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4-22 07:39: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政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政法

政法文化浅谈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而先进的政法文化作为先进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法队伍建设又快又好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应该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政法文化的内涵,不断创新求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政法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为促进政法工作开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然而,究竟什么是政法文化?本人在动笔之前,查阅了许多资料,但都难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和范围。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文化”有三种涵义:一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指考古学用语;三是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另外,在现实生活中,“文化”通常会被视为一种教育程度和意识形态。很显然,在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主要是第一种。在归纳了各方的见解之后,我们更倾向于下面这种看法:政法文化是政法组织群体在长期的职务活动中形成的意识形态,它是政法思想、政法精神、政法职业道德和政法价值观的总和,其核心是政法精神和价值观,政法精神和价值观的培育要通过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和任务来体现,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构建。结合政法工作实际,我们认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爱岗敬业、高效廉明、公平公正、文明热情”可基本涵盖政法精神。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当前党和国家的基本治国理念,也是全国人民的根本诉求。“爱岗敬业”,是从事政法工作乃至所有从业人员的基本工作要求,无需多论。“高效廉明、公平公正、文明热情”,是最强的民愿,也是政法工作最基本的职业自律。

尽管政法文化不可能直接替代实际的业务工作,但它对于提高政法人员素质、塑造政法人员形象、加强政法工作、改善干群关系都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必然对政法工作人员及社会各界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政法文化建设。但如何才能加强?怎样才能取得实效?我们认为,在工作中应该坚持“文化主导、重在建设”的原则,着力在“五立”上下功夫。

一、加强素质建设以立本。这里所说的素质,既包括先天具有的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后天经过学习和锻炼形成的人的社会属性。政法人员的素质是指从事政法工作的人员所应该具备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文化水平、科技技能的心理素质、纪律作风和身体状况等多方面的条件。政法人员素质是政法人员文化形象塑造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在政法人员形象塑造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首先要围绕着“五心”(即: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人民、热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朋友、孝心献给父母)为内容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做人基本准则的教育,从而塑造政法人员健康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其次是围绕着“三张合格证”(学业合格证、岗位技能合格证和做人合格证),狠抓政法人员的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补习和自修等不断提高政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需求。

二、发挥典型示范以立标。如果说政法人员价值观是政法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内容,那么政法机关的功臣模范、标兵等典型便是政法队伍总体价值观的化身、组织力量的缩影和政法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功臣模范和标兵是振奋人心、鼓舞队伍士气的导师,是政法人员信赖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够体现政法人员群体的价值观念,所以他们才能够为人所不足,行人所不及。他们也许在政法组织中不担任一定的职务,也许算不上高级人才,但他们德高望重,倍受人们的尊重。他们身上体现出社会和政法队伍追求的真谛,处于政法文化的中心位置,对政法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英模、标兵是一种象征,是政法人员心目中有形的精神支柱,是对外展示政法人员形象的名牌。如果没有政法系统的英模,政法文化就会因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而支离涣散。因此,在政法人员形象塑造过程中,要大力挖掘、树立一批模范、标兵等各类先进典型。在树立和发现典型时,首先要善于挖掘典型的“时代美”,要使典型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能够概括代表政法队伍的时代潮流。其次,要提高捕捉典型的“大众美”。政法工作是平凡的,我们在发现培养典型时要注意他们捕捉朴实无华的美,给人们以亲切之感。再次,我们要注意保持和维护典型的“自然美”。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确定典型,辩证真实地宣传塑造典型,以展示给人们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中的政法人员和政法群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我们树立和宣传政法人员典型的根本要求,也是人们乐于向典型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查看全文

行政法地位探讨

摘要:行政法属于公务员普法地位的特别规定。公务员在行政法中的地位,通过行政法关系体现。公务员在内部和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完全不同。在外部行政行为中,公务员既不是行政主体,也不是行政相对人,而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人。但是公务员在内部行政法律关系中具有主体地位。根据《行政监察法》有关规定,公务员的职务行为需接受行政监察。公务员是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但与诉讼主体的主体地位有很大差异。

公务员在行政法中的地位,通过行政法关系体现出来,行政法关系是指由行政法调整的,以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主要有两类:行政法律关系和监督行政法律关系。[1]

一、公务员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位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在实现国家行政职能过程中调整的各种社会关系,是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其它各方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行政法规范对一定社会关系(行政管理关系)调整后形成的特定的法律关系的总称。[2]按不同的标准,行政法律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如果以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隶属关系为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外部行政法律关系和内部行政法律关系。

1.公务员在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外部行政法律关系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因外部行政活动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公务员在外部行政行为中,既不是行政主体,更不是行政相对人,因而不具有外部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而仅是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一的国家行政机关的人。因为:

第一,公务员不能成为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主体。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要成为行政主体,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行政主体必须是社会组织,而不能是个人,公务员本身是分散的个人,所以公务员就不能成为行政主体。二是该社会组织拥有国家行政职权,其行政职权可以是依宪法、组织法或其它法律、法规的授权。三是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使行政权,即能在法律范围内依照自己的判断作出决定,命令,并以自己的职责保障这些决定和命令的实施,独立采取行政行为等,能否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它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主要标准。四是能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而能否独立承担法律责任是判断行政机关及其它组织能否成为行政主体的一个关键性条件。公务员是从事公共行政活动的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因此不能成为行政主体。

查看全文

民政干部政法调研讲话

市政法信息调研工作与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以上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仅供参考。

能结识政法系统从事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同志们感到很高兴。会议精心组织,有机会参加今天的会议。周密谋划,工作部署实事求是切合实际。以会代训,针对性很强。开得很好,对我启发很大。就全省来说,市政法工作任务重、影响大,多年来,市各级领导对政法工作都高度重视,政法工作有了很好的基础,同志们努力下,每年都有所开拓,有所创新。20年全省政法委系统综合考评中,市委政法委效果显著,名列第一。省委政法委对各市委政法委的考评机制是较为科学的市能获此殊荣,确实不易。市政法工作能取得一定效果,离不开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所做的贡献。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核心是调研工作。市政法委对调研工作高度重视,机构健全,领导到位,人员空虚,部门负责同志认真负责,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从今天会议上下达的调研课题看,调研课题选择科学,明确牵头领导和具体负责人,确定落实单位和完成时间,课题完成时间充分考虑到课题任务量,课题对全年工作的指导意义,并结合省委政法委的要求。这些细节都充分说明了市委政法委领导和职能部门做事用心认真。为提高调研工作水平,还聘请了特邀调研员,这种做法值得向全省推荐。下面就做好政法信息调研宣传工作谈三点看法。

一、要瞄准高目标。第一。调研课题的科学选择是影响调研任务的完成、论文质量的高低的决定性因素。选择一个平庸的调研课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即使有调研成果,也没有什么转化价值。调研课题从哪选,怎样选?一是从党委政府一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中发现调研课题。市正在实施“三大推进”政法调研课题的选择就要考虑在这个大背景下,三大推进”对政法工作有哪些要求,对你所在单位、部门、岗位有什么要求,只有融入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才干做到科学选题,才干体现政治水平和思想水平。这要求我平时关心政治,关心时政,关心党委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二是从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中发现课题。当今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新形势新情况不时呈现,特别是政法工作,平安创立、维护稳定每天都有新情况新问题。要敏锐地抓住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从中找到创新的调研课题。三是从自己经验教训中发现课题。反躬自省,每日三省吾身,从成功的经验中去感悟,从过去的教训中去反思。四是条块、上下、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选题。做好条块结合,上下结合,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到中央的要求,省里的情况,实际,县区存在问题,辩证互动地选择题目。还要将理论要求和工作要求结合起来,这样调研课题才有生命力。第二,树立精品意识。调研课题的选择规范要高,要讲究实效。有没有实效主要体现在调研效果对工作的促进上,要能为决策提供依据,对工作起推动作用。体现在对干部自身调研能力的提高上,通过调研,加强交流,使大家思路上有启发,情操上有陶冶。要不断努力把调研效果锻造成精品。

二、要领导真重视。调研工作弹性很大。真抓真管,常抓常管。二要虚实结合。把调研工作和中心工作有机联系起来。三要改善工作条件。从事信息调研宣传工作的同志很辛苦,当他人下班时,经常还在冥思苦想,挑灯夜战。领导干部要当好后勤部长,给他发明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协助他解决实际困难。要在政治上关心,要建立完善机制,搭建平台,给他出成果的机会。把调研工作岗位作为培养人才、锻炼人才的地方。扭转机关里不屑从事文字工作的不良风气,形成以从事信息调研工作为乐的良好氛围。

三、要组建大格局。今天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研判信息,处置问题,特别强调综合性。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做好信息调研工作,寻找真理,发现规律,就必需要综合去做。这是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切实可用的工作方法。一是力量整合。整合系统、单位、部门之间力量,形成合力。二是任务整合。把工作上有共同任务的单位和部门,整合起来,联合攻关。三是经验和成果整合。胜利的经验,丰硕的效果,要与大家分享,共同促进工作。

查看全文

政法机关职能思考

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法机关提出的新要求。湖北省十堰市政法机关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深化“服务型政法机关”建设,不断强化政法工作职能,提高执法司法水平,营造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一、强化“严打”整治斗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维护稳定始终是政法机关第一位的政治任务。

一是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防范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二是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三是重点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健全和完善治安混乱区域、单位和突出治安问题滚动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查禁、取缔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促进和谐文化建设。

二、正确履行工作职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维护公平正义是政法机关的价值追求。

查看全文

领导政法会议讲话

过去的一年里,全县政法部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一手抓维护稳定,一手抓队伍建设,大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社会政治持续稳定,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广大政法干警、武警官兵和治安积极分子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的问候!向受到表彰的综治、维稳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才,**同志代表县委全面部署了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的政法工作,我完全赞同,请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好政法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一是维护大局的需要。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周年,还将举办北京奥运会,最近还要召开全国“两会”,这是全国、全党的大事。确保重要活动时期的社会稳定,任务很重,政治性很强。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法工作会议都进行了反复强调,我们要按照上级党委的部署,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一方平安,不给中央、省委、市委添乱。二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比较好,尤其是去年,几项重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高位增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67亿元,增长17.1%,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87亿元,增长42.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1亿元,增长42.8%,创造了近年来最快的增长速度。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但是,我们的经济总量还很小,三次产业结构中一产比例依旧偏高,经济综合竞争能力依然较弱,需要我们加快发展,迎头赶上,需要我们广大政法综治干部为项目推进保驾护航,做好稳定工作,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等工作。现在我们的发展势头很好,发展很快,但是不稳定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有的矛盾还非常激烈,如果我们不下决心下功夫去做好,经济发展就会打折扣,所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极端重要,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二、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发展和稳定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稳定为建设和改革提供不可或缺的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而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稳定,二者相辅相成。长期以来,因为发展不快,我们的经济社会状况与周边发达地区尚有较大差距;因为发展不快,大量历史遗留的社会矛盾到现在也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少矛盾和问题,但这些矛盾和问题,其实质是利益冲突,是以民生为主体的矛盾纠纷,只要我们加快发展,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这些矛盾就可以预防和化解。如果不发展,肯定就不稳定,这是毫无疑问的。发展是大方向,是必然的趋势。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加快发展的主题都不能改变,这个思想大家一定要统一。要实现发展和稳定的协调推进,关键是在于我们的工作做得怎么样,做到了什么程度。现在,从大的角度来说,群众的觉悟是好的,但在具体利益上,应该说,我们群众的觉悟还是有差距的,看待问题缺乏长远目光,所以要多与群众沟通,我们做的事情要让群众了解,要教育群众,要讲清楚发展最终受益的是**人民这个道理。这里,工作的方法和时机也很关键。必须把工作做早做细。在出台政策的时候就要想到政策出台以后有没有不稳定因素,在执行的时候要想到公平公正,许多事情都要提前布置,尤其要在征地拆迁工作推进之前,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到每家每户,防止群众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挑拨和蛊惑。要善于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群众诉求,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排忧解难,从源头上化解矛盾、调处纠纷。

查看全文

政法个人剖析范文

领导同事相处和睦,自月份到政法委以来已经过去了2个多月了新的工作环境舒适宜人。工作氛围融洽,让我有很多新的收获,也对政法工作有了很多新的认识,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能迅速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上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学习、工作积极性,时刻铭记职责,平常能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事项。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活动以来的学习、工作,深刻剖析自身存在不足和下步努力的方向,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存在不足

第一方面:工作能力不是很强。虽然能认真参加委机关组织的各种理论、政策和上级政法文件的学习,能做到及时做好笔记和撰写心得体会,对县委科学发展观的总载体和委机关实践载体和做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算能入心入脑,但感觉学习的东西与实际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东西不多,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能力的进步还不明显。主要表现:一是调研能力还不强。业务水平还不是很精通,对全县综治、维稳工作存在的主要难点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提出对策水平不高。对一些新领域如机关党建,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二是参与讨论具体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高。委机关虽然是党委部门但越来越象是政府机构,涉及的事情很多,但人手就这么几个,难免工作上有疏忽的地方,这需要有各科室间的协调配合,集思广益,探讨对策。委机关有很多具有全县影响的措施出台,都是事关全县性、全局性的事情,需要经常讨论文件内容来完善各项举措,而我常常不能在讨论会上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这是很需要加强的。三是写作能力还比较欠缺。办公室材料较多,现在上头有很多信息简报的考核,任务繁重。时常感觉挖掘题材常常不够深度,采用率不高。

第二方面:党性修养还不够完美。成为预备党员都快一年了,但还没有时常按党员的标准来规范日常生活,也没有常用党员的责任感来要求工作。一是没有做到严于律己。还存在迟到的现象。有时上班不能按时,上班时间有时也忙于处理一些个人的私事,不够严肃。二是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存在拖拉现象,本来可以当天完成的事情,拖了一两天才处理,影响了工作进程,等到不得不处理的时候,往往发现时间已经比较仓促了,这样难免对工作质量有影响。三是服务态度不是很热情。虽然现在与群众直接接触的机会少了,但平常还能见到几个客人或是来咨询有关事项的群众,对这些我平常可能比较麻木,对他们接待上不够热情,没有设身处地的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待,没有让他们感受到欢迎的喜悦。

二、整改措施

一是提升修养,防止堕落。生活必须要有良好的状态,积极的心态,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点修身养性的书,另外打算参加司法考试了,不要让时光虚度,增强法律思维,还要加强身体锻炼,减点肥肉,提升点精神状态。

查看全文

政法综治维稳计划

2012年全镇政法综治维稳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推动政法工作全面发展,把政法综治维稳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进一步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有快发展、走在全市同等乡镇前列作出贡献。

一、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抓好源头。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作决策、上项目,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重点在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严格落实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规范运作的企地矛盾纠纷联调组织,构建和谐企地关系,逐步实现企地矛盾纠纷联排联调,社会治安联防联治,促进企地和谐共建。

(二)完善机制。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调动多方面力量,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发挥镇综治维稳中心、村、居辖区单位综治维稳工作室的作用,形成综合治理大平台,健全社会矛盾集中受理、分流处理、领导包案、调解销号的工作机制,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乡(镇)、矛盾不上交”。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观念,从政策机制上把调解优先原则贯穿于执法办案中,因案施策、多措并举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执行积案,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三)建立预案。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要求,组织政法干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诉求、解决困难。建立有效的群体性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收集预警性、内幕性、行动性情报信息,定期分析研判稳定形势,把握处置工作主动权。从情报信息、指挥机制、力量建设、装备配备、现场处置、舆论引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符合实战要求的预案,组织实战处置演练,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好第一现场,提高有事快速处置能力。

二、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查看全文

钓鱼执法行政法综述

一、“钓鱼执法”的法律属性

“钓鱼执法”又叫“执法圈套”、“诱惑侦查”,来源于英美法。它和正当防卫等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主要用于刑事侦查中。为了打击犯罪,警察常常主动出击,制造陷阱,诱惑犯罪人,使其上当受骗,从而抓捕,将其送上法庭。可见,“钓鱼执法”最初来源于刑事侦查中,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有严格的限制。“诱惑侦查”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侦查对象是犯罪嫌疑人;第二,已经掌握其部分证据;第三,诱惑侦查时的事实不能作为犯罪证据。行政执法中的“钓鱼执法”是刑事司法中的“诱惑侦查”手段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违法运用,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特意设计一些能诱发行政违法的情境或者机会,以此来收集行政违法相关证据,并对行政违法相对人作出相应处罚的行为。通过上海“钓鱼执法”案件可以看出,作为一名公司的司机,孙中界肯定不能算作犯罪嫌疑人,并且他以前也没有任何违法记录被执法者所掌握,而是他的义举让他钻进了执法者为他设置的圈套。在他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的情况下,被告知“非法营运”等候处罚。可见,在这个案件中,当事人根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所谓的违法活动,行政部门当然不应该惩罚这种行为,否则将会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

二、“钓鱼执法”的行政法分析

(一)“钓鱼执法”违反了行政合法性原则。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行政法治的追求目标。依法行政要求政府执法必须依据明确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擅自超越法律规定的范围、条件、标准、限度。由于执法机关握有庞大的行政权力,这些权力与社会公共利益是密切相关的,如不予以严格限制,则很容易被滥用。现阶段,我国没有任何一部相关法律规定,执法机关可以设立“诱惑侦查”去引诱本身没有犯罪意图的公民违法犯罪,然后将其抓获。并且在上海“钓鱼执法”案件中,执法者滥用职权,设置各种圈套引诱行政相对人“上钩”,并且不给对方申诉抗辩的权利,甚至采取非法强制措施让对方“认罪伏法”。所有这些都是对行政合法性原则的违背。

(二)“钓鱼执法”违反了行政合理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目的;行政行为必须有合理的动机。上海市有关执法部门打击非法营运、维护社会公共管理秩序的目的是好的,但采取“钓鱼执法”这种行为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因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应兼顾行政目标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如为实现行政目标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当使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现代行政法治里有所谓“比例原则”,即行政手段应该与行政目的相匹配,“非法营运”虽有危害,但其危害的恶劣程度远低于暴力犯罪,因此,不能对其采用激进的“执法钓鱼”手段,这一手段既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又破坏了社会成员间的信任与互助。其最终必然会使民众产生政府权力是否合理运用、政府是否诚信等质疑,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这也是与我们所提倡的法治是背道而驰的。

查看全文

政法会上领导讲话

同志们:这次全区深入开展“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暨政法工作会议,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主要是总结去年以来的社会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分析面临的形势,对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平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再认识、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刚才,会议隆重表彰了“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战斗在维护稳定第一线的广大政法干警、武警官兵和治安积极分子,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下面,我讲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分析形势,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中、中全会精神,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形势。这些成绩的取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有一个持续稳定的社会环境。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苏鲁边界平安区”建设,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回顾一年来的维护稳定工作,主要特点是:

----领导重视,各级抓稳定、保平安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全区各级党政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维护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政法稳定和平安建设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措施,做到了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

----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平安建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积极组织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区、镇两级政府为平安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各级人大、政协积极开展视察活动,加大明查暗访力度,确保了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对平安建设的宣传力度,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营造了浓厚的平安建设工作氛围。

----突出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平安建设的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斗争。破获了一批案件、抓获一批罪犯,打掉一批黑恶团伙,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切实把各类不稳定因素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我区农村合同监管工作的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全面加强城乡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高了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了各类案件的发生。

----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各级各部门把维护稳定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抓基层、抓基础、抓队伍,不断加大对基层工作的指导、支持和保障力度,基层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基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查看全文

构建政法文化和政法委建设调研参考

建立长效机制。树立典型模范。为了激发政法队伍的活力,坚持从严治警。全县政法机关下大力气抓典型教育。开展了争创人民满意单位及干警、优秀执法官等系列活动,开展了公正执法、司法为民,树立政法干警良好形象活动以及学习先进典型人物活动。通过树立干警身边的先进人物来激励干警自觉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倡导一种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事实、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以身殉法的精神。

一、关于政法文化建设

政法文化不同于单纯的法治文化,认为。更多地是指一种职业文化、职业精神,一种行业性的文化。比如,近年来治安状况明显进步,政法战线不断涌现出先进人物,身上所展现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和执法公正等素质,实际上就是政法文化价值取向和与时俱进精神的良好体现。作为山东精神的基石,政法文化理应成为塑造山东精神的准则、判断标准和发展导向。政法文化反映了人类现代文明的一些理念或精髓,比如法治、平等、人权等,与公正、民主、自由、秩序等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抓好政法文化对于塑造山东精神十分重要。塑造山东精神,不单单是要求人们具备一些基本的行为操守,更重要的要思考山东精神的基本内核是什么。从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角度来看,塑造山东精神,关键是提倡一种好的政法文化氛围,从制度建设高度加强对政法文化的培育,并在全社会逐步培养起一种现代的民主和法制精神。

以政法机关、政法人员、政法行为作为主要载体,政法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依法执政。实践中。而且渗透到政法规则的设计者、执行者、监督者中,泛化到各个社会群体之中,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平安和谐山东,没有一种现代的政法文化渗透于其中,不可想象的政法文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方面,主要是指政法干警在长期履行法定职责、执行党的政策,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过程中所积淀的共同群体意识、行为方式,指导、约束政法各机关整体行为及政法干警、法律服务人员行为的价值理念。政法文化主要反映在政法各机关的建设发展理念、规章制度、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外在形象,法官、检察官、警官等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等方面。政法文化作为一种政治价值理论,不仅作用于政法机关的整体作为,而且作用于每名干警、法律工作者行为,对政法机关及其所有工作人员具有强力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建设方面,政法文化是当代政法机关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表层文化,即党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等机关的外在形象,包括执法和法律服务机构的名称、办公(执法)场所形象、执法人员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工作形象、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等。第二是规章制度建设方面,属于浅层文化即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赋予政法机关的行为规范。包括政法各机关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管辖权、业务范围)机关管理、执法程序、终端结果的处置和运用等,执法理念、法治理念和团队精神。第三是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属于深层文化,包括政法机关每一名干警、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责任感、使命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法机关的整体工作目标的追求。上述三个方面文化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高度的和谐性,同步发展,不可分割。

也是和政法文化的建设成就分不开的县拥有目前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近年来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有赖于政法战线的努力,另一方面也与近几年着力抓政法文化的建设不无关系。一个地方的安全问题相当重要,对于提升综合竞争力作用非同小可。近年来县政法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政法文化还没有取得广泛的信任,距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我自身的政法文化建设还不到位有关。判断一个地方是否发达,除了看它经济发展水平如何,还要看它社会文化观念怎么样。一般来说,一个不发达国家的普通老百姓对法律往往不会有亲切感。因为法有时候会有些威慑力,老百姓对法律理解更多的刑法。而在发达国家,法,尤其是民法的渗透力非常强大,老百姓通常把法看成是自己的行为规范,甚至于邻里之间、朋友之间有什么扯不清的问题也常常通过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所以,有了文本的法律,有了司法行为,不见得就具有我所理解的政法文化。塑造政法文化的时候,应该考虑怎样使老百姓和法律亲近起来,使他树立一种法律意识,这一点很重要。这就要求我要进一步加大普法工作的力度,要发挥群众力量,用民主的手段来加强社会治安,要从理念、制度、行为、物质和形象五个层面着手,建设一支清正、廉洁、公道、高效的政法干警队伍,体现出平安和谐精神,体现出山东的特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