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经济管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5-13 21:21: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期刊经济管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经济管理类期刊特征研究及影响
一、目前在营林生产管理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1林木良种基地的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现有的良种基地树木和营林工程的数量并不匹配,基地和良种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1],使得在营林生产建设过程中可供选择的品种数量比较少,再加上营林良种培育基地本身的管理水平就比较低,便严重阻碍了良种培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2育苗生产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育苗技术也在持续的发展过程中,然而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各地情况的不同,就使得育苗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普遍比较低,相应的对整个林业的生产作用也比较有限。同时,育苗的不及时,严重耽误了林业的生产发展,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成本。
3造林数量和工程质量之间的不协调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当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需要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能够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起到一定指导性作用的措施,以期能够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有效措施
近些年,关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一些比较冷门的专业相比,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几乎很少引起人们的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各种类型的岗位都会对毕业生存在较高的实践性要求,这无疑也给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诸多困难。在当前竞争压力日渐激烈的条件下,怎样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是亟待我们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NSTL)网站等数据库,对大量国内外相关的专著与期刊等文献资料进行查阅、整理、归纳。
林业经济的产生及历程浅析
二战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突现,促使林业经济学科在研究林业生产和贸易经济的同时,发达国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向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如美国的《森林资源经济学》(G•鲁宾逊•格雷弋里著;许伍权等译。《森林资源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的《现代林业经济论》(铃木尚夫编著;陈陆圻等译《现代林业经济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40年代,朱江户和王长富等老一辈林学家将国外林业经济思想带入国内,并在农林院校开设林业经济及林政学等课程,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中国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林业经济研究及林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推动了学科发展。早在1955年,苏联林业经济专家(谢•瓦•马雷歇夫)在我国东北林学院(现为东北林业大学)开办了林业经济研究生班和教师进修班,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本学科的教师,形成了本学科的骨干队伍或创业者。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我国成立的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学院和南京林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都选拔了少量年轻教师到农业经济学科方向进行学习,而后又都集中到东北林学院培训学习(张建国,2004)。1957年,张建国先生试编了第一本林业经济学教材。20世纪60年代,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相继招收了林业经济本科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作为核心,以林业生产组织作为主体内容,并受到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及林业发展催生了新一轮林业经济研究高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得到较大发展。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和福建林学院(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相继在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张建国,2004)。1979年创办《林业经济》期刊,1980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成立;1981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与福建林学院联合主办《林业经济问题》期刊。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建国先生主编出版《中国林业经济问题》(1985),廖士义先生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导论》(1987),东北林业大学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1987)。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版了一批教材和论著等理论成果。就教材而言,包括谢家祜先生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张建国先生主编的《中国林业经济学》(1996),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学》(1998)等。在诸多论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包括张建国先生出版的《现代林业论》(1995),雍文涛先生出版的《林业分工论》(1992)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教学改革,撤销了林业经济专业而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按新的学科划分体制,新建了管理类“林业经济管理”则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二级学科(张建国,2004)。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得以进一步丰富。其中,高岚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祝列克先生于2006年出版了《林业经济论》。上述学科成果继承了以往林业经济学精华,结合了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林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和探索,也推动了学科发展。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学校都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谢屹等,2007)。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于2007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随着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及林业快速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启,如何结合相关科学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构建和发展新的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作者:高祥工作单位:汪清林业局
《改革》审稿周期公告
审稿工作是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改革杂志社编辑出版全面对接国际惯例,在全国学术期刊中率先实行双向匿名评审。现将《改革》审稿周期公告如下:在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问题上,《改革》编辑部认为,审稿周期是动态的,周期差异与文章的选题、质量、是否遵从学术期刊技术规范以及学术期刊自身的研究领域和定位密切相关。学术期刊审稿周期尚无固定模式。学术期刊与作者一直努力寻求着对审稿周期的共识。
目前,国内学术期刊审稿周期大多沿袭三个月的惯例。而国外学术期刊因刊期与运行方式等方面与国内学术期刊有一定的区别,审稿周期一般为3~6个月,个别期刊为一年。审稿周期为一年的期刊,一般为英文版季刊;加之中英文刊物运行方式差距较大,国外学术期刊审稿周期甚至有一年以上的。《改革》编辑部认为,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周期不宜长期沿袭“三个月”的概念,而应根据学术期刊的不同类别、不同风格,分别确定务实高效的审稿周期。
《改革》编辑部首倡两个月的审稿周期,这一方面出于尊重作者劳动的考虑,便于作者在较短时间内明确文章采用结果,掌握向其他学术期刊投稿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符合《改革》编辑部审稿运行方式的独创性,即在两个月内判断文章是否能够正式发表。
《改革》侧重原创性首发研究中国转型和发展前沿问题的文章,追求在政策层面与学术界的双重影响。根据《改革》的特定理念和定位,审稿周期为两个月。《改革》编辑部提倡作者以邮寄方式投稿。审稿周期起算时间为编辑部收到作者书面来稿时(不包括平信、挂号、特快专递投稿的邮递运行时间)。两个月的期间内,一旦确定是否正式发表该文章,《改革》编辑部将尽快通知作者。有关《改革》审稿周期的情况包括以下五方面:其一,审稿周期为一周左右。这部分文章包括:针对非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如《关于当前社会伦理道德的思考》;字数为6000字以下的短文;公文色彩浓厚的文章,等等。
其二,审稿周期为半个月左右。这部分文章包括:研究领域为经济管理类,但研究对象过于微观和技术化,如《ISO9000质量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有一些创新点,但修改余地较小的文章;不符合学术规范,如参考文献未实引的文章,等等。
其三,审稿周期为一个月左右。即已进入匿名评审程序,但未能通过的文章。
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热点可视化分析
摘要:文章对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探索未来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与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相关(2007~2018年)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总共得到677篇文献(样本数据),然后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作者合作分析、发文机构分析、关键词分析和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热点集中在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金融、网络环境、新形式方面的风险,同时研究了对这些风险的控制。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Citespace;研究热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政府更加关注供应链发展,希望通过供应链发展推进社会经济发展。2019年财政部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财办建【2019】69号),加强农产品和商业的联系,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产品供应链就像一个滚动的网状链条,将农产品从起点的农户传输到终点的消费者,途中经过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配送中心等节点[1],使供应链风险增加。因此很多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应用到农产品供应链中。但对于国内学者关于“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或“农产品供应链风险”为主题的研究,现在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总结。本文选择677篇中文文献,运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研究知识图谱,从而得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数据分析
1.1样本来源。登陆中国知网(CNKI),选择高级检索中的期刊检索,主题词输入“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或含“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时间选择2007~2018年,期刊来源选择SCI、EI、核心期刊、CSSCI、CSCD等期刊,最终检索结果得到217篇文献。对这些数据进行筛选,去除综述类、会议类等文献,最后得到210篇文献。选择中国知网(CNKI)高级检索中的博硕论文检索,主题词输入“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或含“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时间选择2007~2018年,最终检索结果得到467篇文献。将两部分的文章合在一起,总共得到677篇文献(以下称为样本数据)。将这些样本数据按照Refworks的格式导出,在Citespace软件中对这些样本数据进行转化,得出需要的数据类型。1.2样本的分布。本文对导出的677个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图1,从折线的走势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趋势2007~2017年逐步上升,一直到2018年有所下降。可以看出,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这一话题一直被国内学者所关注,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查阅中国学术会议网发现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学术会议情况,本文推测2018年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文章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与这一年国内研究农业关注点放在农业科技的方面有关。在这一年,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粮食和农业技术会议(ICFAT2018)、第四届可持续农业科技国际会议(ICSAT2018)等关于农业科技方面的会议。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农业科技发展改变农产品的品种、产量等,也是和农产品供应链的源头有相关性的。文献数量和发表年份呈指数函数关系,关系式为y=4E-116e0.134x(其中x表示文献发表年份,y表示文献发表数量,E表示10的幂)趋势线和实际数据的拟合度R2为0.7203,这说明实际数据的指数函数关系可靠,文献数量呈指数函数趋势上升。总的样本数据中有210个样本数据是来源于期刊,所以本文对期刊发文量进行统计,绘制表1。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文量前6位的期刊:《商业经济研究》(22篇,约为10.5%)、《农业经济》(12篇,约为5.7%)、《江苏农业科学》(11篇,约为5.2%)、《物流技术》(10篇,约为4.8%)、《农村经济》(7篇,约为3.3%)、《软科学》(5篇,约为2.4%),其中《商业经济研究》的发文量最多,期刊类型包括:商业经济、农业、物流、科学和技术方面,与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话题相关的文章受到期刊的广泛关注。1.3作者分析。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收集到的677个样本数据进行作者合作分析,时间切片(TimeSlicing)选择12,NodeTypes选择Author,SelectionCriteria选项下的TopN设置50,然后运行程序,得出图2。从知识图谱中可以发现,作者节点比较分散,说明各作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研究者分布广泛。但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小团体之间的合作;以伏红勇和但斌为主的合作,以曹武军为中心的小团体合作,章得宾、黄慧和徐娟之间的合作,颜波、石平和王凤玲的团体合作,颜廷武、张俊飚和张童朝之间的合作,等等。在这些作者中,发文量处于前5位的作者是伏红勇(7篇)、但斌(7篇)、曹武军(7篇)、隋博文(5篇)、张蓓(5篇)。伏红勇和但斌发表的文章主题是与天气期权、风险外化、保证订单契约相关的文章。曹武军研究采用购买保险的方式将风险分散,并且提出保费分担机制,以此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运作效率。隋博文研究的方向与跨境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相关,多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张蓓注重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风险,并建立相关的控制模型,控制质量安全风险的产生。这5位作者研究的风险和解决措施都不同,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追求农产品供应链利润的最大化。1.4机构分析。运用软件进行发文机构分析,NodeTypes选择Institution,其他设置不变,运行软件,得出图3。根据图3,本文发现发文机构分布较为分散,但是有些发文机构之间存在着合作关系: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钦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重庆大学现代物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和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等一共8个合作关系。从合作的发文机构来看,相隔距离较近的高校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作。从发文机构本身来看,农产品供应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学校、物流学校这一类高校。这些发文机构中,发文量前3的机构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1篇)、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7篇)。发文量前3的机构分布在我国的中南方,发文的学院是经济或者管理学院,说明经济或者管理学院对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这一话题比较感兴趣。
2研究现状
行为会计发展进程综述
“二战”后,企业管理中对“物的因素”的效率挖掘已达到了极限,致使诞生了行为科学这门挖掘“人”的效率的学科,会计理论学界将行为科学应用于会计领域中,便诞生了行为会计研究领域。
一、美国行为会计发展历史及其成果
20世纪50年代行为会计诞生以来,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的行为会计学理论已经逐步完善,其研究规模以及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行为会计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具体来说,在美国行为会计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酝酿阶段(50年代)。会计人员开始将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会计研究领域。
2.觉醒阶段(60年代)。其特征是会计研究人员注重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指导会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3.扩展阶段(70年代)。其表现方式是会计研究人员试图以会计研究的成果检验行为科学的原理和模型。
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分析
摘要: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与扶持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迅速,给农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促进农业经济不断增长,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达到提高农村地区人力和物资利用率的效果,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符合相关要求。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概念及作用,分析了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山东省新泰市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为提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发展和进步的保障。得益于经济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新兴科学技术被运用到各个行业中。发展农业经济需要克服很多不同的困难,只有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方式,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鉴于此,系统思考和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显得尤为必要,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
1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将市场经济、自然规律作为重要的依据,以农业生产力作为对象实施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其获得更多经济利润。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在重视农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农村生产力,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实现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1]。依靠农业经济管理,一方面能够避免更多不良因素阻碍农村经济增长,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的合理性,达到合理分配与利用有关农业资源的效果,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农业经济的良好作用,达到增加农村经济收入的目的[2]。
2山东省新泰市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下迎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慢慢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建设工程档案研究统计分析
摘要:为了解建设工程档案研究的整体情况,促进研究的发展,本文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从年度、学科、研究层次、文献类型、基金资助、资源类型6方面入手,经过分析得出:研究在一个较长时间是一个由低到高,近年有所回落的趋势;涉及学科较多,核心学科集中;学科交叉性比较突出;研究主要集中有社会科学的范畴,偏理论研究方向;研究没有得到国家及各级、各地方相关机构的真正关注;成果类型丰富,但分布不均,差异巨大;方法上定性超强,实证与定量十分薄弱的结论。
关键词:建设工程;档案;文献;统计分析
一、概念及研究样本
建设工程档案指在建设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归档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1]涉及到建设工程在前期、实施、竣工验收等各建设阶段中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建设工程档案工作是指建设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而指“建设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服务行为。”[2]为加强建设工程档案研究,积累经验、摸索规律,笔者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86年至今有关建设工程档案研究的274篇文献,从年度、学科、研究层次、资源类型、基金资助、文献类型6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日后的建设工程档案研究有所帮助。研究以中国知网为样本来源。检索范围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检索年限:不限。检索时间:2017年8月5日。检索条件为:题名=建设工程档案(精确匹配)。检索结果:共检索到274篇文献。研究工具:采用知网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工具及Excel。
二、统计分析
(一)资料分析。从文献的年度分布看,32年间有6年没有文献发表。274篇文献按全部32年计算,每年发表文献8.56篇,按有文献发表的年份算,年发表文献为10.54篇。最少1篇,最高26篇。中位数为13篇。众数为7篇(3年),表明研究中有较多年份的成果数量处于低位。年均值低于中位数,表明研究的起伏较大,多数年份的文献数量低于均值。具体情况是1986年1篇占0.36%;1987年0篇占0.00%;1988年1篇占0.36%;1989年0篇占0.00%;1990年0篇占0.00%;1991年0篇占0.00%;1992年0篇占0.00%;1993年0篇占0.00%;1994年4篇占1.46%;1995年2篇占0.73%;1996年3篇占1.09%;1997年3篇占1.09%;1998年2篇占0.73%;1999年10篇占3.65%;2000年7篇占2.55%;2001年8篇占2.92%;2002年9篇占3.28%;2003年6篇占2.19%;2004年7篇占2.55%;2005年9篇占3.28%;2006年18篇占6.57%;2007年10篇占3.65%;2008年16篇占5.84%;2009年13篇占4.74%;2010年26篇占9.49%;2011年21篇占7.66%;2012年25篇占9.12%;2013年22篇占8.03%;2014年18篇占6.57%;2015年11篇占4.01%;2016年15篇占5.47%;2017年7篇占2.55%。各年度发表文献的具体数量趋势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建设工程档案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1994年仍是时有时无。从1999年起这一题目才开始趋热。从1999年起至2010年,相关研究一直升温,直至达到顶点。之后至今热度开始下降,但仍然基本维持在相对较高的程度。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由低到高,近年有所回落的发展趋势。(二)文献学科统计分析。从学科分布看,274篇样本文献来自22个不同学科。按与实际文献数的比计算,档案及博物馆239篇占87.23%;建筑科学与工程30篇占10.95%;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5篇占5.47%;工业经济12篇占4.38%;行政法及地方法制9篇占3.28%;公路与水路运输7篇占2.55%;交通运输经济7篇占2.55%;电力工业4篇占1.46%;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3篇占1.09%;水利水电工程3篇占1.09%;企业经济3篇占1.09%;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2篇占0.73%;高等教育2篇占0.73%;农业基础科学2篇占0.73%;畜牧与动物医学1篇占0.36%;诉讼法与司法制度1篇占0.36%;农艺学1篇占0.36%;矿业工程1篇占0.36%;铁路运输1篇占0.36%;航空航天科学与工程1篇占0.36%;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1篇占0.36%;互联网技术1篇占0.36%。22个学科合计346篇文献,是实际274篇文献的126.28%;比实际274篇文献多出72篇,有26.28%的学科交叉。文献主要集中在档案及博物馆、建筑科学与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4个学科。4个学科共发表文献296篇,占比达到108.03%。这表明研究一方面具有较高的学科集中度,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学科交叉属性。图2是各学科发表文献数及占全部文献篇数的百分比值。(三)文献研究层次统计分析。从样本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274篇样本文献分别来自10个不同层面。其中基础研究(社科)145篇,占52.92%;行业指导(社科)65篇,占23.72%;职业指导(社科)18篇,占6.57%;工程技术(自科)14篇,占5.11%;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9篇,占3.28%;行业技术指导(自科)8篇,占2.92%;专业实用技术(自科)3篇,占1.09%;政策研究(社科)3篇,占1.09%;高等教育(文化教育)1篇,占0.36%;其他8篇,占2.92%。若按大的学科划分可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教育、其他4个大的门类。其中社会科学231篇,占84.31%;自然科学34篇,占12.41%;文化教育1篇,占0.36%;其他8篇,占2.92%。社会科学占有很大优势,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的范畴。若按研究属于基础理论性研究,还是属于应用性研究来分,基础理论性研究154篇,占56.2%;应用性研究112篇,占43.8%。研究略偏理论方向。图3为各层次发表文献数及占全部文献的百分比值。(四)文献基金统计分析。从研究成果获得的基金资助情况看,274篇样本文献中没有1篇文献得到任何一种基金的资助。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建设工程档案研究,还没有得到国家及各部、各地方相关机构和高校的关注,在研究的层次与系统性上,存在较大差距。(五)资源类型统计分析。如图4所示,从274篇样本文献的资源类型分布看,分别来自期刊、报纸、国内会议、硕士学位论文。其中期刊252篇占91.97%;报纸15篇占5.47%;国内会议5篇占1.82%;硕士论文2篇占0.73%。可以看出,研究文献的近92%来自期刊,期刊是研究的主要平台及成果交流平台。接近6%的报纸文献,说明报纸对这一研究的关注有所增强,这与近年来建设工程工作的高速发展有直接关系。国内会议论文占比近2%,反映出相关研究在档案专业学术会议上得到的关注度同样不高。不足1%的硕士论文表明,相关研究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还没有位置,没见有成为档案学未来人才关注研究的重点。(六)文献类型统计分析。从样本文献的类型分布看,274篇样本文献分别来自政策研究类、其他两个类型。其中政策研究类3篇,占1.09%;其他篇,占98.91%。面向实践的政策性研究占比只有1%略强,定量性研究没有,一般性的定性研究占比超过98%。研究的实践性与定量研究很弱,定性的演绎性研究明显强的多。从上述六个方面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建设工程档案研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一个较长时间的由低到高,近年有所回落的发展趋势。建设工程档案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1994年仍是时有时无,从1999年起这一题目才开始趋热。从1999年起至2010年,相关研究一直升温,直至达到顶点,之后至今热度开始下降,但仍然基本维持在相对较高的程度。第二,涉及学科较多,核心学科集中。共涉及到22个不同学科,文献主要集中在档案及博物馆、建筑科学与工程、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工业经济4个学科。第三,研究的学科交叉性比较突出。22个学科合计发表文献346篇次,比实际274篇文献多出72篇,有26.28%的学科重叠,表明研究具有较高的学科交叉属性。第四,研究涉及4大学科的10个不同层面,研究主要集中有社会科学的范畴,偏理论研究方向。第五,研究没有得到任何基金的资助。表明建设工程档案研究,还没有得到国家、及各级、各地方相关机构的真正关注,研究的组织性与系统性上有较大距离。第六,成果所属类型比较丰富,涉及到4个主要资源类型,但分布不均,差异巨大。期刊是研究的主要平台及成果交流平台,报纸对这一研究的关注有所增强,但相关研究在档案专业学术会议上得到的关注度不高,且相关研究在高校高层次人才培养中还没有应有位置。第七,研究方法上定性的演绎性研究超强,实证性与定量研究十分薄弱。
数学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的研究
一、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引入数据建模思想的意义
数学建模是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个特定对象,为了特定目的,做出必要的简化和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从而构建一个数学结构。数学建模的核心思想,是将数学置入现实世界的各种应用场景之中,使之与各种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学科,既需要数学为期提供研究工具,与此同时,也为数学提供了广阔丰富的应用场景。因此,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并以此为抓手提升经管类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对于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提升高校的社会美誉度,具有现实而重要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数学基础、数学思维、数学信心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深造,在未来道路中走得更高更远以及产生杰出人才提供重要帮助,对学生和高校自身的发展,对经济学和数学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数学与经济管理科学相互需要
首先,经济管理科学需要数学和数学建模这个工具和方法。人类的经济活动,存在着普遍的复杂的数量关系,因此,经济管理学从产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和数学的不解之缘。从配第、魁奈和斯密起,都一直将对数学的应用做为其学说形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后,数学在经济学的作用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数学不仅成为经济学的表述工具,而且成为经济学中的分析工具。近几十年来,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美国学术性经济期刊论文中,广义数量经济学论文的比重,从上世纪70年代的50%左右,上升到本世纪的90%。自1969年到200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53位获奖者中,数学能力特强和强的人,占84.7%,数学能力弱的人,只占6%。但是,在经济与管理实践中,面对的经济管理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并不能利用数学直接处理经济管理中的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提出合理的假设,对问题进行简化,运用数学确定的语言和方法,建立一个能近似地描述和解决经济活动中实际问题的模型,这就是数学建模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也可称为经济数学建模。从经济学发展趋势来看,数学模型使这门学科的描述更加确定和精确,推理更加严密,结论更加系统性和一般化。其次,数学需要经济管理科学这个舞台和背景。包括高等数学在内的数学各领域各分支,不是人们异想天开胡思乱想得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和需要。但数学一旦从他的产生背景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成为了一个强大而通用的表述工具、推理工具和分析工具,可以和各种学科结合,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手段。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为数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舞台和背景,同时,还可能为数学提出一些新的课题,促进数学自身的发展,从而使数学的生命力更加强大。
三、经管类高等数学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