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3:01: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语言文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会议讲话

2008年,我省语言文字工作要围绕4个关键词展开。这4个关键词是“拓展、创新、机制、建设”。

一、拓展

当前,语言文字工作面临的一大任务是如何向广度和深度拓展。通过今天上午各个市的交流,我估计大家都会

有启发,实际上大家都在考虑拓展语言文字工作领域的问题。不拓展,等教师测完了,公务员测完了,我们就没活

干了;不拓展,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就永远停留在这样的水平上。所以,拓展应该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思

路加以重点考虑。是不是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领域:第一是将普通话水平等级向作前置要求的领域拓展。这个领域有

查看全文

语言文字的掌握

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它的任务是学习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思想情操。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阅读能力越来越强。

一、理解涵义读通文

词是语言的基础.词语是文章的组成部分。词语教学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而出现的。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关键词语理解得越充分,课文理解也越深刻,语文课的性质体现也越充分:反之,就会出现“架空分析”,课文理解就肤浅、模糊,语文课就很容易走样、变味。尽管“低年级以字、词、句为重点,中年级以段为重点,高年级以篇章为重点”.但是学字词绝不是阶段性要求,而是贯穿小学六个年级语文学习的。学段、学篇,是随着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自然增加的内容,学段、学篇,不等于以段篇知识为重点.就忽视字词教学。从众多教育家提出的“淡化篇章、强化词句”的观点中,也不难看出词语教学的重要性。我们教学时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关键词,由一词牵动全文脉络,疏通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学习《小珊迪》一文,要体会小珊迪生活穷困悲惨得通过“乞求”一词来理解。我在提问过“乞求”的意思后,紧接着问:“小珊迪为什么由‘请求’变为‘乞求’?”如果学生连“乞求”,(即那种低三下四、苦苦哀求)的意义都不懂,那么小珊迪向人乞求买他火柴的内在原因就体会不到了。通过让学生理清关键词“乞求”.这师道就能理解小珊迪怕失去卖出火柴的机会,为情势所迫,为生存所迫只能“乞求”人们买他的火柴的深层原因,也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显而易见.准确把握词义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二、把握语感读懂文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晏子使楚》一文五次写“笑”,同为笑,却笑不同。在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笑”设计了以下问题:课文中一共几次写到笑?这分别是谁的笑?这又是怎样的笑?为什么会这样笑?你从每次笑中看到了什么?一“笑”俘众心,学生兴味盎然,自主合作,层层深入,逐步把人物性格和心理提炼淋漓尽致。课文中的笑是变化的,曲折的。通过层层整理归纳,学生终于弄通了楚王之笑有三,一是“冷笑”,是因为他想在见面时占据气势的制高点,压晏子一头,挽回已失去的面子:二是“陪着笑”,这是尴尬的笑、无奈的笑:三是“笑嘻嘻”,“笑嘻嘻”比“冷笑”来得更阴险、更恶毒:笑容中显露出剑锋,充满了杀机。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感觉到《晏子使楚》写每一次“笑”的涵义.每一次“笑”都是很有特色的,认识“笑”在文中的作用。接着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品读中准确定“味”,在一次次朗读中渐渐加深了对人物认识.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由此可见,把握好语感的训练,学生要想读懂课文也非难事。

三、领悟精神读透文

查看全文

宪法保护和语言文字权透析

本文作者:热依汗古力·喀迪尔工作单位:喀什师范学院

一、保护方式

我国宪法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权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上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根据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原则,结合民族语言文字的实际,在宪法和根据宪法诞生的普通法律对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民族语言文字权的规定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制定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或者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后来历次修订的宪法都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198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也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些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第二,保障民族语言文字权的规定为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权利,我国宪法第一百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宪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理;起诉书、判决书、布告和其他文件应当根据实际需要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文字。”根据宪法精神诞生的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第四十七条等条款也相应做了具体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从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职务到公民诉讼,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当地通用的几种文字包含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都做了具体规定。第三,关于鼓励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定语言文字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由于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多数人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交际工具,民族自治地方不仅通用汉文,有的还通用少数民族文字,而且还由于汉语文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文字,所以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的干部互相学习语言文字。汉族干部要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学习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能够熟练使用两种以上的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应当予以鼓励。”在党和国家的许多文件中对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也做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实际的要求。一些省、自治区还把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成绩定位干部考核、晋升和表彰的一项内容。

2.在实践中采取特殊保护政策为实施宪法上的权利,国家还提供社会的、技术的、政策的必要条件,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了宪法赋予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具体包括:第一,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在中央和地方建立了使用少数民族文字的出版机构,翻译机构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台、电视台,创办了民族文字报刊。“目前,全国有30多家少数民族文字出版机构,还有一些编译机构,每年用20多种民族文字出版各类图书达5900多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民族语言广播;已用20多种民族语言摄制完3410部故事片,有1.04万部影片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1]从中央到省、自治区,自治州先后建立了21个翻译和出版机构。用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了马列著作、著作、邓小平文选和有关政策、法律文件,还有大量社会科学读物、科学技术读物、文化艺术读物、文学作品读物和各类教科书、工具书,出版发行大量少数民族文字的杂志、报纸。国家有关机关为此了有关法规规章,保障民族文字翻译出版事业的发展。第二,大力培养民族语言文字工作人员。培养民族语文工作人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既要培养党政干部、翻译、编辑、双语教学教师等专业人才,也要培养一般人才。”[2]政府先后在中央和民族地区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在中央民族大学和一些民族学院以及有关文科高等院校,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系(班),或设立多个少数民族语文专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干部和研究人员。第三,发展民族语文的教学。为了发展民族语文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自治法》第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国家有关部门也了一系列有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1980年10月9日,教育部,国家民委《关于加强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最重要的是,凡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应使用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学好本民族语文,同时兼学汉语汉文。”此后,国务院有关部、委就民族语文教学问题,民族教育体制改革问题制定了行政法规,促进了民族地区使用本民族语文教学的发展。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等十几种民族语文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使用,各地出版了全部和部分民族语文的中小学课本。在一些省区还发展了用民族语言文字教学的高等学校。[3]第四,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解放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壮、布依、苗、侗、哈尼、黎、纳西、白和土家族等11个没有文字或者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4]帮助四川彝族规范了彝族文,帮助景颇族、拉祜族、傣族等3个民族改进了文字。新创制的文字在推行和试行中,有些文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有些文字有待进一步总结和完善。这些措施都为少数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他们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五,抢救和整理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资料,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丰富的“物质”基础。因为,任何发展,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语言文字的发展也是如此。

二、监督方式

查看全文

校语言文字教学安排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广普通话,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素质的首要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使之更好地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校以为指导,继续深入与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提高全校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紧紧围绕有关语言文字工作要点,结合我校实际,加强宣传力度,做好各项惯例工作,开展多样活动,以创建语言文字示范校为努力方向,使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上一个台阶。

二、主要工作:

(一)学校工作

在学校工作中,继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以争创示范校为契机,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宣传,全校师生进一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和巩固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使我校语言文字工作取得长久效果。

1、定期召开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计划。

查看全文

西夏语言文字研究论文

一西夏语言文字研究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西夏文字自明代中叶以后,再无人使用,历经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间,世人不复知历史上曾有过这种精美奇特的文字。到19世纪初,才由中国学者发现和识别出西夏文字,揭示了它在历史上的存在。清代西北史地学者张澍(1776-1847)为最早判别和认识西夏文字的学者。清嘉庆甲子年(1804)张氏于家乡武威疗养之际,一日携友人游清应寺(注:按:此寺实即原西夏之护国寺。),偶然拆出一座石碑来,但见碑阳所刻文字形体方正,类似汉字,但无一字可识,见碑阴有汉字,末尾落款“天佑民安五年岁次甲戌十五日戊子建”。“天佑民安”乃西夏年号,张澍遂判定碑阳所刻不识之文字为西夏字,该碑便是日后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俗称“西夏碑”。张氏为这一重要发现作文一篇曰《书西夏天佑民安碑后》(注:张澍:《养素堂文集》卷19,清道光17年(1837)刻本。)。西夏碑发现后不久(1820),金石学家刘青园在武威发现的数瓮古钱中,不但识得数品西夏年号的汉文钱,还见到不少所谓的“梵字钱”。他将此类钱文与西夏碑阳文字对比,方知钱谱中所谓的“梵字钱”实为西夏文钱,自此以后,钱谱中才真正开始著录西夏文钱(注: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卷15,清嘉庆25年(1820)刻本。)。据载,清代学者鹤龄于清字(满文)馆供职时,曾从绥远(呼和浩特)城一古庙中得经一函八册,其标题为九个西夏文字,因该经卷数与偈语同《佛说妙法莲花经》,鹤遂判断该经必为《法华经》,每册第八字各不相同,因此知其必为记数。1904年,法国人毛利瑟发表了他4年前在北京所得《法华经》三册残卷,此经第一卷第一页经文右上方已有汉字注解。也就是说远在毛氏之前,即有中国学者曾试通其文。联系鹤龄事迹,盖西人毛利瑟君之所得或正是鹤龄原藏八册《法华经》失散之卷册(注:聂历山:《西夏语研究小史》,载《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3号(西夏文专号),1932年;贾敬颜:《西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

黑城西夏文献出土后,俄国人捷足先登,率先着手研究,并迅速将重要的学术信息传递给中国学界。于是我国学者罗振玉于1913年,将俄国学者所赠之对西夏文字解读至为重要的文献《番汉合时掌中珠》——西夏文、汉文对音词典残页照片在日本京都翻印。其子罗福成、罗福苌二人立即投入西夏文字的研究。1919年,罗福成《西夏译莲花经考释》、《西夏国书类编》,罗福苌《西夏国书略说》等著作相继刊布。1927年,罗振玉刊出《西夏官印集存》,据实物文字,以正西夏纪年。1935年,罗福成又将《同音》影写石印。西夏学在中国的发展,罗氏父子功不可没。

鲜为人知的临夏人郑隆(1884-1938),亦曾著有《书武威县西夏感通塔碑后》、《西夏译华严经普坚行愿品考释》、《西夏译妙法莲花经考释补》等文章。国学大师王国维及陈寅恪等人亦对西夏文字有所研究(注:见贾敬颜:《西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1932年,北平图书馆隆重出版了馆刊“西夏文专号”纪念该馆1929年从宁夏购得的西夏文佛经百余册。刊物中收录国内外专家著译36篇。当时西夏研究在中国可谓盛况空前。

继罗氏兄弟之后,王静如教授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成绩最为显著。1930-1933年他连续出版了《西夏研究》三辑,除论述西夏国名、语言、文物等方面的文章外,主要是对西夏文佛经的译释,首次为学界提供了长篇汉译西夏文材料。同时,王氏还在《中国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了有关论著(注:详见《王静如教授学术著作目录》,载《中国民族史研究》(2),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这一学科被迫中断了数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老一辈学者王静如、罗福颐等,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后备人才方面,同时,在西夏历史方面开展了部分研究工作。不久即发生了反对科学文化的“”。直至70年代末期政策松动之后,新老西夏学者才能有机会发表有关的研究成果。1974年到80年代初,王静如、史金波、白滨、李范文等对河北保定明代西夏文经幢和甘肃武威新发现西夏文字的考释、讨论,陈炳应对武威西夏碑的介绍和译释;李新魁对西夏文字构造方式的初步探讨;史金波、白滨对国内外西夏文字研究状况的介绍;史金波对西夏文字及辞书的论述;李范文对西夏文字的论述等,一步步把中国的西夏学推向高潮。80年代至今为西夏学的黄金时代,单就语言文字方面的论文就有百余篇,专著10余种。专著分三个方面:1.对西夏辞书的研究和整理,计有《文海研究》(1983)、《同音研究》(1986)、《番汉合时掌中珠》(1989)、《宋代西北方音——〈番汉合时掌中珠〉对音研究》(1994)等;2.西夏文字类文物的研究,计有《西夏官印汇考》(1981)、《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1984)、《西夏文物研究》(1985)等;3.西夏世俗文献的译释和研究,计有《类林研究》(1993)、《西夏谚语》(1993)、《天盛改旧新定律令》(1994)、《圣立义海研究》(1995)、《贞观玉镜将研究》(1995)等。这些语言文字方面的专门著述,尤其辞书研究,对学界了解和运用西夏文字资料提供了工具书。论文可归纳为四个方面:1.对辞书的研究,如《西夏文辞书的特点和历史价值》(1983);《西夏辞书〈同音〉研究提要》(1986);2.语音方面,如《西夏语的浊塞音与浊塞擦音》(1981)、《西夏语音系导言》(1982);3.语法方面,如《孙子兵法西夏译本所见动词词头的语法功能》(1987)、《西夏语的复合构词法》(1988)、《西夏语的音韵转换与构词法》(1993);4.文字方面,如《略论西夏文字的构造》(1980)、《西夏文的意符与声符及其衍生过程》(1985)等。这些都提出了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前沿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查看全文

语言文字工作专题讲话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以下简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第13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亦将于下周在我省拉开序幕。今天,我们召开陕西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省语委)全体会议,主要是学习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法律法规和政策,审议省语委的工作规程与议事规则,安排部署第13届全国推普周开幕式活动和近期省语委主要工作。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今年上海世博会,再到明年我省即将举办的世园会,日益广泛而紧密的经济、社会、文化交流,对语言文字的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工作。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在“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等章节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全面开设汉语文课程,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倡导全民阅读”等任务。

近年来,我省语言文字工作以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为主线,积极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推普周”宣传活动等,取得显著成效,为促进我省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省语委2009年9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意见》,年底联合省人大等单位赴宝鸡、咸阳开展语言文字执法检查行动,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今年年初,为加快陕西对外开放步伐,省语委工作机构对公共服务领域语言文字标识工作提出了工作建议。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由我作为提案者递交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引起了全国政协、教育部、国家语委的高度重视。

但是,与其他兄弟省份相比,我省的语言文字工作仍有不少差距,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部门认识还不到位,社会参与程度还不高,相关部门和行业齐抓共管的格局尚未形成,语言文字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这些状况如不尽快改观,开创语言文字工作新局面就无从谈起。我们语言文字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认真学习贯彻《纲要》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总结经验,创新工作,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西部强省的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查看全文

语言文字立法保护论文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汉字一样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的平等也显示出了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因此,少数民族的群众会将自己是否平等地享有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作为衡量民族是否品等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加强立法,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证我国民族政策的推行,促进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立法保护;政策

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我国各民族的贡献,55个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我国少数民族的语言种类繁多,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这是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有助于维护民族凝聚力。因此,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立法保护,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保障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推动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

一、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保护现状

(一)现行法律中有关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随着我国依法治国国策的推行,我国也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立法工作。《宪法》明文规定了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还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要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了少数民族代表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应配备专门的语言文字翻译。《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了在诉讼过程中少数民族可以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民族自治法》更是规定了少数民族在政府行政、教育、医院等领域使用语言文字的规定。另外,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法规和制度也在语言文字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二)现行立法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保护的不足。第一,现行法律在规定上还有所欠缺。《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所做的规定多是原则上的、方向上的,没有具体的执行措施。而其他的法律,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刑事诉讼法》等高层级法律中的规定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些地方性法规的层级太低,而且民族性较强,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第二,保护力度较小,侵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责任不明确,即使有相关的处罚规定,处罚主体以及如何处罚也缺乏进一步的规定。虽然我国一直推行民族平等政策,但从一定的角度来看,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仍处于弱势地位,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充分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第三,缺少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专门法律。如前文所述,国家层面关于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过于原则性、缺乏整体性,地方层面的法规的普适性较低,还没有适合本民族地区的法规。整个国家还缺少一部转门的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从国家层面进行系统地、全面地保护。

二、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保护的措施

查看全文

加强语言文字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条例》,加快****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进程,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们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交际工具,做好语言文字工作,是推动和支持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对促进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省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逐步增强,城市普通话普及程度和规范汉字应用水平有较大提高;重点领域的语言文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语言文字工作为促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和山区为一体的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民族众多,方言复杂,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当前,我省语言文字工作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较大,普通话普及程度还较低,全省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仅为37.94%,有近650万少数民族人口不通汉语;用字不规范现象仍然存在;语言文字工作在一些地区和部门未能摆上应有的位置,工作机构不健全,人员和经费不足,执法监督机制有待完善;语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滞后。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要实现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目标,必须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力度。

二、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目标,全面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使语言文字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教育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查看全文

语言文字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区语言文字工作要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思想的指导下,以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任务为抓手,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快推进本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建一个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语言文字氛围和语言文字的环境;迎接市语委对我区语言文字工作的全面督导评估。

二、重点工作

1、大力宣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于2月26日在全区集中性开展《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宣传活动,增强市民对《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知晓度。

2、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区语言文字监测工作网络,成立区语言文字监察员队伍。开展监测工作,对各类媒体、公共场所、学校等规范用字进行监督检查,净化城区内用字环境。

3、为迎接市语委年对我区语言文字工作的督导评估,区政府督查室和区语委办联合在4、5二月集中对本区各委办局、乡镇街道的语言文字工作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查看全文

加强语言文字意见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管理,全面实现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目标,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语言文字工作意见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

语言文字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社会公共事务,其规范化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对推动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有关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快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明确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完善管理机制,注重社会服务,提高全市语言文字规范化意识和水平。

(二)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形成依法监督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城市语言文字社会应用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今年顺利通过省语委评估验收,力争在全省二类城市率先实现“普通话初步普及、汉字的社会应用基本规范”的目标;党政机关、学校、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全面建立起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培训制度,特定岗位人员实行持普通话等级合格证书上岗制度;受过中等和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普遍具备普通话的应用能力,并在必要的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社会用字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不规范现象得到有效纠正;农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取得较大进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