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工业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4-05-04 23:14: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轻工业论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教育外事翻译研讨论文
一、教育外事翻译与外事翻译
教育外事翻译是外事翻译的一种,在很多方面与外事翻译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如工作具有严肃性、严谨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严肃性是因为教育外事虽然是中外教育界人士之间的交往,一般情况下不涉及政治,只谈学术,但如果在交往中存在强烈的政治冲突,则需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严谨性体现在对翻译的水平的要求上。教育外事翻译与外事翻译都会涉及国家的立场、政策、教育机构间的利益等,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到学校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等,就可能给国家或集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实效性则主要体现在口译方面,要求译员能马上作出反应,当场完成翻译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但是,教育外事翻译较外事翻译还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如教育专业性、学术性等;外籍专家授课、讲座翻译,则又涉及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以及其他专业学科翻译等。
二、教育外事翻译的种类
教育外事翻译同其他翻译一样,就翻译方式来说,有汉语译成外语(简称“汉译外”)和外语译成汉语(简称“外译汉”);就其工作方式来说,有口头传译(简称“口译”,Interpre-tation)和笔头翻译(简称“笔译”,Translation)。口译运用于讲演、会谈、合作谈判、参观访问、游览、宴请、购物及日常生活等;笔译内容包括对外信函、传真、合作协议、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行为规范条例、针对外籍教师和专家工作的规章制度与管理办法、学校对外宣传材料、外文网页等。
(一)教育外事口译
口译,又称口头传译,是现场翻译,包括交替传译(简称“交传”,Consecutive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简称“同传”,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一般情况下,在校际会谈、外籍教师和留学生联谊会、游览等场合通常采用交传方式;在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论坛,如亚太大学联盟(APAU)校长论坛,采用的则是同传。口译较笔译而言,具有较高的灵活性,选词简明易懂,目的是使受话者当场理解和掌握所要传达的信息。口译一般不宜采用晦涩难懂的词语和冗长的句子结构。根据场合的不同,口译分为正式场合的口译和非正式场合的口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论文
论文关键词:利益刚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文摘要:针对现有文献在解释现阶段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原因方面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利益集团理论。从城市集团的利益刚性角度解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政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仍然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明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有解释及其不足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论不容置疑。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度安排偏差确实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历史原因:但必须看到,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始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的偏差。扩大对轻工业的投资比重,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从理论上说,轻工业的较快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非农产业但现实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因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偏差无力解释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滞后的原因。
12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论现有的户籍制度论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后问题的解释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这种解释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说明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户籍制度能够如此顽固地坚持着。以至于持续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机械自动化技术不仅关系着工业生产的效率及质量,对于工业生产的总体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将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从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工业生产中的运用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讨。提出几点参考性建议,为今后工业生产整体发展提供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技术;工业生产;运用
1引言
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机械自动化技术也得到了良好的推广与应用,并利用其自身优势推动着我国生产力的进步以及经济实力的提升。同时,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还在保障工业生产质量与效率的前提下,解放了我国的生产力,推动了国家实力的提升。
2机械自动化技术概述
机械自动化技术即是指在机械制造的工业生产中,利用自动化的生产技术进行实际工业生产,以促进工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工业物资的生产周期,从而提高工业生产质量的一种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实际使用中能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对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教育外事翻译探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外事翻译口译笔译
[论文摘要]对外交往需要沟通,翻译是沟通的桥梁。教育外事翻译除了要遵循一般的翻译原则,还要结合本领域的性质和特色,才能达到翻译的“信、达、雅”。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高等院校位于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前沿地带,与国外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的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学者互访。教育部门作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作用也日渐突出。交往需要沟通,翻译是沟通的桥梁。教育外事翻译作为外事翻译的一种,具有其学科专业特色。
一、教育外事翻译与外事翻译
教育外事翻译是外事翻译的一种,在很多方面与外事翻译存在着一些相同点,如工作具有严肃性、严谨性和实效性等特点。严肃性是因为教育外事虽然是中外教育界人士之间的交往,一般情况下不涉及政治,只谈学术,但如果在交往中存在强烈的政治冲突,则需极力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严谨性体现在对翻译的水平的要求上。教育外事翻译与外事翻译都会涉及国家的立场、政策、教育机构间的利益等,稍有差错就会影响到学校甚至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形象等,就可能给国家或集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实效性则主要体现在口译方面,要求译员能马上作出反应,当场完成翻译过程,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定稿、打字、校对等多道程序。但是,教育外事翻译较外事翻译还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如教育专业性、学术性等;外籍专家授课、讲座翻译,则又涉及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以及其他专业学科翻译等。
二、教育外事翻译的种类
剖析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论文关键词:轻工特色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办学特色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作为枉工特色的高等院校应抓住机遇从众多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走出一条创新之路。以国际贸易专业建设的实践出发,探索轻工特色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因开设此专业的高等院校多,毕业学生高度同质化,特色不明显,导致该专业就业难的形势更加严峻。据2009年中国教育在线高考填报志愿查询系统显示,全国范围内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高校共有500多所,并且大多数高校作为重点学科或重点专业来加以建设,而每个省都有类似于湖北工业大学这类似轻工为特色的地方院校2-3所。因此,具有轻工特色高等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应发挥特有的专业优势,整合全校教学资源,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争夺就业空间的途径之一。而轻工特色院校也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教育定位和目标,探索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轻工特色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轻工业包括食品、造纸、家电、家具、塑料、皮革等类45个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产品涵盖衣、食、住、行、用各领域,同时也是我国出口导向型行业。根据轻工商会相关的统计信息显示,2001年至2008年,我国轻工产品进出口年均增长率达20%,2008年出口达到309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1.70%.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总额较同期下降9%左右,其中鞋类、家具、箱包、玩具、玻璃制品、陶瓷等多种轻工产品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第一位,中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轻工产品贸易大国。
全国尽管有5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但几乎很少有专门培养轻工外贸人才的高等院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因其承担任务和完成使命不同,应当有不同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通俗地讲,就是专业形象,就是专业优势,是独特的大学精神,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员工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所积淀的思想精华,是大学文化的深层要素,它集中反映了大学的本质与特点。因此,围绕轻工事业发展的高校,强调轻工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索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对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要的考核内容之一。从选题、师资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等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期为全面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工程教育专业
认证是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特色“五位一体”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1-2]。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阶段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程能力的综合运用,其质量也是衡量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此外,毕业设计(论文)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重要的考核指标点,对毕业要求达成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3]。因此,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优化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4]。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学术交流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能力[5-6]。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解读及使用指南(2020版,试行)》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专业工程实际问题,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该环节的指导和考核。此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对毕业设计(论文)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包括:①毕业设计应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②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③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④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⑤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及结题答辩等。
2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制浆造纸英语词汇特点及翻译
现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我国的轻工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与他国的经济往来更加频繁,轻工业进出口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制浆造纸行业为轻工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市场对制浆造纸专业人才更加渴求。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我国引入了现代化的制浆造纸设备,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基础词汇,提高英语水平,熟练应用现代设备,完成实践工作任务。伴随制浆造纸行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只有提高专业英语学习能力,构建完善的知识框架,才能满足行业革新的需求,在工作中占据优势。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英语翻译专业人才应该开展自主学习,整合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
为了满足国际间制浆造纸技术的交流,以及专业人士对制浆造纸方面英语语言的学习,《制浆造纸专业英语》一书于2006年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的作者曹邦威、张东成在制浆造纸领域长期工作并从事研究,出版了大量的制浆造纸方面的书籍。本书是他们在制浆造纸领域进行大量研究、实践和国际交流的基础上,采用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了制浆造纸行业的专业英语大量的词汇、短语,将它们融合在文章当中,内容涉及制浆造纸专业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制浆造纸行业技术交流的实用英语知识,为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制浆造纸专业英语》一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学课文,介绍了造纸的历史、造纸的纤维原料、纸浆与纸的性能及测试、制浆生产过程和纸浆的最终用途、机械法制浆、碱法制浆、亚硫酸盐法制浆、化学品回收、本色浆洗涤、筛选、离心式净化、浓缩、纸浆漂白、打浆与精磨、非纤维性助剂与湿部化学、干强度与湿强度助剂、内施胶与碱法抄纸、纸页成形、压榨、纸张干燥、压光与超级压光、卷取与复卷、纸的回收利用、消除水污染、消除空气污染、颜料涂布、纸张后加工、印刷、生产过程控制。第二部分:技术交流实用知识,介绍了各种信函写作、科技论文写作、国际科技会议交流。第三部分:附录,提供了课文参考译文、总词汇表,介绍了国外制浆造纸专业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这三个部分从制浆造纸流程、技术交流等方面设置内容,不论是制浆造纸的历史还是工艺细节,抑或是具体应用,都提供了大量有益的内容和信息。在国际化形势下,制浆造纸行业最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在选用制浆造纸行业英语词汇、语句、文章时,该书兼容了理论性和实用性,选词丰富,深浅适当,内容全面,既满足了高校学习者对制浆造纸行业专业英语的学习需求,也能够兼顾制浆造纸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学习和国际交流需求。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纸和纸板生产国和消费国,从造纸原料的选择、制浆造纸方法、制浆造纸工艺和技术等多方面,都需要使用专业的英语,《制浆造纸专业英语》中所选取的词汇不仅具有专业性,而且是在技术演进的基础上提取得,具有非常高的学术性和艺术性。
首先,书中制浆造纸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专业化特征。制浆造纸专业英语中,有一些是普通词汇,这些和其他行业、现实生活等的用法都是一样的,比如木头、纤维、纸张、小麦、竹等,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学习者无需特别注意。但是由于制浆造纸行业发展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前者所应用的词汇大多源自生活实践。这些词语在其他行业中也曾出现,由于行业不同,词汇内涵也呈现出较大差异。制浆造纸英语词汇具有专业特征,很多词汇虽然不是本专业所独有的,却体现了制浆造纸专业的独特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上下文,对词汇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思考词汇在文本中的特殊意义。这些专业性的词汇和短语涵盖了制浆造纸工艺的全流程,比如打浆、碱法制浆、压光、硫酸盐制浆法等。从造纸术的起源到整个造纸工艺,再到造纸后的印刷、生产,以及技术交流,所有能够涉及的英文专业词汇、短语都能够在本书中学习到。这些词汇的选取,专业性极强,符合该书编撰“量身定制”的初衷。其次,制浆造纸专业英语词汇具有极强的学术性。制浆造纸行业伴随历史更迭而不断发展,诞生了许多学术词汇。这些学术词汇往往记录了制浆造纸行业的变化,体现了技术的进步与革新,承载了人类的智慧成果。这些学术词汇大多与制浆造纸设备、制浆造纸技术、纸张加工和印刷等密切相关,掌握学术词汇,能够了解制浆造纸的全过程。在制浆造纸领域,学术词汇占据着至为重要的位置,必须精准翻译。很多词汇对段落进行了概括,因此需要摘选学术词汇,通过学术词汇洞察文意。这些学术词汇都是固定用法,在学习和使用时要注意使用的准确性和固定搭配。本书对学术词汇的选择,可谓用心良苦。保证了学术词汇的全面、实用特点,而且将学术词汇放置于文章中,学习者可以结合上下文,更好地学习理解和引用。避免了专业英语学习的枯燥感,用优美的科技文章,结合大量的学术词汇,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最后,制浆造纸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制浆造纸行业发展历史悠久,许多词汇已经成为了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艺术特性。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察词汇的文化内涵,在文化语境中思考词汇意义,凸显翻译的权威性。在该书第一部分就对造纸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于传承的工艺按照流程、技术演进等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在这些具有浓厚历史色彩的词汇、短语和文章中,制浆造纸行业英语的艺术性被充分地展示出来,比如纸莎草和各种制浆法等,会让学习者印象深刻。
从我国汉代造纸术的发明开始,制浆造纸技术随着人们生产实践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有了飞速发展。尤其是现在工业化程度增强,全球对纸张和纸板等需求逐渐增加,行业内的技术交流越来越多。而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在制浆造纸行业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应用。在这么多年的交流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全面、完善、规律性较强、应用性较为普遍的专业英语,为制浆造纸专业英语的翻译提供了标本和依据。首先是专业术语的翻译要点。制浆造纸专业英语翻译需要遵循科学性、严谨性、精确性,很多英语词汇涉及多个领域,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察专业术语的跨学科特点。专业术语是从制浆造纸实践工作中归纳出来的词汇,体现了制浆造纸生产规律,在翻译时必须精准表意,传递专业术语的概念。专业术语大多和制浆造纸材料设备工艺相关,且处在段落中心位置。在翻译时应该有所侧重,将专业术语作为翻译重心。一个专业术语只表示一个概念,因此要了解英语文化习惯,使词汇和译文一一对应。在《制浆造纸专业英语》一书中,每一篇文章的后面wordandexpressions中,都将专业英语中特别注意的词汇和短语,尤其是“专业术语”进行列举,可以让学习者一目了然。在书的最后,作者附录了总词汇表,将专业术语集中起来,便于学习和使用。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技术交流实践知识中,作者从各种信函写作、科技论文写作、国际科技会议交流等三方面,将专业术语在实践交流的模式使用进行了展示。其次是“通用术语”的翻译要点。通用术语和专业术语呈现差异,与专业术语相比,通用术语与普通词汇的距离更近。通用术语不仅可以被应用在本专业,且可以被应用在其他专业。制浆造纸通用术语相对较多,且具有技术含义。在翻译这些通用术语时,本书结合了制浆造纸工作实践,对词性词义进行精准分析。比如第一章第3节中,tear一词的用法,在描述strengthproperties时,作者列举了耐破度、撕裂度、柔软度、粗糙度等方面,这里的“撕裂度”用tear来翻译。Tear一般译为“撕裂,撕破的洞”,而在制浆造纸行业中就是通用术语,指的是用制浆造纸后纸张的撕裂度。这种列子在书中不胜枚举,都是学习者、使用者在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多加注意的。作为制浆造纸行业的专业英语书籍,通用术语的着重翻译和介绍,让学习者更加明确了专业英语的实践特点,不能在某一单词或短语出现时,按照日常经验进行翻译和使用,而是站在专业角度进行应用。通用术语的教学,对于学习者同样是非常有益和有必要的。
最后是普通词的翻译要点。普通词的应用范围广泛,在各行各业都具有适用性。普通词汇完善了句式结构,具有语义补充的重要作用。制浆造纸行业本身与现实生活相关,对普通词汇的应用更加频繁。比如在本书第二章第二节课中,里面出现了大量造纸纤维原料的相关词汇,这些词语都是我们日常可以用到的英语,如小麦、稻谷、竹等,但是都是出现在描述造纸非木材原料(non-woodplant)处。在翻译时应该把握句子的核心部分,传递文本内容的中心思想,注重意译,避免逐字翻译。普通词汇在文本之中并不是孤立的,其常常以词组方式存在,形成了固定的组合。普通词糅合在文章中,使学习者一目了然。在翻译和使用过程中应该将着眼点放在语块上,总结词汇的固定搭配规律。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制浆造纸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对专业人才更加渴求。为了迎合制浆造纸行业的发展需要,为制浆造纸行业提供稳定的人才支持,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步伐。我国引入了国外的机械设备、生产材料等,急需开展翻译工作。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大量英语词汇,应用高效翻译技巧,完成英语翻译任务,《制浆造纸专业英语》应运而生。在本书中,出现了大量的专业词汇,这些词汇有很多是我们日常经常使用,也有很多是制浆造纸行业专业使用的固定用法、固定搭配、衍生词汇、学术词汇、通用词汇。《制浆造纸专业英语》作为专门为制浆造纸专业量身定制、与当今造纸技术同步的专业英语教材,选用的词汇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前瞻性。本书介绍了制浆造纸行业的常见英语词汇,分析了制浆造纸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要点,为读者开展英语学习提供了方便,学习者在学习后,能够清晰明了地理解制浆造纸工艺的流程、发展,能够学以致用地将所学词汇、短语用于今后的工作和技术交流当中。
作者:张欣欣 单位: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我国乡村工业发展的制度
一、乡村工业发展的奇迹
当今中国的乡村工业是由无数的乡镇、村组、农民联户或农户个体所兴办的乡村企业组成的。它的前身是1984年以前体制下的社队企业,随着体制的解体和家庭经营体制的确立,社队企业相应更名为乡镇企业。尽管经过20几年的演变,乡镇企业中已经很少有真正属于乡镇一级政府所有的企业,其中90%以上实为农村分布在村组以下的个体工商业户或私营企业,但人们还是将其约定俗成称之为“乡镇企业”,其实称之为“乡村企业”更为贴切。中国的乡村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猛发展是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工业化特殊的发展模式。发展本论文由供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告诉我们:农业在经济中的份额逐渐被工业替代,社会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以工业为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工业化这一历史过程需要有大多数国民的参与。然而回溯历史,从20世纪50-80年代,传统的工业化战略及其内生的城乡二元体制,衍生出城乡户籍壁垒制度、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却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隔离在工业化进程之外。一方面,政府将手中掌握的大部分资源有计划地集中配置在大中城市以建立城市工业体系,并由此促进了大中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而另一方面,农业发展不仅得不到外部支持,反而成为被动为城市工业提供农业剩余的部门,由此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缓和农业的衰退,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这种制度安排虽然促进了中国工业体系和城市现代经济部门的形成,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在总体上的提升,但却造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和刚性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构成了中国持续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瓶颈。令世人包括农民自己也意想不到的是,乡村工业在近二十几年的迅猛崛起,彻底改变了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模式,使中国农民找到了一条参与工业化的现实途径,这一以成千上万农民为主体所做出的自发的制度改变,被人们誉为继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壮举。
第一,从数量增长方面看,乡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国家税收增长的主要力量。统计资料表明,从1978—1997年这段时间里,乡村企业的数量从150万户增加到2020万户。乡村企业创造的产值在整个农村总产值中的比重则上升的更为迅速,1978年乡村企业创造的产值仅占农村总产值的24%,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就上升到了79%。1978年乡村企业产值只占国内工业部门总产值的9%,大约20年后,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58%。乡村企业的总产值从1000亿元上升到10000亿元人民币仅用了7年时间,而全国社会总产值从1000亿元上升到10000亿元人民币却经历了31年时间。1985-1990年,第二和第三次产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量为7090.9亿元,其中乡村企业提供的增量为2134.4亿元,其贡献率为30.1%,而1990—199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为22051.1亿元和11864.4亿元,乡村企业的贡献率则提高到53.8%。从增长的贡献率及变动的态势中可以看出,乡村工业以惊人的增长速度不仅成为农业社会总产值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具有份额继续提高的态势,而且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整体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量。乡村工业发展的贡献还表现在它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增量的主要来源。1985—1990年,国家税收净增773.2亿元,其中乡村企业净增166.9亿元,占全国税收净增的21.6%;1990—1994年,国家税收净增2042.1亿元,其中乡村企业净增803.59亿元,占全国税收净增的39.4%。事实上,乡村企业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上缴给国家的直接税收上,它还是中国制度外非规范性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具典型调查表明,各种筹资、摊派、收费、捐款等名目繁多的制度外财政收入,约1/3--2/3来自于乡村企业。需要指出的是,乡村企业的税收增长提供和国有企业不同,它是在必须按市价购买生产要素,并且得不到国家亏损补贴和低息贷款前提下的净增长。进入21世纪以后,乡村工业依然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到2005年底,全国乡村企业的增加值突破4600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半,年平均增长11.5%。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30%,工业增加值的45%,出口的34%都来自乡村工业。
第二,从结构改善方面看,乡村工业发展为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转换做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50年代,在前苏联令世界瞩目的工业化成就诱导下,中国开始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这种工业化模式力图在经济高度封闭条件下,以自力更生依靠内部积累的方式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尽快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依托、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因此,中国工业化一经起步就有向重工业倾斜的趋势。从1978年前“一五”至“五五”期间基本建设投资的部门构成看,基本建设总投资近一半都被用于重工业建设,而用于轻工业的不足6%,由此导致了轻工业产品的严重不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农业大国,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显然是与其资源禀赋条件不相符的,从而违背了产业选择的比较优势。为此,在改革之初,中国面临的历史性任务就是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畸形产业结构,尽快弥补轻工业的断层,尽快将滞留在农业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并予以吸收。然而,许多国际国内的经验证明,产业成长存在着不可逆规律,当重工业一旦超过了轻工业就很难有回归趋势。为此,迫切需要在原有产业格局系统之外,形成新的发展主体,以承担消除结构缺陷的任务。令人惊奇的是,以轻工业为主体的乡村工业异军突起,天然地成为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据统计,在1980—1988年期间,全国轻工业产品市场供给能力增加的份额中,乡村工业的贡献率占32%。1988年主要消费品产量中,乡村工业提供的电风扇供给量占全国的45.5%,丝织品占68.7%,呢绒占52.1%。同时,劳动密集型的乡村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全国农村在乡村企业中就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2000年以来,乡村企业就业人数年平均增加272.8万人,到2005年底,乡村企业职工总数达1.42亿人。乡村工业的发展使中国产业结构更符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为矫正产业结构扭曲和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从社会发展方面看,乡村工业发展对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不可估量的
积极意义。乡村工业的发展不仅使轻工业产品市场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增加了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而且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乡村企业就业,也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货币
工业能源应用效率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能源使用效率的界定与分析方法;数据来源及说明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测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并没有考虑生产过程中的其它要素、工业是最主要能源消费部门,其能效高低直接决定着宏观经济的整体能效水平、中国工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具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等,具体资料请见:
本文对我国工业部门的全要素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考察期内全部样本行业的能效均值基本维持在50%至60%水平之间,能效水平总体不高。能源使用效率存在着较为显著的行业间差异,采掘业能效水平均值要高于轻工业和重工业。总体能效水平以2002年为拐点,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轨迹。采掘业能效水平在考察期内有所波动,但基本能够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重工业呈缓慢上升态势,而轻工业则在2002年以后出现了大幅下降。通过计算标准差,我们也未发现能效出现行业趋同。企业平均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强度的降低、外资规模的增加对行业能效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工业部门;能源使用效率;行业差异;决定因素
一、引言
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扩张导致能源需求大幅增长,作为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能源供给不足的约束效应日益凸显,解决能源缺口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例,2005年进口量已经达到了1.3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43%。这种依赖性不仅严重影响了能源安全,而且国际市场的剧烈波动也给国内经济的平稳运行构成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石油、煤炭等非可再生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又是导致我国环境质量急剧恶化的直接原因。为了缓解能源约束与长期增长之间的矛盾,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十一五规划”着重强调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通过提高整个社会利用、配置资源的效率来降低能源消耗,万元GDP能耗降低20%也作为约束性指标提出。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节能降耗到底有多少潜能可挖?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涉及对另一个问题的思考,即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产出既定条件下,有多少能源真正用于生产,而又有多少在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中耗散?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决定了节能降耗工作的远期规划路径,进行深入分析很有必要。
我国能源使用效率的测度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例如,高振宇等(2006)以省级单位划分为基础研究了各地的能源生产率,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划分为能源高中低效三类地区。史丹(2006)同样以省为基础测算了区域能源生产率,结果发现东南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较高,内陆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地区的效率最低,作者还进一步计算了各地节能降耗的潜力。这些文献中测算能源使用效率的指标是能源生产率,又称为单要素使用效率、能源强度等。依托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Hu等(2006)对我国各省能源使用效率进行了DEA分解,结果发现中部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最低-。应该说,既有研究得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结论,也为判断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提供了有益借鉴,但从中也不难发现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首先,国内研究多是采用能源生产率作为能源使用效率的测度指标,该指标虽然易于统计,但正如后文所述,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陷,相对而言,在全要素生产函数框架下计算的能源使用效率具有更好的包容度,但这种方法的应用还不多。其次,既有研究几乎都是以区域数据为基础,但区域实际是一个由产业构成的加总概念,若进一步据此来制定节能规划,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就是,区域层面下的规划又如何在不同产业上加以具体落实?如果从更加接近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产业为基础进行分析同样具有必要性,区域层面和产业层面的研究应当作为有益的补充,遗憾的是,就我们的检索来看,后一方面的研究还未能得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为我们的研究指出了一个可行的方向。具体而言,本文将以产业层面的经验事实为基础,依托全要素生产函数框架,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使用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对影响能效水平的关键因素进行初步考察。
秋课题研究情况打算
开展了一些研究活动,课题在上学期。主要是以上研究课为主,研究的主题是地理学案在课堂中的使用,产生了一些好的效果。还是上学期,课题顺利通过了学校组织的课题开题论证会”这些工作说明,课题研究已经开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会这学期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学期,我们的课题研究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有新追求,新创意和新突破。
一、实施问卷调查。课题研究是为改善课堂教学,改善课堂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题研究中不能漠视学生的发展,不能忽略学生的需求,所以在课题研究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状态。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对于学案是否满意?他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这些信息,这对于我们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特别重要。在这学期,一项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包括问卷的设计、调查的实施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时间大致在11月和12月。
二、开展理论学习。对于学案,我们虽然已经编制和实施两年了,但是对于学案的理论特征还不太了解,这是制约我们课题研究水平提升的“瓶颈”,研究之前要先学习。这学期,我们都要加强学习。主要学习资料是:《学案教学设计》(赵加琛、张成菊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除此之外,还有网络上各种关于学案的文章。老师们在学习的同时,写好学习笔记。
三、撰写研究论文。课题研究的成果主要通过研究论文来呈现,我们的课题虽然活动开展了不少,但相关的研究论文还很少。这学期,每位老师在学习,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了务必撰写一到两篇研究论文,争取有论文获奖或者发表。在本学期结束的时候,可以编辑一本老师研究论文集。
四、推进交流活动。这学期,我们的课题活动要创造条件到更多的学校去开展,让更多的老师参与与其他学校老师同题异构的活动,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校之间的研究课活动,扩大我们课题活动的影响,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预计在9月和10月各开展一定校际交流活动。进一步地规范这项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及时、认真地收集好各种过程性资料,并及时上传到课题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