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卫生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1:25: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预防医学卫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策略
医学经历了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展到现代医学时代。医学模式也从机械论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趋于密集活跃,学科之间日趋交融[1],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临床医学类专业教指委工作会议,就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未来杰出的医学科学家,做出系统谋划,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医科的发展战略。新医学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新医科萌芽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特殊阶段,依照教育部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3],立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4],本文针对新医学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及学科建设的内涵、路径综述如下。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现状
1.1师资队伍。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医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实践经历、技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师尚未达到这种要求,他们往往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新型技术,未对交叉学科做进一步了解,还表现出与行业密切合作不足,缺乏应对挑战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5]。1.2人才培养。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已有14个大学22个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含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6]。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我国最早的公共卫生教育是由前苏联引入,受传统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教学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问题[7]。1.3科学研究。新医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要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相互融合,协调发展[8]。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是疾病机理机制。公共卫生研究的重点是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及健康的影响。基础医学主要通过研究微观医学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及预防[9]。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基础研究科学家及临床医生协作沟通才能完成。需要将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行整合,从系统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医学实际问题。1.4社会贡献。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因此,急需建立重大慢性疾病防控体系,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但对于目前已成为国民健康重大威胁的慢性病,相关的防控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紧密结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中国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尚属空白,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工作网络还处在探索阶段[10]。
2新医科视角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新医科建设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的大事,新医科建设重中之重是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既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师资队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努力打造学科交叉实践型师资培养体系。2.1.1核心内涵—高层次师资建设。高层次师资建设包括选拔学科带头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卓越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要具有凝聚力、团队精神,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敏锐洞察力,熟悉预防医学发展前沿动态,有较强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对研究方向富有经验并具有预见性。鼓励中青年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各学术带头人团队,并在各团队中进行轮转,达到学科交叉的目的。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高水平课题,撰写高质量论文,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要求教师具备大学教师和公共卫生医师2个角色,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旁征博引的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能力;同时还要有现场处置的丰富经验。与医院及预防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到相关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导师组是由交叉学科导师组成的团队,要求导师之间知识互补同时又知识关联,导师组还可以是学校导师与实践教学基地导师的组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2.1.2外部环境—实践教学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公共卫生的师资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的教师需定期下现场,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开展横向合作,促进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11]。2.1.3内部范式--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可以按照学科交叉的原则组成科研教学团队。师资团队可以是“基于预防–基础–临床的交叉学科型师资团队”,目的是提升教师对综合知识与技能、复杂问题的应用整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推进创新思维培养,提高教学质量。2.1.4基本方针--师德师风建设(图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师资团队应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不断提升师德学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2.2人才培养。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医学教育强化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2.1本科生培养。进一步突出本科人才培养在医学人才成长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强调交叉学科的课程学习;注重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形成“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培养格局[12]。2.2.2研究生培养。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新医科要求树立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在高校、卫生系统之间,以慢性病防控研究为导向,实现研究生知识技能的综合提高。在融合创新理念下培养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或者医学科研工作者[13]。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着重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知识-能力”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公共卫生知识体系为中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公共卫生服务为特色,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4]。2.2.3留学生培养。留学生的培养,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医科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采取构建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形式。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具有共同的学习利益观,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资源并研讨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体现着一种互利共赢的学习合作精神。同时,应认识到,协同交叉是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持续性发展的源泉。留学生参加到各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学术座谈中去,这些活动能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2.3科学研究。已有研究表明,组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大型人群队列均在预防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5],为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这些均是预防医学服务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均影响着预防医学的发展方向[16]。2.3.1学科内部交叉。(1)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基础医学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了人体结构和功能,明确疾病治疗与预防的机制。蛋白组学研究在揭示生命运动的本质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组时代、微观医学研究与宏观人群防治相结合,在了解疾病分布特征、探索病因、筛查高危人群,开发有效疫苗和药物等方面为预防医学做出了大量贡献。(2)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预防医学通过预防人类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在医学中发挥更大的潜能,临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两者最大的目标均在于保证人们健康。将临床与预防进行整合,可以实现最佳的健康效益,通过个性化的医疗策略制定,进行疾病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从而确保人们在最少的投资下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17]。2.3.2学科之间交叉。在交叉学科飞速发展背景下,预防医学研究也日益呈现多学科综合的态势。从描述分布、探讨病因、到政策的制定,预防医学不仅要在医学内部进行交叉,还与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行为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实现跨界交叉。如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在多维健康研究中、在探索疾病发生原因的进程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客观事实。高精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控水平、工作效率,使得更多的危险因子得到揭示和确认。在预防医学研究策略上,从软科学的角度更加系统地帮助预防医学工作者在制订健康方案上采取更加全面而系统的方法,促进了预防医学发展[18]。2.4社会贡献。2.4.1打造集科研、政府疏导和地方资源为核心的一体化慢性疾病防控体系。这一系统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的融合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慢病防控公共政策开发,建立符合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培育健康社会环境。基于大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依托高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以实际应用研究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南;支持多参数生理指标采集与多协作互连的网络终端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慢病风险因素辨识与监测的远程健康监护平台;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慢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管理的示范应用[19]。2.4.2建立慢性病研究的大样本人群队列为研究。慢性病筛查、干预、控制的有效策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列。探讨并发现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发精确慢性疾病预测模型,制定、评估并普及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从而控制慢性疾病蔓延,延长全体国民的健康寿命,抑制医疗费用的无止境增长。
3展望
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室管理探讨
摘要:高等院校实验室是实验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室现状,探讨实验室工作的3个“如何”,即如何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如何做好实验课准备工作、如何做好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水电气的安全工作,从而为高质量完成本科实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
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随着地方本科院校的扩招、学科建设的发展、国家对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本科实验教学的深化改革以及高精尖实验仪器的大量引进,促使高校实验室管理与职能分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同时,高校实验室在管理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也日益严峻,必然会对实验教学质量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本文结合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室现状,积极探讨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合理的解决措施,以推动高校实验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1如何提升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
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的核心,其专业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实验室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进一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成效。我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室技术人员均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虽然在专业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具有较高的实验室管理水平。现从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专业管理水平出发,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采取措施。
1.1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实验室高效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认知探讨
摘要:探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及态度的变化,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经调查发现,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于预防医学学科的态度有较大改善,特别对预防医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更期望学习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的预防策略、预防医学的实践方法和疫苗的研发等相关知识。如何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防结合,如何培养具备良好的临床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具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防控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以适应我国“大卫生、大健康”的发展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我国医学教育的供给水平和支撑能力接受了严峻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了复合型医疗人才的缺乏,同时也暴露出现今医学教育中医防割裂的弊端[1-4]。如何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开展临床与预防融合,这对医学教育改革尤为重要[5-7]。而开展医学教育改革的前提,就是与时俱进地掌握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学科的认知和态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预防医学专业的认识及态度的问卷调查,以便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和课程设置的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扬州大学医学院430名全日制全国统一招生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所有本科生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共发放问卷430份,回收有效问卷42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8.60%(424/430)。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思考
【摘要】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是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专业团队建设的重要支持。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并提出运用灵活选择培养方法、扩展社会实践范畴、开展全面实践能力培养等策略,提升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质量,以期为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支持。
【关键词】健康中国;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能力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服务质量是当前健康中国背景对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基本要求。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影响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其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分析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一)契合预防医学领域发展要求。实践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必备关键能力[1]。在预防医学专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可提升其与预防医学对人才要求的契合度。而随着学生实践能力水平的提升,预防医学团队的专业性水平也会随之提升,上述变化有助于促进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并为疾病防控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持。(二)优化学生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后备力量,其技能水平、认识状态等,均会影响其在公共卫生事业中所发挥出的作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获得。在参与实践教学期间,学生可对预防医学责任及使命建立更加明确的认知,随着其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职业操守及职业精神也可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临床预防医学教学论文
1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不够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专业实践作为预防医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对创新型、实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教学体系普遍存在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整体规划、实践教学基地教学方法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对上述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思路,旨在探讨预防医学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成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实践作为预防医学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对于培养既具有系统的预防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应用型预防医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专业实践在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预防医学是随着现代医学、统计学和微生物学的先后创立而逐步发展完善的。作为一门具有较强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要求应用型预防医学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1,2]。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即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实际参与预防医学问题的实践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经过4年的理论学习之后,将到疾病控制单位及临床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的目的就是将学生在学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案例、演练、现场调查、现场处置、现场项目的实施等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实战方法,使公共卫生实战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随着新发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更加要求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具备优良的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具备较强的预防医学综合实践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实践对预防医学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中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中职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学生普遍学习兴趣不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采用翻转课堂的优势,并就在应用翻转课堂时应思考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翻转课堂;预防医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顺序进行翻转,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教学微视频,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完成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素材等资料和在线测试等教学任务,在课前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进行面对面的解疑答惑和讨论,并进行课后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扮演着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更具有主动性。
二、中职预防医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1.学生重临床、轻预防。中职卫校的学生多数对预防医学课程不重视,普遍认为预防医学知识对将来所面临的医护工作岗位无用,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和考试仅为应付学校的教学要求。2.课时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被摆在适当的位置。中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偏重临床专业,轻预防医学,使预防医学教学课时少,教学设施不齐全,很多实践内容无法开展,难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繁多,包括了预防保健、营养与食品卫生、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等,其中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等内容比较复杂、难理解难记忆,在学时少的情况下,教学往往只能一带而过,难以突出重点,无法让学生做到深入学习,影响了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效果。3.教学方式落后。目前,中职学校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仍以讲授为主,虽然应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师仍沿用了传统填鸭式的讲解来传播知识,课堂上讲授的多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另外,预防医学实验课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大多无法开展,难以安排学生到社区、疾控部门及其他工矿企业参观实践,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不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教师感到苦恼。4.师资相对薄弱。除农村医学专业外,预防医学在中职护理、药剂等各专业中并非专业课,学校对预防医学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预防医学教学条件和资源较差,专业教师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多学校预防医学教师相对缺乏。
预防医学管理学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卫生事业管理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轻视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建设会妨碍学生对中国乃至世界卫生事业特点和规律的把握,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亦会影响预防医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可以从预防医学专业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的意义、课程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等方面来阐明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对预防医学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课程建设
长期以来,预防医学的发展成绩斐然。然而预防医学之所以取得骄人的成绩,离不开中央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以及卫生事业管理水平的重视。没有深刻把握卫生事业的根本特点和规律,没有全面了解卫生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就不可能促进医疗卫生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也就无法实现“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而且在当今社会,管理科学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点,卫生事业管理学作为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作用日趋重要。因此,预防医学教育离开卫生事业管理知识的积淀,便难以形成完整而科学的学科框架以及深刻而丰富的发展内涵。
一、预防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意义价值
预防医学教育离不开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卫生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卫生事业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研究卫生事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在对基本国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适宜的卫生政策和管理方法,同时充分挖掘我国及其他国家卫生事业管理的经验。课程除对卫生事业的发展进行讲述外,也充斥着大量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放射卫生、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监督、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内容。美国于1949年在部分学校开设卫生事业管理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将该课程设置在公共卫生学院内,且是必修课程,发展很快,已经由一门课程发展成为一门专业。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应强化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其根本的意义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预防医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乃至西方卫生系统存在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疑惑,迫切需要从卫生事业管理中寻找答案。2.预防医学本科生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来深刻体会和掌握我国卫生改革和发展的形势,同时对预防医学本身的价值进行再思考,不断深化认识,提升专业技能。3.卫生事业管理在预防医学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它是医学院校各专业在理论上的必修课程。通过卫生事业管理学的学习,可以丰富预防医学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为部分学生未来进入卫生管理,更准确地说是进入公共卫生管理领域从业奠定必要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卫生事业管理学是基础性的、根本性的、拓展性的以及应用性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预防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当充分考量卫生事业管理的位置,并给予其足够的课程发展空间。4.预防医学的学生要高瞻远瞩,有超前性和远见思想,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他们更加急切地希望能充实管理知识,拓展柔性思维,提高情商和完善人格。
二、课程发展现状及症结
医学留学生教学问题分析
l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不够
预防医学以人群健康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基础医学、环境医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运用流行病学、统计学、毒理学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并予以评价,进而采取公共卫生措施,达到预防疾病或伤害,促进身心健康,延长寿命的目的[1]。然而现有的矛盾是,医学教育体系将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分割开来,尤其在临床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预防医学部分的授课比重小,知识内容严重缩水,培养出来的临床医学生只会解决个体疾病问题,缺乏预防观念,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另外,我校留学生多为临床专业,留学生本身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逃课、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问题。留学生听课人数过少或课堂效果不佳可能导致教师备课、授课积极性降低,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1.2语言交流不畅
目前的留学生教育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南亚的留学生英语口语带有明显的地方口音,与教师平时学习及接触到的英美式英语有较大出入,而且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教师和留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障碍进一步加大,尤其对授课教师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教师英语水平不一也是影响语言交流和授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内大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全英语教学的经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过于紧张,不够自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受语言的限制,无法很好地讲解教学内容,与留学生的互动非常少,尤其是预防医学中的理论较为抽象,从而使得这种矛盾更加凸显。由于语言交流不畅的原因,师生的磨合适应期明显延长,教学前期效果不佳也可能是影响留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原因。
1.3预防医学教材缺乏规范性
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
围绕着公众健康理念发展,现代医学逐渐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向发展,那么对于临床医学的教育发展而言,也应该与社会要求相契合,将“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贯彻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为社会输送新型复合型医学人才,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1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1.1教育体系和观念。在教育体系中,临床专业预防医学的学生主要还是以接受理论教学为主,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更多的疾病预防相关知识,所使用的教材多是以全国统编规划的《预防医学》、流行病学、“三大卫生”为主要选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预防医学的教育并没有与实践需求结合在一起,学生多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很少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的机会,使得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显得有些脱离实际,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预防医学的人才,显然是无法适应社会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另外,在传统的医学教育观念中,很少涉及到健康管理学以及社会医学等相关医学内容,所以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尚未建立先进的健康观念,对于预防医学的群体观、疾病预防控制意识观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预防医学的学生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之后,在实际问题面前就会显得特别被动,无法跟上社会和现代医学的发展,如果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将逐渐被社会淘汰。而且,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多是抱着修完学分的态度开展学习活动,这对实际技能和知识的习得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会让疾病预防事业的发展停滞不前。1.2健康教育现状。不仅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的教育,甚至是当前很多的医疗机构,在教育和经营过程中,都忽略了实施健康教育,学生认为自己学习专业知识是本职,教师认为传授专业知识是根本,医疗人员认为治疗和诊断才是关键,然而他们都忽略了“以健康为中心”思想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促进作用和价值。相关数据表明[1,2],我国肿瘤患者中有80%以上在确诊时就已经是中晚期阶段,很多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未能将健康思想贯彻落实到医疗事业的发展中,不能将疾病控制在早期发展阶段,而一旦发现之后治疗就显得困难重重。
2预防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策略
2.1推行“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优化,增加更多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树立强烈的健康和预防观念,避免出现类似在非典等传染疾病控制中很多医护人员预防意识薄弱等问题,为疾病预防以及社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开课的目的在于培养一批优秀的疾病预防人员,他们需要对疾病的预防、诊断以及治疗等相关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还需要对社会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基于此,现代临床医学在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推行“以健康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改革应该注重将综合卫生服务功能等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使多种理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掌握更多的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还能够从系统、整体角度全面客观的对待疾病监测、预防和治疗,从而不断提升我国临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建立强烈的健康意识。2.2组建合格的教师团队。教师是学生专业能力和知识获得的引导者,在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针对教师团队的组建也不容忽视。培养新型预防医学的合格教师,新型教师要承担起引导学生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学习观念,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独特的医学见解和指导。对于学校而言,组建合格的教师团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社会上招聘符合现代预防医学发展的经验丰富的人才,通过提高待遇和福利等方式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利用社会人才的经验渗透课堂现代化发展;其次,针对目前学校具备的教师,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不符合预防医学发展要求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或是组织培训活动或是促使其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座谈会等社会性活动,使其对外界教育现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最后,学校要为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提供硬件支持,比如定期购买最新出版的期刊、书籍等,推送专业性较强的文章等,对教师综合教学水平的提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意义。2.3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对于预防医学的学生而言,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学校就应该为他们创造更多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机会,即建设规模较大、实践性较强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与科研组织、与公立医院机构、私立医院机构、卫生所等多种途径的组织建立人才共同培养的合作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强,给现代医学的发展带来挑战,无论是疾病预防教育机构还是医疗机构,都应当将“以健康为中心”作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疾病预防在生活中的贯彻落实,注重促进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适应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进而促进现代医学的可持续发展[3]。
- 上一篇:肿瘤学与特种医学范文
- 下一篇:生物医学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