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3:05: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地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阮元历史地理学思想与实践
阮元在历史地理学思想和方法方面深受中国传统的沿革地理学和清初“经世致用”地理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地理学对清代地理学的演变路径和思想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乾嘉道时期的史家仍然坚守“经世致用”地理学传统,将地理学作为一门能解决国计民生的应用学科,强调地理著作的内容要与国家政治、民生相结合,由此形成了清代历史地理著作编纂的独特景观,即凡与当时国家或作者的社会政治背景相关的史地著作往往能迅速流播,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以地志、水道著作和政区沿革为主体的著作体系成为清代地理学编纂中的佼佼者。
阮元对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多有承续,他把清代地理学名家的理论融冶于一炉,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理论和思想,成为乾嘉道时期地理学的代表人物。
1.着眼于民生实用,体现经世致用精神。明末清初,史家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地理学传统,他们强调研究历史地理要与国家政治、民生相结合,阮元继承了这一传统。阮元撰著的《广东通志》就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尤加重视,进行重点阐释,其中《舆地略》、《山川略》、《关隘略》、《建置略》、《经政略》、《前事略》就达116卷之巨,占全书的比重最大,并延请颇富名望的学者从事撰述,力求反映民生。《舆地略》19卷,含疆域图、晷度、分野、气候、户口、风俗、物产,延请受阮元赏识的番禺人崔弼负责撰写,谢兰生对崔弼的《舆地略》颇有微词,不得不煞费周章订正崔氏的错讹遗漏之处;《建置略》22卷,含城池、廨署、学校、坛庙、津梁,由方东树负责撰写。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记载:“阅方植之所纂《建置略》:《城池》三本、《廨署》一本、《庙坛》一本、《学校》一本、《梁津》一本,此四本俱广、韶、惠三府而已。”[1]嘉庆二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由于是名家精心结撰之作,所以方东树负责撰写的《建置略》受到总纂谢兰生的高度评价。总纂谢兰生负责《海防略》、《关隘略》的主纂,并负责对《舆地略》、《前事略》进行校定。
2.历史地理研究特别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性。文献资料固然重要,但在历史地理研究中仅靠文献史料远远不够,它需要从实地调查中寻找第一手资料补证文献史料的不足,态度严谨的历史地理学家在治学过程中都比较注意文献资料之外的实地调查。顾炎武在撰著《历代宅京记》时,特别重视实地调查。《历代宅京记》共20卷,阮元在《历代宅京记》卷首叙言中提到:“先生撰《肇域志》未成,其稿本散出四方者,双行夹注,颇难雠校。至《郡国利病书》,流传虽多,然强半为抄手割落,而四库书中又仅列之存目,民间无从是正。唯此本《宅京记》为先生族裔孙顾竹楼所藏,王树畦同年携以示余,厘订修整,具有条理,不似《肇域志》之烦矣。”[2]阮元序该书条理清晰,史料丰富,考证精审,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阮元为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作叙时称:“宁人顾氏,崎岖南北,所考山川、都邑、城郭、宫室,皆出自实践。当先生盛游之时,尝以一骡二马载书自随,所至扼塞,即呼老兵土民,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2]阮元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此书评价甚高,指出《历代宅京记》“上起伏羲,下讫于元,仿雍录《长安志》体例,备载其城郭宫室、都邑寺观及建置年月事迹”,“征引详核,考据亦颇精审。盖地理之学,炎武素所长也”(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68)。阮元负责编纂的《广东通志》也特别重视实地调查。《广东通志•金石略》由仪克中和曾钊合作编纂,仪克中负责采访碑刻,曾钊负责考订。《粤东金石略》凡九卷(附《九曜石考》二卷),由乾隆年间翁方纲遍涉岭南,多方稽究,编纂成书,按当时的地域分类,记载金石名称、地点、年代及撰书人名、字径、行数题跋等,是广东历史上第一部金石学著作。该书因是首创之作,在著录粤东金石方面存在很多错谬,“仪墨农、曾勉士订翁覃溪《粤东金石略》,错谬甚多”[1]嘉庆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为此,仪克中多次到粤东实地调查,考订该书的讹误。如《龙龛道场铭》,在罗定州龙岩,《粤东金石略》未著录。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六月十八日,两广总督阮元派仪克中到龙龛岩访古,并拓下石刻,后将该刻收入《广东通志•金石略三》中,可以说正是仪克中的努力,才使此铭为世人所知。它是广东现存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也是岭南年代最早的石刻,并且是广东现存文字最多的一块古碑,是了解唐代历史及文字学研究的珍贵史料。曾钊对仪克中实地勘察的精神极为钦佩:“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今相国仪征公节制两粤,延方闻士修广东志。以君为探访,缒幽跻险,剔苔扪碑,多翁学士《金石略》所未著录者。”[3]567仪克中的实地考察保证了《广东通志•金石略》史料的严谨,再加上曾钊的严密考订,使得《广东通志•金石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谢兰生对此极为赞服:“墨农访金石及唐宋石刻甚多,皆前人所未收者,加以勉士考订数次,此志书当以《金石》一门为冠。”
3.重视图表的价值和作用。清朝通志的编纂特别强调地图的重要作用,谢启昆誉修、胡虔主撰的《广西通志》,对地图的作用十分重视,其《叙例》说:“图之为用,视书尤切,文字易传,绘事难效,书存图亡者十之九,而图学相传之法,亦于是遂废。”(谢启昆等《广西通志•叙例》)《广西通志》十分注重郡县沿革的考证,特设郡县沿革表,列于总目之首,博引史志及专家之书,详加辨析考订。阮元亦十分重视图经的价值和作用,他说:“古人不曰志,而曰图经,故图最重。宋王中行等广州图经不可见矣,今则一县一州为一图,沿海洋汛又为长图,按册之,灿然为毕著也。”[4]卷8重修广东通志序阮元的《广东通志》所有绘图均出自番禺人李明澈之手,阮元对其地图学成就非常倾慕,力邀其入志局负责绘图,经其手共绘制舆地图106幅,包括省图1幅,府、直隶州、厅图16幅,散州县图89幅,其中府县地图的绘制对明晰地了解山川水道有重要的作用。《海防略》一门,除了详论广东海事、各路关防要塞、攻防战守诸事,特附海图20幅,海图描绘精细、准确,炮台分布历历在目,又以文字说明各军事要点,这种图、文结合的绘图方法将广东海域的地理、军事形势一览无余地揭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参考价值极高[5]。阮元对“图说”一门十分重视,他认为,地理以“图说”为先,采用“地图注记式”的方法,说明一邑之内的地理形势,图文并茂,直观生动。“自古史传,人事与地理相为经纬也……《图说》者,以一邑分四乡,以四乡分都图,每一地保所管之地绘为一图,周回径直不过二三里耳。图内为说,曰东西南北至某处有某山,与何处相连,有某水、某路,自某处来,自某处去,所管之地有某村、某桥、某庙、某墓,聚十数地保之图即成一乡,聚四乡即成一邑。一邑之图说,须以数十纸计,而城池、廨宇、街巷更在此外,此所以为图经也。”
因此,他建议《扬州府志》专立“图说”一门,并亲自绘《雷塘地保图》1幅,刻印了100张送给伊秉绶。他还撰写《云南黑水图考》一文,篇末附图1幅,阮元在图中标明盘江由粤西入南海,礼社江由交址入南海,澜沧江由南掌入南海,三江既入南海,即是黑水,用图标示起到左图右史的效果。阮元重视地图的思想受到戴震的影响,阮元在历史地理撰述中亦重视史表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史表是地理著作之经纬,史表的价值在于可以化繁为简,对复杂的历史记载起到明晰、晓畅的功效。在地志编纂实践中,他主张仿《唐书•宰相世系志》的办法设立《氏族表》,他说:“一县之中,必有大家旧族、新贵儒门,以此为主,而收其族。凡内官翰、詹、科道以上,外官道、府、镇、协以上由科甲出身者,皆以其姓氏立表,首叙先世迁徙之表中详载各房名字,自生员以上皆附见于表,即如江都、甘泉、仪征之耿氏、唐氏、杨氏、常氏、郑氏、秦氏、许氏、阮氏,兴化李氏,高邮王氏,宝应刘氏、乔氏,泰州宫氏等族,各以宰相、九卿、勋爵、督抚等官家自为谱,余皆借而次第辑成表稿。”[4]卷8阮元竭力提倡修氏族表,对地方志而言,谱牒可以为地方志提供重要史料,其见解和章学诚有相通之处。章氏亦认为:“夫比人斯有家,比家斯有国,比国斯有天下。家牒不修,则国之掌故何所资而为之征信耶?”(章学诚《文史通义》卷6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这种认识在阮元总纂的《广东通志》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广东通志》表分郡县沿革表(卷3-卷9)、职官表(卷10-卷62)、选举表(卷63-卷81)、封建表(卷82),其中郡县沿革表、职官表都是延请名家编纂的,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吴兰修(1789—1839),字石华,广东梅县松口人,阮元赏识其才,任命他为“学海堂”第一任学长,曾纂修广东《封开县志》(10卷,道光十五年刻本),梁廷枬在《粤秀书院志》中也有提及:“适开通志局,先生与焉,《沿革》门其手纂也。”[6]252郑灏若,字萱坪,番禺人,拨贡生,著有《榕屋诗抄》、《四书文源流考》等。汤贻汾与吴兰修、郑灏若都有密切往来,在羊城形成岭南文化的交流圈,“公在羊城数年,多文字交,有谢澧浦、张南山、李芸甫、吴石华兰修、仪墨农克中及刘朴石、三山张墨池、磬泉郑萱坪、黄香石、苍压孟华墀、叶云谷、麦南村、马德隅、曾竹屋、陈仲卿诸先生”[7]528。这些人在阮元幕府和广东通志局有着重要的影响。1821年,学海堂冬课题为《四书文源流考》,课后阮文达尝令侯康与周秩卿孝廉,郑萱坪明经,胡稻香茂才同辑四书文话[8]卷7。由郑灏若负责撰写《职官表》,内容最为详尽,密而不猥,疏而不漏,纵横经纬,词约意丰,谢兰生对其评价甚高,日记说:“郑萱坪所撰《职官表》甚佳,不亚石华之《沿革》。”[1]道光二年十月二十九日阮元重视图表的思想受到清代方志学代表人物戴震和章学诚的深刻影响。戴震认为方志的核心在于考察地理沿革,“志之首,沿革也”[9]488。他还十分重视地图、沿革表,“地图及沿革表,志开卷第一事也”[9]489,“县境图表最紧用”[9]486。戴震的这些思想在阮元的地理学思想中都有很明确的体现。阮元总纂的《广东通志》职官表也受到章学诚的志书思想的影响。章学诚对此论述极详:“今为人物列表,其善盖有三焉……今于传删人物,而于表列帝王,则去取皆宜,永为成法。其善一也……兹于古人见史策者,传例苟无可登,列名人物之表,庶几密而不猥,疏而不漏。其善二也……传无可著之实,则文不繁猥;表有特著之名,则义无屈抑。其善三也。凡此三者,皆近志之通病,而作家之所难言。故曰:方志之表人物,将以救方志之弊也。”(章学诚《文史通义》卷7)正是因为设置人物表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他推崇在方志编纂中适当采用人物表,其修志思想对阮元《广东通志》职官表有重要影响。
历史地理学在高中历史的作用
一、自然气候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然气候指的是历史上气候的变化及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自然气候方面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如,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内容时,笔者便将此时期历史上的自然气候知识结合起来给学生讲解这一部分的内容:由于希腊地区的自然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古希腊的政治、文化等的形成。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海洋面积广大,小岛星罗密布,且此地的气候为“地中海式气候”,具备该气候的典型气候特征:冬季温暖多雨,夏季干燥少雨,这种气候特征非常适合各种经济作物的生长,且优越的航海条件也为该国家发展航海业提供了便利条件,致使从事海外贸易人员众多。如此一来,该国的国家氛围就与此时期其他国家不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古希腊的人们敢于冒险、开拓进取,且他们在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形成了比较平等自由的思想,这些都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若是将自然气候知识与教材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掌握知识有极大帮助。高中历史教材中“发达的古代农业”、“开辟新航路”等内容,教师也可以结合自然气候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
二、河流湖泊的变迁等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河流等的治理与建设成为历代君王所特别关注的事项,其不仅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还影响到君王的统治。因此,将历史地理学中的河流胡海等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比如,学习“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内容时,讲到“大禹治水”时,笔者便给学生讲解了关于治水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河流与农业的关系;讲到“战国时期”的知识时,笔者又给学生灌输了关于“都江堰”的知识:李冰主持修建的这一工程,对于当地农业的灌溉、防洪等都有极大帮助,正是因为这一工程,古时候的四川才会被称为“天府之国”。这对之后学生理解三国时期的知识也有帮助。再比如,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一内容时,涉及到历史上治理黄河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给学生讲解关于黄河在历史上历次泛滥并被治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治理黄河的重要性:黄河的发源地在青海省,流经黄土高原,该地区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吗,因此,黄河流经此地便会携带大量黄沙,在流经华北平原时,就会使泥沙堆积,从而致使河床上升,形成悬河,这对当地人民的生活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会严重影响到下游地区农业的发展。鉴于此,历史上关于黄河的治理有大量记载,汉王景治黄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黄河地区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这就为之后北方人民的稳定生活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灌输给学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三、地形土壤与植被等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拥有大量领土,南北跨度较大,气候类型也就因此多种多样,且中国的地形较多,导致土壤类型多样,这就为中国多样的经济提供了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地形土壤与植被等地理知识渗入到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去。比如,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这一内容时,教材中提到了“茶叶”,茶叶在宋代之后,成为重要的对外经济作物之一,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时,便可以借助地形与土壤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且该地区的土壤大多数都是红色土壤,黏性极强,非常适合茶叶的生产。因此,南方地区便一直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茶叶产地。教师在教学中,将土壤方面的知识渗入到历史知识的讲解中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为何我国各地的经济作物不相同这一知识。再比如,学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内容时,笔者给学生讲解了“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为何消失的相关知识:由于人口增多,植被破坏严重,因此,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逐渐消失,在此地居住的人民也逐渐搬迁,这就说明了植被对经济的发展也有极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应灌输给学生这些地理知识,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走向,也能促使他们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俗话说:文史不分家。学生掌握历史地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他们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极有帮助。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将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人文历史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探讨
摘要:为满足社会公众对地图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本文提出并设计了基于微信小程序的人文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具体介绍了设计方案以及各类专题地图浏览、相关数据介绍、导航等功能模块。该系统具有“无须下载,用完即走”的特点,在天地图矢量、影像地图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专题特征设计丰富形象的地图符号,吸引用户眼球,提升用户体验。
关键词:微信小程序;人文历史;地理信息服务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起,各行各业对所属行业的地图需求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对地图产品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为此,本文分别从生态、人文、历史、旅游、美食、诗词等方面建立专题地图,集合形象、直观的图文、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通过与地图交互的方式,设计并实现了以“江苏”为主体的人文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微信小程序依托于微信而存在,它无需下载、触手可及、用完即走,不占用手机内存且开发成本较低,用户只需扫一扫或搜索即可打开应用。自2017年微信小程序正式发布以来发展迅猛,因其使用方便的优势迅速受到大量微信用户的关注[1-2]。因此,将本系统与微信小程序有机结合,实现更有效的平台推广并增强用户体验感。
1系统架构设计
公众版的系统架构主要由前端应用层、中间网络层和后端数据层组成(如图1所示)。前端应用层即微信小程序应用,负责界面展示和用户事件处理;中间网络层负责数据交互和网络安全控制;后端数据层分为数据处理层和数据应用层。数据处理层实现原始数据采集和标准化处理;数据应用层将处理好的数据分发至存储和Web服务器[3]。
2关键功能实现
我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讨论,自20世纪30年代即已开始,“”以前曾进行过热烈的讨论①,至80年代初历史地理学界对本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学科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已经取得共识。不过学术讨论一直延续到现在。大致说来,以往因学科刚刚确立而主要着重于对该学科的整体性讨论,1990年以来则侧重于各个分支学科的探索,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场景。
谭其骧1983年就已经指出:历史地理作为一门学科虽已存在几十年,但迄今尚未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一个重要原因是各地区历史地理研究还基本没有开展起来,因此这门学科无论在纵的方面还是横的方面都还有很多空白无法填补②。朱士光1999年指出:历史地理学理论建设滞后,不仅湮没消蚀了学科固有的理论光芒,还使学科属性与归依问题出现新的模糊认识,并且因学科今后发展的主导方向不明朗而影响到学科整体的顺利发展。有鉴于此,朱士光倡议充分发挥历史地理学科特点,注意吸取有关学科理论原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进一步抓好人地关系研究,应将研究对象时间下限延至当今,同时将研究内容扩大到包括对当前环境变迁动态的评估及对今后环境变迁趋势的预测等方面③。下面分四个方面作一初步总结。
一、地理学的观点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及其规律,这个地理环境既指自然、也包括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就研究所依据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它又具有历史学科的属性。所以有人说历史地理学“它是在两个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学科”④。
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他着重说明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今天的地理不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是从以往不同时代的地理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今天地理上的一切现象都植根在过去的地理中,且有它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存在,因此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景观的形成和特点⑤。
谭其骧、史念海两位对侯仁之阐述的观点均表示赞同。谭其骧承认:“就学科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并不属于历史学,而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⑥,“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它是一门地理科学,是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⑦。史念海则认为:“以前历史地理学还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自然要运用治史的方法进行探索”,“既然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就该兼用地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⑧;曾明确地表示:“中国历史地理学应该是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但也可以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⑨。他在别的论文中,系统而又概括地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悠久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充分肯定了历史地理工作者对国家建设所做出的成绩,鼓励大家继续发扬历史地理学有用于世的作用,以期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和壮大⑩。韩光辉回顾了中国、欧美、俄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全过程,得出全世界历史地理学发展均存在沿革地理研究、近代历史地理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三个阶段的结论(11),与侯仁之的观点殊途同归。
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地图研究
[摘要]历史地图是由历史学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编制而成的,学生可以利用历史地图中的符号、线条、颜色等简明的历史语言,进行历史事件的再现,整理历史线索。历史地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比较广泛,且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深入,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更科学地运用历史地图,是历史教师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初中历史;地图;应用
一、历史地图的概述及分类
历史地图作为专题地图中的一种,主要指的是对人类各历史时期的政治、自然、经济、文化等进行反映的一种地图。历史地图主要反映的是与人类有关的空间和地域差异,是有关人员在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历史地图通常表示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空间下的发展状况,能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历史地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无论如何,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历史地图所表示的内容,还是遵循着“围绕重大历史事件”这一规律的。历史地图可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历史地图中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地图等,就是根据各自代表历史事件的不同而划分的。而形势、路线、疆域地图等,则是根据其要素的不同而划分的。最后,还有依据地图使用方法的不同,而划分的填充地图及教学挂图等。
二、历史地图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要功能
首先,历史地图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教学资源来说,不但可以使地图承载的历史信息更加形象化,也是教师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材料。因为中国历史教科书的文本辅助系统结构主要包括图标、课堂总结、文本笔记、文本思维问题、课后练习等。图标包括地图、图片、表格、图表等。其次,历史地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历史事实是具有时间和空间两大特殊性的,由此也让其具有了时空顺序的特性。因此,初中生想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就得具备一定的时空观念,才能真正地对历史事件、人物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否则,混乱的时空观,会直接导致学生们历史现象认知的混乱,以及不清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作为对历史事件最直观的表达的历史地图,就成为老师教学中提高学生想象力,以及建立学生时空观念的最重要的教辅工具。最后,历史地图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有一定的作用。作为重要教学资源的历史地图,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意识,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历史学习技能。因为历史地图除了它本身包含的符号、图例、指示、颜色等一些基本元素外,有时候历史地图中,还会隐藏着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信息。学生只有通过地图,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才能真正地识别及掌握历史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等。另外,历史地图可以展现很多文字资料无法展现的画面,这对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为,单纯通过文字资料是无法清晰地认识到形势的变化,也无法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空间感,而历史地图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以提升,注意力得以集中,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历史认知能力。
高三历史复习研究论文
近年来,历史高考从知识型考查向能力型考查转化的趋势在日益发展,对知识掌握、运用的考查方法及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掘。历史地图知识以其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在高考命题创制新情境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为高考命题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在近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繁出现,并且题型多样,分值也日益增加。在2004年高考中,历史单科江苏卷、广东卷、上海卷等都出现了历史地图题。但是由于在历史学习复习中对历史地图的忽视,历史地图分析能力薄弱,许多考生在历史地图题方面失分率较高。因此,在历史复习中如何把握历史地图应引起足够重视。笔者就结合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题的一些特点和高三历史教学中的一些体会谈一谈如何复习把握历史地图。
一、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历史地图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象,与文字材料相辅相成,是历史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左图右史”,“索象于图,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即书而求难”的感叹。所以,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图文结合,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这是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的第一步。比如复习太平天国我们就可以结合《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根据太平军从金田到南京的进军路线,清楚太平军进军南京时主要经过了哪些地区,对太平军北上经过的千难万险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另外通过找出图上出现的几条不同的路线,会清晰地看到定都南京后,太平军又开展了北伐、西征等重大军事行动,从而对太平天国形成军事上的全盛局面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通过图上显示的两种不同的活动地区,你就会直接感受到农民起义者从拜上帝教直接活动的狭小范围,发展到鼎盛时期控制长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这样,我们不仅了解地图的基本内容,对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知识的认识也更加清晰直观。但是,历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许多内容有文没图。因此,我们还要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册,它是历史教材的有益补充。在2004年高考广东卷第26题唐长安、北宋东京布局图,教材中没有出现,在历史地图册中就非常详细。
二、史地结合,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历史地图不同于地理地图,后者反映的是立体的地理环境,而历史地图则主要表示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反映的地理知识相对贫乏。这往往造成学生分析历史地图的困难,不利于提高历史地图分析能力。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史地结合,适当运用地理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隋唐时期手工业分布和大都会》示意图中,有一些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造船业中心洪洲(今南昌)会孤悬内地?”这里我们只要结合地理知识了解洪洲处于长江的支流赣江沿岸,并且在地图上标出赣江的大体位置,就会很容易理解了。再如《三大战役示意图》,辽沈战役为何首先攻占锦州就能形成关门打狗之势?敌人就不能从绕过锦州与华北联系吗?这一点历史地图中没有能够体现出来。但是如果结合地理地图,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关内外的主要通道是辽西走廊,而锦州则是辽西走廊的咽喉之地。文综考试以来,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渗透穿插不断加强,将史、地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地图和历史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会对学生综合学科素质和全面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合背景,分析地图反映的历史空间状态的原因。
历史学习人文地理论文
摘要:史地不分家,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可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领会人文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辩证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地理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学习;地理知识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看似是孤立的,但实际上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理环境中的必然产物,在历史学习中借助地理知识,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形象有趣,有效地实现地理知识为历史学习服务的目的。
一、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是过去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真实反映,它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抽象历史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运用历史地图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现象,对学生学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历史学习中,要教会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的方法。1.查阅历史地图的标题,清楚地图所标明的主要历史事件。2.学会判断历史地图的方向,熟悉图例,弄清特殊的图例符号,掌握图上注记的含义。3.弄清古今地名的变化。历史上地理环境因素在不断地变化,每个朝代甚至每个不同的历史年代,在历史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地理事物名称都是不同的,如北京、南京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上称呼不同。4.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专题性历史地图。历史地图中专题性介绍地图占有很大比例,它单独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分析阅读这类地图时,应引导学生纵观全局,把握形势,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读图,透过现象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图时,既要按图说明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两条航路、四次航海历程,又要指出早期航海者的身份,他们既是航海家,又是殖民者,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讲解深化了历史知识。
二、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解析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新版高中历史教材采用专题式的编排体例,理论性强、知识跨度大,从而加大了历史学习的难度。寻求一种破解历史新课程的有效学习办法,这已成为老师们常常思索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善于运用历史地图对高中历史教学很有帮助。人们常说按图索骥,事实上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充分使用历史地图、历史插图去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已成为学好历史的一个必要手段。事实上,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确实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一形象、直观的表达工具去认知和学习。因为任何历史事件必有其赖以存在的时间、空间位置,而最能表现历史空间位置的重要手段便是地图。历史地图作为一种符号式的直观教具,可以加深对教科书内容的补充说明,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从而有助于加深记忆和认识史实的本质。
一、新授课时要重视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从而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学习必修一专题三《左宗棠收复新疆》一目时,只有通过地图,学生才能认识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特点及周边的外围形势,才能充分理解左宗棠采用“先易后难,先北后南”军事战略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只有在地图上认清阿古柏“哲得沙尔国”的侵略图和沙皇俄国侵占伊犁地区的地图形势,才能区分左宗棠收复新疆过程中两类不同性质的斗争和特点,从而对课程内容有更深的了解和掌握。再如,学习必修一专题一《秦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一目时,我们只有让学生认真研究当时秦的统一形势图,才能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当时天下归一的形势和局势;只有通过地图,才能使学生准确掌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的位置以及秦始皇北方大修长城和南方统一越族的雄才大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结合课标要求据史读图一般需注意两种情况:
1.凡是高中历史教材上出现的地图,这是《教学说明》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必须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相应章节没有的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
一般来讲,掌握中国省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等常识,非常必要,它不仅有利于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历史地名教学价值论文
顾名思义,地名学是专门研究地名的学问,它通过对地名产生情况、词语特征、名地关系和沿革演变的探讨,从而弄清地名的起源、发展和分布的一般性规律。就其涉及对象而言,它既研究那些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消失了的历史地名,也研究那些虽为今名但实际上是过去产生的地名。这一特点,决定了地名学在史地教学中具有特殊的认识和实践价值。
地名源流的研究,是地名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种在习惯上被称作地理沿革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主要运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凭借丰富的历史古籍,依靠语源和语义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综合,弄清某地在历史上有过何名,其得名的具体原因何在,而后由于何故发生演变,历史上的地名某位置在现今何地等相关内容。
由于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历史地名往往更换无常。根据地名学的研究,这种影响主要来自政治变动、军事征服、经济发展、文化进步与意识形态的作用等。如灭元后明成祖将大都改名为北京,太平天国将江宁更名为天京,独立后的刚果将奥波得维尔改名为布拉柴维尔,这些都与政治变动有关;又如殖民扩张中英国占领津巴布韦后将其更名为罗德西亚,军事侵略后沙俄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都是军事征服引起的变化;再如随着地理知识增长而来的西洋更名,反映了文化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此外,因避晋愍帝名讳而将建邺改名建康,因朱元璋登基而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因信仰佛教而将逻些改名为拉萨等,则是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所致。
历史地名的演变,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趋于稳定,从而变成一直延续至今的名称。但不可否认,有许多地名由于历史的风风雨雨,都或早或迟地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动之快和次数之多是令人惊异的。在这类地名中,如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金陵、秣陵、建业、建康、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南京、江宁等名称;又如北京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蓟、幽州、燕京、南京、中都、大都、北京、北平、京师等名称。
总的说来,探索历史地名的起源和演变,弄清今名由来,古名位置和古今地名的对应关系,是掌握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所不可缺少的。地名学的探明的有关的地名特征,如地名的词语性、地理性、社会性、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对于史地教学来说,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有利于增加教学实践的真实、趣味和美感,以及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地理原因。具体来说,其教学价值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系由语词构成,属于语言词汇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语词,它除了有口头的字音和局部的字形外,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具有一定的词义。地名的语词性特殊,主要体现在它的词义上。其内涵一是表示特定空间位置上的某一处所,一是指它展现出来的某种确定的含义。如作为地名的华盛顿,它标志着美国首都这个独一无二的特定的地方,还表现着这是为纪念华盛顿其人对美国所作贡献而命名的地名。再如我国的尚志市、左权县、志丹县等,也属同类情况。明确了地名词语性的定名所指和依据,就可以从这两方面来讲清地名。如此,则能便史地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充实,而收其真实、趣味和美感之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