高就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2、1+X证书制度的教学现状和阻碍因素
2.11+X证书制度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北京中车行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把汽车领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两个模块:汽车运用与维修职业技术证书和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证书,共分为16个模块。针对笔者任教学校的中职汽修专业,针对“汽车电子电器与空调舒适系统技术”(初中高级)等级证书的实践教学情况开展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1.1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对“1+X”证书的作用认识调查调查学生对1+X证书的了解情况,选项设置为:非常了解、较为了解、了解一点、完全不了解。在接收调查的中职学生中,表示参加过汽修专业“1+X”证书考试的学生占比74.03%。对“1+X”证书的了解程度,表示非常了解其内涵和必要性的学生占比48.05%,表示较为了解、对本人就业创业比较重要的学生占比46.75%,表示完全不了解“1+X”证书作用的学生占比5.1%。说明中职学校学生对“1+X”的内涵和重要性已有一定了解,但还未做到全员渗透“1+X”证书的知识教育,受训对象的知识普及度和了解深度。2.1.2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对“1+X”证书的培训情况调查调查学生对于校方组织的“1+X”证书培训的学习现状,认为与现有课程体系完全融合的学生占比64.95%,认为需要增设课程模块的学生占比3.9%,认为需要组织考前强化培训的学生占比28.57%。由此,“1+X”证书现行的课程体系还需要融入实训实践模块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操能力。考评前的强化培训有助于提高证书通过率,也能对中职学生起到激励作用。而在相关考前培训的学时安排,81.82%的学生认为需要30课时以上,对于目前学校、企业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案、案例库、实训内容,94.81%的学生认为能够满足“1+X”证书的需要。对于目前进行的“1+X”考前培训,94.80%的学生表示培训效果令人满意。对于培训师资人员,61.04%的学生期望有校外专职教师或来自企业的汽修高级技师参与教学。对于“1+X”证书培训形式,40.26%的学生表示应先理论后实践,58.44%学生接受理实一体教学,说明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操作的紧密结合更能确保培训效果。综合学生对于“1+X”培训多个维度的反馈结果,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学习资源设置感到满意,但专业教师还需要在实训内容环节增加时效性和实用性。对于“1+X”证书的重要性,受调查的学生普遍表示认可,并表示愿意获取多个X证书。学生也表示愿意在考前进行一定课时的强化培训,乐于接受校外专职教师和企业汽修高级技师来校现场参与教学,并一致认可目前参加的“1+X”证书的考核方式规范严格。2.1.3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在“1+X”证书教学存在的困难情况综合教师反馈意见,中职汽修专业在“1+X”证书教学存在不同方面的困难。位于前4项分别为:实训设备的完善及资金投入,尤其是发放“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及时性和实训设备的更新;专业教师优质团队建设,尤其是具备考评员资格的本校教师人数亟需补充;1+X证书制度建设的完善和激励措施;课程体系的重构。2.1.4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对“1+X”证书的培养路径情况调查中职汽修专业教师对“1+X”证书的培养路径情况,综合教师意见,位于前4项分别为:根据行业考试考核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尤其是增加符合当前X证书考评要求的实践实训模块;技能大赛与“1+X”证书考核内容融合,以赛促学,技能优先;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定主体由四方协同认定,避免垄断性和片面性;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定标准由多方共同考核,确保客观性、公正性和可信性。
2.21+X证书制度的阻碍因素分析
汽车钣金的常用焊接方法
摘要:钣金实训是汽修专业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为实践技能,进而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而焊接方法则是钣金实训教学的关键所在,直接关系着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鉴于此,文章先简要阐述了汽车钣金修复常用的焊接方法,然后具体分析了汽车钣金实训中焊接教学现状,并据此探讨了有效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焊接技术钣金修复汽修专业中职
1引言
汽车作为一种消耗品,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或是遇到一些意外事故,会出现各种损坏情况。其中,行李箱盖、车门支柱、前后车门、前后翼子板、发动机罩、前后保险杠等无疑是较易受损的部件[1]。在这些部件出现变形时,就可通过焊接的方法展开钣金修复,以保证汽车的安全使用。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逐渐增加,也持续加大着国内的汽修人才需求。从当前市场情况而言,汽车钣金人员收入较为可观,但其中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操作技能的人员较少,多为传统“师带徒”模式培养出来的,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安全知识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因此常因为不规范作业,导致出现工伤事故。由此可见,要想推动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良好发展,需要尽快补齐汽车钣金维修人才短板。
2钣金修复的常用焊接方法
2.1CO2气体保护焊
汽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但是教学内容处理不当、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与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不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根据不同课程确定与之相联系的思政目标,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教学大纲,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渗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并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方面验证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成效。
关键词:课程思政;汽修专业;教学改革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核心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次会议成为课程思政的缘起,之后,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都把思政教育进课堂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改革重点在全国铺开。在《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布后,课程思政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但部分院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推进情况还很不平衡,非思政教师课程思政的理念还需加强,教材问题,方法问题,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不高等问题亟待破解。鉴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展的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为例,介绍一些具体的做法,以期能为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于汽修专业的意义
1.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丰富了汽修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这些思政元素是课程的灵魂主线,立德树人是学校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的开篇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对立德树人精神和理念的探索追求。背离立德树人的宗旨,抛开培养国家与民族复兴所需人才的根本任务,学校就失去存在的根基。具体来说,大学教育的灵魂和主线,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按照民族复兴、国家昌盛对大学生的战略要求,提高大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秉承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法制素养,实现立德与树人相统一。2.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汽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要求与实践,能够提高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课程思政能力。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实践者和学生思想灵魂的引路人,树人先正己,立德先立师。《礼记·文王世子》指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要牢记教育立德树人的宗旨,把崇高师德内化为潜意识的价值追求并在工作中默默的体现。在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教学中知行合一,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榜样与标杆。专业教师对本行业最新发展的关注,对行业发展史资料的搜集、挖掘与整理,以及历史上和现今行业内不断涌现出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都是很好的课程思政资源,要将这些资源融入项目化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思政研讨会、教学思政观摩、教学思政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3.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企业发展进步,需要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助于学生树立安全第一、操作规范、维修认真、微笑面对每一位顾客的服务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团队合作、克服困难、专注执着的工匠精神。
二、汽修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篇1
摘要:为有效解决汽修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根据职教专家姜大源“职业教育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专业要以职业为导向、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过程为导向”的职教理论,我校开展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通过梳理总结改革的过程和举措,得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改革实践在立德树人、育训结合、校企协作、以赛促学等方面成效显著。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1背景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新技术、新工艺在汽车领域运用越来广泛,对汽车维修岗位能力要求也在日益增加。通过对甘肃省汽车维修行业后市场调研得出:从业人员岗位向快速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汽车后市场服务模式呈现多样化;用人单位期望高,希望有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强的毕业生加入企业。2003年教育部、交通部等六部委将汽车维修专业确定为未来亟需大力发展的紧缺专业之一,说明汽车维修领域的人才需求缺口大,或者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质量与现行行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不高,出现“岗多人缺”的窘境,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培养更多汽修高技能人才责任在肩。2014年我校汽修专业教学团队开展了“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维修企业人才需求契合度”的课题研究,得出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能力需求匹配度不高,并分析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校内开设课程与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就业岗位胜任能力欠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鉴于职业院校汽修专业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现状,汽修专业应按照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岗位能力体系建立汽修专业培养目标体系[1],把行业技能标准纳入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关键素质能力一体化培养,注重学生系统化专业化学习,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多元评价,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汽修专业改革与实践或许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工作过程,指的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2]。工作过程系统化是在有序性、整体性和生成性的原则下,从实际工作的需要和教育需要这两个维度上予以整体设计的逻辑路线[3]。
2改革的意义
中职汽修教学创建思路
一、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方向
从2008年开始,我校汽修专业选手每年都能在市级、省级及国家级大赛中通过层层选拔,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连续5年的全国中职汽修技能大赛中获得2金、20银的好成绩。技能大赛不但扩大了我校的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而且推动着我校办学模式转变,引领了我校汽修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我校汽修专业不断壮大发展。
(一)技能大赛促进校企结合,推动汽修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以及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符合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现实中,尽管中职学校渴望与企业合作,但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我校正是通过在中职技能大赛中取得好的成绩获得企业的认可,吸引了一些企业参与、合作。先后与别克、大众等签订了合作协议。一方面由企业提供教学设备,捐助、辅助建设实习基地,提供行业规范,组织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按照企业要求合作培养汽修专业领域的专门人才,成立了通用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订单培养)与盈众班(上海大众汽车厦门盈众集团公司订单培养)等联合办学。我们以“通用班”“盈众班”作为突破口,根据技能大赛项目,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办学,稳定校企合作关系,增加顶岗实习基地数量,“订单培养”规模不断增大。在教学改革中,依据企业岗位设置专业,深人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岗位教学,并以技能大赛的考评为依据,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基本做到“双证书”毕业。
(二)技能大赛引领汽修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我国大多数中职汽修专业课程结构大多按知识逻辑体系构建,主要是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属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模式。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内容的学科逻辑性较强,理论性较浓,知识点重复较多,重视原理和结论,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实际需求、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学习需要脱节。而且大多数汽修专业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对教材的处理缺乏实践依据。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这一重大缺失,造成了汽修专业教育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巨大差距。中职汽修专业教学课程应如何改革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工艺要求等对课程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随着技能大赛机制的逐渐成熟,大赛的主题和内容由行业的专家、行业带头人策划,结合行业需要、企业文化、文明安全操作的规范要求,技能大赛的内容、规格逐年提高,具有前瞻性。职业大赛项目与内容随着职业岗位需求不断的变化,为专业课程的改革作了很好的导向。我校汽修专业依托技能大赛,在教学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进教学改革。将大赛思想及规范融人教学内容中,将教学内容结合行业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采用模块结构课程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转变,以偏重传授知识向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加强实践教学,实现做与学结合,推行“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改革,实施一体化教学。我们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内容上摒弃不适应社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发展的旧内容,结合本校特点,开发各阶段的校本教材,使教学有了很强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高职汽修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
1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在校两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0.5”是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而第一个“0.5”则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2]。汽修专业高职学生在经过2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前述知识多是从知识自身结构出发,逐点学习。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知识点相对独立,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块状的,没有行成关于汽车整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未来的岗位以及顶岗实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面对汽车出现的故障,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将前2学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将前修课程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能够脱离课本的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就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形成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课程的功能定位是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技能储备基础,因此,课程中所设计的实训项目应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升,维修服务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去设计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脱离企业实际的情况。为此,通过到小拇指汽车服务会所、途虎养车、广东中域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维修企业深入调查,理清了汽车维修企业技术人员的日常主要工作内容,根据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确立了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汽车维修岗位实际工作内容的出现频次,将工作内容划分为高频次工作、常见性工作、一般性工作和偶发性工作四类。其中,高频次工作主要包括车辆的保养、轮胎更换、发动机系统故障检修、空调故障检修、车体钣金与喷漆等内容。常见工作包括四轮定位、底盘异响检修、发电充电故障检修等。一般性工作主要包括发动机大修、空调压缩机故障、转向系统故障等内容。偶发性故障属于不常见、偶尔会遇到的不确定性故障。根据上述调研结果,课程内容设计了汽车保养维护和常见故障诊断两个大的模块。汽车保养和维护模块包括汽车一、二级保养的操作,这是维修工最主要的日常工作内容。故障诊断模块主要包括发动机启动困难、工作无力、燃油消耗异常以及空调不制冷等高频出现的故障,也包括了底盘异响、充电发电故障检修等内容。通过这些项目内容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应对未来日常岗位工作需求。
高职汽修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与实践
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一线的汽车维修服务技术人员,综合实践课程是学生在校内完成维修技能提升的关键课程,是校内实训教学的核心环节,对学生消化吸收前修课程知识,完成顶岗实习的技能准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各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本门课程,部分教育工作者也对课程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1]。本文对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对我校课程资源建设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以期能为同类院校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1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普遍采用“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2”是指在校两年的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学习,第二个“0.5”是利用1个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完成顶岗实习,而第一个“0.5”则是学生在校内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2]。汽修专业高职学生在经过2个学年的校内学习后,基本上完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大部分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原理与维修、汽车电控系统等课程的相关知识。但前述知识多是从知识自身结构出发,逐点学习。从内容上来讲,大多数知识点相对独立,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块状的,没有行成关于汽车整车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未来的岗位以及顶岗实习中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应该是将汽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面对汽车出现的故障,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功能,就是通过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将前2学年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在运用过程中将前修课程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从而形成能够脱离课本的适应岗位技能要求的能力。因此,汽修综合实践课程的定位就是将汽车发动机维修、底盘维修、电气维修以及电控系统维修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在专业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形成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2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课程的定位,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须满足以下特点:一是本课程的内容要面向岗位技能的实际需求;二是本课程的内容要体现前修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三是要突出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3]。根据以上特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2.1紧跟汽车服务市场
汽车专业改革与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职业技术院校作为技术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开设了汽车专业。然而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汽车专业教学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远远落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毕业以后无法胜任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模式,以培养学生实际岗位技能为目标,让学生快速掌握汽车专业所需技能。将现代学徒制引入汽车专业改革方案中,提高汽车专业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汽车人才。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专业改革;教学模式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能够改变当前汽车专业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现象,通过企业师傅带徒弟的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了解整个行业发展模式,并在师傅的带领下掌握相关实际技能,让学生更好的胜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解决当下汽车专业人才就业困境,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1汽车专业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最早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工业大规模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广泛应用。当今之职教理论界最有影响的学者福斯特积极倡导“产学合作”的办学形式,提出了时间课尽量在企业内进行,尽量缩小正规学校职教与实际工作情景间距离的观点。我国汽修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大部分还是浅层合作,缺乏对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很多学者推广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但是借鉴国外城工作法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地区差异和实际教学水平。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产教融合发展,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传统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制定规范的企业课程标准和考核标准,教师和师傅共同传授技术,注重技术、技能的传承。学生在学习汽车专业相关技术时,需要工作经验的师傅指导,和师傅形成亦师亦友的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师徒感情,让师傅可以尽心将所掌握的技能传授徒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1]。
2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汽车专业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
汽修专业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摘要:目前,技工学校汽修专业正在推广和实施课程改革,其中最普遍的是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其还处在探索阶段,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材、师资、教学设备无法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具体要求,课改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个人对技工学校汽修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汽修专业;课程改革;问题;建议
目前,技工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都是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也就是把理论课与实习课结合起来的一体化教学。通俗地理解,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衔接,将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逐步实现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由此可见,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一体;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习课教材一体;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机房一体。这两年来,笔者走访了省内一些技工学校,了解到所有汽车维修专业都已经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更是把行动导向教学法专家请到学校,现场指导,并全面推广实施,还进行多次一体化教学比赛。汽车维修专业教师的参与热情很高,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最明显的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毕业后与维修企业的对接时间也缩短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存在的问题
1.一体化教学缺乏配套教材
虽然有些教材标明是一体化教材或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材,但内容相对陈旧,很多已经过时,甚至只是在章节上做了一些“加减”,很多新车型、新技术都没有编进去。另外,教材里面的一体化教学方法,包括实习程序、实习作业都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存在很大的距离。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如果单纯按教材进行教学,那将与汽车维修企业的生产实际严重脱节,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及时适应生产岗位。
相关文章
精品范文
10汽修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