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1:14: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中国医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中国医学

《中国医学装备》投稿指南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是由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管、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院情报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数据库(CSTPCD)等国内外期刊数据库收录。《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社是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下属机构。

1办刊宗旨

宣传贯彻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本领域内的重大科技成果与最新进展,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我国医学装备技术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学术交流,服务于我国卫生事业进步和医学科技创新。追踪医学装备发展趋势,汇聚国际、国内医学装备相关领域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制造工程的学术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研发成果、实验研究及工程技术等,集成构建学术信息平台。

2栏目设置

《中国医学装备》杂志现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学术论著(生物医学工程学、技术评估、数字医学、转化医学、实验科学、管理科学等)、综述、维修工程及企业风采、专访、专题及简讯等。

3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查看全文

中国医学教育特色思考

作者:王卫东肖光文谢彦鹏

摘要为适应新形势对医学教育的要求,我们需要引进先进的PBL教学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要求我们去思考如何在中国医学教育中将PBL教学模式与中国传统的LBL模式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PBL教学模式。

关键词PBL医学教育教学方法

AbstractToadapttothenewsituationofmedicaleducationrequirements,weneedtointroduceadvancedPBLteachingmode,butintheimplementationofalotofquestionsforustothinkabouthowmedicaleducationinChinawillPBLteachingmodeandthetraditionalChineseLBLmodelcombiningexplo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PBLteachingmode.

KeywordsPBLmedicaleducationteachingmethods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1],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以信息加工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学习环境中的4大要素,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创立的教学模式。PBL作为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的能力[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①解决问题的技能;②发展高层次的思维能力;③团队合作能力,包括赏识和包容异类学习同伴的精神;④获取和评价、传播信息的能力;⑤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PBL也是与当前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PBL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非常有效[3],因此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PBL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已经被应用到许多高等院校的各学科领域。

查看全文

中国医学史的双语教学分析论文

【关键词】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医学史是综合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交叉学科,对于医学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1];笔者在讲授《中国医学史》的过程中,运用汉、英两种语言,在教授医学史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们创造学习和使用英语的空间,培养他们使用英、汉双语思维并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的能力,最终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树立跨文化意识。通过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双语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1.1培养学生双语思维能力

我们开展中国医学史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英语实践的时空,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同时使用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并能够根据工作环境和交际对象的不同进行语言转变;因而,笔者在课堂上运用英语、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双语教与学,课下双语讨论、写文章,进行知识上的交流,使学生们在获得医学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巩固了英语知识。

1.2激励学生

查看全文

中国医学信息系统的发展

【摘要】:进入21世纪,健康与进步使人们更加关注生命科学,关注社会卫生工作状况,世界各国也都加大了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投入。我国也加快了医学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发展,由初期的探索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展望未来,在“以人为本”和“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必将更完善。

【Abstract】:Inthe21stcentury,healthandprogressmadepeoplepaymoreattentiontothelifesciences,andsocialhealthconditions,countriesaroundtheworldhavesteppeduphealthinformationtechnologyandapplicationofinputs.Chinahasalsosteppedupmedicalinformationsystem’s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fromtheinitialstageofexplorationtothepresentshape.Lookingahead,undertheguidanceof"people-oriented"and"harmonioussociety",thehealthinformationsystemsisboundtoimprove.

【关键字】:医学,数字化,发展方向

【KeyWords】:Medical,Digital,Thedirectionofdevelopment

1、引言:

人类跨入21世纪,社会正在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渡,信息化的应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学的信息化建设正是适应时代潮流,促使医疗活动和服务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上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竞争态势、市场结构、医疗行业结构、医院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查看全文

人称代词在中外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医学科研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使用

Applicationofpersonalpronounsinintroductionsectionof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s

【Abstract】AIM:Toinvestigateandcontrast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introductionsectionsof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swrittenbyChinesemedicalwriters(CMWs)andnativeEnglishspeakingmedicalwriters(NMWs).METHODS:Thepersonalpronounsusedin50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CMWsand20onesbyNMWswereinvestigatedandcomparedusingESPgenreanalysisandthecontrastiveapproach.RESULT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werefoundmainlyusedintheirpluralformsinsubjectivecasesandmorefavorablyusedintheintroductionsectionswrittenbyNMWs(85%)thanthosebyCMWs(54%)(P<0.05).CONCLUSION:ChinesemedicalwritersusesignificantlylessthefirstpersonalpronounsthantheirnativeEnglishspeakingcounterpartswhichmayinsomewayresultfromtheirdifferenceinthoughtpatternandculturetransfer.

【Keywords】English;medicalresearcharticle;introduction;personalpronouns;ESPgenreanalysis;contrastiveanalysis

【摘要】目的:探讨和对比人称代词在中外医学作者撰写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使用情况.方法:采用ESP体裁分析法以及对比研究法对50篇和20篇分别由中国医学作者和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作者所撰写的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中的人称代词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个语料库中英文医学研究性论文前言部分使用的人称代词主要为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主格形式we.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医学作者使用第一人称远远高于中国医学作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外作者在思维方式、文化和语言的迁移方面存在差异.

【关键词】英文;医学论文;前言;人称代词;ESP体裁分析法;对比研究分析

0引言

查看全文

医学院校继续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从医学院的继续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医学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可以对中国医学院校的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提升医学院教师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院教师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医学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分析探讨

一、引言

随着中国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提高,以及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中国的医疗教育改革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新时展的步伐下,中国的医学院校教育工作的改革要积极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注重对医学院校教师的再教育工作,深入分析医学院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体制,推动医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医学院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逐渐关注,以及国家医疗卫生工作体制的改革,中国医学院校的招生人数以及办学规模都逐渐增大,学校师资缺乏现象日益严重,教师的工作量逐渐增加,在校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不断地进行研究学习。教师在工作量巨大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再加上学院的教学内容无法满足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医学院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效开展。[1]从目前中国医学院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情况来看,其主要的教育方式为两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开展非学历教育。对于教师非学历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对教师的职业训练进行加强,目前中国的非学历教育一方面是将教师送到国内的高校或者国外来进行专业的教育培养,另一方面是在校内开办一些专业的辅导培训班,来为教师提供学习的环境以及资源。这两种对教师的培训方式目的性都很明确,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情况下,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教师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学习时间受限,使得继续教育更加倾向于形式化,并没有发挥出明显的作用。[2]

查看全文

古代医药对外贸易探究

本文作者:王侠工作单位:华厦职业学院

中药对海外各国医药事业的影响

作为承载医学知识的特殊商品,中药输出不仅促进了当地医药事业的发展,而且增进了海外各国对中医药的认识,也带动了中国医学的海外传播。1.中药外传促进了海外医药事业的发展。川芎,乃宋代治疗头疼风眩的首选良药,“今人所用最多,头面风不可阙也。”这一单方验药受到盛产胡椒的东南亚各地欢迎,“采椒之人为辛气熏迫,多患头痛,饵川芎可愈。”因此,地处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苏吉丹成为中药川芎的采购大户,“番商兴贩,率以二物(即川芎和外用治疮疥的朱砂)为货。”(赵汝适原著、夏德与柔克义合注、韩振华翻译并补注,《诸蕃志注补》卷上“苏吉丹”,香港:新华彩印出版社,2000:101。)。除供当地需要外,元时还转销至印度洋沿岸各胡椒产地。又如砒霜“主诸疟”,在金鸡纳霜(奎宁)传入东方之前,是治疗疟疾的要药。爪哇岛上地处热带雨林,疟疾肆行,因此也需要从中国输入砒霜(赵汝适,《诸蕃志》卷上“阇婆国”,北京:中华书局,1985:8。)。此外,中国的麝香被认为“对治疗头部各种寒性疾病均有效”而大量输入到阿拉伯世界(G•费琅辑注、耿升等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318。)。中药外传对海外人民生活和医药事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2.中药外传增进了海外各国对中医药的认识。13世纪阿拉伯药物学家伊本•巴伊塔尔在所著《药草志》一书中,提到印度有一种叫“合猫里”的植物来自中国,是驱小儿蛔虫的良药,“一次打净,而且不再产生”,这显然是指我国的使君子。随着对使君子药性认识的加深和普及,当地人民争相引种,以致“普遍种植”。大黄是我国输往阿拉伯地区的传统道地药材,因而阿拉伯医学家对中国大黄有较全面的了解。在12世纪出版的《大黄考》专著中,伊本•贾米不仅高度评价了中国大黄在“强肝健胃以及促进其它内脏功能”、“治疗急性腹泻、痢疾和慢性发烧”诸方面的医疗功效,而且对中国大黄“最有镇静作用、渗透性最强”的医理也有较为透彻的理解(G•费琅辑注、耿升等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296。)。此外,在当时的阿拉伯和波斯语中,有许多药物被冠以“中国”的名称,这表明大量输入这一地区的中国药物不仅被广泛地使用于各类疾病治疗,而且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对中国医药的认识也日益丰富和深化。3.中药外传带动了中国医学海外传播。随着我国与阿拉伯、波斯等国药物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医术和医学理论也开始向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从11世纪初年由阿拉伯医学之父伊本•西拿(西欧人称其为阿维森那)完成的《医典》里,我们可以看出许多内容来之中国,如糖尿病人之尿必甜、循衣摸床凶象、包括相思脉在内的30余种脉法等诊断方法,用烧灼法治疗疯狗咬伤以及刺络放血法、吸角法(郁血疗法)、竹筒灌肠法等治疗技术(廖育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63。)。尤令人瞩目的是,伊利汗国著名政治家、医生兼学者拉施德,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编译了一部波斯文的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名为《伊利汗的中国科学宝藏》。此书包括四部中国医药名著,不仅有《王叔和脉诀》全译本,而且还分门别类地介绍了有关经络针灸、本草、疾病病因、病理、防治与养生等方面的内容。纵观全书,举凡中国的脉学、解剖学、妇科学、药物学等都有论及(岳家明,中国医药在波斯[J],中华医史杂志,1994,1。),对中医药在波斯及西南亚伊斯兰地区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鉴于11到13世纪中国医学在阿拉伯和波斯地区的广泛流传,因此有人推断,中国医学的“阴阳、五行、郁气、针灸和脉学”,“其中有部分可能通过阿维森传到西方。”(转引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药外传的确带动了中国医学向阿拉伯、波斯乃至欧洲等地的广泛传播。

进口药物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

作为拥有悠久研究历史和深厚研究基础的医学大国,中外药物交流对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影响更大,主要表现在进口新药对宋元本草、医方和剂型方面的发展与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1.进口药物为宋元本草书增添了新品种。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书,载有药物365种。随着药物学的发展和国外药物的进口,唐宋时期我国新药不断增多,北宋《开宝本草》收载药物983种,比唐《新修本草》增添新药100多种,其中外来进口药物就有30种之多。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宋船所载玳瑁、降真香,都是第一次载入本草书。南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更将唐《新修本草》收载外来药29味的基础上增至140味,是北宋《开宝本草》的两倍多(王慧芳,泉州湾出土宋代海船的进口药物在中国医药史上的价值[J],海交史研究,1982,4)。此外,进口药物也丰富了宋元本草书的记载内容。不仅有北宋苏颂编写的《本草图经》关于进口药物形态、产地、性味等方面的系统研究,而且宋元医家对外来药功效较前人有更深刻的认识:以龙脑香为例,唐《新修本草》曰有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功用(苏敬等撰、尚志钧辑校,《唐•新修本草》卷一三“木部•中品•龙脑香”,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38。);宋元医家进一步发挥,王纶云“能散热,通利结气”,寇宗奭曰可“大通利关隔热塞”,李杲言“龙脑入骨,风病在骨髓者宜用之”等(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下册“龙脑香”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66)。2.进口药物为宋代医方书增加了新内容。宋代以前,进口药物在我国医方中出现的并不多,中外药物交流对我国医方书的影响有限。但这种情况在宋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出现了许多用进口药物组成的医方,而且不少还以进口药物的名称命名。据统计(吴鸿勇,泉州出土宋海船所载香料药物考[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3,3。),南宋初年出版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载有医方788个,用外来香药者275个,约占总数的35%。其中的苏合香丸、乳香没药丸、玳瑁丸、檀香汤、调中沉香、胡椒汤等就是以进口药物命名的典型例证。尤值得一提的是,身处贩货流通范围的南宋福州杰出民间医学家杨士瀛,在其所著《仁斋直指方论》一书中,男女内外各方采用进口香药计有数十种,同时径以进口香药命名的方剂近20个,除常见的能治疗心肺肠胃及妇科儿科十多种疾病的苏合香丸(含进口香药十五味)、能治疗“五种噎疾、九般心痛”(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刘景元整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撞气阿魏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7。)等症的撞气阿魏丸(含进口香药五味),还有沉香降气汤、顺气木香散、沉香开膈散、白豆蔻散、木香槟榔丸、琥珀膏、丁香半夏丸、草豆蔻丸、肉豆蔻散、木香化滞汤、大沉香丸、鹏砂散、葫芦巴丸、乳香膏、琥珀饮、琥珀散等等,对中外药物科学结合和创新运用上贡献甚巨。此外,南宋泉州名医李迅的《集验背疽方》也大量采木香、沉香、丁香、乳香、没药等进口香药入方(王慧芳,泉州湾出土宋代海船的进口药物在中国医药史上的价值[J],海交史研究,1982,4。),说明伴随着泉州港中外药物交流的持久和深化,具有区位优势的福建地方医药学不断推陈出新,创造性地产生一大批中外药物结合的新药品,从而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作出了突出贡献。3.进口药物扩大了宋代临床应用。宋代进口的大量药物,除供“香药”原料外,多数经医家研究和应用后,被用作临床药物,其中以乳香、玳瑁、沉香和槟榔最具代表性。乳香一药,宋以前在外科上使用不多。宋代医家陈自明通过临床实践,认识到乳香具有活血、止痛生肌的功效,“凡疮痨皆因气滞血凝,宜服香剂。盖香能行气通血也。”((宋)陈自明编、(明)薛己校注,《外科精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1。)他在《外科精要》一书中共收医方63个,其中用乳香的医方有14个。宋代在临床使用乳香过程中,常与没药同时使用,开创了乳香、没药临床并用的先例。玳瑁作药用始自宋代的“至宝丹”。宋代医家用玳瑁和其它药物组成的医方,治疗“卒中不语”(脑血管意外)和预解痘毒病症。当时,由玳瑁组成的有名成药有至宝丹、返魂丹、龙脑丸、玳瑁丸等。沉香一药,宋代以前多认为没有药用价值。宋代开始,认识到沉香具有降气调中,温肾助阴的效用。在临床上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胸腹作痛、气逆喘促等症。并且以沉香为主药,制成了调中沉气汤、乌沉汤、白沉香散、丁沉煎槟榔以前只临床应用于杀虫、行水等方面,宋现它对健脾调中、除烦破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所以当时研制出槟榔为主药的槟榔丸、槟榔散等,用以治疗心腹胀满、不能下食等病症。4.进口药物促使宋代盛行成药。我国药物的剂型,到宋时已发展至20种之多,但始终以汤剂为主,其它剂型较少使用。但这种情况在宋代起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剂型已不是汤剂,而是丸、散了。如在政府编撰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一书中,剂型数量有788种,其中丸、散合计515种,约占总数的65%。宋代盛行丸、丹、散、膏,固然与政府推行的市易法和实行药物专卖有一定关联,但主要原因在于进口香料药物普遍含有挥发性物质,一般不宜久煎,煎熬容易破坏其有效成分。因此,丸、散等中成药在宋代的盛行便理所当然了。

查看全文

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建设现况

【摘要】研究型医院是国家医疗科技创新的主体,如何通过优化管理制度,科学公正地进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导向的资金下拨机制,促进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成为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管理聚焦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党中央、国务院2014—2020年度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中国科技统计主要科技指标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公开数据实证分析,发现目前中国科研绩效管理考评维度重数量,轻质量,存在一刀切现象;中国在科研投入和产出排在世界前列,但顶尖成果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管理实践为例,建议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的实践中应该:加强顶层设计,集聚优势资源;加强科研绩效制度建设,强化绩效沟通;培养组织型人才,科学管理项目;坚持开放、合作、创新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研究型医院;科研项目;绩效建设

研究型医院是医疗机构的先行者,是国家医疗创新的主体,不仅要把握国际医疗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的前沿动态,更要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并举,自主培养高端医学人才,催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进而推动临床诊疗的发展[1-3]。目前,我国正处于以科技创新引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科研投入屡创新高[4]。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改革措施,涵盖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科研绩效管理,项目评价改革意见,扩大科研主体的自主权等方面,这是国家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5-9],转变科技体制机制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研究型医院如何利用国家巨额的投入,面向国家医疗重大需求,促进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是现阶段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探索出一条经费投入问责问效,强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集中资源办大事的道路,对研究型医院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完善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是助力研究型医院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简称血研所)隶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简称医科院),是中国医院连续多年血液学领域专科和科技量值均排名第一的国内领头单位,已拥有包括重点实验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内的六大国家级平台,成为血液学领域的国家级医学转化创新基地。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科研绩效管理现状,借鉴国外科研绩效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血研所实践,为研究型医院科研绩效管理提供参考建议。

一、科研绩效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科研管理突出表现为“两个不平衡”,可概括为“投入与产出不平衡”和“数量与质量不平衡”,这是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提升科研绩效管理的问题根源。

(一)目前我国科研绩效管理考评的主要内容

查看全文

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教育;现状;对策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Abstract】Synthesizesthemedicinepatternalongwiththebiomedicinepatterntothebiological-psychology-societytheevolution,themedicalserviceiscontradictorygraduallyby“thetechnology”to“theservice”thetransformation,manynewmedicineethicsquestionarisesatthehistoricmoment,medicineethicsmoreandmorereceivesthevariouscountries’medicineeducationalcirclestheattention.

【Keywords】Medicineethics;Education;Presentsituation;Countermeasure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的演变,医疗矛盾逐步由“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化,许多新的医学伦理问题应运而生,医学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医学教育界的关注。

1医学伦理学教学现状

查看全文

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论文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前景日益清晰,主要体现在以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为核心的课程分化重组,以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与中医医史文献研究所、中医院校图书馆的机构整合,特别是以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智能融合为基础,融汇自然科学、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人文社科等多学科知识系统、协作系统的形成,将为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发展开创崭新的未来。

课程分化

课程分化主要是《中医各家学说》、《中国医学史》、《医古文》、《中医文献学》等课程为核心的分化。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中医文献学概论》入选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信息工程学》、《医学信息学》等6种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暨新世纪高等医学院校创新教材[1]。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医史文献教研室作为副主编单位的《中外医学史》(全国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已在全国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广泛应用,还参编了全国规划教材《实用中医信息学》,创新教材、精编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和《中医医案学》,并开设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科学临床数据整理》、《中医信息学与中医期刊数据整理》和《中医信息学与中医古文献整理标引》等选修课。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根据不同的目标群体对课程进行了整合与分流,改革并丰富了医古文课程,将单一医古文课程拓展为以医古文本体课程为核心,以面向七年制、本科生的《古汉语通论》、《中医古籍训诂》等拓展型、提高型课程为重点,以面向留学生的《医古文基础课》、《中医汉语》,以及面向本科生的《诗经概要》、《古代文化名著赏析》等外向型、发散性课程为补充,融合古汉语、训诂、目录、版本、音韵、中医文献等在内的中医特色系列课程,并编写、出版了相关讲义和教材[2]。

机构整合

机构整合主要是中医药院校在中医医史文献相关教研室整合的基础上,与中医药院校相关科研机构、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医史馆、博物馆的整合。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