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范文10篇
时间:2024-01-02 21:1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医学期刊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近代医学期刊研究
媒介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沟通社会信息、记录科技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提供娱乐休闲的社会功能。人类科技发展的推动,以及各阶层、组织间信息交流的需要,以及市民娱乐休闲的需要,才促进了各种媒介类型的产生和不断发展。期刊在媒介史上是最后出现的纸媒,继承和结合了图书、报纸二者的优点,形成了独特的媒介特征。在整个期刊群体中,既有为科技类期刊承载最为高端、前沿的科技信息,也有大量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为社会进步提供理论支持,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域也均有各种期刊充分进行信息交流,更有大量综合类期刊为社会提供休闲娱乐,这些功能使得期刊成为相当受重视的各种媒介类型中重要的一种。文化发展与历史息息相关,而期刊正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期刊是在具体的历史时代中对人民大众需求的全面满足的体现。期刊的发展不仅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关,也与社会发展及政府的指导方针有关。我国医学期刊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其发展已历经百年。从医学期刊创立以来,医学发展史中的所有重大变化都与期刊紧密联系在一起。医学期刊可以反映出中国近代医学的实际状况以及其对社会文化、医学格局的影响。通过对医学期刊史的发掘和整理,不仅可以反映我国的医学传播过程,也有助于研究期刊在传播中的角色和作用。现有研究对期刊进行整体上的史料梳理研究较为匮乏,而该类研究最能体现作为媒介的期刊如何反映时代特色。故本文对近代医学期刊史进行梳理,纵观时代需求对期刊定位的影响。
一、医学期刊近展史
(一)晚清时期。晚清时期是医学期刊的萌芽期,在此期间共创办了医学期刊26种[1-3]。我国医学期刊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792年。清代名医唐大烈受到当时的讲学之风的影响,创办了我国第一本医学期刊——《吴医汇讲》,自此开创了我国医学期刊史的先河。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与兴盛,以及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医学期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此时期的中医期刊尚不多,以西医药学期刊为主,并且此时还未对医学科目进行细分,以综合类期刊为主。其中,中医期刊6种,西医期刊15种,中西医综合期刊5种。传教士在近代中西医文化交流活动中发挥了媒介和桥梁作用,这种活动对中国医学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教士来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传教士试图通过输入现代科技知识和西方人文社科知识推动基督教的传播,即通过广义的西学来改造中国。19世纪初,罗伯特•马礼逊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国中,开启了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历史。由于传教收效甚微,传教士转而利用教育、医学和办报等途径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把国外的科学文化和知识传入国内,其中比较有名的传教士有利玛窦、龙华民、艾儒略、汤望若等。在尝试过各种手段后,传教士们发现“医学传教(MedicalMissionary)”的效果较好。通过向当地居民治病施药,民族间的藩篱逐渐被消除,传教士得以接近中国各个阶层。特别是1805年葡萄牙商人将牛痘活苗带到澳门,开展了牛痘接种。英国医生皮尔逊编译了牛痘接种的相关书籍《牛痘奇法》,使牛痘法在华迅速传播,加速了西方医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817年牛痘接种经验被总结为《引痘略》,在国内被相继翻刻刊行。18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外科医生郭雷枢首次呼吁欧美教会雇佣传教士医生来华服务,自此大量的传教士医生进入国内,将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鸦片战争导致中国战乱不断,人民饱受疫病伤痛折磨,而西医见效快、痛苦少,加之当时的传教士开办了西医院、翻译医书等,使中国民众对西医的逆反心理逐渐减弱,日益接受了西医在治疗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1880年由广州博济医局发行《西医新报》(Western Healing Gazette)是我国第一份西医中文医学期刊,由嘉约翰(John Glasgow Kerr)担任主编。但《西医新报》因当时的文献匮乏以及具体执行中产生的问题,导致其仅维持了两年即告停刊。自17世纪下半叶起,西欧相继出现了柏林皇家医学会、巴黎外科学会、爱丁堡和伦敦医学会等医学团体,他们通过举办会议、编辑期刊,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欧洲医学的进步[4]。1886年以美国医学传教士文恒理为代表的在华的医学传教士借鉴西方的医学社团制度,在上海成立了国内首个医学社团——“中国教会医学会”(The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Association),即博医会。博医会于1887年出版发行《博医会报》(China Medical MissionaryJournal)。然而,《博医会报》是一份英文期刊,在办刊时曾预想每期“附列中文医论一则或二则,以备参考”,希望“中国有学西医之士,相与有成。无论内外各科,务抉精义著为宏文,以光简册”,但直至《博医会报》与《中华医学杂志》合并也未能实现转变为中文期刊的计划。其后这些传教士又在国内创办了西医报刊,如《海关医报》《西医新报》等[5],至此西医开始大规模传入我国。传教士拉开了“西医东渐”的帷幕,并且通过报刊这种现代性传播工具把西医带入国内。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传教,但也以此为契机为西医学打下了基础,并促进了西医学在中国的立足与发展。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医学传承方式,颠覆了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将新型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国内,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期刊史的序幕。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因办“洋务”的需要,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经过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后,清朝统治几乎倾覆。为维护垂危的统治,清政府开始向日本广派留学生,培养“新政”人材,而日本政府也企图通过留学生来增强其在中国的势力。一时间留学生如水赴壑,纷纷至日本留学。受到日本文化、政治的影响,在留日学生中出现了“科学救国”、“从医学开始改变中国的落后局面”的思潮。留日学生组织了名目繁多的学术团体,并创立了几十种介绍西方学术文化、宣传君主立宪或反清革命的期刊,其中医学期刊以《卫生世界》为代表。这些由国人创办的启蒙报刊打破了外国对西医传播权的控制局面,进一步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在当时,这为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6]。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时期出现的以“著述医”自称的陈垣。与多数爱国志士一样,陈垣以笔为枪,以报刊为阵地,先后创办了《医学卫生报》及《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利用报刊的宣传教育功能开辟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医学救国之路,即以“医人医国为其宗旨,医学新知为其内容,报刊传播为其形式[7]。”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医学的发展较其他学科更早、更快。而期刊作为记载、传承、传播学术成果的载体正好反映了这一历史过程。(二)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9)是“中国社会逐步实现由旧到新的转变时期”,也是我国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受近代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西医和中医体系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激烈地碰撞[8]。政府实行扶植西医、压制中医的政策,使两种医学体系的发展进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态——西医获得长足发展,中医却举步维艰[9],但无论是中医药期刊还是西医期刊在此期间都曾得到迅猛的发展,其数量、品种均达到了历史上的空前水平。据《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记载,1980—1949年国内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约260种;1912—1937年出版西医药期刊共237种,但多数出版时间不长,影响不大;1938—1949年出版西医学期刊约有百种,但至1948年底仅存30余种[10]。民国时期的中医药期刊主要由中医社团、中医学校和中医药界知名人士承办,以“发扬国医国药”、“谋国学之复兴,作知识之交换”为主旨。1920年前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约20余种,以《和济医学卫生报》及《医药卫生通俗报》为代表。1920—1937年是中医药期刊出版的活跃期。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医的兴废争议,中医学界各单位与知名人士联合发声,先后出版了中医药期刊逾200种,多集中于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江苏、浙江、广州等。出版数量以上海最多,其次为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天津等。其中以《中医杂志》、《医学杂志》、《医界春秋》《杏林医学月报》等为代表。1938—1949年,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政府对中医打压以及期刊的经费和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多数期刊被迫停刊。此时,中医药学界为中医生存问题还在不断努力,仍创办约80余种刊物,但大多刊行年代不长,缺乏影响力。而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西南转移,四川、广西等地也相继创办中医药刊物,其中以《中和医刊》、《国医月刊》、《复兴医药杂志》为代表。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由于内战全面爆发,社会经济萧条,导致期刊业也随之萧条,中医药期刊一度沉寂,仅少量期刊进行复刊,新刊物也很少,以《新中医》、《杏林报》、《华西医药杂志》为代表。在西医药期刊方面,其历史演变与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变化轨迹本质上一致。由于当时列强入侵以及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中国的旧式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政府曾多次颁布法令推行学制改革,包括以日本学制为圭臬的壬子癸丑学制和以美国学制为圭臬的六三三学制。在政府的支持下,自办医学院校迅速发展,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了当时主要的西医人才培养基地,为西医发展提供了大量后备人才,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实现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医学学校、医学团体、政府、本土西医以及各大报刊纷纷开始创办医学期刊,使西医药学传播事业在多主体传播格局下的繁荣发展。西医期刊在此时期的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其数量飞速增长,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到1949年共创办期刊500余种。期刊发展总体趋势为逐步增加,几乎每年都有新刊创立,共经历了四个办刊高峰,分别为1920年、1930年、1940年和1947年,均处于民国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有研究[6]对近代西医药学报刊进行整理发现,仅确知创刊时间的专门性西医报刊就多达501种,另有约330种医药卫生方面的副刊;期刊类型也十分丰富,如西医、西药、护理、口腔、公共卫生以及其他综合性报刊等。经过大规模宣传、办学、译书等传播手段,西医学被中国医学界和民众广泛接受,成为主流医学。这时的西医学本身已经历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成为奠基在近代自然科学技术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科学[11]。西医传播中心也随着社会动荡经历过数次变迁,医药学期刊先是以沿海口岸和沿江流域、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为传播中心向周围扩散,其后在红色抗战时期随着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转移至西部地区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极-多向”的扩散网络[6]。这一过程可以大致上分为三个阶段:(1)民国前期(1912—1927):在此时期,受到革命运动的影响,特别是新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兴盛,在“科学救国”、“医学救国”等主张下,西医药期刊经历了期刊的初创阶段。但此时西医体系尚未建立完全,北洋政府内外交困,其传播主要依靠个人,主要话语权还在外国人创办的刊物手中。西医药期刊在内容上也以文献翻译为主,缺乏国人的自主研究内容,内容较为粗糙。此时,西医药期刊的范围较小,影响力也很弱,传播仅集中于几个通商口岸,民众对西医的重要性不甚了解,也不感兴趣。(2)民国中期(1928—1937年):此时期是整个西医药期刊发展的兴盛时期。国民政府建立后,对医药卫生方面十分重视,设立卫生司负责全国卫生行政。中央卫生系统的建立为西医传播事业奠定了基础,西医期刊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传播效力也显著提高。在此时,期刊主要由政府、社团以及民间个人组成,总体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规模化和类型化趋势明显。在传播内容方面较民国初期也有进一步延伸,增加了口腔医学、护理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眼科、药理学、法医学、妇产科、生理学等专业刊物,并且创立了精神层次的期刊和制度层次的期刊。(3)民国后期(1937—1949年):在此时期由于战争爆发导致的社会动荡,西医传播事业举步维艰。但国内的西医期刊仍在努力维持与发展,创刊量大幅增加,仅1947年就有43种西医期刊创刊,尤其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创刊的种类最多。部分期刊甚至在多次停刊后又恢复办刊,其中坚持办刊五年以上的期刊包括《战时医政》、《中国红十字会会务通讯》、《云南卫生》、《现代医学》、《西南医学杂志》、《贵阳医学院院刊》、《军医通讯》等;一些影响较大的期刊甚至二十多年长盛不衰,如《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护士季报》、《同德医学》、《中国红十字会月刊》、《民国医学杂志》、《卫生月刊》等。抗战期间,东部地区沦陷,其经济、社会和医药卫生状况每况愈下,创办的西医期刊数量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显著下降。抗日战争结束后,随着国内经济政治中心的转移,中西部地区的医药期刊规模迅速萎缩,东部地区医药期刊发展繁盛,新创办报刊100余种,复刊20余种。这一时期的西医期刊比以往任一时期都更接近现实,适应战时需要,贴近民生,并且一些医疗制度层次的期刊已经开始对国家医疗政策进行深入的讨论。西医期刊已经成为了国家卫生行政的宣传者、推广者和监督者,在政府与民间、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架起了一座重要桥梁。
二、近代医学期刊的传播意义
(一)推动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自传教士将西方医学思想带入了国内,我国的近代医学技术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而近代医学期刊的出现加速了西医学在国内传播,并促使西医本土化,对开启民智、推动近代医学体系的建立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这些医学期刊在普及西医知识的同时,也将西方的医学精神、卫生观念带入国内,将科学观念输入到国人思想之中。国内也由此将医学进行系统化概括,并细分出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如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口腔医学、护理学、精神病学、皮肤性病学、眼科、药理学、法医学、妇产科等,奠定了我国近代医学体系的基础,在近代医学体系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初步建立了医学传播的系统模式。传统中医“有禁方之传授,重其道不轻以示人。后世沿其义而失其真,乃有秘方之名目。秘之又秘,遂终失传。”[12]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为师承,历来通过“口传秘授”,但随着报纸、期刊、书籍的普及,我国传统医学的传播和交流模式发生巨大改变。中医药期刊俨然成为了我国传统医学学术交流的媒介,也是中医与西医思想碰撞的平台。中医医师的交流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他们将自己的医学心得及思想述诸于文字。(二)促进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和发展。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之一。传教士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宗教,他们借用医学的力量在中国行医布道,通过创办期刊、翻译医术、开办西式医院和医学校等成为西方医学进入中国的主要渠道,让中医民众接触到西医知识和西医诊疗方法,促进了中国医学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传教士在把西医学知识带到中国的同时,也逐渐加深了对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解。部分传教士开始研究并向西方译介中医药学知识,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播打开了一扇窗口。一方面传教士希望通过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传统医学,帮助其了解中国,进一步获得支持,推动传教事业;另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中西医学的相似性,寻找东西方医学文化的相似点,以便在中国历史上寻找空间安置上帝[13]。医学传教士在编撰有关西医学著作、个人自传、刊物、社会调查报告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涉及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内容。这些内容成为了西方人对中国传统医学的最初印象和轮廓。期刊等传播媒介作为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媒介,在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来华传教士行医传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对东西方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14]。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师承是我国传统医学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传统师承教育一般以师授为主,师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惑。学者侍诊左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通过名师的点拨达到心领神会、掌握精髓的效果。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我国传统医学在学术交流和信息交换方面相对闭塞。中医药期刊的出现冲破了师承的樊篱,为中医界学者提供了新的学术交流的平台,各学派及各种学术思想得以交流和碰撞,使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医的发展。通过中医药期刊,使得跨地域的临床经验交流得以实现,并进一步得到大规模的临床验证,使得中医科学化的思想广泛传播,为中医药学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三)社会导向作用。期刊不单能够反映历史进程,它也能够对社会发展具有导向、凝聚、催化和控制作用[15]。洋务运动以后,国内出现了“科学救国”、“医学救国”的思潮。维新领袖梁启超呼吁“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无有他学……医者,纯乎民事也,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大批有志人士及学术团体通过创办的期刊宣传西方的科学文化,使国人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为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并且使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特别是科学群体之间和科学社团、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聚合力,从而调整社会内部各种关系[15],维护社会的和谐统一,推动社会进步。(四)促进行业交流,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医学期刊在发展过程中不光承担学术交流的媒介功能,同时部分期刊也承担了行业交流的作用。如山西中医改进研究会创办的《医学杂志》在发挥期刊的学术传播作用同时,通过代销名家书籍、与其他中医团体组织交换期刊、在杂志刊登医药信息等的形式,与业界广泛交流。同时,借由这些医学期刊,研究会还开展了民间医方征集活动,出版《审查征集验方》。在通过期刊扩大影响力后,邀请著名医家从弘扬阐发传统中医和吸纳兼容西方医学等不同的立场进行思想交流,使得相关行业联系更加紧密。《医学杂志》还将太原市的执业中医的姓名、执业地址、门诊时间、诊费、擅长科目以及各大药店、销售的品牌中成药的介绍进行登载,建立了中医、药店的品牌形象,推动了中医药行业的发展。在方便民众对行业整体了解的同时,也强化了医生与中药的行业联系和合作,促进了中医药业界的沟通联络。
三、结语
医学期刊的营销战略思索
期刊营销就是用市场化的手段办刊,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文化产品。因此,医学期刊界应当正确认识医学期刊业的独特发展规律,坚信医学期刊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积极运用期刊网络营销的科学模式来解决医学期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种种障碍和困难,使医学期刊编辑,出版、营销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医学期刊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一、医学期刊网络营销的现实性
真正意义的期刊网络营销并不完全是网上推销、网络销售。作为一个销售实体来说是为实现其整体经营目标,把互联网作为基础手段营造网上经营活动的方式。那么医学期刊的网络营销核心是通过医学知识的迅捷到达和对期刊内容的精心设计,营造一个鲜明、迅捷、丰富、全面的医学期刊网络服务环境,以此达到医学期刊的营销目的。
1.医学期刊的知识特殊性医学期刊所具有的知识属性区别于其他纯物质形态的商品,更适合于进行网络营销服务。对于医学期刊的用户来说,它是一种知识,是一种文化。医学期刊属于相对无形的产品,而这种产品易于电子信息化,便于在网络上传输。医学知识用户可以便于在线上进行阅读、下载医学论文。与其他有形的产品相比,医学期刊的正品与样品间不存在质量差别,它具有先天优势。网络期刊能够带给用户直接的感觉,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2.医学期刊业网络营销的不成熟性医学期刊的良好发展态势为网络营销创造了最佳的时机,医学期刊对互联网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还有待提高,期刊出版的网络资源在营销活动中的优势与巨大潜力没有被还发出来,医学期刊没有形成先进的网络营销意识。同时我们看到期刊营销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的网络营销模式。所以我们医学期刊经营者一定要抓住这个天赐良机,研究医学期刊网络营销的特殊规律,建立医学期刊的网络营销体系。
3.医学信息的时效性我国医学期刊出版的周期过长已经严重制约了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医学科研成果的及时传播,同时又严重影响了医学期刊出版发行的良性发展。我们看到在很多时候重要的医学信息等到出版发行之时就已经过时了。医学科技读者和医务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全、更多、更新的医学信息必须通过互联网来加以实现。但目前医学期刊出版单位却很少有自己的特色网站,即便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也大多存在着运行速度慢、内容不够新颖、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这些医学期刊的很多栏目和辅助功能形同虚设,最终使医学期刊的受众极不稳定,使本来很少读者的医学期刊流失更多的专业。因此,医学期刊的出版发行者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时效性强和传播广泛的特点,进行医学期刊的网络营销。
医学期刊编辑能力提升探析
【摘要】医学期刊作为医学前沿知识的载体,在医学资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医学期刊的质量取决于作者的学术及科研能力、文章撰写的水平,优质的稿源是办好医学期刊的基石。期刊质量是其生命源泉,期刊需要高质量的论文,更需要优秀的编辑人员。作为医学期刊编辑,怎样才能筛选、审理、编校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文章呢?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观念、具备深厚的医学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检索技能、时刻关注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编校能力。
【关键词】医学期刊;编辑能力;提升;路径
如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到各个领域,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医学期刊的编辑和出版中来,对医学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期刊严谨性更强,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过硬的职业道德素养、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要有强大的责任心和创新精神,保证编辑的内容要准确无误,同时还要挖掘出医学界有价值的前沿学术信息。为了更好地发挥医学期刊传播医学资讯的作用,必须提高期刊的质量,这也对医学期刊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升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路径。
一、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现状
1.思想觉悟需要提高。医学期刊是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的职责是救死扶伤,为人们解除病痛,因而它的存在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这就要求从业编辑人员要有足够高的思想认识,然而部分医学期刊编辑思想觉悟不够高,没有对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2.对医学的涉猎不够广。医学期刊专业性很强,涉及的医学知识范围广、难度深,如果编辑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很难胜任这份工作。虽然医学期刊编辑大多来自医学院,但在高校里学习的医学专业知识还不足以应对一本医学期刊所收录的文章范畴,因而医学期刊编辑对于医学的涉猎应该非常广泛。3.英语语言及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待提高。医学期刊会涉及文章摘要和关键词的翻译,医学知识的专业性要求翻译必须精准,这一点是很多年轻编辑做不到的。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还要求编辑运用网络技术与人沟通交流、检索医学专业知识,计算机技术要求更加严苛。4.医学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不高。现如今的医学期刊编辑工作需要融入创新精神的地方很多,只有融入创新精神,提高创新意识,医学期刊才会越办越好,医学期刊编辑工作才会得到更多的认可。
二、提升医学期刊编辑能力的路径
国际医学期刊作者署名的规范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在1978年开始便提出《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几乎每年均更新一次。
在2013年8月修订时,更名为《医学期刊办刊、报道、编辑和学术出版的推荐规范》(RecommendationsfortheConduct,Reporting,Editing,andPublicationofScholarlyWorkinMedicalJournals),简称《ICMJE推荐规范》(2015年12月更新www.icmje.org/icmje-recommendations.pdf)。
在新版《ICMJE推荐规范》中,ICMJE建议根据以下4条标准确定作者身份:①对研究工作的思路或设计有重要贡献,或者为研究获取、分析或解释数据;②起草研究论文或者在重要的智力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修改;③对将要发表的版本作最终定稿;④同意对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承担责任以确保与论文任何部分的准确性或诚信有关的问题得到恰当的调查和解决。
除了对他/她自己完成的那部分工作负责外,作者还需要知道哪个共同作者为研究工作的其他哪个具体部分负责。
另外,作者应相信其共同作者工作的诚信。所以被指定为作者的人都应该满足确定作者身份的4条标准,而所有满足以上4条标准者也都应该被确定为作者。未满足全部4条标准者应该被致谢。
国际医学期刊作者署名推荐规范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ofMedicalJournalEditors,ICMJE)在1978年开始便提出《向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的统一要求》,几乎每年均更新一次。在2013年8月修订时,更名为《医学期刊办刊、报道、编辑和学术出版的推荐规范》(RecommendationsfortheConduct,Reporting,Editing,andPublicationofScholarlyWorkinMedicalJournals),简称《ICMJE推荐规范》(2015年12月更新www.icmje.org/icmje-recommendations.pdf)。
在新版《ICMJE推荐规范》中,ICMJE建议根据以下4条标准确定作者身份:①对研究工作的思路或设计有重要贡献,或者为研究获取、分析或解释数据;②起草研究论文或者在重要的智力性内容上对论文进行修改;③对将要发表的版本作最终定稿;④同意对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承担责任以确保与论文任何部分的准确性或诚信有关的问题得到恰当的调查和解决。除了对他/她自己完成的那部分工作负责外,作者还需要知道哪个共同作者为研究工作的其他哪个具体部分负责。
另外,作者应相信其共同作者工作的诚信。所以被指定为作者的人都应该满足确定作者身份的4条标准,而所有满足以上4条标准者也都应该被确定为作者。未满足全部4条标准者应该被致谢。
医学期刊肺炎组稿策略
一、引言
突如其来的肺炎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大流行病。面对这场严峻的疫情,很多科技期刊通过开辟专题、稿件绿色通道等多种组稿约稿方式,收集临床抗击疫情的最新成果,充分利用数字出版、网络首发、新媒体推广等多种传播方式,以最快的速度发表相关文献,为临床一线医生战胜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知识图谱是显示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系列各种不同的图形,用可视化技术描述知识资源及其载体,挖掘、分析、构建、绘制和显示知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2]。知识图谱可以把复杂的知识领域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显示出来,揭示知识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搭建起从数据挖掘到知识发现之间的桥梁,为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3-4]。本文拟从数据挖掘的角度,对疫情期间发表的肺炎诊治相关的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中发现国内肺炎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中文医学期刊在后疫情时代的肺炎相关稿件筛选组织工作提供参考。
二、疫情期间医学期刊发表肺炎相关论文情况
国内疫情从3月份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新增病例数量显著降低,综合考虑医学期刊出版时滞,本文将3月31日作为时间节点,分别统计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两个时间段的医学期刊出版情况。(一)检索条件采用专业检索方式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首先,采用检索式SU=('病毒肺炎'+'肺炎'+'’+'COVID-19'+'病毒')-’教学’,检索文献主题为肺炎中除教学研究以外的文献;然后采用检索式SU=(‘诊断’+’治疗’)在结果中进一步检索与肺炎诊断或治疗相关的文献。两个检索时间范围分别是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和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文献类型为期刊;语言为中文;文献分类为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二)两个时间段文献机构分布比较经检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和2020年4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两个时间范围分别检出795、900条文献,发文数量基本相当。1~3月文献分布机构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7月文献分布机构排名前10位的依次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武汉火神山医院。比较两个时间段文献机构分布情况可以发现,疫情期间发表肺炎诊治相关文献的机构多分布在湖北、四川、北京、上海,但与1~3月相比较,4~7月的高发文机构中,中医药大学或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数量有所增加,排名也有提高,并且在前10位的高发文机构中,湖北地区机构占比更大。
三、基于Citespace的肺炎文献可视化分析
将文献检索时间范围合并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共检出1695条文献,分别排除无作者文献,最终纳入1590条文献记录,以Refworks格式导出,将筛选出的文献记录导入Citespace5.6.R3软件转换为Wos格式。根据检索条件,选择时间跨度为2020—2020年,时间节点为1年,阈值设置为Top50perslice(每部分前50名),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选择author/institute/keyword(作者/机构/关键词)作为分析内容进行分析。(一)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以“author”为网络节点,获得85个节点,81条连线,密度为0.0227的作者合作知识图谱,见图1。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作者,连线代表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节点字体越大、颜色越深说明该作者发文量越多,作者合作关系的聚集也揭示了科研团队的构成和团队合作情况。如边原、张伯礼、王玉光、刘清泉、张志明等均为高发文作者,从图中也可以看到张伯礼、刘清泉的团队之间连线较多,说明这两个团队之间的合作较多,而张志明团队的团簇与其他团队几乎没有连线,说明他们和其他团队的合作较少。(二)中文文献合作机构网络。以“institute”为网络节点,获得57个节点,35条连线,密度为0.0219的机构合作网络。由图2可见,肺炎诊治中文文献的发文机构表现为以中医药类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中医医院居多(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等),而且这些机构之间也建立了比较广泛的合作,呈现了一个中医中药治疗肺炎研究的合作网络。(三)研究主题分析。以“keyword”为网络节点,获得51个节点,50条连线,密度为0.0392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见图3。Citespace中的每个聚类是由多个紧密相关的词组成的,聚类中包含的关键词越多,则聚类编号的数值越小。因此,图3中的7个聚类代表了目前中文文献中关于肺炎诊治的7个主要研究方向,依次为“网络药理学”“诊断”“COVID-19”“中药”“体层摄影术”“肺炎”“病毒”。
医学期刊作者及读者对统计学的需求
摘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出版模式的变革,现阶段在中文医学期刊出版行业中数字出版模式十分普遍。基于此,本文着眼于中文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模式,并对其增值服务进行了研究。文章对当前的中文医学期刊发行情况进行了概述,并以确定中文医学期刊读者和作者的统计学服务需求为目标开展问卷调查,还提出了提升作者统计学分析能力的方法,希望能为相关工作人员带来参考。
关键词:数字出版模式;统计学;问卷调查;中文医学期刊
一、引言
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科技期刊发行质量,使其为学术科研创新提供更高动力。在数字出版模式之下,中文医学期刊文章内容的学术性,将会受到统计学应用成效的影响。因此,在实践中基于数字出版模式,研究中文医学期刊读者和作者对统计学服务需求十分重要,将会为提高医学期刊整体质量带来极大帮助。
二、中文医学期刊概况
目前,我国已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当中20%以上都属于医学期刊,其种类可达上千种。中文医学期刊主要有五大类型,分别为科普类、综合类、技术类、学术类和检索类。在数字出版盛行的情况下,中文医学期刊的出版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数字化产品形态赋予了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1]。相比于纸质期刊,基于数字出版条件下的中文医学期刊有着许多增值服务,能为更有效地实现内容资源应用,为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提供辅助。对于中文医学期刊而言,提升学术质量和服务科研创新将会为其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期刊与科研的彼此渗透和融合可以有效助推医学科研创新。虽然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统计学方法应用正确性和数据分析严谨性已经成为了文献学术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中文医学期刊当中统计学错误却十分常见。中文医学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医学科研人员,但他们的统计学分析能力不强,十分需要获取统计学服务,而中文医学期刊无疑是提供此类服务的最佳平台。
高校医学期刊编辑提升学术能力研究
[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医学期刊肩负着传播科学和培养学术人才的双重任务。作为医学未来科研工作主力军的医学研究生是高校医学期刊重要的作者群之一。针对医学研究生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指导,进行针对性的稿件退修,建立研究生作者微信群并适时开辟研究生栏目等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培养研究生作者群,优化期刊稿源,促进期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医学期刊;编辑;研究生;学术能力;策略
“双一流”建设是政府与高校共同推进的一项大工程,在该战略背景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几乎所有医学院校均将在专业领域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著作为研究生学位授予的基本条件之一[1]。在很多医学院校,甚至成为研究生奖学金及各类优秀评定的主要指标,这使得研究生作者的投稿比例越来越高。笔者对温州医科大学所属的《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温州医科大学学报》《肝胆胰外科杂志》等期刊近年来研究生作者的论文数量进行大致统计,发现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均占了较大比例。但是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研究生作者群由于缺乏科研和论文写作经验,与其他作者群相比,稿件中总是存在各种问题。一直以来,充足、优质的稿源是高校医学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期刊拥有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但近年来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国内的大量优质稿源外流。面对此种现状,高校医学期刊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通过相应的对策培养优秀作者群,拓宽稿源值得我们编辑深思。为此,笔者对《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研究生作者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一系列策略,以期培养研究生作者群,增加优质研究生稿源,达到研究生作者群和期刊共发展的双赢效果。
1研究生作者稿件中的常见问题
1.1写作欠规范。医学研究生由于初涉科学研究或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时间较短,论文写作经验不足,甚至不知道医学学术论文该如何写,所以稿件常存在写作不规范,可读性差的问题。笔者对杂志近两年来的研究生来稿进行分析后,发现写作方面欠规范主要包括:论文题目不准确,表述累赘,未能概括全文;单位和作者署名随意,中英文表述不对应;中英文摘要不够简练,未能体现全文的主要内容,甚至出现摘要内容和论文内容不符现象;前言内容阐述条理不清,写一大堆概念性内容,而未能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表述不清,读者无法重复研究;医学专业术语混用,量和单位使用混乱,图表和公式使用不规范;文内语言表达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参考文献著录信息错误,著录项目不全,引用的文献无代表性等。1.2科学性不够。稿件的作者只有大量地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地研究、分析数据,并认真地在科学实验研究中进行探究,以最充分、最真实有力的实验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才能保证稿件的科学性[2]。显然很多初涉科研的研究生做不到以上要求,对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和研究进展情况不了解,常出现选择的实验方法不科学,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准确,投到编辑部的稿件逻辑结构不清晰,论述缺乏依据,结论与结果混淆或者结论只是简单重复结果的内容,未能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得出的结论无说服力等问题,导致论文的科学性不够。1.3存在学术失信行为。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除了进行医学研究,完成论文答辩外,大部分时间需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完成临床实习,这使得他们能用于研究的时间较非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少,再加上医学研究过程中往往受样本例数、对象依存性、偏倚及其他不可控性因素的影响,耗时耗力,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于是部分医学研究生便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甚至直接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以求顺利,申请硕士或博士学位[3]。彭志红等[4]以不记名的方式对医学研究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6%的研究生承认在实验中为与预期研究设计一致,曾不同程度地修改数据,编造结果,违背了学术诚信。此外一稿多投也是医学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要表现之一。医学研究耗时长,完成课题时,往往已临近毕业,为及早知道审稿结果,尽快,有些研究生便会选择一稿多投[5]。1.4存在医学伦理问题。医学期刊涉及的是人或动物的生命健康,刊发的大部分稿件是关于人或者动物的医学研究,因此不可避免会产生医学伦理道德问题[6]。林加西[7]对我国777篇医学动物实验论文的伦理规范情况调查显示,我国医学期刊论文中大多数作者的伦理意识不强,仅10.55%的论文写明经伦理审查并同意开展,2.96%的论文注明遵守实验动物管理条件、饲养及实验过程,1.8%的论文注明伦理学审查编号。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医学研究生因研究经验不足,尚未真正参加临床工作,缺乏伦理意识,与其他作者相比,研究生的稿件存在更多的医学伦理问题。
2编辑提升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思考
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路径
自2020年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作为传播医学科学信息的主流平台,医学期刊也在疫情防控和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疫情,我国医学期刊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凭借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敏锐的专业触觉,及时报道疫情相关的研究进展。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建立了专业性的学术讨论交流平台“病毒肺炎防控和诊治专栏”,后续其迭代升级为“病毒肺炎科研成果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预出版的形式供科技人员优先肺炎的重要进展和科研成果;《华西口腔医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OralScience(国际口腔科学杂志)、PrecisionClinicalMedicine(精准临床医学)、《人民军医》和《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等医学期刊科学策划选题,迅速对疫情进行高效报道[1-4],引导公众科学抗疫,坚定人民抗击疫情的信念和决心,以实际行动展现医学期刊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医学期刊是记录医学领域创新发展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医学人员创新研究成果首发权竞争的主战场。面对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情况,我国与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抗疫,我国医学期刊更及时向全球抗疫提供了“中国经验”。后疫情时代,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医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巨大价值日益凸显,医学期刊既要积极迎接各种挑战,又要抓住后疫情时代所带来的各种机遇,深化改革,持续探索加快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加快数字化转型,化荆棘为坦途、变危机为机遇,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发展,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大的学术支撑和智库支持。
(一)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1.医学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相对落后目前,多数医学期刊在办刊定位、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期刊发行等环节仍然采用传统纸质出版的办刊模式,传播时效性相对滞后,其数字化出版模式也相对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医学期刊数字化转型前期,很多医学期刊建立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采编系统实现稿件投递、审理和组约稿等流程一体化。但是,大多数医学期刊仍疏于对官方网站的维护,网页更新不及时、栏目千篇一律、内容枯燥乏味。第二,核心类医学期刊微信公众号的开通率虽然高达77.6%,但是其推文内容多数依附于纸质期刊,形式比较单一[5]。第三,医学期刊虽然在形式上实现了积极宣传,但是没有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未能精准将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推送给读者,无法赢得读者的青睐。第四,医学期刊通过加入期刊数据库实现了期刊文章的网络化发行,初步开始数字化转型,但尚未走进医学期刊整体的数字化出版流程。2.复合型医学编辑稀缺,期刊管理体制不健全复合型医学编辑是加快医学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因此,培养懂技术、懂出版的复合型医学编辑是医学期刊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医学期刊编辑大多数毕业于医学院校,因此,医学期刊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但这些编辑普遍缺乏数字化出版知识。同时,我国的医学期刊多依附于医学院校,大多按照“事业单位行政化管理”模式运营,受限于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等条件,其数字化转型投入能力不足,转型功能不可持续,无法根据读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及时有效地策划组织内容,无法提供专业化的知识服务。而当前我国医学期刊的整体质量与迅速提升的医学科研水平也并不匹配。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医学期刊普遍存在不能自主管理数字出版流程、数字内容媒体化不明显、影响力不足等问题。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如何加快数字化转型,如何化危为机,是每个医学期刊从业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二)后疫情时代医学期刊加快数字化转型迎来的机遇
医学期刊品牌形象传播SWOT分析
高校医学期刊是发表医学科研成果,普及医学理论知识,重要医学资讯信息,服务医学教学、科研的医学专业学术平台。高校医学期刊学术发表不仅有助于推动高等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还承担着“探索真知,传播知识,繁荣学术,革新文化”的重要任务。因此,高校医学期刊实施品牌化战略,通过构建品牌形象传播医学期刊的核心价值,打造品牌竞争力,是高校医学期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其发展情况如何不仅是期刊出版业的一个缩影,也是期刊强国建设的一张名片,更是与高等医学教育的建设紧密相关。高校医学期刊通过发表和传播优秀的科研成果、中国文化,发出了“中国声音”,彰显了“中国智慧”。因此,我们对于高校医学期刊品牌形象传播力和影响力应予以重视,现从高校医学期刊的品牌建设入手,通过运用SWOT方法,分析高校医学期刊品牌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期为高校医学期刊的品牌形象传播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和路径。
1高校医学期刊品牌形象
1.1品牌及品牌形象
追溯“品牌”一词,原意为“烧烫”,来源于挪威词Brandr,当时挪威牧民在自家牲畜身上施以烫烙印记,以此与其他人拥有的牲畜进行区分。品牌的提出是为了区分与识别物体[1]。“品牌形象”是1950年代广告专家大卫•奥格威提倡的概念,其由品牌名称、包装、销售价格、产品本身、宣传风格等构成,彰显品牌的个性特征。品牌这一概念从广义上来讲包括三方面:第一,代表一种商标,以视觉表现方式呈现;第二,是一个金字招牌,代表同类型物品中的佼佼者;第三,是受众消费、个体审美的一种体现,更是一种口碑、品位和格调。综合以上对品牌特征的陈述,谁获得了受众的品牌认可,就等于是占有了市场的优势和主动权,无形中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产品是形成品牌的基础。在产品内容、质量过硬的基础上,使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慢慢的就形成名牌产品了,在此基础上进行营销,使受众者在一提到同类产品时首先会联想到自己的产品,这样品牌就形成了[2]。因此,品牌的形成过程必须经历产品、名牌产品最后到品牌。
1.2高校医学期刊品牌形象功能
高校医学期刊是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主力军。高校医学期刊不以盈利为目的,以传播医学学术成果、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为己任。高校医学期刊的功能概括如下:一是为高校师生提供医学科研学术交流平台;二是对外展示宣传高校的医学教学科研成果和综合学术实力;三是对医学新发展技术和重点优势学科提供促进作用;四是发现医学人才并对其实施培养和帮助;五是记录高校医学教学科研发展的历史脉络。一些学者认为,“期刊品牌形象”是指由期刊媒体丰富的内在和风格完美的外在结合而形成的智能产品[3]。有些学者相信产品的质量、声誉和风格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知识需求即为品牌。期刊品牌是期刊的内部表现和外部形式一致性高的产物。因此,高校医学期刊品牌是期刊的内在表达和外在形式高度融合的产物。